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简介

合集下载

2000年-2013年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2000年-2013年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2002年
金怡濂(1929.9—),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
刘东生(1917.11.24—2008.3.6),地球环境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永志(1932.11.17—),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
叶笃正(1916.2.21—),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1922.8.31—),肝脏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家最高科技奖历年获奖人物名单:
年度
获奖人,出生日期,领域头衔,院士头衔
2000年
吴文俊(1919.5.12—),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1930.9.1—),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
王选(1937.2.5—2006.2.13),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昆(1919.9.2—2005.7.6),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良镛(1922.5.7—),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家麟(1920.8.8—),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
郑哲敏(1924.10.2—),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1938.11.11—),雷达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另一位是程开甲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是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中国科技界最高奖项、最高荣誉,是为了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而设立。创设时间2000年,属于政府奖。授予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每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专家不超过两名。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ppt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ppt
2011
2012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 2000年设立,是中国科技 界的最高荣誉。每年获奖者 不超过两名,奖金金额为 500万元人民币。截至 2014年,共有25位杰出科 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
士吴◎
2000


, 世














袁◎
2000


, 杂






, 高

士性













金 怡 濂 主 持 研 究 “ 神 威 ” 巨 型 计 算 机 成 功
刘◎
2003


, 地

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揭 开 黄 土 的 奥 秘
◎2003年 王永志,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航天 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
士尔谢◎
2011 1920 8 8
。滨家
市麟
, 加



器 物

理月
学 家 ,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日 生 于 黑 龙 江 省 哈
60多年来,谢家麟以2项世界原创、3项填补我国空白的科研成果, 奠基和开拓了新中国的高能粒子加速器事业,为我国高能粒子加速 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科技前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85 -2011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1985 -2011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

1985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数据统计及分析白皮书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科技采访室人民网科技频道联合发布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成果项目组数据提供目录前言一、国家科技奖励制度与“五大奖”二、历年国家科技奖励获奖者特点统计分析1.“五大奖”更倾向于院士?——获奖与院士2. 个人不容易获奖?——获奖和申报人数3. 年轻人不易获奖?——获奖与年龄4. 产学研结合是老大难?——产学研合作前言2012年2月14日,代表着国家科技领域最高奖励的“五大奖”再次揭晓。

其中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尤为引人注目,它是从事科技工作的个人在国内可以获得的最高奖项,已有10余年的历史,目前获奖人数仅有20人,且大多为耄耋老人。

从某种意义上说,该奖的性质好像艺术界的“终身成就奖”。

500万奖金对于获奖者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而其他的四项即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也分别是基础研究、技术发明、技术应用、国际合作等领域最具代表性的奖项。

今年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授予了高能物理学家谢家麟和城市建筑学家吴良镛。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迄今已连续13年空缺。

发明奖一等奖属意如今热到发烫的信息技术领域——有机发光显示材料和宽带移动通信。

而“五大奖”中唯一拥有特等奖的“科技进步奖”更是百花齐放,颇多斩获。

纵观27年来这五大奖项的基本情况,作为国家级别的科技奖励,清晰呈现着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和脉络。

为此,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科技采访室、人民网科技频道联合推出白皮书,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成果项目组提供数据支持。

该白皮书试图通过对获奖人年龄、性别、学科、身份等信息的比对分析,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也试图寻找一些规律,希望对中国科技奖励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国家科技奖励制度与“五大奖”从1950年到1966年,国家先后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明奖励条例》等重要条例,初步创建国家科技奖励制度。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年吴文俊(1919—,世界著名数学家),袁隆平(1930—,杂交水稻之父)吴文俊:著名的数学家,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袁隆平: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2001年王选(1937—2006,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黄昆(1919—2005,著名物理学家)黄昆:著名固体物理学家,他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王选:自1975年开始,王选组织并且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

他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且位居国际领先水平。

2002年金怡濂(1929—,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金怡濂: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2003年刘东生(1917—2008 ,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1932—,著名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我国航天技术专家,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

同时,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他带动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刘东生: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对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2004年空缺2005年叶笃正(1916—,世界著名气象学家),吴孟超(1922—,世界著名肝脏外科学家)叶笃正: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重大创新贡献,在全球变化领域提出了新的系统创见。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著名物理化学家,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著名物理学家,中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程开甲院士,共同荣获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每人奖金500万元人民币,此前已有22位著名科技专家先后获此殊荣,他们分别是袁隆平、吴文俊、黄昆、王选、刘东生、金怡濂、吴孟超、王永志、李振声、叶笃正、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谷超豪、孙家栋、师昌绪、王振义、谢家麟、吴良镛、郑哲敏、王小谟。

2000年,吴文俊:著名的数学家,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袁隆平: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2001年王选(1937—2006,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黄昆(1919—2005,著名物理学家)黄昆:著名固体物理学家,他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王选:自1975年开始,王选组织并且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

他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且位居国际领先水平。

2002年金怡濂(1929—,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金怡濂: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2003年刘东生(1917—2008 ,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1932—,著名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我国航天技术专家,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

同时,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他带动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刘东生: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对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
历届国家最高 科技奖的获得 者简介
2000年 吴文俊(1919— ,世界 著名数学家),袁隆平(1930— , 杂交水稻之父)
吴文俊:著名的数学 家,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 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 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 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 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 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 吴示嵌类,至今被国际同 行广泛引用。
王振义(1924.11.30-)内科血液学专家。江 苏省兴化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 院,获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 籍院士,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科 学博士学位。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 第二医科大学终身教授。自1954年起,从事研 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 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1980年起开始研究 癌肿的分化疗法。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 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 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 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因而获得国际肿瘤研究奖五项,国内国家级奖 七项(一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14篇,主编 专著5本。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 金怡濂(1929— ,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 家)
金怡濂:我国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 的著名专家,是我 国巨型计算机事业 的开拓者之一。
2003年 刘东生(1917—2008 , 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 (1932— ,著名航天技术专家)
王永志:我国航 天技术专家,也是我 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 创者之一。同时,作 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学 术和技术带头人,他 带动了中国载人航天 技术的发展。
2010年史昌绪(1920-,著 名材料科学家),王振义 (1924-,内科血液学专家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作者:晚综
来源:《晚晴》2019年第02期
科技进步是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强大推动力,而科技的进步,得益于这样一批值得尊敬的科学家,将他们的毕生心血,投入到国家各项科研事业当中。

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颁发是科技界的盛事,每年获奖者不超过2名。

自1999年设立以来,2004年度、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两次空缺,至今,共有31位科学家获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名单如下。

让我们一起致敬!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2000年正式設立,由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金标准也进行了调整。

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额度由设立之初的500万/人调整为800万/人,奖金分配结构调整,全部由获奖者个人支配。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人员及主要事迹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人员及主要事迹

吴文俊(
王选(黄昆
金怡濂,男,汉族,
金怡濂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半个世纪以来,金怡濂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并组织科技人员共同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赶超世界计算机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东生(1917年11月24日-2008年3月6日),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三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原国务院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国际杰出第四纪地质环境学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荣誉博士,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

王永志,男,中共党员,1932年11月17日出生于辽
宁省昌图县。

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者,火箭技术专家,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毕业后立即投身于我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的火箭设计和研制工作,参加了多种火箭的设计和研制,先后担任洲际火箭副总设计师,三种火箭总设计师,是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和研制总指挥,曾任中国火箭研究院院长,1992到2007年担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众望所归——解读“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一)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众望所归——解读“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名单”(一)
的 科 学 技 术 研 究 领 域 取 得 了令 人 瞩 目 术 贡献和学术 地位 ;著名外科 专家王
陈传宏 : 2 0 年开始奖励 以来 , 从 00
的成就 , 而且他们致力于人才培养 , 他 正 国院士在评 价吴孟 超院士 的学术成 国家最高科学技 术奖的9 位获奖者都是 们 的很多学 生都已成 为相 关学科专业 就 时说 . 吴 院 士 不 但 在 理 论 上 有 重 大 德高望重 的科学家 特别是2 0 年 , 0 5 一
和高难度在 国际上也是 名
列 前 茅的 ” 。
仪式 ,胡锦涛亲自为获得 20 年度 国家最高科学技 05
术 奖的 叶 笃正 家 05
最 高科 学 技 术 奖 有 多少 人 获 得提 名 7 整个 评 审 程 序
的 建 立 和 发 展 做 出 了重 大 贡 献 ;叶 笃 奖评审组 织的评委 的认可 ,更关键 的 行审定 五 、 科学技术部对结果进行审核
正 院士是我 国现代气 象科学 的奠基人 是他 们在 相 关学 术界 得 到高度 评价 。 后报国务院i 六 国务院批准 , 并报请国
之 一 ,也 是 国 际 全 球 气 候 变 化 科 学 研 如 , 在谈到叶笃正院士的学术成就 时, 家主席签发奖励证书。
究的开拓 者之一 ,对我 国气象科 学事 著名气象 学家符淙斌 院士 多次用 ” 国
记者 :两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
业 的 发 展 做 出 了重 大 贡 献 。他 们 两 位 际大气科 学领域 为数 不 多的几个顶尖 得者一位 9 多岁 , O 一位8 多岁。 0 对于获
科学家不 但治学严谨 ,在 自己所从 事 科 学家之一 ”来评价 叶笃正 院士的学 奖者年龄你有什么看法?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名单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名单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名单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吴文俊,1919年5月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吴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数学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数学的诸多领域。

在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黄昆,中科院院士,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浙江嘉兴人,1919年9月生于北京。

黄昆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4年,黄昆获英国圣母玛利亚大学授予的“理论物理弗雷曼奖”,中美洲州立大学协会授予的“卓越的外国学者”称号。

王选,1937年2月出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后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工作。

自1975年开始,他组织并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

王选教授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位居国际领先水平,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

200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金怡濂院士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半个世纪以来,金怡濂作为技术开发的主要负责人,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并组织科技人员共同刻苦攻关,予以实现,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指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项国家科学技术奖。

每年不超过两名的国家最高科技奖,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但要摘取这项桂冠,需经过重重筛选。


颁奖现场
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给出了国家最高科技奖诞生“流程
表”:省级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推荐或最高奖获得者个人推荐——院士、专家对推荐人选进行咨询、打分——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评选——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审定——科技部核准——报国务院批准——国家主席签署证书,颁发奖金。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是由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颁发的最高级别的奖项之一,用于奖励在科技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创新成果。

获得该奖项的项目通常是在关键技术领域进行的重大技术发明,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推广价值。

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是对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团队的极高认可,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

获得该奖项不仅意味着在相关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还可以获得丰厚的奖金和国家级荣誉称号。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评选标准一般包括技术创新度、科学价值、应用推广效果等方面的考量。

评审专家组会对申报项目的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等进行综合评估,并最终确定获奖项目。

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获奖项目涵盖了各个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医学、材料科学、能源与环境等。

这些项目的获奖不仅对推动相关领域的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对国家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及近年科技成果

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及近年科技成果

第C三H部A分PTER 3
近年中国科技成果
Award winning
紧盯国际发展前沿、聚焦国计民生关键 问题,我国一系列科技成果斩获重大创新 和突破,在世界科技舞台留下了浓墨重彩 的中国印记。下面,让我们来一同回味令 人振奋的高光时刻。
1 造福世界 我科学家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
2019年9月24日,在内蒙古乌兰浩特举行的“兴安盟 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耐盐碱水稻现场测产验收评议会 ”上,袁隆平团队在内蒙古大面积试种耐盐碱水稻 测产的最终结果,成为袁隆平团队为新中国成立70 周年送上的一份特别贺礼:实测亩产508.8公斤,超 过了袁隆平院士的“及格线”。 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造福 全世界。
CH2A0P1T8ER年1 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刘永坦
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 刘永坦 哈工 大供图孙自法 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坦 是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 基人和引领者,40年来,这位著名雷达与 信号处理技术专家致力于中国新体制雷达 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筑起了“海防长城”
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2004年国家最高 科学技术奖第一次出现空缺。2015年第二次出现空缺。
根据2019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官网显示,国 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由 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800万元奖金 。 截至2020年1月,共有33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该奖。
CH2A0P1T6ER年1 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赵忠贤
著名物理学家 赵忠贤 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孙自法 摄
赵忠贤,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国际上最早认识到柏诺兹和缪勒关 于“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达35K 超 导性”(后获诺贝尔奖)的重要意义的少数 几位学者之一,此外,他还发现系列50K 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历届获奖者

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历届获奖者
• 年 吴文俊(— ,世界著名数学家)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 年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 黄昆(—,著名物理学家) • 年 金怡濂(—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 • 年 刘东生(— ,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 ,著名航天技术
专家) • 年 叶笃正(— ,世界著名气象学家) 吴孟超(— ,世界著名肝脏外
三()班陈婉妮
•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 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 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 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 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 者社会效益。
• 创办时间:年 • 主办单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 • 奖金:万元
历年获奖科学家名单
黄昆
国际著名的中国物 理学家、教育家、中国 固体物理学先驱、中国 半导体技术奠基人。主要荣誉包括年中国科学 院第一批学部委员(今中国科学院院士)、年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
者 和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得 者。
• 王选:计算机学家。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选巧妙地利用数学知 识和软、硬件的实践经验,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 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压缩倍数达到∶)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了提高字形复原速度的专用芯片,使汉字字形复原速度达到字秒的领先水 平,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或参数)来描述笔画的宽度、拐角形状等特征,以保证字形变小后的笔画匀称和宽度一致。西方在年代中 期才开始采用“轮廓加参数”的描述方式(即称为提示信息或控制信息的技术),而王选早年提出并实现了这一方法,成为世界上使用这一方法 的第一人,这一发明成为华光和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的基石,获得了欧洲专利和项中国专利。王选成为我国获欧洲专利的第一人。二十多年 来王选为中国现代印刷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王选是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先驱者。由于贡献杰出,王选年获第届日内瓦国际 发明展金奖。和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毕升奖;年获陈嘉庚奖;年获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 学奖;年获王丹萍科学奖;年获台湾潘文渊文教基金奖;年获香港蒋氏科技成就奖。年、年及年、年还分别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 进工作者及首都楷模、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光荣称号,并多次被评为北京市劳模。

16位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历届获奖者籍贯

16位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历届获奖者籍贯

∙16位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历届获奖者籍贯、院校等分析一、校友统计:北京大学4人:王选、黄昆、王忠诚、吴征镒清华大学4人:王永志、金怡濂、吴征镒、叶笃正交通交大2人:徐光宪、吴文俊中央大学2人:闵恩泽、刘东生浙江大学2人:谷超豪、叶笃正南开大学1人:刘东生哈工大1人:孙家栋同济大学1人:吴孟超山东农学院1人:李振声西南农学院1人:袁隆平其中吴征镒、叶笃正、刘东生三人分别列入两所大学。

∙二、籍贯统计:辽宁:孙家栋、刘东生、王永志山东:王忠诚、李振声浙江:谷超豪、徐光宪北京:黄昆、袁隆平上海:王选、吴文俊天津:叶笃正、金怡濂江西:吴征镒、袁隆平江苏:金怡濂、王选四川:闵恩泽福建:吴孟超其中金怡濂、王选、袁隆平分属两个省市。

∙三、院士分布: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

1994年,中国工程院开始选聘工程院士。

中科院院士12人,工程院院士6人。

同时是两院院士的闵恩泽、王选。

当选院士时最年轻的是黄昆,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时年仅36岁。

其次吴文俊1957年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38岁,吴征镒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39岁。

当选院士时年龄最大的是吴孟超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年69岁),王忠诚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年69岁)。

其他绝大多数当选时年龄介于55-65岁之间。

除去黄昆、吴文俊、吴征镒,其他13人当选院士时平均年龄62岁。

全部16人的平均年龄57岁。

∙四、获奖时年龄:吴征镒(91岁)、叶笃正(89岁)、徐光宪(88岁)、刘东生(86岁)、吴孟超(83岁)、闵恩泽(83岁)、王忠诚(83岁)、谷超豪(83岁)、黄昆(82岁)、吴文俊(81岁)、孙家栋(80)、李振声(75岁)、金怡濂(73岁)、王永志(71岁)、袁隆平(70岁)、王选(64岁)平均年龄80岁。

其中王选、黄昆、刘东生三人已经病逝,分别享年69岁、86岁、91岁。

可直接确定为优秀的奖项

可直接确定为优秀的奖项

可直接确定为优秀的奖项有:
1.诺贝尔奖:诺贝尔奖是由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设立的
一系列奖项,包括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等领域的奖项。

这些奖项的评选标准非常严格,并且获奖者通常是该领域的杰出人物。

2.奥运会金牌:奥运会金牌是国际奥委会颁发的最高荣誉,代表
了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最高水平。

获得奥运会金牌的运动员通常需要经过数年的训练和比赛,并且在比赛中表现出色。

3.世界纪录认证:世界纪录认证机构(如吉尼斯世界纪录)会根
据一些特定的标准,对各种成就和创举进行认证。

如果一项成就或创举被认定为世界纪录,那么它就可以被认为是优秀的。

4.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政府设
立的最高科技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旨在表彰在科学技术创新和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5.普利策奖:普利策奖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立的一系列奖项,
包括文学、音乐、新闻等领域的奖项。

这些奖项的评选标准非常严格,并且获奖者通常是该领域的杰出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根据2019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官网显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800万元奖金。

截至2019年1月,共有31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该奖。

1奖项历史
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的暂行条例》,条例规定,一等奖奖金为1万元人民币。

1957年1月,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进行了首次评审,有34项成果获1956年度奖。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标志着中国科技奖励体系基本完成。

1963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了《发明奖励条例》和《技术改进条例》,毛泽东为“发明证书”亲笔题字。

1966年5月,批准了发明奖励297项,其中包括“原子弹”、“氢弹”、“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重要成果。

但由于‘‘左’’倾思想的危害,当时仅对获奖者颁发发明证书,未颁发奖章和奖金。

1978年,党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会上奖励了7657项科技成果,标志着科技奖励制度的恢复。

1999年5月23日,朱镕基总理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65号令,发布实施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改革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大奖项。

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

2001年2月19日,在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2003年12月20日,国务院令第396号《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订。

200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一次出现空缺。

2013年7月18日,国务院令第638号《国务院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第二次修订。

2016年1月8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京举行,国家最高科技奖第二次出现空缺。

据负责评审具体事宜的国家科技奖励办负责人介绍,有资格推荐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的机构和专家共有130多个。

通过上述渠道推荐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候选人共有9名,第一轮评审从中选出3名候选人;在第二轮评审中,3位候选人的得票数均未过半,其中有的就差“一两票”。

2019年1月8日,按照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的奖章规制,首次设计制作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

2奖项设置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

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450万元由获奖者自主选题,用做科研经费,50万元属获奖者个人所属。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金标准进行了调整。

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额度由设立之初的500万元/人调整为800万元/人,奖金分配结构调整,全部由获奖者个人支配。

3组织流程
申报条件
1、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

2、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

3、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项目中仅从事组织管理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

4、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应当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并仍活跃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从事科学研究或者技术开发工作。

评选考核
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产生大致分为7个具体步骤。

首先由省级政府、国务院等有关部门推荐或者最高奖获得者个人推荐产生候选人。

第二步,20多位院士、专家要对候选人进行咨询打分,投票选出5名候选人进入国家最高科技奖评审的第三步,接受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的评审。

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表中,共设计了科学思想品德、重要科技贡献、社会科技界威望和专家系数四大项,8个评价指标来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们进行评价。

在接受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的过程中,5位候选人还要经过两关考验,第一关与评审委员面对面,介绍个人的情况和主要成就。

第二关评审委员们要到候选者工作的研究室、试验基地进行了实地的考察。

经过两关后,评审委员们再次投票选出了两位获奖者。

由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对两位获奖者进行审定后,经科技部审核,报国务院批准,最终由国家主席签署证书,颁发奖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