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诗中的“日”看唐朝兴衰
有关描写唐朝盛世的诗句

有关描写唐朝盛世的诗句篇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被誉为“盛世”,其繁荣昌盛、文化昌盛的景象在诗词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以下是一些描写唐朝盛世的诗句:1. 盛世大唐,江山如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2.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登高》3.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有佳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登高壮观歌》4.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秋歌》5.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
——《青玉案·元夕》这些诗句展现了唐朝盛世的景象,江山如画、小雨润如酥、李白乘舟、捣衣声、秋风吹不尽、良人罢远征、大河百代等等,其中展现了唐朝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等各个方面。
在唐朝,诗词文化极度繁荣,许多著名诗人的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瑰宝。
篇二:唐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被誉为盛世。
以下是一些关于描写唐朝盛世的诗句:1. 盛世繁华: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唐代李白《忆扬州》2. 政治清明:吏不呼门,民不入室。
雍雍然而乐,振振然而安。
——唐代杜甫《羌村三首》 3. 经济繁荣: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唐代李白《子夜吴歌·秋歌》4. 文化昌盛: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唐代杜甫《偶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唐代王之涣《登鹳雀楼》5. 军事强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代王昌龄《凉州词》这些诗句描绘了唐朝时期的各种盛世景象,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繁荣与昌盛。
反映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的杜甫诗歌作品

反映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的杜甫诗歌作品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这期间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作品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以下是具体反映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的杜甫诗歌作品:
1.《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三吏》:《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新安吏》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潼关吏》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3.《三别》:《新婚别》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垂老别》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无家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这些作品都描绘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画卷,反映了杜甫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如需更多信息,可以阅读杜甫的诗集和相关研究。
12首咏史怀古诗词,带你感受历史的兴衰,沧桑的变化!

12首咏史怀古诗词,带你感受历史的兴衰,沧桑的变化!12首咏史怀古诗词,带你感受历史的兴衰,沧桑的变化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历史是一本厚重的书册,记录着千百年来的兴衰与荣辱。
文人墨客常以诗词的方式,抒发对历史的思考与怀古之情。
下面将为你带来12首咏史怀古的诗词,感受历史的兴衰,领略沧桑的变化。
一、《宋城山水林》岁月更迭片瓦间,南方风吹古城山。
柳夜深拂历史墙,宋王遗迹一片残。
宋城山水林静卧,勾勒着岁月的纹。
草木苍茫人已散,唯留鸟儿相伴闲。
南京是中国历史上极为重要的城市,作为六朝古都,南京凝聚着悠久的历史积淀。
这段诗词描绘了位于南京的宋城遗址,如今的景区依旧保留着宋代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痕迹。
在宋城山水林间,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辉煌灿烂的时代,让人感受到历史的魅力与沉淀。
二、《九曲深巷》九曲深巷尘已落,门楼斑驳历史色。
曾经繁华如锦绣,如今只剩故事说。
乔家大院歌舞纷,红楼遗梦泪沾巾。
九曲深巷古风韵,诉说着昔日的辉煌。
九曲深巷指的是山西太原的古街道,它凝聚了悠久的历史积淀,曾经繁华一时。
而如今,乔家大院、红楼等古迹已经残破不堪,但它们依然情真意切地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使人回想起那段曾经的繁华岁月。
三、《长城古道》汉家古道何人行,长城连绵似飞蛾。
千里边塞纵横行,旷远辽阔绘银河。
驼铃声声古道上,雄风万古传乾坤。
长城古道承历史,荣辱兴衰藏沧桑。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其保卫祖国的历史功绩令人敬仰。
这首诗词以长城为主题,描绘了长城古道的壮丽景色以及其所承载的历史记忆。
长城古道见证了历史的兴衰,记载了千百年来民族的荣辱和沧桑。
四、《悲秦汉》秦汉山河隐遥迢,帝王辉煌带家昭。
泱泱华夏尽余烬,云烟散去残飞箭。
丰碑哭泣凄凉处,龙袍风起寒霜落。
悲秦汉石遗千秋,往事如烟难再留。
秦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统一了中国疆土,开启了大一统局面。
然而,朝代的兴衰更迭,秦汉的雄风早已成为历史长河里的浮云。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秦汉辉煌的悲怀之情,展现了往事如烟般飘渺不定的场景。
从唐代历史来看唐诗的兴衰

从唐代历史来看唐诗的兴衰唐代(618---907)在中国诗史上是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但是就事物发展的规律而言,唐诗有兴盛则也有低谷。
本文主要从唐代的历史发展的角度逐层分析唐诗繁荣或相对衰败的原因其中侧重对繁荣原因的分析,包括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部分。
唐代是一个健康而富有活力的时代。
唐诗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它的繁荣兴盛经历了一个曲折演变的过程,明初高棅在《唐诗品汇》中把唐诗总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这大致符合唐诗的发展情况。
一、初唐——时间最长,诗歌数量与质量却最差从唐高祖武德元年至睿宗延和元年为初唐,共92年,然而这一时期并没有产生伟大的诗人和诗歌。
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初唐时间最长,可是无论诗歌的质量还是数量都是最差的,而且一百年间竟然没有出现一流的诗人,缺少异峰的突起。
“但是这一时期诗人们特别是初唐四杰纠正了齐梁以来柔弱轻艳的宫体诗余风并酝酿形成了各种新的诗歌形式【律诗】,可以说为盛唐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虽然初唐为盛唐奠定了基础,但是初唐诗歌的平庸却是不争的事实,那么是什么制约了初唐诗歌的发展呢?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隋末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的影响,靠农民战争取得政权的唐朝统治者所采取的政策都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农民的生活和要求,但是这毕竟是一个刚结束战乱的年代,百废待兴,因此在社会经济上初唐稍差。
二是社会文化基础的薄弱,虽然统治者爱好提倡诗歌,但是诗坛长期为宫廷馆阁的文馆学士所支配,诗歌创作中心下移过于缓慢。
创作主体的贵族化和诗歌风格的单一化制约了唐诗的发展。
唐初的几代君主,不仅太宗如其自称喜“以万机之暇,游息艺文”(《帝京篇·序》),高宗、武后、中宗等,也都如此。
为了炫耀大唐帝国的治世气象,他们又广引天下文士,编纂类书,赋诗唱酬。
由此在唐初先后出现了几个宫廷文人集团。
初唐宫廷诗人虽然在诗歌形式方面作出了重要的建树,也偶有情致动人的佳作,但其总体面貌,却是在华美的形式中呈现出情调上的苍白平庸,这是宫廷文学很难避免的。
《从〈全唐诗〉看唐代驿传制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驿传制度是我国古代以“传命”为主旨,融通信、交通、馆舍三位于一体的命令上传下达机制。
驿传制度伴随着国家政治及交通的发展而产生并逐渐发展。
到了唐代,驿传制度更为严密和完善,树立起新的制度典范,对唐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唐诗》中有大量与驿传相关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探析唐代驿传制度的相关内容与特点。
唐王朝“东西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宽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旧唐书》卷三八)。
统治者为了对辽阔的疆域实现有效统治,在中央统一管辖之下建立了各级地方政权及各级交通组织,与此相适应,形成了较完整的文书驿传网。
较之于前代,唐代驿馆的数量有了较大的扩充。
韩愈在《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中写道“四海日富庶,道途隘蹄轮。
府西三百里,候馆同鱼鳞。
”用“鱼鳞”来形容唐代驿站的数目繁多,可谓确切而形象。
此外,从王周《路次覆盆驿》“曾上青泥蜀道难,架空成路入云寒。
如何却向巴东去,三十六盘云外盘”中可以知道,唐代在最为偏远的地区也设置有驿道和驿站。
就诗中所提到的驿站驿馆名称而言,我们很容易发现唐代关于水驿、陆驿、水陆兼办驿的驿传设置。
例如,韩琮的《题商山店》,商山驿是为陆驿;王建的《汴路水驿》提到的是为水驿;而武元衡《题嘉陵驿》写道:“悠悠风旆绕山川,山驿空濛雨似烟。
路半嘉陵头已白,蜀门西上更青天。
”可以看出,嘉陵驿属于水陆兼办驿。
不少唐代诗人初仕阶段都曾担任县级职官,主持驿传,并留诗以纪。
“云别青山马踏尘,负才难觅作闲人。
莫言馆驿无公事,诗酒能消一半春。
”(赵嘏《赠馆驿刘巡官》)诗中看来,驿中生活十分清闲,甚至可谓百无聊赖。
但这只是对于驿长而言,下层驿使的工作与生活却是另一番景象。
驿使的职责主要有三:一是迎接使客;二是管理驿厅,安顿食宿;三是传送文书。
其中最为艰辛的必是舟车劳苦传送文书。
蒋吉的《大庚驿有怀》中,“一囊书重百馀斤,邮吏宁知去计贫”,几字道尽驿使工作之艰辛。
“驿骑来千里,天书下九衢。
唐诗的发展历程

唐诗的发展历程引言概述: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而闻名于世。
唐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朝,经历了五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唐诗的发展历程。
一、初唐时期(618年-755年)1.1 唐初文风的形成:初唐时期,唐朝刚刚建立,文人士大夫多为北方人,他们的诗歌风格受到北方文化的影响,注重形式和格律,以五言绝句为主要形式。
1.2 杜甫的崛起:杜甫是初唐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深受社会动荡和政治腐败的影响,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评和对人民苦难的关心。
1.3 王勃的“乐府体”创作:王勃是初唐时期的另一位重要诗人,他创作了许多乐府体诗歌,以其豪放的气势和抒发个人情感的特点而著称。
二、盛唐时期(755年-847年)2.1 诗人群体的兴起:盛唐时期,唐朝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大批诗人涌现出来,形成为了一个庞大的诗人群体,如王之涣、杜牧等。
2.2 唐诗的题材丰富多样:盛唐时期的诗歌题材丰富多样,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也有对爱情、友情、人生哲理等主题的思量,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多元化特点。
2.3 唐诗的艺术风格进一步成熟:盛唐时期,唐诗的艺术风格进一步成熟,注重形象的生动描绘和意境的烘托,以及对音韵和节奏的追求,形成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中唐时期(847年-907年)3.1 唐诗的政治倾向:中唐时期,唐朝逐渐衰落,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一些诗人开始表达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政治的批评。
3.2 唐诗的主题转向:中唐时期,唐诗的主题逐渐从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转向对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的思量,诗人开始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生的意义。
3.3 白居易的诗歌成就:中唐时期,白居易是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自然描写和对人生的思量为主题,语言简炼、意境深远,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晚唐时期(907年-960年)4.1 唐朝的政治动荡:晚唐时期,唐朝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这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消极影响,一些诗人开始表达对社会现实的绝望和对人生的迷茫。
杜甫唐诗《春望》

杜甫唐诗《春望》杜甫唐诗《春望》《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爱国之情。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落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词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诗句译文】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文学鉴赏】“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诗说唐朝盛衰(09.4)

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
诗 人 将军,而是
。
——余秋雨
诗说唐之盛 盛唐之音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诗说唐之盛
开元盛世
——司马光《读史方舆纪要》
“国家的繁荣昌盛仅仅系 于一个人的性格,这就是君主 国的命运。”——伏尔泰
望
。,。,。,。,
安史之乱 诗说唐之衰
(755—763年)
唐玄宗执政后期,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 了长达八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诗说唐之衰
浑 白 家烽 恨 感 城 国 欲 头 书火 别 时 春 破
春
望 不 搔
胜更 簪短
抵连 万三 金月
鸟花草山 惊溅木河 心泪深在
杜 甫
。 , 。, 。 , 。 ,
胜 更 万三 簪 短 金月
鸟 惊 心
花 溅 泪
草 木 深
山 河 在
杜 甫
。 , 。, 。 , 。 ,
战乱不息 社会混乱
返回
石壕
吏
百姓困 杜甫 苦
……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返回
诗说唐之衰
请根据材料,从诗句中分析唐玄宗 统治后期出现安史之乱的原因。
返回
诗说唐之衰
荒淫无道 任人唯亲
长恨歌(节选) 白居易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
关于大唐盛世的古诗

关于大唐盛世的古诗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2、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唐·李白《子夜吴歌·秋歌》
3、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4、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唐·卢照邻《元日述怀(一作明月引)》
5、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唐·杜甫《忆昔二首》
6、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唐·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7、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8、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9、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形容唐朝衰落的诗词

形容唐朝衰落的诗词一些诗人会用诗词来表达唐朝的衰落,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了形容唐朝衰落的诗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新安吏作者:杜甫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暮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嚎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越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潼关吏作者:杜甫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新婚别杜甫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君妻,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无家别杜甫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刘禹锡《乌衣巷》译文及赏析《乌衣巷》唐诗鉴赏

刘禹锡《乌衣巷》译文及赏析《乌衣巷》唐诗鉴赏《乌衣巷》是有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
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
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乌衣巷》唐代: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译文及注释译文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
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
注释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
在今南京市东南,在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
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所以此地俗语称乌衣巷。
在东晋时以王导、谢安两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人称其子弟为“乌衣郎”。
入唐后,乌衣巷沦为废墟。
现为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
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
今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横跨秦淮河。
寻常:平常。
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
至唐时,则皆衰落不知其处。
旧时:晋代。
《乌衣巷》赏析《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
诗人当时还没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
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
首句“朱雀桥边野草花”,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历史上也有瓜葛。
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土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旧日桥上装饰着两只铜雀的重楼,就是谢安所建。
在字面上,朱雀桥又同乌衣巷偶对天成。
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既符合地理的真实,又能造成对仗的美感,还可以唤起有关的历史联想,是“一石三鸟”的选择。
杜牧《泊秦淮》全诗赏析《泊秦淮》唐诗鉴赏答案

杜牧《泊秦淮》全诗赏析《泊秦淮》唐诗鉴赏答案《泊秦淮》由杜牧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是即景感怀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华一时。
目睹如今的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辙,无限感伤。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泊秦淮》作者: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注解】(1)选自《樊川文集》。
秦淮(河名):即秦淮河,源出宝华山,流经南京地区,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南京是六朝故都,城区秦淮河一带为著名旅游胜地。
(2)烟:指像烟一样的雾气。
(3)笼:笼罩。
这句运用的是“互文见义”的写法:烟雾、月色笼罩着水和沙。
(4)寒水:清冷的河水。
(5)月:月光。
(6)沙:沙滩。
(7)夜泊:因天晚而抛锚停船。
(8)秦淮(河名):即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东北,流经南京地区,入长江。
相传为秦始皇南巡会稽时开凿的,用来疏通淮水,故称秦淮河。
(9)近:靠近。
(10)酒家:酒馆(11)商女:一说商女即歌女,在酒楼或船舫中以卖唱为生的女子。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
唱《后庭花》曲,唱而已矣,哪知陈后主以此亡国,有恨于内哉?杜牧之隔江听去,有无限兴亡之感,故作是诗?,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云:"牧之此诗所谓隔江者,指金陵与扬州二地而言。
此商女当即扬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
夫金陵,陈之国都也。
《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亡国之音也。
此来自江北扬州之歌女,不解陈亡之恨,在其江南故都之地,尚唱靡靡遗音。
牧之闻其歌声,因为诗以咏之耳。
"今人钟振振云:"商女当释作商妇"(《中国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载《文学遗产》1998年第二期)。
一说即商人妇,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商人妇。
二说皆可通。
(12)不知:不能理解,不懂。
(13)亡国恨:国家灭亡的悔恨或遗恨。
从唐诗看唐朝历史

从唐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朝的历史。
唐朝(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独树一帜。
唐诗作为当时重要的文学形式,可以反映出唐朝的政治、社会、文化、民生等多方面的内容。
1. 政治变迁唐诗中反映了唐朝的政治变迁,包括改革、王朝更替、边疆战事等。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穷着万里目,更上一层楼”反映了唐朝政治秩序的稳定。
2. 经济繁荣大量的唐诗描绘了唐朝繁荣景象,体现了当时的经济繁荣。
例如杜牧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描绘了盛世夜晚的经济富饶。
3. 文化影响唐诗展现了唐朝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
这一时期的文化包含了自身的独特特色,也吸收了其他民族和地域的文化元素。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表达了诗人在离别之际对生活的感慨和文化的传承。
4. 社会生活唐诗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包括婚恋、聚会、饮食、乡村等。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述了士人登高远眺的壮美、宣泄抱负的情景,突显了唐朝人的心志气度。
5. 自然风光唐诗作品大量描绘了唐朝壮丽的自然风光。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风光的无尽赞美。
6. 民生状况唐诗揭示了唐朝人民的生活应有的广泛性,展示了精彩的民间生活。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现了人们面对生活起伏的坚韧与振奋。
因此,通过阅读唐诗的不同作品,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了解唐朝的历史、经济、文化、风俗以及作者的个人生活和思考。
表现唐朝繁荣和衰败的诗

表现唐朝繁荣和衰败的诗
唐朝繁荣的诗:
1. 《忆昔二首其一》杜甫:当年肃宗即位灵武,收复关中,借阴山骄子回纥之兵收复两京。
2. 《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杜甫:农业丰收,粮食储备充足,储藏米谷的仓库也装的满满的。
3. 《长安古意》卢照邻:长安的大道连着各种小街小巷,水牛和白马,香木车子在街上来来往往。
唐朝衰败的诗:
1. 《过华清宫》杜牧: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2. 《春望》杜甫:国都已被攻破,只有山河尚存,长安城春天满目凄凉,到处草木荒深。
3. 《马嵬坡》郑畋:马嵬赐死虽非情愿终属圣明,景阳宫井中陈后主又是何人。
4. 《金陵怀古》许浑:历代的帝王一去不复返了,豪华的帝王生活也无踪无影;惟有那些环绕在四周的青山,仍然和当年的景物相同。
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优质ppt教学课件

材料二:《江南逢李龟年》大概作于 杜甫在长沙的时候。安史之乱后,杜甫漂 泊到江南一带,和流落此地的著名乐师李 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 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便写下 了这首诗。
材料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 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 (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 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 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 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夜上受降城闻笛》:夜晚登城远眺,蜿 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 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 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 如同深秋的寒霜。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凄 凉幽怨的芦笛声。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征人 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 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
这四首诗的诗句中,你最喜欢哪一句? 为什么?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诗从“峨眉山月”写起, 点明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特 别明亮。又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 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 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江南逢李龟年》: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眼下 正是江南暮春时节,风光大好,没有想到在此 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识。昔日不再,梦 一样的回忆,改变不了眼前的无奈。这两句抒 发了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概括 了玄宗时期社会的沧桑巨变。“正”和“又” 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在字里行间蕴藏着无 限感慨。
背诵诗歌延传承
1. 独立背诵。 2. 同桌相互检查背诵。(检查标准:不能错、
漏一字) 3. 展开背诵比赛。(评比标准:音准、节奏、
韵味) 4. 默写这四首诗歌。(默写后当堂评判,同桌
唐朝由盛到衰的诗词

唐朝由盛到衰的诗词哀江头杜甫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岁晏行杜甫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2.记录唐朝由盛而衰的诗句安史之乱以后,杜甫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到了成都,后到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1、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2、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杜甫《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箭正坠双飞翼。
唐朝由盛转衰的感悟

唐朝由盛转衰的感悟哎呀,说起唐朝那段日子,真是让人心里头五味杂陈,跟坐过山车似的,一会儿飞上天,一会儿又猛地往下坠。
唐朝啊,那可是咱们中国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文化繁荣得跟花儿一样,经济也是杠杠的,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
想当年,唐太宗李世民一登基,那简直是开启了唐朝的“黄金时代”。
他老人家治国有方,跟大臣们一块儿琢磨怎么让国家更强大,老百姓更幸福。
结果呢,国力强盛了,边疆也安定了,文化更是繁荣昌盛,唐诗那叫一个美,读起来让人心醉神迷。
那时候的唐朝,就像是大海里的巨轮,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可是啊,好景不长,就像咱们常说的,“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唐朝这艘大船,在享受了太久的繁华之后,也开始慢慢显露出疲态。
唐玄宗李隆基早期还算是个明君,但到了后期,哎,他就跟变了个人似的,整天沉迷于酒色之中,不理朝政。
这下可好,朝政被那些奸臣小人给把持了,国家大事儿被他们搞得一塌糊涂。
老百姓呢,也开始遭殃了。
税收越来越重,贪官污吏横行霸道,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难。
更别提那些边疆的战事了,唐朝的军队也开始吃败仗了。
这简直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那时候的唐朝,就像是从山顶往下滑的雪球,越滚越快,越滚越大,最后“砰”的一声,摔了个稀巴烂。
安史之乱一爆发,整个国家都乱套了。
战火连天,民不聊生,唐朝的盛世繁华就像是一场梦一样,醒来之后什么都没了。
现在想想啊,唐朝由盛转衰的这段历史,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管一个国家多么强大,多么繁荣,都不能掉以轻心。
得时刻保持警惕,得有个好皇帝来掌舵,得有一帮忠臣良将来辅佐。
要不然啊,就像唐朝一样,说垮就垮了。
当然了,唐朝虽然衰败了,但它留给我们的东西却是宝贵的。
那些璀璨的唐诗、那些精美的艺术品、那些辉煌的历史成就……它们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们永远的骄傲。
所以说啊,咱们得珍惜现在的好日子,得努力工作、学习,为咱们的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只有这样,咱们的国家才能越来越强大、越来越繁荣!。
日下长安典故

日下长安典故
摘要:
一、日下长安典故的背景介绍
1.唐朝时期
2.长安城的地位与繁华
3.日下长安的寓意
二、日下长安典故的来源
1.典故的出处
2.安禄山叛乱
3.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逃亡
三、日下长安典故的过程
1.逃离长安
2.马嵬驿之变
3.玄宗与贵妃的重逢
四、日下长安典故的意义
1.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2.爱情悲剧的象征
3.文学与历史的价值
正文:
日下长安,是一个描绘唐朝玄宗与杨贵妃爱情悲剧的典故,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
长安是唐朝的都城,繁荣昌盛,因此,“日下长安”意味
着曾经辉煌的都城已经日落西山。
公元755 年,唐朝发生了安禄山叛乱,这场战争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唐玄宗被迫带着杨贵妃逃离长安,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逃离长安的过程中,他们历经了种种艰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件便是马嵬驿之变。
为了稳定军心,唐玄宗被迫下令缢死杨贵妃。
然而,在杨贵妃被杀后,唐玄宗对她的思念之情愈发强烈。
后来,他们在四川重逢,但曾经的辉煌已不再,一个曾经盛极一时的王朝正走向衰败。
日下长安典故不仅揭示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更是爱情悲剧的象征。
白居易通过这个典故,展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深厚的感情,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变迁。
描写唐朝的繁荣

描写唐朝的繁荣
1、《忆昔二首》,作者:杜甫。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2、《忆盛唐》,作者:杜甫。
捧书夜读杜甫诗,忆昔开元盛唐时。
万家室藏稻米丰,男事桑麻女纺织。
歌舞升平民安泰,夜不闭户无盗失。
路不拾遗人心善,诗文换酒有价值。
3、《渭川田家》,作者:王维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唐诗中的“日”看唐朝兴衰
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词语的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相当丰富,因而诗的感情容量大,启示性强。
统观中国诗歌,自然界的意象占据着显著地位,而且其意蕴不断丰富。
大自然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诗歌意象的源泉,历代的诗人们总是努力地从中寻觅属于自己的新鲜活泼的意象,来构织他们的诗句,构织他们的理想或苦闷得以发泄的沟渠。
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一定意义上是自然景物不断意象化的过程。
唐代三百年,自然景物意象化的过程十分迅速,同时诗歌创作也达到了高峰。
意象具有时代特点。
同一个时代的诗人,由于大的生活环境相同,由于思想上和创作上相互的影响和交流,总有那个时代惯用的一些意象和词藻。
时代改变了,又会有新的创造出来。
这是容易理解的。
意象还有一个比喻化、象征化的过程,比喻化和象征化使意象的蕴涵更丰富。
这里试以唐诗中的意象“日”来看唐帝国的兴衰。
一、初唐诗坛弥漫着梁陈余叹,但“风神初振”([明]高叔嗣《苏门集》陈东序),逐步呈现唐诗自己的面貌,诗人们感受到时代脉搏的律动,赞美唐帝国的新生,把诗歌题材和主题由宫廷的淫靡改变为都市的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
爱,由台阁应制扩大到写江山之美和边塞之情,把风格由纤柔卑弱转变为明快清新。
杜审言在《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中的名句很能说明这一点。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诗人突出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像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
作者杜审言虽然“偏惊”物候新,表现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但客观上仍写出鲜丽的美景,写出江南的春光明媚,鸟语花香,这不正是初唐如“日”初出、朝霞满天的象征吗?上官仪的“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入朝洛堤步月》)即景抒怀。
这是秋天一个凌晨,曙光已见,月挂西山,宿鸟出林,寒蝉嘶鸣,野外晨风吹来,秋意更盛。
在“鹊飞山月曙”中,这位宰相巧用了曹操《短歌行》诗意,进一步说曙光已见,鹊鸟报喜,见出天下太平景象,又流露出自己执政治世的气魄。
二、盛唐诗坛反映着“盛唐气象”,爱好自然和向往边塞的生活道路与生活态度不同,却都表现出唐帝国“如日中天”的情状。
你看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就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生起了团团的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明媚的阳光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
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再瞧“白日放歌须纵酒”,这就是杜甫在他飘泊四川时“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的
感人的诗句,意为:白日里纵情高歌,还须开怀畅饮。
这里“白日”也有唐王朝收复“蓟北”安史叛军的老巢而转危为安的象征。
另有李白《古风》“白日曜紫微,三公运权衡”为证,“白日”“紫微”“三公”“权衡”象征皇帝和朝廷大臣,“白日辉耀,可谓君明;三公执枢,可谓臣能;四海清澄,可谓天下安定。
像这样举不胜举的例子都说明了大唐帝国的兴盛。
三、中唐诗人的“日”则更多趋于黯淡,没有刺眼的感觉,有时还是半阴半晴,韩愈作有《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内云:“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曲江水满花千树,有底怪时不肯来?”前两句意为:迷迷蒙蒙的薄雾,到傍晚就散开了,蓝天、太阳和楼阁倒映在水中。
这样的情景不正是回光返照的中唐的写照吗?更有刘禹锡《竹枝词》中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写出的景色是半阴半晴,亦是中唐政治经济的象征。
四、晚唐正是大唐帝国日落西山之时,晚唐诗坛更多的诗歌显示了余晖之绚烂。
晚唐诗人李商隐,生活于大唐帝国没落的时代,他的感受带有一股沉重的悲剧气氛,以象征性意象呈现出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登乐游原》),李商隐这首诗中的“夕阳”明显地含有国事日非的忧虑,语浅意深。
在这种自然物的变化中,传出了一种无奈的心境和惋惜的情绪。
“小李杜”之
一的杜牧也曾在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任池州刺史,重阳佳节,与好友张祜“携壶上翠微”,可想到自己空怀很大的抱负而在晚唐的政治环境中难以施展,想到友人张祜与自己一样怀才不遇,因而同病相怜,吟出诗句“尘世难道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这四句给人一种感觉,诗人似乎想用偶然开心的一笑,用节日的醉酒,来掩盖和消释长期积在内心的郁闷,但郁闷仍然存在着,尘世终归是难得一笑,落晖毕竟就在眼前。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诗人写诗必定要描绘自然景色及社会风情,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因而,毫无疑问,诗歌能折射出时代的兴衰,就像曹雪芹用小说《红楼梦》展示渐趋崩溃的社会的真实内幕一样。
唐朝各个时期的诗人们的独特慧眼,丰赡的才情,创造了“一代之文学”唐诗,从而在中国文学史上领尽风骚,成为后人景仰的溢彩流光的美的殿堂。
魏玉国,教师,现居江苏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