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合集下载

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_4

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_4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教学重难点:1、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2.掌握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即理解被除数、除数和商、理解除法算式的含义。

1.这些小朋友在分糖果的时候出现了一点小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能够吗?(课件出示分糖果要求),“把6块糖果分成3份,分一分”。

让学生拿出学具6个圆片代替糖果动手分一分,分完以后小组内交流分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2.我们去看看光明小学二(1)班的小朋友是怎么分的?我们的分法和他们分法一样?(课件出示教材第8页分糖果图)这三种分法,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3.师: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板书课题)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吗?4.完成“做一做”第1题。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汇报时要求学生要说清楚为什么是或不是平均分。

5.练习:说一说。

课件3个3个地出示胡萝卜图,3个一份,一共5份。

出示问题一共有()个胡萝卜,每()个一份,平均分成了()份。

师:一共有几个胡萝卜?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可能1个1个地数,可能3个3个地数,也可能用乘法口诀四四十六得到结果。

)是平均分吗?每几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让学生走上讲台指着屏幕说,弄清楚“平均分”“每份”“几份”的概念。

)6.独立完成“做一做”第2题。

完成后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汇报。

二、自主探索,掌握平均分方法1.谈话引出例2。

师:我们刚刚协助二(1)班的同学把6块糖果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了2块。

他们还准备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能分到几个呢?请同学们用小棒代替橘子帮他们分一分?用小棒代表橘子,小组讨论,分一分。

(1)讨论分配方案。

突出分橘子时“应该每份同样多”。

(2)学生动手实践,分一分。

(老师巡视参与活动)(3)小组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橘子的方法。

(4)教师用课件一一演示三种分橘子的方法。

强调三种分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

2.巩固“平均分”的方法。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 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4. 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5.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除法的含义.难点:1.让学生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2.让学生理解什么是除法教具和学具教具:6支铅笔,8个正方体,6个桃,3个盘子.学具: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教学过程设计(一)通过实物演示,知道平均分的含义1.导入教师拿出6支铅笔,分给2个同学,可能有哪几种分法?怎么分同学们才觉得公平呢?学生回答:其中一人1支,另一人5支;其中一人2支,另一人4支;其中一人3支,另一人也3支.第三种分法是公平的,因为分到的一样多。

教室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讲解:在这些分法中,前两种每人分的不是同样多,最后一种分的每人同样多,我们叫它为“平均分”.怎样进行平均分呢?教师拿出6支铅笔,请3个同学到讲台前边.教师把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要分得同样多,并请学生注意分的过程.第一次分,每人分给1支.最后教师问:“分完了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接着分.第二次分,每人又分给1支,教师问:“分完了吗?”(分完了)教师让全体同学观察,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学生回答:“每人分得2支.”教师问:“每人分得同样多吗?”这就叫做“把6支铅笔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2支.”(二)教学例1要求每个同学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个正方体分成4份,而且每份要分得“同样多”,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摆一摆,分分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摆的情况.学生摆完后,教师指定1名分得好的学生在黑板前演示分的过程,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的.(学生:先拿出4个正方体,每份放1个,再拿出4个剩下的正方体,每份放1个)“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教师指出:这就是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2个.(三)学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教学例2出示:“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几个?”(边口述题目,边拿出6个桃和3个盘子)“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是什么意思?(就是每盘放得同样多)“把6个桃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得同样多,应该怎样放?”学生回答后,教师再向学生演示平均分的过程.因为要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因此,先要拿3个,每盘里放1个.然后再提问:“分完了吗?”教师再把剩下的3个桃,每盘放1个,提问:“分完了吗?”“每盘放几个?”“是不是每盘同样多?”“这样分东西的方法叫怎样分?”(平均分)像上面这样把8个正方体平均分成4份,把6个桃平均放在3个盘里,都是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的问题,在数学里我们要用一种新方法——除法来计算.(板书课题:)“÷”叫除号,写的时候,先画一横线,上下各一点,横线要平直,两点要对齐.把6个桃平均分成3份,每份几个?这道题的除法算式怎么列呢?(边谈话边写)要分的桃是几个?把“6”写在除号前面(板书:6÷);把6平均分成几份?把“3”写在除号后面;每份是几?把这个“2”写在等号后面.教师指着“6÷3=2”说明:这个算式叫除法算式,表示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接着引导学生读出算式:6除以3等于2.再指名一两名学生说出算式的意思,并读出算式.然后让学生打开书,引导学生看第45页上小朋友分桃的图.先要学生说说图意,再指导学生用连线的方法,把右图中剩下的3个桃分完.(四)巩固反馈1.做课本中第16页“练习3”中的题.第1题的第(1)小题,先让每个学生拿出12根小棒,动手摆一摆,然后把除法算式写完全,再指名学生说出除法算式中每个数表示什么.第(2)小题,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然后集体订正.第2题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要分多少个球?怎样分?让学生实际连一连,表示分的过程.然后在书上填写算式,并指名读出除法算式.2.做练习十四的第1题和第2题.第1题,先指名读出除法算式,再让学生把除法算式的意思说完全.第2题,先指名读算式,再让每个学生用三角形摆一摆,然后填出得数,并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小结:今天我们从动手分东西,学会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的方法,还学会了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除法的最基本含义是“平均分”.因此,在教学过程设计中,首先通过分东西,使学生了解哪种分法是平均分,哪种分法不是平均分.在此基础上,研究怎样分才能平均分.通过学生多次操作,对平均分有一定认识后,教师介绍“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时,用除法计算.把除法算式的读法、除法算式的含义与具体操作紧密联系起来.在巩固反馈时,再一次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的含义.[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例1、例2。

小学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

《平均分的初步认识》教学实录与教学反思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63页,平均分教学目标:1.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能用平均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用平均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小磁粒、猴子图片、兔子图片、松果图片、练习卡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师:孩子们,现在是什么季节?生:秋季。

师:你们喜欢秋天吗?为什么?生答。

师:对,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小动物们也特别喜欢秋天,每年秋天,果实成熟的时候,小动物们都会聚集在一起,分享一年的劳动成果。

今年它们又聚集在一起了!瞧,都谁来了?生回答。

师:它们都带来了哪些食物,有多少呢?生:竹笋6个,桃子12个,萝卜16个,松果15个。

师:(教师黑板摆放食物)说的真清楚,小朋友们,假如你是小动物们中的一员,看到这么多好吃的,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对呀,老师也很高兴,可是,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却盯着这6个竹笋,它们在想什么呢?生:怎样分竹笋呢?二、你问我说1.分竹笋师:对呀,怎样分竹笋呢?谁来帮帮他们?生1:哥哥3个,弟弟3个师:老师把这种分法记下来。

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分?生1:这样公平。

生2:哥哥4个,弟弟2个。

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生2:........师:还有别的分法吗?生3:......师:在这几种分法中,有一种分法比较特殊,是哪一种呢?生:3和3师:哦,大家都找到了,是3和3,为什么特殊呢?生:这样很公平。

师:哦,他说这样很公平。

(擦掉其他的分法,留下3和3)在数学上,把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作平均分。

(出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谁来说一说,什么叫平均分?生:.......师:咱们再看这种分法,刚才我们把6个竹笋,平均分给几只熊猫,每只熊猫分到几个竹笋?谁来完整的说一说刚才我们分竹笋的过程呢?生:........师:熊猫哥哥和熊猫弟弟非常喜欢这种分法,它们每人抱着3个竹笋高高兴兴的跑到一边去吃了。

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的认识》说课稿

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的认识》说课稿

《平均分的认识》今天我要讲的是《平均分的认识》,是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材第60~62页的信息窗1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效果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认识初始的。

教材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以一幅情境图“有趣的聚会”童话故事引入,然后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幅情境图进行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景过程,通过帮助小熊猫分竹笋、认识什么是平均分;帮助小猴子分桃子,知道如何进行平均分,帮助小兔分萝卜,体会平均分的不同分法。

本课教学中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在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中,感知什么是平均分,如何平均分,创设适合学生操作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帮助小动物分东西,理解“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在进行“平均分”的时候,借助学具,利用帮助小猴子分桃子,感知“平均分可以把东西1个1个地分,也可以2个2个地分,还可以3个3个地分……”一直分完为止;利用帮助小兔分萝卜,感知“平均分”还可以按照“每几个1份来分”这样既能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可以突破难点。

根据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和本班学生好动,思维活跃的特点,特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平均分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猜测、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

二、教学方法。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所使用的教法有:1、情境教学法:以生动的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2、动手操作法: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经历数学建模过程。

三、学习方法。

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学活动面向全体,给每个学生创造动手实践机会,因此我使用如下几种学法:1、直观操作法:化抽象为形象。

平均分教学反思_心得体会

平均分教学反思_心得体会

平均分教学反思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平均分教学反思,感谢您的阅读!篇一:平均分教学反思“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在教学目标上,紧紧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通过具体情境体会“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体会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体会到什么是平均分。

初步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体会如何进行平均分。

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的概念后,再探究平均分的方法,体会到平均分就是需要把所有的物体都分完,无论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每份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教学图示利用课件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平均分的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

在实践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实物图形来引导学生想象,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本节课突出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理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摆一摆,看一看,数一数等实际操作手段,进行知识间的转化。

另外在课堂组织形式上,注意了由教师单一的讲授变为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等多项学习方式。

还有以下不足需要改进:教学重难点把握有偏颇,不断强化分的形象思维过程,没有把此过程上升到逻辑思维的高度;对数学语言的锤炼不够,注重了分的过程,没有强化分的结果(平均分成了几分,每份是多少);环节的设置上,题的类型过于单一,没有有难度的习题,没有梯度,导致学生后期注意力不集中;对时间的安排上,没有充分利用课堂的黄金二十分钟进行新授;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的太多,没有大胆的放手把课堂教给学生,小组探究时对学生的组织不够等等。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改进,多研究教材,把握好每节课的重难点,有效突破重、难点,层次分明;精选习题,注意设置梯度,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不仅仅是题目素材选自生活就可以了,而是要选择切合学生利益的内容。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5、学生汇报分配情况,展示分配结果,并说一说。
6、归纳所有分法,找出最公平,最美观的方法,揭示课题──平均分。
7、看平均分的过程(课件演示)
8、学生动手平均分,数一数是不是同样多。
9、判断平均分
1、小猴采购员,采购了一些梨,它有三种分法,你看看哪种是平均分?
第2、3种都是平均分,为什么分的不一样?
2、小猴还采购了10个苹果
仔细看,学方法
动手分
思考
同桌讨论
看一看
评一评
拿出测试小卷
圈一圈
标出数字
自己看书理解知识
学生试着总结
学习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从不同分法中发现平均分,体会概念。
由一般现象认识特殊现象。
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什么叫做平均分。
理解平均分时,不只看结果,还要看平均分成了几份。
通过教师演示,知道平均分的方法。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的。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是平均分的现象告诉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
学生回答:
教师节

认真观察
8只花
2个花瓶
动手分
学生思考汇报
齐读课题
说定义
学生观察并操作
做题
判断并说理由
因为份数不同
第1种,第3种平均分成了2份
思考
看演示,学方法
细心观察
学方法
动手分
思考,说一说
学生聆听补充
5、看小猴的分配方法。(课件演示)
6、动手把9根小棒平均分成3堆儿
1、同学们学会了平均分,请你们去帮小猴把12瓶水平均放在4个箱子里。
2、引导想()四十二,生在展台演示分法。
3、指导书面练习题
找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及重点词

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_66

二年级数学下《表内除法(一) 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_66

七、教学评价设计
使孩子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并感受数学能够协助解决生活问题的作 用。使用直观手段,使学生理解、掌握平均分的方法。但这节课上完后,我 觉得还是有很多遗憾的地方,低年段的教学,主要应培养鼓励学生多动手, 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老师只能起到一个贯穿整节课的一个引导 者、纪律的组织者,有些不能代替学生思考的地方,在教学平均分时,虽说 有个别说出了不一样的想法,而我还是更注重同学的多样化。在数学的教学 中没有很灵活, 仅仅注重于让学生能熟练, 没有注重让学生充分探索、 思考、 动口的时间和空间。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教学难点:会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将一些物体分成若干份。 理解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来自设计意图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 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 生观察画面,并请学生说 创设情境,导 入新课,提起学 生的兴趣,引出 新知识
八、板书设计
平均分(一)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九.教学反思 1.本节课经过教师的引导,进入新课,让学生一步一步实行学习解决问
题。 2.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自己探究出问题时,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是 学生的成功,也是我的成功。 3.“平均分”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分?浅显地理解怎 么去分?重点和难点就是理解除法的含义,知道什么是平均分。 4.在这节课中 ,我尝试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让学生在一些与生活相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知识与技能方面: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能产生很大的学习兴趣,注 意力将会集中学习,然后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的学习新知识。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掌握整平均分的概念知识,学生 有了动手操作的水平。本班的学生活跃性较强,动手水平比较积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中,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感,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例如,有10个苹果,要分给5个人,每个人应该得到多少个苹果?通过除法运算 ,我们可以得出每个人应该得到2个苹果。
分糖果问题
分糖果问题类似于分苹果问题,也是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 常见应用。
例如,有20颗糖果,要分给4个人,每个人应该得到多少 颗糖果?通过除法运算,我们可以得出每个人应该得到5 颗糖果。
通过乘法验算来验证商的正确 性。
逐步逼近法
通过逐步调整商的值,找到合 适的商。
特殊值法
利用特殊值简化计算,如0、 1、10等。
除法运算的注意事项
注意除数不能为0。 注意余数的取值范围,余数必须小于除数。
注意运算顺序,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原则。
05
除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分苹果问题
分苹果问题是一个常见的除法应用场景,可以通过将苹果平均分配给一定数量的 人来理解除法的概念。
02
平均分的概念
平均分的定义
01
平均分是把一定数量的物品或数 量分成若干等份,每份数量相同 ,并且总数量是整数的行为。
02
平均分的数学表达形式是:总数÷ 份数=每份的数量。
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计算平均分的方法是将总数除以份数 ,得到每份的数量。
如果总数和份数都是整数,那么结果 也是整数。如果总数和份数中有一个 是分数,那么结果也是分数。
平均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均分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例如在分配物品、计算平均成绩 、分配任务等场景中都会用到。
平均分的概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除法,并且在实际生 活中解决一些问题。
03
除法与平均分的关系
除法是平均分的一种特殊形式
除法是将一个数分成若干等份, 求每一份的数。
平均分是将一定数量的物品或 数量分成若干等份,每一份的 数量都相等。

四 森林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教案)二年上册数学教案-青岛版

四 森林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 (教案)二年上册数学教案-青岛版

四森林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案)二年上册数学教案-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初步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含义。

2. 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森林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除法的概念及运用。

2. 平均分的含义及运用。

3. 森林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除法的概念,平均分的含义。

2. 教学难点:除法的运用,平均分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森林故事视频、除法卡片。

2. 学具:计算器、剪刀、彩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播放森林故事视频,让学生了解森林的重要性。

2. 新课导入:讲解除法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除法解决问题。

4. 动手操作:分组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平均分。

5. 小组讨论:讨论森林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森林的意识。

6. 总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除法和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森林的故事-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2. 板书内容:- 除法的概念- 平均分的含义- 森林保护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除法和平均分知识。

2.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除法解决问题。

3. 写一篇关于森林保护的作文。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教学过程是否顺畅。

2.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意见,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满意度。

3.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本节课通过森林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对除法和平均分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除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保护森林的意识。

课后反思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

除法的初步认识回顾整理(课件)-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除法的初步认识回顾整理(课件)-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学制)

先分一分,然后写出除法算式。
10÷2=5
(1)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 9 )根。 18÷2=9(根) 总数÷份数=每份的数量
(2)每6根分给一只猴子,可以分给( 3 )只
猴子。
18÷6=3(只) 总数÷每份的数量=份数
四、有关0的除法
口算:
(1)0÷2=___0_____ (2)0÷4=___0_____ (3)0÷5=___0_____ (4)0÷9=___0_____
0除以任何一个不是0的数,都得0。 0能做被除数,0不能做除数。
课堂练习 √(1) √(2)
(3)
8÷2=4
8÷4=2
把8个桃子平均分。
哪些分法正确?
(1)每次圈3个,( 5 )次圈完。
15 ÷ 3 = 5(次)
6÷2 = 3 (枝)
把6枝花平均插在( 2 )个花瓶里,每瓶插 ( )3 枝。
感谢大家凝听
二、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1、把一些物品(或事物)按份数平均分 2、把一些物品(或事物)按每几个一 份平均分
(1)有( 6 )瓶牛奶,( 3 )瓶一组,可以分成 ( 2 )组; (按个数平均分) (2)有( 6 )瓶牛奶,平均分成( 2 )组,每组 ( 3 )瓶。 (按份数平均分)
三、除法的意义
1、平均分都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 2、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判断题:
( 1 ) 把18个苹果分成2份,每份是9个,是平均。
( ×)
(3)15÷0=0。
( ×)
解决问题:
有24个松果。
(1)每次运3个,几次运完? 24÷3=8(次)
答:8次运完。
(2)分8次运完,平均 每次运几个?
24÷8=3(个)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
表示出来,即总个 数÷平均分的个数=分成的份数。 即18÷3=6。
3.看图填空 (1)一共有12个梨,每( )个一盘,分成了( )盘? (2)12个梨,平均分成( )盘,每盘( )个。
(1)3个 4盘 (2)4盘 3个
根据除法算式可知:12÷3=4,12÷4=3。
初步认识了平均数 初步认识了除法 学会了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初步认识除法 能熟练运用除法 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1.除法的初步认识
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体分成几份,每份分得的同样多,叫 平均分。 除法的意义: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计算。 除法算式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 如:10÷5=2读作:10除以5等于2。 除法算式名称:如:10÷5=2中,“10”是被除数,“÷”除 号,“5”是除数,“2”是商。
除法与乘法
例如,求32÷4的商,可以利用 乘法口诀,想4乘几等于32,未 用乘法口诀 知的乘数就是商,根据“四八三 求商 十二”可知商是8。
1.把8个水杯平均分装成2箱,求每箱装几个水杯?
4
根据除法算式把平均分的过程表示出来,即总个 数÷平均分的份数=每份分得的个数。 即8÷2=4。
2.把18个苹果每3个分成一份,求分成了几分?

小学数学_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一教学目标:1.结合情境图理解平均分。

2.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3.在初步认识平均分的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分。

教学难点:经历感知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师讲故事,课件辅助)师:在美丽的大森林里住着猴妈妈和她的四个孩子,有一天猴妈妈发现了一大片桃树林,于是,她就给孩子们摘回了8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回到家后,她让猴宝宝们自己分桃子。

猴老大拿了3个,猴老二拿了3个,猴老三1个,猴老四1个,结果老三和老四都哭了。

【设计意图:设计一个故事,通过生动有趣的事件,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理,使学生在课堂的开始就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同学们你们说他们两个为什么哭呢?生:因为这样分太不公平了。

师:那你们有没有办法能公平的分一分呢?1.感悟平均分(生借助手中的学具用圈一圈的方法尝试公平的分一分)师:谁能告诉我,每只小猴能分得几个桃子?生:每人分两个。

师:你是怎样分得?生1:我是1个1个分的。

生2:我是2个2个分的。

师:不管怎样分,最后的结果都是每只小猴分了2个桃子,也就是每份分得同样多。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知识——平均分。

(师板书课题,生跟读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帮小猴子分桃子,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感悟平均分。

】2.理解平均分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给出的情景图,借助学具,尝试平均分。

师:森林了来了好多小动物,想请你们把他们的食物公平的分一分,你最喜欢谁,就给谁分好吗?(师指名借助学具分一分,在分得过程中,着重让学生描述自己是怎样分的)【设计意图: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的基础上,又设计了这几个环节,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分的方法也是多样的,从多方面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认识。

】三、课堂练习1.基本练习(课件展示)2.开放练习(有12瓶矿泉水,要平均分一分,怎样分呢?)【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从最基础的平均分问题到最后的开放题,难度渐渐加深,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人教新课标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1《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教学内容为《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围绕“平均分”的概念展开,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与交流意识。

教学难点1. 理解除法的概念:二年级学生初次接触除法,理解除法的意义是教学难点之一。

2. 平均分的计算方法:学生需要掌握如何将一定数量的物品平均分配给若干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除法计算卡片、实物模型(如水果、玩具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或生活实例引入除法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除法的意义,通过实例演示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3. 互动练习:分组进行实际操作,如分配水果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板书设计1.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2. 关键概念:除法的定义、平均分的计算步骤。

3. 示例:具体的计算示例,展示平均分的过程。

作业设计1. 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中关于除法和平均分的习题。

2. 实践作业:在家中尝试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如分配食物等,并记录过程。

课后反思本节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对除法和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程度。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同时,注意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在上述教案中,教学难点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

这部分内容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对于初次接触除法的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除法的概念和掌握平均分的计算方法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难点的详细补充和说明理解除法的概念1. 引入生活实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引入。

公开课自评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公开课自评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公开课自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由“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从“平均分”的含义把学生引入到“除法”的含义上来。

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在教学目标上,紧紧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通过具体情境体会“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

利用小组分不同数量的花生,体会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体会到什么是平均分。

初步让学生在分花生的过程中体会如何进行平均分。

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的概念后,指导学生把不是平均分的小组改成平均分。

体会到平均分就是需要把所有的物体都分完。

体会到什么是平均分,再组织学生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设计了把36颗花生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多少个?因为数量太多学生不容易操作,所以本环节只让学生说你想怎样进行操作,谈想法。

在这里孩子们给出了各种的分法,有一个一个的放在每个盘子里,有2个2格的放,有3个3个的放,有4个4个的放,有5个5个的放,还有10个10个的放,同学们都说了自己操作的理由。

通过操作、交流进一步体会:无论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在课的最后设计了一道思考题;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几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使学生通过份数的变化,观察分的结果,得出结论:分的份数多,没分的个数就少:分的份数少,没分的个数就少多,使学生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

为学生营造探索的空间。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教学图示利用课件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平均分的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

除法的初步认识

除法的初步认识

学科:数学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引呈现目标【知识要点归纳】1.平均分(1)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作均分。

(2)平均分有两种分法。

第一种分法是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

第二种分法是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

2.除法(1)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把一些物品按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几份,都能用除法计算。

(2)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

写除法算式时,先写被分的总数,接着写“÷”(除号),再写要平均分成的份数或平均每份要分的个数,然后在“=”的后面写出平均分的结果。

如: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放3个。

12 ÷ 4 = 3┆┆┆┆被分的总数除号平均分的份数每份的个数再如:把20个竹笋,每4个放一盘,能放5盘。

20 ÷ 4 = 5┆┆┆┆被分的总数除号平均每份的个数分的份数(3)除法算式的读法。

读除法算式时,“÷”读作除以,然后从左往右按顺序读。

如:12÷4=3 读作:12除以4等于3。

(4)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在除法里,除号前面的数叫作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作除数,等号后面的数叫作商。

如: 20 ÷ 4 = 5┆┆┆被除数除数商探名师点拨【典型范例剖析】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说一说怎样分。

分析与解答: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可以一个一个地分,每次每盘里放一个苹果,直到分完,每份是3个苹果;也可以先每份放2个苹果,剩下的再每份放1个,这样分快些;还可以每份放3个苹果,一轮正好分完,这样分更快。

例2每个篮子装6个松果,需要()个篮子。

分析:从图中可以知道,一共有18个松果。

每个篮子装6个松果,也就是按每6个分成一份,看能分几份,就需要几个篮子。

可以按每6个松果圈一圈,看能图几次。

解答:需要3个篮子。

例3□÷□=□分析:把20块糖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就是要把20块糖平均分成5份,看每份是几块,每个小朋友就分得几块。

公开课自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含试卷)

公开课自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含试卷)

公开课自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由“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难点。

在教学设计上,突出了从“平均分”的含义把学生引入到“除法”的含义上来。

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几点:在教学目标上,紧紧围绕“平均分”这个概念,通过具体情境体会“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

利用小组分不同数量的花生,体会平均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也体会到什么是平均分。

初步让学生在分花生的过程中体会如何进行平均分。

在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平均分的概念后,指导学生把不是平均分的小组改成平均分。

体会到平均分就是需要把所有的物体都分完。

体会到什么是平均分,再组织学生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设计了把36颗花生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放多少个?因为数量太多学生不容易操作,所以本环节只让学生说你想怎样进行操作,谈想法。

在这里孩子们给出了各种的分法,有一个一个的放在每个盘子里,有2个2格的放,有3个3个的放,有4个4个的放,有5个5个的放,还有10个10个的放,同学们都说了自己操作的理由。

通过操作、交流进一步体会:无论怎样分,只要分的结果是每份同样多,都是平均分。

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在课的最后设计了一道思考题;把12个圆片平均分成几份,有几种不同的分法。

使学生通过份数的变化,观察分的结果,得出结论:分的份数多,没分的个数就少:分的份数少,没分的个数就少多,使学生深刻体会“平均分”,为认识除法积累丰富的知识。

为学生营造探索的空间。

在教学中紧紧抓住了低年级小学生好奇这一心理特征,将教学图示利用课件展示给了学生,突出了把平均分的概念教学置入生动具体的情境之中的编写意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
单元第一课时“平均分”的内容。

教材分析:
除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个单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初步认识除法了解除法的意义:二是会根据乘法口诀求商。

本节课我要讲的是这个单元的第一个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平均分的学习是学生在学习了表内乘法、了解了乘法的意义之后进行学习的,是认识除法的基础。

因此,平均分的教学在整册教材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本课作为本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我通过分小花朵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不是难点,教材的明线是通过老师演示、学生操作理解平均分的两种情况。

我觉得仅仅把知识与技能目标定位在理解平均分及两种情况是不够的,考虑知识前后的联系,应该在操作理解平均分的过程中,初步探索要分的数、份数和每份的数这三个数之间的关系,为除法引入做好铺垫,这是教材的暗线。

对教材的处理:
在教材中,本单元以主题图导入的方法。

主题图展现了学生在一起分东西的情境,它充分突出了本单元的教学就是要以学生动手操作活动
为基础的,这也让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感知中培养数感。

但是我对本节课的教材做了一些调整,没有出示课本中的主题图,而是采用了猴子分桃子的情景。

为了突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同时为了与乘法学习时的主题图相区别,主题图中增加了对猴子平均分桃子的过程展现。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在本节课中起到了辅助教学的作用,用课件演示生动形象,学生感兴趣,而且极易深刻。

练习题的设计是用多媒体出示的,这样增加了练习的容量,节省了时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通过操作经历从“任意分”到“平均分”的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知识与技能)
2、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过程与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并会运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建构平均分的语言模型。

教具:
课本、课件、纸片苹果、纸片圆盘、学生每人20根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体会平均分
PPT展示猴妈妈要求四个猴兄弟把8个桃子分了的情景图片。

这时我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图中的猴兄弟这样分桃子,公平吗?你们认为应该怎样分呢?”通过探究,学生认为平均分桃子才公平。

2、导入新课
刚才通过同学的帮忙,四个猴兄弟把8个桃子平均分了,每只猴子平均分得2个桃子,最后猴兄弟四个都很开心。

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等也存在这种问题,我们要寻找好的方法来解决。

这个好的方法就跟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平均分”有关。

二、合作探究,构建模型
1、引导探究,操作平均分
(多媒体出示20个桃子、5只猴子)
师:这儿有20个桃子,分给5只小猴。

小猴有要求了,要求把20个桃子,平均分给5只小猴子。

师:你能根据这个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师:也就是说,每只猴子分得几个桃子?请同学们用20根小棒模拟桃子,平均摆放在5张纸片上面。

每张纸片上平均摆多少根小棒?2、独立思考,判断对错
多媒体出示5道题目让学生判断下列哪种分法是平均分?
3、分一分,说一说
①、把6个苹果平均分在3个盘子里,怎么分?
②、6个苹果,每盘放两个,需要几个盘子?
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然后再请学生展示。

让学生明白:⑴、有6个苹果,平均放在3个盘子里,每盘放2个,是平均分。

⑵、有6个苹果,平均每盘放2个,可以放3盘,是平均分。

4、生活中的平均分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会用平均分这种方法,想想:在你们的生活中,用过这种分法?
三、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平均分
设计分面包、苹果、矿泉水的习题,让学生加深对“平均分”含义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