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作业
国庆节特色作业布置活动
国庆节特色作业布置活动国庆节是我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庆节的意义和历史,同时也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和创造力,教师可以针对国庆节的特点和历史,布置一些特色作业,让学生在自由的创作中,进一步了解国家的发展与历史,同时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国庆节特点作业1.国庆国防知识测试通过向学生介绍国庆节的起源和意义,加深学生对国庆节的了解,引导学生了解国防知识及其在国庆节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一次国防知识测试。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了解保卫祖国的重要意义,还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自我保护的意识。
2.祖国美景浏览记请学生到外面,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在日记、文章、画稿等形式上记录国庆节期间见到的祖国美丽山河和生动的瞬间,让学生记录下这些美丽的瞬间,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写作能力和绘画技巧,也可以让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体验到祖国的美丽。
3.国庆节歌曲词创作请学生自己创作一首国庆节歌曲的歌词,让学生通过吟唱、编曲和演唱等方式,体验祖国的河山、初心。
这个阶段学生可以运用采访调研的方法,到社区广场进行实地调研,获取祖国历史文化资源,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自尊心。
二、国庆节历史作业1.国庆节记忆请学生去图书馆查找国庆节的历史资料、报告材料、新闻电影等,让学生对国庆节的历史和“十一”期间的社会活动有一个深刻的印象,并在阅读后,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国庆节对于民族的意义,加深对国家历史的认识,增加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2.国庆旅游纪实请学生选择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景点,或者风景优美、观赏性强的景点进行一次游览,并在游览过程中详细记录下自己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景象,展示出中国大陆的旅游景点和世界的美丽风光。
这个阶段学生除了能够了解到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还可以更好地了解各个地方的风俗民情和不同的美食文化。
3.国庆节文化考察在国庆节期间,请家长带领学生到当地博物馆、纪念馆或其他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地方进行考察访问,让学生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对中国的伟大历史和民俗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能提高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民俗学期末作业
襄阳的民间传说摘要:襄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汉江流域中游,秦岭大巴山余脉。
其贯通南北、承启东西的地理位置,自古即为交通要辏,有七省通衢的美誉。
襄阳因地处襄水之阳而得名,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历史,历代为经济军事要地,素有铁打的襄阳、华夏第一城池、兵家必争之地的称号。
襄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三国文化之乡”、“中国红嘴相思鸟之乡”、“中国书法名城”。
人杰地灵的襄阳,古往今来留下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
关键词:一、老龙堤的传说从前,襄阳市襄河南岸是一条小土埂子,这就是古襄阳有名的老龙堤。
老龙堤西起万山,东接襄阳城,全长约4.5公里,号称十里大堤。
至今,襄樊的老人们大都知道一些关于老龙堤的传说。
传说在几千年以前,襄河水经常泛滥成灾。
为了拦住河水,古襄阳老百姓日夜挑土筑堤,可却屡筑屡垮,屡垮屡筑,就是修筑不起来。
一天,一个道人经过襄阳时看到襄阳人修堤情况,十分同情。
于是,这个道人脱下草鞋,拆开绳子,一头拴在万山腰上,一头钉在城墙上,人们沿草绳填土筑堤,从此拦住了洪水。
原来这个道人是个镇河神,他拆的草绳是一条老龙,后来人们就称老龙堤。
据《襄阳县志》记载:“相传修堤时,有老人取草曲折之形以授之,云‘如是则固’。
语讫不见,人疑为老龙,堤成故以为名”。
清末襄阳名士、翰要院编修王万芳总纂的《襄阳府志》中也说到老龙堤的来历:“堤以老龙名,不知自何时。
询问士人云:堤累筑累圮。
后遇一老人,折草为形,投之曰:‘堤如是筑,则固矣。
’语讫,忽不见,人异之,则依草之曲折以筑,而堤乃告成。
曰,此固我老龙所授也,因以名堤。
”这段文字是说,告诉人们筑堤方法的老人,是一条老龙,因此就以老龙给堤命名了。
在襄阳民间还流传关于新堤和旧堤的故事,也与堤名来历有关。
相传大堤修好后,从南山来了一个白胡子老头儿,身穿白衣裳,拄着白龙头拐棍儿。
老头儿走到一个年轻人面前,问道:“小哥哥,你说是新堤好还是老堤好?”年轻人想,老堤是个小埂子,又窄又矮,新堤又宽又高,就说:“当然是新堤好。
中秋节作业布置方案
中秋节作业布置方案作为一名老师,中秋节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节日之一,我们也希望能够为学生们准备一些有趣的作业,增加他们对中秋节的了解和热爱。
从我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出发,以下是我提出的一些中秋节作业布置方案。
1. 诗歌创作中秋节的诗歌数量众多,可以让学生们通过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创作一些自己的诗歌。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讲授古诗和现代诗歌,让学生们学习并分析其特点和文化内涵,激发他们创造性思维和写作能力。
老师也可以给学生们一个诗歌题目和排比句,并让他们自由发挥创作一个中秋节的诗歌作品。
2. 传统文化制作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有很多传统的艺术和手工艺品可以制作,如灯笼、刻印、剪纸等。
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课上学习中秋节相关的传统文化,然后组织学生们动手制作一个节日的手工作品。
这种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创造性、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调查报告通过调查报告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中秋节的文化、传统、习俗等方面。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选择一个具体的话题,如“中秋节的起源和发展”、“中秋节饮食文化”、“中秋节民俗活动”等,并引导他们通过图书馆、网络或采访调查的方式获取相关的信息,写成一篇中秋节的调查报告。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们以主人公的身份深入了解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信息处理的能力。
4. 中秋节文化展示中秋节是一个展示和传承中国文化的时刻,可以让学生们展示自己对中秋节的理解和创造。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一起策划中秋节文化展示活动,包括演讲、舞蹈、音乐、戏剧、手工艺品等方面。
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们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文化素养,增加他们对中秋节的热爱和认同感。
以上是我提出的几种中秋节作业布置方案。
个人认为,这些方案在思维、认知、情感等方面都可以给学生带来很好的体验和收益。
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多方考虑和尝试,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探究精神。
最后,祝愿大家中秋节快乐,团圆美满!。
电大地域文化作业-宿州风俗
宿州民俗风情风俗宿州的饮食主食以面食为主,午饭吃馒头、米饭。
春节期间几乎只吃面食。
元宵节做杂面油灯,置于门前、鸡圈等处辟邪。
腊月二十九至大年三十早上贴春联,忙活做饭炒菜,全家团圆的正餐是午餐,一般是12点整放鞭炮开饭,晚上至初一通常以饺子为主,初一早上一大早要带第一锅饺子上坟祭祖且这顿饺子必须是素馅的不沾荤且饺子汤里要放入各种粮食,以喻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点心有油炸丸子、焦叶子、蚂蚱腿,这些点心都要在腊月二十九之前做好。
年夜饭通常是吃饺子,大年初一挨家拜年,以及进城逛街赶集,初二接姑、姨等亲戚。
文化遗产2010年,安徽省宿州市的“淮北梆子戏”,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戏剧项目类别,序号15。
饮食休闲宿州地处淮河流域,宿州菜是安徽菜沿淮风味的集大成者。
产自黑龙潭的肥王鱼,加上独特的烹饪技巧,使宿州的奶汁肥王鱼成为其中不可多得的菜品,而符离集烧鸡更将宿州风味的高深烹饪技法表现地淋漓尽致。
品过大菜之后,再品砀山酥梨和萧县葡萄,清新爽口,不仅有利于健康,而且更衬出大菜的美味。
在宿州你可以去当地的街边的小餐馆大拍档,也可以去汴河中路、淮海中路附近的大酒楼,虽档次不同,却也能品味到地地道道的沿淮风味,在烹调上长于烧、炸、馏等技法,善用芫荽、辣椒配色佐味。
代表菜有:“奶汁肥王鱼”、“香炸琵琶虾”,“鱼咬羊”、“老蚌怀珠”、“朱洪武豆腐”、“焦炸羊肉”等。
娱乐宿州市埇桥区是著名的马戏之乡,汉朝时,马戏在宿州就十分盛行。
埇桥区的马戏杂技魔术表演,在全国范围都十分有名。
宿州的传统娱乐活动还有戏曲等,如泗州戏和黄梅戏,历史悠久,非常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特产宿州特产丰富,砀山县的酥梨、萧县的葡萄都有已经有长达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了,这些优质水果远近驰名,既是品尝的上品,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灵璧县盛产玉石、故得名“灵璧”。
灵璧石分奇石、磬石和大理石。
奇石天然神韵,叩之有道,清帝乾隆封其为“天下第一石”。
磬石为灵璧独有,色如墨玉,敲击可发出美妙的声音,俗称“八音石”,四千年前古人即用之制作磬石编钟。
吉大17春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一
吉大17春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一一、单选题(共5 道试题,共20 分。
)1. 生命降生仪式称为()。
A. 洗三B. 满月C. 周岁D. 抓周正确答案:2. ()是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
A. 秦代B. 汉代C. 宋代D. 清代正确答案:3. 元宵节燃放灯火之俗始于()。
A. 祀蚕神B. 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C. 祭祀紫姑神D. 汉武帝祀太乙神正确答案:4. 民间歌谣中数量最多的是()。
A. 情歌B. 时政歌C. 仪礼歌D. 生活歌正确答案:5. 影响最大的民间宗教秘密组织是()。
A. 天师道B. 太平道C. 白莲教D. 十姊妹正确答案:吉大17春学期《民俗学》在线作业一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40 分。
)1. 从组织行为来看,社会组织民俗可以分为()。
A. 组织的角色民俗B. 组织的观念民俗C. 接纳组织成员的民俗D. 组织的活动民俗正确答案:2.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A. 类型性B. 地域性C. 季节性D. 功能性E. 科学性正确答案:3. 属于中国古代居民住房风格的是()。
A. 半穴居B. 井干式C. 石室D. 干栏式E. 竹木结构的草房正确答案:4. 下列属于宗教组织结构民俗的是()。
A. 分家B. 立族C. 入族D. 合谱正确答案:5. 术士主要包括()。
A. 山B. 医C. 命D. 卜正确答案:6. 民间服饰主要包括()。
A. 衣着B. 各种附加的装饰物C. 对人体自身的装饰D. 具有装饰作用的交通工具正确答案:7. 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主要()。
A. 文化遗留说B. 精神文化说C. 民间文学说D. 传统文化说正确答案:8. 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的阶段有()。
A. 半穴居B. 干栏式C. 居住空间D. 四合院E. 天然空间正确答案:9. 人生礼仪主要包括()。
A. 诞生礼B. 成年礼C. 婚礼D. 葬礼正确答案:10. 属于物质生产民俗的是()。
寒假美术民俗作业
寒假美术民俗作业
寒假美术民俗作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和体验他们所在的文化和传统。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作业题目和活动建议,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1. 民间艺术研究:选择一种你感兴趣的民间艺术形式,例如剪纸、泥塑、皮影戏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了解这种艺术形式的起源、发展和意义,并尝试学习和模仿其风格。
2. 地方民俗绘画:选择一个你熟悉的当地民俗活动或传统,如庙会、舞龙舞狮、打年糕等,将这个场景用画笔描绘下来。
这不仅可以锻炼你的绘画技巧,还能帮助你深入了解你的家乡文化。
3. 自制民间工艺品:尝试制作一种民间工艺品,如编织、陶艺、糖艺等。
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可以了解这种工艺的制作过程,还能亲手体验到民间艺术的魅力。
4. 民俗主题创作:以民俗为主题,创作一件你自己的艺术作品,如画作、雕塑、摄影等。
这个作品应该反映你对民俗的理解和感受。
5. 民俗文化调研: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民俗话题,例如地方方言、民间故事、传统服饰等,进行深入的调研。
通过访谈、观察和查阅资料,了解这个话题的背景和意义,并记录和分享你的发现。
6. 民俗活动参与:如果有机会,参与一项民俗活动或节日庆典。
通过亲身参与,你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精神。
7. 民俗影像记录:用相机或摄像机记录下你参与的民俗活动或你身边的民俗风情。
通过影像的方式,展示你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这些作业题目旨在鼓励学生们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和文化素养。
同时,这些活动也可以作为他们个人成长和创作的宝贵素材。
(0337)《中国民族民俗》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337]《中国民族民俗》第一次作业[论述题]1.民俗受哪些因素的影响?2.民俗有哪些特征?3.唐代服饰的特点?4.中国传统副食有哪些特点?参考答案:民俗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影响民俗的因素有:1,经济因素;2,地理因素;3,政治因素;4,语言因素;5,宗教因素。
回答问题时请按这五点展开。
民俗有哪些特征?民俗的特征有:1,类型性和模式性;2,社会性和集体性;3,稳定性和变异性;4,传承性和播布性。
同学在回答问题时一定得根据这四点展开。
唐代服饰有哪些特点?唐代服饰的特点有:1,品官服色制度确立;2,流行胡服;3,妇女服饰内容丰富且暴露。
中国传统副食有哪些特点?中国传统副食的特点是;1,内容丰富;2,有较强的地域性;3,注重观赏性;4,实用性强。
[论述题]第二次作业: 1.唐代服饰有哪些特点?2.试述中国传统副食的特点.参考答案:第三次作业: 1.列举你所在地区的酒令.2.试述少数民族的茶饮. 第四次作业: 1.汉族有哪些纪庆性节日?2.试述汉族婚姻"六礼".第五次作业: 1.试述汉族的祖先崇拜.2.试述小乘佛教的影响. 第六次作业: 1.试述中国的伊斯兰教.2.试述北方秧歌.第二批次作业[论述题]1.试论述唐代服饰的特点.2.请列举中国传统服饰工艺.参考答案:第三批次作业[论述题]1.试论述中国传统副食的特点.2.列举你所在地区著名菜品.参考答案:第四批次[论述题]1.汉族有哪些纪庆性的节日?2.试述你所在地区的端午节。
参考答案:汉族有哪些纪庆性节日?汉族的纪庆性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
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将这几个节日展开就行。
试述你所在地区的端午节。
本题鼓励学生了解自己所在区域的民俗,根据同学了解的情况给分。
[论述题]1.汉族有哪些纪庆性节日?2.请谈谈你所在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参考答案:第五批次第六批次。
民俗作业
中国民俗旅游作业: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 我家乡的民俗(可以是民俗综述,也可以是某个专题,如饮食民俗、结婚礼俗、丧葬民俗等)2. 我眼中的民俗旅游(可以是对民俗旅游的亲历,也可以是对民俗旅游开发等的看法)注:1.要求700字以上,材料真实可靠,可参照相关资料,但需有自己的亲身体验及明确观点。
2.A4纸打印,标题宋体三号,正文宋体小四(双面打印)。
两份模板见下方。
3.18周周五之前,由班长收齐统一上交,请班长收作业时认真确认格式问题。
我家乡的民俗--沙湾飘色班级:旅英2班姓名:凌绮薇学号:20130502242沙湾飘色是流传于番禺一带的民间艺术。
据说,我们沙湾的飘色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在第七庙中国民间艺术节还得了个“山花奖”中国艺术展演与评奖。
沙湾飘色是南国传统民间艺术的奇葩,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沙湾飘色是一种在岁时节令期间进行巡游展演的传统民间艺术活动形式。
明末清初已有雏形,主要是在每年正月初三“北帝诞”祭祀活动期间抬着与北帝有关的人物造型巡游。
每逢酬神庙会,广东各地的流浪艺人便装扮成戏曲人物造型表演,叫做“赛色”或“彩色”。
清中叶受中原一带“色”艺术的影响,番禺员岗、市桥一带的“水色”、“马色”传到沙湾。
沙湾飘色以色柜为展示舞台,由4至8人抬一色柜,色柜上站立一个8至10岁的古装儿童——即“屏”,“屏”上再站立一至两个2岁左右的古装儿童——即“飘”。
飘色是以“屏”和“飘”的扮相、姿态、服饰及道具有机结合组成造型,来表现某个故事、传说、戏曲和风俗内容。
色柜、屏、飘用一根钢枝(色梗)承载和连在一起,色梗藏在色柜、屏、飘的服饰和道具内,给人悬空而立、凌空而起的艺术效果。
据说,沙湾飘色于清代由员岗传入,由色柜、屏、飘组成。
飘与屏由色梗相连接,呈示于由人抬着的色柜上。
在色柜上坐立的人物称屏,屏以道具凌空撑的人物称飘。
其内容所表现的均为除恶扬善的神话、小说、戏剧人物。
已挖掘出来的传统题材的飘色有近百板。
民俗采风实习报告作业
民俗采风实习报告作业一、引言近期,我有幸参与了一次民俗采风实习活动。
在这次实习中,我深入了解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亲自体验了各地的传统习俗与风情,也更深刻地认识到了民俗文化在传承、保护与发展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对我的实习经历进行总结与分享。
二、实习目的与背景该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了解民俗文化的根源、特点和演变,并通过实践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实习地点选择了我国文化底蕴深厚的南方某省,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传统习俗与风情。
三、实习内容与收获3.1 实地考察我参观了当地著名的民俗文化博物馆,深入了解了各个时期的传统习俗和演变过程。
通过观看实物展示和图文解说,我对传统节日、婚俗、祭祀等方面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3.2 传统技艺学习我有幸拜师学习了某传统手工艺,通过亲身体验,我领悟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技巧。
这个过程不仅让我对传统手工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更让我意识到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3.3 参与民俗活动作为实习的重要环节,我积极参与了当地的传统节日和民俗庆典。
我亲眼见证了龙舟竞渡、舞狮表演、舞龙灯等传统活动,深刻感受到了民族凝聚力和群众热情。
3.4 心得体会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认识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重要性。
我们应该积极传承、保护和发展民俗文化,守护着这门瑰丽的文化遗产。
四、实习反思与建议这次民俗采风实习给予我很大的启迪与收获,然而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思考与改进。
首先,组织方在活动安排上可以更加充分考虑学员的兴趣和方向,进一步提升实习效果。
其次,在考察和体验环节中,应加强相关知识的传授,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与把握。
五、结语通过这次民俗采风实习,我对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增强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保护意识。
感谢这次实习给我提供了如此珍贵的机会,让我亲自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民俗文化,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秋节特色作业设计方案
中秋节特色作业设计方案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拥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节日,因此在中秋节时代表性的特色作业自然是不可少的。
而对于老师来说,如何制定一份特色鲜明、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的中秋节特色作业,也成为了一个不小的挑战。
本文将从如何选题、如何制定方案、如何评价作业效果等方面,探讨一下中秋节特色作业的设计。
一、选题选题是中秋节特色作业设计的第一步,那么在选题时老师应该怎样考虑呢?我认为,主题应该体现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中秋节的起源和传说:这是中秋节文化的重要内容,可以通过设计一些答题、配对、填空等题型,来测试学生对于中秋节起源和传说的掌握。
2. 中秋节的食品:月饼、柚子、莲蓉等都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食品,可以设计一些作文、图片描诉等形式,来让学生了解中秋节食品的种类和特点,同时也提醒学生注意食品安全。
3. 中秋节的民俗活动:掷茶、猜灯谜、赏月等都是中秋节传统的民俗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画画、拼图、创作小作品等形式,来展示对这些活动的理解和思考。
二、制定方案在确定了主题之后,我们就需要考虑如何制定中秋节特色作业的方案了。
制定方案主要包括了作业形式、题目数量、难度、要求等方面。
1. 作业形式作业形式要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爱好,同时也要体现中秋节特有的文化内涵,常用的作业形式包括:作文、画画、DIY、摆放习俗、高质量的题目诊断等。
2. 题目数量和难度要使得作业既能体现出去年以来教学的收获,又不让学生过分紧张,不要设置过多的题目,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题目数量和适当的难度。
3. 要求中秋节特色作业是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所以制定作业时要充分考虑到对学生的要求。
作业要求通常涉及以下方面:内容丰富、逻辑清晰、语言准确、形式新颖、细节考虑到位等。
三、评价作业效果制定好作业无法完整体现一份作业的优秀与否,评价是成果与工作经验更为重要的体现,那么我们该如何评价中秋节特色作业的效果呢?1. 评价标准评价时应该制定出评价标准,根据作业的类型、题目难度等来确定评分细则。
民俗学作业——精选推荐
一、简析民俗学的内涵与结构。
1、内涵:民俗学定义为“关于民俗及其研究的学问”,这个定义包括两层意思:其一,民俗学是关于民俗的学问,从表面看来,民族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是简单的而非复杂的,通过经验直观即可把握。
其实不然,民俗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系统内部及子系统之间关系复杂,非观念形式不能得其要领。
民俗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以观念的形式反映民俗系统,使之由纷杂的实体抽象为明了的知识,以便于理解和把握。
当然,这种知识应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应是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否则,则谈不上学问,称不上科学。
其二,民俗学是关于民俗研究的学问。
民俗学是研究民俗的,要想深入研究民俗,必须不断地反思以往的研究过程,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对民俗研究本身进行再研究,民俗研究本身也是一个复杂系统,比民俗更难把握,如果说,民俗的某些表象尚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把握,作为一种对象,民俗研究的非思维形式是不能把握的。
毕竟,民俗研究本身就是一种专深的学问。
民俗学反映民俗研究所形成的知识,同样应是系统地而不是零散的,应是正确的而不是错误的,否则,民俗学作为一门学问或一门科学是名不副实的。
2、民俗学的内容结构。
民俗学包括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意义,概念范畴。
其中研究对象包括民俗研究和民俗事象。
研究方法包括民俗学一般方法和民俗学特殊方法。
研究意义包括民俗学理论意义和民俗学现实意义。
概念范畴包括民俗学概念体系和民俗学主要范畴。
二、简述民俗的功能。
民俗主要有五种社会功能,即教化功能、规范功能、维系功能、调节功能、审美功能。
1、教化功能民俗的教化功能,是指民俗在人类个体的社会文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社会地位。
2、规范功能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社会规范有很多种形式,它们大概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是法律,第二层是纪律,第三层是道德,第四层是民俗。
民俗采风实习报告作业
民俗采风实习报告作业一、引言民俗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所形成并流传至今的各种传统习俗、风情和文化遗产。
民俗采风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通过亲身参与和观察,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内容。
本次民俗采风实习报告将记录我在乡村实践中的观察和体验,以及对于民俗保护和传承的思考。
二、乡村实践的选择与背景在广阔的乡村中,我选择了某特定地区进行实践,主要是考虑到该地区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且相对较为保留完整。
此外,该地区同时也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条件,能够为民俗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三、实践过程及体会1. 了解民俗的背景和意义在开始实践之前,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与当地居民交流,了解了该地区所具有的特色民俗,以及这些民俗的背后所包含的意义和价值。
了解民俗的深层次内涵对于后续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深入农村社区参与活动在实践中,我选择了深入当地农村社区,与当地居民一起参与各种传统活动,如庙会、传统节日庆祝等。
通过与居民的互动,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传统习俗的独特魅力以及它们对于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的影响。
3. 记录和整理采访资料在实践中,我积极采访当地长者和民间艺人,收集他们关于民俗的经验和故事。
通过记录和整理这些采访资料,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于民俗的理解,并得以将这些宝贵的资料进行保存和传承。
4. 反思与思考在实践结束后,我对于民俗的保护和传承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我认为,保护和传承民俗不仅仅是个体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政府、学校、社区等各方应该加强合作,共同推动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使其能够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实践成果和展望通过本次民俗采风实践,我深入了解并体验了传统乡村的文化和风情,同时也对于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我将继续关注和参与民俗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并通过各种途径向更多的人传播和分享所收集到的民俗文化资料,推动民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
15春福师《民俗学》在线作业1
福师《民俗学》在线作业1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那达慕”大会是( )的主要节日。
A. 满族B. 藏族C. 蒙古族D. 壮族正确答案:C2. 坐商的民俗传承,主要表现为()A. 幌子牌匾B. 固定摊位C. 营业时间D. 专营商品正确答案:A3. 服饰的发展趋势()A. 简便大方B. 色彩富丽C. 面料昂贵D. 装饰繁复正确答案:A4. 芦笙节因节日中所跳的芦笙舞而得名,它是( )的主要节日。
A. 壮族B. 苗族C. 侗族D. 布依族正确答案:B5. “歌圩节”是( )的民间传统歌节。
A. 黎族B. 侗族C. 壮族D. 苗族正确答案:C6. 以相似的事物代替当事人或事,作为施行巫术的对象的巫术是()A. 感染巫术B. 黑巫术C. 模仿巫术D. 行为巫术正确答案:C7. 节日风俗的产生,直接相关的观念是()A. 自然崇拜B. 原始信仰C. 灵魂崇拜D. 迷信正确答案:B8. 在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中,船形屋是( )的特色民居。
A. 土家族B. 黎族C. 壮族D. 朝鲜族正确答案:B9. 节日习俗产生的原发性动因是()A. 人类早期的原始信仰B. 社会意识形态C. 祈望人寿年丰的人生寄托D. 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正确答案:C10. 人民集体创作和流传的口头文学,叫做:()A. 神话传说B. 民间戏剧C. 民间歌谣D. 民间文学正确答案:D11. 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雨,故南方民族多采用()A. 碉楼石室B. 井干式建筑C. 四合院D. 干栏式建筑正确答案:D12. 我国传统岁时节日的萌芽期是()A. 上古B. 汉代C. 东汉D. 先秦时期正确答案:D13. 土家族比较流行的古老舞蹈是( )。
A. 顶碗舞B. 长鼓舞C. 摆手舞D. 芦笙舞正确答案:C14. 西兰卡普是( )具有代表的民问织品A. 壮族B. 苗族C. 侗族D. 土家族正确答案:D15. 赶年是( )的传统节日。
A. 苗族B. 瑶族C. 土家族D. 侗族正确答案:C16. 我国节日风俗的定型期在什么时代()A. 秦代B. 汉代C. 隋代D. 唐代正确答案:B17. 生命降生仪式称为()A. 洗三B. 满月C. 周岁D. 抓周正确答案:A18. 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叫做()A. 消费民俗B. 物质民俗C. 商贸民俗D. 饮食民俗正确答案:B19. 端午节的恒定主题是()A. 避瘟B. 吃粽子C. 纪念屈原D. 划龙舟正确答案:C20. 中国民居建筑所具有的共同民俗特点是()A. 设有堂屋B. 聚族而居C. 设有神D. 设有照壁正确答案:B福师《民俗学》在线作业1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民俗学作业
山西阳高的丧葬习俗——以王官屯小安滩村镇为例 08177025 安治一,摘要:在丧葬习俗上,阳高县各乡镇都很相近,几乎全部是土葬制,虽然各个乡镇的语言和生活略有不同,但在葬礼的程序上是一致的,即头七、宴请宾客、请鼓匠唱戏、发引四个主要环节。
二,关键字:头七宴请宾客鼓匠发引三,正文:阳高县位于大同的东北部,与内蒙古相邻。
阳高现辖八镇、五乡,王官屯镇是其中的一个镇,小安滩村是王官屯镇的一个村。
在农村里,死人是一件很大的事,不管是老死、病死还是意外死都会成为村里的特大新闻。
一旦人死之后,家属就会着手准备死者的葬礼,以下皆以老死为例。
第一道程序:头七。
中国人的丧殡习俗,是根据死者去世的时间,再配合天干地支计算出来的日子及时辰,然习惯上大家都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
在人死后的这七天中,死者的家属要做很多的事来准备死者的葬礼。
第一步是给死者缝制装老衣服即寿衣,这是死者的女儿应该做的事情。
至于为什么要缝制装老衣服,原因无从考究,只是从上辈传下来的习惯。
这里没有给死者擦拭身体的习俗,只是由女儿给死者缝制装老衣服。
第二步就是把棺材摆放在家中来供奉。
(在王官屯镇,居民住房一般为三间相连的平房,两端的两间用于居住,中间的一间当过道用,棺材就摆放在中间的那一间)棺材不能摆放在地上,要用桌子或者是木架架起来。
此时的棺材盖是活的,没有被钉死。
在棺材前弄一个平台,上边放置香炉和各种贡品。
在棺材前边的地上还要放一个火盆用来烧纸。
在死者死后的头七天里,死者的儿女就要住在停放棺材的这三间平房中的另外两间,每天都要为死者上香、烧纸、做贡菜(贡菜和过年接神时的贡菜是一样的)。
第三步就是挖坟。
死者的儿子在死者死后就要开始挖掘坟地。
他们要请“阴阳”也就是风水先生来确定坟墓的位置,然后到风水先生所指的方向去挖坟。
一般坟地会建在自家的耕地中,因此许多耕地中出现了坟墓群,这也就是主坟的所在地。
如果风水先生所指方向没有自家的耕地,那死者就要葬在空地上,而不能葬在别人的耕地中。
民俗学在线作业三
论述从以下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作答,字数要求1000-3000字之间。
1.考察当地某一具有悠久历史的民俗事象。
方式:对当地的老年人进行访谈,了解这一民俗事象形成的原因;关注当地人对这一民俗事象的各种解释。
观察当地人是如何完成这一民俗事象的。
2.讲述当地一种有特色的民俗事象。
(侧重讲述过程和文化内涵)分值:100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
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
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
其中一人叫介子推。
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
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
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
晋文公只好亲去请。
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
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
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
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
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
民俗采风实习报告作业参考模板
民俗采风实习报告一.采风的目的、意义及安排这次外出采风的目的是了解民俗文化,采集民俗元素(美食、服饰、风俗、建筑、歌舞形式、西兰卡普),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学会在广告创意中将民俗元素结合起来,这也有助于增强我们大家的专业意识,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次采风活动也让我们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感情。
民俗采风活动一共花了十天的时间,其中有八天时间我们在三位老师与导游的带领下奔走于恩施,利川与来凤三地。
我们在恩施呆的时间相对较长,一共住了三天。
首先,我们先到恩施博物馆与恩施州规划建设博物馆,当天晚上我和室友去看了著名的风雨桥,次日,我们去了恩施土司城和土家女儿城,最后一天便是去见识一下闻名世界的恩施大峡谷;接着我们到达利川,参观了利川大水井和腾龙洞;最后我们在来凤的西兰卡普工长参观及其制作,一部分同学还对西兰卡普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唐洪祥进行访谈,原本还要去彭家寨的,但是由于路线问题就改变了计划。
二.采风的过程我印象最深刻的两个地方是恩施大峡谷和腾龙洞。
恩施大峡谷位于世界硒都湖北省恩施市境内,比与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还高,是清江大峡谷一段,峡谷全长108公里,面积达300平方公里。
我们去大峡谷时天气阴晴不定,使大峡谷的绝壁,独峰以及大面积的原始森林与烟雾缠绕相依在一起,给大峡谷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从大峡谷脚下看去,映入眼帘便是一座座高山,就像古老的城墙,即使过了这一面墙,还是不知道下一面墙有多高,下一座山有多陡。
一开始爬山就觉得山很陡,而且山路弯曲,一上一下,一路上还有奇石“挡路”。
之前就看过绝壁长廊(又称“绝壁栈道”)的照片,觉得很刺激,但是真正走到时候还是有点害怕。
长廊全长488米,118个台阶,位于海拔1700余米、净高差300余米之绝壁山腰间。
我们先得经过一个洞,洞不大却很凉爽,洞的出口处的台阶很陡,从台阶下去便是栈道了。
栈道全程的时窄时宽,一边是高大的绝壁,另一边被云雾掩盖,偶尔还是能看到山底下的小村落;漫步在湿漉漉的栈道上,绝壁在滴水。
旅游与中外民俗作业
高山族的民俗风情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民族特色。
高山族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个典型代表。
下面着重介绍一下高山族的风俗风情。
一、民族概况高山族是台湾省境内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族群。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民族的总称。
高山族现有人口40万,台湾当局称之“山地同胞”,简称“山胞”;又称“原住民”、“山地人”,高山族依据语言与地域文化特征,主要包括阿美人、泰雅人、排湾人、布农人、鲁饥人、卑南人、曹人、雅美人,赛夏人等,现已确认的共有13个族群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中部山区和东部的纵谷平原及兰屿岛上。
此外,还有2900多人散居在福建、北京、上海、南京等地。
历史上,特别是明代以前,并没有高山族这个名称。
高山族民族来源是多源性的,但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古越人的一支。
自汉族居民移居台湾后,原住民族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定居平原,与汉族融合,称为平埔人。
另一部分仍定居于山区,受汉族影响较少,至今保留着原住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特点,现在所说的高山族,一般指这一部分少数民族。
二、民族历史在台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与祖国大陆特别是福建的新石器文物关系密切,台湾人应是从祖国大陆迁移过去的。
高山族世代相承的传统习俗中,有许多华南古文化的特质,诸如巢居、舟楫、杵臼、木鼓、生食海产、嗜槟榔、嚼米酿酒、竹筒饮酒、跣足、蹲踞、羽冠、珠贝、贯头衣、筒裙、断发文身,等等。
其中巢居、舟楫、断发文身、凿齿、穿耳、生食海产、崖葬、蛇崇拜等都是古越人典型的文化特质,印证了高山族与古越人;习气共俗,源出一脉。
高山族过去长期处于原始社会发展阶段。
据史载,三国时期,高山族的先民分成若干部落,部落成员称为“弥麟”,公共事务由部落成员共同管理。
他们使用石斧、石环、用鹿角为矛,用青石为镞,以采集、狩猎为主,畜牧业尚不发达。
盛行男嫁女家的婚姻制度,大约尚处在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民俗采风实习报告作业
民俗采风实习报告作业一、引言在XX年XX月XX日至XX年XX月XX日,我参加了民俗采风实习活动。
此次实习旨在通过深入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加深对民俗传统的认识与理解,并能够将这些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二、实习目的实习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并通过实践活动来将这些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通过实地考察和采访,我希望能够全面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包括传统节日、习俗、祭祀仪式等。
同时,我也将学习如何有效地记录和传播这些文化。
三、实习地点及活动1. 地点一:XXX村第一天,我前往XXX村,该村以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而闻名。
我在村里找到了一些老人,他们是村庄里最资深的村民之一。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了解到了该村的一些传统习俗,如庙会舞狮、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等。
我还亲自参与了村里的表演活动,体验了传统舞蹈和歌曲。
2. 地点二:XXX市在XXX市,我有幸参观了一座古老的寺庙。
在寺庙里,我目睹了一场精彩的庙会,见证了民众的虔诚信仰和对神明的敬畏之情。
我还参与了一些寺庙里的祭祀仪式,亲自体验了如何燃香、拜神、膜拜等。
四、实习收获通过这次实习,我对民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我学会了如何与当地村民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传递信息,了解了他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态度和看法。
我还学到了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来记录和传播这些文化,如拍摄照片和视频,编写文案和报道等。
同时,实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挑战。
例如,有时候我需要排除外界干扰,全神贯注地聆听村民的讲述;有时候我需要克服自己的害羞,主动与陌生人沟通。
然而,这些挑战并没有阻碍我深入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的决心。
五、实习总结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了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传统的民俗习俗和节日庆典不仅代表了一个地区的历史和人文风貌,更是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寄托和文化记忆。
我也明白了传承和发扬这些民俗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我将把所学所感传递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六、展望在未来,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研究和传承民俗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财经大学信息经济学院《中国民俗风情作业》(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畲族姓名:学号:教学班序号:任课教师:联系方式:畲族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
他们自称“山哈”。
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
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
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
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
“畲”(She),意为刀耕火种。
解放后,改称为“畲族”。
畲族极少部分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90%的畲族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也有部分操闽南语。
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它位于浙南山区,景宁畲族源于唐永泰二年(766),从闽迁居浙西南时落户景宁,距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
因此,景宁又称为中国畲乡。
畲族文化艺术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
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
所以畲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
他们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
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
在长篇叙事诗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
《高皇歌》又称《盘古歌》、《龙皇歌》、《盘瓠王歌》,是一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
它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畲族始祖盘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艰难繁衍出盘、蓝、雷、钟四姓子孙的传说。
反映了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
尤其是,他们还把这一传说绘成连环画式的画像,称祖图,即在一幅十来丈长的布帛上,用彩笔把这一传说的40多个画像连环式地绘在画卷上,世代珍藏。
畲族民歌随处可见,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
每逢佳节喜庆之日便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
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一千多篇,计四五万行。
畲族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齐唱等。
其中无伴奏的山歌是畲族人最喜爱的一种民歌方式。
“双音”是畲族人擅长的二声部重唱的唱法,又称“双条落”。
畲族精巧的编织工艺勤劳淳朴的畲族妇女,不但是生产能手,也是编织刺绣的能工巧匠。
他们手工艺品种类丰富,色彩斑斓,风格独特。
如编织的彩带,又称合手巾带,即花腰带,案花纹多样,配色美观大方。
编织的斗笠,花纹细巧,工艺精致,配以水红绸带、白带及各色珠子,更富有民族特色,是畲族妇女最喜爱的一件装饰品。
畲族姑娘精心织绣的绣帕或彩带,送给心爱的情侣,是最好的定情物。
解放后,这种工艺技术得到了更加发扬光大,成为抢手的旅游产品和出口产品。
畲族的编织工艺最受赞誉的是彩带和竹编。
彩带即花腰带,又称合手巾带。
畲族姑娘从五六岁起,就跟着母亲学习编织彩带,彩带精致的程度,是衡量姑娘心灵手巧的重要标准。
畲族地区盛产石竹、斑竹、金竹、雷公竹等竹子,为竹编工艺品生产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
畲族妇女服装,各地略有差别,其共同特点是上衣多刺绣。
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装,在衣领、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绣花纹图案和花鸟龙凤图案。
畲族妇女最主要的装束,那就是“凤凰装”。
畲族民族体育畲族人民历来重视体育活动,体育活动的项目也很多,有武术、登山、“打尺寸”、“操石磉”、骑“海马”、竹林竞技等。
畲族武术以畲拳最著名,棍术次之。
畲拳乃畲族独创,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创编者名叫雷乌龙,人闪尊称为“乌龙公”。
畲拳的主要动作有冲、扭、顶、搁、削、托、拨、踢、扫、跳等。
畲族武术分棍术和拳术两大类。
棍术种类多,动作名称复杂多样。
拳术十分普及,作为拳术的一部分,有令人叫绝的点穴功夫。
武术精通的老拳师一般都会点穴术和医术。
畲族悠久的酿酒文化1.绿曲酒景宁山区有一种珍贵的绿曲酒,绿曲酒是畲族人民的智慧结晶,据说相传于唐永泰二年(766),距今约有1200多年历史。
由于浙西南地方自身生产力水平低下、文化传播方式落后、固步自封的生活观念等客观因素,畲族绿曲酒在传承中历尽沧桑、几近匿迹。
景宁畲族绿曲酒与其它著名白酒相比,畲族绿曲酒都是经过粮食酿造、蒸馏的白酒,不同之处在于其独特的二次重酿技术——将米酿白酒回窖加入深山花草二次重酿,并经过长时间的日晒和低温洞藏,使酒体充分吸收、蕴藏了深山天然作物的自然色泽和芬芳后,再多次过滤自然陈化。
酒体在色泽上呈现出自然纯净的金黄兼翠绿,酒液莹澈透明,犹如深山碧玉;清新淡雅的山草香轻柔飘逸,入口顺滑,纯净清幽、成熟雅致、风格独特。
畲族的饮食习俗—米酒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
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聚族而居。
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
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
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
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
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
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
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畲族的服饰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
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
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
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
尤其是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
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
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
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
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畲族称它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传说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许配给斩犬戎番王头有功的盘瓠)。
冠上还插一根银簪,再佩戴上银项圈、银链、银手镯和耳环,显得格外艳丽夺目。
畲族的婚俗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着古朴的婚俗。
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内部的盘、蓝、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
本来,氏族外婚制是畲族传统婚俗。
但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民族压近和歧视政策,畲、汉两族之间严禁通婚,曾是畲族内部的一条族规。
解放后,随着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执行,畲、汉两族之间的通婚日益增多。
古代,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恋爱的传统,对歌成婚是畲族先民的习俗。
但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受到汉族婚姻观念的影响,到解放前畲族婚姻的封建买卖包办现象十分严重。
解放后被革除,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
在畲族社会里,无儿的家庭多行招赘,不少有儿子的家庭也让儿子去入赘,而让女儿留“招儿子”(即招女婿)。
一般入赘者的子女要随母姓,也有生有二子分别随父母姓的。
若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就得“做两头家”,即新婚头几年两边的家都要照顾,居无定处。
这样维持几年之后,才确定在夫妻两家中经济条件较好的一方家落户。
畲族的传统节日畲族节日主要有农历的三月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
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畲家很重视传统节日,重视祖先崇拜,每年二、七、八月的十五日为祭祖日,信奉鬼神。
祭祖时要以两杯酒、一杯茶、三荤三素六碗菜,加上不同时节的餜。
在节日期间除酒肉必不可少外,每个节日吃什么都有一定的传统习惯。
但不论过什么节日都要做糍粑。
成年人过生日除杀鸡、宰鸭外,也要做糍粑。
“三月三”是畲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其主要活动是去野外“踏青”,吃乌米饭,以缅怀祖先,亦称“乌饭节”。
乌米饭就是用一种植物的汁液把糯米饭染成乌色。
相传在唐代,畲族首领雷万兴和蓝奉高,领导着畲族人民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
将士们靠吃一种叫‘呜饭”的野果等充饥度过年关,第二年三月三日冲出包围,取得胜利。
为纪念他们,人们把三月三日作为节日,吃“乌米饭”表示纪念。
节日期间,附近几十里同宗词的畲族云集歌场,自晨至暮,对歌盘歌,内容为歌颂盘瓠,怀念始祖。
整个畲山,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之中。
晚上,各家吃“乌米饭”。
深夜,进行祭祖活动。
此外,畲族也过春节。
过春节时除宰鸡杀猪外,还要做糍粑,祝愿在新年里有好时运,日子年年(粘粘)甜。
初一早上,全家叩拜“盘古祖先”,老人讲祖先创业的艰难,过后举家团聚,唱山歌,送贺礼。
青年男女则走乡串寨,以歌传情,互叙友情。
畲族的宗教信仰习俗1.猎神信仰由于狩猎在畲民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信奉猎神自古以来就是畲族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客家人受畲族的影响,也普遍信奉猎神。
据人类学学者郭志超对福建省南靖县和永定县若干闽客社区所做的民俗宗教调查,南靖县塔下张姓客家人社区和永定县湖坑李姓客家人社区都盛行猎神信仰,塔下是把溪岸一陡立的石壁作为猎射神的象征,“村民认为壁越陡、流越急,‘猎射神’越有灵感。
出猎前祭祷,猎获后用猎物祭谢。
若山里田园遭野兽侵害,亦祭祷‘猎射神’。
湖坑则“一半以上的村子有个‘猎射先师’。
‘猎射先师’的象征或是溪水急流边石壁,或筑一小石坛,坛后立一石。
打猎前,在猎神前烧香祷告,猎获后用猎物祭谢,若猎获丰,再用三牲祭谢。
若要猎虎、野猪,要在猎神前杀猪祭祷。
”2.三山国王信仰三山国王是在今日粤东客家人中影响最大的神帝之一,不少人认为它是客家人独有的神明。
但其实粤东的福老人、畲族人民以及从粤东移居台湾、海南岛、东南亚各国的移民都信仰三山国王。
如潮安碗窑、山犁、李公坑、饶平石鼓坪,丰顺风吹的畲民都崇奉三山国王神,每年正月都要举行迎送三山国王神的仪式,其中潮安碗窑、山犁畲民还把三山国王神置于必须迎送的诸神之首。
而海南省通什市的民族博物馆黎族馆中,至今还陈列着一面写着三山国王字样的三角形红旗。
这些都是畲族、黎族信仰三山国王的明证。
从时代特点来看,三山神信仰最初是隋代以但族为主的粤东土著民族的信仰。
而当时粤东的土著民族,应是后来畲族与黎族的共同的先民之一。
因此,三山国王信仰也是由畲族传给客家的。
3.蛇崇拜蛇是百越民族的图腾之一。
东汉许慎着《说文解字》解释“闽”字说:“闽,蛇种。
”意思是说属于百越系统的闽越族,是以蛇为图腾的。
赣闽粤交界区域古属百越,其中大部分地区还是闽越的范围,这里的土著民多以蛇为图腾,对蛇抱有尊崇、亲切的感情。
以汀州为例,长汀县西门外罗汉岭就有一座蛇王宫。
古老相传“没有汀州府,先有蛇王宫。
”可见这蛇王宫在客家先民到来之前即已存在,它是当地土著民崇拜蛇的物证之一。
另外在长汀、上杭二县交界处,有一座灵蛇山,山麓有蛇腾寺,寺庙中塑有蛇神,是美貌的白蛇娘娘形象,也是汀州土著民蛇崇拜的遗迹。
4.“盘瓠”传说畲族人民世代相传和歌颂始祖盘瓠的功绩。
盘瓠是畲族图腾崇拜的物件。
畲族先民以拟人化的手法,把盘瓠描塑成神奇、机智、勇敢的民族英雄,尊崇为畲族的始祖。
盘瓠是春秋时代一位历史人物,在公元前744年的楚与卢戎战争中,盘瓠杀敌立功、受封以及与公主结婚,是对历史的真实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