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家庭氛围为爱因斯坦插上科学的翅膀

充满自由,平等和开明的家庭氛围给从小极端喜欢孤独,幻想和思考的爱因斯坦插上了在科学界遨游的翅膀。

爱因斯坦出生于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个性情快活的小实业家,母亲是一个宫廷商人的女儿。从小双亲对爱因斯坦的教育就是遵循孩子的意愿,从来不用世俗的框架去约束他的行为,这样的家庭生活背景也是造就爱因斯坦成为科学巨人的重要因素之一。

乐观开明的父亲,还有从不抱怨生活艰苦的母亲,因而家里常常充满了欢乐。少年时期的爱因斯坦成绩并不好,但是双亲却觉得““喂,不用那么担心。儿子现在只是对学校的规矩和机械性地灌输知识的方式不能理解。再长大些,明白社会上的事以后,就一定能应付自如了。”“是啊,我们现在怎么着急、上火也白搭。这个周末你有什么打算? ”“全家一起去郊游吧。虽然我也有一些工作急着要做,但放松一下也很重要。再说,孩子们也早就盼着了。”

对于当时学业一塌糊涂的的爱因斯坦来说,父母不但没有用世俗的教育方式——常识的框框去压制他,反而鼓励爱因斯坦去发掘未知的新奇的世界。

爱因斯坦五岁时,父亲给了他一个指南针,夸张点说,这个指南针决定了他的一生,他曾在自传中描述道:“针以那种固定的方式摆动,是与日常事物的规律不吻合的,它一定是属于某个无意识的概念的世界的,这一经验给我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我至今仍能记忆犹新。”

爱因斯坦通过一个指南针就能思考出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一种与人力和人类社会的规则完全无关的伟大力量,父母的作用就是不但没有给他带去任何消极的影响,反而给了孩子一个发现科学的契机。孩子的才能并不是从小就能被发现,父母能做的就是不要把孩子的才能扼杀在摇篮里,但是遗憾的是,现在的父母又有多少能做到这一步呢?

宽松自由的环境培养了他独立的个性。爱因斯坦走的不是一条循规蹈矩之路,他学习的动力完全发自内心的需求。

对于我们当代的大学生来说,缺少的就是独立地思索。思索自然之本性,是人类的“自觉需求”。爱因斯坦曾在《自述》中说, 一个人的求知欲除了需要鼓励之外,首先需要自由——没有自由它将不可避免地会夭折。尽管遭遇两次退学, 但从小到

大他都在父母的关怀和自己的坚持下,“自由自在地生活, 安排自己去学习那些适合于我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这种自由的学习方式, 与我们从小的所接受应试教育正好相反也许我们可以向他学习,给自己自由思考的空间,让自己的独立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始终沿着自己的目标向前。

二、爱因斯坦在少年时期便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世界观

人们常说,爱因斯坦是叛逆者和创造者,爱斯坦也称自己是流浪汉和离经叛道的怪人。但是他的叛逆和创造力都是来源于他从小就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爱问问什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爱因斯坦是一位世界公认的天才人物,但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与普通同龄的孩子相比, 不仅没有什么特别的聪明之处, 而且在某些方面还不如当时的一些同龄的孩子们。

爱因斯坦3岁时还不会说话。后来总算能说话了,却像一个小老头似的,从不喜欢玩耍。他特别讨厌活动身体,总是一个人呆坐着。偶尔兴致上来玩儿一会,也只是和比自己小2岁的妹妹玩儿。他一个朋友也没有。

后来,他上了小学以后,他仍然没改少言寡语、行动迟钝、懒惰的坏毛病。学习成绩也不太好,尤其是背诵最差。在课堂上被老师点名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就像一尊石像似地呆立着, 一言不发。

在中学阶段,爱因斯坦除了数学成绩出类拔萃外,其他各种成绩平平。爱因斯坦的记忆力较差,凡是对记忆有特殊要求的功课,成绩都不大好。可是,他会向老师提出一些稀奇古怪、无法解答的问题,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嘲笑,他却并不在意。“你呆在这里损害了全班学生对我尊敬,”他第七年级的老师约瑟夫狄根哈特博士愤怒地说。狄根哈特曾断言爱因斯坦“有这种性格缺陷永远不会有出息”,然而,这一性格缺陷成为了日后爱因斯坦作出种种发现的主要因素。

爱因斯坦在中学毕业前夕因故被路提波德中学勒令退学。后来他从慕尼黑到瑞士的苏黎世,以同等学历投考苏黎世的联邦工业大学时,除数学成绩突出外,因其他各科成绩不好而未被录取, 以后,他到离苏黎世不远的阿劳镇的州立中学补习一年,再次投考联邦工业大学才被录取的。可见,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作为一名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学生,实在没有表现出多少超过当时其他优秀中学生的地方。

可是, 就在阿劳中学补习的这一年中,爱因斯坦却开始思索起光和以太的问题来了, 并在头脑中产生出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如果一个人以光的速度跟着一道光线跑,他将看到什么呢?

这个间题伴随着爱因斯坦读完大学,参加工作,在经过十年沉思和艰苦探索以后,终于在1905年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开创了物理学的一次伟大的革命。而十年前突然想到的那个问题,这正是狭义相对论思想的萌芽。

那么,作为一个掌握知识并不太多的十六岁的中学生,爱因斯坦怎么会产生这样一种思想呢?当爱因斯坦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孩子的时候,在他看到父亲送给他作为玩具的指南针总是以确定的方式行动的现象时,便感到十分惊奇并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到他十二岁时,在他的叔叔的引导下亲自证明出了毕达哥拉斯定理,以及阅读了医科大学塔尔梅送给他的那本后来被爱因斯坦称为“神圣的几何学小书”的几何学教本,以及其他一些自然科学的通俗读物以后,就完全终止了对神学宗教的信仰。他说:“尽管我是完全没有宗教信仰的(犹太人)双亲的儿子,我还是深深地信仰宗教,但是,这种信仰在我12岁那年就突然中止了。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我很快就相信, 《圣经》里的故事有许多不可能是真实的。”

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提倡唯物,反对唯心坚持真理,破除迷信,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他才能勇往直前,不断前进,谁违背了这种精神,就会误人歧途,寸步难行。

这样的科学钻研精神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培养自己对数学的兴趣, 可以锻炼和发展我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我们的逻辑思维水; 进行艺术薰陶,培养敏锐的直觉和丰富的想象力;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灌注式的教育方式,保留一些长期得不到明确答案的疑问和好奇心; 鼓励自行选择课外的科学和哲学读物,有针对性和试探性地向某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较强的推荐一些比较高深的科学和哲学著作,学会自己去研读,从而训练和培养我们的自主精神和观察问题、思索问题、钻研问题的习惯等等,激发我们对科学的,艺术的和哲学的直觉和灵感。所有这些对于帮助我们确立自己的科学世界观,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敢于挑战他人眼中的“权威”

“爱因斯坦决不是外星人,”哈佛大学物理学家、科学史家彼得.加里森笑着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