从杨贵妃看唐朝的女性审美观

合集下载

唐代审美观

唐代审美观

唐代盛行“以(肥)胖为美”来审视人物、特别是女性的说法,流传颇广。

该说主要来源于人们欣赏唐代宫廷绘画和仕女图后的感性认识。

从笔者所检索的文献看,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时人论述,并无“以胖为美”或类似观点,相反在唐代文献中保留着不少以细瘦为美的资料,且以安史之乱为界,唐人审美习俗是发展变化的。

安史之乱前,胡人和北方汉族人比较流行以壮硕、高大为美的习俗,这应该也是当时审美的主流观念。

从先秦开始,我国南北方就有诸多习俗观念不同,近代国学大师刘师培先生的《南北学派不同论》对此有精彩阐述:“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

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

王国维先生也说:“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

”这些观点也适合分析唐安史之乱前生活在北方主要民族的审美习俗。

《诗经·卫风》最早描写贵族美女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该诗标题是《硕人》,首段写道“硕人其颀”,颀指高长;“领如蝤蛴”,指脖颈如蝤蛴,又白又长,可见庄姜是身材壮硕的高大美女。

正如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左传研究》所说:“至当时‘美’之标准则似以健康为主。

”以壮硕、健康为美的审美观在北方汉族、特别是以游牧为主的胡人中,一直是主流。

我们仔细观察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可以发现,画中的宫女、仕女多为北方女子,北方女性多方脸或宽脸,故脸部有些宽的感觉;但脖颈较长、身材高,总体上不是肥胖而是壮硕、高大。

初盛唐时,由于李唐王室一直以“关中本位”政策为其立国方针,提倡胡人风俗。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胡风胡俗盛行一时:“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故有范阳羯胡之乱。

”(《旧唐书》卷45)李白、岑参、李欣写了不少赞赏胡人、胡姬的诗。

《全唐诗》中“胡姬”出现21次,“胡旋”出现16次,多在安史之乱前。

众所周知,玄宗宠妃杨贵妃长于胡旋舞。

李白任翰林期间写《清平调词》三首,其二专写贵妃之美:“……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与价值观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与价值观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与价值观长恨歌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古代史诗的巅峰之作。

在这首诗中,女性形象和价值观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对长恨歌的研究,我发现其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和价值观的体现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性别关系和文化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女性的期待和压迫。

诗中的主人公杨贵妃是一个美丽、聪明、才华出众的女子,但她却被困在宫廷中,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命运。

她的美貌成为了她的诅咒,使她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这种对女性的束缚和剥夺在古代社会中并不罕见,女性往往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缺乏独立的地位和权力。

长恨歌通过描绘杨贵妃的悲惨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公平待遇。

其次,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也展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女性美的崇拜和追求。

诗中的杨贵妃被描述为“娇娆”、“妖娆”,她的美貌和魅力成为了她吸引权贵和君王的关键。

这种对女性外貌的过分追求和美的崇拜在古代社会中普遍存在。

女性被要求具备标准的容貌和仪态,以满足男性的审美需求。

然而,这种对女性外貌的过度关注也带来了女性的困扰和压力,使她们的自我价值过于依赖于外貌,忽视了她们的其他优点和能力。

此外,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还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女性的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诗中的杨贵妃被描绘为柔弱、依赖和无助的形象,她的命运几乎完全取决于男性的选择和决定。

这种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固化和限制在古代社会中普遍存在。

女性被期望扮演传统的女性角色,如贤妻良母、顺从和依附于男性的角色。

然而,这种刻板印象限制了女性的发展和自由,使她们无法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通过对长恨歌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社会对于女性的期待和压迫,以及对于女性美的崇拜和对女性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

这些女性形象和价值观的塑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性别关系和文化观念。

然而,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到女性的坚韧和勇气,她们在困境中仍然展现出自己的独立和力量。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和价值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性别关系,也对于我们思考当代社会中的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悲剧的杨贵妃描写杨贵妃的美丽与悲剧命运以及她对唐朝的影响

悲剧的杨贵妃描写杨贵妃的美丽与悲剧命运以及她对唐朝的影响

悲剧的杨贵妃描写杨贵妃的美丽与悲剧命运以及她对唐朝的影响悲剧的杨贵妃:描写杨贵妃的美丽与悲剧命运以及她对唐朝的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繁荣的朝代之一,而杨贵妃则是唐朝历史上最为美丽与悲剧的人物之一。

她的美丽传世千古,但也面临着命运的不幸,最终给唐朝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杨贵妃的美丽魅力杨贵妃,原名杨玉环,是唐玄宗朝时期一位极其美丽与聪慧的女子。

她的美貌让无数人为之倾倒,眉目如画,肌肤白皙,身姿曼妙,更重要的是,她具备了与美貌相称的优雅气质和出众的才艺。

在她的年轻时期,杨贵妃就已经成为了宫廷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备受唐玄宗的宠爱和宠幸。

杨贵妃的美丽不仅仅体现在外貌上,她还以歌舞才艺著称。

据历史记载,她不仅擅长吟诗作画,还善于舞蹈,她的舞姿翩翩起舞,优雅动人,让人心醉神迷。

她的风采和才艺使她在宫廷上备受瞩目,成为了无数文人墨客倾倒的对象。

二、杨贵妃的悲剧命运然而,杨贵妃的美丽与悲剧命运也成为了历史亘古不变的主题。

虽然有关杨贵妃的历史记载并不完整,但从各种史书和传说中可以看出,她终究无法逃离悲剧的命运。

一方面,由于杨贵妃的宠爱地位,她的亲人们因此受到嫉妒和迫害。

比如,她的父亲杨国忠因为嫉妒而被斩首,这无疑给了她沉重的打击。

另一方面,她与唐玄宗的感情也出现了问题。

虽然他们曾经以夫妻之名相依相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唐玄宗的心意逐渐转向其他妃子。

失宠之后,杨贵妃被迫离开皇宫,最终遭到了死亡的命运。

在古代的宫廷政治中,权谋和斗争常常是不可避免的。

杨贵妃作为一个女子,面对的困境和考验可以想象得到。

尽管她的美丽和才艺让她备受宠幸,但她最终还是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成为了一场悲剧中的主角。

三、杨贵妃对唐朝的影响杨贵妃的命运不仅对她个人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整个唐朝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首先,杨贵妃的美丽和才艺给唐玄宗带来了巨大的诱惑和分心。

在他与杨贵妃相处期间,他忽略了朝政,政务不修,导致了唐朝政治的混乱。

这种混乱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据史略谈唐代

据史略谈唐代

据史略谈唐代“以胖为美”环肥燕瘦,是人们所熟知的一个词。

出自宋代苏轼的《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杜陵评书贵瘦硬,此论未公吾不凭。

短长肥瘦各有志,玉环飞燕谁敢憎。

”一诗。

其中的“环”即指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燕”即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肥”“瘦”则是对二人体态的形容。

二人地位特殊,影响非常,因此也基本代表了某一时期社会的女性审美标准。

如今,人们提起唐代妇女的审美特点首先便是丰腴艳丽,认为“以胖为美”是唐代社会审美观上的普遍共识,便是多多少少由“环肥”推来。

加之,大量出土的陶俑和壁画中女性形象也较之魏晋以来丰满很多,便更进一步佐证唐“以胖为美”这一论断。

可是,“以胖为美”真是整个唐代的审美风气吗?从历史文献的分析可知,答案是否定的。

“以胖为美”只是盛唐时期社会的女性主流审美标准,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趋向,由初唐时期以纤瘦为美发展而来,到了中晚唐时期又回归到以纤瘦为美,但是,“以胖为美”也并非越胖越美。

唐代女性审美观的变化有其特定的原因。

下面笔者将借助历史文献及前人的研究等,试图对唐代女性审美观的变化进行简单梳理,并分析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其形成的原因,尤其是对盛唐“以胖为美”的分析。

初唐纤腰弄明月上有好之,下必随之。

这是很多社会潜移默化的风气,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体现尤盛,“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1】便是很好的凭证。

初唐武德贞观年间,社会上任然秉承前朝遗风,以纤瘦为女性审美观的主流。

有诗为证,刘希夷《春女行》中“纤腰弄明月”,杜易《湘川新曲二首》中“纤腰向舸”等都有对芊芊细腰的称赞。

亦有绘画艺术品为证,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唐太宗周围的宫女依然身材婀娜。

可是,纤瘦为美只是这一时期的审美主流,后期女性审美发生变化,开始崇尚丰腴肥美。

这种转变主要发生在唐高宗时期,并于武后时期成型。

有史为证,“(太平)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

”(引自《新唐书·外戚传》),由此可见武则天之貌相,可她是被太祖选入宫中且得“媚娘”之名的,说明武氏“方额广颐”的样子已经被公认为美人的标准。

《长恨歌》中的杨玉环与唐玄宗人物形象

《长恨歌》中的杨玉环与唐玄宗人物形象

《长恨歌》中的杨玉环与唐玄宗人物形象《长恨歌》中的杨玉环与唐玄宗人物形象《长恨歌》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如既往地吸引着读者,这跟诗作的巧妙构思不无关系,但人物形象也是影响其流传深远的原因,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长恨歌》中的杨玉环与唐玄宗人物形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长恨歌》中的杨玉环与唐玄宗人物形象唐玄宗开元七年(公元719年),[唐代]的绝世佳人杨玉环降生于西蜀。

21年之后,唐玄宗幸骊山温泉宫初见杨玉环而为其姿质丰艳,倩盼警颖,举止闲冶所倾倒,立即度为女道士,居住太真宫。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册封玉环为贵妃,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个帝王与后妃的爱情悲剧故事。

它竟是唐王朝由盛到衰过程中的一个插曲,既是那么哀艳动人,而又包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

无论古往今来的人们怎样评说,但都承认杨贵妃是中国历史上女性美的典型,正象富贵艳丽的牡丹体现唐人的审美观念一样。

杨贵妃祖籍弘农华阴(陕西华阴),后来迁居蒲州(山西永济)。

其先世都是高级官员,曾祖父令本也还作过金州刺史,此后家道衰落。

父亲玄琰任蜀州司户参军。

蜀州在西蜀,辖晋原、青城、新津、唐兴四县,州治晋原县,即今四川省崇州市。

司户参军是州里主管民户的佐吏,属初等职官。

杨玄琰大约于开元初年在蜀州供职。

历史文献中有贵妃“父玄琰,蜀州司户”的记载,但只有宋初学者乐史的《杨太真外传》较详谈到贵妃的出生地:“父玄琰,蜀州司户。

贵妃生于蜀,尝误坠池中,后人呼为落妃池。

池在导江县前。

”[唐代]导江县即今都江堰市聚源镇,与蜀州接邻。

导江县前的落妃池,在今都江堰市聚源镇导江村,遗址犹存。

池呈圆型,较小,占地1亩多。

周围是肥沃的农田,金黄一色的稻谷;池边有一卷当地人称为“水东瓜”的树木,芳草如烟,青苍葱茜,景色秀美。

贵妃在孩幼时喜爱在池边玩耍,不慎落入此池中,于是这个小池因而有名了。

后世文人杨慎有诗:妃子池莲玉女房,温柔元近白云乡。

光涵三千顷,润及华清第一汤。

唐宋时期杨贵妃题材文学

唐宋时期杨贵妃题材文学

日期:contents•杨贵妃的起源和早期发展•杨贵妃题材在唐诗中的发展目录•杨贵妃题材在宋词中的发展•杨贵妃题材在戏曲中的发展•杨贵妃题材在现代文学中的发展杨贵妃的起源和早期发展01杨贵妃是唐朝时期的一位美女,因其才貌出众而成为唐明皇的宠妃。

历史背景身份背景进宫经历杨贵妃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具备诗词歌赋等方面的才情。

杨贵妃通过选美进入皇宫,后被唐明皇看中,成为其宠妃。

030201杨贵妃的起源杨贵妃的故事在初唐时期就已经出现,但并未引起太多关注。

初唐时期随着中唐时期文化的发展,杨贵妃的故事逐渐受到文人的青睐,开始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描绘。

中唐时期晚唐时期,杨贵妃题材文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普及,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

晚唐时期杨贵妃早期的文学发展儒家文化强调孝道和礼仪,杨贵妃在故事中常常展现出对传统礼仪的尊重和遵从。

儒家文化的影响道家文化强调自然和无为,杨贵妃的故事中常常出现与道家思想相关的元素,如神仙传说等。

道家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在唐朝时期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贵妃的故事中也融入了一些佛教文化的元素。

佛教文化的影响杨贵妃故事的文化背景杨贵妃题材在唐诗中的发展02杨贵妃在唐诗中的形象美丽娇艳01杨贵妃在唐诗中常常被描绘成美丽娇艳的女性,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述她的外貌和气质,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等诗句。

奢华生活02杨贵妃在唐诗中常常被描绘成过着奢华生活的女性,诗人通过描绘她华丽的服饰、饮食、起居等细节,展现出她的富有和奢侈,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诗句。

悲剧命运03杨贵妃在唐诗中也有被描绘成悲剧命运的形象,诗人通过描绘她的死亡和悲剧结局,表达出对她的同情和感慨,如“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等诗句。

感伤美杨贵妃在唐诗中被描绘成具有感伤美的形象,诗人通过描绘她的悲剧命运和死亡,表达出一种悲怆和感伤的情感,如“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等诗句。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长恨歌是一首唐代文学名篇,被誉为“千古绝唱”。

作为一首叙述历史事件的长诗,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长恨歌的研究,我对其中的女性形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既有历史人物,也有虚构人物。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杨贵妃,她是唐玄宗的宠妃,也是长恨歌的主要人物之一。

杨贵妃在长恨歌中被描绘成一个美丽、聪明、才华出众的女子,她的美貌和才情吸引了唐玄宗的宠爱。

然而,她的命运却被政治斗争所左右,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长恨歌通过描写杨贵妃的遭遇,展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无奈和悲凉。

除了杨贵妃,长恨歌中还有其他的女性形象,如歌中的“女儿”、“姑苏城外寒山寺”中的“女子”等。

这些女性形象虽然没有杨贵妃那样的知名度,但却同样具有深刻的意义。

长恨歌通过描写这些女性的命运,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这些女性形象在长恨歌中被赋予了独特的人格特征,展现了她们的坚韧、智慧和勇敢。

她们或是为了爱情,或是为了家族荣誉,或是为了国家大义,奋不顾身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信仰。

长恨歌通过描写这些女性形象,传递了对女性的赞美和敬意。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还反映了唐代社会的文化和审美观念。

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时期,女性在这个时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多以美丽、聪明、才华出众为特点,这与当时的审美观念相契合。

另外,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还展现了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如其中描写的宫廷生活、女子的婚姻观念等。

通过对长恨歌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唐代社会的文化特点和女性地位。

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文学作品的创作对象,更是历史的见证者。

通过对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唐代社会的风貌和女性的地位。

同时,长恨歌中的女性形象也引发了我们对女性命运和社会地位的思考。

在当今社会,女性地位的提升和平等是一个重要的议题,通过对长恨歌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借鉴。

唐诗中的美人形象评析

唐诗中的美人形象评析

唐诗中的美人形象评析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描写美人形象的诗歌更是占据了一定的比重。

唐诗中的美人形象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象,更是表达了唐代文化中对于女性形象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唐诗中的美人形象进行评析。

一,从容颜形态上看唐代的女性审美标准主要表现在容貌、仪表和服饰上。

唐诗中的美人形象多以面容绝色、容貌姣好、体态匀称为主要特点。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有“白首西风几时有,梅花雪落肩头。

花前月下不相识,乱发云鬟,罗裳何处觅?”这首诗中所描绘的美人面容皎洁、体态高雅,在映衬下更显清丽脱俗。

另外一个常被唐代诗人所描绘的美人形象是眉目如画、媚态万方的仕女形象。

例如,王维的《画》中,诗人将心中所想的仕女形象进行生动的描绘:“细腰肢,纤手指,貌如潘安,势似女娲。

”. 诗中所描绘的仕女不仅容貌姣好,身姿优美,还展现出了娴淑端庄的特征,充分表现了唐代文人对于女性形象追求的匀称和端庄美。

二,从性格特点上看唐代女性的性格特点主要由敦厚贞洁、婉约静谧、妩媚俏丽、清丽脱俗四个方面组成,而唐诗中的美人形象亦在此基础上予以了更为详细的描绘。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所描绘的美人形象既敦厚贞洁,又婉约静谧。

她安静地站在原野之上,温柔地用目光和手势向离别的佳人表达别离之情。

另一个常被唐诗中的美人形象所表现出来的优秀性格特点是温婉贤淑。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君应有语,温酒斩华岳,重茶挂帝州。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中所描绘的美人既温婉贤淑,又聪颖博学,在艳丽的春光之中,散发出令人心醉的人格魅力。

三,从历史时代看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一个相对开放自由的时代。

唐代的女性地位较高,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唐代诗歌对于美女形象的塑造。

唐诗中的美人形象也受到了历史时代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高力士向唐玄宗推荐杨玉环是为何精选

高力士向唐玄宗推荐杨玉环是为何精选

高力士推荐杨玉环的动机我想主要有两个。

首先,杨玉环的美貌和才华足以替代武惠妃。

高力士懂唐玄宗,知道他喜欢什么样的女性。

哪个皇帝不爱美女呢?唐玄宗也不例外,他的王皇后、武惠妃、皇甫德仪、刘才人等都是美女。

杨玉环的美貌自不待言,所谓四大美女之一不是浪得虚名。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从成都返回长安,半路上专门派人去马嵬驿寻找杨贵妃的尸骸,结果只有一堆枯骨和一个香囊。

?新唐书?记载说唐玄宗回到长安后,命令画工画了一幅杨贵妃像,挂起来日夜对画缅怀思念。

唐玄宗曾写过一篇?王文郁画贵妃像赞?,看来这幅画就是王文郁画的杨贵妃像,唐玄宗在文中提到这样一句话:“忆昔宫中,尔颜类玉。

〞说杨贵妃长得像玉一样温润美丽。

?旧唐书?也说她“姿色冠代〞,意思是在当时无人可比。

而且杨贵妃的美还很符合唐朝的审美观——以胖为美。

唐代文化的特点是气魄大,城市大,建筑大,连人也“大〞。

其实这是北朝遗风,北朝游牧民族文化崇尚健壮、肥白。

今人对“肥〞字特别忌讳,但那时可不这样,肥白意味着美,所以您翻开那时的史书,经常会看到用“腰带十围〞来形容人长得好看。

唐代也是一样,女性以肥白为美。

香港范家伟先生专门研究过古人身体观,他搜集了大量史料,得出结论:“唐代女性以肥白为美的形体审美特征,女性肥白是健康和生育能力强盛的象征。

〞(?六朝隋唐医学之传承与整合?身体观与妇人病?)也就是说那时人认为胖美女生育能力强。

还有一点,唐代以胖为美,并不意味着那时都是胖人,相反,正因为那时候营养水平和今天没法比,胖人数量一定不多,所以才以胖为美。

任何时代,稀缺的才是美的,遍地都是的就不算美。

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唐代留下来的壁画、陶俑中胖的也有,瘦的也有。

艺术本来就是理想与现实相结合的,理想的女性是胖的,写实的女性那么是胖瘦均有。

当然,唐代以胖为美也有一个开展历程。

唐前期还是一般的胖,身体相较之下纤细一些,脸比拟胖圆,但越往后越崇尚胖,晚唐时期根本到了痴肥的地步。

而开元、天宝年间呢,正是中间阶段,崇尚的是饱满,杨玉环刚好代表了这种风气。

盛唐诗词中的美人风采

盛唐诗词中的美人风采

盛唐诗词中的美人风采盛唐时期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这个时期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文人才子。

其中,描绘美人的诗词作品尤为突出,展现了盛唐美人的风姿和气质。

以下是一些盛唐诗词中描述的美人形象和风采。

1. 杨玉环:倾城佳人杨玉环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美女,她以其姿色绝世、才艺出众而闻名于世。

不少盛唐诗人都为她创作了许多赞颂之作。

《长恨歌》•短发西施眉,动人心弦。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此篇描写了杨玉环聪明可爱、动人心弦的容貌特征,同时也表达了对离别和遥远感情的苦楚之情。

2. 虞美人:冰清玉洁虞美人是又一个在盛唐时期备受赞美的美人形象。

她以其高贵、冷傲的形象为人所称道。

《虞美人》•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这首诗将虞美人与洞庭山、岳阳楼等自然景观联系在一起,形容出虞美人高雅冷艳的气质。

3. 薛涛:文采风华薛涛是盛唐时期杰出的女诗人之一,她以其才情出众、文采风华而被称颂。

《月宫宴宣州谢朓庆忌之作》•天人访戴顺,心意共沾衣。

•省见权门客,儿童值郢词。

•圆床看主僮空座,小邑降吾身来仪。

这首诗描述了薛涛受到天人敬仰,继承衣钵的情景,并表达了她对艺术与文学事业的热爱和才情的突出。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盛唐时期诗人们对美人的描绘富有情感和艺术感染力。

他们用含蓄而深入的文字传递美人的魅力和风采,给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诗词作品不仅展示了盛唐时代美人的外貌特征,更凸显了她们的才华与气质。

当然,在盛唐时代还有许多其他美丽、灿烂、才华出众的女性形象被写入了经典诗词中。

她们或婉约秀丽、或高贵冷艳,都以不同的方式为盛唐时期增添了一道绚丽而独特之光。

唐代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唐代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唐代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唐代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其中女性诗人和女性形象在诗歌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在唐诗中,女性形象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姿态和特征,有千姿百态的外貌形象,也有内在丰富的情感表达。

本文将分析唐代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从外貌、性格和情感等方面分析唐代女性形象的特点。

一、唐代女性形象的外貌形象特点在唐代诗歌中,女性形象的外貌形象具有多样性和美感,不仅有清丽秀美的仙女形象,还有妖娆诱惑的妓女形象。

《长恨歌》中的杨贵妃便是被刻画得最为生动形象的女性之一,她“娇丽华贵,婀娜多姿”,“芳容未老恩先断”,被赞美为“美人千载空相许,行人无语泪沾巾”。

这个女性形象不单体现了唐代时期女性的美丽和优越地位,也反映了女性经受爱情的痛苦和挣扎。

同样地,唐代的女神形象也十分出色。

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玉女形象,她“姣姣者齐齐金环环,值珠圆滑董梢鬈。

爱日狂销万古愁,一片寒花休向阳。

”表现了女性的纯洁美。

二、唐代女性形象的性格特点唐代女性形象丰富多彩,她们有着独立的性格,并且在诗歌中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体验。

她们尤其擅长表现自己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些字眼中流露出了女性在情感上的柔媚和温柔,令人不禁为之动容。

在唐代诗歌中,女性形象同样是坚毅和勇敢的。

她们直面逆境,发挥出主动进攻的勇气,如鲍照的《长恨歌》中的虞美人就是一个充满着坚毅和勇气的女性形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唐代女性形象的情感特点在唐代诗歌中,女性形象的情感丰富,其中最为突出的情感是爱情。

贯穿唐代女性形象的主题就是爱情,她们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在唐诗中表现出了最为哀婉动人的情感体验。

我们可以从《渭城曲》中的女性形象中看到最深刻的爱情体验,“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

”这些字眼充满了女性的刻骨铭心和伤心落泪。

唐朝人眼中美丽的女性是什么样

唐朝人眼中美丽的女性是什么样

唐朝人眼中美丽的女性是什么样?“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朝人眼中美丽的女性是什么样的呢?《唐语林》记载唐玄宗给太子选妃时,曾明确提出要挑选“长洁白”的女子;《本事诗》记载宁王李宪看中邻居卖饼者之妻,是因为她“纤白明媚”。

这些大概基本上反映了唐朝人的审美观。

它符合中国古代对女性美的一般要求标准,那就是:长、白、美。

长一身材修长,白一皮肤白皙,美一容貌姣好。

中国古代的美人标准主要是这么几条,唐朝人并不例外。

其它如“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一类唐人在诗词、著述中反复歌咏的小口、细腰、素手、纤足等等秀丽、纤巧的美女形象,也大体与各代类似。

但是,唐朝的女性美又有它的特色。

唐人欣赏修长、洁白、纤秀,但并不喜欢林黛玉式的病弱,他们又很崇尚女子的健康、英武甚至丰硕美(这只是说一代时尚,并非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如此)。

关于这一点,证据很多,己为人所习知。

看一看唐人绘画、雕塑中的女性形象,她们确实个个都是面如满月、肌肤丰盈,而那些戎装骑射女子更别有一番勃勃英姿,很少有瘦弱的形象。

这正是唐人审美观和真实生活的写照。

唐代的第一美人杨玉环也正是以丰腴之美与汉代的瘦美人赵飞燕以“燕瘦环肥”并称二美的。

这种审美情趣来自社会生活和一代世风:唐代社会物质生活比较富足,所以体态丰腴的女性居多;社会风气开放而有北朝尚武遗风,女性外出活动较多,并常参加骑射一类活动,因而往往体质健康,身姿英挺。

这种现实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而审美观和时尚又反过来使得女性刻意追求这种美,至少不必因为“楚王好细腰”而饿饭,这就更助长了女子健康、英武、丰硕美的倾向。

与审美观密切相关的服饰与化妆,是女性生活重要的一部分。

有关唐代女性服饰、化妆的论著很多。

唐代女装无论贵贱大体上都是由衫、裙、帔三大件构成。

上面衫子下摆系在裙腰中,裙子多半肥大,裙长拖地,常用六幅布帛制成。

肩上披帛,称“帔服”,飘垂在腰间。

还常在衫子外加穿“半臂”一一即短袖上衣,多半用较好的织物制作,主要用作装饰。

基于小说分析唐代仕人对女性形象的审美

基于小说分析唐代仕人对女性形象的审美

158《名家名作》·杂谈陈元慈一、引言在唐代出现较多的文学作品,其中既有描述人物故事也有讲述理想故事的。

为了更好地了解唐代仕人对女性形象审美的特点,将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作为入手点,通过小说中的故事了解唐代仕人的审美特点与风格,获取更多与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化,为丰富我国传统文化做好铺垫。

二、“美”及女性美的起源(一)“美”的起源关于美的起源,在学术界有着不同的声音。

有的学者认为羊大为美。

后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羊大则美”。

羊大之所以为“美”,则是由于其好吃之故:“美,甘也。

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羊与马、犬、牛不同,它主要是供人食用的。

由此可以看出,“美”与食物有关,因为羊肥美,所以给人美味的感受。

有的学者则认为“羊人为美”。

这一理念主要起源于巫术。

“美”的上半部分形似羊角,下半部分则像一个站立的人,古人将这一“美”字,比喻为戴着羊角的人,认为这样的人是美丽的。

有的学者则是认为“色好为美”。

(二)女性美的起源有的学者认为女性美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女性共同的理想与期望的汇集,包含女性的自我感受与外界的目光。

当下,将女性美分为内在美、外在美,其中内在美包含道德修养与文化底蕴,外在美则包含形体与精神面貌[1]。

三、《唐人小说》中女性形体之美(一)《唐人小说》简介《唐人小说》由汪辟疆校录完成,分为上、下卷,其中上卷收入了单篇唐传奇30篇,下卷收集的文学作品的类型与种类较多,包括《玄怪录》《续玄怪录》《纪闻》《集异记》《甘泽谣》《传奇》《三水小牍》等7部专辑中的作品,共38篇。

这一文学作品涵盖了现存唐人小说中的大部分作品,汪辟疆通过调研与分析资料,对可靠的版本进行文字的校对与订正,才完成当下相对比较完善的《唐人小说》。

根据小说创作时期的不同,可以围绕初唐、盛唐、晚唐三个不同时期,从多个方面与角度,分析唐代仕人对女性形象的审美,以此了解不同时期人们对女性形体的美的认识[2]。

(二)初唐:“以瘦为美”为主通过《唐人小说》中《游仙窟》《补江总白猿传》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唐代仕人认为纤细的女性是美的,认为“瘦”是美的代表。

杨贵妃唐玄宗时期的美人与文化象征

杨贵妃唐玄宗时期的美人与文化象征

杨贵妃唐玄宗时期的美人与文化象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时期,同时也是长安文化的鼎盛时期。

而在众多才女和美人中,杨贵妃无疑是最为出众的一个。

她的美貌不仅震惊了整个朝廷,更成为了唐朝文化象征的典范。

本文将探讨杨贵妃在唐玄宗时期的美人地位以及她对当时文化的影响。

首先,杨贵妃在唐朝的美人地位不可忽视。

她的出生并不高贵,却因其卓越的美丽和才华逐渐受到唐玄宗的宠爱。

据史书记载,唐玄宗深深迷恋杨贵妃的美貌,经常与她共度时光,甚至将她封为贵妃。

这使得杨贵妃成为朝廷中无人可敌的存在,她的地位在妃嫔中独一无二。

她不仅得到了贵妃的尊号,还被授予一系列特权,如宫廷内外的服饰、住所、车马等。

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她在朝廷和社会中的地位。

其次,杨贵妃作为文化象征对唐朝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杨贵妃本身就是一个才艺出众的女子,她不仅美貌绝伦,精通音乐舞蹈,而且还精通书法、诗词等多种文学艺术。

杨贵妃的文学才华及对艺术的热爱在当时也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她受到了当时一些著名文人的倾慕,不少文人都写了诗歌来赞美她的美丽和才华。

可以说,杨贵妃的出现使得唐朝文化更加多元化和繁荣。

除了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杨贵妃还对唐朝的服饰和美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她对服饰和美容的追求使得当时的宫廷服饰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推动了唐朝的服饰业的繁荣发展。

在杨贵妃的带动下,人们开始注重服饰的装饰和美感,丰富了唐朝人的审美观。

此外,杨贵妃还注重保养和美容,据说她使用了各种珍贵的香料和草药进行美容护肤,这对唐朝的美容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然而,杨贵妃的美人地位并非一帆风顺。

随着杨贵妃对唐玄宗的影响力的增加,她在朝廷和众多贵妃之间引起了嫉妒和嫉恨。

这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玄宗也因此失去了执政的能力。

杨贵妃最终成为这场政治风暴的牺牲品,被迫自杀。

然而,即使在她离世之后,杨贵妃作为唐朝美人的形象仍然深入人心,连续了几个世纪。

总之,杨贵妃作为唐玄宗时期的美人和文化象征,无疑在唐朝的历史和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试论杨贵妃在唐诗中的多重形象

试论杨贵妃在唐诗中的多重形象

试论杨贵妃在唐诗中的多重形象杨贵妃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符号,其在唐诗中的多重形象也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化。

她是一个美丽的女性形象,是一个爱情的代表,是一个富贵和荣耀的象征,也是一个悲剧的英雄。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唐代诗歌中杨贵妃的多重形象。

首先,杨贵妃在唐代诗歌中的形象是美丽的。

许多诗歌描述她的容貌,其中最经典的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一句:“玉颜倚楼,飞燕走隙”,其表现出了她美丽的面容和身姿。

这样的描述体现了唐代人对于美丽女性的审美观念,同时也展现了杨贵妃独特的魅力。

另外,杨贵妃的美丽也被视为她身份的象征,表现了她作为宫廷女性的高贵和尊贵。

其次,杨贵妃在唐代诗歌中还被赋予了爱情的象征。

不可否认,历史上的杨贵妃与唐玄宗之间的感情故事是唐代诗人描述的热门题材。

在许多诗歌中,杨贵妃被描绘为一个美丽和纯洁的女性,深深地吸引着唐玄宗的心。

例如杜牧在《赤壁怀古》中写道:“瑶台月下迎帝子,风景不与人间同”。

这里的“帝子”指的就是唐玄宗,他为杨贵妃的美丽所倾倒。

杨贵妃在这些诗歌中成为一个代表爱情的形象,唤起了人们对于美好、浪漫和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杨贵妃在唐代诗歌中也成为了富贵和荣耀的象征。

作为唐代最著名的后宫美女之一,杨贵妃在政治和社会上的地位也非常高。

她的身份和地位吸引了许多唐代诗人的关注和描写,表现了她的富贵、尊贵和荣耀。

例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到:“冯唐易老惠难全,钓樵叟晚凿篱根,仙翁抚我诗细听,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侍女扶行垂极星,眼妆一半入江水,钗横八度招灾星。

”这里的“仙翁”指的就是杨贵妃,她倾听白居易的诗歌,展现了她和唐代皇帝一样的富贵和荣耀。

唐宋词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与审美观念变迁

唐宋词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与审美观念变迁

唐宋词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与审美观念变迁引言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

在唐宋词中,女性形象的描绘与审美观念的变迁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与价值观。

本文将从唐宋词的角度,探讨唐宋词中女性形象的演变与审美观念的变迁。

唐宋词中女性形象的初期描写唐诗中的女性形象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其中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也占据了很大的比重。

早期的唐诗中,女性形象多以美丽、温柔、婉约为主。

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诗中的女性形象被赞美为“美人如玉,芳华如锦”。

这些描写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外貌美、性格婉约的审美观念。

宋词中的女性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宋词对女性形象的描写更加细腻、深入。

宋词中的女性形象常常是才情出众、聪慧伶俐的代表。

以李清照的《如梦令》为例,词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已是前番世界,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才女,她不仅美丽,还拥有独立的思想和情感。

唐宋词中女性形象的演变唐诗到宋词的转变唐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个重要时期。

唐诗以其豪放的风格和男性为主角的作品而闻名,女性形象往往只是作为表面的美丽存在。

然而,到了宋词时期,女性形象的描写变得更为细腻,词人们对女性笔墨的运用也更加纯熟。

词人对女性形象的思考唐宋时期的词人更加注重对女性形象的内在特质的揭示。

不再满足于表面的美丽,他们逐渐开始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思想感情。

这种转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价值观念的变迁,女性不再被看作只是男性装饰品,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审美观念的转变随着唐宋时期社会阶级的变动,审美观念也发生裂变。

在唐诗中,女性形象往往被赋予与王公贵族相关的特质,如美丽、贞洁等。

而到了宋词时期,随着士人文化的提升,女性形象也开始被赋予更多人性化的特质,如聪明、才艺出众等。

这种审美观念的变迁,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认知的变化。

词人对女性形象的描写手法唐宋词中,词人们对女性形象的描写手法也在不断演变。

从早期的美丽形象描写到对内心世界的刻画,唐宋词中女性形象的描绘更加立体生动。

《杨玉环》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杨玉环》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

《杨玉环》文学人物形象鉴赏分析特点杨玉环是《长生殿》中的女主人公,她最显著的性格特点,就是热烈、执着地追求真挚、长久的夫妻之情。

杨玉环本是唐明皇李隆基的宫女,因德性温和,丰姿秀丽而被册封为贵妃。

李隆基赐给她金钗、钿盒作为定情的信物,从此,她便抱定了一个心愿:“惟愿取情似坚金,钗不单分盒永完。

”由于痴心,她把李隆基新得娇娃后的一时热情,对她色艺的欣赏,对她兄妹们的赏赐,全当 ... 情,“只道君心可托,百岁为欢”。

爱情是排他的。

她对李隆基的爱情越是专注、强烈,就越是不容许“并头莲旁有一枝开”。

她的妹妹虢国夫人就是她的一个情敌。

杨玉环不愿为了杨门的权势而放弃独占李隆基的感情要求,使气任性,给了李隆基一场没趣。

李隆基恼羞成怒,令宦官高力士将她送回娘家。

杨玉环满腔委屈和愁怨,责怪李隆基“为着横枝,陡然把连理轻分”。

但在封建帝王的威严下,她只得忍受人生的这一次厄运,忍痛剪下自己美丽的头发,托宦官向李隆基赔罪。

李隆基终于被她感动了,将她召回宫中。

这一次的风波,反使李、杨之间的恩爱更添十倍。

杨玉环懂得了,要巩固自己和李隆基的爱情,必须取宠于他,因此,她梦中录下月宫仙乐,醒后细加点勘,制成《霓裳羽衣曲》,编了一套《霓裳羽衣舞》,亲自在翠盘上表演,逸态横生,独擅千秋,直乐得李隆基无以名状。

这一招果然有效,李隆基除了亲自为她把盏以外,还赐给许多珍宝,并命人日夜兼程,从南国采来杨玉环爱吃的鲜荔枝,以作为对她的酬劳。

杨玉环的另一个情敌是梅妃。

梅妃先于杨玉环进宫,甚为得宠。

杨玉环进宫后,处心积虑地排挤她,致使她被贬置上阳宫东楼。

一次,李隆基又悄悄在翠华西阁召幸梅妃。

杨玉环闻讯,清晨赶来,大闹一场。

后来,梅妃终于被活活气死了。

对于这一场风波,历来的评论,或认为杨玉环是“女子小人挟制尊大” (吴舒凫《长生殿》评语),或认为杨玉环太妒,甚或认为是作者的无聊笔墨。

如果从杨、梅的关系看问题,人们很容易同情被夺了恩宠的梅妃。

但如果从杨玉环的角度看,她真心地爱着李隆基,自然也要求李隆基能真心地爱着她。

杨贵妃唐朝宫廷歌舞艳后

杨贵妃唐朝宫廷歌舞艳后

杨贵妃唐朝宫廷歌舞艳后杨贵妃,作为唐朝宫廷歌舞艳后,她独特的魅力和卓越的才艺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将围绕杨贵妃在唐朝宫廷的地位、其表演艺术和对唐代文化艺术的影响展开论述。

一、杨贵妃的地位及影响杨贵妃,原名杨玉环,是唐玄宗时期的杰出女性。

她自幼聪慧出众,容貌绝艳,声音甜美婉转,才艺出众,在宫廷中备受欢迎。

后来,她被唐玄宗册立为贵妃,地位超越了其他后妃,成为了玄宗宠爱有加的爱妃。

作为一位出色的宫廷歌舞艳后,杨贵妃的表演艺术给唐朝的文化艺术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她擅长歌唱和舞蹈,以其独具一格的表演风格成为了当时宫廷中备受瞩目的艺术家。

她的舞姿轻盈婉约,歌喉高亢动人,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二、杨贵妃的表演艺术1. 歌唱艺术杨贵妃的歌唱艺术堪称卓越。

她声音甜美婉转,高亢激昂,以其独特的嗓音和情感传达的能力,打动了无数听众的心灵。

在表演中,她运用婉转动听的嗓音诠释着各种情感,无论是忧伤与失落,还是欢乐与幸福,都能通过她的声音表达得淋漓尽致。

2. 舞蹈艺术杨贵妃的舞姿轻盈婉约,舞技出众。

她的舞蹈以舞姿柔美、手势细腻、舞步流畅为特点,充满了女性的柔美和魅力。

她将舞蹈当做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通过肢体语言和舞步,将自己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传达给观众,给人们带来了深入心灵的触动。

三、杨贵妃对唐代文化艺术的影响1. 对音乐的影响杨贵妃的歌唱艺术对唐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以其甜美的嗓音和高亢的歌唱风格,为唐代的音乐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风采。

她的唱腔和演唱方式被广泛学习和模仿,成为了当时宫廷音乐的代表作品,也为后世的音乐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对舞蹈的影响杨贵妃的舞蹈艺术对唐代舞蹈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她的舞姿优美动人,舞蹈风格独特,对当时的舞蹈风格和技巧有着独特的贡献。

她的舞蹈作品被广泛传颂,并在后世的艺术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舞蹈艺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3. 对美学的影响杨贵妃的存在和她的艺术创作对唐代的美学观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盛唐女性的精神格局与家国情怀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盛唐女性的精神格局与家国情怀

《王朝的女人·杨贵妃》:盛唐女性的精神格局与家国情怀作者:胡海波来源:《电影评介》2017年第02期正如欧阳修在《新唐书》中所云:“观夫开元之治也,则横制六合,骏奔百蛮。

”盛唐的开元时代,中国进入了封建帝国最强盛最与繁荣的时代,此时危及唐朝政权的藩镇割据还未形成,边境也相对稳定,四夷臣服,百蛮朝拜,大唐王朝呈现出一片国泰民安的祥和与安宁。

在短短的盛唐开元时期,盛唐为后世留下瑰丽的科技、文化、经济、艺术成果,以及流芳传世的诗书歌舞,达到后世王朝无法超越的巅峰状态。

在这种语境下产生的盛唐女性出类拔萃,如大力辅佐皇帝丈夫的长孙皇后、如君临天下的女皇武则天,如权倾朝野的太平公主、韦后与安乐公主,如才情横溢的上官婉儿与薛涛,如远嫁西藏的文成公主,如以剑舞惊动四方的公孙大娘,都曾在华夏历史册上留下永恒的芳名,也留下了让后世文人说不尽的话题。

特别是艳妇杨贵妃的故事,更是经常与“淫秽”“乱伦”等话题相联,足以让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道德规范的国人对其久久地凝视又永恒地鄙视。

面对着国人对杨贵妃早已形成的心理定势,著名导演十庆、田壮壮、张艺谋联合共同挖掘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盛唐”为主题话语构造出颠覆史实的故事情节、再加上丝丝入扣的主角演技和华丽绚目的电影画面,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观看这位历史名人的“王朝话语”。

一、第一层王朝话语:激越超拔与风华绝代的盛唐气度《王朝的女人·杨贵妃》是由中日韩三方投资的电影,最初的片名定为《盛唐危机》。

从这个名字来看,该片应当侧重于写事而不是写人,是侧重于叙述“盛唐”之“盛”以及“盛唐”所面临的时局之“危”。

所以,即便后来片名已改为《王朝的女人·杨贵妃》,影片仍保留了导演最初设计的时代叙事感,为呈现开天盛世的繁荣而多元、体现中华民族的盖世气度所形成的本片核心话语。

为此,影片用大量的时段表现盛唐之“盛”,别出心裁地在影片一开头就推出了大秦东罗马帝国的主教塔西佗觐见李唐天子的场景:浩翰的海水和湛蓝的天空代表着盛唐海纳百川的胸怀,更代表着盛唐远播海外的正能量。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与唐朝文艺繁荣的研究影响研究:文化艺术璀璨之最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与唐朝文艺繁荣的研究影响研究:文化艺术璀璨之最

唐玄宗宠爱杨贵妃与唐朝文艺繁荣的研究影响研究:文化艺术璀璨之最唐玄宗晚年宠爱杨贵妃对唐朝的文化与艺术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既体现在文化活动的推动上,也反映在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与传承中。

一、文化活动的推动1.宫廷文化繁荣:唐玄宗与杨贵妃共同热爱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他们经常在宫中举办盛大的宴会,邀请文人雅士吟诗作对,这些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宫廷文化的繁荣。

在这种氛围下,许多优秀的文化作品得以诞生,如诗歌、乐曲、舞蹈等。

2.艺术交流频繁: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好吸引了众多艺术家和文人前来宫廷献艺或交流,这不仅促进了不同艺术流派之间的融合与发展,还使得宫廷成为当时文化艺术交流的中心。

二、文化艺术作品的创作与传承1.诗歌创作:许多著名诗人如白居易、杜甫等都曾受到唐玄宗和杨贵妃故事的启发,创作出大量与之相关的诗歌作品。

这些诗歌不仅描绘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情感世界。

2.音乐与舞蹈:杨贵妃本人就是一位出色的音乐家和舞蹈家,她的音乐和舞蹈才华对当时的音乐舞蹈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她所擅长的西域舞蹈和琵琶演奏技艺在当时广为流传,并成为了后世音乐舞蹈艺术的重要元素。

3.书画艺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也成为了书画艺术家们创作的题材之一。

许多画家通过绘画来表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和宫廷生活场景,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三、文化风尚的引领1.服饰与美容:杨贵妃对服饰和美容的追求使得当时的宫廷服饰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推动了唐朝的服饰业的繁荣发展。

她所使用的各种珍贵的香料和草药进行美容护肤的方法也在当时广为流传,对唐朝的美容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2.审美观念的变化: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对当时的社会风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外在的美和内在的修养,这种审美观念的变化也反映在了当时的文学艺术作品中。

综上所述,唐玄宗晚年宠爱杨贵妃对唐朝的文化与艺术产生了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杨贵妃看唐朝的女性审美观
杨贵妃,她天生丽质,肌肤白皙如“凝脂”,她有“回眸一笑百媚生”的迷人媚态,她能歌善舞,身美体丰,娇艳若花,她所作的诗词文才俱佳、韵味十足。

在《赠张云容舞》中“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娜秋烟里。

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杨贵妃以女性的眼光,描绘了舞女张云容飘飘欲仙的舞姿。

先是比作秋烟芙蓉若隐若现,后又比作岭上风云飘忽不定,最后比作柳丝拂水婀娜轻柔,衬以罗袖散香,可谓出神入化。

当时像杨玉环这样的女性在唐朝并不少见,她们为什么能突
破局限、展现自我,这与唐朝对女性的审美心理的变化密切相关。

一、日常生活方面
首先,对女性形体美的要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古代对妇女的审美标准是一种细腰、纤手、亭亭玉立的窈窕
之态。

而《旧唐书》上记载:“太真姿质丰艳”,与古代对女性的审美标准不符,但她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①。

再看看敦煌壁画和龙门石窟中有关女性形体的绘画和雕塑,无不在纤画中充实了
饱满。

唐人崇尚的是更具生命力和向上朝气的“丰肥浓丽、热烈放姿”之美。

其次,唐朝妇女在服饰方面也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唐代在传统的襦裙装基础上改造形成了袒露装,不但将脖颈彻
底暴露于外,而且连胸部也处于半掩半露的状态。

这种袒露装的特点是女裙的色彩十分艳丽,主要有红、绿、黄、绛、紫等色,开口比较低,不但表现出妇女胸部的魅力,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妇女人体美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它体现了唐代妇女思想的开放,以及在唐代社会中对女性身体美欣赏的观念。

方干《赠美人四首》中“粉胸半掩疑晴雪,醉眼斜回小样刀”的句子就是对这种自然美的描述。

唐朝的妇女具备了自由活动的空间,但女服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她们的行动,妇女从一开始借穿丈夫或家族男性的衣服到开始自己做男装,到后来女着男装大规模的流行,反映了唐朝妇女频繁的参与社会活动和审美情趣的提高。

到唐玄宗开元年间,“胡服”这种男女区别不大但兼具实用与审美为一体的服饰开始非常盛行。

再次,唐朝妇女面部化妆变化繁多唐代妇女的面部装饰变化的种类主要有额黄、花钿、脂粉、黛眉等环节。

“额黄”是一种淡黄色的颜料蘸水画在额头上,这种化妆的方式在初唐非常流行;到了盛唐,“花钿” 更为普遍,这是一种将剪好的花样贴在额前眉心处的化妆方式。

中唐以后,红妆盛行,《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贵妃夏天擦汗用的手帕都沾满了桃红色。

唐代妇女极为注重眉的画法。

起初时尚宽与浓的眉形;至盛唐又崇尚细淡的画法,后又流行蝴蝶眉、八字眉等;到晚唐时化妆趋于怪诞,以悲以怪,以病态为美。

二、思想文化方面
首先,唐代女性的文化素养比较高
唐代不仅文人墨客遍及天下,三尺童子耻不知书,而且社会对女性还没有那种“无才便是德”的价值观念,自后宫妃子至官僚、贵族、士人阶层的妇女,几乎无不知书。

杨贵妃的《赠张云容舞》就极具文学造诣。

唐代也是女诗人辈出的时期,如薛涛、鱼玄机、上官婉儿等。

其次,唐代女性拥有独立活动和社交活动的自由
圭寸建社会,体现两性关系道德秩序的是“男尊女卑”,女子嫁人必须“从一而终”,还有“七出”之条。

唐朝社会的女性没有受到那么多礼教的束缚,他们有较为独立的社会地位,可以抛头露面,也可以独自进行社交活动。

女口,在盛大的庆典场合里,男女可以自由对歌。

有些歌曲就是由男女对唱而来的,唐玄宗时的“葱岭西曲”就是“士女踰歌为
队”②而得名。

在春天,男女可以相约共同踏青,晚上男女也能共游。

男女外出途中相遇可不避嫌结伴同行及自由谈话,女子也会主动和别人打招呼。

女口,玄宗时,边帅安禄山与杨贵妃在后宫一起吃饭、打闹、谈笑唱和无所顾忌。

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与族兄杨国忠甚至并辔走马如朝。

再次,男女关系自由开放。

男女关系的自由与开放大约是唐代世风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这自然与女性的礼教束缚较少有关。

在唐代,未婚女子有一定的择偶权。

如唐玄宗时期的一代奸相李林甫,有六个儿女,李林甫在家中的客厅的墙壁上开了一个窗
子,围以缦纱,“常使六女戏于窗下,每有贵族子弟入谒,林甫即使
女于窗中自选可意者事之。

”③有些女子甚至更为大胆,自谋婚事,如《太平广记》卷315《吴延瑫》就载,广陵豆仓官吴延瑫有弟弱冠求要妇,邻人为嫒“即张司空女,其女自议婚事,年三十余,小郎年节少,女言:‘夫妻皆如前定,义如有合,岂老少邪。

'”
唐朝对女性贞操观的要求并不严格,具体又体现在:女子初婚非处女不受苛责;女子离婚、再婚并不被社会所嘲弄。

如,大才女晁采与邻居文茂青梅竹马,成年后以诗传情,“乘间欢合”,其母知道后,叹道:“才子佳人,自有此事”,还将女儿嫁给了文茂。

如,杨贵妃曾是寿王李瑁的妻子,后嫁给了唐玄宗。

既然统治者都如此了,上行下效,仕宦阶层及民间对此也相当开明。

如,《唐律》规定“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合离者,不坐”,说如果夫妻之间感情不好而协议离婚的,不犯法。

唐朝社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作为东方审美学的组成部分的唐朝女性审美也被称为生命美学,以有利于生命的事物为
美,以表现旺盛生命力的事物为美。

唐朝社会尊重人的个性发
展,表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宽容的社会审美心态,这对于现代性进程中的中国社会审美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注释:
[1]、白居易:《长恨歌》
[2]、《新唐书•礼乐志》
[3]、《开元天宝遗事》卷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