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与融合中的牺牲——浅谈崔浩之死

合集下载

论北魏崔浩之死

论北魏崔浩之死

北魏名臣崔浩,博学多才,智计过人,深受皇帝信任,有大功于国家,而最后竟落得灭族而亡,实在是一件令人诧异又令人可惜之事。

推其致死原因,史书久有说法,但未中要害。

今据《魏书·崔浩传》,详为剖析。

给崔浩带来杀身之祸的直接原因,是《国书》事件。

崔浩奉命主编北魏的官修史书《国书》,编成以后,手下一些溜须拍马之徒,不仅大肆夸奖,而且建议把《国书》以及崔浩自注的《五经》刻成石碑,树立在通衢大道,以供百姓阅读。

崔浩自负才能过人,就表示同意。

当时监国的太子谥号恭宗的拓跋晃,也表示赞赏。

就花钱三百万,办成了这件事。

石碑刻成以后,轰动一时,阅读过的人都赞赏史书修得好。

但是,因为史官的直笔传统,将北魏前代皇帝的秘事和不光彩事都如实记录下来,引起鲜卑族人的不满,也让崔浩的仇家抓住了把柄,北魏世祖拓跋焘闻讯大为震怒,于是兴起大狱,诛杀崔氏满门,并牵连诛杀了一大批与崔浩有关系的汉人家族。

崔浩押赴刑场时,刽子手站在囚车上朝他头上撒尿,气得崔浩嗷嗷乱叫。

一个天才人物就这么死了。

但是,这个直接原因不能不让人起疑心。

魏世祖拓跋焘一向对崔浩宠信有加,倚为智囊,为了这么一件事就大动肝火,似乎不合适。

石碑暴露先皇秘史,在质朴的鲜卑族,也不算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一代英主拓跋焘,对这点小事应该能够想开。

捶碎石碑,略示薄惩可矣!撇开这个直接原因,还有许多间接原因可谈。

崔浩的正直,曾经引起过众多朝臣的忌恨,当时世祖刚刚继位,为了考虑大家的情绪,不得不把崔浩免了官,但仍然信任,一有事就把崔浩接进宫去商量,或者自己到崔浩家去。

拓跋焘是个英明的皇帝,朝臣的忌恨和陷害,并不能改变他对崔浩的看法。

所以这个原因,也不能成立。

另一个间接原因,就是所谓的报应说。

崔浩本人不爱《老》《庄》,也不信佛教,世祖皇帝也是如此,在崔浩的怂恿下,魏世祖拓跋焘在位的时候,曾经下命令全面灭佛,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

崔浩自己,也曾把老婆阅读的佛经丢进厕所里,所以有人说,崔浩临死时头上挨尿淋,是佛祖在惩罚他。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为何杀重臣崔浩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为何杀重臣崔浩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为何杀重臣崔浩莲悦/文拓跋焘是北魏历史上一位武功煊赫的雄主。

他攻灭胡夏、北燕、北凉,降服西域诸国,远逐柔然,南逼刘宋,成功统一北中国。

崔浩,则是拓跋焘能够成就这一系列功业的左膀右臂。

崔浩,出身清河崔氏,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高门氏族。

崔浩一生,辅佐了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人,官至司徒,是北魏历史上最著名的汉族政治家。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能统一北中国,军功章有汉族重臣崔浩一大半。

最为重要的是,明元帝时,拓跋焘能早为储君,并抚军监国,直至登上皇位,崔浩都功不可没。

太武帝拓跋焘对崔浩极度信任,用《魏书.崔浩传》里的话来说,就是“言听计从”。

公元439年,拓跋焘诏命崔浩编修北魏国史。

《魏书》记载了拓跋焘的诏书,诏书有言:“命公(指崔浩)留台,综理史务,述成此书,务从实录”。

既然皇帝都提出要求“务从实录”,崔浩当然要秉笔直书了。

可是,鲜卑人的历史能够“直笔”吗?比如说,北魏的开国之君道武帝拓跋珪的身世。

拓跋珪的母亲贺氏在丈夫献明帝死后,被公公昭成帝收娶。

所以,贺氏所生的子嗣中,既有拓跋珪的兄弟,也有叔叔。

再比如,拓跋鲜卑历史上早期的君长,被后人尊为神元帝的力微,早年依附于自己的岳父。

可岳父一死,为了夺权,他不仅杀掉了妻子,还干掉了两个小舅子。

诸如此类的历史,再加上权力斗争造成的父子相残、兄弟相杀、杀母害妻等等,要怎么去秉笔直书呢?田余庆先生在《拓跋史探》一书中就这样说道:“当拓跋君主尚生活在名教以外之时,先人事迹无涉荣辱,无大违碍;而当皇权在握,礼法人伦关切厉害,成为衡量准则之时,所谓实录也就另有分寸。

”换言之,就是我们2000年的帝制时代一直推崇的“为尊者讳”。

也是为什么我们的历史要反反复复为当权者杜撰各种各样离奇荒诞的“神迹”。

比如汉高祖刘邦的老爹就亲眼看见自己被一条龙给绿了,然后老婆就怀孕生下了刘邦。

这样的“传奇故事”堂堂正正地记录在我们的正史里。

即便是拓跋鲜卑,也有圣武帝诘汾与天女合,生力微,这样感天而生的“历史”。

南北朝第一谋臣崔浩之死

南北朝第一谋臣崔浩之死

南北朝第一谋臣崔浩之死南北朝第一谋臣崔浩之死楚襄198408.30 00:20阅读72655节选自《华丽南北朝》南北朝第一谋臣崔浩崔浩是南北朝第一谋臣。

他出身清河崔氏,其父崔宏任吏部尚书,封白马公,为北魏当时首席汉臣,他“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纤妍洁白如美妇人,常自谓才比张良”。

他承袭父爵,位至司徒,谋略过人,屡献良策,为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立下大功。

崔宏被前秦帝苻坚赏识。

他少有隽才,号称冀州神童,前秦皇帝苻坚的弟弟阳平公苻融任冀州刺史,对其虚心礼敬,任为阳平公侍郎、冀州从事。

他出总州务,入为宾友,处事决断无滞,苻坚听闻,征任他太子舍人,他以母疾推辞。

后来前秦灭亡,他出仕后燕皇帝慕容垂,立身雅正,虽在战乱中,仍厉志笃学。

崔宏为鲜卑北魏定国号。

他在后燕任高阳内史,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来攻,他弃官逃走,拓跋珪向来闻其才名,将他求得,任黄门郎,与谋臣张兖对总机要,创建制度。

北魏初为代国,东晋使者前来,拓跋珪想重定国号,他说:“魏是大名州之上国,为革命之征验,利见之玄符。

”他建议称魏,得到拓跋珪采纳。

崔宏为鲜卑北魏建制度。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来到邺城,询问史事,他对答如流,拓跋珪赞许。

他被升任吏部尚书,北魏官制朝仪、礼乐律令,都由他来决定,总管三十六曹,职权如同尚书令。

他深得信任,势倾朝廷,但俭约自居,不营产业,家徒四壁,出无车乘,母年七十,供养无重膳,拓跋珪得知,更加器重他。

崔宏为北魏道武帝讲史。

让他讲解《汉书》,至娄敬建议汉高祖刘邦嫁女匈奴,道武帝拓跋珪赞许后嗟叹良久,将诸公主都嫁给臣属之国,他陈说前代废兴之由,很合其意。

他不直言也不谄谀,拓跋珪晚年好怒罚大臣,唯他无事,封他白马侯,与鲜卑功臣同列,但更为宠信,后又得明元帝拓跋嗣信重,进爵为公。

崔浩与父崔宏同被宠任。

他初任著作郎,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以其工书,常置左右,拓跋珪晚年严厉,近臣都想避开,唯他恭勤不怠,有时终日不归,拓跋珪派人送去御粥。

北魏最高智囊崔浩被杀的真相

北魏最高智囊崔浩被杀的真相

北魏最高智囊崔浩被杀的真相北魏是鲜卑贵族建立的政权。

北魏的统治者知道,没有汉族士族地主的支持,他们的政权想在中原地区得到巩固是不可能的;而北方的汉族士族地主也懂得,想要保持自己的地位,非投靠鲜卑贵族政权不可。

一个需要支持,一个要找靠山,两方面就这样结合起来了。

许多汉族士族地主在北魏朝廷里做了大官,其中崔浩是最有名的一个。

崔浩画像崔浩出身北方大族清河崔氏,智谋过人,常自比张良。

魏道武帝拓跋珪在位的时候,崔浩担任给事秘书、著作郎,常跟随道武帝左右。

魏明元帝拓跋嗣在位的时候,崔浩因为教他念过书,有师生之谊,就更受重用。

魏太武帝拓跋焘即位以后,成为了他最倚重的谋臣,为促进北魏统一北方做出重大贡献。

崔浩算无遗策,辅佐太武帝灭亡胡夏、北凉等国,击破柔然,解除了来自北方和关中地区的军事威胁,打开了通往西域的商道。

累拜司徒,封东郡公,是北魏的三朝元老。

可是,这位三朝元老,在公元四五◯年(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的夏天,却被杀害了。

崔浩为什么被杀的呢?这事就得从头讲起了。

崔浩出身于清河的名门大族,他父亲崔玄伯被封为白马公。

崔浩从小喜欢文学,对于经学、历史、天文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几乎样样精通,当时没有人能比得上。

由于出身门第高,学问又渊博,崔浩自命不凡,言谈话语之中常常流露出骄傲情绪。

俗话说,树大招风。

象崔浩这样一个博学而又骄傲的名士,自然会有许多人注意他,特别是鲜卑贵族,更妒忌他,巴不得他摔个斤斗,好看他的笑话。

崔浩自己是知道这一点的。

他知道鲜卑人跟汉人之间有着民族隔阂,如果触犯了鲜卑贵族的民族感情,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以他对鲜卑贵族相当小心,特别在皇帝面前,说话做事都很谨慎。

《北魏传奇》翟乃社饰演的崔浩崔浩经常帮别人写墓志铭之类的应景文章。

有一次,有个叫冯汉彊〔qiáng〕的人死了,他的家属请崔浩写墓志铭。

崔浩一听死者的名字,就警觉起来。

“彊”是“强”的古写,“汉彊”连在一起,就成了“汉族强大”的意思,这在鲜卑人那里是犯忌讳的,可万万不能这样写。

试论崔浩“国史”之案

试论崔浩“国史”之案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2021年4月20日Apr.20, 2021第41卷第4期Vo1.41 No.4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4.006试论崔浩“国史”之案宋 超 谢凡胜(云南民族大学 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崔浩“国史”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案,以其牵连广、用刑酷而著称。

此案是北魏一朝反汉化的重要体现。

通过对史料的分析以及借鉴前贤的研究,可知以崔浩为首的汉族大族急欲将拓跋鲜卑纳入门阀制的发展轨道,由此触怒了拓跋鲜卑统治者,进而引发激烈的民族冲突乃至文化交锋,最终导致崔浩“国史”案的发生。

关键词:崔浩;门阀制;文化冲突;反汉化中图分类号:K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4-0013-02北魏王朝经拓跋珪、拓跋嗣两朝在汉化道路上探索前进,到太武帝时期,汉化得到极大深化,在很多方面都已开始触及拓跋鲜卑的“警戒线”。

拓跋鲜卑的汉化已进入“深水区”“敏感区”,胡汉两种文化之间爆发更大的斗争已不可避免,太武帝宠臣崔浩则是两种文化激烈冲突下的牺牲品。

一、崔浩被诛之史书记载崔浩被诛的缘由史书多有记载,大致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信仰冲突。

《魏书》载:“世祖即位,富于春秋……浩奉谦之道,尤不信佛,与帝言,数加非毁,常谓虚诞,为世费害。

帝以其辩博,颇信之。

”[1]3033《魏书》认为崔浩笃信道教,从而与信仰佛教的太子拓跋晃发生严重对立,结下了仇怨,导致后来崔浩被诛。

第二种,与南朝刘宋政权串通。

《宋书》载:“元景从祖弟光世……光世姊夫,伪司徒崔浩,虏之相也。

元嘉二十七年,虏主拓跋焘南寇汝、颍,浩密有异图,光世要河北义士为浩应。

浩谋泄被诛,河东大姓坐连谋夷灭者甚众,光世南奔得免。

”[2]即《宋书》认为崔浩死于对拓跋氏有二心。

崔浩性格与崔浩之死

崔浩性格与崔浩之死
伤 。太宗 闻之 ,恨不用浩计。 ”…
势力相对王权的弱小 ,使得他们 只好把斗争 的锋芒 指向崔 浩 ,从而鲜卑贵族与王 的矛 盾转化 为鲜卑 贵族与崔 浩的矛 盾。 拓跋焘为 了掩盖王权与拓跋贵族间矛盾的事实 , 缓和王 权与拓跋贵族的冲突,只好转嫁矛盾,诛杀崔浩 。 以上二种观点是史学界对崔措之死的研究 。 而,笔者 然
务 ,而 封 建化 的主 旨即在 加 强王 权 ,这 就 必 然 会 削弱 拓 跋
准确判断刘裕与姚泓之间关系,认定刘裕有必亡姚泓之心 ,
因而 “ 假道于 国”必是事实 。崔浩当时的分析是正确的,刘
裕 在 “ 桓玄 、灭 卢 循 , ‘ 逐 兴复 ’东 晋后 ,为 了造 宋 ,还 必
须建立起对 北敌的功勋 , 求取信于朝野 , 并于其中物色可 以 随同 ‘ 造宋 ’的人物,才可以逐步完成晋宋禅代 。刘裕 在此时条件下 ,北伐是必然之举 , 当时北方各势力,姚泓 且 相对弱小 , 正好可以成为刘裕北伐的对象 。 崔浩认识到, 又, 当时若拒绝刘裕 , 必与之结仇 , 很可能陷于刘裕与姚 泓的夹
姚泓之战胜负判断准确 , 认识到刘裕讨伐姚泓真正意图并非 在于收复 故土 , 而只是作为篡权前 的舆论准备, 此时刘裕势 力 尚不足 以完全控制 后秦,因此崔浩认 定后秦领土终 归北 魏 :“ 戎夷混并 ,虎狼之国” 风俗不同 ,人情难变” 终 ,“ ,“
为 国有 ” 。…

崔 浩 的才 能
崔浩是拓跋鲜卑政权 中的决策人物之一 , 具有卓越 的军 事、政治才能 。 崔浩对当时的南北攻盟之势有 比较清醒 的认识。 1 年 , 46
刘裕伐姚泓 , “ 欲 假道于国” “ , 诏群 臣议之 , 外朝公卿成 日:
崔浩又精辟地分析了 当时各势力强弱:慕容垂 “ 乘父祖

近20年来崔浩之死研究概观

近20年来崔浩之死研究概观

近20年来崔浩之死研究概观刘国石 崔浩之死是北魏前期的一大政治事件,也是一次大狱。

它造成许多人受株连,牵涉面之广、影响之大在北魏史上绝无仅有。

因此,后代史学家对之多有探讨。

然而,由于史料的缺乏,造成各家观点不一,众说纷纭。

近代学者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即开始探讨崔浩死因。

据周一良《崔浩国史之狱》(《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年版)一文所载:谷霁光认为,崔浩之死与要求分明姓族、尊崇门阀有关。

牟润孙认为,崔浩之主要政敌为恭宗拓跋晃,而晃与浩之争在于晃信佛而浩信道。

国史之狱虽成于修史,其实则因得罪于拓跋晃。

王伊同认为,崔浩由于扶掖右姓,连姻望族,讥讪胡人,被谗致祸。

从当时的成果看,崔浩之死的研究稍嫌不足。

70年代末以来,史学界百花齐放,对崔浩之死这一历史公案的讨论也热烈起来。

研究成果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皆非昔日可比。

经过近20年的讨论,对该问题的研究渐有趋同的倾向,某些方面已近乎达到共识。

本文就所能收集到的近20年来有关崔浩之死的论著和观点做一概述。

一、民族隔阂与民族矛盾的结果多数学者认为崔浩之死是北魏前期民族隔阂与民族矛盾所致。

许辉认为,鲜卑拓跋部在入主中原,建立北魏政权,实行封建化过程中,虽然离不开汉族士人,并重用了一些汉族士人,但是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民族隔阂的存在,鲜卑拓跋部与汉族士人之间的隔阂和矛盾也是毋容回避的。

崔浩被诛事件的发生,就是这一矛盾和斗争的集中反映(《对鲜卑拓跋部封建化的再认识》,全国北朝史学术讨论会论文,1987年7月。

以下所引论著除第一次出现外,不再注出处)。

至于拓跋贵族与汉士族之隔阂及矛盾之所在,学者也从多方面做了探讨。

程应 认为,汉士族长期保持着汉魏以来的特殊社会身份和地位,他们高自标榜,传播为士族统治服务的传统和文化。

这又和鲜卑贵族的利益格格不入(《南北朝史话》,北京出版社1979年10月第1版)。

缪钺与此有相同看法,但更强调汉化与反汉化的作用。

他认为,北魏太武帝虽然也颇接受汉化,信任汉族士人,但鲜卑贵族的保守势力仍甚强大,反对汉化,在太武帝末年,终于酿成崔浩被杀事件(《略谈五胡十六国与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载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3月)。

论崔浩之死

论崔浩之死

[ 关键 词] 审 时度 势; 民族 矛盾 ; 先驱 者 [ 图分类 号] K2 9 2 [ 中 3 . 1 文献标 识 码] A [ 文章 编号 ] 1 0 —7 8 2 1 ) 60 4 —4 0 84 3 ( 0 0 0 —0 50
崔 浩 , 伯渊 , 字 清河 人士 , 系北 方高 门士 族 , 白 术 ”1印。使 得 张渊 等人 哑 口无言 , 而坚 定 了太 武 是 [ 从
比如 明元 帝时 崔浩通 过后 宫有兔 子 占算 出邻 国 可以借 道 于刘裕 , 后 堵 期 归 路 , 像 卞庄 刺 虎 , 然 就 一 会有嫔 嫱 进贡 , 之后 姚兴献 女 , 被崔浩 言 中 。再 如姚 举 两得 。然 而 明元帝 担心 中刘 裕计 最终还 是 听取众
兴死 之前 , 天有 异象 , 崔浩 认为 荧惑 入秦 , 兴 有难 。 大 臣之 议 , 姚 结果 被刘 裕军 大败 , 明元 帝后悔 没有 听崔 当时众人 不 以为然 , 对崔 浩所 言多 有责难 , 二年姚 浩 的计 谋 。 当刘 裕 兵 临 潼关 时 , 第 明元 帝 又 问 计 于崔 兴死 、 秦大旱 、 年灭 国 , 后 三 崔浩 所 言应验 , 众人 皆对 浩 , 浩 认 为 “ 裕 之 平 逆 乱 , 马 德 宗 之 曹 操 崔 刘 司 崔浩 十分 信服 。后 来 明元 帝 病 重 , 听 从 崔浩 的建 也 ”2u, 为他 必会 代晋 自立 。同 时建议 明元帝 秦 又 L8 认 j
要 , 于 三 公 之 一 。 这 与 崔 浩 的 才 华 是 分 不 开 的 。 第二 年果 然渡 过难关 。 位
崔浩 长 于通过 占 卜 算 把 天道 人 事 结合 起来 , 星 并且 所 言多 已应验 。
泰常 元 年 刘裕 伐 后 秦 想取 道 于 魏 , 多 大 臣认 很 为刘 裕居 心 叵测 , 同意 假道 于 他 。唯独 崔 浩认 为 不

历史趣谈北魏谋臣崔浩是怎么死的?是被历史诱杀的吗

历史趣谈北魏谋臣崔浩是怎么死的?是被历史诱杀的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北魏谋臣崔浩是怎么死的?是被历史诱杀的吗导语:崔浩曾在明元帝面前得意地指点江山、品藻人物。

他说王猛是苻坚的管仲,慕容玮是慕容恪的霍光。

刘裕是司马德宗的曹操,必定篡位;赫连勃勃是崔浩曾在明元帝面前得意地指点江山、品藻人物。

他说王猛是苻坚的管仲,慕容玮是慕容恪的霍光。

刘裕是司马德宗的曹操,必定篡位;赫连勃勃是背德竖逆的小人,必将覆灭。

明元帝好奇地问他,那大魏国的太祖皇帝是什么,他说是伏羲氏,是神农氏。

这话听起来是像是拍马屁,但有学者认为,用荒蛮时代的汉族首领来比喻鲜卑太祖皇帝,“其语直斥鲜卑之野蛮”。

作为人文学术的继承者,崔浩把周孔之学独揽于怀。

但在他的同僚看来,他的那一套有些过气,他不喜欢道教,却喜欢道士寇谦之,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寇谦之说的那句阔气的话,我是来继千载绝统的。

他专门为这个道士的鼻祖写了二十余篇历史教科书,上推太初,下尽秦汉变弊之迹,大旨以恢复上古分封制为要,但别人觉得,他只是想让朝廷承认世家大族权力地位为合法。

对崔浩来说,历史写作的意义其实早已超出了历史学本身,它涉及道统或文明血脉的继承和维系,当然也包括,在五胡乱华的舞台上,重整或复兴那已被搅得支离破碎的人伦秩序和礼法规范。

可是他怎能挑起这本不该由历史学来承载的重任?他不过是花二十年心血为清河崔氏换取一场灭门之灾,连着被他推崇、联为姻亲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这在当时汉文化的继承者都跟着扫灭殆尽。

闵湛和郄标,崔浩历史写作团队中的两个次要人物,但他们能掀起一股惊天巨浪。

他们曾给皇帝上书,说马郑王贾四大家注述六经多有疏谬,不如崔浩所注六经之精微。

希望皇帝恩准,把崔浩的正确阐释生活常识分享。

崔浩与国史之狱:南北朝军事谋略家崔浩怎么死的?

崔浩与国史之狱:南北朝军事谋略家崔浩怎么死的?

崔浩与国史之狱:南北朝军事谋略家崔浩怎么死的?崔浩(?~450),北魏清河郡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人,出生当世第一流士族-清河崔氏。

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

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

能体现他军事才能的事件不少,比如说刘裕北伐后秦,向魏假道,崔浩献隔岸观火之计。

北魏不用,结果3万骑兵被刘裕却月阵击溃。

等到刘裕兵进关中,崔浩判断出了刘裕北伐的战略意图,和桓温一样,只是邀名图晋,不会久留关中,关中最终还是会为北魏所获,北魏可暂避刘裕锋芒。

结果完全正确。

崔浩制定了先灭夏、后征柔然的军事策略,扫清了北魏同意北方两大腹心之患。

除了以上事件中以外,崔浩在平息薛永宗,盖吴暴乱,征讨吐没骨部落,吐谷浑以及南征刘宋等战争中屡献奇谋,屡建奇功。

出身北方 ... 士族的他,深得北魏皇帝重视与信任。

拓跋焘曾对崔浩说:'你才智渊博,历事我的祖父与我父亲,尽忠三世,因此我对你特别看重。

希望你凡有所思,直言相告,助我治世。

我有时脾气不好,也许不能采纳你的建议,但过后静思,却总觉得你说得很有道理'他还曾指着崔浩,对新归降的高车酋长们说:'你们别看此人纤弱不堪,手无缚鸡之力,但他胸中所怀,却远远胜过甲兵。

但我征战前犹豫不决之时,都是他使我下定决心,而且总是大获全胜。

这都是他的功劳!"他曾召集众尚书,下令道:"日后凡属军国大计,你们不能决定的,都应先征询崔浩的意见,然后再可实施'。

"拓跋焘对崔浩不仅是信任,而且很亲近。

他有时到崔浩家中向他请教,崔浩接待皇帝仓促之间,来不及 ... 精美的食品,就搬出家常菜肴,拓跋焘总是高高兴兴拿起来就吃。

崔浩进宫见驾,地点也不限于朝堂,可以出入卧室。

真的是从来没有过的君臣相得。

只是,美好的表象背后透露出来的真相总是让人心惊,一场国史之狱就如镜子一般照出拓跋氏与崔氏之间相互信任的原形。

北魏“三朝元老”崔浩为何惨死

北魏“三朝元老”崔浩为何惨死

北魏“三朝元老”崔浩为何惨死读《资治通鉴》,读到《崔浩遭忌恨》,其中记载,北魏的崔浩是“三朝元老”,因为他很有才华,从小就喜欢文学,对于天文、历史、诸子百家等学说,几乎样样精通,在当时是没有人能和他相比的,所以北魏的几位皇帝都很看重他。

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在位的时候,崔浩还是皇帝的老师,所以格外受到尊重和宠爱。

可是后来得罪了鲜卑族,被太武帝下令处死。

行刑的当天,崔浩被装在一辆囚车里,面如死灰,两腿发抖,十分凄惨。

到达刑场的时候,几十名士兵,轮流向他的囚车里撒尿,弄得崔浩浑身满脸都是,受尽侮辱之后,这个三朝元老就被杀了,还被株连九族,他的全家和亲戚朋友也都全部被杀死了。

读到这里,很是同情崔浩,感觉他很冤枉。

但是,当读到下一节《魏武帝灭佛》时,就明白了为什么了。

《魏武帝灭佛》中是这样记载的。

崔浩对佛教一直都没有好感,甚至还有点儿对佛教厌恨。

因此,他就经常向魏武帝进言,说佛教太虚幻了,全都是骗人的。

要魏武帝把佛教全部废除掉,把天下所有的和尚都杀光,把佛经全都烧毁,佛像都拆除掉。

大臣寇谦之感觉这样干不妥当,于是多次劝说崔浩不要这样做。

崔浩根本就不听,依旧坚持执行,杀光了长安城里的和尚,烧毁了所有的佛经和佛像,随后他又号召各地都效仿长安的做法。

最后魏武帝给各地下诏书,要求一切与佛教相关的东西都要清除干净,不留一点儿痕迹,哪个人如果再敢崇拜外国来的神灵、塑造泥像、铜像,则一律满门抄斩,佛像、佛经,都应一律打破、烧毁。

天下和尚,不论老少,一律活埋。

读到这里,感觉崔浩死的一点儿不冤。

也让我想起了新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及近十多年对佛法的破坏。

2014.11.24。

崔浩之死

崔浩之死

崔浩之死作者:杨树民来源:《传奇故事·百家讲坛》2010年第02期崔浩是北魏大臣,三朝元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文韬武略,一时俊杰,被后人称作“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

这样一个谋略家,算别人头头是道,算自己却糊里糊涂。

和许多功臣一样,崔浩也没能善终。

他的死,起源于编撰《国书》这档子事儿,依照时下的说法,可谓“国书门”。

盛世修典,自古而然,北魏亦然。

太武帝专门成立了一个写作班子,至于叫石一歌还是十三妹,已经不可考了,反正是崔浩领衔,高允、张伟辅助。

当然,太武帝是给了方针的,那就是:放开写,要实事求是,不扬善,也不隐恶,是什么样儿,就写成什么样儿。

有了这样开明的老板,具体做事的人自然是求之不得的。

很快,《国书》就杀青了。

本来,皇上编撰这部书的目的,是要给后代看的,无非是要后代从中获得一些教训,把江山代代相传下去,其作用,跟《资治通鉴》差不多。

即使要出版,大约也是在小范围内,比如,出内部版什么的,或在县团级以上传阅,反正不是要它成为畅销书。

因为,皇上没有那么傻,把家丑扬得天下人都知道,那样的话,还怎么愚民,不,御民呢?但这个,皇上没有有言在先。

可是,崔浩也不该没有请示就擅自做主,把《国书》刻成了碑石,立到了国道旁啊。

车水马龙的,南来北往的,影响多不好啊。

其实,出这个馊主意的也不是崔浩,而是崔浩手下的两个秘书,他们还建议,把崔浩的《五经注》也一同镌刻了。

秘书的用意是给崔浩抬轿子,这样就可以向全国彰显崔浩秉笔直书的高贵品质了,崔浩还落得一个搭车出版的便宜事儿,因为,这样高规格的出版,可不是每一人都能享受得到的,你知道花了多少银子么?说出来,吓死你,300万两!刻的碑石立起来,整整有100来米长。

这么大的事情,当然是瞒不过皇上的。

有人就举报了,说崔浩非法出版,而且,诽谤污蔑祖先,讥讽刻薄当下,应该杀头。

皇上就把崔浩抓起来了。

皇上亲自审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崔浩竟然不知道怎么回答。

崔浩被行刑的时候,卫士数十人往他身上撒尿。

国史之狱事件简介,崔浩究竟做了什么被灭族

国史之狱事件简介,崔浩究竟做了什么被灭族

国史之狱事件简介,崔浩究竟做了什么被灭族本文导读:北魏初年,汉族大臣崔浩当政。

崔浩不顾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试图按照汉族的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整理、分别和规定氏族的高下,由是遭到鲜卑贵族的不满;此外崔浩又因主持编纂国史,无所避讳,直书了拓跋氏皇帝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因而得罪了太武帝,于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被杀。

崔浩宗族以及其姻亲、高门士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也因此株连,并受族诛。

北方士族的实力由是受到沉重打击。

崔浩,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

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参与军国大计,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

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

崔浩出身北方高门士族,和范阳高门卢玄是表兄弟。

连姻皆士族。

他的七世祖崔林,三国曹魏时官拜司空,封安阳亭侯。

曾祖崔悦,为后赵石虎的司徒右长史。

祖父崔潜,为后燕黄门侍郎。

其父崔宏,号称冀州神童,北魏初累官至吏部尚书、大人,赐爵白马公.早年经历而崔浩比他父亲更有才华,《魏书·崔浩列传》说他:“少好文学,博览经史。

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 ,少年时他广泛地阅读了儒学和史学著作,对于天文、阴阳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也无不涉猎。

在精心研讨各家宗旨和深刻含义方面,当时没人能和他相比。

长相如美貌妇人,自比张良。

20岁时,就担任了通直郎的官职,不久升为著作郎。

魏道武帝拓跋珪见崔浩擅长书法,常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

拓跋珪到晚年时,病重多疑,精神失常。

史书记载“初,帝服寒食散,自太医令阴羌死后,药数动发,至此逾甚。

而灾变屡见,忧懑不安,或数日不食,或不寝达旦。

归咎群下,喜怒乖常,谓百僚左右人不可信,虑如天文之占,或有肘腋之虞。

追思既往成败得失,终日竟夜独语不止,若旁有鬼物对扬者。

朝臣至前,追其旧恶皆见杀害,其余或以颜色变动,或以喘息不调,或以行步乖节,或以言辞失措,帝皆以为怀恶在心,变见于外,乃手自殴击,死者皆陈天安殿前。

南北朝名臣(2)崔浩:“第一谋臣”被处死的背后故事

南北朝名臣(2)崔浩:“第一谋臣”被处死的背后故事

南北朝名臣(2)崔浩:“第一谋臣”被处死的背后故事崔浩北魏大臣,出生在北方一个名门家族,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在朝廷中当官,父亲更是被称为冀州神童。

而崔浩比他父亲的才华还要出众,很小的时候就研究文学,对天文历史都很有研究,还没有成年在被封为直郎。

崔浩的仕途可以说很顺利,历经了三朝皇帝,对北魏统一北方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正是这样慢慢的崔浩成为了北魏第一谋臣。

在魏太武帝时候他多次以一个人的力量来抵挡众大臣的议论,主张攻击夏,并且制定出了先攻击柔然,然后灭北凉。

随着战事的开始他制定的计划也一点一点的验证,战争结束后北魏取得了胜利,直接打的柔然四分五裂,夏灭亡,成功化解了西北地区的军事威胁。

就这样崔浩算是真正的成为了第一谋臣,其实主要的原因还是离不开他的聪明和对天文地理的分析。

在古时候文化不够发达的年代,公元418年彗星冲击地球,被统治者理解为大凶征兆,当时北魏的统治者拓跋嗣就召集了自己手里的谋士,包含崔浩在里面一起研究这件事。

拓跋嗣于是问道“现在天下没有统一,各个地方势力都相互对歭,这次的灾难征兆不知道是哪个国家,我很害怕会发生在我们国家,各位大臣可以大胆的说”,大臣们都推荐崔浩来回答。

崔浩也不拒绝就回答到,在以前的记载中凡是灾难之兆都是因为人而起的,人要是没有过错也不会发生这种征兆,就现在各国来看只有晋朝的皇帝比较弱,而他的大臣刘裕手里掌握着大权,早晚有一天晋朝会被刘裕推翻。

在场的所有人听了都没有反驳,拓跋嗣也对崔浩的话很深信,就这样过了没几年。

到公元420年,刘裕果然造反废了司马德文自己称帝,并改了年号,这件事传到了拓跋嗣的耳朵里,本来正在狩猎的拓跋嗣骑着马就召见崔浩大赞崔浩的厉害。

这些的功劳让皇帝对崔浩更是喜欢有佳,但是后来崔浩感觉自己功劳很大很自负,也正赶上皇上让他撰写国史。

在写国史的过程中他听了手下人的鼓动把自己的功劳都刻了下来,还写了很多统治家族不光辉的事情被皇上满门抄斩。

但是小编看来他的死根本和国史没有太大的关系,至于拓跋焘真正想杀的原因现在是很难知道了,但是另有原因是肯定的。

崔浩之死——精选推荐

崔浩之死——精选推荐

崔浩之死383年冬天,前秦帝国和东晋帝国在淝⽔打了⼀仗,东晋⽐较鸡贼,在前秦安插了⼀个内⿁,这个间谍会狮⼦吼,在淝⽔岸边吼了⼀嗓⼦,前秦帝国就垮了,像摔到⽔泥地上的玻璃,瞬间四分五裂。

⼀些官员眼看这个⼤帝国注定是完蛋了,纷纷想办法逃往境外避难,其中有⼀个叫崔宏的,也收拾细软⾦银,带着族⼈南下,打算逃往东晋。

崔⽒是中国北⽅的⼤姓,直到唐代依然如此。

按照所处地域的不同,崔⽒可以分为清河崔和博陵崔,崔宏是清河崔(今天的河北清河)的头⾯⼈物。

当初胡⼈进⼊中原,北⽅汉⼈纷纷迁往南⽅,清河崔⽒却没有全部南下,只有少数⼈迁到了江东。

家⼤业⼤,房⼦和地都在北⽅,这是带不⾛的,这么⼤的家业说扔下就扔下,换谁都得掂量掂量;胡⼈为了在中原站稳脚跟,也需要和汉族地主合作,所以崔宏的祖上选择了留在北⽅。

崔宏的祖⽗曾经在后赵帝国做官,⽗亲曾经在前燕帝国做官,崔宏本⼈也曾经为前秦帝国效⼒。

不知道他的祖⽗和⽗亲这两代⼈对东晋帝国是什么看法,反正崔宏对东晋帝国挺向往,前秦帝国⼤乱之后,他对东晋更是⽇思夜想。

当时,中国北⽅盘踞着⼀个叫翟魏的⼩政权,很不幸,当崔宏率领族⼈和亲朋好友⾛到泰⼭附近的时候,落到了翟魏帝国⼿⾥,被迫接受了翟魏政权的官职。

后来,能征善战的慕容垂消灭了翟魏,崔宏⼜出仕后燕帝国,随同他⼀起成为后燕⾂民的,还有他⼗⼏岁的⼉⼦——崔浩。

2慕容垂很看重崔宏,封他做⼤官。

可是崔宏很不开⼼,还是很向往东晋帝国,⽩天上班,晚上躲在⼩⿊屋⾥写诗,作了很多诗⽂,表达对东晋的向往。

他知道⾃⼰是在胡⼈政权⾥当差,诗⽂万⼀泄露出去就是杀头的⼤罪,所以诗⽂保存得很隐秘。

崔宏早在幼年就以⽂才名闻⼀⽅,善于写⽂章,可是他瞧不上⾃⼰的这个特长,你说他会写⽂章,他就脸红。

崔浩继承了他的作风,以⾄于后来有⼈说他们⽗⼦⼆⼈不会写⽂章。

其实,不是不能,是不屑,他们都推崇的是有实⽤价值的学问,在他们眼⾥,写⽂章只是旁枝末节。

慕容垂去世不久,后燕帝国就被拓跋珪的鲜卑铁骑碾成了灰尘。

崔浩忠心耿耿,结果七十岁高龄被夷灭九族,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崔浩忠心耿耿,结果七十岁高龄被夷灭九族,其中原因值得深思

崔浩忠心耿耿,结果七十岁高龄被夷灭九族,其中原因值得深思前言在中华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魏晋南北朝可以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简单来说就一个字乱,具体来说就是乱成了一锅八宝粥。

各种势力、各种民族,在北方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数十年。

首先是赤壁之战后形成三国鼎立,然后经过短暂的统一时光,便彻底的分裂为南北对峙,南方晋室偏安一隅,北方五胡入华乱成一麻。

这个时候,在中华知识精英士族面前,便出现了两个截然相反的选择,一是留守北方大本营,辅佐胡族治理国家,二是举家南下,日日夜夜盼着恢复中原。

留守中华大本营的士族显然更需要不凡的智慧和勇气,因为他们稍不留神,便会万劫不复,血流成河。

其中的代表人物崔浩,他功勋卓著,对北魏又忠心耿耿,结果七十岁高龄被夷灭九族,其中的原因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崔浩其人崔浩,字伯渊,小字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人,崔家是清河郡远近闻名的高门士族,永嘉之乱后,北方被胡族占领,晋室迁往南方偏安一偶,北方很多世家大族都选择前往南方辅佐晋室,而崔家却选择留守在北方大本营。

鲜卑拓跋在北方勃然崛起,以平城为都城建立了北魏政权。

崔浩便做了北魏的官,终其一生,对北魏都忠心耿耿,历经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三朝,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

崔浩雕像崔浩料事如神,善于决断,为北魏的统一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深受北魏皇帝的欣赏和信任,被太武帝视为股肱之臣,然而如此之人,却在七十岁高龄被太武帝夷灭九族,还连累了三个世家大族一并被灭,北方士族经此一案几乎被一扫而光,这其中的原因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国史之狱鲜卑拓跋从部落晋升为帝国之后,一路突飞猛进,如旭日东升,俨然一脚踏入了文化先进的行列,此时的太武帝深感霸业已成,想要流传千古,却还没有史书记载他的丰功伟绩和光辉事迹,因此他催生了写一部国史的想法。

拓跋焘对崔浩说:“你写国史一定要如实记录。

”也许正是这句话,直接断送了崔浩的身家性命。

崔浩信以为真,竟然真的秉笔直书,毫不忌讳,事实上拓跋焘的意思恐怕是光辉和荣耀要如实记录,而黑暗和污浊则要弯曲和掩盖,事实上,拓跋焘对国史案的处理便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崔浩之死

崔浩之死

故s s r v崔浩之死文/曹杰崔浩是北魏太武帝的宠臣, 官至国家高官三公之一司徒.却 被太武帝所杀.并被夷其九族,成为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大事。

其原因说法种种,争论不休: 笔者翻阅北魏大量资料.也有自己的观点,不防在此说说,与大 家一起讨论。

崔浩,字伯渊.清河郡武城 人,少好文学,精研儒学.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涉及。

是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军事 家和谋略家 他自比张良.历侍 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对 北魏做出巨大贡献:北魏建国后.他建议道武帝推行汉制,尊 崇儒教,大批启用汉人,使北魏逐步走上民族融合之路明元帝时,柔然高车1E 准备南侵,朝 中做出决定准,正备迁都:崔浩不惜冒犯皇颜,以大量事实 说服明元帝停止迁都.使国家避免了一场危机'他还建议明 元帝推行了太子监国制,既使太子早日得到锻炼,乂使皇帝 摆脱事务抓大事.二者都是对北魏的重要贡献。

太武帝是一 位武功强盛的皇帝,他接帝位后,在崔浩的参议下,攻夏国、 灭北凉、扫北燕、剿柔然、击高车,攻东晋,摧枯拉朽阵阵 取胜,结束十六国之乱.饮马24印象大同长江,统一北方。

因此太武帝非常敬佩崔浩.不只使他官至司徒.成为朝中最高官员;也对他极其亲近,常常还到崔家看望崔浩.遇上开饭还吃顿便饭。

由此可看出他与崔浩的亲密关系。

可其后他一反常态.突然下令将崔浩杀掉.并灭其九族,与其联姻的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等受到株连。

崔浩被杀的原因.有的说是崔浩修国史,刻碑立于路边,暴扬国恶;有的说他要整齐人伦,分明姓族;有的说他大权在手,目无太子和朝中老臣等等。

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他劝说太武帝灭佛.使全国所有寺庙被毁.沙门大量被诛,造成巨大的法案。

佛教东汉时传入中国,但因其有入教者:不拜父母皇帝,所以一直发展不起来到十六国时期,战乱不息,很多百姓投到佛教救苦救旗下,成为佛教徒。

道武帝也信佛,便拜访高僧法果。

那知法果看到他后,就给他跪下。

道武帝奇怪地说:佛教不拜世俗之人.你怎么给我跪下?法果说:我不是拜皇帝.我是在拜佛.能弘扬佛法者便是佛,这话使道武帝得到启发:弘扬佛法佛即帝.帝即佛,这佛帝合一,启不是稳定发展朝中的大事?于是他奉佛教为国教,封法果为道人统,主管佛事。

历经三朝的北魏第一汉族谋臣崔浩为什么晚年会被诛杀九族?

历经三朝的北魏第一汉族谋臣崔浩为什么晚年会被诛杀九族?

历经三朝的北魏第一汉族谋臣崔浩为什么晚年会被诛杀九族?五胡十六国末期,北魏在当时的前身代国故地崛起,并且打败后燕之后,后燕土崩瓦解,随后灭亡大夏,征服北凉,前后打败北方草原的柔然等少数民族部落,成为当时一统北方的强盛政权。

北魏从建国到崛起的过程中,有一个人的在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那就是当时的北魏第一谋臣崔浩。

早年经历西晋末年之后,五胡乱华,除了一部分的士族比如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和当时的琅琊王司马睿南迁之外,还有大批的特别是位于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方的士族因为路途遥远,战乱阻隔留在了当时的北方故土。

崔浩所在的家族就是当时河北地区清河崔氏家族,其父母以及联姻都是当时的北方高门士族。

起点这么高,加上崔浩自身才华出众,因而当时成为北方留守士族中的知名人士。

到了拓跋珪创建北魏时期,崔浩前往投奔,并且成为其信任的辅臣。

在这个时期崔浩没有太多的出众的事迹,409年,拓跋珪被刺杀后,明元帝拓跋嗣初即位,拜崔浩为博士祭酒,崔浩才开始成为北魏朝廷举足轻重的大臣。

北魏明元帝时期在明元帝时期,崔浩主要谋划了当时北魏朝廷重大事件,比如415年反对迁都,417年反对阻击当时日盛的刘裕北伐,以及针对东晋南朝的政策,南征和后来的议立储君问题。

415年,北魏的首都平城(山西大同)以及周围的郡县遭遇自然灾害,粮食歉收,有手下大臣向明元帝拓跋嗣谏言迁都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境内),邺城是当时的北方地区的重镇,经过魏晋时期的经营,加上其先后成为后赵,前燕以及后燕的首都,其人口密集,地理位置重要。

崔浩等人对此持反对意见,其理由是当时的迁都条件不成熟,认为迁都虽然能解一时之忧,但是长远来看,很容易因为迁都导致国家动乱,北伐柔然等部落趁机南下侵扰,北方国土防御不稳,并且南迁自然会成为南朝警惕的目标,大家可以看地图,邺城位于黄河以北,当时距离并不远。

416年,东晋刘裕率领大军北方,水陆并进,并且曾经向北魏借道,拓跋嗣召集群臣商议,当时朝中大臣大部分反对,认为刘裕此举有借机攻击北魏的意图,毕竟中国古代就有假道伐虢的例子。

清河崔氏为什么被灭族?

清河崔氏为什么被灭族?

清河崔氏为什么被灭族?导读:崔氏从汉朝起便是豪门望族,到了南北朝,清河一系崔氏子崔浩多谋善断,英武挺拔,历道武、明元、太武三代帝王,灭柔然,平北凉,为北魏统一北方做出巨大贡献。

然天有不测风云,崔浩因卷入“国史”案,终被太武帝诛杀,清河崔氏被夷九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一并灭族,这就是著名的“国史之狱”。

“国史之狱”的牵连甚广,在北魏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清河崔氏是因为受了崔浩牵连而被灭族,那么崔浩到底因为什么被杀的呢?首先,崔浩之死,是民族矛盾的牺牲品。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

北魏政权是由少数民族鲜卑建立的,作为游牧民族,他们信奉佛教,更喜欢无拘无束的草原,马背,也喜欢从战争中换取属于自己的荣誉,官职,金钱等。

而崔浩等中原豪门大族,大多信仰道教,曾多次在魏帝面前提出灭佛理论。

崔浩还提倡实行汉人的九品中正制来提拔官员,这就把北魏传统的立功授官的传统给打破,堵死了一部分鲜卑人的上进之路。

因而鲜卑人大骂“崔浩应该下十八层地狱”。

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游牧文化的碰撞,激烈碰撞的结果就是崔浩之死,就这点来说,他的死就是民族矛盾的一个牺牲品。

其次,崔浩之死,是政敌所致。

崔浩提出政见得罪了几乎全部的鲜卑贵族,他主张全盘汉化,废除鲜卑贵族现有特权用意是好的,但对于鲜卑族而言,废除特权就是从他们手中夺取权利,因而鲜卑贵族无不对他存有恨意。

这其中,他又得罪太子最深,经常以皇帝之名压太子,使得太子对其愤愤,所以在“国史”一案出现后,无一人为他讲情,以太子为首的鲜卑贵族则是落井下石,把他推向死亡。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杀浩者,鲜卑部落酋长,可以无疑。

最后,崔浩之死,是由于拓跋焘授意。

崔浩在对北方少数民族作战,奇谋迭出,而在南下攻宋之际,崔浩却兴致缺缺,拓跋焘认为其有贰心。

还有崔浩平时在太子晃等鲜卑官员面前飞扬跋扈,清高傲慢,又手握大权,功高盖主,拓跋焘甚为疑忌。

拓跋焘后来命崔浩修《国史》,想彰显其祖先之荣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5月 Vol.30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8──────────收稿日期:2007-11-01作者简介:王朝峰(1978-),男,山东聊城人,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

- 111 -交流与融合中的牺牲——浅谈崔浩之死王朝峰(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摘 要:“国史案”是北魏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许多人认为崔浩被诛是因为在主编国史《国记》时,“尽述国事,备而不典。

”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崔浩被诛是由各方面的原因促成的,主要为崔浩与鲜卑贵族的矛盾;士族政治理想与鲜卑统治阶级利益的冲突;汉族与鲜卑族的隔阂。

关键词:崔浩;国史案;崔浩之死;鲜卑贵族;民族隔阂中图分类号:K23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3-0111-02Sacrifice of Exchange and Fusion——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Death of Cui HaoWANG Chao-feng(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Sichuan Nanchong 637002, China)Abstract: “The Historiographer Case” w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ents in the history of Bei Wei, Many historians believed that the reason of Cui Hao’s death was “states affairs to prepare not standard.” for many years. The opinion is worth discussing. The article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Cui Hao’s death with three aspects. Firstly, it i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Cui Hao and the nobles of Xian Bei . Secondly, it is the confliction between the bachelor’s political belief with the ruling class’ interest. Thirdly, it is the gap between Han nationality and Xian Bei nationality.Key words: death of Cui Hao; Historiographer Case; nobles of Xian Bei; nationality gap崔浩(381-450年),字伯渊,小名桃简,清河郡东武城(今山东武城县)人。

南北朝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历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三帝,多次在关键时刻出谋划策,对国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是崔浩却因为完成于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的《国记》,被尽诛全族,并且临刑前,“卫士数十人溲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

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1]。

如此功臣,却受如此侮辱,当权者简直丧心病狂。

更有甚者,当崔浩被诛以后,“清河崔氏无远近,及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皆浩之姻亲,尽夷其族。

其秘书史以下尽死”[2]。

于是乎,有人认为最终为崔浩惹下杀身灭族惨祸的是《国记》事件。

因为崔浩负责主编国史《国记》,其直书鲜卑源起,“尽述国事,备而不典”[1]。

对北魏皇族的老祖先多有不敬,又涉及北魏王朝许多同族杀戮、荒暴淫乱的史实。

对于这种观点,很值得商榷。

一、崔浩与鲜卑贵族的矛盾崔浩在明元帝即位后,被拜为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后来屡屡升官进爵,加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

崔浩受此殊荣,鲜卑贵族不能不多忌惮。

因为时间越长,崔浩的影响就越大,这样矛盾就出现了。

“崔浩弟恬闻慧龙王氏子,以女妻之。

浩既婚姻,及见慧龙,曰:‘信王家儿也。

’王氏世齇鼻,江东谓之齇王。

慧龙鼻大,浩曰‘真贵种矣’数向诸公称其美。

司徒长孙嵩闻之,不悦,言于世祖,以其叹服南人,则有讪鄙国化之意。

”[3]世祖知道以后,“怒,诏浩责之。

”最终“浩免冠陈谢得释”。

其次,“初李灵为高宗博士谘议,诏崔浩选中书学生器业优者为助教。

浩举其弟子箱子与卢度世、李敷三人应之。

给事高谠子佑、尚书段霸儿姪等以为浩阴其亲戚,言于恭宗。

恭宗以浩为不平,闻之于世祖。

”[4]此处不论谁为是,然浩与太子之怨可见。

牟润第30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 112 -孙先生认为:“以浩阿其亲戚,不诉之太武,而诉之晃;而晃即以为言。

苟非有隙,安至于此?”[5]再者,崔浩与太子晃亦有争,“初,崔浩荐冀、定、相、幽、并五州之士数十人,各起家郡守。

恭宗谓浩曰:‘先召之人亦州郡选也,在职已久,勤劳未答。

今可先补前召外任郡县,以新召者为郎吏。

又守令宰民,宜使更事者。

’浩固争而遣之”[6]。

难怪“(高)允闻之,谓东宫博士管恬曰:‘崔公其不免乎!苟逞其非,而校胜于上,何以胜济’”[6]。

由此看来,当时鲜卑贵族极力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对汉人的排斥,不仅禁止汉人在思想上有轻辱鲜卑之意,在政治上也处处掣肘。

鲜卑贵族的保守派,绝不容许汉人凌驾于他们之上,他们认为以崔浩为首的汉族势力是一种威胁,所以借“国史案”杀掉了崔浩。

这是崔浩被诛的表面原因。

二、士族门阀政治理想与鲜卑统治阶级利益的冲突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民多流离。

而北方少数民族间多次混战,破坏尤甚,世家大族多尽南迁,其余留下之汉人多筑坞堡以自保,形成了凝聚力极强之地方势力。

而北方掌权胡人亦特别注重与此汉人大族之关系。

故陈寅恪先生认为:“当时北部之统治权虽在胡人之手,而其地之汉族实远较胡人为众多,不独汉人之文化高于胡人,经济力量亦远胜于胡人,故胡人之欲统治中国,必不得不借助于此种汉之大族,而汉人大族亦欲藉统治之以实现其家世传统之政治理想,而巩固其社会地位。

”[7]北魏开国之初,几位皇帝都留心汉化。

“后司马德宗荆州刺史司马休之等数十人为桓玄所逐皆将来奔,至陈留南,分为二辈,一奔长安,一归广固。

太祖闻休之等降,大悦,后怪其不至,诏兖州寻访,获其从者,问故,皆曰:‘国家威声远被,是以休之等咸欲归阕,及闻崔逞被杀,故奔二处。

’太祖深悔之。

自是士人有过者,多见优容。

”[8]可知当时少数民族知汉人之地位重要,文化之源远流长而不可断。

故北魏治国,必用汉人。

恰好崔浩凭借自己出身北方高门世族,再加上自己的才智,深得明元帝赏识。

后来,他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逐渐推行了太武帝的汉化,以实现他“齐整人伦,分明姓族”的政治理想。

那么何谓“齐整人伦,分明姓族”呢?王永平先生如此解释:所谓“齐整人伦”,就是整肃世风,用儒家的道德观念来规范人们的言行,特别是规范选官用人制度。

而所谓“分明姓族”,就是强调士族门阀观念,严格分别士庶[9]。

对鲜卑贵族而言,这种制度如若建立,则标志着鲜卑统治阶层建立于血统基础上的贵族政治理想的破灭,对于那些氏族出身、门第身份、人文修养都不如汉人大族的鲜卑贵族来说是不能容忍的,他们对鲜卑汉化产生一种恐惧感和危机感。

同时,他们又不可能放弃自己的利益,所以当“铭刻《国记》于石碑之上,竖立道旁供人浏览”时,鲜卑贵族纷纷上疏告发崔浩借修国史,“暴扬国恶”,所以崔浩被诛成为必然。

这是崔浩被诛的根本原因。

三、民族隔阂的结果范文澜先生在谈到拓跋部与汉族文化差异时指出,汉士族最讲究礼制,鲜卑族却非常落后。

汉士族以衣冠自诩,当然看不惯游牧民族的习俗。

拓跋部同姓通婚(484年才下令禁止),更被看作野蛮[10]。

而汉士族长期保持着汉魏以来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他们自相标榜,传播为士族统治服务的传统和文化,这又和鲜卑贵族的利益格格不入,所以当鲜卑族在实行封建化,并且重用一些汉族士人时,由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差异,民族隔阂便产生了。

崔浩力主恢复五等封建制,是要世家大姓的首领在本人势力所在地,按势力大小受五等爵号,也就是要北魏皇帝承认世家大族历代相传的割据势力为合法。

在北魏统一后,太武帝也曾宣布让那些鲜卑勋贵“以爵归第”,另外“更举贤俊,以备百官”。

拓跋贵族在朝中的势力被削弱,受到汉士族的排挤。

这肯定要引起拓跋贵族新的不满情绪,加深了拓跋族和汉族之间的矛盾。

而在许多问题上一贯不睦的崔浩,又在这时乘机大批举荐汉族士人,大肆鼓吹分明姓族,这在拓跋、汉之间的矛盾中自然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

崔浩修国史又伤害了拓跋贵族的民族自尊心,进一步触犯他们,致使他们“相与构浩于帝”,太武帝也被激怒,崔浩便只有死路一条了。

这也可以看作北魏统治者调和政权内部拓跋、汉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手段。

通过此事,一方面震慑汉士族,警告他们不要像崔浩那样不知自儆,另一方面则缓解了拓跋贵族对汉士族的不满情绪。

这是崔浩被诛的深层次原因。

[参考文献][1] (北齐)魏收.魏书·崔浩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826. [2] (唐)李延寿.北史·崔浩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789. [3] (北齐)魏收.魏书·王慧龙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875. [4] (北齐)魏收.魏书·李訢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039. [5] 牟润孙.注史斋从稿·崔浩与其政敌[M].北京:中华书局,1987.88. [6] (北齐)魏收.魏书·高允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1069. [7]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崔浩与寇谦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26.[8] (北齐)魏收.魏书·高逞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758. [9] 王永平.拥抱文明——十六国北朝改革的启示[M].江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8.[10] 范文澜.中国通史(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594.(责任编辑、校对:马桂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