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纯word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后题答案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后题答案

(完整word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课后题答案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我们知道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有的时候,比如敲桌子时,我们能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办法证明桌子发声时也在振动吗?答:可以在桌面上放一些轻小的物体,如粉笔屑、泡沫、小纸团等把桌面的振动放大,通过轻小物体的振动观察桌面的振动。

2、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1000km,假设声音在空气中能够传得这么远,那么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火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多长时间?大型喷气式客机呢?自己查找所需的数据,进行估算?解:t声=s/v声=1000000m÷340m/s≈2941.18st火车=s/v火车=1000km÷200km/h=5ht客机=s/v客机=1000km÷1000km/h=2h3、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个敲打的声音!亲自试一试,并说出你其中的道理。

答:可以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先听到的是通过铁管传到耳朵里的,后听到的是通过空气传到耳朵里的。

因为声音在铁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

4、声音遇到障碍物能向相反的方向传播,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枯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声速按340m/s计算)解:s=vt=340m/s×1.5/2s=255m5、声音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大小不同,根据小资料知道:多数情况下,声音在气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慢,在固体中的速度比在液体中快,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受温度影响。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许多立体声收音机有“STEREO-MON O”开关,开关处于STEREO位置时放出的声音和电台播出的一样,是立体声;而处于MONO位置时收音机把两个声道的信号合成一个声道,没有立体声的效果。

找一台立体声收音机,试一试这个开关的作用(使用耳机效果更明显),向有经验的人请教:既然立体声更为逼真,为什么还要设置这样的开关?答:将开关处于MONO位置时接收信号比较灵敏。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一、教材简介:《物理(八年级上)》是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材,共分为五个章节,涵盖了光学、声学等知识,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基本概念,提高物理思维能力,培养实验操作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教学目标:1. 意识到物理学科的重要性,并了解其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2. 培养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掌握常用实验仪器操作方法;3. 增强学生的物理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1. 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讲授、演示、实验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2. 实践教学,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3. 引导学生思考,注重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形成逻辑思维。

四、教学内容:1. 光是什么?-介绍光线的本质和特性,光线的传播规律,光的反射等内容;2. 看得见的颜色-介绍颜色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色光合成等内容;3. 管乐器发声的原理-介绍声音的传播规律和产生机制,声音传播的特点和效应等内容;4. 环保新时尚-介绍新能源及其应用,可再生能源的优点和限制等内容;5. 科学家的足迹-介绍我国古代物理学家的贡献,探讨科学家研究物理的意义和价值等内容。

五、教学重点:1. 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掌握光的成像规律;2. 理解声音的传播规律和产生机制,掌握声音的功率和强度计算;3. 了解新能源的种类和特点,学会使用计算器计算电能、电功率;4. 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5. 学会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加强学习方法的培养。

六、教学建议:1. 积极落实信息技术与物理教育的融合,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2. 引导学生注重学科知识的实践和应用,帮助学生建立实验操作的技能;3. 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七、总结:教学物理需要注重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本书为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对教材的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

一、教学大纲本教材包含以下五个模块:运动规律、力和压力、电磁现象、光学和热学。

其中,运动规律模块主要介绍物体在运动中的基本规律,如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万有引力等;力和压力模块主要介绍力学基本原理,如牛顿定律等;电磁现象模块主要介绍电荷、电流、电磁感应等基本概念;光学模块主要介绍光的反射、折射、干涉和衍射等基本现象;热学模块主要介绍热量、温度、热传导、热膨胀等基本概念。

教学大纲中,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点:1. 强调物理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加强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2. 深入挖掘学生的天然好奇心,让学生感到物理学乃至整个科学的神秘、迷人和有趣。

3. 鼓励学生多方面探索,了解不同领域的物理学知识,帮助学生在未来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时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

二、教学方法1. 抓住物理知识的主线和脉络,通过精讲理论、实验操作、案例分析等形式帮助学生掌握物理知识。

2. 加强实验教学,注意实验环节的重要性,通过亲身体验和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

3.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科学思维能力,提倡尝试和创新。

4. 巧妙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模拟实验等,充分结合物理学的图像、符号、数学模型和实验,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

5.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总结经验、方法、不断优化研究计划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运动规律模块本模块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万有引力等内容,这些知识点都是学生初学物理时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引入生动的案例等方式让学生轻松掌握这些知识点。

针对匀加速直线运动这一知识点,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自己设计模拟实验,比如可以控制滑板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通过观察滑板的位置-时间图和速度-时间图,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性。

教师岗位使用教材说明

教师岗位使用教材说明
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职专实训岗位一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英语(基础模块)1第2版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编写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
职专实训岗位二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
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版)
七年级全一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美术
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
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学语文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学数学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学历史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学地理
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学体育
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
七年级全一册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美术
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七年级上册
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学语文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学数学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学历史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学政治
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学化学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学物理
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高中政治
普通高中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师用书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师用书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师用书1. 课程简介八年级物理上册是中国教育部制定的中学物理教育课程之一。

本课程主要涵盖力学、光学、声学和热学等基础物理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观察分析和实验探究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目标本教材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3. 教学内容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材共分为七个单元,包括:•单元一: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单元二:力和运动•单元三:压强和浮力•单元四: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单元五: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单元六:光的折射和光的色散•单元七:人的声音和声音的传播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有详细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内容结合具体的实例和案例,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也有实验演示和实践操作。

4.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但不限于:•前导知识激活:通过提问、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学生回忆、重温和复习前面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

•示范引导:通过教师的演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参与,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观察分析能力。

•概念引入:通过生动形象的图表、案例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建立物理思维模式,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探索和思考。

•自主学习: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课外独立阅读和实践探究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性质解释:通过有趣的示意图、实例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和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认知能力。

5. 教学评估教学评估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环,旨在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完整word版)科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教学案

(完整word版)科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走进实验室教学案

第一章走Array进实验窒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1。

物理学是研究-。

2。

科学探究的工具长度的测量工具:;质量测量工具:;时间的测量工具:;温度测量工具: ;电的测量工具:;力的测量工具:;体积的测量工具:。

3。

科学探究的步骤(1)(2)(3)(4)(5)(6)(7)。

二、合作学习:(一)走进科学探究的基地1。

观察奇异的物理现像(1)光的色散(2)音叉振动将小球弹起(3)“魔镜”(4)干冰升华2。

认识科学探究的工具测量同一物理量的仪器,可能有不同的规格和不同的使用方法,应根据实验的需要合理选择。

3.像科学家一样探究一提二猜三设计;四是实验与收集;五是分析与论证;六是评估七交流。

遵守操作规则,注意安全,爱护仪器、设施,做实验的主人。

三、当堂检测:1.下列关于科学探究工具的叙述,正确的是()A.量筒是用来测量温度的仪器B.体积的测量用托盘天平C.弹簧测力计可以用来测量质量D.时间的测量用秒表2.下列物体中,不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测量工具的是()A.温度计B.米尺C.剪刀D.天平3、议一议:一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

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这时,有位同学手拿磁铁吸了一下硬币。

就“一些同学认为它可能是铁制成的”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结论B.评估C.猜想与假设D.进行实验教学反思103 103 103 10310 10 10千米 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微米 纳米km m dm cm mm μm nm教学过程:自主学习1、 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 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是 。

其他常用的单位及符号还 有 ( ), ( ), ( ), ( ), ( )。

3、单位换算关系:1km= m; 1m= dm, 1dm=___cm, 1cm=____mm, 1mm=_____µm 1µm=nm1m= dm=___cm=____mm=_____µm= nm1dm= m ; 1cm= m ; 1mm= m ; 1µm= m ; 1nm= m; 4、测量仪器的最小刻度值叫 . 决定着刻度尺的准确程度。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纯word版[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纯word版[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纯word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物理的认知水平。

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物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电路基本概念第二单元:电流的基本规律第三单元:电路中的电阻和测量第四单元:串、并联电路第五单元:直流电动机和发电机第六单元:物理光学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物理规律。

2.导入法: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实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实践教学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并从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4.探究式教学法:通过探究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电路中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如电流、电压和电阻等。

2.了解电源、导线、开关等电路元件的作用和特点。

3.掌握串、并联电路的基本原理和特点,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了解直流电动机和发电机的构成、工作原理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

教学难点:1.掌握电路中的复杂问题解决方法,如解电路的电流、电势差、电阻等。

2.了解电路元件的选择和电路的设计方法,以及其对电路性能的影响。

3.掌握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并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节电路基本概念一、引入1.引导学生回顾中学阶段所学习的电学知识,如电流、电压、电阻等。

2.通过图示和实验,让学生初步认识电路,并了解电路中元件的作用和特点。

二、电路基本概念1.电路:由电源、导线和电器元件组成的通路。

2.电流:由正极到负极的电荷流动。

单位:安培A。

3.电压:单位时间内电荷通过电路的能量。

单位:伏Volt。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纯word版)[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纯word版)[

目录关于《探索物理》致同学们科学之旅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三、声音的特性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五、声的利用参考资料第二章光现象一、光的传播颜色二、光的反射三、平面镜成像四、光的折射五、看不见的光参考资料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一、透镜二、生活中的透镜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四、眼睛和眼镜五、显微镜和望远镜参考资料第四章物态变化一、温度计二、熔化和凝固三、汽化和液化四、升华和凝华参考资料第五章电流和电路一、电流和电路二、串联和并联三、电流的强弱四、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五、家庭电路参考资料关于《探索物理》《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实验本)·物理》是根据教育部2001年5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供实验地区从2001年9月开始试用。

因为它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强调科学与实际、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因此我们又给这本书取了一个名字:《探索物理》。

一、《标准》简介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标准》研制组以过去多年的研究为基础,与教育专家及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研制组进行了反复的研讨,经过一年半的紧张工作,制订了《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这个标准继承了建国以来物理教育改革的成果,借鉴了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许多国家科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是我国中学物理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标准》的主要特点和执行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简述如下。

1、突破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我们过去考虑物理课程时,往往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首先想到物理学中有哪些内容,想到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也就是想到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设计我们的物理课程。

《标准》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问题的出发点与此不同,它不以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知识,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眼的地位;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的能力,《标准》并不强调。

2018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可下载打印)

2018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可下载打印)

2018秋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
(可下载打印)
一、引言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学习到许多关于声音的现象,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强弱和音调。

让我们一起探索声音的奥秘吧!
二、声现象的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理现象,通过空气等介质传播。

声音可以分为乐音和噪音。

三、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产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振动、介质和频率。

振动是产生声音的基本原因,而介质则将振动转化为声波,并传播到我们的
耳朵中。

频率决定了声音的音调。

四、声音的传播
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逐渐减弱,直至达到声强为零的极限值。

五、声音的强弱
声音的强弱或响度是由声波振幅决定的。

振幅越大,声音越响。

六、音调与频率
音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七、噪声的危害与控制
噪声是一种有害的声音现象。

它会对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我们需要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并探讨控制噪声的方法。

八、声音的应用
声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从听音乐到语言交流,声音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我们还将在本章学习到一些现代声音技术的应用。

九、结语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强弱和音调等知识。

让我们一起努力,保护我们的听力,合理利用声音资源。

这就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全册教案。

(完整word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完整word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归纳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蜜蜂靠翅膀下的小黑点振动发声,风声是空气振动发声,管制乐器靠里面的空气柱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钟靠钟振动发声,等等);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马上消失(由于原来发出的声音仍在连续流传);(注:发声的物体必然振动,有振动不用然能听见声音)3、发声体能够是固体、液体平和体;4、声音的振动可记录下来,并且可重新还原(唱片的制作、播放);二、声音的流传1、声音的流传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平和体都能够流传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2、真空不能够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经过无线电话讲话;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流传;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流传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 m/s;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声速的计算公式是 v=s/t ;声音在 15℃的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m/s;三、回声:声音在流传过程中,遇到阻挡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顶峰的回声,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 0.1s 以上(教室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由于原声与回声叠加重合);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的距离,海的深度,冰川到船的距离);四、怎样听见声音1、人耳的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觉神经组成;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给大脑,形成听觉;13、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阻挡,人都会失去听觉(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阻挡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阻挡是神经性耳聋)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5、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相同,所以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辰、强弱及步伐也不相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向的现象(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五、声音的特点包括: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距离声源的距离有关,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小;3、音色:声音的质量特点;与发声体的结构和资料有关,不相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必然不相同;(鉴识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靠音色)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相互独立;六、超声波和次声波1、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 20Hz~20000Hz,高于 20000Hz叫超声波;低于 20Hz叫次声波;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相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阻挡人们正常学习、工作、休息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搅乱的声音都是噪声;2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有规则振动发出的声音;3、常有噪声本源:飞机的轰鸣声、汽车的鸣笛声、鞭炮声、金属之间的摩擦声;4、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分贝,符号为 dB。

(人教版)初中物理全套课本目录(word版)

(人教版)初中物理全套课本目录(word版)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目录第一章机械运动 9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第2节运动的描述第3节运动的快慢第4节测量平均速度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第2节声音的特性第3节声的利用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第三章物态变化第1节温度第2节熔化和凝固第3节汽化和液化第4节升华和凝华第四章光现象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第2节光的反射第3节平面镜成像第4节光的折射第5节光的色散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1节透镜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第3节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4节眼睛和眼镜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1节质量第2节密度第3节测量物质的密度第4节密度与社会生活索引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目录第七章力第1节力第2节弹力第3节重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1节牛顿第一定律第2节二力平衡第3节摩擦力第九章压强第1节压强第2节液体的压强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第十章浮力第1节浮力第2节阿基米德原理第3节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1节功第2节功率第3节动能和势能第4节机械能及其转化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第1节杠杆第2节滑轮第3节机械效率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全一册目录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第2节内能第3节比热容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1节热机第2节热机的效率第3节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2节电流和电路第3节串联和并联第4节电流的测量第5节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1节电压第2节串、并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第3节电阻第4节变阻器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1节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第2节欧姆定律第3节电阻的测量*第4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第十八章电功率第2节电功率第3节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第4节焦耳定律第十九章生活用电第1节家庭电路第2节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第3节安全用电第二十章电与磁第1磁现象磁场第2节电生磁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第4节电动机第5节磁生电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第4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能源第2节核能第3节太阳能第4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二十章电与磁第1节磁现象磁场第2节电生磁第3节电磁铁电磁继电器第4节电动机第5节磁生电第二十一章信息的传递第1节现代顺风耳——电话第2节电磁波的海洋第4节越来越宽的信息之路第二十二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能源第2节核能第3节太阳能第4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索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光现象教师用书(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光现象教师用书(纯)

第二章光现象〔全章概述和课时要求〕全章概述本章主要研究光现象及其规律,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速度、颜色;光的反射规律;光的折射和跟现代生活非常亲密的两种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及其应用。

本章力图表达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突出以下特点:1、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本章对规律性知识的学习,尽量安排为探究性的学习,主要安排了以下的探究活动: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光反射时的规律,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跟知识的学习一样,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那么。

本章安排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具有知识浅、实验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的特点,由于结论容易获得,适宜初中学生探究。

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进展全过程的自主研究,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搜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为自信心的建立打根底。

2、不过分强调科学自身的逻辑性和规律的严密性与传统初中物理教材相比,本章对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编写做了较大的修改。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反射定律降低到反射规律程度。

这个降低,跟学生的认识程度是吻合的。

在学生的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活动中,获得的最显现的实验证据,是反射角和入射角的角度关系。

角度的大小关系是学生最关注的信息,因此最容易得到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结论。

至于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以及它们跟法线在同一平面上的说法,由于学生在初中根本上不会碰到“共面〞与否的物理情境,故教材中不做强调,使教材中的光反射时的规律的表述跟学生探究的结论一致。

这个不很严密的规律,对于初中生应用它认识实际问题不会产生障碍。

与传统初中物理教材相比,本章在对折射现象的研究中,定位在认识折射现象上。

理解由于折射而产生的现象的根底是折射定律。

折射定律历来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难点。

由于本章对光的折射知识定位较低,教材未交待折射角跟入射角,也未研究与折射率相关的问题,而是从详细问题入手,重点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玻璃中的光线偏折的方向,只提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的结论。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纯word版)[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纯word版)[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纯word版)[一、教材概述《物理(八年级上)》是按照国家课程标准编写的,全国中小学教科书统编版教材。

该教材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模块,分别是物理实验、力学、电学和光学,每个模块又包括若干个章节,共计21个章节。

整本教材涉及的物理知识点主要围绕物理规律、物理实验方法、物理量的测量和换算以及物理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讲解,致力于帮助学生建立起更加全面、准确的物理学知识体系。

本教材适用于普通初中的物理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发展其物理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并加强学生对物理问题实际应用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物理知识,包括物理规律、物理实验方法、物理量的测量和换算以及物理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知识点。

2.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包括使用物理实验装置和仪器、观察、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和结果的能力。

3.掌握物理问题的求解方法,包括物理量的计算和换算、科学探究和实际应用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思维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观察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复杂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促进学生对物理学的理解和尊重,从而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物理学学科的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

2.通过学习物理学知识,在学生中树立严谨认真、求实创新的学习态度和品质。

三、教学方案(一)教学内容本教材适用于普通初中物理课程,总共分为四个模块,分别为:模块一:物理实验(包括重力实验、摩擦力实验、弹性势能实验、电路实验等等)模块二:力学(包括力、压强、浮力、运动学、牛顿定律等等)模块三:电学(包括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欧姆定律等等)模块四:光学(包括光的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等等)(二)教学方法1.授课法通过系统化地讲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并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深度和广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师用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师用书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师用书一、教材概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师用书是为八年级学生提供物理教学的辅助教材。

该教材是按照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编写而成,内容严谨合理,涵盖了八年级物理课程的各个模块。

二、教材结构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师用书共分为八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若干章节,涵盖了力学、光学、声学等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材的每个单元都以一个引导性问题作为开篇,通过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每个章节都由若干部分构成,每部分都有清晰的目标和教学重点。

同时,教材中还穿插了丰富多样的实例和案例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

三、教材特点1.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教材中涉及的例子和实例都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并激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2.知识结构清晰:教材内容严谨合理,知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每个章节的内容都有明确的目标,帮助学生有条理地学习和掌握物理知识。

3.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通过实例和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4.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教材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和练习题也有助于学生培养科学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综合能力培养: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论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建议1.准备工作:在教学前,教师应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充分的准备,对教材中的实例和案例进行深入理解,以便在课堂上能够给学生足够的启发和指导。

2.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验教学: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通过实验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原理和概念。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纯word版)[

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师用书(纯word版)[

目录关于《探索物理》致同学们科学之旅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三、声音的特性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五、声的利用参考资料第二章光现象一、光的传播颜色二、光的反射三、平面镜成像四、光的折射五、看不见的光参考资料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一、透镜二、生活中的透镜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四、眼睛和眼镜五、显微镜和望远镜参考资料第四章物态变化一、温度计二、熔化和凝固三、汽化和液化四、升华和凝华参考资料第五章电流和电路一、电流和电路二、串联和并联三、电流的强弱四、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五、家庭电路参考资料关于《探索物理》《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实验本)·物理》是根据教育部2001年5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供实验地区从2001年9月开始试用。

因为它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强调科学与实际、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因此我们又给这本书取了一个名字:《探索物理》。

一、《标准》简介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标准》研制组以过去多年的研究为基础,与教育专家及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研制组进行了反复的研讨,经过一年半的紧工作,制订了《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这个标准继承了建国以来物理教育改革的成果,借鉴了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许多国家科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是我国中学物理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标准》的主要特点和执行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简述如下。

1、突破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我们过去考虑物理课程时,往往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首先想到物理学中有哪些容,想到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也就是想到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设计我们的物理课程。

《标准》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容等问题的出发点与此不同,它不以物理学本身的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知识,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眼的地位;有些在物理学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的能力,《标准》并不强调。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

(初中物理教师用书八年级上)物态变化

第四章物态变化(全章概述和课时要求)全章概述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该使学生了解温度的概念,会正确使用常用的温度计测量温度。

知道熔解、凝固现象,理解这些过程中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温度特点。

知道液化、汽化现象,知道蒸发与沸腾过程中吸热,理解蒸发快慢与表面积、温度、气流有关。

知道升华和凝华现象。

课时建议本章共分4节,建议5课时。

第一节温度计1课时第二节熔化和凝固1课时第三节汽化和液化1课时第四节升华和凝华1课时复习和总结1课时说明与建议章图与配文章首图雾凇,给学生一个形态各异的物质世界的美丽景色,再配合文字的描绘。

希望能有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和美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引导学生对这千姿百态变化的探究欲望。

我国有些地区可能见不到雾凇,老师可以利用冰箱自制同样美丽的人造雾凇向学生展示。

随着人造雾凇的消失,带着问题进入本章学习。

当然根据各地条件不同,还可以充分运用图片、幻灯等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形态各异的物质世界。

阅读指导是让学生在进入本章学习前,对本章介绍的知识的脉络有个大概了解。

第四章物态变化(一、温度计)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说明与建议温度计想想做做学生对温度的说法并不陌生,其理解和教材中关于温度是物体的冷热程度的说法也基本相吻合,教学中仅此而已,不必作进一步解释。

这里重点要让学生知道,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是不可靠的。

实验中最好热水足够热(不能烫),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尽量让学生都做,然后分别说出左、右手的感觉,讨论哪个手的感觉是正确的?为什么?实验完后继续引导学生找凭感觉是靠不住的例子,如井水“冬暖夏凉”等。

这样就涉及到测量的科学问题。

2019-2020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讲测量拔尖辅导新人教版word版

2019-2020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讲测量拔尖辅导新人教版word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最新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讲测量拔尖辅导新人教版word版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方法小结本课时涉及的考点有:长度的单位,长度的测量,体积的测量,长度及体积的单位换算,误差和错误,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从中考命题看,上述考点常以填空和选择题型出现.其中长度和体积的测量,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也能以实验题型出现.主要考查学生对单位和单位换算规律的记忆,通过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实验考查学生的观察和操作的实验技能,并掌握实验中减小误差的方法.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为m,熟练掌握基本单位与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放对、看对、读对、记对.即使刻度尺放正,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观察刻度线时,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读数读出最小分度值以上各位数字,即准确值,还应估计最小分度值下一位数字,即估计值;记录要准确值、估计值、单位齐全.使用量筒或量杯测液体和不规则形状固体的体时,视线应与液面凹形的底部或凸形的顶部齐平.任何测量总存在误差,误差不可避免,但可想办法尽可能减小测量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有:采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典型例题解析【例1】在学校运动会中测量跳高成绩时,应选取合适的测量工具是( )A.分度值是1 cm的15 m皮卷尺B.分度值是1 mm的米尺C.分度值是1 mm的1.5 m钢卷尺D.自制一根分度值是1 cm的硬杆长尺【例2】四位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数据为12 .44 cm,12.43 cm,12.43 cm,12.82 cm,测量记录中错误的是________,此物体的长度应为_________.【例3】四位同学分别用同一把分度值为1mm的直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如下,哪一个记录正确( )A. 4.6 cmB. 46 mmC. 46.0 mmD. 4.60【例4】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木块的长度,请指出哪些地方不正确?【例5】如图所示,某同学用量筒、足够多的水,一定重的铁块和细线,测量某一木块的体积,所作步骤如下:A.往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并记录下水的体积V1.B.用细线拴住铁块,轻轻放入量筒内水中,并使之全部浸没,记下铁块和水的总体积V2.C.取出铁块,用细线把铁块和木块捆在一起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记下此时的总体积V3.D.计算出木块的体积.①以上步骤中多余的是______ (填步骤前的序号)②写出求木块体积的公式,即V=_______=_____cm3.【例6】如图所示,将细铜丝在圆柱形铅笔上紧密绕20圈,再用刻度尺测量20圈的总长度,则总长度L=_______,细铜丝直径约为_________课时训练1.给下列数字填上适当的单位:①某同学的身高为160____.②某同学的跳远成绩为35_____.③教室的高度是3.5_____.④万里长城的长度为6320_____.⑤一枚壹角硬币的厚度是2.4_____.⑥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0____.⑦冰箱容积是249_____.⑧常见啤酒瓶容积为640_____.2.在下列的单位换算中,换算过程正确的是( )A. 2.5 m=2.5 m×100 cm=250 cmB. 75 mm=75×10-3m=7.5×10-2 mC. 42 cm=42÷100 m=0.42 mD. 24 m=24 m÷1000=0.024 km3.比较15 cm、0.14 m和145 mm,最大的是_______.4.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下列要求不正确的是( )A.测量时,刻度尺不能歪斜B.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线C.测量时,必须从刻度尺左端量起D.记录结果时,必须在数字后标明单位5.关于使用量筒,下面说法中不完全正确的是( )A.量筒应放在水平桌面上B.量筒是测液体体积的工具C.量筒内液面呈凹形时,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底部相平D.量筒内液面呈凸形时,读数时,视线要和凸面顶部相平6.关于量筒和量杯,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量筒和量杯壁上的刻度单位都是毫升B.量筒和量杯都能测量液体体积C.量筒和量杯的刻度都很细,这是为了减小误差D.量筒和量杯的刻度都是均匀的7.实验室有下列四种量筒,要想尽可能准确地一次量出250 cm3的酒精,应选用的量筒是 ( )A.量程为50 mL,最小分度值为5 mL的量筒B.量程为100 mL,最小分度值为2 mL的量筒C.量程为250 mL,最小分度值为5 mL的量筒D.量程为400 mL,最小分度值为2 mL的量筒8.下列情况下,不能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尺是( )A.零刻度线磨损的尺B.量程比被测物体长度小的尺C.刻度不均匀的尺D.最小分度值不是毫米的尺9.要给窗户安装一块玻璃,需要测量窗户的尺寸,应选取下列哪一种工具( )A.有cm刻度的皮卷尺B.有mm刻度的钢卷尺C.准确度可达0.1mm 的游标卡尺D.准确度可达0.01mm的螺旋测微器10.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测量长度时,读出的位数越多越准确B.误差就是测量中出现的错误C.选用精密工具,改进实验方法可以消除误差D.误差就是测得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11.一位同学用刻度尺测得讲台的高度为 1.10,他的错误是____________,应该写成_______,准确值为______估计值为______,他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为_____.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______,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__.2.使用刻度尺前,除注意零刻度线外,还应观察_______和_____________.3.某同学身高为155 cm,合_________km、_________μm、___________nm.4.填写适当的单位:(1)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20______;(2)教室门的高度约为2.20______;(3)地球的半径约为6370______;(4)一位同学的身高为17.6______;(5)一根头发的直径约为70______;(6)课本的面积约为4×102______;(7)大号雪碧瓶的容积约为1.25______.5.用刻度尺测得一根棒长19.38 dm,它的准确值是_________,估计值是_________,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____.6.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25.1 mm,25.2 mm,25.1 mm,27.2 mm,25. 3 mm.其中一次明显是错误的,它是__________,根据以上测量记录,这一物体的长度应记作___________.7.如图所示,用两根刻度尺A、B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A尺的读数是_______,B尺的读数是______,造成测量值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8.实验室常用_____或______测物体体积,其中_____的刻度不均匀.9.一支铅笔长约为( )A. 19 mmB. 19 cmC. 19 dmD. 19 m10.关于量筒的说法正确的是( )A.量筒的形状是上粗下细B.量筒可以测一切物体的体积C.量筒只能测出液体的体积D.量筒做得细而高便于准确地读数11.用量筒测量水银的体积时,量筒中水银面是凸形的,观察时视线要与水银面相平,且要 ( )A.以凸形的底部为准B.以凸形的顶部为准C.以凸形的平均高度为准D.以上三种办法都可以12.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A. 64 cm2=64×dm2=0.64 dm2B.2 m2=2 m2×100 dm2=200 dm2C. 50 cm=50 cm÷100 cm=0.5 mD. 3.68 m=3.68 m×100=368 cm13.实验室里有下列四种测量范围和分度值不同的量筒,要想一次尽可能准确地量出125 ml 的酒精,应选用的量筒是( )A.量程为50 mL,最小分度值为5 mL的量筒B.量程为100 mL,最小分度值为2 mL的量筒C.量程为250 mL,最小分度值为5 mL的量筒D.量程为500 mL,最小分度值为10 mL的量筒14.关于误差和错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误差就是测量中出现的错误B.误差就是准确值和估计值之间的差异C.选用精密仪器可以消除误差D.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可以避免错误15.如图所示,量筒的测量范围是_________,分度值是 ______,甲图中量筒内水的体积是________,量筒内所放物体的体积是________. 16、将细铜丝在铅笔上密绕50圈后,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进行测量,如图1-2所示,则细铜丝的直径是___________cm。

八年级物理上册_面试所用教材

八年级物理上册_面试所用教材

面试所用教材
中学数学教师岗位—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五四学制,山东教育出版社);
中学物理教师岗位—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五四学制,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中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岗位—初中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五四学制,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学语文教师岗位—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五四学制,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学英语教师岗位—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五四学制,山东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教师岗位—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五四学制,人民教育出版社);
小学数学教师岗位—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五四学制,青岛出版社);
特殊教育教师岗位—生活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幼儿教师岗位—山东省幼儿园课程指导教师用书(大班上,明天出版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关于《探索物理》致同学们科学之旅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三、声音的特性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五、声的利用参考资料第二章光现象一、光的传播颜色二、光的反射三、平面镜成像四、光的折射五、看不见的光参考资料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一、透镜二、生活中的透镜三、凸透镜成像规律四、眼睛和眼镜五、显微镜和望远镜参考资料第四章物态变化一、温度计二、熔化和凝固三、汽化和液化四、升华和凝华参考资料第五章电流和电路一、电流和电路二、串联和并联三、电流的强弱四、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五、家庭电路参考资料关于《探索物理》《九年义务教育教科书(实验本)·物理》是根据教育部2001年5月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供实验地区从2001年9月开始试用。

因为它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强调科学与实际、科学与社会的联系,因此我们又给这本书取了一个名字:《探索物理》。

一、《标准》简介在教育部的直接领导下,《标准》研制组以过去多年的研究为基础,与教育专家及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研制组进行了反复的研讨,经过一年半的紧张工作,制订了《九年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这个标准继承了建国以来物理教育改革的成果,借鉴了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文化背景的许多国家科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是我国中学物理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标准》的主要特点和执行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简述如下。

1、突破学科本位的思想,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我们过去考虑物理课程时,往往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首先想到物理学中有哪些内容,想到物理学的学科体系和逻辑结构,也就是想到哪些知识是所谓的主干知识、哪些知识是初中学生应该学习的、哪些能力是应该训练的……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设计我们的物理课程。

《标准》考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问题的出发点与此不同,它不以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有些在物理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知识,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可能并不强调;有些并不属于物理学的内容,在课程中却又安排在十分显眼的地位;有些在物理学中通常认为很重要的能力,例如演绎的能力,《标准》并不强调。

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标准》是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而不是向学生全面地介绍物理学。

《标准》非常强调义务教育中的物理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作用。

它在“课程目标”中有一节专门给出了这方面的详细而具体的要求,例如: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大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

……《标准》的这些要求,在我们进行物理教学、使用《探索物理》时,要时刻记在心上。

2、注重科学探究,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标准》强调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义务教育的物理课程中,使学生学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探究未知世界的兴趣和能力,以及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和科学价值观的树立,是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同等重要的。

因此,《标准》十分强调科学探究的学习。

在“内容标准”中,科学探究是和科学内容并列的,它提出了科学探究的要素、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并分析了探究教学的实例。

《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与“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列。

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除了使用“知道”、“理解”等描述学习结果的行为动词外,还使用了描述学习过程的行为动词来表达对学习的要求,如“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等。

这种表述体现了一种理念:与过去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相比,课程标准更强调学习的过程。

过去的物理课程更偏重于从物理学科本身出发,选择那些“基础的”、“难易适度……学生能接受的物理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即更加重视知识的传承,没有提及科学探究,也没有强调学习过程。

3、加强了科学·技术·社会的教育,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注重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是当今世界科学教育的一个大趋势。

《标准》在规定教学内容和活动建议时在这方面有充分考虑。

例如“有评估某些物质(如塑料、化肥、农药等)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能尝试与同学交流对当地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的意见”、“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等)发表自己的见解”、“研究电冰箱内外的温度差与所耗电能的关系,提出节能措施”、“分别从炊事、取暖、交通等方面对当地燃料结构近年来的变化作调查研究,从经济、环保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标准》注意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物理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加本质的认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4、改进评价体系《标准》不以甄别和选拔为校内评价的主要目的,在新的评价观念的指导下,构建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标准》倡导对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的现状和进步进行档案式的评价,不赞成以知识考查为核心,不赞成把书面考试作为惟一的评价方式,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表现的评价;主张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并重。

二、《探索物理》的特点编者在编写《探索物理》时力图把《标准》的精神具体化,为此突出了以下特点。

1、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把科学探究的学习和科学内容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到科学知识,还可以体验科学的过程、了解科学方法,可以受到科学价值观的熏陶。

科学探究的学习与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探索物理》从绪言“科学之旅”开始就通过几个自然现象和小实验使学生接触有趣的物理现象,继而设置了几个不完全的探究活动,并以旁批的形式表现探究活动的几个要素。

在书的最后,当学生对探究的过程有了较多的感性认识之后,让学生完整地探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这时把探究的程序性知识推到前台。

希望这种安排有利于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学习,同时又照顾到科学知识的连贯性。

学生学习中的大多数探究活动不同于实际生活及科学研究中的探究,其本质区别在于前者的结论是已知的,后者的结论是未知的。

从事两种探究时的心理活动不完全一样,体验也就有很大的差别。

为了缩小这种差别,对于《标准》不做要求的知识,书中不给科学结论。

例如,第五章串联(并联)电路各点电流的关系,《探索物理》是作为教学重点处理的,但全书不出现结论(也希望教师不要给出),由学生自己通过探究得出。

《标准》并没有规定这个知识点,因此,这个探究活动的着眼点是学生的参与及过程的体验,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能够得出大致正确的结论,至于结论是否完整、表达是否严谨、在其他场合能否运用,这些并不是这个探究活动所强调的。

对于《标准》所要求的知识,有些也要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得出,这样的知识在书中都给出结论。

但是,在文字处理上一般都淡化结论和探究过程的直接联系,例如不出现“通过以上探究我们可以得到……”等字样,而由教师在适当时机向学生介绍结论。

这样处理的目的同样是缩小学习中的探究与真实探究的差距。

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探索物理》加强探究的特点将有助于推动这种变化。

2、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遵照《标准》的精神,在义务教育阶段,不过分强调学科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的严密性。

例如,关于反射的规律,《标准》的要求是“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光的反射的特征”,按照这样的要求,《探索物理》强调了探究活动,而对于反射规律的表述则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这种表述没有提及反射光线是否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共面,也没有提及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尽管这样的表述是不完整的,但是初中学生并不会遇到不“共面”等物理情境,所以这种处理丝毫不会妨碍学生对于反射规律的应用。

这符合《标准》对光的反射的教学要求,由于并没有说这种表述就是“反射定律”,科学上并没有错误。

相反,这种处理抓住了光在反射时的最明显的特征,学生很好理解和记忆,免去了对初二学生较为困难的“共面”及常被遗漏的“分居”,使他们可以更多地专注于探究的过程。

这种处理是《标准》基本理念的典型体现。

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也属于这种情况。

又如,电压的概念将在八年级下册学习,但本书在提到“学生电源”时就涉及了。

这是考虑到多数初中学生已经无意识地听到过电压这个名词,而对于学生电源的使用并不要求对电压这个概念有较深理解,因而这个概念可以拿来就用。

与此类似的还有能量等概念。

3、从学生兴趣、认识规律和探究的方便出发设计教材的结构由于不再强调学科本身的逻辑关系,教材结构的安排就有了相当大的灵活性。

传统的教材考虑到学习热、电等内容时要用到力学的知识,所以必须把运动和力的知识放到最前面。

在这本书中,考虑到运动和力的知识与声、光、热、电等的知识相比稍显枯燥,而声、光、热、电的知识更能吸引学生且便于循序渐进地安排多种探究活动,所以《探索物理》把力学放到了第二学年。

4、书中包含许多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课题开放性问题有两类:一类需要学生自己寻找所需的资料、数据(例如16页第2题);另一类则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例如38页第1题)或在初中阶段不要求学生学会这个问题的答案(例如65页第2题关于望远镜物镜与目镜焦距的关系)。

对于前一类,重在学生寻找资料的过程,教师可以提供线索,但绝对不应提供现成的数据;对于后一类,重在学生的思考与探究,教师没有必要提供答案。

“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一半以上内容都是实践性的问题。

5、充分体现STS的思想,注意人文精神的渗透科学技术问题都是直接或间接与社会相联系的。

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意义是当前科学教育的一个重点。

《探索物理》特意安排了STS栏目,介绍、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相互关联的问题。

不仅如此,在书中其他部分也尽力渗透STS的思想和科技人文意识(例如各章的章头语)。

6、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书中设立了“科学世界”栏目,用于介绍那些应用性的(例如62页“眼镜的度数”)或细节性的知识。

书中还尽可能地在各种栏目中收入了一些非基础的但十分有用或有趣的知识,例如望远镜和显微镜、楼道灯的自动开关等。

每章的章首图及其十分简要的文字说明也是扩大知识面的一个渠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