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基本特点(上)——北京高校教师党员在线课程考试标准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92a2971f02020740be1e9b9a.png)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重视伦理道德 二、 重和谐与统一 三、重实际,求稳定
一、重视伦理道德
“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亲戚邻里朋友是中 国人第二重的社会生活。这两重社会生活,集中了中国人的 要求,范围了中国人的活动,规定了其社会的道德条件和政 治上的法律制度。”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
“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 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 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孟子.告子下》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
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fu)乱其所为,所以动心
“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 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
圣人无常心, 以百姓心为心。
——《老子·第49章》
汉唐之际的民本思想
西汉著名学者贾谊认为:“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 也。„„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 贱。” ——《新书·大政上》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天人合一”产生于先秦;但作为一个明确的命 题的“天人合一”则是由北宋张载最先提出。 西周时期,产生了 “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 春秋时期,郑国大夫子产表达了天与人是可以相通的思想。 战国时期,孟子把天道和人性联系起来。庄子认为,人与天地自然都 是由气构成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与人是统一的。他极力主张 “无以人灭天”,反对人为,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的思想境界 ——《庄子·齐物论》 汉代,演变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提出了“人副天数” 之说。他认 为天有阴阳,人也有阴阳,鼓吹“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 露·阴阳义》 两宋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已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文化思潮,几 乎为各种派别的思想家所接受。张载第一次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 张载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解决当今世界由于工业化和无限制地征服自然 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课时作业6: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时作业6: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c270e5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bf.png)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选择题1.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
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
家主相爱,则不相算。
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
”春秋战国时期的这些主张()A.体现了儒家对仁政的追求B.反映了平民阶级的诉求C.带有一定的无为而治色彩D.顺应了改革变法的趋势2.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高二历史试题第3页(共7页)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新文化运动发生的1915年应该是()A.己亥年B.庚子年C.乙卯年D.甲寅年3.王阳明与两学生王汝中、省曾坐室中,天气闷热,王阳明叫学生摇扇取凉,省曾连说:“不敢”,怕在老师面前失礼。
王阳明开导他:“圣人之学,不是这等细缚苦楚的,不是装作道学模样。
这表明王阳明()A.追求思想自由B.主张人格独立C.反对三纲五常D.主张灵活变通4.中国传统文化虽然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封建的大一统文化,但这并不意味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单一的内容。
材料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是()A.包容性和连续性结合B.本土性和包容性结合C.多样性和统一性结合D.连续性和创新性结合5.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厚,其中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济泪为思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诗句,能够体现出的中华文化的内涵主要是()A.自强不息B.天下为公C.崇德尚贤D.家国情怀6.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只有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唯有中华文化表现出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
下列不属于“中华文化是延续至今而且从未中断过的文化"原因的是()A.汉字在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B.中华民族有重视总结历史经验,重视保存历史资料的传统C.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从未受到外族文化影响D.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能做到既博采众长又兼收并蓄7.在历史上,每当国家民族危难之际,总有一批仁人志土舍生取义,慷慨赴国难。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4a675cd0910ef12d2bf9e711.png)
以“德治”代“政治”——政治道德化
• (1)为政必先“正名”:君君、臣臣、父 父、子子。 • (2)为政在于“欲善”。 • (3)为政在于“正身”。
三、泛道德性
• 2、以“礼治”代“刑法”——法律道德化
• 儒家强调德治,企图把刑治的强制力量消解为道 德理性的自觉,如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 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 格”。(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 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 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 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在孔子看来, 政、刑的效果虽然明显却有限,特别是不能从根 本上解决问题,而只有道德的力量才是无限的。 儒家讲求的就是仁政与德政,以及礼的树立。
2、道家自然主义的补充
最后, 在人生层面上, 道家也是采取了 与儒家不同的论辩方式。儒家的目标在 于追求一个充满“浩然之气”的刚健有 为的人生;道家则从相对的立场出发, 企图达到一种淳朴、无为、守柔、不争 的和谐人生。保持和维护整体生命的和 谐稳定,强调“保身”、“全生”、 “养亲”、“尽年”,并要求自然而然 地对待现世,反对任何形式的矫揉造作 和虚伪。
三、泛道德性
3、 以“人治”代“法治”——泛道德主义 对专制主义的影响 社会的清浊与政治的好坏取决于人君之德
人君之德的重要表现则在用人,用人得当,便 是人君有德,用人不当,便是人君无德 取人的标准,重在修身,因此人君务在 “修 己”,然后再以德取人
四、乡土性
乡土性的渊源与发展
中国文化的乡土情谊深受儒家的培植 中国文化中的 “乡里”观念,最初具有宗法血 缘的意义,因此尊重宗族乡党即是尊重宗法血 缘关系 地域关系代替了血缘关系,“乡党”演变为 “乡土” 从宗教的层面来看,中国文化也有亲土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重点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2296eca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e2.png)
《中国传统文化》考试重点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考试重点中国传统文化物态文化:通常又称为之为物质文化,这是人类所以从事的物质生产创造活动及其劳动产品的总和。
心态文化,有称精神文化,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意识形态活动中烟煴升华出来的价值观念、知识系统、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
行为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复杂的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是以民风和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和地域特性的行为模式。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的总和,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等制度在内。
文化的特征: 1.同一性2.时代性,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3.民族性,指大一统的中华民族文化性格,同时包含不同民族的生活习俗。
4.地域性,指特定地域内水土气候、人文修养影响下的地域文化图。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一,宗法制度(1嫡长子继承制2 分封制度3宗庙制度)二,专制制度:中央集权制,君权高于神权宗法制:所谓宗法,即宗族内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则。
(1)嫡长子继承制,(统治阶级内部划分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四个等级,财产和地位,世世相传,实行世袭制。
这种继承制度与商制相比,有效地避免了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和财产的继承而引发的祸乱,从而维护了王权的威严和社会的稳定。
)(2)分封制度,即天子的嫡长子时代为天子,余子为诸侯;诸侯的嫡长子时代为诸侯,余子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世代为卿大夫,余子为士。
(3)宗庙制度,尊祖敬宗,昭孝息民,成为人们必须遵行的社会行为模式。
实质是忠孝一体,服从统治。
专制制度:专制制度的另一个重要表现,便是君权高于神权,这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生活区别于西方世界的一个显著特征。
古代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1.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发展特征,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伦理性特色的形成。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基本精神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与基本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b911b85c915f804d2a16c14d.png)
第五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和基本精神第一节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与基本特征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与内部结构1、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风貌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来讲是大陆型文化,这是由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决定的。
“大陆型民族文化”的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从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中获得了特别完备的“隔绝机制”,使中国传统文化始终保持着自身的风格和系统,源远流长,顽强生存,绵延至今,没有出现因外族入侵而被摧毁或断层的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文化。
其特征主要为:农业经济造成人们对自然条件的高度依赖,从而培养了中国人乐天知命的特性;农业文化追求恬静安逸的精神境界,农民男耕女织,以此保持着稳定和谐的状态,从而培养了中国人清心寡欲,适可而止,知足常乐的特性;农业经济培养了中国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农业经济培养了中国人注重实际的务实精神和酷爱和平的性格。
中国传统文化是宗法文化。
由于血缘宗法制度的存在,中国人十分很看重家庭生活,血缘观念强大,非常重视亲族之间的交往礼仪;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个人被纳入宗法集体中,人作为家族的一个分子而存在;宗法制和家天下形成了家国共构的政治模式,由此形成中国特有的忠孝两全的政治伦理和传统;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中国文化表现为既崇拜祖先,注重族系的延续,又抵制了像西方那样救世主的诱惑,因此,中国社会几乎没有出现过西方社会神权占统治地位的历史。
2、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结构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雅文化和俗文化。
中国传统雅文化是士大夫文化,既反映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也反映系统、精致、深刻的民族文化和心理。
中国传统俗文化是指农民文化和市民文化,既反映没有受过系统教育的民众比较零碎、朴素的思想文化,也反映普通民众丰富、鲜活的民族文化。
但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系统看,中国传统雅文化占主导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在奠基的秦汉时期出现了隐学与显学。
处在显学地位的是儒家学说,儒家学说中的积极进取精神、重视现实世界、强调“义以为上”的价值观、追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以及以德为政修身为本的施政方针等,从汉代开始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成为正统的意识形态;处在隐学地位的主要是法家学说和墨家学说,法家的“权、术、势”和墨家的“兼济天下”尽管从表面上受到了统治者的抑止,但仍以各种隐蔽的方式在不同的封建时代起着不同的作用。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结语 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4298edfc0029bd64783e2cad.png)
孟子讲“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孟子·梁惠王》) 。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 江海。 ——《荀子·劝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乃, 于是 )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 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 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也。”
杨宪邦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 一文中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 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 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线索、本质 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 基本精神。
刘纲纪在《略论中国民族精神》一文中认 为,中国民族精神包括理性精神、自由精 神、求实精神和应变精神四个方面。
《周易•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与日月合其时,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 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 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成为二 千年来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汉代 董仲舒甚至以“人副天数”的观念为基 础建立起天人感应的神学体系。《春秋 繁露•阴阳义》即云:“天亦有喜怒之 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 人一也”。
无论是儒家的“三纲八目”,还是道家的修 道积德,无不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
这种一道德修养为旨趣的人本主义,可以称 之为道德的人本主义。
(三)贵和尚中
中西文化一个重大差异,就是中国文化贵和 尚中,西方文化重分别与对抗。
和而不同是和文化的一个特征。所谓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君子和而不 同,小人同而不和。”“和”,指不同事 物之间的搭配、融合、平衡达到最为圆满 程度的一种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基本特点(下)——北京高校教师党员在线课程考试标准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基本特点(下)——北京高校教师党员在线课程考试标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dcee3d647d27284b73516f.png)
北京高校教师党员在线课程考试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基本特点(上)标准答案判断1. 本课程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神之间是坚持以人为本的。
YN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可以为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的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的指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的启发。
YN3.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是荀子的话。
YN4. “与天地参”的学说出自《易经》,表现了人和主义的理念。
YN5. “子不语怪力乱神”是庄子的话。
YN6.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外在动力。
YN7. 中华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天人合一、以天合天的和谐自然观,政通人和的政治观,和为贵、和气生财的商业准则,贵和尚中的社会哲学观,亲仁爱人的人道观,协和万邦,善邻怀远的国际关系观念等都是对西方文化理念的挑战与补充,构成了“中国梦”重要的哲学基础。
YN8. 本课认为,“有为”是中华精神的核心理念。
YN9. “实干兴邦”是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一种体现。
YN10.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
YN单选1. 孔子将()看作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标准。
A)爱B)和C)仁D)义2.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语出()。
A)张载B)袁枚C)孟子D)荀子3.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出自()。
A)《尚书》B)《诗经》C)《老子》D)《易经》4.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A)《尚书》B)《诗经》C)《老子》D)《易经》5. “中庸之道”是()的伦理思想和方法论,但它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思维方式。
A)儒家B)道家C)法家D)阴阳家6. 习近平总书记引《论语·为政》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来说明()。
A)学习的最好教师是兴趣B)领导干部学习的重要性C)学习应循序渐进D)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7.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的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8f9aec9cdd88d0d233d46a7c.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虽历尽沧桑,饱经忧患,却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既是指导推动着中国文化前进发展的文化基本观点,又是影响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生活性格的基本的文化要素与力量。
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我认为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经世致用和超脱圆滑四个特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经世致用、超脱圆滑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虽历尽沧桑,饱经忧患,却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观念和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成为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或者说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我们所讲的基本精神,也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指那些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思想观念,它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具有以下几个性质:一是激励性,这种精神深藏在人们的心灵,支配着人们的言行;二是为大多数人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基本的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三是稳定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伴随着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到现在,维系着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四是现实性,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既是指导推动着中国文化前进发展的文化基本观点,又是影响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生活性格的基本的文化要素与力量,在现实生活中,依然为人们所认可。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
在鲁迅的作品中的阿Q的形象就代表了他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人懦弱、无知、虚骄、奴性、毫无自尊、欺善怕恶,无处不受欺的阿Q偏偏也欺侮小尼姑。
柏杨“恨铁不成钢”,在《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中尖锐地提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中国人是“酱缸蛆”,喜欢窝里斗,封闭保守、脏乱无序。
学贯中西的辜鸿铭的观点就和前面两位不一样了,他认为中国人深沉、博大、纯朴、温良,外加灵敏。
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https://img.taocdn.com/s3/m/2dc5f8c8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83.png)
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特征和基本精神一、中国文化的特征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这就是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下的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组织结构。
关于这三个方面,我们在下以章节将有详细的论述。
简而言之,从地理环境看,中国处于一种半封闭状态的大陆性地域,与西方地中海延岸的多民族有很大的不同;从物质生产方式看,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从社会组织结构看,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
中国文化的特征可大致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有四大文明古国,也曾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
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它的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等方面。
所谓同化力,是指外域文化进入中国后,大都逐步中国化,融入中国文化而成为其一部分。
在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莫过于佛教文化的传入和中国化。
佛教开始流传于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一带,并不是中国本土的文化,在公元1世纪的两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晋、隋唐几百年,佛教高僧的东渡,佛教经典的翻译,中土僧人的西行求法,都不能使佛教文化完全征服中国的士大夫。
佛教传播的结果,一部分变为中国式的佛教(如禅宗),一部分反而消融于宋明理学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犹太人遍布全球,而且保持他们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思维方式,而他们来到中国后,便湮没在中国文化的汪洋大海之中。
所谓融合力,是指中国文化并非单纯的汉民族文化或黄河流域的文化,而是在汉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地吸收中国境内各民族及不同地域的文化——如楚文化、吴文化、巴蜀文化、西域文化等,形成具有丰富内涵的中华文化。
课时作业1: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时作业1: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70c7c0b1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14.png)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选择题1.有学者认为,甲骨卜辞的记载反映了早期人类身处的社会历史状况和思维特征。
这种自然崇拜反映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以及人对社会的认识,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天人思想的发端与雏形。
甲骨卜辞()A.反映了我国早期社会的真实状况B.促进了自然与人的和谐C.影响了秦汉以后政治文明的走向D.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成长2.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至深的“周礼”。
这主要说明了“周礼”()A.旨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B.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C.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D.具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3.西周文、武等先王注重“敬德保民”“明德慎罚”。
春秋时期,孔子则从个体的人格修养出发,提出“修己安人”“泛爱众,而亲仁”,这反映了()A.儒家伦理道德始于西周B.个人道德修养的共同主张C.仁政思想的继承与发展D.重视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4.孔子曾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而董仲舒结合阴阳家学说创造性地提出“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学说。
这一变化反映了()A.董仲舒的学说背离儒家思想B.儒学已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C.孔子的思想不被当时所认可D.儒学适应社会发展做出调整5.公羊学派是研究《春秋》的一个重要学派,汉武帝要加强权威,他们就从《春秋》中发现了“大一统”;汉武帝要抗击匈奴,他们就从《春秋》中释义“尊王攘夷”;汉武帝要改变汉初以来的政策,他们就讲《春秋》有“新王必改制”。
公羊学派的行为实际上反映了()A.孔子著作遭受学者曲解B.无为而治成为指导思想C.法家学派占据统治地位D.现实政治影响儒学发展6.中国茶道讲究茶的自然、清新的特性,这有助于人们养成清新、恬淡的良好心态,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反映了中国茶道蕴含着()A.天人合一思想B.无为而治主张C.知足常乐观念D.以德治国理念7.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点,父为家君,君为国父,这样也就有了“求忠臣于孝子之门”的说法。
课时作业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时作业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e2dcc58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b9.png)
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考古学家夏鼐指出:“有的学者认为,小屯殷墟文化,代表中国最早的文明,是中国文明的开始。
如果真是那样,中国文明简直就像传说中的老子,一生下来就长出白胡子了。
”作者意在说明()A.商代是中华文明的开端B.中华文明的起源模糊不清C.中华文明起源争论激烈D.中华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2.《诗经·商颂》充分体现了殷人祭祀先祖(鬼神)时那种恭敬虔诚、谨严端肃的态度,表现出惶畏的心理;《诗经·周颂》则渗透了强烈的伦理道德精神,颂词大多现实化、生活化了。
这一变化体现了()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朴素的人文主义色彩C.宗法等级观念的淡化D.天道与伦理完全分离3.在西周的金文记录中已经有“戎”“夷”之称,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华夏”与“戎”的对立更加明显,无论“华夏”各国之间关系多么敌对,它们未称呼对方为“戎”。
这一现象反映了先秦时期()A.实现国家统一成为社会的共识B.种族和文化认同观念已经出现C.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冲突剧烈D.血缘成为维系政治认同的纽带4.下表是两汉社会观念高频词汇统计表。
对于该表分析正确的是()A.主流价值儒学化B.法家大行其道C.重利轻义观盛行D.伦理脱离政治5.有学者认为明朝后期的人文主义思潮以王艮、李贽等人为代表,他们反对封建礼教,要求行为自由;鼓吹人欲、私欲,要求物质利益;肯定心性无别,要求贵贱平等。
这一思潮() A.属于西学东渐的产物 B.强调了人的主体意识C.是对理学思想的创新D.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6.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
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A.“经世致用”B.“人心一点灵明”C.“循天下之公”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7.有学者说过,对国家统一的终极性诉求使中国对集权的容忍度远远大于别国。
由此可()A.大一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B.中央集权塑造了国人的文化心理C.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央集权制度D.集权制度是中国人的终极性诉求8.春秋时期的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基本特点试卷1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基本特点试卷1](https://img.taocdn.com/s3/m/82e14a1f76c66137ee061927.png)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基本特点一.单选题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观念,是中国精神的核心理念。
(分数:10分)标准答案:A学员答案:AA.对B.错 2.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成立于()。
(分数:10分)标准答案:D学员答案:DA.1989年B.1990年C.1991年D.1992年 3.“制天命而胜之”的著名论断是()提出的。
(分数:10分)标准答案:D学员答案:DA.孔子B.孟子C.老子D.荀子4.1996年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经过数年的调查、积累、撰写和修改,推出了题为“我的报告,深入论述了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分数:10分) 标准答案:B学员答案:BA.对B.错5.对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作出明确表述的著作是()。
(分数:10分)标准答案:B学员答案:BA.《国语》B.《易经》C.《尚书》D.《诗经》二.多选题1.根据本课程,习总书记在墨西哥访问时,引用了()经典语句。
(分数:10分)标准答案:ABCE学员答案:ABCEA.“宾至如归”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D.“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E.“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2.根据本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分数:10分)标准答案:ABCDE学员答案:ABCDEA.讲仁义B.重民本C.守诚信D.求大同E.崇正义3.根据本课程,( )的记述出自《尚书》。
(分数:10分)标准答案:BDE学员答案:BDEA.民为贵B.重我民C.欲先民,必以身后之D.唯民之承E.施实德于民4.本课程提到,习近平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引袁枚《续诗品(分数:10标准答案:ABCD学员答案:ABCDEA.首要任务B.责任C.精神追求D.生活方式E.思想支撑5.根据本课程,儒家哲人强调指出,“仁”的具体表现为()。
(分数:10分)标准答案:AC学员答案:ADA.爱人B.亲亲C.爱物D.仁政E.王道。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基本特点(上)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基本特点(上)](https://img.taocdn.com/s3/m/7538680527d3240c8447efab.png)
7|47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基本特点(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基本特点(上)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二0一五年一月金元浦:大家好,我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
今天我们要讲的一个题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特点》。
我们知道,前两天在召开了APEC会议,APEC会议期间,和夫人丽媛给APEC的领导人及其配偶们送了国礼。
那么国礼三件分别是《四海升平》景泰蓝赏瓶、《繁花》手包套装和《和美》纯银丝巾果盘,前面的这个《四海升平》是给领导人的礼品,后面的两个是给领导人配偶的礼品。
从这里开始,我们来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
可以说,近六十年来,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我国全党全国全民没有像现在这样对传统文化给予这么高的热情,而同志也是在建国以来的所有领导人、总书记和主席中间对传统文化用力最多的领导人。
那么今天我们来谈一谈文化的发展,谈一谈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有着什么样重大的意义,它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它一些基本的特点是什么。
一、文化的繁荣是世界发展的终极目标首先我们要看一看文化的发展在当今世界有一个重要的变化。
这个变化呢,就是首先要问什么是发展,发展的涵是什么。
过去我们的发展很清楚,主要是经济的发展,那么现在我们要重新思考这样一个概念。
长期以来,国际国的社会一直把发展主要看成是经济的发展、经济指标的发展、GDP的发展、物质力量的发展,文化被视作是可有可无的附属,与发展无关或者与主体经济无关。
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和发展的关系日益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全球化,高新科技特别是信息媒体技术对于社会的推动,使各国重新思考文化与发展的关系,文化、经济、科技与发展的这一系列原有的、故有的那样一种观念被逐步的打破,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族认识到文化对当代经济生活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力。
同时,也看到文化作为高端产业形态和先进的生产力,它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趋势。
发达国家率先调整转型升级,大力推动了文化创意产业,并在这一领域里规划、布局、抢占创意的制高点,整个全世界对于文化的关注度空前的提高。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aa0995fa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c7.png)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显著特点1,世代相传。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某些短暂的历史时期内有所中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变,但是大体上没有中断过,总的来说变化不大。
2,民族特色。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与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历史悠久。
有五千年的历史。
4,博大精深。
“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
1.强调作品的整体意识对作品整体意识的追求来源于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我们祖先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一种亲和关系,人们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得身心的愉悦,得到心灵的寄托。
在进行艺术创作时,通过将个体置于自然环境中,实现个体与自然的融合。
2.强调对作品意境的追求作品的“意境”就是作品内部所蕴藏的象征意义,它透漏出作者的一种情感、人生体验、内心的祈求与期盼,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反映。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共生共存的思想意识,使自然万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外界的一事一物,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反映到人的内心世界。
它从很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趣,有别西方强调形象性、生动性的审美特点,它是具体而抽象的,注重外形表现并富有神韵的,它所表达的信息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摘要: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优秀的民族文化特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多种学说相生相成,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民族文化特性;二是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的天道、道、文道三者的统一来解决文化方向问题;三是道与德相统一的特性;四是继承性与代性相统一。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生用书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生用书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91d14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78.png)
新教材高中历史学生用书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第1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课程标准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学法指导1.了解中华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认识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增强家国情怀等学科核心素养。
3.通过史料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培养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1)多元:黄河流域、________、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________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________。
(2)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________进行多方面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3)战国时期,“________”局面出现。
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先秦成为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3.秦汉时期(1)秦朝①背景: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②表现:推崇________学说。
(2)汉朝:汉武帝尊崇________,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4.魏晋南北朝时期(1)发展原因:随着________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2)表现:玄学盛行。
5.隋唐时期(1)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促进了________的创新与发展。
(2)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6.宋朝(1)概况:儒、佛、道学说____________,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高校教师党员在线课程考试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与基本特点(上)
标准答案
判断
1. “中国梦”是习近平同志2012年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提出的。
Y
N
2. “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是《论语》中的句子。
Y
N
3. 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Y
N
4. 1998年,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文化政策促进发展”政府间会议。
Y
N
5.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对于其他民族没
有意义。
Y
N
6. 《盐铁论》是管仲的代表作。
Y
N
7. 文化的复兴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要前提、必然要求和必
达目标。
Y
N
8. 文化当前已经成为一种高端的产业形态和先进的生产力。
Y
N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Y
N
10. 1996年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经过数年的调查、积累、撰写和修改,推出了题为“我们的创造的多样性”的报告,深入论述了文化在人类发展中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Y
N
1. ()说明,我们应坚持开放包容,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
A)“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位卑未敢忘忧国”
D)“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2. “宾至如归”这个成语出自()。
A)《论语》
B)《道德经》
C)《左传》
D)《庄子》
3. 根据本课程,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基因是()。
A)文化基因
B)道德基因
C)经济基因
D)政治基因
4. 《盐铁论》的作者是()。
A)孔子
B)韩非子
C)桓宽
D)管仲
5.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是()提出的。
A)孔子
B)桓宽
C)孟子
D)袁宏
6. 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成立于()。
A)1989年
B)1990年
C)1991年
D)1992年
7. “长风破浪会有时”是()的诗句。
A)李白
B)杜甫
C)柳宗元
D)白居易
8.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
A)《论语》
B)《道德经》
C)《左传》
D)《庄子》
1. 根据本讲,下列选项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A)“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B)“位卑未敢忘忧国”
C)“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E)“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
”
2. 本讲提到,对于“中国梦”,我们充满了()。
A)理论自信
B)经验自信
C)道路自信
D)文化自觉
E)科技自信
3.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包括()。
A)讲仁爱
B)重民本
C)守诚信
D)尚和合
E)求大同
4. 根据本讲,习总书记在墨西哥访问时,引用了()经典语句。
A)“宾至如归”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D)“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
E)“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5.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独特标识包括()。
A)修齐治平
B)尊时守位
C)开物成务
D)知常达变
E)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