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春晚 周敦颐 阅读答案附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鉴赏100首经典

古诗鉴赏100首经典

100首古诗鉴赏之经典训练与答案详解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7分〕拟古九首〔其九〕① [晋]陶渊明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注】①公元418年刘裕扶持晋恭帝登基,隔年又逼晋恭帝退位,改晋为宋。

有人认为这首诗暗喻晋亡的一段历史。

21.简析画线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22.分析这首诗的象征意义。

〔4分〕21.〔3分〕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描述转为议论。

哀叹桑树被毁,春蚕无叶可食,养蚕人的寒衣也无着落。

暗喻晋亡后造成的祸害。

〔写出结构上的作用,给1分;写出哀叹的意思,给1分;写出暗喻的意思,给1分。

〕22.〔4分〕桑树象征晋国。

桑树错植在长江边,以致折枝毁叶,被洪水卷走,而晋恭帝依赖于刘裕登基,又因刘裕而亡国,桑树的命运就是晋国的命运。

(写出象征意义,给2分;具体分析,给2分。

如果从人生命运,或者从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角度分析也可以。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答复下列问题。

宿山寺贾岛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1〕贾岛写诗擅长苦吟奇句,颔联中的“透”和“逆”二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答:“透”字写出了从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的景象。

“逆”写出了月亮之侧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与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画面。

〔2〕这首诗写出了山寺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4分〕答:①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一是围绕“高”,二是围绕“静”三是围绕“不俗”〕②主要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

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行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都衬托山寺的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厌世慕隐,佛家情怀〔大意对即可,大体答到“厌恶世俗”,“归隐之念”“高洁情怀”“超凡脱俗”“皈依之念”都算对。

2020江苏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各市古诗阅读汇编

2020江苏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各市古诗阅读汇编

2020江苏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各市古诗阅读汇编(2020·江苏无锡市·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歌元丰五首(其五)①王安石豚栅鸡坩②腌霭间,暮林摇落献③南山。

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注)①神宗元丰初年,王安石退居江宁,于元丰二年写下一组《歌元丰》诗,这是其中的第五首。

②坩:古代称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

③献:呈现,显露。

72. 诗歌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73. 诗歌后两句运用什么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020·扬州市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城南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释)①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74 . 诗歌一、二两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75. 此诗的三、四句含蓄而深刻,请结合诗句内容进行赏析。

(202 0-江苏苏州市·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桅子花。

76 . 诗的一、二两句运用哪种手法?突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77. 结合诗句分析本首诗与《游山西村》内容上有何相同之处。

(202 0·江苏泰州市·七年级期末)阅读李商隐《贾生》一诗,完成各题。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78. “宣室求贤访逐臣”一句中“逐臣”的意思是,在诗中是指 ( 填人物) 。

79. 这首诗运用了先扬后抑的表现手法,结合本诗内容谈谈你对这一手法的理解。

(202 0·江苏徐州市·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下列小题。

泊秦淮(唐)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0. 这首诗首句描写的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81.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2. ( 2020·江苏昆山市·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1)至(2)题。

2023驻马店市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2023驻马店市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

2023驻马店市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语文试卷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的特点?(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

2.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杨花①(唐)吴融不斗秾华②不占红,自飞晴野雪蒙蒙。

百花长恨风吹落,唯有杨花独爱风。

(注释)①杨花:指柳絮。

②秋华:盛开的花朵。

(1)“读诗重想象”。

诗人将“杨花”比作________,因为杨花________的特点与之相似。

(2)“读诗重品味”。

从最后一句“唯”“独”二字中,能品出诗人怎样的情感?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晚唐诗人。

台城,就在在家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

(1)诗的第二句中一个“________”字写出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的史实,突出了变换之速;而一个“________”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址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颇为后人称道。

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丰乐亭游春①(其一)欧阳修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

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

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丰乐亭怎样的景色特点?(2)“鸟歌花舞太守醉”中的“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6.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小题。

《春晚》阅读训练及答案

《春晚》阅读训练及答案

春晚
范成大
荒园萧瑟懒追随,舞燕啼莺各自私①。

窗下日长多得睡,樽前花老不供诗。

吾衰久矣双蓬鬓,归去来兮一钓丝。

想见篱东春涨动,小舟无伴柳丝垂。

注:①各自私:这里是说燕子、黄莺不管人的心情而只顾自家欢乐。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选择了两个意象“舞燕”“啼莺”,描绘了晚春时期莺歌燕舞、充满生机的美丽景象,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

B.颔联点出暮春时令,暗示诗人心绪。

诗人昏昏醉眠,日长难遣,樽前花老,诗情难觅,止不住把满怀愁绪抒写出来。

C.颈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诗人由眼前“花老”而联想到人老,慨叹当时南宋朝廷不能振作,自己心力交瘁,回天乏术。

D.这首诗描写景物,不作精雕细刻,意会即止;描写心境,也只略现迹象,巧妙用典,使得情意表达委婉含蓄。

15.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此联的妙处。

参考答案:
14.A 。

“充满生机”错误,“荒园萧瑟”说明景物并无生机;“透露出了诗人游赏的兴致”错误,“懒追随”说明无兴致。

15.①虚写(想象)。

诗人通过想象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暮春图。

②用典。

借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典故,写归隐之情,含蓄蕴藉,言近旨远。

③以景结情。

借暮春田园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思归之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诗词尾联写景,以景结情,意蕴无穷;由“想见”“篱东”可知作者运用了想象(虚写)、用典的手法,再结合诗句内容及诗人的归隐之情加以分析即可。

一点2分)。

古诗鉴赏100首经典

古诗鉴赏100首经典

100首古诗鉴赏之经典训练与答案详解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7分)拟古九首(其九)① [晋]陶渊明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注】①公元418年刘裕扶持晋恭帝登基,隔年又逼晋恭帝退位,改晋为宋。

有人认为这首诗暗喻晋亡的一段历史。

21.简析画线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22.分析这首诗的象征意义。

(4分)21.(3分)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描述转为议论。

哀叹桑树被毁,春蚕无叶可食,养蚕人的寒衣也无着落。

暗喻晋亡后造成的祸害。

(写出结构上的作用,给1分;写出哀叹的意思,给1分;写出暗喻的意思,给1分。

)22.(4分)桑树象征晋国。

桑树错植在长江边,以致折枝毁叶,被洪水卷走,而晋恭帝依赖于刘裕登基,又因刘裕而亡国,桑树的命运就是晋国的命运。

(写出象征意义,给2分;具体分析,给2分。

如果从人生命运,或者从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角度分析也可以。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山寺贾岛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1)贾岛写诗擅长苦吟奇句,颔联中的“透”和“逆”二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答:“透”字写出了从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的景象。

“逆”写出了月亮之侧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与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画面。

(2)这首诗写出了山寺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4分)答:①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一是围绕“高”,二是围绕“静”三是围绕“不俗”)②主要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

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行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都衬托山寺的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厌世慕隐,佛家情怀(大意对即可,大体答到“厌恶世俗”,“归隐之念”“高洁情怀”“超凡脱俗”“皈依之念”都算对。

《题春晚》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题春晚》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题春晚宋代:周敦颐原文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赏析“题春晚”之“春晚”,据首句“花落”之意,是指暮春之晚。

诗所描写的,乃是乡村暮春晚景。

红日西沉,夜色降临之前,一位“吟余小立阑干外”的诗人,正在游目观赏村野景致。

吟,可以指作诗,亦可以指诵读诗文。

这位诗人白昼一天都在伏案,薄暮时分,微感疲倦,便走出屋子,在楼台(其居处是简陋小楼,故有“柴门”之语)栏杆外稍立片刻,略事休息。

一、二、四句便是他“小立”时所见之景。

他先近看柴门。

时已晚春,花儿纷纷飘落,有的还飘进了门内,把那夕阳的余辉挡在门外,可见落花堆积之多。

继而又远看树林。

稍远处有一片树林。

苍茫暮色之中,可以看到几只黄昏时的乌鸦,忽高忽低、时上时下,紧挨林子飞着。

将乌鸦称为“点”,是因为距离较远,天色昏暗,望去像“点”一样。

最后诗人放目遥望,在那乡间小路的尽头,远远望见樵夫渔子,担柴捕鱼,一路归来。

展现在诗人眼前的这“春晚”三景,景景都扣题中“晚”字,而起笔“花落”则点明了“春”字(诗中指暮春)。

三景相合,融汇成村野薄暮时分谐和、静谧的意境。

然而,诗人笔下所的静境,又并不显得冷清、空寂:花自“落”,鸦在“飞”,人正“归”。

点缀在诗行之中的三个动词,为这静谧的环境增添了鸟飞鱼跃的活泼气息,诗人就置身在这恬静而又富有生意的境界之中,饶有兴味地“小立”观赏。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

理学家论人物,颇重所谓“气象”。

程颢曾说:“自再见周茂叔之后,吟风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说的是茂叔(周敦颐)为人的气象。

此诗的境界与他的为人一样,也是静而不寂,饶有生意,颇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述而》)的气象。

周敦颐,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宋明理学开山鼻祖。

“两汉而下,儒学几至大坏。

千有馀载,至宋中叶,周敦颐出于舂陵,乃得圣贤不传之学,作《太极图说》、《通书》,推明阴阳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201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0:古诗词阅读

201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0:古诗词阅读

专题10 古诗词阅读中考命题规律1.考点扫描考点名称考点热度(1)对诗中词语、句子意思的正确理解☆☆☆☆☆(2)意境分析(主旨把握)☆☆☆☆(3)名句赏析☆☆☆(4)考查诗歌写作特点☆☆☆(5)品味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2.命题趋势分析(1)本专题以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为主,分值在3~8分之间。

c2)预计2013年考查的内容是:①诗意理解。

是指对诗中词语、句子意思的正确理解,这是我们欣赏诗歌的基础。

诗意理解,得树立全局观念,要在整体把握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来完成这类题目。

②意境分析(主旨把握)。

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融合而创造出的让人产生联想与想象的艺术境界。

它包括景(境)和情(意)两个方面。

提问方式一般是: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③名句赏析。

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

赏析名句,主要着眼于诗句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有时也可以分析其语言技巧。

有的诗句,作者当时用意未必如此,可读者在长期的阅读理解中给它赋予了新意,有了引申义,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

④技巧分析。

这种题型用来考查对诗歌写作特点的理解。

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⑤品味炼字。

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诗词中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

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知识梳理与归纳【基础知识梳理】古典诗歌的分类及赏析要点一、怀古诗怀古诗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

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

初一上册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带解析1

初一上册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带解析1

初一上册诗歌鉴赏语文综合试题带解析1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是曹操诗《》的第一章,诗中“”字起统领全诗的作用。

(2)请对本诗画线的句子作简要分析。

2.阅读选段,按要求做题。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阅读诗歌,分析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

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1)诗的一,二句表露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2)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的妙处?4.阅读《潼关》,回答问题。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1)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小题。

淮上渔者(唐)郑谷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

②浦:水边,岸边。

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1)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6.阅读古诗题春晚①(宋)周敦颐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②数点傍林飞。

吟③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注释】①春晚:暮春傍晚。

②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③吟:诵读诗文。

(1)诗中“”一句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诗人笔下的村野有着的特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诗歌前两句写景营造了怎样的氛围?(2)简要分析“闲敲棋子落灯花”中“敲”“落”两个动词的妙处。

特岗教师招聘小学语文(诗词鉴赏)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特岗教师招聘小学语文(诗词鉴赏)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特岗教师招聘小学语文(诗词鉴赏)模拟试卷1(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5. 诗词欣赏诗词欣赏1.下面诗文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正确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涉及知识点:诗词鉴赏2.作者在下面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正确答案: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

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

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种幽静深寂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向往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涉及知识点:诗词鉴赏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菽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他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潆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正确答案: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愤慨不平之情。

涉及知识点:诗词鉴赏4.探究本词的思想情感。

钓船归贺铸绿净春深好染衣。

际柴扉。

溶溶漾漾白鸥飞。

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

古诗鉴赏100首经典

古诗鉴赏100首经典

100首古诗鉴赏之经典训练与答案详解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7分)拟古九首(其九)① [晋]陶渊明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

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

柯叶自摧折,根株浮沧海。

春蚕既无食,寒衣欲谁待。

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

【注】①公元418年刘裕扶持晋恭帝登基,隔年又逼晋恭帝退位,改晋为宋。

有人认为这首诗暗喻晋亡的一段历史。

21.简析画线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22.分析这首诗的象征意义。

(4分)21.(3分)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描述转为议论。

哀叹桑树被毁,春蚕无叶可食,养蚕人的寒衣也无着落。

暗喻晋亡后造成的祸害。

(写出结构上的作用,给1分;写出哀叹的意思,给1分;写出暗喻的意思,给1分。

)22.(4分)桑树象征晋国。

桑树错植在长江边,以致折枝毁叶,被洪水卷走,而晋恭帝依赖于刘裕登基,又因刘裕而亡国,桑树的命运就是晋国的命运。

(写出象征意义,给2分;具体分析,给2分。

如果从人生命运,或者从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等角度分析也可以。

)二、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山寺贾岛众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

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1)贾岛写诗擅长苦吟奇句,颔联中的“透”和“逆”二字用得准确传神,请简要分析(4分)答:“透”字写出了从疏落的树枝空隙之间,看见夜空的流星划过的景象。

“逆”写出了月亮之侧云朵漂移,云行而反似月走,云与月看似逆向而行的画面。

(2)这首诗写出了山寺的什么特点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说明。

(4分)答:①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一是围绕“高”,二是围绕“静”三是围绕“不俗”)②主要运用了衬托的表现手法。

众岫之寒,流星之烁,林木之疏,走月之逆,行云之行,松巢之高,仙鹤之不群,老僧之混沌,都衬托山寺的孤峙高寒,清幽静寂;远离世俗,超乎物外。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厌世慕隐,佛家情怀(大意对即可,大体答到“厌恶世俗”,“归隐之念”“高洁情怀”“超凡脱俗”“皈依之念”都算对。

题春晚(周敦颐)全诗赏析,原文翻译

题春晚(周敦颐)全诗赏析,原文翻译

题春晚(周敦颐)全诗赏析,原文翻译题春晚⑴落柴门掩夕晖⑵,昏鸦数点傍林飞⑶。

吟余小立阑干外⑷,遥见樵渔一路归⑸。

注释⑴春晚:暮春傍晚。

⑵夕晖:夕阳的余晖。

⑶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傍:围绕。

⑷吟:诵读文。

阑(l n)干:栏杆。

⑸樵(qi o)渔:樵夫、渔夫。

白话落花纷纷我在夕阳的余晖中把门关上,天边有几只归巢的乌鸦绕着树林盘旋。

吟完诗在栏杆边小立片刻,远远望见渔夫樵子一个个走在回家的路上。

创作背这首诗创作于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任南康知军。

一个暮春之晚,见景色动人而作此诗。

鉴赏题春晚之春晚,据首句花落之意,是指暮春之晚。

诗所描写的,乃是乡村暮春晚景。

红日西沉,夜色降临之前,一位吟余小立阑干外的,正在游目观赏村野景致。

吟,可以指作诗,亦可以指诵读诗文。

这位诗人白昼一天都在伏案,薄暮时分,微感疲倦,便走出屋子,在楼台(其居处是简陋小楼,故有柴门之语)栏杆外稍立片刻,略事休息。

一、二、四句便是他小立时所见之景。

他先近看柴门。

时已晚春,花儿纷纷飘落,有的还飘进了门内,把那夕阳的余辉挡在门外,可见落花堆积之多。

继而又远看树林。

稍远处有一片树林。

苍茫暮色之中,可以看到几只黄昏时的乌鸦,忽高忽低、时上时下,紧挨林子飞着。

将乌鸦称为点,是因为距离较远,天色昏暗,望去像点一样。

最后诗人放目遥望,在那乡间小路的尽头,远远望见樵夫渔子,担柴捕鱼,一路归来。

展现在诗人眼前的这春晚三景,景景都扣题中晚字,而起笔花落则点明了春字(诗中指暮春)。

三景相合,融汇成村野薄暮时分谐和、静谧的意境。

然而,诗人笔下所的静境,又并不显得冷清、空寂:花自落,鸦在飞,人正归。

点缀在诗行之中的三个动词,为这静谧的环境增添了鸟飞鱼跃的活泼气息,诗人就置身在这恬静而又富有生意的境界之中,饶有兴味地小立观赏。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的开鼻祖。

理学家论人物,颇重所谓气象。

程颢曾说:自再见周茂叔之后,吟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说的是茂叔(周敦颐)为人的气象。

初三语文总复习能力小练习及答案(一)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初三语文总复习能力小练习及答案(一)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

初三语文总复习能力小练习及答案(一)部编人教版九年级总复习能力小练习及答案(一)1、《________》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书。

“__________”是这部书所记的思想核心。

孔子是_________的创始人。

2、孔子曾被尊为“_________”。

《论语》中《为政》的几句话轮廓式地勾勒出一条孔子所走过的漫长的生活道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_______”是《三国演义》的思想精髓和灵魂。

俄国学者称赞《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

4、《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是___________。

(人名)5、郑振铎先生在他的《中国文学研究》中曾以一条弧线表示《水浒传》的结构。

这条弧线以____________为起点,步步上升,至梁山英雄排座次到达顶点,此后便逐渐下降,至__________________降至终点。

6、问题:病魔虽然可怕,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良卫生习惯是不是更可怕!比如我们随处可见的: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用手指沾唾液数钞票、翻书、看报;冲人打喷嚏……这些不良卫生习惯是常会发生的。

不良卫生习惯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健康与形象,更不利于家人乃至同学、老师的身体健康。

个人的不良卫生习惯也使现代化都市的文明市民形象大打折扣。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寻找我们身边的卫生习惯,为自己和他人创造美好的生存环境,好吗?(1)、要了解周围群众的日常生活卫生习惯,你认为可采取哪些形式?(2)、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是搞综合实践不可缺少的,请你就这方面的课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

(3)、以倡议书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宣传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

7、(威海市中考题)根据所给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出上联。

题春晚周敦颐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题春晚周敦颐阅读答案 翻译赏析

题春晚周敦颐阅读答案翻译赏析题春晚周敦颐阅读答案翻译赏析题春晚周敦颐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⑴春晚:暮春黄昏。

⑵夕晖:夕阳的余晖。

⑶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傍:围绕。

⑷吟:诵读诗文。

阑(lán)干:栏杆。

⑸樵(qiáo)渔:樵夫、渔夫。

落花纷纷我在夕阳的余晖中把门关上,天边有几只归巢的乌鸦绕着树林盘旋。

吟完诗在栏杆边小立片刻,远远望见渔夫樵子一个个走在回家的路上。

试题:(1)、本诗的题目为《题春晚》,请分析是怎样紧扣诗题的。

(3分)(2)、说本诗的意境是“静而不寂”?(3分)答案:(1)首句“花落”写暮春之晚,“昏鸦数点”写乌鸦绕林,距离较远,模糊不清,是黄昏的景色。

樵渔归家也是写日之晚。

(对暮春之晚的解说正确给2分,对写日之晚的解说正确给2分。

)(2)本诗描写诗人读书吟诗后黄昏稍立门外所观之景,村野薄暮时分和谐、静谧。

但是,不显得清冷、空寂。

因为“花”在“落”,“鸦”在“飞”,“人”在“归”,(分析“静”,得2分;分析“不寂”,得2分。

)这首诗创作于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颐任南康知军。

一个暮春之晚,见景色动人而作此诗。

“题春晚”之“春晚”,据首句“花落”之意,是指暮春之晚。

诗所描写的,乃是乡村暮春晚景。

红日西沉,夜色降临之前,一位“吟余小立阑干外”的诗人,正在游目欣赏村野景致。

吟,可以指作诗,亦可以指诵读诗文。

这位诗人白昼一天都在伏案,薄暮时分,微感疲倦,便走出屋子,在楼台(其居处是简陋小楼,故有“柴门”之语)栏杆外稍立片刻,略事休息。

一、二、四句便是他“小立”时所见之景。

他先近看柴门。

时已晚春,花儿纷纷飘落,有的还飘进了门内,把那夕阳的余辉挡在门外,可见落花堆积之多。

继而又远看树林。

稍远处有一片树林。

苍茫暮色之中,可以看到几只黄昏时的乌鸦,忽高忽低、时上时下,紧挨林子飞着。

将乌鸦称为“点”,是因为距离较远,天色昏暗,望去像“点”一样。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凤翔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质量检测七年级语文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19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酝酿(niànɡ) 发髻(jì) 黄晕(yūn) 碣石(jié)窠巢(kè)B.水藻(zǎo) 看护(kàn) 花苞(bāo) 棱镜(líng) 仿膳(shàn)C.静谧(mì) 高邈(miǎo) 莅临(lì) 吝啬(sè) 憔悴(qiáo cuì)D.应和(hé) 粗犷(ɡuǎnɡ) 草垛(duò) 菜畦(xí) 桑椹(shèn)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无误的一项是( )(2分)A.朗润嘹亮抖擞化妆斑蝥各得其所B.贮蓄喉咙睫毛响晴俳佪人迹罕至C.干躁宽敞干涩澄清倜傥翻来覆去D.屋檐淒冷淅沥蟋蟀惭愧截然不同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A.众多市民纷纷呼朋引伴,上山赏雪。

B.他处心积虑的努力得来的却是大家的一票否决,这对他是个不小的打击。

C.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D.花儿争奇斗艳,蝴蝶轻飞曼舞,鸟儿欢快唱歌,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很多人在长期使用新的输入方法后,出现了提笔忘字和书写不够规范。

B.通过这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文大赛,使他对写作的信心增强了。

C.我们在生活中要有改正错误、认识错误的勇气。

D.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5.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①他父亲对他的教育概括起来就是:潜移默化、身体力行。

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诗人,文、史、哲、艺等几乎无所不精。

③父子俩在那里整整度过了四个月的旅游生活。

④白天他们或步行或骑马,徜徉于自然美景和人文胜景之间;晚上则是坐在星空下,听父亲讲天文知识,欣赏美丽迷人的夜色。

深圳康桥书院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深圳康桥书院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

深圳康桥书院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试卷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雪韩愈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草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1)诗中的一二句一个“”字透露出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急切心情;“”二字写出了“见草芽”时的情态,极其传神。

(2)诗的后两句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问题。

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2)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写了哪两种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释)韦庄,晚唐诗人。

台城,就在在家今南京市鸡鸣寺一带,靠近玄武湖。

(1)诗的第二句中一个“________”字写出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的史实,突出了变换之速;而一个“________”字,则借鸟的欢啼之声,巧妙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历史遗址的感慨、怅惘的心情。

(2)诗的三、四两句,颇为后人称道。

请你从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小题。

淮上渔者(唐)郑谷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

②浦:水边,岸边。

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1)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2)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5.阅读古诗题春晚①(宋)周敦颐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②数点傍林飞。

吟③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注释】①春晚:暮春傍晚。

②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③吟:诵读诗文。

(1)诗中“”一句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诗人笔下的村野有着的特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卷答案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卷答案

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语文试卷答案一、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古诗后,完成下列小题泛吴松江宋·王禹偁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

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1)诗中“”一词透露出天色已晚;“”一词强调了诗人泛江已久。

(2)诗歌的三四两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阅读古诗题春晚①(宋)周敦颐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②数点傍林飞。

吟③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注释】①春晚:暮春傍晚。

②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③吟:诵读诗文。

(1)诗中“”一句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诗人笔下的村野有着的特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3.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烂醉”二字,语新意丰,请作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崔道融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1)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临水的村庄,虚掩的柴门,________,________,奔走的儿童……和谐而富有诗意。

(2)三,四句中“疑”“急”二字把小童的心理和形象表现得巧妙而富有情趣,请作简要分析。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野池(唐)王建野池水满连秋堤,菱花结实蒲叶齐。

川口雨晴风复止,蜻蜓上下鱼东西。

(1)诗歌以“野池”为描写对象,第一,二句描绘了池水,植物的景象。

(2)诗句“蜻蜓上下鱼东西”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寒夜【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

②才:仅。

(1)“寒夜客来茶当酒”一句,能让人产生哪些联想?(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来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7.诗歌赏析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题春晚周敦颐》阅读答案

《题春晚周敦颐》阅读答案

《题春晚周敦颐(4分)》阅读答案
《题春晚周敦颐》阅读答案
古诗文阅读
题春晚周敦颐
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5、这首诗中哪一句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16、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5、吟余小立阑干外
16、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气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准确,更形象。

-
强备课挥关虫龄三生的^三三机的备合起案•,做教以
理的教三三:--------------------------------
:宰关:器:?个作公正、公本着评价=生负担 f -改上
狠’*。

校赛紀
迄褒三的T
if,本升芸兰亍弐….3写.“文并一—
::芯主匸三mm切活丁
按二《历HvS-s,认真完三丑三综情^的去方三专识要到耳:为顾壬三文在科的教要体下多学的基学生学
校输送合学习力能题於的出念三要础打提好科科究维丁』.
- _____ ---------- ----- 力..养学生检验应用/册:学容+混合运算:数:数的;:瓷二寸刍的■小的意:%
括.*:•:把.盂M H-
数级乘法与读、
写含间的三系的
位数
-二;讲划•生“教-
^5!要后生进生的■
堂比较作,'合“时
-
HI
H
: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春晚周敦颐阅读答案附赏析
题春晚周敦颐(4分)
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5、这首中哪一句交代了观的立足点?
16、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5、吟余小立阑干外
16、因为诗人写的是晚景,天气昏暗,加上距离较远,望过去,昏鸦自然更像点,用点比用只更准确,更形象。

练习二1.联系全诗看,第三句中诗人小立时见到的景物主要有哪些?这些景物组成的画面有何特点?(5分)
2.全诗是如何扣住题目的晚字来写的?(3分)
参考答案
1.⑴所写景物:①柴门落花;②傍林飞鸦;③晚归樵渔。

特点:恬静、谐和,富有生气。

2. 花落点明春之晚(暮春),夕晖数点路归点明天之晚。

春晚三景,景景都是扣住诗题中的晚字来写的。

【解析】
1.要概括本诗所描写的景物,需要结合诗句花落柴门掩夕晖,
昏鸦数点傍林飞。

遥见樵渔一路归。

进行归纳即可;至于回答景物画面特点,需要从相关字词中进行概括分析。

试题分析: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考点:
2.试题分析:此题需要结合诗的题目,分析诗句内容,尤其是花落、夕晖、数点、路归等词语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题春晚之春晚,据首句花落之意,是指暮春之晚。

诗所描写的,乃是乡村暮春晚景。

红日西沉,夜色降临之前,一位吟余小立阑干外的诗人,正在游目观赏村野景致。

吟,可以指作诗,亦可以指诵读诗文。

这位诗人白昼一天都在伏案,薄暮时分,微感疲倦,便走出屋子,在楼台(其居处是简陋小楼,故有柴门之语)栏杆外稍立片刻,略事休息。

一、二、四句便是他小立时所见之景。

他先近看柴门。

时已晚春,花儿纷纷飘落,有的还飘进了门内,把那夕阳的余辉挡在门外,可见落花堆积之多。

继而又远看树林。

稍远处有一片树林。

苍茫暮色之中,可以看到几只黄昏时的乌鸦,忽高忽低、时上时下,紧挨林子飞着。

将乌鸦称为点,是因为距离较远,天色昏暗,望去像点一样。

最后诗人放目遥望,在那乡间小路的尽
头,远远望见樵夫渔子,担柴捕鱼,一路归来。

展现在诗人眼前的这春晚三景,景景都扣题中晚字,而起笔花落则点明了春字(诗中指暮春)。

三景相合,融汇成村野薄暮时分谐和、静谧的意境。

然而,诗人笔下所的静境,又并不显得冷清、空寂:花自落,鸦在飞,人正归。

点缀在诗行之中的三个动词,为这静谧的环境增添了鸟飞鱼跃的活泼气息,诗人就置身在这恬静而又富有生意的境界之中,饶有兴味地小立观赏。

周敦颐是北宋理学的开鼻祖。

理学家论人物,颇重所谓气象。

程颢曾说:自再见周茂叔之后,吟弄月以归,有吾与点也之意。

说的是茂叔(周敦颐)为人的气象。

此诗的境界与他的为人一样,也是静而不寂,饶有生意,颇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述而》)的气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