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合集下载

2011年最高科技奖人物“科技人生”资料速览及历届获奖人物名单

2011年最高科技奖人物“科技人生”资料速览及历届获奖人物名单

2011年最高科技奖人物“科技人生”资料速览一、新闻回顾:理学家谢家麟、建筑学家吴良镛获最高科学技术奖中新网北京2月14日电(记者孙自法)中共中央、国务院2月14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等领导人出席大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他们颁奖。

中国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374个项目和10位科技专家,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36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83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8人。

其中,“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二、科学家的科技人生资料速览NO.1:高能物理学家的“加速”梦:谢家麟的科研人生中新网2月14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今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谢家麟,1920年8月出生,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半个多世纪以来,谢家麟的名字和一系列粒子加速器的顶尖技术连在一起:他曾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台以高能量电子束治疗肿瘤的医用加速器、中国第一台高能电子直线加速器、中国第一台对撞机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亚洲第一台产生远红外自由电子激光的北京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以及新型电子直线加速器等多项站在世界前沿的项目。

其中,有两项是世界首创,另三项填补了国内重要空白。

谢家麟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8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获硕士学位,1951年在斯坦福大学物理系获博士学位。

国家科技奖及历届最高科技奖获奖人

国家科技奖及历届最高科技奖获奖人

国家科技奖及历届最高科技奖获奖人为了奖励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调动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高综合国力,1999年5月国务院发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根据《条例》,国务院设立了五项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

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

2000年度至2010年度,共有18位专家被授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0年度获奖人吴文俊(1919.05~) 男,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袁隆平(1930.09~) 男,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2001年度获奖人黄昆(1919.09~2005.07) 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王选(1937.02~2006.02) 男,计算机应用专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

2002年度获奖人金怡濂(1929.09~) 男,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2003年度获奖人刘东生(1917.11~2008.03) 男,地球环境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永志(1932.11~) 男,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研究员。

2004年度获奖人空缺2005年度获奖人叶笃正(1916.02~) 男,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吴孟超(1922.08~) 男,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教授。

2006年度获奖人李振声(1931.02~) 男,小麦遗传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2019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黄旭华、曾庆存(事迹+视频+时评)

2019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黄旭华、曾庆存(事迹+视频+时评)

他让天气预报越来越精准在科学界,曾庆存成名很早。

25岁破解世界级气象难题,为如今的天气预报技术奠定基础;44岁“够格”领取国家津贴,与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同在第一档”;45岁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出了科学界,听说过曾庆存的人不多。

一次到北京友谊宾馆参加国际会议,车门打开,先出来一顶破草帽。

门童悄声向同车者打听,听到“国际著名科学家”时,大吃一惊:没瞧出来!一辈子,他把“国家需要”挂在嘴边、放在心上。

10日,著名大气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曾庆存站上了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

点开手机,随时查看几天后的天气,如此便利精准的科技,离不开曾庆存创造的算法。

古人看云识天。

到了20世纪,人们发明气象仪器测量大气状态,绘成“天气图”,但还要依赖预报员的经验,误差较大。

预报能不能准点、再准点?科学家想办法把千变万化的天气变成一组方程式,输进数据,计算机就能得出结果——现在通行的“数值天气预报”由此而来。

这组方程式被称为“原始方程”,它囊括了太多的变量,极其复杂,对计算能力要求很高。

计算速度如何“追上”天气变化速度?难题一时困住了世界气象学界。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曾庆存从北京大学被选派到苏联留学。

他的导师、国际著名气象学家基别尔把这道难题抛给年仅25岁的曾庆存,作为他的博士论文。

苦读冥思,反复试验,几经失败,曾庆存从分析大气运动规律的本质入手,想出了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不同过程的方法,提出了“半隐式差分法”,是世界上首个用原始方程直接进行实际天气预报的方法,并随即被用于天气预报业务。

他的算法至今仍是世界数值天气预报核心技术的基础。

现今,数值预报越来越准确,3天预报准确度可达70%至80%,在我国华南地区,可提前3至4天对台风路径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报。

在数值天气预报的基础上,曾庆存又在卫星大气红外遥感、跨季度气候预测、气象灾害监测预报、地球系统模式等领域都相继形成了开创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得到了广泛应用。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历年名单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历年名单

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历年名单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是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之一,每年评选出的特等奖名单备受瞩目。

本文将为您梳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历年名单,展示我国在科技领域的巨大成就。

1956年,首届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评选揭晓,共有5个项目获得该殊荣。

这些项目分别为:中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DSAC、反应堆一次制容器毛坯锻件、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化学药品吡呋喃及2-吡嗪酮的研究和生产、国产五彩色拍立得相机。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评选标准也逐渐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自1978年以来,该奖项每五年评选一次,同时将首次获奖者与其他重要突破进行鉴定和对比。

以下是自1978年至今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一些重要项目:1978年: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重要专用处理器项目这一项目是中国自主研发的一代多用途超级计算机,标志着我国在超级计算机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1983年: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及其工程化与工业化研究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并进行进一步研究与工程化,标志着我国核武器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

1988年:我国第一台微重力国产化长周期航天悬浮实验台项目该项目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台微重力国产化长周期航天悬浮实验台,对于空间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992年:高强度炼铁技术研究与产业化该技术的成功应用推动了我国炼铁工艺的革新和进步,为我国钢铁行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1997年:新一代客机C919重大技术创新与产业化C919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大型民用飞机,其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填补了我国在商用飞机领域的空白。

2005年:高效多分散剂磺化新技术及其产业化该技术的成功应用提高了我国磺化生产的效率和产品质量,对于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中星9号高通量宽带通信卫星研制中星9号是我国自主研制并成功发射的高通量宽带通信卫星,提升了我国的卫星通信能力。

2016年: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墨子号”是我国自主研制的量子通信卫星,实现了量子密钥分发、量子隐形传态等重要量子通信任务。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ppt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ppt
2011
2012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 2000年设立,是中国科技 界的最高荣誉。每年获奖者 不超过两名,奖金金额为 500万元人民币。截至 2014年,共有25位杰出科 学工作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 技术奖。
士吴◎
2000


, 世














袁◎
2000


, 杂






, 高

士性













金 怡 濂 主 持 研 究 “ 神 威 ” 巨 型 计 算 机 成 功
刘◎
2003


, 地

球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揭 开 黄 土 的 奥 秘
◎2003年 王永志,1932年出生于辽宁省。航天 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王永志
士尔谢◎
2011 1920 8 8
。滨家
市麟
, 加



器 物

理月
学 家 , 中 国 科 学 院 院
日 生 于 黑 龙 江 省 哈
60多年来,谢家麟以2项世界原创、3项填补我国空白的科研成果, 奠基和开拓了新中国的高能粒子加速器事业,为我国高能粒子加速 器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科技前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盘点科技十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盘点科技十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CHUANGXINKEJI 2012.12盘点科技十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是国家科学技术界一项崇高的荣誉,目的是嘉许在科学技术进步活动中有杰出贡献的公民及组织,表彰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速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以及提高综合国力。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两名,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获奖者的奖金金额为五百万元。

十年来(2001-2011),共有18位各领域专家获得该奖项。

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徐光宪王忠诚谷超豪孙家栋师昌绪王振义谢家麟吴良镛36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王选王选(1937.2.5-2006.2.13)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教授,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全国政协副主席。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使中文印刷排版业从铅与火的时代进步到光与电的时代。

王选1958-1974年期间,从事计算机逻辑设计、体系结构和高级语言编译系统的研究,与同事共同完成了DJS21机ALGOL60编译系统,并得到了推广。

1975年起主持华光和方正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该系统可用于书刊、报纸等正式出版物的编排。

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方法,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或参数)来描述笔画的宽度、拐角形状等特征,以保证字形变化后的笔画匀称和宽度一致。

这一发明获得了欧洲专利和8项中国专利。

其研制的华光和方正系统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中国的印刷术从铅与火的时代,迈入电和激光的新纪元。

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黄昆黄昆,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

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吴文俊袁隆平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吴文俊,男,1919年5月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1946年赴法国Strassbourg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

195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0年被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院士。

1952年至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副所长、研究员。

1979年至现在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

吴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数学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到数学的诸多领域。

在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70年代后期,在计算机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即算法化思想),转而研究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彻底改变了这个领域的面貌,是国际自动推理界先驱性的工作,被称为“吴方法”,产生了巨大影响。

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并已应用于国际上当前流行的符号计算软件方面。

吴文俊院士热爱祖国,有高尚的科学道德,是数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至今仍在数学机械化研究的第一线。

在5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始终站在数学领域的前沿,做出了原创性研究成果。

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袁隆平,男,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 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年吴文俊(1919—,世界著名数学家),袁隆平(1930—,杂交水稻之父)吴文俊:著名的数学家,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袁隆平: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2001年王选(1937—2006,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黄昆(1919—2005,著名物理学家)黄昆:著名固体物理学家,他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王选:自1975年开始,王选组织并且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

他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且位居国际领先水平。

2002年金怡濂(1929—,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金怡濂: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2003年刘东生(1917—2008 ,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1932—,著名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我国航天技术专家,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

同时,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他带动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刘东生: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对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2004年空缺2005年叶笃正(1916—,世界著名气象学家),吴孟超(1922—,世界著名肝脏外科学家)叶笃正: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重大创新贡献,在全球变化领域提出了新的系统创见。

吴良镛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

吴良镛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

吴良镛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吴良镛院士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2年2月14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之一、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成为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之一,另一位获奖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加速器物理学家谢家麟。

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等出席大会。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为两位获奖科学家颁奖。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讲话。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大会。

国务委员刘延东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吴良镛,1922年5月7日,生于南京。

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学士学位。

1948~1950年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学习,师从沙里宁读研究生并获硕士学位。

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至今,历任副系主任、系主任、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其间先后受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澳大利亚悉尼理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联邦德国卡塞尔大学等机构的客座教授等。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85年当选为国际建筑师协会理事;1990年被美国建筑师学会授予荣誉资深会员;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其专业研究领域主要为:人居环境科学、建筑、城市设计、城市研究、区域研究等。

吴良镛在长期的建筑、城市规划教育工作中,培养了大量建设人才;参与创建中国建筑学会等多个全国性专业学术团体,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顾问,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并担任国内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刊物的主编。

此外,他还曾任职于多个国际性学术组织,如担任世界人类聚居学会主席、副主席、理事;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理事: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家学会理事等。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的获得者
历届国家最高 科技奖的获得 者简介
2000年 吴文俊(1919— ,世界 著名数学家),袁隆平(1930— , 杂交水稻之父)
吴文俊:著名的数学 家,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 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 域。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 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 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 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 吴示嵌类,至今被国际同 行广泛引用。
王振义(1924.11.30-)内科血液学专家。江 苏省兴化人。1948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医学 院,获博士学位。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 籍院士,2000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荣誉科 学博士学位。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 第二医科大学终身教授。自1954年起,从事研 究血栓和止血,在国内首先建立血友病A与B以 及轻型血友病的诊断方法。1980年起开始研究 癌肿的分化疗法。1986年在国际上首先创导应 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 白血病,获得很高的缓解率,为恶性肿瘤在不 损伤正常细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诱导分化疗 法取得效果这一新的理论,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因而获得国际肿瘤研究奖五项,国内国家级奖 七项(一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314篇,主编 专著5本。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 金怡濂(1929— ,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 家)
金怡濂:我国 高性能计算机领域 的著名专家,是我 国巨型计算机事业 的开拓者之一。
2003年 刘东生(1917—2008 , 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 (1932— ,著名航天技术专家)
王永志:我国航 天技术专家,也是我 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 创者之一。同时,作 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学 术和技术带头人,他 带动了中国载人航天 技术的发展。
2010年史昌绪(1920-,著 名材料科学家),王振义 (1924-,内科血液学专家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作者:晚综
来源:《晚晴》2019年第02期
科技进步是国家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强大推动力,而科技的进步,得益于这样一批值得尊敬的科学家,将他们的毕生心血,投入到国家各项科研事业当中。

国家最高科技奖的颁发是科技界的盛事,每年获奖者不超过2名。

自1999年设立以来,2004年度、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两次空缺,至今,共有31位科学家获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者名单如下。

让我们一起致敬!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奖项,2000年正式設立,由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主办。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科技成就卓著、社会贡献巨大的个人,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和500万元高额奖金。

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金标准也进行了调整。

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额度由设立之初的500万/人调整为800万/人,奖金分配结构调整,全部由获奖者个人支配。

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记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振义院士

癌症诱导分化第一人——记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振义院士
15 年 广慈 医 院的 内科 已分专业 .他从 事血 93 液病 的诊 治工 作 。
王 振 义 发 现 不 少 口 腔 病 患 者 小 手 术 后
很 好 学也 很会 玩 的孩子 .因此严 厉 的父 亲对

他责 备 甚 少 , 由于 学 习成 绩 优 秀 . 亲 的 “ 父 戒
尺 ” 没 落在 他手 心 。溜冰 、造 房子 ” 打“ 从 “ 、 墙
附属瑞 金 医院终 身教 授 ,上 海 血液 学研
究 所 名 誉 所 长
癌症 诱导分化 第一人
记2 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振义院: 0 0

“ 的 工作 不 仅 指 出应 用 一 种 简单 的方 您 法可 以治疗 一种 特异 的疾 病 ,而且更 新 了可
以 应 用 单 一 药 物 通 过 诱 导 分 化 治 疗 癌 症 的 概
选 择 了攻 读 医 科 。
从 医 的 理 想 起 源 于 家 庭 敦 育 和 刨
根 问 底 的 天性
王 振 义 12 年 l 月 3 94 1 0日 出 生 在 上 海 . 祖
挑 战 疑难 疾 螨 屡获 佳绩
14 年 , 振 义 从 震 旦 大 学 医 学 院毕 业 . 98 王
籍江苏 兴化 。 自幼勤 奋好学 , 根问底 的天 他 刨
殷 实 的家境 允许 王振 义从 小学 一 直念 完 大 学 ,9 6 13 年他 毕 业 于 上 海法 租界 所 办 的 萨 坡 赛小 学 ( 现卢 湾 区第一 中心 小学 ) 9 7 。1 3 至
14 年 在 震 旦 大 学 附 属 中 学 念 完 中 学 .9 2 92 14
年 免试 直升 进入 震旦 大学 , “ 在 医生 是一 份崇 高 职业 ” 的思 想 及家庭 支 持 的情 况下 . 振 义 王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名单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名单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名单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袁隆平,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袁隆平院士是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吴文俊,1919年5月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吴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数学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数学的诸多领域。

在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黄昆,中科院院士,著名固体物理学家,浙江嘉兴人,1919年9月生于北京。

黄昆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4年,黄昆获英国圣母玛利亚大学授予的“理论物理弗雷曼奖”,中美洲州立大学协会授予的“卓越的外国学者”称号。

王选,1937年2月出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

后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工作。

自1975年开始,他组织并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

王选教授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位居国际领先水平,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

2002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金怡濂院士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半个世纪以来,金怡濂作为技术开发的主要负责人,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并组织科技人员共同刻苦攻关,予以实现,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突破性的成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及近年科技成果

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及近年科技成果

第C三H部A分PTER 3
近年中国科技成果
Award winning
紧盯国际发展前沿、聚焦国计民生关键 问题,我国一系列科技成果斩获重大创新 和突破,在世界科技舞台留下了浓墨重彩 的中国印记。下面,让我们来一同回味令 人振奋的高光时刻。
1 造福世界 我科学家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
2019年9月24日,在内蒙古乌兰浩特举行的“兴安盟 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耐盐碱水稻现场测产验收评议会 ”上,袁隆平团队在内蒙古大面积试种耐盐碱水稻 测产的最终结果,成为袁隆平团队为新中国成立70 周年送上的一份特别贺礼:实测亩产508.8公斤,超 过了袁隆平院士的“及格线”。 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造福 全世界。
CH2A0P1T8ER年1 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刘永坦
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 刘永坦 哈工 大供图孙自法 摄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永坦 是中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奠 基人和引领者,40年来,这位著名雷达与 信号处理技术专家致力于中国新体制雷达 事业的发展,为中国筑起了“海防长城”
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2004年国家最高 科学技术奖第一次出现空缺。2015年第二次出现空缺。
根据2019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官网显示,国 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由 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800万元奖金 。 截至2020年1月,共有33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该奖。
CH2A0P1T6ER年1 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赵忠贤
著名物理学家 赵忠贤 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孙自法 摄
赵忠贤,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 。他是国际上最早认识到柏诺兹和缪勒关 于“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达35K 超 导性”(后获诺贝尔奖)的重要意义的少数 几位学者之一,此外,他还发现系列50K 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历届获奖者

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历届获奖者

•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叶笃正、 陶诗言、顾震潮等一起合作完 成“东亚大气环流的研究”,3 篇论文均发表在国际著名气象 学杂志Tellus上,深受国际大气 科学界的重视。
• 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 用,是叶笃正的最大发现。从 此,让叶笃正享誉世界的青藏 高原气象学建立了起来。
• 叶笃和他的合作者撰写了 《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 一书 ,该书被公认为国际上大

2000年12月1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隆平高科(000998)”
于2000年12月11日在深交所上市。
黄昆
国际著名的中国物 理学家、教育家、中国 固体物理学先驱、中国 半导体技术奠基人。主要荣誉包括1955年中国科学 院第一批学部委员(今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
袁隆平
世界统一科学联合会讲师团教授,
世界本原统一科学院院士,国际统
一易学联合会讲师团名誉教授袁隆
平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
誉为“当今中国非常著名的科学
家”、“当代神农氏”、“米神”
等。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 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 项国际大奖。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20世纪70年 代,中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 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这些事迹都 归功于袁隆平。
(1932— ,著名航天技术专家) • 2005年 叶笃正(1916— ,世界著名气象学家) 吴孟超(1922— ,
世界著名肝脏外科学家) • 2006年 李振声(1931— ,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 2007年 闵恩泽(1924— ,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吴征镒(1919— ,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曾获奖:
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1956)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79) 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1990) 陈嘉庚数理科学奖(1993) 首届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 奖(1994) Herbrand自动推理杰出成就奖(1997)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 第三届邵逸夫数学奖(2006)。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汉族, 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 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1]2006年4月 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 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马哈蒂 尔科学奖。 现任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湖 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国家杂 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 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 名誉院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 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湖南 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 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 席。 2014年1月3日,袁隆平团队回应转基因水 稻研究,尚未用于实践
王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选(1937年2月5日 -2006年2月13日)生于 上海,江苏无锡人,中国 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 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 士,北京大学教授。他是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 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 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 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 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 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 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获得荣誉
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陈家庚地球科学奖 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第48届IMO奖等 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8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1995年获得第一届何梁何利最高奖 2003年被世界气象组织授予第48届国际气象组 织奖(IMO) 2005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风华正 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 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 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2011年12月20日获首届创新方法成就奖。

公考常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考点

公考常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考点

【常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考点1.2000年得主(1)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并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

(2)吴文俊:著名数学家,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2.2001年得主(1)王选: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当代中国印刷业革命的先行者,被称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父”,被誉为“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

(2)黄昆:主要从事固体物理理论、半导体物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被誉为“中国半导体技术奠基人”。

黄昆完成了两项开拓性的学术贡献。

一项是提出著名的“黄方程”和“声子极化激元”概念,另一项是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里斯共同提出的“黄-里斯理论”。

3.2002年得主金怡濂:中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著名专家,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开拓者,“神威”超级计算机总设计师,有“中国巨型计算机之父”美誉。

4.2003年得主(1)刘东生:中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被誉为“黄土之父”。

刘东生毕生从事地球科学研究,平息170多年来的黄土成因之争,建立了250万年来最完整的陆相古气候记录,创立了黄土学,带领中国第四纪研究和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跻身于世界领先行列。

(2)王永志:航天技术专家,他长期致力于中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参加和主持了6个导弹型号、2个运载火箭型号和“神舟”系列飞船的设计研制工作。

5.2005年得主(1)叶笃正:气象学家,他开创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创立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创立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创立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2004年 空缺
2005年
叶笃正,气象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笃正(1916.02~2013.10.16),男, 汉族,又名叶平斋,安徽省安庆市宜秀 区大桥街道办事处叶祠社区人,生于天 津,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 要奠基人之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 得者,世界气象组织IMO最高奖获得者, 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气象学会和英国 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第六、七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中国科 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气象学会原理事长、 名誉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原所长、名誉所长。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1943年研究生毕业于 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 位。
2011年 吴良镛,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 院士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 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 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 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 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2007年 闵恩泽,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闵恩泽,男,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24年 2月8日生于四川成都。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 学化工系。1951年获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博 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 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闵恩泽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中国炼油催 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 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催 化剂之父”。获得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同年获“2007 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曾任该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首席总工程师、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中 国科学家协会理事长,北京油化纵横能源研究院高级顾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1月9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于2000年,每年评审一次,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至今,中国已有14位科学家获得这项奖金高达500万元人民币的科技大奖。

本刊按当届与往届顺序依次推出14位获奖科学家事迹简介。

王忠诚1925年12月生于山东烟台,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王忠诚为建立发展我国神经外科事业作出了许多创新性贡献。

他率先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对打开医学界的“禁区”—脑干肿瘤手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迄今已施行手术1100余例,手术死亡率低于1.0%。

在此基础上,他又悉心研究脊髓结构及功能,得出“脊髓对于慢性的肿瘤压迫也同样具有可塑性”的结论,他带领团队已施行髓内肿瘤手术2500余例,无一例死亡和手术致残,手术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他提出的“脊髓缺血预适应”的观点,对防止脊髓内肿瘤术后瘫痪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王忠诚创建并扩建了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天坛医院,使之成为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基地。

近年来,他先后主持成立了北京神经外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并任学院院长。

王忠诚为中国神经外科事业发展壮大、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他仍然工作在医疗、教学和科研一线,为患者、为学生、为医学事业奋斗拼搏。

徐光宪1920年11月生于浙江绍兴,195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先后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1980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他创建了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和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担任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和名誉主任。

他曾任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主任等。

徐光宪坚持“立足基础研究,面向国家目标”的研究理念,将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在稀土分离理论及其应用、稀土理论和配位化学、核燃料化学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在上个世纪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

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稀土分离工业,彻底改变了稀土分离工艺从研制到应用的试验放大模式,实现了设计参数到工业生产的“一步放大”,引导了我国稀土分离科技和产业的全面革新,使我国实现了从稀土资源大国到生产和应用大国的飞跃,为稀土功能材料和器件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大大地提高了我国稀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串级萃取理论的广泛应用提升了我国在国际稀土分离科技和产业竞争中的地位,迫使国外稀土垄断企业纷纷减产和停产,被国际稀土界称为“中国冲击”,影响十分深远。

2000年首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大奖的两位科学家是袁隆平和吴文俊。

袁隆平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1930年生于北京。

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今中国最著名的科学家”、“当代神农”、“米神”等。

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2005年并入西南大学)。

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5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吴文俊1919年5月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9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

世界著名数学家。

中国数学机械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现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数学会理事长(1985~1987),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主任(1992~1994),全国政协委员、常委(1979~1998)。

他在拓扑学、自动推理、机器证明、代数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研究领域均有杰出的贡献,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他在拓扑学的示性类、示嵌类的研究方面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是拓扑学中的奠基性工作并有许多重要应用。

他的“吴方法”在国际机器证明领域产生巨大的影响,有广泛重要的应用价值。

当前国际流行的主要符号计算软件都实现了吴文俊教授的算法。

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黄昆和王选。

黄昆黄昆(1919-2005),著名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先驱,中国半导体技术奠基人。

黄昆1919年9月出生于北京,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的北京大学理科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47年在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1947年他在研究稀固溶体理论中提出,固体中的杂质缺陷会导致X光漫散射,其强度集中在普通X光衍射斑点附近,20年后确认了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黄散射”。

“黄散射”成为直接有效地研究晶体微观缺陷的手段。

1950年他与里斯首次提出多声子辐射和无辐射跃迁的量子理论,国际上称此理论为黄-里斯理论。

该理论是研究固体杂质缺陷光谱和半导体载流子复合的奠基性工作。

同年,黄昆综合介质的电磁理论和晶格动力学理论对极性晶体提出了一对唯象方程,它被称为“黄方程”,这一方程是处理极性晶体光学振动的基础。

1951年他从黄方程出发又推导出晶体中的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荡模式。

他所预见的声子与电磁波的耦合振动模式于1963年被证实,命名为极化激元。

现在极化激元成为分析固体光学性质的基础,国际上称黄昆的工作是极化激元领域的里程碑。

1978年他证明了无辐射跃迁的绝热近似和静态耦合在理论上完全等价,澄清和统一了20年来国际上关于无辐射跃迁理论的争论问题。

继而,他又提出了无辐射跃迁中声子统计规律性的理论。

黄昆在固体物理学理论领域、特别是在晶格动力学方面作出的开拓性研究,使他于1980年当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5年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曾任半导体研究所所长,为我国半导体研究培养造就了大批人才。

2005年7月6日,黄昆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王选王选(1937-2006),籍贯江苏无锡,生长于上海,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2003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一次会议上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他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

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

先后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览金牌、中国专利发明金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特等奖等众多奖项。

1987年和199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5年和1995年两度列入国家十大科技成就,是国内唯一四度获国家级奖励的项目。

他本人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称号,并多次获全国及北京市劳模、先进工作者、首都楷模等称号,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及森泽信夫奖,1995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6年2月13日,王选在北京病逝,享年69岁。

2002年,获得这一奖项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怡濂。

金怡濂1929年9月出生于天津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

1956年至1958年在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电子计算机技术,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年至2000年为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和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

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

金怡濂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半个世纪以来,金怡濂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并组织科技人员共同刻苦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怡濂作为技术骨干、运控部分技术负责人,相继参加了我国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和多种通用机、专用机的研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提出了基于通用CPU芯片的大规模并行处理计算机设计思想和技术方案,实现了我国巨型计算机向大规模并行处理方向的发展。

90年代,他担任国家重点工程—“神威”计算机系统总设计师,使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峰值运算速度从每秒10亿次跨越到每秒3000亿次以上,实现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历史性突破。

随后,他继续担任新一代“神威”超级计算机系统的总设计师,提出多项创新思想,为系统关键技术指标进入国际领先行列,再次实现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跨越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2003年,刘东生和王永志荣膺这项大奖。

刘东生1917年11月出生于辽宁省。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

现为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刘东生1946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第四纪地质研究室主任,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专家小组组长,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主任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主席等学术职务。

刘东生院士是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

他在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科学研究领域中,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古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他在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理论贡献,被国际学术界公认。

他发表的文章被SCI论文引用2800多次,2002年获国际“泰勒环境成就奖”。

同时,他的研究成果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植被重建以及东部沙地治理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他热爱祖国,奉献于地球科学事业,在学术生涯中,孜孜不倦,努力进取,团结奋进,做出了重大的科学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