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文︳龚明斌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这是教育的理想状态,是学校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神圣的职责。
从孔子开始,就提出“因材施教”,两千多年来却依然是一种理想与奢望。
新时期,我国的基础教育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日益公平、优质、满意的教育。
一、教育应该回归人的原点教育的价值取向有社会本位、学科本位和学生本位。
工业时代教育重点考虑的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学科完善的需要,后工业时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发展。
正如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的:“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换句话说“人才是教育的真正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教育应该回归“人的原点”,教育应该成为认识人、发现人、培养人、发展人的伟大事业。
教育是生命的事业,并因生命的不断丰盈与美丽而闪耀着诗意的光芒。
教育是生命生长的需要,无论是自然生命的发育完善,还是精神生命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
教育关注生命的完整,自然生命是价值生命的载体,价值生命是自然生命的灵魂,教育必须培养完整的人。
教育的目的在于用思想启迪智慧,将智慧融入生命,最终提升生命的意义,教育本质是对生命的“成全”。
阳光透过三棱镜后,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谱,每个生命也应该是多姿多彩的。
教育要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多彩的人生,要帮助他们寻求、产生或者制造、创造不同的希望、不同的梦想、不同的人生价值取向。
这就呼唤今日学校要有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呼唤我们学校“把学生放在学校的中央”;呼唤校长和老师“把每个学生放在心上”。
二、教育应该唤醒人的潜能培养人、开发人首先要认识人、理解人。
人的智力发展是有很大潜力的,学生的潜力各不一样,兴趣也不完全相同,学生的潜力需要合适的教育加以开发。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湖湘名校长2017·12A·25的差异,基于多年来对人类潜能的大量实验研究,出版了《智力的结构》(1983年)、《多元智能》(1993年)等代表性著作,提出并着重论述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机构。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通用6篇)
《创造合适学生的教育》〔通用6篇〕《创造合适学生的教育》〔通用6篇〕《创造合适学生的教育》1 假期读了冯恩洪先生的《创造合适学生的教育》一书,感悟很深,对我触动很大。
其中印象最深入就是其中关于老师自我进步,如何实现老师专业开展的局部。
我们不但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
要开展自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主要的补充方式就是读书,读书可以进步自己的智商和情商,在各个方面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同时读书使自己累计更多的经历,用最好的方式来教育学生。
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学习,经历积累需要反思和总结。
在此根底上学会合作双赢,做复合型的老师,就会成功。
一个优秀的老师和一个普通的老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老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成功,而一个优秀的老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可以改良可以更好的事情。
一个会读书、会反思的老师,才是一个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师,才是一个好老师。
对照冯先生的告诫,反思自己在这两方面的作为,感觉到距最好的自己有很大的差距。
首先在读书学习方面,感觉自己做的很不够。
在读书方面来说,自己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较少,很多不同学生的最好处理方法,很多课堂有效教育方法在前人的书中都有一定的提及,并找到了一些不错的解决方法,而我却有很多还没有学到。
如今读了冯校长的书后,觉得从如今开场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过去老师们常讲:要给人家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如今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假如不努力跟上,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
只有改变观念,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开展自己。
冯先生还告诉我们要积累经历,学会反思。
要进步自己就要学会反思并经常性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找到自己的缺乏之处,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方法,老师要有反思的意识、习惯和技能。
勤反思,勤总结,总结成功的局部,反思失败的教训,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素质的老师,更好的为学生、学校效劳。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基于学情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数学新课堂摘要: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基于学情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数学教育,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
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
教师教学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数学新课堂。
下面我将结合我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如何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数学教育:一、让绘本融入数学新课堂在小学数学课上,不少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数学的兴趣,他们都是只从课本上、测验卷上来认识数学,在他们的心中数学就是公式、练习和考试。
但在国际数学教育领域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已不再只重视数、量、形等内容和目标,而更重视沟通、推理、联结、解题等过程目标。
数学绘本的情境提供了儿童贴近生活经验的场景,儿童会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有用和有趣的数学,这样数学就不会遥远、生硬。
通过数学绘本阅读与小学数学课教学相结合,提供儿童倾听、讨论、写作数学概念的机会,培养儿童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扩大儿童掌握数学的意义与认知。
这里我想分享一个我通过绘本《鸟儿鸟儿飞进来》给二年级孩子上认识乘法的教学片段,通过故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片段一: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那今天薛老师就给大家讲讲这些鸟儿的故事。
师讲故事:在树林里有一群可爱美丽的鸟儿,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木匠老爷爷在树林里走着,鸟儿们感觉有人过来了,呼啦啦的飞上了天,然后轻轻的落在树枝上,老爷爷认真的听着鸟叫。
第二天早上,他就开始干活了,把木材锯成合适的大小,对准以后,钻出小孔,把它磨得很光滑,倾注了他非常非常多的心血。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
学 生积 极 的 学 习态 度 、 -_ 人 合 作 的 精 神 以 及 高 度 的 责任 感和 道 德 感 , 学 生 生 活 质 量 的提 高 善 f  ̄他 - 为
J-
。
一
r
- I
-
建立必须、 具备的条件 为此 。 笔者以为我们教 师首先在教学 实践 中特别要注重加 强以 下几方面:
一
套适应 自一 己的学习 、 探究方法 。为此 , 掌握知识技 能与技巧 , 总结经验 , 找规 寻
间, 减少 了学 生构 学 习 障碍 。 比如 , 在 教 师必须要更新 观念 , 变换 角色 , 改革模 律 。 更需要学生有—个深入思考的理解过 讲解 新 的数 学 概念 时 教师 从 实 际 中 式 , 研究数学曲智慧, 勺 分析数学的方法 , 程 ,甚 至经过若 干次错误与不完善 的思
生的智力懵能 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 拓 么,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内在能力就是 方法, 才会做到触类旁通。 宽学生的奇异思维与探索患 路 :以人 学生 的潜在能力 。 . 因此 , 课堂教学的关键
总之 ,教师在 教学实施 中认真研究
为本 , 以学定教 。 这样教学 , ‘ 起点低. 层 就 是要 拓展 学 生 的心 理 空 间 与思 索 范 了学生 的实 际能力 ,精 心培养学生 的 自 次多 要求高 , , 完全可 以适应学生 的实 围, 全面激发学生学 习的内驱力 , 分发 主学 习能力 , 充 大胆挖掘 、 寻找学生 的内在 际认知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 挥学生 的潜在能 力 , 促使学生 积极参与 , 潜能 ,才能使 每个 学生真正得到全 面的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商店里处理一批鞋子,无论号码大小,都是一个价钱.一位顾客挑来挑去,觉得既然价钱都一样,就挑了一双大号的,觉得这样合算.结果,鞋子穿在脚上,因为号码大,走起路来非常累,最后不得不将鞋子扔掉.适合的就是最好的,这个道理适用于每个人。
同样,这话也非常适用于我们的教育。
从现代意义的教育而言,人有选择教育的自由,人有追求成功的权利。
一个文明进步的社会,是给人以充分的自由去选择教育的社会,一所现代化的学校,应该为每个学生创造适合自己走向成功的条件,为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提供更多公平的选择机会。
一、“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内涵(一)“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开发性教育人的素质有先天的潜在素质(潜在能力)和后天的现实素质(综合能力)之分,潜在素质经过教育和实践,可以向现实素质转化。
这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
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
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了他自身的自然。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内涵之一就是创造适合于不同学生身上存在的潜能能有效发挥的教育环境(教育形式、教育活动等等),使学生的潜能“外化”为行为中的现实素质或综合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性教育。
为什么学生经过五六年学校教育之后,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变的对学习不感兴趣,越来越不如以前呢?我认为,这虽然有学生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学校衡量学生只有一把尺子,结果把许多在其他方面颇具天赋的学生给忽略了。
和谐发展,指人的才能和品质得到协调发展。
而教育和学习不能仅仅简化为语言、记忆、推理和智力,也不能仅仅简化为个体所拥有的知识和体验,更不能仅仅简化为认知。
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指出,全面发展是指学生的身体、品德、智力、劳动和美感等方面都得到发展,忽视哪一方面或只偏重哪一方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教育。
东堤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教育是什么?传统意义上来说教育就是“升学”的代名词,是以分数为目的,以升学为目的。
纵观现在的教育现状,这种以“升学”为目的的教育一直存在。
甚至曾几何时,学校不再是育人的场所,而是一个极度追求“效率”的机构,中小学成了“工厂”,学生被训练成了考试的“机器”,每天做不完的练习题、频繁的考试、少有的休息日,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一切以过度追求中考、高考成绩为目标。
这样的教育的方式完全忽略了学生们的感受,扼杀了他们的求知的天性。
人的需要是丰富的,满足人的需要的教育内容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育的各个方面不但能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而且能满足人自身的需要,具有个人享用价值。
应该看到,德、智、体、美、劳是至今最完美的教育组成部分。
这五个不同方面,既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促进,分别具有不能相互代替的作用和价值。
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已任,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学校应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优质教育。
一、让“生本教育”走进课堂“生本教育”的宗旨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让学生对学习始终保持兴趣,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交流、合作、展示的舞台。
学生在课堂上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是快乐的而不是沮丧。
在课堂教学中,应旨在实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即实现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的主体。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那种无视教学规律的“一言堂”、“满堂灌”式的作法必须改变。
把学生从“应试教育”、“淘汰教育”中解放出来。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生动活泼地发展。
1、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在课堂上,我们尽可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尽快地让学生自己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的潜能得到激发,他的天性得到张扬。
当然一堂课教学效果的好坏,还得看教师能否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鲁迅先生谈及教育时曾这样说:“未来之教育,适如其分发展各自的个性。
”教育的本真是“适合”。
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之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教学方针,为教师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
”大自然是神奇的,自然规律让我们得知,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事物。
人类世界也是一样。
教育更是如此。
在教学中,学生们千差万别,他们的成长环境、知识基础、思维方式等都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要致力于提供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和一直以来教育理念的熏陶,我深深地体会到,“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对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
作为刚刚入职的小学教师,从踏上讲台的第一节课开始,我就认识到了,虽然孩子们同在一个教室中,同上一堂课,但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
如果每名学生都用千篇一律地教学方法去要求,那可能得到的只是一个个一模一样的“模型”,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
根据生理学和心理学我们可以得知,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比如有的人逻辑思维较强,而有的人则形象思维比较好,有的人感性,有的人较为理性。
这种差异性放到教学上也非常普遍,有的学生擅长语文,有的学生擅长数学,还有的学生在体育和艺术类方面比较有天赋。
这种时候如果我们只用一种固定的标准和模式去要求学生,会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
我所在的班级共有41名同学,第一次走进教室时,看着一张张天真的脸庞,我还完全没有意识到应该怎么去担起班主任这个角色。
只是简单粗暴地用我曾经遇到过的老师一样,板起脸凶巴巴地对他们提出很多要求:上课不举手不许说话,下课不要聚在一起打闹,也不要追着老师。
一开始的效果是很显著的,但时间一长我发现我们班学生都很怕我,却不会真正地把我的话听进去,只是像执行命令一样。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模板(四篇)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模板标题:《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书,是作者对于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的思考和探索,也是对于学生发展和成长的研究和倡导。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并对于如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有了自己的思考。
首先,作者强调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化,提倡个性化教育。
学生不同于机器,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天赋和能力。
传统的教育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把每个学生都按照同一标准进行教育,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潜力。
因此,我们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并根据不同的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其次,作者也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育往往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忽略了学生的创造力和主动性。
然而,创造力是21世纪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让他们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思考者。
最后,作者还提到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榜样。
教师应该熟悉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并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同时,教师自身也应该不断学习和成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以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通过阅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我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育;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优秀的引导者和榜样。
我相信,只有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有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优秀人才。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模板(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本令人深思的著作。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一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作者 冯恩洪1、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和谐发展。
(人的社会化,得要教给学生适应社会的本领才好)2、美国的校园没有一个校园有标准的田径场。
但是这个美国校园的院子树上真的拴着三匹马,这十门个孩子有的在二楼阳台上俯视画马,有的趴在草地上仰视画马,有的站在平地上画马。
(真正的绘画,就应该是这样的,对吧?真正的教育要在自然的环境中进行,真是一件好美的事啊)最后十几个孩子画的马没有两张是一模一样的。
而且,居然有个孩子画了六条腿的马。
老师说:“我们这位小朋友很有创意,他画出了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六条腿的马上来,不过今天不存在不等于将来不存在啊。
……”3、在我们的学校里,我们的教育对像有成长的困惑,青春的烦恼。
他们成长的困惑,青春的烦恼有倾诉衷肠的地方吗?(孩子一点点长大,逆反心理越来越重,不愿意与家长或老师沟通,真是教育的悲哀。
若孩子们能尽情倾诉烦恼,表达欢乐,就不会出现自杀等骇人的事了吧。
沟通是多么重要啊)4、我的责任就是让我的学生快乐,成长不需要伴随着每天的愁眉苦脸,当我的学生走进教室,脸上没有笑容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工作缺位了。
在教育实现人的个性化和和谐发展中,实现和谐的第老四个要素就是享受,让我们的学生在校园里脸上有笑容。
(我的学生在我身边开心不?笑容多不多?回想加反省ing )5、山东荐平县杜郎口中学,一个原来十年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农村初级中学,那里创造了中国教改神话。
学校的课堂教学模型是“10+35”,老师讲十分钟,学生活动参与教育展示35分钟。
杜郎口600个在校学生。
杜郎口的崔校长产生的想法:多讲就多错,我们把用10+35,把课堂的主要时间让给学生,这一让不要紧,释放了学生的潜在能量,提高了教育质量。
杜郎口中学的午餐,自助餐。
P22详细描写。
(见不得提到初中的文字,我爱的初中教学,呵呵,我经常会梦到自己教初中。
)6、P27一位女老师课堂上,用五角星奖励学生,大多数孩子都有了。
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
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儿童的教育,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巨大发展潜能和个性差异,努力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善于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道德感,为学生生活质量的提高建立必须具备的条件。
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1、教师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这一点常常被忽视。
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
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使学生了解人类关于数学方面的文化遗产,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都是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特别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中发现数量关系的能力;要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已具有的能力,认真研究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方法,以学法定教法。
这样教学,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适应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潜能,创造出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2、教师应积极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
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
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龙源期刊网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作者:本刊编辑部
来源:《教育家》2019年第37期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大力宣传普及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全面发展、人人皆可成才、终身学习等科学教育理念”。
什么是适合的教育?如何让教育适合学生?如何促进每一名学生的发展?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以下简称“人大附小”)校长郑瑞芳认为,教师要去欣赏每一个孩子,发展每一个孩子,以人的个性和差异为出发点,努力去实现每一名学生的多彩需求。
那么,落到每一堂课、每一场活动、每一次师生相处中,教师应如何做?本组报道邀请了20位人大附小的一线教师,立足自身岗位,记录他们教育生命中的实践与思考。
他们或是学科带头人,或在班主任岗位上坚守了三十余年,或曾奔赴高原参加教育援藏工作,或专注德育工作数十载。
他们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面对数月无法到校上课的艺术特长生,他们通过网络为其辅导讲课;面对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他们建设资源教室,创新作业形式,用陪伴诠释师爱;面对不爱学习、厌烦写作的学生,他们和孩子一起观察生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让孩子用日记记录成长;面对刚刚迈入校门的一年级新生,他们推进校本课程研发,开发了“小豆包”課程,让孩子们对上学充满期待……尊重生命,尊重规律,尊重差异,适合的教育将“让每一个生命独特绽放”。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3篇
6、一个教师照亮了别人,发展了自己,只有发展了自己才能更好的照亮别人,只有发展了自己,才能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
7、这个过程来源于读书,因为从1982年到昨天晚上,我没有一天不读1个小时的书。读书长智慧,当读书使我对教育的认识由简单走向庞杂,再从庞杂回归到简单的时候,我发现我把握了教育的真谛。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讲“凡为教,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当前,“教是为了不教”,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对教育教学最终目标的共同认识,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要达到使学生获得通过自学来完成自我提高的能力。为了不教而教不仅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所追求的一种境界,更是现实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为了不教而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更高质量完成的重要的教育任务。我认为“不教而教”其实是强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简言之,“不教而教”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叶老讲“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这就是引导他们自学。我以为惟有能这样做的教师够得上称为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这本书给我一种领悟,一种发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用爱去赢得爱,用爱去化解许多的矛盾。爱我们身边的人,无疑是播下爱的种子,让他们也懂得去爱护和关心别人,尤其是当老师的我们,面对的是正在成长,性格还没有定型的孩子,他们最需要的是爱的滋润,我们给予他们的爱心也一定会影响到日后他们对待别人的态度。曾几何时,看到书上有几句话:“不会对别人宽容的人,对自己也不会宽容的;不会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爱你的!”总相信你负出的爱越多,你也会获得越多的爱。
3、我的责任就是让我的学生快乐,成长不需要伴随着每天的愁眉苦脸,当我的学生走进教室,脸上没有笑容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工作缺位了。我做校长,我有责任让我的学生实现快乐的成长。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我发现学生是有潜能的。潜能不释放,学生不快乐。
创造适合学生教育心得体会
创造适合学生教育心得体会读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让我收获颇多。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主要以教师评价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业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侧重于评价的甄别、筛选和批判性功能,重视终结性评价和相对评价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评价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树立新的评价标准和观念,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作为人民教师,首先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发展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作为教师,要养成读书习惯,享受读书乐趣;要积累经验,学会反思;要学会合作,实现双赢;要做复合型的教师。
在细细的阅读中,做感动的是哪些让自己刻骨铭心的来自冯老自己行为和感悟的教育真谛:1、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我们的老师由心中有书走进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境界。
2、研究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告别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
3、我的责任就是让我的学生快乐,成长不需要伴随着每天的愁眉苦脸,当我的学生走进教室,脸上没有笑容的时候,我知道我的工作缺位了。
我做校长,我有责任让我的学生实现快乐的成长。
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我发现学生是有潜能的。
潜能不释放,学生不快乐。
4、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要求我们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根据学情决定我教什么,我怎么教。
5、直木造梁,弯木造犁,让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
6、一个教师照亮了别人,发展了自己,只有发展了自己才能更好的照亮别人,只有发展了自己,才能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
7、这个过程来源于读书,因为从1980年到昨天晚上,我没有一天不读1个小时的书。
读书长智慧,当读书使我对教育的认识由简单走向庞杂,再从庞杂回归到简单的时候,我发现我把握了教育的真谛。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让学生去适应教育 。
一
、
加德 纳曾说 : “ 每个 孩子都是一个 潜在 的天 才儿童 ,
只是 经 常表 现为 不 同 的形 式 ” 。智能 是 多元 ,对 于 每个
点 。教材不是课 程的全部 ,更不能把课 程实施 窄化为 “ 教 书 ” 。课 程标 准 隐含 着教 师 要 “ 用 ”教 材而 非 “ 教 ”教
为课 程提纲或一 系列书籍 ,仅 意味着学校要求 教师照着 书 本 教材去教 的内容 。然而 ,课程 概念并非 如此 。 “ 课程是 格 外复杂 的对话 ” ,对话是 开放 的 、多元 的 ,对话强调 的
是 师生与文本 的对 话 、师生 间的相互交流 、理解和沟通 。
生的需求 是多样化 的 ,因此 ,教 师要根据教 学 内容 和教学 对象 的不 同 ,创设不 同的多种适 宜的 、能够 促进学生 个体 发展 的教学 手段 、方法 和策 略 ,充分调动学 生学 习的积极 性 、主动 性 ,并给 予每个学生 最大限度 的发展机会 ,创造 适合每个 学生发展 的教育 ,激励 、唤醒 、调动学生发 展 的 内在动力 ,引导学生 掌握知识 、形成技 能 、发展能力 ,促
新 视 l _ 野 I 翳 8 l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 育
一 前 郭县) k  ̄ l l 中学 宫成 国
新的教育理念 认为 :学生是 具有独特个性 的人 ;学生 是具 有发展潜能 的人 ;学生是具 有创新精神 的人 。多元智
进步 以及学 生生活相联 系 ,从课程 内容上关 注学生生 活 ,
只有 课程融入 了学生 的生活 ,进入 了学生 的头脑 ,才说 明 学生 也理解 了课 程 。所 以 ,教师要 树立多元化 的课程 观 , 打破 “ 课程 只是为 了达 到课 程 目标 而使 用 的教材 ”这一 观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翠竹小学校长张希怀的教育理想一刀切、“标准件”式的教育,是“千人一面”的教育,是“削峰填谷”的教育.人是千差万别的,社会是多姿多彩的,我们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才。
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千人千面”的教育,应该是“大以大成,小以小成”的教育.要让教育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去适应教育。
让学生学到自己最想学的东西,让每个学生成材,我们要“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张希怀天下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也不可能有一个完全相同的人。
不过,作为不同的人,却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学着同样的课程,那么怎样才能体现这种不同呢?这正是翠竹小学多年来思索并付诸行动的一个课程。
走进校园的大门,透过绿树枝的前景,在教学楼的白墙上,可以看到一行红色的字: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这正是翠竹小学的办学思想。
思想决定行动。
张希怀说,一所学校确立正确的、切合实际的、适度超前的办学思想,对学校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在进入21世纪,课程改革浪潮席卷全国的今天,翠竹小学校通过对当前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深刻反思,对现代人才标准的理性思考,对古今中外的先进教育理论的透彻理解,在多年的办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实际,确立了“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的办学思想。
思想形成:对教育现状及问题的反思在知识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冲击下,受传统观念束缚和影响的我国教育的弊端也日益明显。
中国没有出现过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已经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近代、现代的科技发明,绝大多数都不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因此,我们反思一下,问题出在哪里?应该说,问题的源头很大程度出在我们的教育。
我们的教育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培养的人才创造精神、创造能力普遍较差。
中国教育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没有得到改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存在着许许多多的不平衡。
教育外部环境方面,有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教育的相对滞后的矛盾、学生成长规律与家长期望值过高的矛盾、学龄儿童数量的迅猛增长与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的矛盾、学校优质学位的有限与社会对优质学位大量需求的矛盾等等。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读书心得)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读冯恩洪《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有感我国著名教育专家冯恩洪的著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一口气读完此书,心头的诸多困惑迎刃而解。
展望教育前路,豁然开朗。
真的感谢冯恩洪教授,真的感谢此本专著!这本著作是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展望。
他在书中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由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一场革命,是一场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革命,是一场教育的深刻变革。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教师告别书本中心,走进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变革新时代。
只有这样,我们培养的人将真正是“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有个性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读着这本著作,结合自身的教育生活,我有了许多的思考与感悟。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因为读书就是枯燥的,需要每个人勤奋的。
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
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
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潜能,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明确了教育的最高境界,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我对当下学校教育进行了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
我们的班额大,五六十人,一个教案,统一练习,完全没有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理性的对错,没有感性的激励,特别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缺少引导,缺少尊重,致使学生在忍受教育,在挫败中痛苦学习;我们每天为了学生考高分,在想方设法为学生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让学生在作业堆里拼命,经常性地忘却学生潜能的发展,只是固执地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学习网内挣扎,这样的教育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吗?这样的教育能让学生感动吗,能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吗?可见,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者必须重新认识教育的目的,探寻教育的真谛,创造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追求和谐发展的教育。
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教育
出一些数学 问题 , 使学生 了解这些数学知识 来源于生活 , 同时 作探究和全 面创新 。
又应用 于生活 实际,从 而认识 到数学知识在现实 生活中的重
我们知道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 不断探索和 反复思考的认
要作用 。同时让他们 自己从 E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 中提炼 出 知过程和探 究过 程。在教学实施 中, t 其核心问题就是要营造探 数学 问题 ,重要 的是用 所学 的数 学知识去解决生 活中的现实 究学习氛 围, 创设 问题情境 , 让更 多的学生有更好 的机会去探 问题 。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 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 培养学 索和思考 , 以便发挥其潜在 的内在能力 , 以新型 的教 学模式和 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 出数 量关 系的能力 。所 以, 在数学教学 手段来推动素质教育 。我们举一反三就是为学生理解难题 . 掌 总结经验 , 寻找规律 。更需 要学生有一个 中,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 的数学意识 , 特别是要有 意识 地培养 握知识技能与技巧 ,
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的数学教育
● 文/ 王娜
素质 教 育 不是 选拔 适合 教 育 的 儿 童 . 而是 创 造 适 合 每 个 创造数学知识 。因此 , 师在学生掌握知识 的基础上 , 教 培养 、 发
传授 新型 的学 习方法要 比“ 堂灌 ” “ 满 ,读 儿 童 的教 育 在 小 学数 学课 堂教 学 中 . 师 应 努 力创 造 适 合 每 展 学生 的思 维能力 , 教
性, 拓宽学 生的奇异思维与探索思路 , 以人为本 , 以学定教 。这 的机会 , 给学生 留有充分 的思考余地 , 让学生带 着 自己的 问题
公开辩论 , 复思考 , 学生能够养 成一种 勤于学 反 让 样教学 , 起点低 、 层次 多 、要求 高 , 全可 以适 应 自己学生 的 大胆 质疑 , 完 实际认知勇于提问 、 于讨论 的好 习惯。所 以, 乐 教师在课
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北京市海淀区小学"课程整合、自主排课"实验报告
和特 长爱 好 . 在 年级 或 全 校走 班 上 课 : 学 生 选修 课 自主选课 、 走 班上课 。二是空 间整 合 。音乐欣 赏 、 体
基础 教育参考 ・ 2 0 1 3 / 0 1
北京市课 程多元化供给的探 索
等: 美术 老师落实 校本课程 , 启发学 生画 出 自己 心 目中最 可爱 的小豆 子 : 体 育 老师 落 实校 本 课 程 ,
带 领 学 生做 起 了 “ 小 豆 豆快 长 大 ” 的课 中韵 律 操
… …
每篇 课文 与单 元之 间 的衔接 点更 密切地 联 系起来
让 教师对 国家课程 教材 有更 清 晰的把握 . 对 本学 科
基 本功 较好 的教师 , 他 的示 范动作标 准 、 讲解 到位 ,
时 间均 为 4 O分 钟 .这种 设 置保 证 了教学 的计划 性 与统 一性 . 体 现 了对教 学效 率 最大化 的追求 。但 过 度 统一 的时 间设 置 对 于跨 度 长达 6年 的不 同年 龄 儿 童 的学 习需 要 和 不 同性 质 学 科 学 习 的需 要 均 关 注不够 , 存 在一 定 的弊端 。 小 学 阶段 节 多 学 科 整 合 课 . 课 堂生动有趣 . 深 受 学 生 喜 爱
( 3 ) 课 程 资源整合
一
程 整合 , 通过 具体 的生 活情 景 、 活动体 验 、 心理疏 导
是 人员 整合 教师 根据 自己的专 业 主攻 方 向
等方 式 , 落 实德 育 目标 。 又如, 有 的学校把 现行 的美
长 过 程 的 观 察 日记 : 科学 教师落实地 方课程 , 为 学生讲解豆子的构造 : 数 学 教 师 结合 孩 子 们 的 观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人大附中人大附中在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了课程改革的尝试,经过了十几年的探索,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
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积极推进地方课程,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加强初中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年来,人大附中一直在不懈地追求一条理想的办学之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让每一名职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
充分实现了人大附中的办学理念——“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
目前,学习、研究和创新已经成为人大附中的一种文化。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人大附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九十年代初期,人大附中就开始了课程改革的尝试,十几年的时间,经历了一个由朦胧到清晰,从自然到必然,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
特别是2002年9月我校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之后,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是以人为本,尤其是以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根本。
一切改革的具体措施,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堂教学的改革、课程管理体制的转变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的。
基于以上的认识,人大附中在贯彻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始终不渝地突出以人为本的主线,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已经形成为人大附中固有的文化。
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牢牢把握课程设置改革的鲜明特征,严格执行国家指令,开拓创新,突出特色,正是近几年来人大附中积极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行动宗旨。
现将我校初中课程改革情况汇报如下:一、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积极推进地方课程,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建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开好海淀区和北京市的地方课程,在以往开设校本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删减、增加校本课程、选修课程,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符合社会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人大附中人大附中在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了课程改革的尝试,经过了十几年的探索,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
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积极推进地方课程,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加强初中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年来,人大附中一直在不懈地追求一条理想的办学之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让每一名员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
充分实现了人大附中的办学理念——“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
目前,学习、研究和创新已经成为人大附中的一种文化。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
人大附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九十年代初期,人大附中就开始了课程改革的尝试,十几年的时间,经历了一个由朦胧到清晰,从自然到必然,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
特别是2002年9月我校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之后,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是以人为本,尤其是以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根本。
一切改革的具体措施,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堂教学的改革、课程管理体制的转变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的。
基于以上的认识,人大附中在贯彻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始终不渝地突出以人为本的主线,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已经形成为人大附中固有的文化。
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牢牢把握课程设置改革的鲜明特征,严格执行国家指令,开拓创新,突出特色,正是近几年来人大附中积极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行动宗旨。
现将我校初中课程改革情况汇报如下:一、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积极推进地方课程,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建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开好海淀区和北京市的地方课程,在以往开设校本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删减、增加校本课程、选修课程,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符合社会的需要。
1.整体优化我校初中课程结构人大附中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国家课程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音乐、美术、思想品德、地理、生物、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音乐、美术、思想品德、地理、生物、物理语文、数学、英语、历史、体育、音乐、美术、思想品德、物理、化学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海淀区:信息技术北京市:劳技综合实践活动海淀区:信息技术北京市:劳技、环境与可持续教育、预防艾滋病综合实践活动海淀区:信息技术北京市:劳技、毒品预防校本课程现代少年、心理、形体、外教口语心理、外教口语外教高级阅读与写作我校上述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具体地说:(1)均衡设置课程。
我校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各门课程比例适当,德智体美与劳动、技术教育相结合,学术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促进学生和谐、全面发展;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初中三年整体设计课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认知规律,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课程门类由初一到初三逐渐增加。
(2)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针对初中学生实际,我校设置了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反映到课程上,就是创造发明课、社会实践课、模拟驾驶课、研究性学习课、虚拟实验课、远程教学课等。
其中,社会实践课程把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亲身体验和直接交往作为主题实践的基本途径。
在社会实践课上,老师教给学生基本的社会调查、交流研究、总结归纳的方法,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使学生逐步理解和适应社会的规范,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形成健全的人格和社会性。
学生们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论文选题从天文、地理到文学、艺术,从军事武器到市场经济等,涉及各个学科,例如《青少年自我意识研究》、《世界性水资源问题》、《图腾文化与当今世界》、《论日、美、中卡通文化在中国之现状》《从美学的发展看现代人对美的追求》等等。
(3)加强课程的选择性。
在选修课设置中,我校特别强调学生自主选课。
学校每年印制选修课手册,手册中除介绍有关课程的基本信息以外,还附有选课指导等等。
不仅如此,我们还建立了网上选修课平台,在网上为学生们提供有关选修课更为详细的资料,同时在网上开通报名系统,学生们在开学后有一周的时间进行选择,网上报名之后,由教务部门统计编班。
为了让学生们选到最适合自己的课程,我们执行了试听制度,上课一周之后,学生们还可以获得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学生们在选课时可以不受年级的限制,只要基础合格,就可以跨年级进行选择。
有些初中外语极好的学生,在选修课上就可以与高中的哥哥姐姐们一起上课。
学生灵活地流动于规模、结构不同的群体当中,选择不同的教师、课程和学习方式,他们在自主选择当中学会了选择,锻炼了在将来学习、工作和个人生活中所必须的选择能力。
学生在选择中保持愉快的心境,感受成功的滋味,体味“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同时,在选择当中,学生们又必然经历一个审视自己的过程,这对于他们认识自己,规划人生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另外,选择的结果要自己承担,有利于学生增强责任意识。
总之,学生们在选择的实践中实现了身心的全面发展。
2.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学校自主开发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实现了校本课程资源的层次化、系列化和多样化。
人大附中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特点是:──内容丰富多元化。
我校初中校本课程涵盖数学与自然科学、语言文学与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艺术等四大类,近70门。
如发明与创造,德语、日语、法语、荷兰语、俄语、英语、意大利语、阿拉伯语、西班牙语、韩语等10门外语,控制与设计,天文观测与实践,数字图像处理,礼仪,平面广告设计等。
──开发途径多元化。
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平面设计教室、虚拟科学实验室、数字图形化实验室和三高学农基地等);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北京图书馆、天文展览馆、博物馆、中国科技馆以及清华、北大等大学的实验室和中科院相关实验室的有形和无形资源,科学家、院士、英雄人物,校外兼职教师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如语文课讲授北京胡同一文,学生到胡同中采访,拍照,实地感受了胡同文化的深厚内涵);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网络资源库、数字化图书系统、学校网络中心自主研发的研究平台以及宽带连接的外部网站等的开发利用(如英语课,学生利用网络版课件吸纳最先进、最新鲜的内容,实现了网上查询与课后交流)。
──开发主体多元化。
在人大附中,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已不再仅仅是教师,学生们也已成为校本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
如在学生中广泛开展的拍摄英语短剧活动中,他们利用网络、购买书籍、聘请教师,主动学习摄影、表演以及编导知识。
就连食堂的大师傅也成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如魏二明师傅已将自己的食雕技术开发为选修课的课程资源)。
为了进一步深化学校课改工作,将校本课程资源固化下来,学校鼓励优秀教师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编写、出版校本教材。
现已出版的校本教材有《研究性学习课程》、《演讲与写作》、《文化》、《走近围棋》、《围棋的故事》、《现代少年》以及双语教学教材等。
3.注重开发德育课程我们认为,震撼人心的教育才是最好的德育教育。
人大附中将德育工作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强调德育的时代性与针对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的青春期,是心理发展的“急风暴雨”期,是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如何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高尚的道德修养,是新课程改革工作中的重大课题。
(1)开发德育活动课程──高度重视入学教育。
使学生一进校就受到震撼。
如我们的入学礼仪教育——心正需身正,身正先行正,从举手投足的教养开始,形式包括诵读弟子规,参加军训,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等。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编写《弟子规精华》等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读本,开展“共享读书乐趣,营造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实践,在实践中提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华文化展示、世界文化展示等活动,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时代,用开放的胸怀吸纳当今世界的先进文化;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英语角及英语剧活动,不断增强活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奥运会开展奥林匹克教育,举办系列迎奥运志愿者活动,推出了“一班一国”等特色活动,引导学生放眼全球、关注世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人才;办好校园电视台、校刊校报、学生网络论坛,打造积极健康向上又深受学生喜爱的品牌栏目,以良好的舆论营造一流学府品味。
──主题班会引发“头脑风暴”。
我校的主题班会让学生自己设计、自主研究,选题切合实际,学生们深入思考、踊跃讨论,已形成人大附中的一道风景。
学生对这种不拘一格的主题教育活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非凡的创造力,自主设计了一系列新颖感人的主题班会,如:《塑造健康、文明、和谐、向上的人大附中学生形象》,《为人》,《我自豪—我是人大附中人》,《慎行》,《我和我的祖国》,《出国与爱国》,《人生设计》,《梦想进取未来》,《明天,从这里启航》,《朦胧的情怀》,《从小事做起,争当先进班集体》,《承着理想的翅膀飞翔》,《青春飞扬—告别童年》,《形象、环境与美》,《宝剑锋从磨砺出》、《美》、《追寻爱的足迹》、《寻找校园的道德细节》等……去年我们一个班开展了“思恩无限”系列主题班会,让学生们学习感恩,感谢教师、感谢家长,孩子们留下了令人感动的思考和话语,在“感谢父母”这次班会中一个学生写到:“感恩于生命,感谢它给了我们体验生活的入场券;感恩于父亲,感谢他给我们继续拼搏的筹码;感恩于母亲,感谢她给了我们感受温暖的源泉……”(2)开发德育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在正式的课程计划表里看不到,但却能起到正式课程起不到的作用。
我们认为,德育隐性课程包括三个层面:其一,物质和文化层面,如校舍、校貌、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其二,制度和风气层面,包括校训、校规、校风、班风、学风等;其三,心理层面,主要指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
我们认为,就我国实际而言,对隐性课程的作用不是讲过了头,而是多数人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强调隐性课程的作用,对课程改革、教育改革是有利的。
──将德育融进学科教学中。
我们注重结合学科特点,渗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教育,以及环境、健康、国防、安全等教育。
例如在学习《鲁迅》一文的语文课上,面对学生对于鲁迅的种种不理解,教师动用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利用历史事实、社会评价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使社会对于鲁迅的评价转化为学生们的心灵感受,终于使学生们接受了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