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明朝政治形势
第二节 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前期:洪武——宣德年间、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中期:正统——万历10年,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1436-1482年】【未期:万历11年——崇祯未年,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中期是明从盛转衰关键,阶级矛盾尖锐,中等规模的农民暴动不断发生,与此同时,民族矛盾逐步显露,边境少数民族崛起,扰乱边防,倭寇和海盗乘火打劫,沿海地区不得安宁,矛盾错综复杂。
与此同时,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统治阶级为了挽救危机,出现张居正改革,从此明朝转后期,逐渐衰弱,最后被农民军推翻,过渡到清朝。
一、明朝中期的阶级矛盾1、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宫廷内外发生几起重大历史事件。
①内阁倾轧(首辅夺权)②南宫复辟,(夺门之变)③“大礼议”之争正德十六年(1521)正月,首辅扬廷和主张嘉靖帝称正德为“考”,七月,张聪《大礼疏》提出不同主张,很合嘉靖想法,嘉靖三年(1524),杨廷和退休、南京吏部主事桂萼与张聪联合上疏“循名考实,称孝宗曰皇伯考,兴献帝曰皇考”。
吏部尚书乔宇、礼部尚书汪俊等率百官坚持杨廷和的观点,嘉靖调张、桂进京任职,紧接着出现“左顺门事件”【明嘉靖三年七月(公元1524年),紫禁城东边与东华门相望的左顺门前,京城的官员,大明朝的精英,总计二百二十九人,跪在那里请愿。
这左顺门是明代文武官员在此等候皇帝批示的地方,是帝国具有政治象征意义的区域】这是转折点,以后断断续续,前后争了一二十年,事件本身没有什么意义,前后隐藏大臣们争权夺利对明朝中后期政治影响很大。
④宦官擅权明代宦官权力表现在:其一宦官控制了所有的特务机构,以及享有出征、监军、分镇等大权,其二,掌握了“批红”,秉笔太监成皇帝代言人。
明朝宦官专权有什么新特点?宦官专权本身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历代都有许多新鲜的故事留下,朱元璋有鉴于此,曾立下铁牌,严禁内臣干预政治,可最后牌子还是被人砸掉。
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一发不可收拾,但是明朝封建制度的完善,在历史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宫廷每个都听皇帝的,宦官也不例外,官吏所有的权力由皇帝给予,代表皇权,所以明代的宦官是皇帝的鹰犬,不可能凌驾在皇帝之上,只要皇帝不高兴,失去宠爱就完蛋,因此,历史上出现过的宦官可以废立皇帝的现象,在明代是没有的,这是皇权恶性膨胀的必然产物。
明朝的内忧外患

明朝的内忧外患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复杂的时期。
在其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明朝经历了许多内忧外患的考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朝廷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
本文将探讨明朝在内政和外交方面面临的挑战以及这些挑战对国家的影响。
一、内忧:社会动荡与政治问题1. 社会不平等明朝初期实行了土地改革,但随后出现了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大量土地被富豪地主所垄断,造成了农民的贫困和不满,这为后来的农民起义埋下了种子。
2. 财政困难明朝后期财政压力不断增加。
一方面,农民生产能力下降,税收减少;另一方面,朝廷的开销剧增,特别是战争和宫廷建设,导致财政赤字加剧。
这使得朝廷难以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人民的需求。
3. 官僚腐败明朝时期,官僚体系日益庞大,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
贪污、受贿和权力滥用成为了官员们的通病,这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和人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
二、外患:边疆安全与外交挑战1. 北方游牧民族侵袭明朝的北方边疆一直受到游牧民族的威胁。
特别是鞑靼人、蒙古人和女真人等势力频繁入侵明朝边境,给边疆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这迫使明朝花费大量资源和人力进行边防建设和军事防御。
2. 远洋海上贸易与海盗问题明朝时期,中国的航海技术和海上贸易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海上贸易也引来了无数海盗的困扰。
明朝曾多次派遣海军出击,试图解决这一问题,但很难完全消除海盗的威胁。
3. 对外关系与朝贡体系明朝实行了朝贡体系,与周边国家保持着一定的外交联系。
然而,这也给明朝带来了一定的外交压力。
一方面,周边国家以朝贡为借口,试图通过与明朝建立友好关系来获取政治和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明朝的内忧外患也使得其难以应对和维护对外关系。
总结:明朝时期,面临的内忧外患问题不容忽视。
内政方面,社会动荡、财政困难和官僚腐败等,直接威胁到朝廷的稳定和人民的生活。
外交方面,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海上贸易与海盗、对外关系等,影响着边疆安全和国家的国际地位。
明朝的体制简析

明朝的体制简析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体制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明朝的体制进行简析,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政治体制明朝的政治体制以帝王为核心,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皇帝是绝对权力的持有者,拥有最高决策权和颁布法令的权力。
皇帝通过内阁、中书省和各级官员来管理国家事务。
内阁是最高行政机构,由宰相和几位重要官员组成,负责决策和执行政策。
中书省则是负责起草法律、管理文书和审查奏章的机构。
官员由科举制度选拔,这是明朝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经济体制明朝的经济体制以农业为基础,实行封建地主经济。
农民是社会的主体,他们以种田为生,缴纳地租和劳役。
土地所有权为皇帝所有,但农民有使用权。
农村地主掌握着大部分土地,由此形成了严重的土地不平等现象。
此外,明朝还开展了海外贸易,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三、军事体制明朝的军事体制以军队和武将为基础。
军队由文官和武将组成,负责维护边疆安全和保卫国家。
武将是明朝的实际权力掌握者之一,他们在军事上具有相当的权威和实力。
明朝还实行防线制度,修建了长城等重要的防御工事。
四、文化体制明朝的文化体制以科举制度为核心。
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求安抚民心和提高治理水平。
明朝的文化以儒学为主导,注重儒家的思想和道德观念。
在文学、艺术和教育方面,明朝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总结起来,明朝的体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它的政治体制以君主专制为核心,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经济体制以农业为基础,但也有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军事体制重视军队和武将,注重边防和防线建设。
文化体制以科举制度和儒学为主导,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的体制构建为中国历史奠定了重要基础,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王朝衰落明代末年的危机与社会动荡

明朝的王朝衰落明代末年的危机与社会动荡明朝的王朝衰落——明代末年的危机与社会动荡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繁荣的王朝,但在明代末年,王朝却经历了一系列的危机和社会动荡。
这些危机的产生有着复杂的原因,既包括内忧外患,也与王朝自身的制度和政策有关。
本文将从经济危机、民族压力、权力斗争和社会动荡四个方面对明代末年的危机进行论述。
一、经济危机明代中期以来,明朝的经济发展遭遇了一系列严重的困扰,导致明代末年经济出现极大的困难。
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
在明代后期,战乱频繁、士兵俸禄不发等问题导致了财政赤字的增加,财政压力巨大。
同时,明朝采取了铸造过量铜钱的政策,导致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二、民族压力明代末年,明朝面临着来自内外的民族压力。
外来的压力主要来自满洲人和蒙古人的入侵。
特别是后金的崛起,对明朝的北方边境构成了巨大威胁。
而内部的压力则主要来自于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
明朝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不当,导致民族关系紧张,各族人民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
三、权力斗争明代末年,明朝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加剧了社会动荡。
宦官的干政成为明朝政治的一大特点。
宦官滥用职权,甚至篡夺皇位,严重干扰了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秩序。
而朝廷内部的权臣也成为了权力斗争的焦点。
例如,张居正、杨继盛等权臣的崛起与强大,造成了一系列政治斗争,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不断加剧。
四、社会动荡随着经济危机和权力斗争的加剧,明代末年社会动荡不断升级。
农民起义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要特征。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规模庞大,对明朝政权造成严重冲击。
与此同时,地方的豪强势力也在不断壮大,成为社会秩序的重要破坏力量。
社会动荡导致社会秩序紊乱,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对明朝王朝的统治产生了严重威胁。
总结:明代末年的王朝衰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经济危机、民族压力、权力斗争和社会动荡相互交织,共同加速了明朝末年的王朝衰落。
这一时期的危机既是王朝内部制度和政策问题的集中体现,也反映了明代末年中国社会的深层次矛盾。
明史明代社会解析

明史明代社会解析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这个时期的社会变化和发展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明代社会进行解析,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政治制度明代的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主,皇帝拥有极大的权力。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了明朝后,实行“一统天下”的治理原则,通过设立行宫、设立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等措施,巩固了中央政权的地位。
在行政上,明朝采用了六部制度,即吏、户、礼、兵、刑、工,负责具体的政务事务。
二、经济农业明代的经济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明初政府实行田土制度,減免赋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扶持农民。
此外,明代还推行自由市场经济,鼓励商业贸易的发展,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也有了大量的海外贸易。
同时,明代在矿冶业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满足了国内对冶铜、冶铁等金属的需求。
三、社会阶层明代社会阶层分为士人、农民、工商人等。
士人是最高阶层,朝廷设有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士人成为明代社会的核心。
农民是社会的基本阶层,他们负责生产,农业在明代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工商人则是明代社会中新兴的阶层,随着经济的发展,工商业逐渐兴盛起来。
四、文化教育明代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时期,许多文化艺术的瑰宝在这个时期诞生。
明朝建立了六国图书馆和刻柏书院等重要的教育机构,推广了古文的研究和传承。
此外,明代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名人,如文学家杨慎、戏曲家关汉卿等。
总结:明代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明朝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主,经济农业发展迅速,社会阶层也逐渐分化,文化教育得到了重视。
这些方面都为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了解明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中国历史的脉络和演变过程。
明代的政治制度第9讲

3、司礼监
司礼监 内官监 御用监 御马监 神宫监 尚宝监 印绶监 直殿监 尚衣监 都知监
惜薪司 钟鼓司 宝钞司 兵仗局 银作局 巾帽局 针工局 内织染局 酒醋面局 司苑局
司设监 混堂司
尚膳监 浣衣局
二、中央行政机构与中央决策系统
3、司礼监
通政司
→
司礼监
→
内阁 票拟
→ 司礼监 → 批红
内阁
在正统以后,诸如成化、正德、隆庆、天启等 朝的皇帝都特别宠信宦官,甚至将“批红”的 大权也交给宦官头子代行,内阁的职权自必受 宦官的钳制。明中叶以后,王振、汪直、刘瑾、 魏忠贤等著名的大宦官,在他们得势时无不压 抑和控制着内阁。
顺治:其自汉高以下,明代
明 孝 陵 康 熙 题 字
以前,何帝为优? 范文程等:汉高祖、文帝、 光武、唐太宗、宋太祖、明太 祖俱属贤君。 顺治:此数君又孰优? 陈名夏:唐太宗似过之。
顺治:朕以为历代贤君,莫
如明太祖。即唐太宗并数君德 政,皆有善者,有未尽善者。
至明太祖所定制度章程,规画
周详,历代之君,实皆不及也。 范文程等:诚如上谕! —— 清初君臣对话
一、明代的皇权
2、皇权加强之下的皇帝与政事
一、明代的皇权
2、皇权加强之下的皇帝与政事
一、明代的皇权
2、皇权加强之下的皇帝与政事
一、明代的皇权
2、皇权加强之下的皇帝与政事
一、明代的皇权
2、皇权加强之下的皇帝与政事
一、明代的皇权
2、皇权加强之下的皇帝与政事
一、明代的皇权 皇权膨胀
3、皇权加强之下的君臣关系
一、明代的皇权
1、明初加强皇权的举措:思想控制
一、明代的皇权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的真相与传说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的真相与传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历史发展充满了许多传说和谜团。
本文将揭开明朝历史的真相,澄清其中的虚实,让我们一同探索这段历史的奥秘。
一、明朝的崛起与亡国明朝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368年,这一年,朱缅(后改名朱元璋)在中国北方发动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随后,他自立为皇帝,建立起新的政权,即明朝。
明朝的崛起标志着中国由元朝的统治走向了明朝的封建制度。
然而,明朝的历史并不总是辉煌的。
尽管初期朱元璋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随着朱元璋逝世后,朱棣夺取了皇位,并成为明成祖。
明成祖后期,明朝逐渐进入了一个衰落时期,经济停滞,民不聊生。
在明英宗和明景帝的执政下,国家内忧外患,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明朝最终的亡国之谜也是历史上的一大疑问。
传说明朝灭亡是由郑成功领导的南明抵抗者取得的,但事实上,明朝是在清朝入侵的过程中被推翻的。
1644年,清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
这一事件结束了明朝的统治,拉开了清朝的帷幕。
明朝的亡国之谜并非传说,而是历史的真相。
二、明朝的社会制度与政治形势明朝的社会制度以封建等级制为基础。
官员和地主阶级享有特权地位,而农民则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明朝实行科举制度,以功名论英雄,为官员选拔提供了公平的机会。
然而,科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社会的僵化和腐败。
明朝政治形势复杂多变,尤其是朝廷内斗的情况比较突出。
明成祖时期,明朝留下了政治核心集团——东厂和西厂,他们拥有极高的权力,经常进行政变和斗争,对朝廷的稳定造成了威胁。
此外,明朝还经历了一系列的内乱和外战,对国家的政治格局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三、明朝的文化繁荣与科技进步明朝文化繁荣,艺术、文学、诗词等方面都有较大发展。
明代的文人雅士以李时中、唐寅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充满了时代的特色和个人情感。
明朝还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和学者,如王守仁、杨时等,他们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朝代。
明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着独特的发展和特点,对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政治发展明朝政治的发展充满争议和纷争,但同时也充满贡献。
明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采用应试考试制度的朝代。
通过这种制度,大量的人才得以脱颖而出,推动了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同时,明朝也采用了官僚制度,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到今天。
这种制度有利于维护官员的廉洁公正,并提高了政治体系的效率。
在明朝时期,朝廷实行了诸多重要政策和措施。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拨乱反正和铸大明钞。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不久,他就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以肃清叛乱,拨乱反正,并确立国家的安定。
铸大明钞是朝廷为了缓解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
它的出现有助于促进商品流通,并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另外,在明朝时期,通州、南京、北京等重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也得到了很大的推动。
这不仅推动了城市文化的发展,也为政治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明朝时期的这些城市,至今仍是中国城市中的重要代表。
二、经济发展明朝时期的经济繁荣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社会经济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
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朝的乡村改革。
这种改革使农民得到了更多的自由,同时也推进了土地的再分配和利用。
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也为繁荣的城市提供了更多的食品。
明朝还采取一系列有力的税收措施,从而推动了税收收入的增长。
同时,朝廷采取了一些重要的贸易政策,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
这不仅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也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
另外,明朝还发展了纺织品、造船和字画等一系列工艺品。
其中最重要的是造船业,这种产业推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为大量创造了就业机会。
由此可见,明朝的经济发展是全面和多样化的。
三、文化发展明朝时期的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朝廷在文化方面的投资很大,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明末清初时期的政治形势和思潮变化

明末清初时期的政治形势和思潮变化明末清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政治动荡,包括农民起义、义和团、太平天国等重要事件。
在这个时期,政治形势和思潮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形势的变化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的政治形势非常动荡,主要是由于明朝的衰落和清朝的崛起所引起的。
明朝在朱元璋和永乐年间曾经达到顶峰,但是到了晚期,官员腐败、民众不满、边疆战乱等问题造成了明朝的衰落。
清朝则是在满族人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崛起,他一路北进,最终占领了明朝的首都北京。
这导致了明朝政权的完全崩溃,清朝政权开始在中国建立自己的中央政府。
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形势非常复杂,有许多政权和势力在争夺权力。
明朝内部的权力争夺非常激烈,官员们把精力放在了相互攻击上,而忽略了解决国家问题。
清朝则在中国北方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是在南方还没有完全控制住。
此外,还有许多地方政权和民间势力在争夺权力,形成了大量的矛盾和冲突。
所有这些都使得中国在政治上非常不稳定。
思潮的变化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的思潮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明朝晚期,由于官员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人们开始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进行反思和批评。
这很大程度上促成了思想家和文化人的出现,他们对传统文化进行了研究和反思,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思想观点。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儒家学派和思想家王夫之的思想。
儒家学派强调人们应当认真地学习古代经典,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王夫之则主张批判封建思想,提出了论天志和实践论等观点,对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个时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在中国均有一定的影响力。
其中,佛教的传播最为广泛,由于明朝末年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安,许多人开始抛弃封建正统,并愿望通过修行来寻求精神安慰。
总结明末清初时期的政治形势和思潮变化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非常动荡,建立了新的政权,但是国家仍然未能完全稳定。
明朝的社会动乱

明朝的社会动乱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兴盛和衰落,经历了许多社会动乱。
这些动乱不仅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给后世留下了很多教训。
下面将从政治动乱、经济动乱和社会动乱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一、政治动乱明朝政治动乱主要表现为内乱和外患。
内乱方面,明朝从建立初期就存在着多次的皇位争夺战,如朱棣篡位成为永乐帝、隆庆帝与思宗之间的争斗等。
这些内部纷争导致朝廷内部分裂,宦官势力和外戚势力干涉政治,政治腐败不堪。
外患方面,明朝经历了多次辽、蒙古、倭寇、满洲等民族的侵扰,这使得国内外形势不稳定,加剧了社会动荡。
二、经济动乱明朝的经济动乱主要表现为财政危机、对外贸易失衡和税收问题。
明初的财政问题主要源于农业税制度的混乱,加之朝廷的过度扩张和军费开支过大,导致财政收入严重不足。
同时,明朝的对外贸易检验制度不完善,导致大量贵金属外流,贸易逆差严重。
另外,税收问题是明朝经济动荡的重要原因之一,征收重税造成农民负担加重,社会矛盾激化。
三、社会动乱明朝的社会动乱主要包括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
农民起义是明朝社会动荡的一大特点,代表性事件有张士诚领导的李自成起义、杨秀清领导的闯王军等。
这些起义主要是农民对地主剥削和政府高压政策的反抗,通过起义来寻求生存和改变现状。
地方割据则是指明朝后期出现的地方豪强或官僚割据现象,如张献忠割据四川等。
这些割据现象使得明朝政权削弱,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荡。
总结起来,明朝的社会动乱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
政治动乱导致朝廷内部不稳定,培养了宦官和外戚势力,使政权的稳固性受到严重威胁。
经济动乱造成财政危机和对外贸易失衡,加剧了社会阶层分化和矛盾激化。
社会动乱表现为农民起义和地方割据,反映了人民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渴望改变的愿望。
这些动乱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不良影响,也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教训。
明朝的政治改革与社会变革

明朝的政治改革与社会变革明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王朝之一,其统治时间长达276年,涌现出了许多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巨匠,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朝政治改革与社会变革也是当时的重要议题,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这个话题。
一、政治改革明朝政治改革在其建立之初就已经开始,它的特点是重视道德、讲究法制。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曾经是一个农民,在他的领导下,明朝出现了许多有益的改革,比如疏通水利、发展农业、制定新法律等等。
朱元璋曾经说过:“吾今起家之初,意欲治天下,苟能得人学者,天下定矣。
”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于人才的看重,他把治国的关键看作是培养人才和管理人才。
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明朝的政治改革呈现出多个阶段。
1.朱元璋时期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初,曾经采取了许多政治改革的措施,比如设立秀才、举行博学鸿儒科、实行科举制度等等。
他还制定了《大明律》、《宣和遗事》等一系列法律和章程,规范了社会治理和行政管理,奠定了明朝政治改革的基础。
2.洪武年间洪武年间是明朝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政治改革更加活跃,重点是推行以民为本的政策。
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有益的政策,比如优待农民、发展农业、改革税制等等。
他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浪费,重视道德教育,教育百姓勤劳节约、尊重规律。
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加强社会治理和发展经济,促进了明朝政治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3.嘉靖年间嘉靖年间是明朝的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政治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巩固政权和推进文化教育。
嘉靖年间,明朝实行了太监管理的内阁制度,加强了殿议、巡视等制度,规范了行政管理和人事任免。
此外,明朝还开展了许多文化教育活动,比如编修《永乐大典》、举办科举考试、宣扬新儒家思想等等。
这些政策都有利于提高社会治理的效果和加强文化教育的发展。
二、社会变革明朝社会变革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等方面。
明朝的社会变革也呈现出阶段性和多元化的特点。
1.经济发展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进步,明朝的经济发展也随之发生变化。
明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

明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它的兴起标志着封建制度发展的最高峰,同时也意味着这一制度走向了衰落。
本文将从明朝的崛起、政治体制、社会状况,以及封建帝国的终结等方面来探讨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
一、明朝的崛起明朝建立于1368年,其开国皇帝是朱元璋。
在朱元璋的领导下,明朝通过消除元朝政权的残余势力,统一全国,奠定了明朝的基础。
朱元璋实行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包括减少地主豪强的势力,设立地方行政机构,加强农业生产等,为明朝后期的繁荣打下了基础。
二、政治体制明朝的政治体制以皇权为核心,实行封建专制制度。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设立了中书省、尚书省等中央行政机构,分别负责中央的军事、司法、财政等事务。
地方政权由地方官员负责,官员通过科举制度选拔,这一制度为常住户籍、世袭的封建帝国提供了稳定的统治基础。
三、社会状况明朝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明显的三农经济特征,农业占据了国民经济的绝大部分。
尽管存在一些商业商人,但农民仍然占据了社会的主体。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民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农民群体的地位也有所改善。
同时,在明朝时期,文化艺术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在文学方面,明朝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和文人,如杨慎、冯梦龙等。
绘画方面,明朝兴起了工笔画和写意画两个主要流派。
明朝还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著名的明代建筑有北京故宫、太和殿等。
四、封建帝国的终结明朝封建帝国的终结与其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积累有关。
明朝后期,官员贪污腐败、税收繁重、民政不修让百姓怨声载道。
同时,明朝还面临外患的威胁,如倭寇和辽东兵变等。
这些问题的积累导致明朝政权的衰败,最终在1644年被清朝推翻,结束了明朝封建帝国的历史。
总结而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国,其崛起、政治体制、社会状况和封建帝国的终结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明朝的崛起为中国历史带来了繁荣与发展,但也因为政治上的腐败和社会问题的日益积累而走向了衰落。
古代中国的明清时期社会状况

古代中国的明清时期社会状况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朝代,这段时期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转变。
本文将介绍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并探讨其影响。
一、政治状况明朝政权于1368年建立,清朝政权则在1644年建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实行了严格的皇权集中制度,建立了规范的官僚体系。
清朝则采取了满族的官僚制度,并推行“三藩之乱”等政策,加强统一。
在明朝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相对较为公正,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使得社会上层士人得以参与政治,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而在清朝时期,科举考试逐渐侧重满族及汉族士人,以维持清朝的统治,士人阶层的地位也有所提升。
二、经济状况明朝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明初实行了农田水利建设、推行造纸业、扩展海外贸易等措施,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而清朝在政权稳定后,采取了保护性政策,封禁了对外贸易,导致一些经济领域的发展停滞。
另一方面,明朝时期也出现了盐商、纺织商等新兴社会阶层。
这些商人在社会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清朝则对商业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对商人税收较高,导致商业萧条。
三、文化状况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经历了繁荣和变革。
明朝是中国文人荟萃的时期,文人们从事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活动,形成了明代文化的独特风格。
清朝时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政策,满族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明清时期,社会的娱乐活动也相对丰富多样。
民间戏曲、杂技、曲艺等形式广泛流传,人们通过这些娱乐活动来放松身心。
四、社会阶层明代社会阶层相对稳定,士人阶层和农民阶层居于社会的中上层,商人阶层和工匠阶层处于中下层,最底层为贱民和奴隶。
而在清朝时期,原本占主导地位的士人阶层逐渐被满洲贵族所取代,满汉融合逐渐形成新的社会阶层。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经历了诸多的变革。
政治上实行了不同的制度,经济上也有所差异,文化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明朝时代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明朝时代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兴起和衰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明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发展以及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明朝的建立明朝的建立可以追溯到1368年,当时朱元璋在经过多年的战争之后,成功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朱元璋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如设立行宫、设立内阁、改革军制等。
此外,朱元璋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如土地制度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改革等,这些措施为明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二、政治制度明朝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内阁、六部、九卿等。
皇帝是明朝的最高统治者,他拥有绝对的权力。
内阁是明朝的最高行政机构,负责处理国家大事。
六部是明朝的六个部门,分别负责各个方面的事务。
九卿是明朝的九个最高官职,负责监督各地的官员。
明朝的政治制度相对完善,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权力过于集中、官僚主义等问题。
三、经济状况明朝时期,中国的经济状况相对较好。
明朝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如发展农业、加强对外贸易等。
农业是明朝的基础产业,明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如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改善农田水利等。
此外,明朝还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进行贸易往来,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四、文化发展明朝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人物和文化成就。
明朝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注重经典的研究和传承。
明朝的文化人物有徐霞客、杨时等,他们在文学、历史、地理等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
此外,明朝还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成就,如明代瓷器、明代小说等,这些成就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衰落原因明朝的衰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明朝的统治者在位期间,存在着一系列的内外问题,如宦官专权、外族入侵等,这些问题严重削弱了明朝的统治能力。
其次,明朝的政治制度存在一些弊端,如权力过于集中、官僚主义等,这些问题导致了明朝政治的腐败。
明朝的政治制度与官场文化

明朝的政治制度与官场文化明朝(1368-1644)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场文化深受传统文化影响,遵循封建官吏制度,实行严格的官僚制度。
在这个官场文化的背景下,明朝政治制度和官场文化的特点和演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明朝官僚制度是封建官吏制度的延续。
封建官吏制度源于秦朝,经过汉代和唐代的发展,形成了完整的官僚体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明朝的官僚制度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总体上仍然延续了封建官吏制度的传统。
明朝的官僚制度分为三级:省、府和县。
省是一个行政区划单位,一般由两个以上的府和数个县组成。
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单位,由一个州、一个府或数个县组成。
县是最基层的行政单位,由一个县和数个乡组成。
这个官僚制度的特点是上天下地,由上至下,等级分明,权力清晰。
在明朝的官僚制度中,考试制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是明朝的最重要、最具有特色的考试制度。
科举制度的原则是“以文入官”,即只有通过考试才能成为官员,而不是依靠家世和财富。
科举制度在明朝时期始于隆庆年间,分为五个科目,包括了《五经》、《诸史》、《左传》、《公羊》、《谷梁》、《春秋》等内容。
科举制度的实施,使官员的选拔更具有公正性和合理性,也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士人文化的传播。
在明朝的政治制度中,皇帝是最高统治者,官员是实际掌握政治权力的人。
在官场文化中,武功与文艺都有重要地位。
在明朝的文学、历史学等领域中,走红的文化大师有很多,称“文人”。
文人有许多称号,如“举人”、“秀才”、“进士”等,他们的政治地位比普通人高。
同时,文人还致力于自己的学问和艺术。
他们在官场中为官,也在文艺领域中表现自己的才华。
明代文学开创了新的局面,杨慎、蒲松龄、冯梦龙、凌濛初等著名文学家都在明代出现。
而在历史学、哲学等领域,茅山大师、王阳明、严复、黄宗羲等都是著名的学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场文化也开始变革。
万历年间,明朝开启了中期变革,大量官员将目光转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明朝的历史衰落

明朝的历史衰落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它的兴起与衰落都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在其兴盛时期,明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但最终它却走向了衰落的道路。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明朝的历史衰落。
一、政治失衡明朝初期,朱元璋正式建立了这个朝代,他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稳定了政权,使得政治环境相对较好。
然而,明朝后期,政治逐渐失衡,成为明朝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明朝后期官僚制度腐败。
由于明朝的官僚制度长期存在,导致许多官员贪污腐败。
吏治不严,导致地方政府和官员贪墨公款,权力被滥用。
这种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削弱了政府的统治力。
其次,内外困扰导致明朝政府的分裂。
明朝后期,内外交困,国家频繁受到外族入侵和叛乱的威胁。
辽东女真族起义、倭寇入侵等问题让朝廷无暇顾及内政,使得政府内部产生了分裂。
各地的军阀割据,朝廷的控制力几乎崩溃,导致了治理上的混乱。
二、经济困局明朝的繁荣经济是其兴盛的象征之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经济也遭遇了困境,成为其衰落的重要原因。
首先,明朝后期出现了严重的土地问题。
大量的土地兼并使得大批农民失去了土地。
土地不均问题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农民的不满情绪,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其次,明朝后期财政困难突出。
明朝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财政收入减少,开支逐渐增加。
官员腐败以及外族入侵等事件都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为了解决财政问题,政府采取了增加税收和开展海外贸易等措施,然而这些措施并未取得效果,反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三、社会文化的转变明朝后期社会文化的变迁也对其衰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明朝后期出现了思想文化的停滞。
明朝初期思想文化繁荣,经学、理学兴盛,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思想文化逐渐停滞,僵化的官方学术体系限制了社会的创新和发展。
其次,明朝后期出现社会阶级固化的问题。
土地兼并带来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阶级固化,农民斗争的升级,进一步削弱了社会的稳定性。
明朝的政治制度与吏治

明朝的政治制度与吏治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朝代之一,其政治制度与吏治受到广泛的关注。
明朝的政治制度深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其吏治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了很多新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旨在探讨明朝政治制度及其吏治的相关问题。
一、明朝政治制度明朝定都南京,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被视为天下万物之主,拥有绝对的权力。
但是却为了避免权力集中,限制了再婚和夺嫡的权力。
制定了严格的礼制,各官服制度、宫殿建筑等都非常讲究。
完善的官僚制度使得王朝的统治更加高效有序,而虞集、台省等特殊机构则更加细化了治理效果。
主要官员包括六部官员、御史台、都指挥使、总理等,他们的任务是管理国家的财政、军事、审计、刑法以及运作行政。
他们必须通过考试合格才能担任官员,激发了人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二、明朝的吏治明朝的政治制度虽然高效有序,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其中吏治问题便是关键的一环。
明朝政府管辖面积广大,而官员的贪污以及其他腐败行为十分普遍,极少数官员不遵守道德伦常的准则,导致一些耗费国家财力的行为获得了控制。
这种现象常常导致民众对政府的不满,直接威胁到王朝的稳定。
针对这一问题,明朝推行了一些以监察制度为基础的改革,以防止官员的腐败现象。
例如,设立御史台以监督官员的行为,对一些重大事件进行独立调查。
此外,也推出了派遣各地巡视的制度,来检查地方官员是否有不正当行为,确保他们的行为合法、公正、透明。
这些措施为防止官员腐败现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总之,明朝的政治制度和吏治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它们的制度设计以及对问题进行处理的能力,仍然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如今的官僚制度无论是在优化政策的制定还是依法治理方面,都可以借鉴和吸取明朝的历史经验。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明朝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明朝的兴衰演变历程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封建社会、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从明朝的初始建立、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特点、军事发展和衰落原因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明朝的初始建立明朝的创立可以追溯到1368年,由朱元璋在北方建立起来。
明朝在其初期的建立中,经历了数次战争,最终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朱元璋于1368年登基称帝,定都南京,确立了明朝的统治。
二、政治制度明朝的政治制度以封建王朝为特色,采取的是武装集团统治的方式。
朱元璋确定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并加强了封建贵族的控制力度。
明朝设立了六部和九卿,确立了明朝政治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经济状况明朝的经济状况相对较为繁荣,尤其是明初的经济水平在中国历史上属于较高的水平。
明朝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制度改革,增加了土地中农民的比重,改善了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
同时,明朝还进行了对外贸易的扩展,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
四、文化特点明朝在文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
明朝的文人墨客独具特色,凭借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
明朝的绘画、书法、剧院、戏曲等艺术形式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文化遗产。
五、军事发展明朝在军事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
明朝通过进行大规模的军事改革,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
朱棣在位期间对北方游牧民族进行了多次征讨,成功稳定边疆,并确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稳定的北方边境。
六、衰落原因明朝在其后期逐渐走向衰落和瓦解,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明朝衰落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政治腐败、宦官干政、民变频繁、军队混乱、财政困难等。
特别是明朝后期的郑和下西洋和葡萄牙的入侵也加速了明朝的衰落进程。
总之,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
明朝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

明朝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着变革和发展的时期。
在政治制度方面,明朝制定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制度,并采取了多项改革措施,使国家政治更加稳定;在经济文化方面,明朝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并掀起了文化艺术的繁荣。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论述明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
一、政治制度明朝建立于1368年,国号“大明”,是一种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制度。
首先,在皇帝的威权下,明朝控制了地方统治,并实行“一条鞭法”,即实行以皇帝为中心的权力集中制。
其次,在明朝,官员的选拔取决于皇帝的意志。
在明代,皇帝不但制定了一系列的科举制度,而且还实施了吏治压制制度,以有效地控制官员的表现。
此外,明朝还实行了户口调查制度和土地调查制度,以便全面掌握国家情况。
最后,明朝在治国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重要改革,如推行均田制、开煤铁矿山、修筑黄河救灾工程等。
二、经济文化发展明朝是中国古代政治与社会变革的时代,不仅在政治制度,而且在经济文化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农业方面,明朝实行了均田制,并推行了水利灌溉改良,使得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在手工业方面,明朝的瓷器、漆器、丝织品、木器、锅炉铁器和纸张等产品都达到了高水平。
这些产品不仅在国内市场上畅销,而且还出口到东南亚、南亚、日本等地。
在商业方面,明朝采取了多项措施,如开设银号、邮局、货币、土产税等,使得商业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文化方面,明朝重视教育,实行了严格的科举制度,从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在文艺方面,明朝出现了李时中、唐寅、文征明、韩愈、马致远等一批杰出的文人,他们在诗歌、书法、绘画等方面取得了较高成就。
总结明朝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在政治制度方面,以皇帝为中心的专制制度和重视吏治压制制度,使得明朝政治运行相对安定;在经济文化方面,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全面发展,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繁荣。
真实的明朝政治形势

真实的明朝政治形势到了弘治以后,情况就已经是明朝皇帝没有办法控制的了。
皇帝已经变成了权力的来源和象征,但他们做任何的事情都已经没有办法自由。
比如正德皇帝要南巡,权力意识大增的大臣们全体反对。
嘉靖的大礼仪事件、万历的国本之争、此时,明朝的皇帝们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但是行政权已经几乎完全的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
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懒惰造成的,明朝中期的很多皇帝们都因为要权力和大臣们进行过殊死的斗争,皇帝是权力的来源,他可以给人权力也可以剥夺权力,并且掌握人的生死,这是他唯一可以威胁大臣的地方。
但是偏偏明朝的大臣不怕死,而皇帝撤换了一个大臣,会有更多的大臣站出来维护这个集体的权力。
所以皇帝也苦于要不回自己作为统治者的行政权力,只能逐渐的退居深宫,做最高的决议人。
而所谓廷议这种事情已经不太需要皇帝的参加了,就如同美国人在国会开会,基本上是不需要总统出席的。
总统的任务只是决定是否同意国会开会所达成的意见。
这是明朝中期以后政治体制不同于封建社会任何时期的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特色。
可惜的是我们的研究者们只把目光集中在皇帝上朝了多少次的比较上,来认为这个皇帝的素质是否高明,甚至只会研究皇帝的私生活来给这个皇帝做判断。
在明朝中期以后做皇帝很难的。
如果你对权力表现的多一点兴趣,那结果可能就是嘉靖的大礼仪时间,你会被冠为暴君的称号。
如果你认为争取不到权力,干脆对大臣们好一点我自己退居深宫算了,会被人骂懒惰。
我们来看清朝皇帝和明朝皇帝的比较,就知道明朝皇帝在做皇帝这一点上比清朝皇帝辛苦多少!明清两朝有很多的情况是相似的。
我们首先来看被很多人喜欢的乾隆皇帝,其实在明朝皇帝里,和乾隆最相似的是正德,但是两个人的名声可谓是一天一地的。
其实两个人都是好玩好色宠幸奸佞的皇帝。
乾隆的南巡次数远大于正德,宠幸的和绅搜刮的钱财远胜于刘谨。
而刘瑾是死在了正德的执政期,乾隆不死,和绅都倒不掉!为什么大家都是出来混的,你就是风流而我是下流呢?即便乾隆比正德在执政能力上有高的地方,但是明清的体制不同,正德下面有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在帮他,治国方面不见得比乾隆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实的明朝政治形势到了弘治以后,情况就已经是明朝皇帝没有办法控制的了。
皇帝已经变成了权力的来源和象征,但他们做任何的事情都已经没有办法自由。
比如正德皇帝要南巡,权力意识大增的大臣们全体反对。
嘉靖的大礼仪事件、万历的国本之争、此时,明朝的皇帝们已经变成了退居幕后的国家最高统治者,但是行政权已经几乎完全的落在了内阁和六部的手里。
这也不是皇帝昏庸和懒惰造成的,明朝中期的很多皇帝们都因为要权力和大臣们进行过殊死的斗争,皇帝是权力的来源,他可以给人权力也可以剥夺权力,并且掌握人的生死,这是他唯一可以威胁大臣的地方。
但是偏偏明朝的大臣不怕死,而皇帝撤换了一个大臣,会有更多的大臣站出来维护这个集体的权力。
所以皇帝也苦于要不回自己作为统治者的行政权力,只能逐渐的退居深宫,做最高的决议人。
而所谓廷议这种事情已经不太需要皇帝的参加了,就如同美国人在国会开会,基本上是不需要总统出席的。
总统的任务只是决定是否同意国会开会所达成的意见。
这是明朝中期以后政治体制不同于封建社会任何时期的一个很值得研究的特色。
可惜的是我们的研究者们只把目光集中在皇帝上朝了多少次的比较上,来认为这个皇帝的素质是否高明,甚至只会研究皇帝的私生活来给这个皇帝做判断。
在明朝中期以后做皇帝很难的。
如果你对权力表现的多一点兴趣,那结果可能就是嘉靖的大礼仪时间,你会被冠为暴君的称号。
如果你认为争取不到权力,干脆对大臣们好一点我自己退居深宫算了,会被人骂懒惰。
我们来看清朝皇帝和明朝皇帝的比较,就知道明朝皇帝在做皇帝这一点上比清朝皇帝辛苦多少!明清两朝有很多的情况是相似的。
我们首先来看被很多人喜欢的乾隆皇帝,其实在明朝皇帝里,和乾隆最相似的是正德,但是两个人的名声可谓是一天一地的。
其实两个人都是好玩好色宠幸奸佞的皇帝。
乾隆的南巡次数远大于正德,宠幸的和绅搜刮的钱财远胜于刘谨。
而刘瑾是死在了正德的执政期,乾隆不死,和绅都倒不掉!为什么大家都是出来混的,你就是风流而我是下流呢?即便乾隆比正德在执政能力上有高的地方,但是明清的体制不同,正德下面有杨廷和为首的内阁在帮他,治国方面不见得比乾隆差。
而乾隆在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上实在是罄竹难书!如果这两个人的评价有些微小的差别还可以理解,但是这么相似的两个皇帝,一个是明君,一个昏君,不觉得奇怪吗?也许他们的区别仅在于,正德南巡的时候,百官谏止,大臣们以死相逼,搞的朝野上下,声势浩大,区区一件南巡的事件就演变成了皇帝和大臣争权力的政治斗争。
乾隆会吗?他想南巡的时候百官们想的是怎么样争取做个随从以接近皇上讨皇帝欢心。
所以会有舆论将这件南巡的事情拖到皇帝的个人素质上吗?同样的一件事,有人留下的是风流的美名,有人得到的是下流的恶名。
如果从这点上还不能引起你的思考,那么那么多史书真是白读了!明朝皇帝个人的自由到最后已经是狭小到无以复加了。
甚至连立储君这样的事情也没有自由。
万历的国本之争对比康熙那么随心所欲的换太子,可知在明朝做皇帝是多么艰难!明末在各项制度上已经接近于早期欧洲的君主立宪,正如欧洲君主国家的储君们被选择出来需要经过内阁的批准。
明朝的太子被立出来是也要获得内阁的首肯的,在中国历史上,好象没有哪个朝代的皇帝的自由最后委琐到这么小的范围,连立储君都身不由己。
那么现在我们再看看明朝的皇帝们,难道不理朝政是他们的主观愿望吗?他们的早期都曾经试图确立以自己的想法来实施的政治制度,但无一例外的被大臣们驳回,退居深宫是他们唯一的选择,除非他们不顾舆论的压力,对大臣进行残酷的屠杀以换取自己的的权力。
但是在明朝这样做的可能性很小,嘉靖的开始的屠杀并没有吓倒明朝的大臣,倒最终吓倒了皇帝自己。
这些明朝皇帝们,一个个在深宫打发这自己无聊的岁月的时候,其实大部分的人心中,是很无奈的!我们看待明清两个朝代的皇帝,应该更多的将目光放在研究这两个朝代的政治体制上,有了结论之后再来说话,皇帝本不是什么最根本的问题所在,英女王每天的活动是到处参观剪彩,实际等同游玩。
为什么没有人说她是一个懒惰的昏君呢?因为我们都知道事实上她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力,重要的是,什么样的环境决定了这个皇帝能做什么样的事情!明朝的体制决定了皇帝交出行政权力对这个国家的运作更加的有利。
所以皇帝们不得不无奈的退居深宫。
初读明史的时候。
我也和许多人一样。
觉得明朝的皇帝大多数不怎么样,只有崇祯还好,可是时代不属于他。
但是后来发现,并不存在什么明实亡于万历的话,明就是亡于崇祯。
魏忠贤的出现打乱了明朝的文官治国体系,在他疯狂的屠杀迫害之后,行政权力转移到宦官,大臣的权力被剥夺。
而崇祯在杀了宦官们之后,顺理成章的夺回了行政权力,所以崇祯才会有那么勤政的机会。
而我们现在看崇祯时代的内阁,其实就是整个明朝权力最小的内阁之一,崇祯的掌权,加上个人实际政治能力的不足,破坏了明朝整个政治体系的平衡运作(魏忠贤也和他同样起了这个效果),他对一直以来国家的运转,官员的调配进行了很不适当的干涉,导致了明朝国家运行体制的崩溃,最后因为战争亡了国。
我们一直就存在这样一种误区,好象皇帝勤政国家就管理的好,皇帝懒惰国家就一定民不聊生。
我们熟知的江南四大才子的风流故事发生在懒惰的正德皇帝时期,那个时候国民的生活比之所谓康乾盛世如何?崇祯的勤政只是一种假像,有些人努力但总是做错事是不值得赞扬的。
说到明朝的宦官专权实际上是皇帝想夺回权力的工具。
宦官们惟利是图,被阉了后只有依靠皇权才能生存,除了皇宫连谋生的本领都没有。
而且,对于那些宦官,如果皇帝嫌他权利太大,与之形成矛盾,皇帝不高兴了一纸诏书就可以扳倒,因为这时皇帝就与内阁和大臣一边了。
这绝非唐朝时,宦官权利大到可以杀皇帝可比。
比如英宗于曹吉祥,宪宗于汪直,武宗于刘瑾,思宗于魏忠贤,无不如是。
在来看看满清的八旗制。
实际上这是一种双重的奴隶制度。
第一重:八旗制规定旗人不能从事农工商,而且还有活动范围等等的限制,实际上也是完全依附于皇权,没了满清皇帝他们一样连谋生的本领都没有。
在对皇权的依附性上,旗人们和太监是相同的;但是,这些旗人们武装到牙齿,而且重要的官职也都是这些旗人担任。
现在的上司是自己以前的主子,你指望他们会对皇权进行制约吗?终满清一朝,都把防范汉人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有汉人官员要对皇帝权力进行制约,满清皇帝把他们灭九族完事,反正还有给自己当奴才的满人官僚。
第二重:到了清末,豢养着400万满人,而当时中国人口总共才4亿,满人不事生产,不事工商。
对汉人血腥屠杀、残酷压榨,而本民族则全民皆贵、养尊处优、作威作福近三百年,由清末的400万,对比满族入关时候的人数,我不仅要骂一句“一群畜牲”。
皇权的畸形强大是中国在满清时代落后于中国的根本原因。
工商业的发展产生的市民文化挑战的就是支持皇权的封建文化。
皇权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一个强大的皇权必然会拼命压制工商和贸易。
相反,汉族王朝的文官执政不会压制工商,工商发展从公里说可以大大增加财政收入,方便官员们加薪(宋代),从私里说可以提供官员们的灰色收入(明代)。
对工商、贸易和思想采取压制的政策和成功地压制了是两回事,明朝皇帝想压制但他们没有能力压制,因为汉族王朝是文官执政。
满清皇帝成功压制了,因为他的官员们都是他的狗奴才!总之明朝皇帝想要行使权利,有诸多掣肘,比如明神宗没有权利决定太子,敬服张居正。
明武宗想游江南,也只能借口南征镇压叛乱,最后叛乱被王阳明平息,他也只能打道回府,要知道明武宗可是一个任性妄为的皇帝,而此时也无可奈何。
甚至是明世宗只是想尊自己的亲生父亲为皇考,亲生母亲为皇后,太后,也是经过了几年的斗争才打到目的,君臣两败俱伤。
再看看清朝,乾隆劳民伤财,像蝗虫一样搜刮百姓供自己寻欢作乐的下江南,他们倒是来了一次又一次,每次都如蝗虫一般,将沿途百姓的民脂民膏吸剥干净,没有一个人出来反对。
可笑的是一帮满清的御用走狗文人还吹为美谈!!雍正设立军机处,里面的大臣都只是皇帝的奴才,皇帝说什么就是什么,不要说提出反对意见了!明亡清兴是中国文明大倒退的事实。
明朝究竟比清朝强在哪些方面?为什么满清入主中原后,其统治竟然使中国文明进步与发展的进程戛然而止乃至大步退后使得中国在19世纪才发现自己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这一切,根子当然主要是出在制度问题上。
而通过对明朝与清朝作具体的对比分析的努力,显然能使我们更全面、更透彻地看清楚这一切。
下面我就从三个大的方面来叨咕叨咕。
第一,明朝经济繁荣,社会生产力水平高,老百姓生活幸福指数相当高。
清朝老百姓则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明代经济繁荣,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相关的各个行业如农业、渔业、商业、餐饮、贸易、交通、航运、纺织、陶瓷、出版、娱乐、演艺、家具、建筑等等无不都具有强劲的生产能力。
在明代的非战乱时期,农村社会怡然自得,市民阶层日益壮大,老百姓的生活可谓富足安康、愉悦幸福,对社会和生活的满意度和认可度都比较高。
这从当时一些西方传教士撰写的书籍中就可以得到印证,比如明朝时居留中国达22年之久的耶稣会士曾德昭,当他于1636年返回欧洲时,就满怀深情地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国志》一书,他在书中写道:“这个国家的财富值得称羡,从上述可以看出,除盛产各种谷物以及一切生活所需东西以外,他们还把所有东方最好最贵重的商品售卖给外国人。
”“所有的省都不乏长寿和愉快的人,可以看见许多精力旺盛和健壮的老人”。
“中国人爽快的赞颂邻国的任何德行,勇敢的自承不如,而其他国家的人,除了自己国家的东西以外,不喜欢别的东西。
中国人看见来自欧洲的产品,即使并不精巧,仍然发出一声赞叹。
……这种谦逊态度真值得称羡,特别表现在一个才能超越他人的民族上,对于那些有眼无珠、故意贬低所见东西的人物,这是一个羞辱。
”又如西班牙人门多萨所著的在西方影响很大的出版于1585年的《中华大帝国史》一书中也曾这样写道:“这个国家的男女都有很好的体质,匀称而且是漂亮的人,略高;他们大都脸宽,小眼睛,扁鼻子,胡子稀少,但也有人有大眼睛和大胡子的,脸孔很均匀。
”“他们第一是极其清洁,不仅在他们的屋内,也在街上。
”“在这个大国……,人们食品丰富,讲究穿着,家里陈设华丽,尤其是,他们努力工作劳动,是大商人和买卖人,所有这些人,连同上述国土的肥沃,使它可以正当地被称做全世界最富饶的国家”“那里生产的绒、绸、缎及别的织品,价钱那样贱,说来令人惊异。
特别跟已知的西班牙和意大利的价钱相比。
他们在那里不是按照尺码出售丝绸以及其他任何织品,哪怕是麻布,而是按照重量,因此没有欺诈。
”“在全国,大道都认真尽力的修筑和保持平坦,城镇的入口很讲究,极其雄伟,有三座或四座门,用铁坚固地包覆。
他们的街道铺得很好,宽到十五骑可以并行,而且很直,以致它们尽管很长,你仍可望到尽头。
”“他们的房屋一般都很漂亮,通常在门外整齐的植树,显得美观,给街道生辉。
房屋内部都白如奶汁,看来都像是光滑的纸,地板用很大和很平的方石铺成,天花板用一种幼稚的木料制作,结构良好并且涂色,看去象是锦缎,色彩金黄,显得非常好看;每座屋舍都有三个庭院和种满供观赏花草的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