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建筑
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群之一
01 建筑结构
03 建筑特色 05 典型陵墓
目录
02 历代皇陵 04 建筑形式
基本信息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 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 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 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 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十三陵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即十三陵,为明代定都北京后13位皇帝的陵墓群。
明十三陵规模宏伟壮丽,景色苍秀,气势雄阔,是国内现存最集中、最完整的陵园建筑群。其中规模最宏伟 的是长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经挖掘发现,定陵地宫的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 积水极少,石拱无一塌陷,这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人建造地下建筑的高超技术。
典型陵墓
秦始皇陵
明清皇陵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骊山北麓的秦始皇陵是中国最著名的陵墓,建于2000多年前。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的秦始皇兵马俑就是守卫这座陵墓的“部队”。秦始皇兵马俑气势恢弘、雕塑和制作工艺高超,于1987年被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曾这样评价:那些环绕在秦始皇陵墓周围的著名陶俑形态各异,连同他们的 战马、战车和武器,都是现实主义的完美杰作,同时也保留了极高的历史价值。
风水观念 祭祀特征
宗教特征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宫殿建筑所反映的是 一个时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最高成就。宫殿建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保留至今的仅有明、清两代的宫殿。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1.宏伟壮丽: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呈现出宏伟壮丽的规模和雄伟庄重的风格。
这是因为古代帝王和贵族们认为陵墓是永久的象征,必须体现出他们的权威和地位。
陵墓建筑常常由大规模的石墓、宫殿、墓道和祭祀建筑组成,整体气势恢弘,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2.地形选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选址非常讲究,通常选在地势高而水势旺盛的地方。
这种选址可以增加陵墓的气势和威严,同时也可以使墓地保持湿润,符合古人对“山水气”的追求。
地形选址的重要性体现在明代十三陵,它们都选址于北京西北的紫金山脉中,地势高大而壮丽。
3.器物陪葬: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会陪葬大量的器物,这些器物包括陶瓷、玉器、铜器、翠玉等。
这是因为古代帝王和贵族们相信,陵墓中的陪葬器物可以为他们在阴间提供享受。
这些器物不仅代表了社会的物质繁荣,也体现出古代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4.墓室布局: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墓室布局讲究均衡和对称。
一般来说,陵墓的墓室分为前室、后室和侧室。
前室通常用于举行祭祀仪式和迎接来访者,后室则是主要的墓葬空间。
两侧的侧室则常常作为陪葬墓室,用于安放陪葬品。
5.墓道设计:中国古代陵墓建筑通常会有一条向下的墓道,用于连接地面和墓室。
这个墓道被认为是通往阴间的通道,也是死者与世界的接触点。
墓道的设计非常讲究,一般会有石门、石阶和石道,以保护陵墓的神秘性和尊贵性。
6.装饰和雕刻: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常常进行装饰和雕刻,以彰显建筑的尊贵和富丽。
陵墓的大门、石墙和墓碑上常常会雕刻龙、凤、琉璃、云纹等吉祥图案,象征着皇室的权威和繁荣。
这些装饰和雕刻不仅体现出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也反映出古代帝王和贵族的身份和地位。
总之,中国古代陵墓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科技水平。
它们不仅是古代帝王和贵族的墓葬,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我国古代陵墓建筑
我国古代陵墓建筑我国古代陵墓建筑从秦始皇开端,到了汉代,帝王修建灵寝形成制度,每代帝王⼀继位就开始修⾃⼰的陵墓。
陵墓之所以产⽣,是因为在⼈的思想中形成了“灵魂观”。
我国从⽒族社会开始,这种观念就开始存在,⼤家普遍认为,⼈死后灵魂会离开⾁体到另外⼀个世界⽣活,这反映了⼈对永⽣的渴望。
我国古代陵墓建筑分为三个部分:地下墓室,地上陵台封⼟和陵园。
⼀·地下墓室母系⽒族社会时期,⼏乎每个⽒都有⾃⼰的公共墓地,⼈死后不分等级和性别共同葬在⼀个或⼏个墓坑中。
到了⽗系⽒族社会,出现了夫妻合葬墓和⽗⼦合葬墓。
在⽗系⽒族社会后期,阶级逐渐分化,墓室的规格有⼀定的区别,出现了⽐较⾼级的⽊构架墓室。
商周时期,奴⾪主的⾼规格墓葬有了墓道、墓室、椁室和祭坑。
此时期具有代表性陵墓是河南安阳的“武官村⼤墓”和“妇好墓”。
商周以后到西汉前这段时期,帝王和贵族的⽊椁墓室有两种:⼀种⽤⽊枋制成箱形椁室,有1层或多层,内置棺;另⼀种⽤短⽅⽊垒成墓的“黄肠题凑”,内置棺,这种结构有防盗性。
西汉时期,由于制砖技术发达,砖普遍应⽤到建筑上,加之传统的⽊椁不利于长期保存的原因,所以发展出了砖墓室和⽯墓室。
其中⽯墓室⼜有崖墓、⽯拱墓和⽯板墓三种。
此时期著名的崖墓是西汉中⼭靖王刘胜墓。
西汉时期的中⼩型墓室,⼤量使⽤空⼼砖作为墓壁,后来发展到⽤空⼼砖作墓顶,由于空⼼砖烧制难度⼤,容易破碎,所以在东汉以后多⽤⼩砖和拱顶墓室。
东汉时期拱顶墓流⾏,此时的拱顶墓有两个特点:第⼀,砖型多样,除了有空⼼砖和条砖外还有楔型砖、企⼝砖;第⼆,⽆模架施⼯,有的砖制成“与”字形,⽬的就是为了⽆模架施⼯。
西汉末年,出现了两拱相交的穹隆顶墓室,但这种形式还不普及。
汉以后,由于要求跨度增⼤和⽆模施⼯,以致穹隆顶墓室⾼度增加。
唐、宋时的墓室中,穹隆顶结构被⼤量使⽤。
明、清两代的墓室规模宏⼤,中间通常为3进,采⽤⽯拱券结构,更加讲究棺椁的密封和防腐。
⼆·地上陵台我国发现最早的坟在良渚⽂化时期,直到西周时在社会上都没有流⾏。
陵墓建筑
二、陵墓分类------封土(地上):
• 1.方上 是早期墓上封土坟头的一种形式。它在墓坑 上用土层夯筑,形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因 其上部为一小方形平顶,如锥体截去掉顶部, 故名曰“方上”。秦始皇陵、汉代帝王都是 这种类型的坟头。
2、因山为陵
• 利用地形,以山峰作为陵 墓的坟头。利用山岳雄伟 的形势来体现帝王的至高 无上的权威和宏大的气魄, 而且还可以防止盗挖。 • 唐代帝王陵分布在西安北 山的14个山头上,尤其是 海拔1188m的九峻山的李世 民昭陵 • 海拔1048m的梁山的李治、 武则天的乾陵最为雄伟, 连秦始皇的封土坟头也难 相比。
诸 侯
贵 族
一、陵墓建筑的形制演变
3.两汉时期---陵体为人工夯筑帝陵都起方形锥体 陵台,称为“方上”,四面有门阙和陵墙墓前 设石享堂、石碑、石兽、石人、石柱等。 4、南北朝时期---提倡薄葬,帝陵规模与汉代贵族 差不多,不设享堂。 5、唐代—因山为陵,上下宫制,上庙下寝,神道 加长、石像生增多。 6、宋-----集中布置,便于保护,帝后分葬,各起 陵台,五音姓利(陵墓规模小,陵台低,排水 不利,缺乏气势,但诸陵集中,便于保护。 )。 7、明清----(传统)因山为陵,陵区集中,遍植 松柏;(创新)陵体和祭祀建筑串联在轴线上, 形成多进院落,突出了祭拜仪式的重要性。陵 体形制为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司 马 神 道
以 山 为 双 阙
石柱
石 马
马在唐代有着特殊的功能,战争、运输、交通等பைடு நூலகம்离不 开它。立于陵墓前的石马要突出其仪仗的庄重感,所以 其造型都比较僵板。
(三 )明十三陵 (气象宏阔的肃穆陵群)
明初,营建南京孝陵、泗州祖陵、凤阳皇陵,已形成定制。 明代迁都北京后,在昌平天寿山形成集中陵区,称“十三陵”,其制度基 本遵循孝陵形制。 十三陵距北京约45公里,陵区的北、东、西三面山峦环抱. 十三陵沿山麓散布,各据岗峦,面向中心——长陵。 长陵(明成祖)据天寿山主峰前,其南6公里处,有崛起对峙的小山两座, 成为整个陵区的入口。 环抱的地形造成内敛的完整环境; 整个陵区,南北约9公里,东西约6公里,结合自然地形, 各陵彼此呼应,成为气象宏廓而肃穆的整体。
陵墓建筑
1、“风水”与陵寝的选址。 “藏风得水”、 “聚气”、
“乘生气”
陵寝建筑的布局特征
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寝一般由地下部分与地 面部分组成。
一、地下部分——墓室结构
1、土穴
2、先秦至秦汉时期:“黄肠题凑”;
3、东汉以后:砖石代替木材; 4、明清:“前朝后寝”、地下宫殿。
陵墓木椁示意图
汉 墓 结 构 图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 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 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令匠作机驽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 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 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 灭者久之
秦陵兵马俑图
墓室面积、位置
宫墙
防土大坝,死乃崇丧”
(《后汉书· 王符传》:“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
死乃崇丧。” )陵墓是保留至今惟一的汉代建筑类型。
汉代帝陵承秦制:1、帝王登位翌年即开始建陵墓; 2、起土为陵(体),墓室深埋地下。
图:霍去病墓与墓前石雕
茂陵博物馆图
唐乾陵
神道石刻
标志性石刻——阙、墓表、牌坊; 装饰性石刻——石象生; 叙事性石刻——墓碑。
洛阳涧河西岸东汉砖墓中的发券顶和浮雕立柱、透雕门楣(图)
山东沂南东汉画像石墓剖面图
一、地下部分——随葬品
1、原始社会的殉葬
2、奴隶社会的殉葬
奴隶社会的殉葬
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画像砖、画像石和明器
汉墓画像图
汉代画像砖中的中型住宅图像,四川成都出土
汉代明器中的陶楼、陶屋、陶院落(图)
汉 代 明 器 陶 质 塔 楼 河 北 阜 城 出 土 的 ( 图 )
二、地上部分—封土
陵墓建筑的四个发展阶段
陵墓建筑的四个发展阶段陵墓建筑作为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基于历史和考古学研究,我们可以将其发展阶段总结为四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原始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永恒的存在与纪念,所以他们不建造真正的陵墓。
然而,在先民时代,他们会将死者埋葬在地下,并树立石头或某种纪念标志来纪念他们。
这些纪念标志通常是一些基于信仰或尊重死者的原始崇拜形式。
第二阶段是古代时期。
在人类文明迅速发展的时期,陵墓建筑的发展也在不断演变。
古代时期的墓葬通常由土葬或石葬形式的石室建造而成,具有比原始时期更加完备的防盗、防水和供奉功能。
此外,葬礼、祭祀等活动也成为了古代时期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陵墓也成为了权力和身份象征的标志。
第三阶段是中世纪到近代初期。
在这个时期,基督教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陵墓建筑的形式也开始发生变化。
庄严的教堂和宏伟的大教堂成为了中世纪的主要陵墓形式。
这种建筑趋势被广泛采用,从贵族领主到盛行的商业领袖均有其代表作品。
这种宗教式建筑的特点在于,它强调对永生的信仰,有着更为严格的礼仪、仪式,以及更为庄重、尊严的纪念形式。
第四阶段则是现代时期。
由于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陵墓建筑的形式也在不断演进。
在现代社会,陵墓建筑已不再受任何宗教或政治的控制,成为了个人表达永恒纪念的一种手段。
从简单墓地到豪华复杂的陵墓,从公共墓地到私人陵园,陵墓建筑的多样性也得以体现。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演变,在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陵墓建筑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
这些阶段反映了人类认知水平、社会发展水平以及历史和文化的变迁。
中国古建筑主要类型
中国古建筑主要类型
中国古建筑的类型非常丰富,主要类型包括宫殿建筑、陵墓建筑、寺庙建筑、民居建筑等。
1.宫殿建筑:宫殿是帝王居住的场所,因此规模巨大,气势雄伟。
在建筑布
局上,按照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2.陵墓建筑:陵墓建筑大多依据自然地形靠山而建,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
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且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门阀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有松柏苍翠,显示已逝帝王威严的同时增添一份肃穆气氛。
3.寺庙建筑:由于其特定的宗教信仰背景,一般都是呈现和谐、寂静、神秘
等特点,寺庙多建于都市或者是名山,是为了营造出美妙的自然和人文环境,让人能够在和谐的氛围中亲近宗教信仰。
4.民居建筑:北京的四合院是民居建筑的代表,四合院的“四”字,表示东
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
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
建筑布局,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总的来说,中国古建筑的种类繁多,每一种类型的建筑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清 昭 陵
宝城宝顶侧面平
清东陵石牌坊
清东陵大红门
东陵神道
孝陵龙凤门
孝陵神道
孝陵七孔桥
孝陵碑亭
孝陵隆恩门
隆恩殿——享殿
西昌陵隆恩殿
隆 恩 殿 内 外
琉璃花门
过 金 水 桥 后 的 二 柱 门
方城明楼
石供台和石五供
宝城前影壁
清西陵慕陵(慈禧陵)宝顶
西昌陵宝顶, 周围的红墙即为回音壁
辟邪场预昂首,胸膛挺凸,阔口大张,长舌吐垂于外,贴于 胸前,目光犀利,注视前方,气势剽悍,咄咄逼人。腹部雕饰双 翼,圆阔舒展;四足交错上地,四爪锋利,尾长及地,尾端散作 四缕,如鱼尾状,造型别致。
麒 麟
辟 邪
唐永康陵天禄
大
石
牌上
坊为
的 基 座
麒 麟 下 为
云
龙
浮
雕
龟碑(赑屃)
南 京 明 孝 陵 四 方 城 内 巨 大 的 神 功 圣 德 碑
二、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发展特征
❖ ——仰韶文化史前社会时期,一般没有 专门的墓室建筑,用棺者也很少,亦 “不封不树”,“不作丘垅”,“与地 平齐”
❖ ——殷商时期,出现用棺椁的安葬制度 和“亚“字形地下墓室。殷商时期开始 的重葬意识和墓建文化,可视为中国古 代陵墓建筑的萌芽时期。
❖ 燧皇陵,又叫燧人氏陵,位于商丘古城 西南两公里处。
❖祭祀建筑区
主要建筑为祭殿,早期称为享殿、献殿、寝殿、陵殿等。
❖神道
❖护陵监
明十三陵地形和帝陵分布示意图
十三陵神道
长陵神道
江苏南京明孝陵神道
清东陵孝陵神道
明祖陵神道两旁的石雕像
明祖陵神道两旁的石兽和华表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
秦陵兵马俑图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1974年3月,由陵东西杨村 村民抗旱打井时,在陵墓以东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 村之间发现。仅这一次发掘出土的就有陶俑千余件, 陶马百余匹,战车数十辆,陶俑手握的兵器近万件。 陶俑、陶马比真人马稍大,陶俑是分解为头、手、 身体等几个部件,分别塑造烧制,然后组装而成。 他们分作弓卒、步兵、骑兵、战车兵几组分别组成 方阵。1975年国家决定在俑坑原址上建立博物馆。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始向国内外参 观者展出。
2009பைடு நூலகம்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马俑一号坑再次开 掘,其后在一号坑北部中段,出土了彩色兵马俑。
二、汉代陵墓
汉代尚厚葬,所谓:“生不极养,死乃崇丧”
(《后汉书·王符传》:“今京师贵戚,郡县豪家,生不极养,
死乃崇丧。” )陵墓是保留至今惟一的汉代建筑类型。 汉代帝陵承秦制:1、帝王登位翌年即开始建陵墓;
图:霍去病墓与墓前石雕
在咸阳与兴平之间的五陵塬上的霍去病墓前,现建有茂陵博物 馆。位于陕西省距西安约40公里,是以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 型石刻群而内容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现有文物陈列室2座,汉武 帝故事造像艺术展一座,石刻廊房6座。总占地面积121486平方米。
茂陵博物馆图
汉武帝(前156年-前87,景帝之子)于公元前140 年登基,在位54年(曾用年号:建元、元光、元朔、元狩、
出去不合适。”就命令这些人全部殉葬,殉葬的人很多。下葬完 毕,有人说是工匠制造了机械,墓中所藏宝物他们都知道,宝物 多而贵重,难免会泄露出去。隆重的丧礼完毕,宝物都已藏好, 就封闭了墓道的中间一道门,又把墓地最外面的一道门放下来 (羡,yán,同“埏”,墓道。有内、中、外三道门),工匠 们全部被封闭在里边,没有一个再出来的。墓上栽种草木,从外 边看上去好像一座山。 ]
《陵墓建筑教案》
《陵墓建筑教案》第一章:陵墓建筑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陵墓建筑的定义及其在人类历史中的地位和意义。
让学生了解不同文明古国的陵墓建筑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培养学生对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陵墓建筑的定义与分类陵墓建筑的历史发展与演变不同文明古国的陵墓建筑特点及代表作品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陵墓建筑的定义、分类、历史发展、特点及代表作品。
案例分析法:分析不同文明古国的陵墓建筑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批判性思考。
第二章:古埃及陵墓建筑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古埃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如金字塔、木乃伊墓等。
培养学生对古埃及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 教学内容古埃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古埃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及特点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埃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埃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批判性思考。
第三章:古希腊陵墓建筑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希腊陵墓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古希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如米诺斯墓、雅典卫城等。
培养学生对古希腊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2 教学内容古希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古希腊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古希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及特点古希腊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希腊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义。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希腊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和批判性思考。
第四章:古罗马陵墓建筑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古罗马陵墓建筑的特点及其历史背景。
让学生了解古罗马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如圆形墓、地下墓穴等。
培养学生对古罗马陵墓建筑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2 教学内容古罗马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与发展古罗马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古罗马陵墓建筑的代表作品及特点古罗马陵墓建筑的社会文化意义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古罗马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代表作品及社会文化意义。
《陵墓建筑教案》
《陵墓建筑教案》第一章:陵墓建筑概述1.1 陵墓建筑的定义1.2 陵墓建筑的历史演变1.3 陵墓建筑的分类及特点1.4 陵墓建筑的意义与价值第二章:中国陵墓建筑2.1 古代中国陵墓建筑的代表作2.2 皇家陵寝与贵族陵墓的差异2.3 宗教对陵墓建筑的影响2.4 中国陵墓建筑的艺术特色第三章:西方陵墓建筑3.1 古代西方陵墓建筑的代表作3.2 不同文明下的西方陵墓建筑风格3.3 宗教对西方陵墓建筑的影响3.4 西方陵墓建筑的艺术特色第四章:陵墓建筑的设计与构造4.1 陵墓建筑的设计原则4.2 陵墓建筑的构造要素4.3 陵墓建筑的材料与技术4.4 陵墓建筑的安全性与环保性第五章:陵墓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5.1 陵墓建筑的文化价值5.2 陵墓建筑的保护与修复5.3 陵墓建筑保护面临的挑战5.4 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与方法第六章:古代埃及陵墓建筑6.1 古代埃及陵墓建筑的背景6.2 金字塔:古埃及陵墓的代表作6.3 古埃及陵墓建筑的特点与影响6.4 古埃及陵墓建筑的艺术与信仰第七章:古希腊与古罗马陵墓建筑7.1 古希腊陵墓建筑的风格与特点7.2 古希腊著名陵墓建筑案例分析7.3 古罗马陵墓建筑的演变与特色7.4 古罗马著名陵墓建筑案例分析第八章:中世纪欧洲陵墓建筑8.1 中世纪欧洲陵墓建筑的风格与特点8.2 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陵墓建筑的影响8.3 中世纪欧洲著名陵墓建筑案例分析8.4 中世纪欧洲陵墓建筑的文化意义第九章:伊斯兰陵墓建筑9.1 伊斯兰陵墓建筑的特点与风格9.2 伊斯兰陵墓建筑的案例分析9.3 伊斯兰陵墓建筑与伊斯兰文化的关系9.4 伊斯兰陵墓建筑的艺术价值第十章:现代陵墓建筑10.1 现代陵墓建筑的发展趋势10.2 现代陵墓建筑的材料与技术10.3 现代陵墓建筑的设计理念10.4 现代著名陵墓建筑案例分析第十一章:亚洲陵墓建筑11.1 印度陵墓建筑11.2 波斯陵墓建筑11.3 中国陵墓建筑的后续发展11.4 亚洲其他地区陵墓建筑的特点第十二章:非洲陵墓建筑12.1 非洲陵墓建筑的背景与特点12.2 埃及近代陵墓建筑的发展12.3 非洲其他地区陵墓建筑的风格与影响12.4 非洲陵墓建筑的文化价值第十三章:拉丁美洲陵墓建筑13.1 拉丁美洲陵墓建筑的历史背景13.2 殖民地时期的陵墓建筑13.3 独立后拉丁美洲陵墓建筑的发展13.4 拉丁美洲陵墓建筑的著名案例第十四章:现代陵墓建筑的设计理念与应用14.1 现代陵墓建筑的设计趋势14.2 环境与可持续性在现代陵墓建筑中的应用14.3 现代陵墓建筑的案例分析14.4 现代陵墓建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第十五章:陵墓建筑的未来发展15.1 科技对陵墓建筑的影响15.2 虚拟现实与数字化陵墓建筑15.3 生态陵墓建筑的发展15.4 陵墓建筑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展望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教案《陵墓建筑》共分为十五章,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的各种陵墓建筑类型和风格。
第十章陵墓建筑
宋陵
这是中国出现集中 陵区的肇始。 规模远远小于唐陵。
巩县宋陵分布示意图(共8座)
宋陵
宋永昭陵平面
宋陵石象生
神道
方上
神道驭马官
神道驭象蕃臣
立象
瑞禽图
石兽、石羊
文臣
武臣
蕃臣像
明清
明代:
明孝陵——南京 十三陵——北京
清代:
关外三陵:永陵、东陵、北陵 清东陵 清西陵
3号坑复原图
汉武帝茂陵遗存
“方上”
茂陵是西汉帝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位于陕西兴平县城东15公里处
卫青及霍去病墓远望
霍去病墓
霍去病墓马上踏匈奴石刻
霍去病墓马上踏匈奴石刻
霍去病墓石马
霍去病墓石象
霍去病墓石兽
霍去病墓石兽
汉代砖墓结构
汉代墓砖类型
河南洛阳西汉空心砖墓内部
唐代陵墓
1.乾陵 2.靖陵 3.建陵 4.昭陵 5.贞陵 6.崇陵 7.庄陵 8.端陵 9.献陵10.简陵 11.元陵12.章陵 13.定陵14.丰陵 15.桥陵16.景陵 17.光陵18.泰陵
二、陵墓建筑的发展过程
早期: 《礼记》 墓而不坟 《周易》 不封不树
河南安阳的妇好墓(商)
高台建筑
战国中山王陵园
秦始皇陵
位于陕西临潼骊山北麓、渭河南岸的平原上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的陵园 中国历史上形体最大的陵墓
秦始皇陵
秦兵马俑坑
位于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处。共4 座俑坑: 1号:12600㎡ 2号:6000㎡ 3号:520㎡ 4号:仅有三面围墙
第十章 封建社会的陵墓建筑
第一节 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演变过程 第二节 明十三陵
第一节 陵墓建筑的意义和发展过程
陵墓建筑。
(2)因山为陵形 )因山为陵形——唐代的以山作“封土”
因山为陵式帝陵—— 唐太宗李世民之昭陵
(3)宝城宝顶形 )宝城宝顶形——明清时代的帝陵封土形式
明 成 祖 朱 棣 之 长 陵
宝城 宝顶 明楼 方城 裬 恩 殿 裬 恩 门 陵 门
清 东 陵
竖穴墓——安阳殷墟商代“中”字型 安阳殷墟商代“ 竖穴墓 安阳殷墟商代 墓
谢谢观赏
2、陪葬品
•
西汉王陵
燕赵大地虽非秦汉帝陵之 区,但两汉分封王陵墓却 很多, 很多,其中河北满城中山 靖王刘胜夫妇的山陵, 靖王刘胜夫妇的山陵,仍 以当时少有的凿山造墓的 形式以及随葬的金缕玉衣 等稀世文物在中国古代陵 寝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寝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满城位于太行山东麓, 满城位于太行山东麓,在 县西北山脚下有一片丘陵 地带, 地带,这里有一座孤立的 小山,俗称陵山。 小山,俗称陵山。陵山高 200多米,由三个连绵的山 多米, 多米 峰组成,主峰居中, 峰组成,主峰居中,山顶 较为平坦, 较为平坦,左右两峰遥相 对峙,似人工双阙, 对峙,似人工双阙,天造 地设, 地设,西汉中山靖王刘胜 的墓就坐落在主峰的东坡 上。
“黄肠题凑”木椁墓
北京大葆台汉墓 (西汉燕王刘旦墓)
清光 绪 帝——崇 陵 明 楼 ——崇
清东陵的风水格局
昭西陵:位于清东陵大红门外东侧,是清太宗皇太极的 昭西陵:位于清东陵大红门外东侧,
皇后--孝庄文皇后的陵寝。 皇后 孝庄文皇后的陵寝。 孝庄文皇后的陵寝
2.印度泰姬陵 . 泰姬陵是莫卧儿帝国第5代皇帝沙吉汗为其爱妃泰姬· 玛哈尔所修的 陵墓,始建于 1630年,耗时 22年完成,号 称世 界七大奇 迹之一。
“马踏匈奴”为霍去病墓 石刻群的主像,高168厘 米,长190厘米,宽48 厘米。石马与真马大小 相近,昂首站立,肌肉 丰满,尾长拖地。马腹 下仰卧一老朽。头对马 嘴,两颊有胡须,面目 狰狞,两足上曲,手持 利器,妄图作垂死挣扎。 作者运用了富有象征色 彩的圆雕艺术手法,高 度概括了霍去病生前抗 击匈奴的战功。
中国陵墓建筑
覆斗方上式 :它在墓坑上用土层夯筑,形成上小下大的方锥体。因其上部为 一小方形平顶,如锥体截去掉顶部,故名曰“方上”。这种封土形制沿用的朝代最 多,自周朝一直延续到隋朝。之后,又被宋朝选用。在诸多使用这种封土形制的陵 墓中,以秦始皇陵墓的墓冢形体最大。 因山为陵式 :起源于汉代文帝灞陵,将墓穴修在山体中,以整座山体作为墓 冢,气势宏大,雄伟壮观。唐朝帝王陵墓使用这种封土方式。利用山的丘峰作为陵 墓坟头,既能体现帝王的浩大气魄,又可防盗。 宝城宝顶式 :在地宫上方,用砖砌成圆形围墙,内填黄土,夯实,顶部做成 穹隆状。圆形围墙称宝城,穹隆顶则称宝顶。在地宫之上砌筑高大的砖城,在砖城 内填土,高出城墙成圆顶状,称此为宝城宝顶。宝城前有一个向前突出的方形城台 ,台上建方形明楼,楼内树立皇帝或皇后等谥号碑,也是陵名的标志。这种由宝城 、宝顶和方城明楼构成的坟头,在结构上较以前复杂多了,艺术性加强了,也增添 了庄严肃穆的气氛。
十三陵
长陵
清陵共分三处:辽宁省有老陵三座(永陵、福陵、昭陵)、
河北省遵化县的马兰峪有清东陵、河北省易县境内有清西陵。
清东陵是我国现
存陵墓建筑中规 模最宏大、建筑 体系最完整的皇 家陵寝。这里埋 葬着顺治(孝
陵)、康熙 (景陵)、乾 隆(裕陵)、 咸丰(定陵)、 同治(慧陵)5 个皇帝,14个 皇后,136个嫔 妃,共15个陵墓,特别感谢: 图片, 知道,网上视频,
友Fra bibliotek赞助!致谢!
我国皇帝的陵墓中明清两代的皇陵最为完整。 明朝皇帝的陵墓主要在北京的昌平县天寿山下, 即十三陵。明十三陵中规模最大最宏伟的是长 陵(明成祖朱棣)和定陵(明神宗朱翊钧)。 定陵已于1956年发掘。定陵地宫距地面27米, 总面积1195平方米,由前、中、后及左右5个 殿联成,全部用砌石卷拱。地宫除放置皇帝神 宗的棺木外,还有他的两个皇后的棺木。地官 石拱结构坚实,四周排水设备良好,很少积水, 石拱无一块石头塌陷,充分说明我国建造地下 建筑的高超技术。
中国古代的陵墓建筑
中国古代的陵墓建筑在中国古代,陵墓建筑是为帝王或者显赫人物而建的,是其在世之后的安葬之所。
陵墓建筑不仅仅是由墓葬本身组成,还包括了陵寝、祭祀、防盗、景观等多种要素。
精美的陵墓建筑,既是古人的致敬之意,也是体现了当时社会文化水平与技术水平的重大成就。
本文将从设计方案、建筑材料、景观氛围、文化内涵等不同角度解读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魅力。
一、设计方案陵墓建筑是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其设计方案细节严谨而考究。
在设计之初,就需要充分考虑陵墓的位置、方向、大小、布局等方面。
首先,陵墓的位置必须是有利于景观的营造和祭祀仪式的举行。
它通常建于山上或者靠近山崖处。
如古代汉武帝陵就位于渭水之滨,周边多山,如龙首山、越王台等。
这样可以营造出人文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其次,根据古代文化的要求,陵墓的方向也需要考虑。
古人都追求“吉祥知命,合天地造化”,所以陵墓的朝向大多数是依据八卦方位确定的。
一般来说,阳陵都应该面向南方,以吸收足够的阳光和天地精气,而阴陵则应该面向北方,以便于阴精的收纳。
最后,陵墓的大小和布局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
陵园面积一般较大,墓地要求平整、宽敞,建筑物的大小布局也需要根据当时君王的地位和权力来进行科学规划。
举个例子,陕西省西安市展开兵马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由上宾坑、中宾坑、下宾坑三部分组成,大规模的装饰和排列方式为开创历史。
这一规模的陪葬物不仅在古代,而今在各国也是少见的。
二、建筑材料陵墓建筑所使用的材料主要包括石材、土墙和木材,其中石材使用最为广泛。
这主要是因为石材具有较高的防盗能力、装饰效果好,寿命长等众多优点。
在中国,最著名的陵墓之一是唐太庙陵(后改称唐陵),它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方向约20余公里处。
唐陵中的墓园、宫殿、宝塔等全部使用了石材建造,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唐陵十二部屋。
这些石屋群依山而建,上联二十一字:“遗址千年不改;屋阁万载长存”,表达了对于唐德传承的虔敬之意。
为了增强墓地的神圣感和豪华氛围,很多陵墓里还会使用黄金、玉石、珍珠等贵重宝石装饰,这些材料不仅美观,而且富有深厚的文化意义,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章陵墓建筑
秦始皇陵地宫透视图
秦始皇陵是一座建造在九层夯土之上 的中华土木大金字塔
中华土木大金字塔的外观是木构廊庑环绕的台榭形式
❖ 始皇陵据记载,秦始皇陵高120米,底边周长2167 米。不过始皇陵乃黄土堆积,经过2000多年来的风 雨剥蚀,高度已降到64米。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
计,大将章邯监工营建陵墓。因为陵墓地上的部分
并没有突出之处,可观的是秦陵四周分布的大量形
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 400多个。现已经过考古挖掘的兵马俑,叹为观止。 兵马俑陪葬坑位于秦始皇陵园东垣外1000米的地方,
是一组模拟军事序列,旨在拱卫地下皇城的“御林 军”。发现于1974年,先后发掘三处。
❖民间传说秦陵的地宫内有水银所制 的五湖四海,秦始皇躺在纯金打就 的棺材里,游荡在水银制成的江河 上,巡视着帝国的领地。
❖ 北魏皇陵规划出现了寺塔建筑物,南朝 皇陵最精湛的是神道两侧的石雕刻,其 分布基本为三列对称设置
❖ 最前面的是一列两侧相对而立的一对石 兽,或天禄、麒麟、辟邪;
❖ 第二列是神道石柱(墓阙或华表);
❖ 第三列是石碑。南朝神道石刻是中国石 雕艺术的奇葩
❖——隋、唐皇陵建制上改为“以山 为陵”,开凿地宫,修建陵园,陵 园营造有内、外两重城唐皇陵规制 不但规模宏大,且陪葬的礼制也达 到鼎盛。唐皇陵神道石刻,陵陵俱 有,形成了帝王陵墓建筑规制。
水葬用的木筏
湖中的水葬台
天葬
❖ 天葬是是蒙古、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丧葬方式, 人死后把尸体拿到指定的地点让鹰(或者其他的鸟类、 兽类等)吞食,认为可以带到天堂。
❖ 属于佛教布施行为的一种特殊方式,死者将自己最后一 点东西———死亡了的肉体奉献给天葬台上的有形的秃 鹫和那些无形的神灵。藏族人向来对兀鹫十分敬仰,并 称其为“神鸟”,严禁捕猎。在天葬中人们借助兀鹫实 现了肉体的解脱,达到灵魂的升华。同时,把无用的尸 体施舍给秃鹫的结果,会使那些被秃鹫为食的虫食等其 他小生命少了一些伤害,多了一些生存的机会。因此用 自己无用的尸体去保护有用的小生命,被视为功德无量 的善业。藏族在天葬中具体地表达的是藏传佛教的“慈 悲”和“空”的理念。因此,虽然天葬源于印度,但是 在藏区却融入了藏族自己的理念与方式,成为一种富有 藏族本土特色的丧葬习俗。
第10讲 陵墓建筑
2011
• • • • 2、随葬物品 出现:原始社会的墓葬中。 发展: 最初的随葬物品都是死者生前使用过的武器、工具 以及少量陶制生活用品和简陋的装饰品。
2011
• 进入阶级社会后:统治集团的上层成员往往用一些 能显示身份地位的专用品及大量的生活资料和珍奇 玩好之物随葬,从而形成了厚葬的风气。 • 商周时期:贵族墓葬就都以青铜礼器随葬。 • 秦汉时期:厚葬仍是统治集团的时尚,帝王贵族死 后,随葬物品务多务精。
2011
• 5、墓地选择 • 成书于战国晚期的《孝经》已经提到选择墓地问题; 西汉中期以后,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地之术的堪舆之 学。 • 堪舆家认为风水有好坏之分,如果择地得宜,葬处 山川形势俱佳,能藏风得水,则子孙平安发达;反 之,子孙将遭受祸殃。
2011
• • • • (三)墓室和墓地建筑 1、墓室 墓室是墓地的地下建筑。 墓室也称墓穴、墓圹,有竖穴、横穴之分。就结构 而言,除土室外,还有砖室、石室、木椁室等,其 形制和规模则随时代和墓主身份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2011
• 石人、石像名字:起初石人、石兽没有名字,后来 石人有个专名叫做“翁仲” ,种种石兽,则叫做 “石像生” 。 • 石望柱 :是由用作坟墓的标志的墓柱演变而来的, 最初有两重作用,一是便于墓主后人寻找,二是便 于墓主灵魂出游归来认明止息之所。
2011
• 华表:也是一种起标志作用的柱状建筑 。上端镶有 横板,原多木制,后改石制。 • 功能:墓前石人,原本是用作墓主的警卫。各种石 雕像组合在一起,具有表示等级、炫耀身份的意义。
2011
• 许多墓室明显分为前后两半,前半相当于“堂”, 用来陈放供桌和一些随葬品,后半相当于“室”, 用来置放棺木。一些大型墓葬的墓室分室更多,也 仍与传统的居室制度相应 。
《陵墓建筑》课件
陵墓建筑的分类
古代陵墓建筑
古代陵墓建筑体现了各个历史 时期的特点,例如金字塔、皇 家陵园等。
现代陵墓建筑
现代陵墓建筑融合了传统和现 代元素,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 续发展。
著名陵墓建筑案例
世界各地有许多有名的陵墓建 筑,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 明陵等。
陵墓建筑的设计要素
1
建筑布局设计
2
合理的建筑布局可以使陵墓建筑更加庄
重和有序,符合纪念和敬意的要求。
3
装饰和艺术设计
4
通过独特的装饰和艺术设计,陵墓建筑 可以展现文化和历史的精髓,让人们感
受到文明的魅力。
地形地貌分析
陵墓建筑的设计需要考虑周围的地形地 貌,以便与环境融为一体。
建筑材料选择
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是陵墓建筑设计中 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体现建筑的永恒和 美感。
陵墓建筑的文化意义
陵墓的维护方法
定期维护和保养陵墓建筑可以 延长其使用寿命,确保其保存 完好。
陵墓的修缮和重建
对于受损的陵墓建筑,适当的 修缮和重建是保护它们的重要 方式。
结语
陵墓建筑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和文化的进步,陵墓建 筑将继续演变和创新,展现人类 的智慧和创造力。
陵墓建筑的人文精神价值
陵墓建筑承载着人们对故人的追 思、怀念和敬意,体现了人文情 感的表达。
《陵墓建筑》PPT课件
陵墓建筑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本课件将介绍陵墓建筑的背景、分类、 设计要素、文化意义、保护和维护以及未来展望。
背景介绍
陵墓建筑概述
陵墓建筑是用来安葬和纪念重要人物的建筑物。 它们在不同文化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和形式。
陵墓建筑的历史渊源
陵墓建筑起源于古代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它 们逐渐发展成为彰显权力和文化的象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陵墓建筑陵墓建筑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1 基本概况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
这些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而建;也有少数建造在平原上。
中国陵园的布局大都是四周筑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
陵前建有甬道,甬道两侧有石人、石兽雕像,陵园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森,给人肃穆、宁静之感。
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发展史上始终保持着独特的体系,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宫殿建筑所反映的是一个时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最高成就。
宫殿建筑的起源虽然很早,但保留至今的仅有明、清两代的宫殿。
集安葬与祭祀于一体的陵墓建筑使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社会盛行厚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于陵墓的建筑皆倍加用心,不惜耗费巨额财力、大批人力去精心构筑。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至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如陕西的秦始皇陵、北京的明十三陵等。
陵墓建筑并非是单一的建筑体,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已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炉,成为反映古代先民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古代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以及袄教、景教、摩尼教等,其中以佛教最为兴盛,道教、伊斯兰教次之。
现存的宗教建筑无论是数量、技术或者艺术质量,都在建筑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充分反映了建筑艺术各方面的伟大成就。
在古老的中华文化和儒道哲理观念的孕育下,园林艺术立足于师法自然的指导原则、以表现自然意趣为目标、以山水为骨干,形成了独树一帜、在根本上不同于欧洲园林风俗的东方建筑艺术体系。
坛庙建筑也可称为“礼制建筑”,除以“礼”来制约各类建筑的形制以外,同时还有一系列由“礼”的要求而产生的建筑。
帝王、官吏和民间祭祀天地、日月、名人、祖先的庙、坛、寺等均属于这类礼制建筑。
由于祭祀活动在古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因次坛庙建筑同时也是反映古代建筑艺术及其技艺的方式之一。
古代建筑出现的最早的类型当数民居建筑,它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深受社会因素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同时,它的分布很广,建筑形式多样,反映了中国民居建筑艺术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和精神面貌。
2 儒家内涵陵墓特指一种用以瘗葬帝王,墓顶有封土的建筑类型。
从殷商开始萌芽,战国正式出现,经秦汉唐宋以至明清,在中国一直受到极大重视。
产生于史前时期的原始祖先崇拜,经过儒家的改造和强化,延续2000多年,体现在建筑上,除了前面谈到的祭祀祖先圣哲的“庙”以外,最重要的就是陵墓了。
儒家特别强调孝道,认为是维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秩序的稳固基础,说只要躬行孝道的人,就不会犯上作乱。
孝事家庭尊长,不但应该在尊长生前,即使在尊长死后,也要事死如生,按时祭祀,逢事祭告,甚至平日出门进门,也要告于祖先牌位。
祖先死后,入土为安,坟墓是祖先在另一个世界的住所,称作"阴宅",理应像"阳宅"一样予以充分重视,甚至更加重视。
帝王陵墓更是这样。
照古人的观念,阴宅选址的地形地势、方位和安全,将长久地影响后代子孙的命运。
这一考虑,在中国称为“风水”。
风水之说起源很早,魏晋至唐及唐以后,风水学对葬地的选择越来越强调,风水著作也多以命名,重视审察山川形势,讲究方位、向背和位置的排列。
风水学不但运用在墓葬中,即对实际人生的各类建筑也都有很大作用,只是相对而言,对墓葬的作用更大。
风水中固然有一些不科学以至反科学的因素,但它对形势选址的重视及其选址原则,往往又很符合科学和艺术规律,从大量按风水原则选址建造的陵墓中,不难见出它的积极作用。
在古代等级制社会,坟墓的具体规模,当然也有等级之差,不可逾越。
说:尊循礼的法则,就应该在各方面遵守量的规定,比如宫殿、房屋或器物的大小和数量、棺材的厚度、坟堆的大小等,都要等级分明,越尊贵的才能越大越多。
在陵墓中,体现等级的最重要的就是坟堆的大小。
体量,从来就是建筑艺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建筑艺术与其他艺术在感染手段上的一个重大不同,就是建筑有无可比拟的巨大体量。
古人从自然界的崇山大河、高树巨石中体验到超人的体量所含蕴的崇高,从雷霆闪电、狂涛流火中感受了超人的力量所包藏的恐惧,把这些体验移植到建筑中,巨大的体量就转化成了尊严和重要。
所以君王的坟堆就特别高大,特称为“陵”或“陵墓”。
“陵”字原意就是高大的山。
其他人的坟堆较小,称为“丘墓”、“坟墓”或“冢墓”。
丘、坟、冢原意为土丘或土堆。
从秦汉直到明清,帝王陵墓顶上都有巨大的土堆。
唐代在结合自然环境方面有很高成就,气象辽阔,有很强的纪念性格。
唐陵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整个陵区模仿都城,陵园规划和都城一样,渗透着严格的礼制逻辑,以突出皇权的尊严。
明清在运用风水学方面更加重视,成就也更大,形制也与汉唐宋以来的有所不同,明十三陵和清东陵、清西陵都是著名的例子。
秦始皇陵在陕西临潼,是秦汉陵墓规模最大者。
封土方形,每边约350米,有如埃及金字塔,呈三层方锥体台级状,全部人工堆成,现存残高仍有43米,顶上开阔平坦,曾发现有建筑构件,可能上面曾建有享堂。
封土周围有两重陵墙,都四向开门,很可能是以北门为正门。
陵南枕骊山,北望渭河,地势南高北低,以北门为正门使骊山成为陵的天然背景,是结合地形的良好规划。
近年在陵园东墙外发现一批兵马俑,数量极大,有高1.8米的武士俑数千身,还有许多长2米的马俑,排成向东的方阵,气势雄伟,是陵园的地下守卫,表现了秦代高度的造型艺术水平和秦皇的赫赫武功。
唐代是继秦汉以后中国第二次陵墓建设高潮。
包括武则天在内唐共21帝,除武氏与高宗合葬,末代的两位皇帝葬在河南、山东外,其余都在陕西渭水北岸,号称“关中十八陵”,唐代帝陵大都"依山为陵",就是利用自然孤山穿石成坟,其气势磅礴,较之人工封土还要超过。
如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以梁山主峰为陵山,高出陵前神道约70米,较之秦汉一般只高约二三十米的"方上"要雄伟得多。
各陵以层峦起伏的北山为背景,南面横亘广阔的关中平原,与终南、太白诸山遥相对望。
渭水远横于前,泾水萦绕其间,近则浅沟深壑,前望一带平川,黍苗离离,广原寂寂,更衬出陵山主峰的高显。
唐陵继承了汉陵四向开门的传统并更加发展,形成表征帝居的宏伟构图:在陵丘四周建方形围墙,称为内城,四面正中为门,设门楼,四角设角楼;南门朱雀门内建献殿,举行大祭典礼;朱雀门外是长达三四公里的神道,最南端以一对土阙开始,阙后为门,由此向北离朱雀门约数百米至一公里是第二对土阙及第二道门,再由此门通向朱雀门前的第三对土阙。
在第一、二重门之间的广大范围分布众多的陪葬墓,太宗昭陵的陪葬墓最多,达167座。
整个陵区范围十分宏大。
昭陵和宣宗贞陵的范围周达60公里,超过了长安郭城。
乾陵次之,周40公里,相当于长安。
以下各陵周10公里至30余公里不等,各陵以乾陵保存最好。
唐陵的石刻也很精采:在神道两侧列石刻,以乾陵为例,由第二道门向北,自南而北列华表一对、翼马一对、浮雕驼鸟一对、石马各附牵马人五对、石人十对。
此外,乾陵在石人和第三道阙之间还有无字碑、述圣记碑各一通,在第三道阙和阙北朱雀门前石狮之间左右共列六十一王宾石像。
内城东、西、北三门与南门一样,门外也有石狮一对、土阙一对。
北门土阙外又加立马三对,号为"六龙",表明是帝宫的内厩。
陵区广植松柏槐杨,将石刻衬托出来。
这些石刻无疑丰富了陵区内容,扩大了陵区控制空间,对比出陵丘的高大,对于渲染尊严和崇高的气氛起了很大作用。
3 文化特征中国帝王的坟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
现代对革命领袖的坟墓也称陵,如中山陵。
中国古代习用土葬,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
从新石器时代起,墓葬多为长方形或方形坑墓,有的距地表深达10余米,并有大量奴隶殉葬和车、马等随葬。
到了后来,帝王的陵墓-地下寝宫装饰得越来越华丽,随葬各种奇珍异宝,其建筑规模对后世陵墓影响很大。
唐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一个高潮,有的陵墓因山而筑,气势雄伟。
由于帝王拜谒陵墓的需要,在陵园内设立了祭享殿堂,称为上宫,陵区内置陪葬墓,安葬诸王、公主、嫔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将、命官。
陵山前排列石人、石兽、阙楼等。
明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另一高潮,明代除了太祖孝陵在江苏省南京外,其余各帝陵在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总称明十三陵。
各陵都背山而建,在整个陵区前都设置总神道,建石象生、碑亭、大红门、石牌坊等,造成肃穆庄严的气氛。
其中定陵已经考古发掘,地下寝宫分前殿、中殿、后殿和左右二配殿,全部用石材构筑。
清代陵墓,前期的永陵在辽宁新宾,福陵、昭陵在沈阳,其余陵墓建于河北遵化和易县,分别称为清东陵和清西陵。
建筑布局和形制因袭明陵,建筑的雕饰风格更为华丽。
中国陵墓是建筑、雕刻、绘画、自然环境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其布局可概括为三种形式:①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可以秦始皇陵为代表。
其周围建城垣,背衬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气氛。
②以神道贯串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
这种布局重点强调正面神道。
如唐代高宗乾陵,以山峰为陵山主体,前面布置阙门、石象生、碑刻、华表等组成神道,衬托陵墓建筑的宏伟气魄。
③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
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为陵区,将各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
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亭等,建筑与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庄严肃穆的环境。
4 建筑形式陵墓建筑中国分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地下帝王级陵有三种1、黄杨提腠2、金缕玉衣3、厚葬王侯级:一般的厚葬,银缕玉衣...百官:普通的厚葬百姓:最一般的地上帝王:有好多石像王侯:石像但比帝王的差百官和百姓就立个碑 5 独特之处陵墓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