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厢记》天下夺魁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浅谈《西厢记》的艺术特色(word文档良心出品)

(完整word版)浅谈《西厢记》的艺术特色(word文档良心出品)

浅论《西厢记》的艺术特色摘要:王实甫,是我国元代著名戏曲作家,《西厢记》是其惊世骇俗之作,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不朽的杰作。

贾仲明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锤定音,而这部作品在艺术上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这部作品中不仅具有深刻的反封建礼教色彩,而且“一见钟情”恋爱模式别出心裁。

戏剧结构宏伟而紧凑严整而巧妙、纵横交错、跌宕多姿的复杂面貌。

根据复杂的人物性格特征又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从而也就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等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塑造。

不仅如此,还打破戏剧体例加以创新,还用富于典雅宫丽、戏剧化、个性化的语言写下了这部具有“花间美人”班格调的作品。

关键词:艺术成就反封建戏剧结构戏剧冲突人物塑造体制创新语言特色《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曲中的典范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以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

它表达了“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完聚,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这一永恒主题,反映了广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

《西厢记》之所以能成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不仅是因为它具有深刻的反封建礼教色彩和进步的婚姻爱情思想,而且在戏剧结构与冲突以及体制创新和语言特色都取得了较大的艺术成就。

首先,《西厢记》具有深刻的反封建色彩和进步婚姻爱情思想。

“一见钟情”的恋爱模式别出心裁,打破了封建束缚的层层壁垒,表达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

张生和崔莺莺的故事可谓是“一见钟情”,不再停留在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也不在把那种“门当户对”、“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表现出的是封建社会中大胆追求爱情与幸福的主题。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穷书生与堂堂相国小姐的相爱已经是中打破封建门第观念、爱情至上的进步思想。

张生为爱夜留普救寺、跳墙幽会,莺莺也突破封建藩篱自由大胆的追求爱情。

虽然说他们只能用“酬简”、“听琴”等十分隐蔽的方式进行相互倾吐爱慕,遭遇重大阻碍时也有所苦闷,但是他们却依然不放弃,始终相守,捍卫他们自己的爱情。

解析《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的人物特点

解析《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的人物特点

解析《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的人物特点摘要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奇故事之一,其诞生于盛产戏曲的元代,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以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剧本。

创作活动大致在元成宗的元贞,大德年间。

王实甫,是元代剧坛的杰出作家之一。

王实甫是一个熟悉官妓生活的落拓文人,和演员、歌妓往来密切,擅长于写儿女风情一类的剧本,《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号称“北曲压卷之作”,在于他运用美不胜收的词章,通过人物之间跌宕起伏的情感纠葛和渗透其中的真情实感,来寄寓作者的思想。

历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对《西厢记》的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的研究,这部元曲之所以历经数代、持久不衰、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受到广大观众、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阐述了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对王实甫《西厢记》的作者和作品人物主要包括:张生、莺莺、红娘、老夫人等人物特点进行了分析,表现了王实甫高超的改编技巧和创造性笔法,使得《西厢记》艺术成就达到了中国古典戏剧的最高峰。

关键字:王实甫;《西厢记》;作者;作品;人物特点The characters of Wang Shifu "the West Chamber"authors and worksAbstractWang Shifu's "the West Chamber" is one of the famous folk tales in China,which was born in rich in the drama of the Yuan Dynasty,is one of the earlier to more drama even play a story script. Creative activities generally in Yuan Zhen Yuanchengzong,Dade years. Wang Shifu,is one of the outstanding writers of Yuan Dynasty drama. Wang Shifu is a familiar with its own life of literati,and the actors,their close contacts,good at writing children style a kind of script,"the West Chamber" is his masterpiece. Known as "the most outstanding masterpiece," "he is using beautiful words through one's real feelings between the characters,the ups and downs of the emotional entanglements and the permeability of the author's thoughts,to stay. There have been a lot of research on many men of literature and writing "the West Chamber" characters,artistic characteristics,structure and layout,the yuan has experienced several generations,enduring,win universal praise,widely circulated,by the majority of the audience,readers and.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haracters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the Wang Shifu "the West Chamber" of the author and the characters include:Zhang,Ying Ying,the matchmaker,the old lady and other characters were analyzed,showing Wang Shifu's superb adaptation skills and creative writing,so that "the West Chamber" artistic achievements have reached the peak Chinese classical drama.Keywords:Wang Shifu;"the West Chamber";the author works;characters;目录一、王实甫和《西厢记》的相关介绍 (4)(一)王实甫的相关介绍 (4)1、王实甫的简介 (4)2、王实甫的生平轶事 (4)3、王实甫的身世与创作 (5)(二)《西厢记》的相关介绍 (5)1、《西厢记》的简介 (5)2、《西厢记》的特点 (5)3、《西厢记》的影响 (6)二、《西厢记》作品中的主要人物特点分析 (6)(一)聪明智慧、追求婚姻自由的典型叛逆封建礼教一崔莺莺 (6)(二)善良、聪慧、痴情的书生一张生 (7)(三)封建礼教门阀制度的统治者一老夫人 (8)(四)富有正义感、乐于助人、勇敢机智、热情泼辣的裨女一红娘 (9)三、《西厢记》作品中的人物塑造艺术 (9)(一)作者善于在复杂的矛盾冲突中彰显人物的个性特征 (9)(二)以人物在不同场合的情态表现,塑造人物典型的个性形象 (11)(三)对人物的心理进行深刻挖掘与细腻描摹 (11)(四)红娘形象特征的刻画对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 (12)四、《西厢记》作品中人物塑造的社会意义 (12)(一)对封建社会门第观念的揭露 (13)(二)对腐朽的封建礼教的抨击 (13)(三)对佛教徒的讽刺 (14)(四)提出爱情和婚姻自由的婚恋观 (15)参考文献 (16)致谢 (18)一、王实甫和《西厢记》的相关介绍(一)王实甫的相关介绍1、王实甫的简介王实甫,(1260年-1316年)。

[《西厢记》原文及注解]《西厢记》原文及注解

[《西厢记》原文及注解]《西厢记》原文及注解

[《西厢记》原文及注解]《西厢记》原文及注解篇一 : 《西厢记》原文及注解原文地址:《西厢记》原文及注解作者:童菲第一节王实甫的《西厢记》王实甫生平及评价1(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人。

2(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颩颩排剑戟,翠红乡雄纠纠施智谋。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3(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4(人之赋才,各有所近。

马东篱、王实甫,皆胜国名手。

马于《黄粱梦》、《岳阳楼》诸剧,种种妙绝,而一遇丽情,便伤雄劲;王于《西厢》、《丝竹芙蓉亭》之外,作他剧多草草你称。

尺有所短,信然。

5( 世称曲手,必曰关、郑、白、马,顾不及王,要非定论。

《西厢记》[1]选注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杂剧第一折[2][正末扮张生骑马引仆上开[3]] 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4]也,先人拜礼部尚书[5],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

后一年丧母。

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未遂[6],游於四方。

即今贞元十七年[7]二月上旬,唐德宗[8]即位,欲往上朝取应,路经河中府[9],过蒲关上[10]有一故人,姓杜名确[11],字君实,与小生同郡同学,当初为八拜之交。

后弃文就武,遂得武举状元,官拜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着蒲关。

小生就望哥哥一遭,却往京师求进。

暗想小生萤窗雪案[12],刮垢磨光[13],学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万金宝剑藏秋水[14],满马春愁压绣鞍。

[仙吕][点绛唇]游艺中原,脚跟无线、如蓬转[15]。

望眼连天,日近长安远[16]。

[混江龙]向《诗》《书》经传,蠹鱼似不出费钻研[17]。

将棘围守暖[18],把铁砚[19]磨穿。

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受了雪窗萤火二十年[20]。

才高难入俗人机[21],时乖[22]不遂男儿愿。

空雕虫篆刻[23],缀断简残编[24]。

行路之间,早到蒲津。

这黄河有九曲,此正古河内之地,你看好形势也呵~[油葫芦]九曲风涛何处显,只除是此地偏[25]。

试述《西厢记》的语言特征

试述《西厢记》的语言特征

试述《西厢记》的语言特征王实甫的《西厢记》表现出的舞台艺术的完整性,达到了元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水平,明初的贾仲明环顾剧坛,提出“《西厢记》天下夺魁”,一锤定音,充分肯定了《西厢记》在文学史上的位置。

其语言艺术的丰富性和文采性也极具魅力。

(1)语言艺术的丰富性①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不同的人物,配以不同风格的对白,使得人物的个性更加鲜明,人物之间的对比也更强烈。

如剧中的红娘对小姐的心病了如指掌,因此快人快语,语刚出口,又觉得过于直率,怕小姐难以下台,一句话只说了半句就顿住:“你想张……”莺莺对“张”字当然敏感,立即追问,红娘急切间改口:“我张(望)著姐姐哩。

”足见红娘聪明狡黠,善于应对。

这段对白固然表现了莺莺红娘间亲密的主仆关系,但又突出了莺莺的小姐身份,她话语闪烁不定,不易捉摸。

红娘虽是下人,却机警有谋,惹人喜爱。

②对民间俗语的吸收运用纵观全剧,剧作者对文化修养高的人物如张生、莺莺多用文雅的语言,而对于文化修养较低,性格粗豪或爽朗泼辣的人物,如惠明和尚、红娘则多用口语俗语。

曲子中出现好些成语,如:“天长地久”、“提心在口”、“带月披星”、“巧语花言”;还有当时的民间口语俗语,如:“心数多”、“性情”、“将没做有”等,是从红娘的口中道出的。

这些很好地表现了红娘热情泼辣,聪明机敏的性格。

这些成语口语俗语在曲辞中的穿插运用,既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人物性格,又使曲子通俗易懂并且琅琅上口,使全剧达到华美与通俗的和谐统一。

(2)语言艺术的文采性《西厢记》之所以被称为“花间美人”,就是因为语言上五色缤纷的艳丽姿采。

具体表现为:①文辞华丽王实甫还吸收了唐诗宋词的精美语言,剧中以秀美的艺术语言刻出莺莺外表懒散娴静,内心却对张生病情消息的焦虑和等待以及见到简帖后的喜悦心情。

像“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这样的绝妙好词,在《西厢记》里面俯拾皆是,可谓是是美不胜收。

②丰富的修辞技巧全剧运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夸张、用典、对比、对偶、排比、反复、叠音、设问等。

论 《西厢记》 艺术形式上的创新

论 《西厢记》 艺术形式上的创新

论《西厢记》艺术形式上的创新黄晓玲【期刊名称】《戏剧丛刊》【年(卷),期】2018(000)012【总页数】2页(P3-4)【作者】黄晓玲【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正文语种】中文《西厢记》是王实甫天下夺魁之作,也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望,是很多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是描写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曲作品。

与元杂剧其他作品相比,《西厢记》在思想艺术上有很多创新,使之真正成为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伟大作品。

一、根据内容需要,突破了一本四折的传统体制《西厢记》的故事,最早来源于唐代诗人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叙述了少女崔莺莺和张生恋爱、终被抛弃的悲剧故事,小说赞许张生“为善补过者”,对张生的做法予以肯定,反诬莺莺为“尤物”、“妖孽”、“不妖其身,必妖于人”,通篇充满了男尊女卑、女人是祸水的思想。

到了宋金时期,崔莺莺故事进入了许多说唱艺术的领域,北宋秦观和毛滂用一种“调笑转踏”的曲艺形式写莺莺的恋爱故事,这些作品的内容虽然没有超出原作的范围,但对莺莺的不幸表示了同情。

明人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记载:宋金对峙时,南戏出现了《莺莺西厢记》,但剧本已佚失,无法了解其内容。

而此时,北方则出现了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董西厢》把爱情悲剧改变为莺莺与张生为争取自由婚姻、共同向封建家长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喜剧,张生也成为忠于爱情的正面人物,崔莺莺被描写成冲破礼教、战胜自我的女性,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体现了反封建的意义。

《董西厢》用五万言的巨制,描写这个曲折复杂的故事,而元杂剧一本四折的通例,难以容纳这样丰富的内容,为了满足故事情节的需要,很好地表现人物情感的波澜,王实甫的《西厢记》打破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创造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

一本四折的元杂剧,一般都由一个角色主唱,其他角色只是宾白。

五本的《西厢记》对此有所突破,其第四、五本中,张生、红娘、莺莺均有唱段,可谓平分秋色。

论王实甫《西厢记》的思想突破

论王实甫《西厢记》的思想突破
中 图 分类 号 : I 2 0 6 .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 — 9 1 6 1 ( 2 0 1 3 ) 0 1 — 0 0 9 4 — 0 4
赵 景深 先 生 在 《 明 刊本 西 厢 记 研究 ・ 序》 中将 王
崔 莺莺 与郑恒 的结 合 , 正适合 她此 时 的迫切 需求 。 郑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一 l 】
作者简介 : 姚燕燕( 1 9 8 8 一 ) , 女, 山西 忻 州人 , 西 北 师 范大 学文 学 院 中 国古代 文 学 专 业 2 0 1 1级硕 士研 究 生 , 研 究方 向 为元 明 清 文学 。
...— —
9 4- - - — —
门第观 念从 未消 退过 。 在 张生 “ 举 中 甲第 ” 后, 原本 一
切应该 也算 是尘 埃 落定 ,但 老夫 人对 于 郑恒 制造 的 谣言 , 不假 思索 地就 信 以为真 , 这 也正 好 为她 再次 悔 婚提 供 了借 口 , 不难 看 出 , 她 确 实是 一个 不择 手段 维 护 门第利 益 的严 酷 的封建 家长 。
恒不 仅 是 尚 书之 子 . 而 且是 老 夫 பைடு நூலகம் 之侄 , 门 当户 对 ,
实甫的《 西 厢记 》 和 曹雪 芹 的 《 红 楼梦 》 称为“ 中国古
代 文艺 的双璧 ” 。贾 仲明称 , “ 新 杂剧 , 旧传 奇 , 《 西厢 记》 天下 夺魁 。 ” 可见 , 《 西厢 记》 的确是 一 部文学 价值 极 高 的经典 著作 。
的也仍 旧是 “ 相 国人家 ” 的名 誉利 益 。 于是 , 百 般无奈 之下 , 她 再 次 许下 婚 约 , 但却提出“ 俺 三辈 儿 不 招 白 衣 女婿 ” 的要 求 , 可见 , 在 她 内心深 处 , “ 门当户 对 ” 的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西厢记》之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浅析崔莺莺人物形象《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王实甫根据元稹的《莺莺传》为原本,从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中脱胎而来的元代汉族戏曲剧本,是我国古典喜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主要叙述了书生张生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两人的恋情却遭到相国夫人的百般阻扰,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西厢约会、私定终生并且勇于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最终获得圆满结局的故事。

《西厢记》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其实描绘了“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主题最成功的戏剧,更是在与其对于女主角崔莺莺的人物塑造方面可谓是栩栩如生,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借用金圣叹曾经给予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做出的评价有云:“无双,天下之至尊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

”在此,便由此展开具体的分析。

首先,一开始我们便可以得知崔莺莺乃是已故相国大人的千金小姐,芳龄十九,端的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兼具温文贤淑。

不可不谓之是大家闺秀,人比花娇。

君不见张生在普救禅寺大雄宝殿初见莺莺,便“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张生萤窗苦读二十年,原本满心“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安邦定国的大志,原意奔赴长安一心只为考取功名只为飞黄腾达的锦绣仕途,只怕是在见到崔莹莹的花容月貌之后全抛在脑后,烟消云散不知所踪,唯叹“十年不识君王面,始信婵娟解误人”。

而之后的孙飞虎倾慕崔莺莺的美貌,要用武力强行围困普救寺抢走崔莺莺,来作自己的压寨夫人。

以及莺莺烧香时原应两耳清净不问七情六欲的和尚也心神不定,由此可轻易得见崔莺莺的气质非凡,清丽脱俗。

再也,论才情,崔莺莺那是才思敏捷,多才多艺,无论是诗词歌赋、琴棋书画、针黹女红,秋千蹴球,可以说是样样精通,更是有才女之誉。

浅谈《西厢记》中的语言美探究

浅谈《西厢记》中的语言美探究

浅谈《西厢记》中的语言美探究《西厢记》的语言成就在古典文学中具有较高的成分。

其凸显的是一种雅俗相见的语言美。

在其表达的过程中,作者巧妙的融合了古典诗词的优美句型,并将其化为典雅的清丽语言。

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的同时还将民间质朴的语言运用在内,将其提炼成为通俗易懂、富有强烈情感的语言。

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将语言的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语言表达主人公的情感与风格。

本文就《西厢记》中凸显的语言美进行简单分析,探讨《西厢记》中的语言美。

标签:《西厢记》语言美探讨引言自王实甫编写完成《西厢记》之后,该文学著作就已经成为了元剧的经典,广泛的运用于各种文学探究活动中。

自古以来,戏曲和元曲在中国戏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戏曲和元曲的发展将难以理解的戏剧上升为一个文学领域。

《西厢记》主要描写的是崔莺莺和张生之间的感情故事,歌颂在封建时期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同时表达了一种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的美好愿望和敢于向封建社会挑战的思想。

作者运用清丽的语言特色将该爱情故事完整的表达出来。

一、典辞华美,诗意浓郁《西厢记》在写作的过程中,继承了古代诗词运用情景交融和寓情于景的手法进行描写。

通过对人物周围环境和气氛的描写,表达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使得整个故事情境,在自然优美的环境中产生。

运用语言,古人在抒情方面多运用比兴的手法。

所谓比兴手法使之作者在表达主人公思想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景中见情,通过不同情境的对比凸显出主人公的感情变化。

运用情景之间的相互交替,表达出主人公内心活动的变化。

《西厢记》充分的运用了比兴手法,在剧中通过不断揣摩情境的变化,将剧中情景充分渲染,使得人物的活动心里能够具有层次性的表达出来。

例如,灯儿又不明……铁石也动情(《西厢记》中的第一本第三折)。

情景互相交融,将感情充分的抒发出来。

本句中描述了灯、月、扇等景物,在运用“淅零零”、“冷清清”、“忒愣愣”等叠词,很好的将氛围和情景之间相互融合[1]。

衬托出主人公在面对爱情时的那种焦灼心情。

论述元杂剧《西厢记》的人物塑造

论述元杂剧《西厢记》的人物塑造

论述元杂剧《西厢记》的人物塑造王实甫的《西厢记》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就就是展开了错综复杂的戏剧冲突,活灵活现的描摹人物的性格特征,完成了莺莺、张生、红娘,老妇人等独具个性特征的戏剧典型形象的塑造,使它成为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

(1)崔莺莺是个性格深沉内向、内心热烈表面幽静矜持的少女她有着美丽的容貌,又“咸黹女工、诗词书算”无所不能,却被深深地闭锁在寂寞的闺中。

并由于“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终身早就许给了“花花公子”郑恒。

她既无法驱遣自己青春的苦闷,也不容易突破封建礼教的藩篱去自由的处理自己的爱情,所以她只能用“酬韵”、“听琴”等隐蔽的方式相互倾诉彼此的爱恋。

而在遭到重大阻力使彼此隔绝时,只有暗自抒发自己的苦闷和相思,因此在遇到青年书生张生时就一见钟情。

到“隔墙酬韵”和“佛寺闹斋”之后,她对张生的感情更深了一层。

随着她身上爱情萌芽的滋长,她越来越不满于老夫人的约束,并迁怒于红娘的跟随。

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下书、老夫人许婚之后,莺莺满心欢喜,以为幸福在望。

哪知老夫人食言,一场喜事化成无穷苦恼,从而激起了她对老夫人更大的反感,也增进了她对那“口不应心的狠毒娘”的认识,开始产生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心理。

形成了矛盾冲突的主线。

(2)张生是一个对爱情专一、至诚至善的情种他家境清贫却敢于爱慕相国小姐,在功名利禄和爱情追求之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这些都显示出这个人物的不俗之处,他以他的至诚和专一赢得了莺莺的爱情,也赢得了爱情的最后胜利。

在《寺警》一折中,白马解围,又表现出他性格中热情有为和富于正义感的一面,张生的形象表现了作者“愿天下的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美好理想。

(3)红娘是一个淳朴善良、耿直机敏的侍女红娘是剧中最光彩的人物,虽出身低贱,却显得比女主人更有主见。

红娘热情而富于正义感,淳朴善良,聪明机智,勇敢泼辣,不仅促成崔张二人的结合,而且对老妇人进行斗争并取得了胜利的重要力量。

在两人的婚事遭到老妇人反对时,挺身而出,指责老妇人背义忘恩,又巧妙的将老妇人制服,他的名字成了那种不计个人得失而乐于成全他人的助人者的象征。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

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txt7温暖是飘飘洒洒的春雨;温暖是写在脸上的笑影;温暖是义无反顾的响应;温暖是一丝不苟的配合。

8尊重是一缕春风,一泓清泉,一颗给人温暖的舒心丸,一剂催人奋进的强心剂----------------------- Page 1-----------------------东京文学试论《西厢记》的故事流传和演变任莹(天津师范大学,天津300204)【摘要】((西厢记》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主要写的是张生对莺莺。

始乱之,终弃之”的悲剧故事,宣扬了-k-)L是祸水的传统论调.到了宋代,崔、张故事已被改编为多种文艺样式而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对西厢故事的思想主题,情节内容和人物形象都作了创造性改造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说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又称嵌董西厢》)。

从《莺莺传》到《西厢记》,尤其是董《西厢》,它直接给杂剧((西厢记》以深刻的影响,构成杂剧《西厢记》的深厚艺术传统.【关键词】流传;演变;历史;小说《西厢记》被元末明初的贾仲明誉为“天下夺魁”的丑恶行为找寻理由辩解。

还说,许多人都赞张生是个之作。

代表了元代爱情剧的最高水准,在中国戏剧史上“善补过者”。

这是颠倒是非。

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于《西厢记》的作者,向来众这部传奇文,虽说结尾很坏,但对崔张的爱情和莺说纷纭,一般认为是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莺性格的某些描写,却是楚楚有致、细腻动人,引起当人,生平事迹不详。

一生共创作了十四种杂剧,现在全时许多人的注意。

并给后世作者以深远影响。

正如鲁迅本流传下来的有《西厢记》、《丽春堂》、《破窑记》所说:“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

固亦可观,惟三种。

王实甫的剧作多以儿女风情故事为主,有浓郁的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中国小说史略》对《莺抒情气氛,语言清丽华美,是文采派的典范。

莺传》的肯定和批评都十分确当。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的历史流传与演变过传奇文《西厢》故事,流传甚广。

《西厢记》思想价值新探

《西厢记》思想价值新探

《西厢记》思想价值新探李静自元末明初,《西厢记》就被称作“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先贤时俊对《西厢记》主题的探索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董每戡先生在《五大名剧论》中提出:“以犀利的毫锋,深入地鞭挞了整个封建时代,尤其是唐代更为严厉的‘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这种罪恶的封建婚姻制度。

”[1]这种观点被许多学者所接受。

本文拟在此基础上,结合唐代社会门阀婚姻制度的真实状况,深入探讨《西厢记》的思想价值。

《西厢记》思想价值新探 1《西厢记》取材唐代,源于元稹《莺莺传》,讲述贫寒书生张生与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莺莺在婢女红娘帮助下与张生交往、相恋以致“自荐枕席”,然最终被科考中第的张生抛弃的爱情悲剧故事。

这个故事广泛流传,经过宋代赵令畤《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不断改编传唱,为越来越多的民众所熟知。

到了元代王实甫的笔下,在丰富的艺术积累基础上以杂剧形式对西厢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不仅以文采惊倒四座,其对张生与莺莺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改写,更使得《西厢记》成为“反封建反礼教”之才子佳人爱情剧的典范。

关于《西厢记》主题的“反封建”说发轫于郭沫若,其在1921年撰写的《<西厢记>艺术上之批判与其之性格》一文中评价《西厢记》为:“超时空的艺术品,有永恒而普遍地生命。

《西厢》是有生命的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底凯旋歌、纪念塔。

”这一说法为许多研究者所接受。

如宋之的在其《论<西厢记>》一文中认为《西厢记》:“描写了封建时代的一些青年男女,为了自由、幸福和生活的权力而敢于和传统的封建力量进行搏斗的,充满了曲折但也充满了痛苦、胜利和喜悦的一篇宏伟的诗篇。

”因之,“《西厢记》的艺术力量就在于:王实甫以毒辣的讽刺,火一样的嘲笑,尖锐的指责,抨击和烧毁了看来是强大无比的封建统治阶级底封建观念和封建力量。

”段启明在《西厢论稿》一书中道:“《王西厢》也是通过崔、张二人双双追求幸福爱情并最终获得美满结果的动人故事,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统治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思想。

西厢记天下夺魁讲解

西厢记天下夺魁讲解

学 精
棋闯局》,单折戏。

元 ➢②李开先《园林午梦》:是一部院本
代 文
杂剧,篇幅短小,结构简单。反映了封
学 建士大夫对这两个文学史上著名的叛逆
女性的否定。
3、续西厢之作
即不满《王西厢》的结尾,而按照自己
中 国
的意愿对西厢故事的结局任意改编之作。
古 代
然大多为狗尾续貂之作,没什么价值。
文 学
代表作有——
评价极为恰当。
故事美 人物美 语言美 音韵美
花间美人
第二节 关于作品——《西厢记》
《西厢记》杂剧是一部
中 国
多本戏,其篇幅是一般
古 代
杂剧的五倍。最早的
文 学
《西厢记》共五本二十
精 要
一套曲子(第一本为四
元 折一楔子,其余二、三、
代 文
四、五本均为四折),
学 明代改定为二十折加五
楔子(即每本皆四折加
人拜礼部尚书,不幸五旬之上,因病身亡。……学
成满腹文章,尚在湖海飘零,何日得遂大志也呵!
中 国
万金宝剑藏秋水,满马春愁压绣鞍。
古 【混江龙】……投至得云路鹏程九万里,先受
代 文
了雪窗萤火二十年。才高难入俗人机,时乖不遂男
学 精
儿愿。……

要 ①明·黄粹吾的《续西厢升仙记》

代 ②明末清初查继佐的《续西厢》
文 学
③碧蕉轩主人的《不了缘》
4、改西厢之作
改西厢之作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翻案之
中 国
作,即翻改《王西厢》的主题倾向或人
古 代
物性格;二是将北曲《西厢记》翻改成
文 学
南曲传奇戏,即南西厢之作。

论凌蒙初刻本《西厢记》

论凌蒙初刻本《西厢记》

论凌濛初刻本《西厢记》《西厢记》是一部重要的元代杂剧作品,被誉为“天下夺魁”之作。

其原本早已佚失,后来刊本很多,如明代就有徐士范本、罗懋登本、王骥德本、凌濛初本等。

各种刊本的体例不尽相同,而“切合元剧这一体制的只有凌濛初本”。

在《西厢记·凡例》中,凌濛初以“元体”称之:“人有见余杂剧,而疑余折数少者。

余曰:‘此元体,不可多也。

’”元体,在凌濛初话语体系中,又名北体、杂剧体、北曲。

观其论述,元体的意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元杂剧惯例是一本四折。

若情事复杂,四折难以道尽,则有楔子,“楔子止一二小令,非长套也。

其牌名,止有【赏花时】、【端正好】耳”。

或另立一本,如“吴昌龄《西游记》,则有六本”。

第二,每本仅有题目正名四句,而以末句作本剧之总名,别无每折之名。

如《窦娥冤》的剧名就来自“题目正名”的末句“感天动地窦娥冤”。

第三,角色为末、旦、外、净四色。

须多人者,则可增副末、旦徕、副净等,因此,朱有燉《西厢记》本有外扮老夫人、旦徕扮红娘,“自是古体,确然可爱”。

第四,一折一宫调,且一人主唱。

第五,北曲本调实字少衬字多,与南曲本调实字多衬字少相异。

《西厢记》并未收入《元刊杂剧三十种》。

《元刊杂剧三十种》是唯一元刊杂剧集,其对研究元剧早期体貌便有着重要的参照意义。

从刊刻来看,是书刊刻简易,没有目录,也无剧作者之名。

后经王国维考订,剧作者始有眉目。

1980年徐沁君在中华书局出版《新校元刊杂剧三十种》。

在《校订说明》中称:“元刊本不分楔子与折数,每折套曲前绝少写明宫调,今皆为增补,但不作校记。

凡曲牌名称遇有讹误或脱落者,误者正之,脱者补之。

”既然元刊杂剧不分楔子与折数,以及套曲前又绝少宫调,那么,凌濛初所谓的“元体”云云,又是从何而来呢?凌本《西厢记》,“悉遵周宪王元本,一字不易置增损。

即有一二凿然当改者,亦但明注上方,以备参考。

至本文,不敢不仍旧也”。

(凌濛初《西厢记·凡例》)周宪王,即朱有燉,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朱橚的长子,袭封周王,谥宪。

西厢记赏析(5篇范文)

西厢记赏析(5篇范文)

西厢记赏析(5篇范文)第一篇:西厢记赏析《西厢记》赏析一个精彩的故事需要一系列形象鲜明的人物来演绎,同样形象鲜明的人物也需要情节丰满的故事来提供展示的舞台,只有这两者达到一个统一,才能成就一部精彩的文学作品。

《西厢记》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它是我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深刻的反封建礼教的思想性和精湛优美的艺术性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读者的喜爱。

作品里描写的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而作品的艺术风格,尤其是它那璀璨优美的语言艺术,更令历代各阶层人士,包括自视甚高的历代文人墨客都为之扼腕赞叹。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可以说是阐述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作品。

《西厢记》歌颂了青年男女为争取自由婚姻而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批判了由家长包办的门当户对的封建婚姻观念,揭露了封建礼教对自由幸福爱情的摧残,表现了“佳人配才子”和“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思想和感情。

它具有更鲜明的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色彩。

《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牡丹亭》、《红楼梦》都从它那里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厢记》作者王实甫,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大都人。

他一生写作了14种剧本,《西厢记》是他的代表作。

这个剧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源远流长,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莺莺传》,讲述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恋爱生活,结果是张生遗弃了莺莺,是个悲剧的结局。

元代王实甫在此基础上把崔莺莺与张生的爱情故事改为了杂剧,这就是我们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厢记》。

在《西厢记》中王实甫塑造了一系列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关于对男主人公张生的塑造,王实甫不仅写出了张生的痴情与风魔,更写出了张生的才华,以及张生的软弱。

张生个性温文尔雅、执着志诚、略带傻气,前人评论张生的形象常用“志诚种”三个字来概括。

西厢记

西厢记

《西厢记》,必须扫地读之。 西厢记》 必须扫地读之。 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 扫地读之者,不得存一点尘于胸中也。 西厢记》 必须焚香读之。 《西厢记》,必须焚香读之。 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 焚香读之者,致其恭敬,以期鬼神之通 之也。 之也。 西厢记》 必须对雪读之。 《西厢记》,必须对雪读之。 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 对雪读之,资其洁清也。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 《西厢记》必须对花读之。 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对花读之者,助其娟丽也。 ………… ——金圣叹 ——金圣叹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 张生与莺莺惜别,上京应试,中了头名状 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却造谣谎说, 元。然而崔夫人侄儿郑恒却造谣谎说,张 生已做了卫尚书的乘龙快婿, 生已做了卫尚书的乘龙快婿,逼崔夫人把 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 莺莺嫁给他。就在这时,张生回到普救寺, 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 在白马将军的帮助下,揭穿了郑恒的阴谋, 与莺莺喜结连理。 与莺莺喜结连理。
《西厢记》故事梗概: 西厢记》故事梗概: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夫人郑 唐贞元年间,前朝崔相国病逝, 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等, 氏带女儿莺莺、侍女红娘等,护相国灵柩 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遇阻, 回河北博陵安葬,中途道路遇阻,暂住于 河中(今永济)普救寺。一天, 河中(今永济)普救寺。一天,准备赴长 安赶考的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 安赶考的河南洛阳书生张珙(字君瑞), 因雨滞留在河中。在游普救寺中与莺莺相 因雨滞留在河中。 为了追求莺莺,张生借宿于普救寺。 遇。为了追求莺莺,张生借宿于普救寺。 一天晚上,张生见莺莺正在园中烧香祷告, 一天晚上,张生见莺莺正在园中烧香祷告, 隔墙的他便趁机高声吟诗一首。 隔墙的他便趁机高声吟诗一首。莺莺知道 吟诗者是张生,便回诗一首。一去一来, 吟诗者是张生,便回诗一首。一去一来, 以诗为媒,彼此感情徒增。 以诗为媒,彼此感情徒增。

谈《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谈《西厢记》的语言艺术

谈《西厢记》的语言艺术王实甫的《西厢记》,与曹雪芹的《红楼梦》有着同样崇高的地位,二者并列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座高峰,被誉为中国古典文艺的双璧。

作为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座丰碑,《西厢记》代表着我国戏剧的最高水平,贾仲明称其为“新杂剧,旧传奇,唯之天下夺魁”;金圣叹更说它是“天造地设的妙文”,认为“它不是何人做得出来,是他天地直会自己劈空结撰而出”。

作为一部相当出色的戏剧,《西厢记》不仅是缘于它前无古人地提出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超前进步的爱情新主张,更是因为其富有浓郁抒情性、以秀丽华美著称的曲词,让人读来满口生香,回味悠长。

作者或化用前人诗词佳句入曲,意境优美,词意细婉缠绵;或融情入景,营造饱含诗情画意的场景,使境界尽善尽美,烘托剧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和感情状态,景物描写贴切自然。

朱权说王实甫的词“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极言称赞王实甫的曲词有着诗一般的语言和意境,形成了优美的“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

可以说,作者以高超的语言描写艺术,给人们带来一场感观与心理的盛宴,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诗性的语言艺术,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的语言是文艺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在进行人物的描写时,要尽量“语求肖似”,随口而出,说一人像一人,力求个性化又不失于通俗。

一部成功的作品只有使用真实的、符合人物个性的语言,才能使剧中人物显得亲切而熟悉,才能和读者有活生生的交流,才能使作品富有生机和鲜活的气息。

王实甫极长于以诗化的语言塑造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在《西厢记》中,无论是角色语言还是记述性的语言,不论是唱词还是宾白,他都非常注意区分各个人物独特的身份、经历以及社会地位,常常让他的人物自然而然地说话,使人物在一定的时间和场所用一种适合他们性格的语言方式来表达。

例如:张生和崔莺莺虽然都是饱读诗书之人,又同样出身于名门,对爱情充满自由的向往,但两人的个性有异,语言风格也就相差甚远。

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

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

为什么《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的故事最早源于唐代元稹的《莺莺传》,后又经唐、宋文人的改编,更趋丰满。

王实甫的《西厢记》,其劇情直接取材于金代董解元的杂剧《西厢记诸宫调》。

当然,相较于董西厢,王西厢弥补了很多缺陷。

这不仅表现在情节更加缜密、紧凑,还表现在主人公冲破封建礼教,无畏地追求爱情、追求人性的精神。

本讲座的主要内容包括:“西厢”故事的衍变、《西厢记》的作者考证、《西厢记》的思想、《西厢记》的艺术等。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阐述,听众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西厢记》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史地
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西厢记》天下夺魁”黄季鸿(东北师范大学,吉林长春 130024)摘要:〖HT5”K〗本文对《西厢记》在古典戏曲中应占何种地位进行了讨论。

从元杂剧与《西厢记》的关系,《西厢记》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及场上之曲,历史对《西厢记》的检验等方面,再次论证并肯定了“《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结论。

同时指出,不仅局限于元杂剧,即使从中国古代戏曲全方位的角度来考察,《西厢记》也是一部无与伦比的戏曲杰作。

关键词:《西厢记》;元杂剧;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场上之曲;戏曲杰作中图分类号:I20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08(2003)02-0049-04《西厢记》在元杂剧中的地位问题,明代中后期曾有过热烈争论,扬者谓“《西厢记》天下夺魁”,抑者甚至诋毁否定者亦有之。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戏曲佳作如《琵琶记》、《牡丹亭》等不时诞生,若欲衡定《西厢记》在戏曲史上的地位,还必须将这些新的佳作纳入比较的视野。

今日论者虽有论述偶尔触及到这个问题,但意见多不明朗,也不一致。

笔者认为,即便在整个中国戏曲史上,《西厢记》“天下夺魁”依然当之无愧。

此问题靠一篇短文并不能阐释清楚透彻,其来龙去脉、是非始末相当复杂,本文只想就自己的研究、体会从三个方面对此扼要地做一些论证与说明。

一、《西厢记》“天下夺魁”对元杂剧的影响如果就《西厢记》与元杂剧的关系加以考察的话,《西厢记》对元杂剧的影响与反响远非其他杂剧可以比拟,故元明之际的曲家贾仲明(1343—1442后)首作“《西厢记》天下夺魁”之评。

贾仲明为明初永乐帝三大侍臣之一。

永乐二十年(1422)贾氏为元钟嗣成《录鬼簿》中未撰吊词的作家补撰了吊词,贾氏为王实甫所补撰的[陵波仙]吊词如下:风月营密匝匝列旌旗,莺花寨明●●排剑戟,翠红乡雄赳赳施谋智。

作词章,风韵美,士林中等辈伏低。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这里,贾仲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西厢记》天下夺魁”结论。

那么这个结论表明的难道只是贾仲明自己的艺术识见与判断吗?果若如此,那就难免有人不同意贾氏的结论或观点了。

事实则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西厢记》与元杂剧的关系极为密切,其它剧本对《西厢记》的引用或提及仍可以使我们想象它在元杂剧中的巨大影响远非其它剧所能比拟。

霍松林先生曾指出至少有十四本元杂剧引用或提到过《西厢记》,究竟有多少本呢?这个问题颇为复杂,若认真加以具体考察的话,有些现象还很难说清。

不过就《西厢记》有关联的元杂剧进行统计的话,现在起码可找到四十本左右(笔者另撰有《元杂剧引述〈西厢记〉考》一文,对此作专门探讨),这种现象实属独一无二,唯《西厢记》有之。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剧本折光地透露出了《西厢记》的影响与地位,如《绯衣梦》反面人物贾虚有这样的道白,他说自己“幼习儒业,颇看《春秋》、《西厢》之记”。

《春秋》传为孔子所作,此系儒家经典,在封建时代的政治与学术上有着至高无上的尊位。

剧作是让贾虚自己出乖露丑,从而对他进行嘲讽与戏噱。

在儒学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时代,《西厢》岂可与《春秋》同日而语?但在贾虚那里却成了他幼习儒业的骄傲的资本,真是无知得可笑。

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这则材料无意中又透露出了元代勾栏曲肆视《西厢记》为杂剧“《春秋》”的事实,否则贾虚便不会有这样的比附。

《绯衣梦》一说为关汉卿作,果若如此,此则材料则是将《西厢记》与《春秋》牵连到一起的最早的文字记录,《西厢记》被称为《春秋》,也许就是因此而来;此外宫天挺杂剧《范张鸡黍》第二折中也有一例,其中有无学小人王仲略将《春秋》直谓为《西厢记》的言谈。

剧中范巨卿针对权贵不学无术,感慨“《春秋》不知怎的发”时,王仲略与范巨卿则有如下一段对白:(王仲略云)春秋这的是庄家种田之事。

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咱秀才们管他做什么?(正末云)不是这等说,是读书的《春秋》。

(王仲略云)小生不曾读《春秋》,敢是《西厢记》王仲略是“天官主爵都尉兼学士判院门下女婿”,后为“杭州佥判”,王仲略对儒家经典《春秋》竟一无所知,实际就是范巨卿所说的不学无术之流,但可笑的是王仲略虽然不知晓《春秋》,却知晓《西厢记》,这表明当时有将《西厢记》别称为“春秋”者在。

将《西厢记》与《春秋》并称,除了戏噱之外,折光反射出来的则应该是元代勾栏曲肆中艺人、观众对《西厢记》情有独钟的偏爱及其对《西厢记》的一种高度肯定。

从我们所统计的与《西厢记》有关联的元杂剧数字来看,《西厢记》的影响与反响在元代剧坛上远非他剧所可比。

这再次表明“《西厢记》天下夺魁”决非偶然,贾仲明的评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不只是一个评论家自己的心声。

二、《西厢记》在所有古代戏曲作品中依然“天下夺魁”“《西厢记》天下夺魁”是就《西厢记》与元杂剧立论的,明清两代对此问题有过热烈的争鸣,“要在流传至今天学界对这个问题基本达成了共识,其结论正如徐朔方先生所表述过的一样,今的一百六十本左右的金元杂剧中挑选一部作为压卷之作却非《西厢记》莫属。

”元杂剧所取《西厢记》又是元杂剧最伟大的创作,得的高度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人们有目共睹,按理说,它与后代戏曲创作中同样取得了伟大成就的作品应该难分高下才是,这或许就应该说成是“双峰并峙”(或曰“数峰并峙”)吧!事实上却并非如此,有的学者说,高明的《琵琶记》是“戏曲中的《红楼梦》”,也有学人以为“《牡丹亭》优于《王西厢》”。

这些学人的论述,并非在做简单无聊的排位游戏,论述可以启发人们从某一个视角更加深入地体会《琵琶记》、《牡丹亭》的成就所在,但其结论则令人不敢苟同。

我认为即便在整个中国古代戏曲史上依然说“《西厢记》天下夺魁”,也未尝不可,此处只能就最重要的两个评价标准略申理由如下。

其一,《西厢记》塑造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最为成功。

恩格斯《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曾有过这样的论述:“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人物的塑造对于通俗文学、叙事文学的小说与戏曲来说,其重要性远非一般因素可比。

以《西厢记》、《牡丹亭》来论,二者都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伟大作品,但在典型人物的塑造上,《西厢记》则更高更完美地实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塑造。

试看莺莺在追求爱情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羞涩、矛盾、斗争等思想性格特征,与崔莺莺所生活的家庭环境、所生活的文化氛围是多么的自然与谐调!与《西厢记》相比,《牡丹亭》尽管也可以说成功地塑造了典型人物,但其与“典型环境”的结合上,则不如《西厢记》完美自然。

杜丽娘以一次春梦的经历,就为此殉情而死,不能不令人感到多多少少的有些勉强。

它对于揭露理学戕残生命、害人之深,固然颇有力度,这种思想也极为可贵,但我们不能因为作品宣传了进步的文化思想,对其艺术上的不足就视而不见,《牡丹亭》在许多地方却存在着以观念代替形象创造的不足,这一点,不惟主要人物杜丽娘如此,在次要人物如陈最良身上也是如此。

陈最良是个古板迂腐者,怎能让他的口中道出“既见君子,云胡不瘳”的恶噱?这种不足,《牡丹亭》远较《西厢记》为多。

至于《琵琶记》,明清人所云的“《琵琶》教孝”优于《西厢记》的“无裨风教”说,这在今天已经完全没有讨论的必要了。

然而李渔《闲情偶记》所论的《琵琶记》硬伤,如“子中状元三载,而家人不知;身赘相府,享尽荣华,不能自遣一仆,而附家报于路人,赵五娘千里寻夫,只身无伴,未审果能全节与否,其谁证之”云云,真可谓“一经点破,便觉拂情”!两相比较,《西厢记》艺术绝无如此粗糙,二者高下也应该极为显而易见。

这也是《西厢记》超越元人或明清人其他剧作之所在。

此处可以元代四大爱情剧之一的《墙头马上》为例做一点说明。

《墙头马上》中的李千金在作者的笔下是作为一个名门闺秀来塑造的。

以“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去检验,《墙头马上》远不及《西厢记》。

李千金虽说是官宦之女,其行事风格其实与青楼女子更相接近。

试想:李千金乍一望见裴少俊,就对使女夸道“好一个男子也”,随后就传诗递柬,就私下结合,就“比翼齐飞”了!时代发展到今天,良家女性有如此者乎?此类事件若为“倚门卖俏”的烟花女子所为,人们自不会感到奇怪,但李千金在作者笔下毫无疑问是一位名门闺秀。

我以为,“《西厢记》天下夺魁”,曲词之优美等纯形式问题倒在其次,她进步超前的文化内涵、精妙绝伦的典型塑造才是更为主要的方面,这里由于受到论题及篇幅所限,不能详尽展开,只择要做如上说明。

其二,《西厢记》更禁得起“场上之曲”的检验。

《西厢记》线索清晰,情节紧凑,便于场上演出。

在这一点上,令其他作品如《琵琶记》、《牡丹亭》等明清传奇很难比拟。

动辄几十出的明清传奇,常常只能作为文人的案头阅读之作,很难全本演出,《琵琶记》、《牡丹亭》亦不例外。

明清传奇作品常常是有选择地进行场上表演,不能全本演出对于戏曲剧本的创作来说,不能说不是缺陷。

从是否是一部优秀的场上之曲来讨论的话,“天下夺魁”依然非《西厢记》莫属。

沈德符《顾曲杂言》云汤显祖“《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有人以为是《牡丹亭》胜过《西厢记》的记录,其实沈德符说的再明白不过了,只是“几令《西厢》减价”,《西厢记》实际上并未减价,因此戏曲杰作的地位亦未曾动摇。

三、《西厢记》“天下夺魁”经得住历史的推敲与检验《西厢记》地位认识的分歧始自元末明初。

贾仲明倡言“《西厢记》天下夺魁”后,明初的两个藩王曲家朱权与朱有火敦也对《西厢记》作出了自己的评价,二人与贾仲明虽未直接展开论战,但他们对《西厢记》的认识与评价与贾仲明实际上则有着较大的分歧。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古今群英乐府格势》中评价王实甫为: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这里,朱权以形象比喻化的说法,对王实甫的创作风格给予了褒扬。

“花间美人”之喻,是称美《西厢记》和谐优美的艺术风格,他借助通感的修辞手法,对《西厢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予以形象生动的阐释,此评深得明人首肯,被广为征引。

不过朱权的“花间美人”之喻,绝非视王实甫或《西厢记》为元人第一,这与贾仲明是有区别的。

据学者研究,朱权的风格论采用的是形象比喻的方式,其“象喻”之“象”有三大类型:一、神物与动物,二、自然景观,三、人物形象,此外还有极少数的器物(如美玉)。

“象”的次序为:神物—自然景观—人物形象,“象喻”中包涵着相对的高下之分。

朱权评价最高的是元人马致远,说“马东篱之词,如朝阳鸣凤。

其词典雅清丽,可与‘灵光’、‘景福’而相颉颃。

有振鬣长鸣,万马皆●之势。

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参见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P261-266,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他以为马致远的曲作才堪称元曲的压卷之作。

朱有火敦对《西厢记》的评价见于《继母大贤·序》,序云:予观近代文人才士,若乔梦符、马致远、宫大用、王实甫之辈,皆其天才俊逸,文学富赡,故作传奇清新可喜,又其关目详细,用韵稳当,音律和畅,对偶整齐,韵少重复,为识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