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三章农业第一二节

必修二第三章农业第一二节
必修二第三章农业第一二节

农业周测(4月12)

出题人:信丽娜审题人:夏祖阳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①地区的农业地域类型可能是( )

A.季风水田农业B.混合农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畜牧业

2、与②地区农业相似的地区是( )

A.刚果盆地 B.四川盆地 C.大自流盆地D.墨累—达令盆地

3.西北地区相对于西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A.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B.全年温度高,生长期长

C.草原面积广,黑土肥沃 D.后备土地充足

4.右下图甲~丁表示四种农业地域类型的

经营特色,其中表示季风水田农业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基

本特征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如图为商品谷物农业区位条件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5.图中a、b、c、d与下列区位条件对应正确的是( )

①农业科技先进②人均耕地面积大

③机械化水平高④市场广阔

A.a—①、b—②、c—③、d—④

B.a—②、b—①、c—④、d—③

C.a—①、b—③、c—④、d—②

D.a—②、b—④、c—③、d—①

6.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东北地区发展商品谷物农

业的优势条件是( )

A.水热条件优越B.人均耕地面积大

C.市场广阔 D.农业科技先进

下图为“部分地区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8~10题。

7.图示农业地域类型为

A.商品谷物农业

B.季风水田农业

C.混合农业

D.乳畜业

8.图示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区

多旱涝灾害的共同原因是

A.台风活动频繁

B.锋面活动频繁

C.气温变化大

D.季风的不稳定性

9.图示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有利条件是

A .科技发达

B .地广人稀

C .机械化水平高

D .雨热同期 10.下表为某地农民平均年收入构成情况,该地的农业地域类型最可能是

A

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经历了“桑基、蔗基→果基、花基”的发展历程。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1~12题。 11.按农业地域类型分,珠江三角洲的基塘农业属于

A .乳畜业

B .商品谷物农业

C .混合农业

D .大牧场放牧业 12.引起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 .市场需求

B .技术条件

C .劳动力价格

D .国家政策

右图为“某农业生产活动场景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以图示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A.乳畜业

B.大牧场放牧业

C.商品谷物农业

D.水稻种植业 14.该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是

A.生产规模大

B.产品商品率高

C.单位面积产量高

D.机械化水平高

15.上海市郊区建设蔬菜、奶、禽、蛋、肉生产基地的主要依据是

A .有城市自来水灌溉

B .靠近城市,生产技术水平高

C .城市人口多,市场需求量大

D .气候、土壤条件优越 16.亚洲的水稻种植有单季稻和双季稻、三季稻几种,其主要原因是

A .热量差异

B .降水差异

C .地形差异

D .水源差异 17.新疆被誉为“瓜果之乡,长江三角洲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形成这种地域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气候

B .土壤

C .交通

D .科技 18.最终决定各地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A .国家政策

B .科技水平

C .市场需求

D 交通条件 19.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的独特条件是

A .四季如春

B .土壤肥沃

C .交通便利

D .水源充足

20.我国水稻种植的时间是南方早,北方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水文

B .气候

C .地形

D .土壤 21.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喜”字梨,“福”字苹果等,这主要是因为

A .转基因技术的广泛使用

B .销往欧美等西方国家,适应该国人的心理

C .市场的需求决定生产类型

D .使用农药的结果

22.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地区以旱地农业为主,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形成这种生产活动地域差

异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 .降水的差异

B .地形的差异

C .土壤的差异

D .热量的差异

农作物栽培布局与距离农村居民点的远近有一定联系。某村位于我国平原地形区,主要种植蔬菜、热带水果和粮食。下图为“以该村居民点为中心的农作物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图中丙、乙、甲分别为 ( )

A .蔬菜带、混作带、粮食带

B .粮食带、蔬菜带、混作带

C .蔬菜带、粮食带、混作带

D .粮食带、混作带、蔬菜带 24.该村最可能位于 ( )

A .珠江三角洲平原

B .东北平原

C .长江中下游平原

D .华北平原

下图表示某种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一般模式。据图回答3~5题。

25.阶段Ⅰ鲜花和蔬菜产区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地形平坦B.气候优越C.距城区近D.水源充足

26.阶段Ⅱ鲜花和蔬菜产区的区位变化主要是因为()

A.城市人口的增加B.交通的便利及保鲜、冷藏技术的发展

C.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D.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

27.若甲城在河北省,乙城在海南省,则阶段Ⅱ运量最大的季节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二、综合题

1.读“亚洲水稻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每空2分共22分)

(1)图中水稻分布区所在的地区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1)从气候上看,A、B、C三地均为________性气

候区,________资源丰富。从地形上看,A、B、C

三地均分布在__ ______和__ ______地区。

(2)本地区_____ ___稠密,____ ____资源丰

富,为发展水稻种植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3)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有哪些?

2.读美国本土主要粮食生产区的分布图(右图),完成(1)~(2)题。(12分)

(1)图中①、②、③区所示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

简述其形成的有利区位条件。

(2)①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 ____,

②、③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____ _ ___,

形成差异的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 ___的差异;

②、③两区的粮食作物收获季节不同,

其自然原因主要是________的差异。

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图中A、B、C三地所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依次为________(填序号)。

①混合农业②商品谷物农业③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2)B处农业地域类型的优势区位条件有哪些?

(3)与A处相似的农业地域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__西北__和________地区。

在世界上A类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_____________。

(4)A处农业地域类型的地理位置为__美国中部平原___,

主要特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A类农业提供机械、电力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________(填序号)。

①人口密度②先进的科学技术③便利的交通运输④发达的工业

姓名:班级:考号:请讲选择题答案填写在以下表格中

答案

一、选择

1-5ADAAC 6-10BBDDB 11-15CADCC 16-20AACAB 21-22CA dacbd

二、填空

1、(1)东亚东南亚南亚

(1)季风水热河流中下游平原河口三角洲

(2)人口劳动力

(3)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商品率低、小农经营、单产高。

2.(1)商品谷物农业

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降水丰富等;

市场广阔;交通运输便利;地广人稀;农业科学技术先进;机械化水平高。(5分)(2)玉米(1分);小麦(1分);降水(1分)热量;

(3)提高产量,提高生产率。

3、(1)②③①

(2)地势平坦;雨热同期;人口密集,粮食需求量大,市场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种植历史悠久。

(3)西北东北美国、加拿大、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等国。

(4)美国中部平原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5)②④

必修三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高二(4)班(理科班)进行的,课堂内容推进速度有些快。 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是: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本节课教学目标的要求是: 通过对田纳西河流域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流域的相关概念,并学会归纳流域开发和治理的一般方法,最后能简单设计出我国长江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知识与技能的目的。通过对田纳西 河流域地理条件的分析探讨,引导学生概括田纳西河流域的优势、劣势,进而推断出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田纳西河流域两次开发治理的结果对比,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情感;并通过田纳西河流域的成功综合开发治理,培 养学生看待问题的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以此达到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目的。 本节课教学容量大,教材安排了2个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与流域有关的基础知识,重点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地理背景。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在了解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治理的地理背景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与治理的措施,并获得

研究或规划流域开发建设和综合治理的一般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重点内容是“田纳西河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为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在备课时我进行了知识内容的合理配置,尽量做到既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又让学生获得 知识,还要发展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教学中通过师生对案例的剖 析、研究、归纳、总结,强化师生的互动,学生在参与案例的分析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还逐步学会了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学案教学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在合作讨论中共同进步的参与性与主动性,课堂能让学生学得主动、快乐;同时注重学生阅读材 料、表达观点、分析图表的综合能力,强调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设计流 畅生动并且注重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有很好的师生互动,体现了教师 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堂摒弃了形式上的活跃,但却做到了让 每个学生的大脑积极思考起来,整堂课效果好。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而且让学生在有效的学习时间中达到教学的要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课程内容的积极性。 但教学过程中总有些不足。比如在对田纳西河流域地形、地势对 交通影响的分析过程中,只注重了对航运的分析,而忽略对陆路交通的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练习题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一、选择题 1.N 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3 g Na变成Na+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2N A B.0.2N A个H2SO4与19.6 g H3PO4含有相同的氧原子数 C.28 g N2所含的原子数为N A D.N A个O2与N A个H2的质量之比为8:1 2.在体积为V 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a mol CO和b mol O2,点燃充分反应后容器内碳原子数和氧原子数之比为 A.a:b B.a:2b C.a:(a+2b) D.a:2(a+b) 3.下列有关阿伏加德罗常数(N A)的说法错误的是 A.32 g O2所含的原子数目为N A B.0.5 mol H2O含有的原子数目为1. 5N A C.1 mol H2O含有的H2O分子数目为N A D.0.5N A个氯气分子的物质的量是0.5 mol 4.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H2O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g B.两种不同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则这两种物质的质量一定相等 C.3.0 mol OH-的质量为51 g D.铁的摩尔质量就是它的相对原子质量 5.a mol H2SO4中含有b个氧原子,则阿伏加德罗常数可以表示为 A.(a/4b)mol-1 B.(b/a)mol-1C.(a/b)mol-1 D.(b/4a)mol-1 6.15 g A物质和10.5 g B物质完全反应,生成7.2 g C物质,1.8 g D物质和0.3 mol E物质,则E的摩尔质量为 A.16.5 g·mol-1 B.85 g·mol-1C.55 D.55 g·mol-1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是22.4 L B.在标准状况下,某气体的体积为22.4 L,则该气体的物质的量为1 mol,所含的分子数目约为6.02×1023 C.当温度高于0 ℃时,一定量任何气体的体积都大于22.4 L D.当压强大于101 kPa时,1 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小于22.4 L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下,相同质量的气体都占有相同的体积 B.同温、同压下,相同体积的气体都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 C.1 mol O2中含有1.204×1024个氧原子,在标准状况下占有体积22.4 L D.0.2 g H2和8.8 g CO2、5.6 g CO组成混合气体,密度是相同状况下O2密度的0.913倍9.在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有质量相同的甲、乙两种气体,若两容器的温度和压强均相同,且甲的密度大于乙的密度,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生物高中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教学设计2

“DNA分子的结构”一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概述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2、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 3、讨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历程。 二、课堂教学目标 1、能够写出DNA结构的各个组成的名称 2、通过制作DNA结构模型,分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3、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能够推算DNA分子碱基比例。 三、课前准备: 1、材料:各色卡纸 2、工具:剪刀、针线、双面胶。 3、以同桌为小组共同制作脱氧核苷酸的三种成分。 四、教学设计思路: 1.问题导入:在通过实验证明DNA是生物体的遗传物质以后,人们想进一步的了解DNA的功能,但首先需要弄清楚DNA的结构。 2.提出课题:DNA结构模型是怎样建立的 3.分析资料:通过资料探讨DNA分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 4.设置探究问题:DNA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探究:通过动手制作DNA平面模型,得出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6.提出问题:DNA分子结构与它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五、教学实施程序: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在课堂实施探究性学习,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以达到课程标准,主要突出了3点: 一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解决教学的难点和重点——DNA分子结构特点。作为普通中学的教学中最重要和最难的一个目标是夯实基础,本节课的基础知识是对DNA分子结构的认识及通过对DNA分子结构的认识总结出DNA分子结构的特点,这节基础对下一部分知识:DNA分子复制、DNA分子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知识理解是非常关键。本节课通过①对资料讨论分析;②DAN分子结构模型的制作;③对模型相互间的分析讨论和解释三个环节,同时在这三个环节中还布置了学生的动笔活动,从而在不同的情景中让学生体验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以达到对这些知识的更深一步记忆和理解。 二是在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并不是枯燥和机械的让学生的重复,而是采用了探究性学习。如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美国生物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研究过程,在学生深刻理解DNA分子结构特点同时,还领悟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认识模式,有利于学生从科学发现过程中体验成功。 三是在实施探究教学时分解了探究环节。目前高中生物教学,由于受现有的教学成果评价标准、评价制度、高考模式、课时的安排还有学生探究能力的限制,很难进行完整的探究性学习。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将探究的各个环节分解,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完成一个或几个环节探究任务,不仅可以解决探究教学费事费力的问题,同时又可以适应现行的高考背景要求,使学生能力发展的同时,获得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如在本节课中,学生主要是进行利用现有资料进行探究、分析得出结论、表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教材分析 (一) 内容与地位: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先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 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 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二) 教学重点: ①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②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教学难点: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认知目标①了解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②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智能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②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③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推理,归纳等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①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②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设计以"自主性(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为课堂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维度,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指导,以侧重科学方法教育为目标,本节课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融合列举法,讨论法,比较法,归纳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通过列举事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发现,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 "探究—发现"教学模式基本程序: 五教学过程概述 (一)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提供感性材料获得感知布惑①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②(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③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三) 模拟,探究,剖析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练习题-普通用卷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练习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乙烯与苯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分子中均含有碳碳双键 B. 常温常压下,它们均呈气态 C. 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 分子中所有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 2.乙烯和苯能够共同发生的反应类型有() ①加成反应②取代反应③加聚反应④氧化反应.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3.乙烯和苯较易能够共同发生的反应类型有() ①加成反应②取代反应③聚合反应④氧化反应.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苯中滴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后,液体分层,上层溶液呈紫红色 B. 煤经过气化和液化生成可燃性气体或液体,变为清洁能源,属于物理变化 C. 石油分馏时获得的石油气中可以分离出甲烷,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D. 乙烯和苯分子中均含独立的碳碳双键,都能与H2发生加成反应 5.下列各组中两个变化所发生的反应,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①由苯制环己烷;由乙烯制溴乙烷 ②丙烯使溴水褪色;乙炔使酸性高锰酸钾水溶液褪色 ③由乙烯制聚乙烯;由2?溴丙烷制丙烯 ④由苯制硝基苯;由苯制溴苯 A. ③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1mol CH2=CH2先与HCl发生加成反应,再与Cl2发生取代反应,最多消耗 Cl22.5mol B. 实验室中可用如图所示方法除去CH3CH3气体中的CH2=CH2气体 C. 实验室中可用酸性KMnO4溶液鉴别CH3CH3气体和CH2=CH2气体 D. 工业上可利用CH2=CH2与HCl的加成反应制得纯净的CH3CH2Cl 7.下列关于甲烷、乙烯、苯和乙醇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都难溶于水 B. 都能发生加成反应 C. 都能发生氧化反应 D. 都是化石燃料 8.甲烷、乙烯和苯属于不同类型的有机化合物,但它们之间也有共性,下列关于它们 之间共同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都是平面结构 B. 在氧气中完全燃烧后都生成CO2和H2O C. 都能发生加成反应和取代反应 D. 都能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9.下列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A. 光照射甲烷与氯气的混合气体 B. 乙烯通入溴水中 C. 在镍做催化剂的条件下,苯与氢气反应 D. 乙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10.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 乙烯的结构简式:C2H4 B. 氢氧根离子的电子式: C. 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D. 中子数为146、质子数为92的铀(U)原子:92146U 11.如图是常见四种有机物的比例模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第2课时

第2课时烷烃 一、烷烃 1.概念:分子中碳原子之间只以__________结合,剩余的价键全部跟__________结合,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达到“饱和”,这样的烃叫__________,也叫______。 2.通式:__________________。 3.烷烃的结构特点 ①烷烃分子里的碳原子间都以______相连接,每个碳原子最多能以____个共价单键与其 他碳(或氢)原子相连接。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得到充分的利用。 ②烷烃都是______结构,非平面或直线结构,碳原子______一条直线上,而是呈______ 型或______状。碳碳单键可以旋转,因此烷烃(主链的碳原子数≥4)的碳链形状可以改变。 4.物理性质 递变性 熔、沸 点 烷烃的熔、沸点较低,且随碳原子数的增加而____;碳原子数相同的烷烃,支 链越多,熔、沸点越低 状态 碳原子数____的烷烃在常温常压下是____,其他烷烃在常温常压下是 __________ 相对密 度 烷烃的相对密度都较小,且随碳原子数的增加而____ 相似性烷烃难溶于____而易溶于________;液态烷烃的密度均小于1 g·cm-3 5.化学性质 稳定性 烷烃通常较稳定,不能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化,也不能与 ______ 、______发生反应 氧化 反应 ①在空气或氧气中点燃,完全燃烧时生成______ ②在相同情况下,随着烷烃分子里碳原子数的增加,往往燃烧越来越不充分, 燃烧火焰明亮,甚至伴有黑烟 ③烷烃的燃烧通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取代 反应 在________条件下,烷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生取代反应,生成种类更多的有机物和相应的卤化氢气体。可简单表示如下: C n H2n+2+X2――→ 光 C n H2n+1X+HX 6.简单烷烃的命名——习惯命名法 (1)n≤10时,从一到十依次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为“某烷”,如C8H18命名为______。 (2)n>10时,用汉字数字表示,如C18H38命名为________。 (3)对于碳原子数相同而结构不同的烷烃,一般在烷烃名称之前再加“____”、“____”、 “____”等字加以区别。如命名为____________。 二、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1.同系物 结构______,在分子组成上相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1)同系物概念的内涵有两个:一是分子结构______,二是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 个 ____________。两者要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同系物的外延是有机物,也就是说,不仅在烷烃类物质内存在同系物关系,在其他类有机物中也存在同系物关系; (2)同系物具有相同的______,但是通式相同的有机物________互为同系物,同系物的前 提是________物质且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教案1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概述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尝试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有关图片、观看录像,提高分析资料获取信息、归纳总结和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完成部分探究实验,提高统计数据、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提高图形间的转换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协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2.生长素在发挥生理作用时的特点。 3.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难点: 1.顶端优势产生的原因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例。 2.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并且知道了生长素在植物体中起着调节细胞生长的作用,但是生长素的作用是不是仅仅这么简单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幅图。 课件展示: 植物某一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反应图;根、茎、芽三种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反应图。

师:图片中展示的是植物体的根茎芽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反应。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从这张图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生1:分析任何一条曲线都可以得到: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对器官的促进作用逐渐加强,达到最适浓度后,随着生长素浓度的增加,对器官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之后,生长素浓度再增加,对器官的抑制作用逐渐加强。 生2:针对三条曲线对比分析,又可以得出根、芽、茎三种器官对生长素需要的最适浓度是不同的,对各生长素浓度的反应也是不同的。 师:大家分析得很正确,其实最基本的一点就是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看样子大家课下都认真预习了书本,请大家看大屏幕。 推进新课 板书:生长素的生理作用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调节生长 师:生长素对植物生长调节的过程中,往往具有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1)一般来说,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植物的生长,甚至杀死植物。 (2)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敏感度高,老细胞则比较迟钝。 (3)生长素促进不同器官生长的最适浓度不同。 课件展示: 植物某一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反应图;根、茎、芽三种器官对不同浓度生长素反应图。 师:我们再回归到刚刚大家所看的那张图片,现在请同学根据图片看一看,根、芽、茎的最适生长浓度分别是多少?并且想一想它们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又是如何的? 生:对根来说,生长素的最适浓度是10-10mol/L左右;对于芽来说,最适浓度是10-8mol/L 左右;对于茎来说,最适浓度是10-4mol/L左右,即对生长素的敏感性:根>芽>茎。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回答得非常正确。 课件展示:“松树”塔形树冠图。 师:这是我们校园里的一棵松树,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松树会呈现这种塔形结构?(让学生相互讨论,教师给以指导) 师:这是“顶端优势”现象,那到底什么叫顶端优势呢?顶端优势就是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生长受到抑制的现象,大家看屏幕上的图会发现离顶芽越近的侧芽受抑制越明显,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激素调节含答案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知识点一素调节的发现 1.法国学者沃泰默的实验 (1)实验假设:胰液分泌是一种神经调节。 (2)实验方法:单变量对照法。 (3)实验步骤及现象 ①把稀盐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肠腔内――→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②直接把稀盐酸注入狗的血液――→没有引起胰液分泌。 ③切除通向该段小肠的神经,只保留血管,再向小肠内注入稀盐酸――→引起胰液分泌。 (4)实验结果分析:小肠上微小的神经难以剔除。 2.斯他林和贝利斯对沃泰默实验现象的分析及验证实验 (1)斯他林和贝利斯对沃泰默实验现象的分析 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 ①实验方法:单变量对照法。 ②实验步骤及现象 剪下狗的一段小肠,刮下黏膜,将黏膜和稀盐酸混合磨碎后的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血液――→引起胰液分泌(本实验是和沃泰默的实验②作对照)。 ③实验结果分析:小肠黏膜能够分泌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具有促进胰液分泌的作用。他们把这种物质称为促胰液素。 (3)促胰液素发现的意义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这一重要发现使人们认识到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一些化学物质的调节。 知识点二动物体内的主要激素 1.激素调节的概念 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2.人体内主要的激素及其作用(如下表)

知识点三激素调节的实例——血糖平衡的调节 1.血糖的来源与去路 (1)“三来”——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 (2)“三去”——氧化分解(主要)、合成糖原、转化为脂肪和某些氨基酸等。 2.调节血糖浓度的激素 (1)胰高血糖素 ①内分泌细胞:胰岛A细胞。 ②作用:作用于肝脏,主要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 ③这是升高血糖最重要的激素。 (2)胰岛素 ①内分泌细胞:胰岛B细胞。 ②作用:促进细胞对血糖的摄取、氧化分解、合成和转化,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总之是通过促进血糖去向,抑制血糖来源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③这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3)肾上腺素 由肾上腺分泌的一种氨基酸衍生物,也有升高血糖的作用。

高一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知识点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知识梳理: 一、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1. 物质的量(n) (1)概念:是用来表示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2)单位:______,符号:____。 2. 摩尔(mol) (1)概念:摩尔是__________的单位,1 mol物质含有________________个微粒。 (2)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①用mol为单位只能用于衡量______粒子,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或它们的特定组合,而不能用于宏观物质。②用mol为单位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符号。 3. 阿伏加德罗常数 (1)含义:____ 126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实验测得其数值约为______________。 (2)单位:________,符号:______。 (3)微粒数(N)、物质的量(n)与阿伏加德罗常数(N A)之间的关系式为_________。 二、摩尔质量 1. 概念: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______。 2. 单位:________或__________,符号:________。 3. 数值:当摩尔质量单位是g·mol-1时数值上等于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物质的量(n)、物质的质量(m)和物质的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系式:n=m / M。 三、气体摩尔体积 1. 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物质体积的大小取决于构成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三种因素。液态和固态物质的 体积主要决定于__________________,气态物质的体积主要决定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1 mol任何气体都具有相同的体积。 2. 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一定____________下,单位物质的量的________所占的体积。 (2)单位为________或________,符号________。 (3)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为22.4 L·mol-1。 3. 阿伏加德罗定律 (1)内容: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相同体积的任何气体都含有____________,简称“三同定一同”。 (2)使用范围:适用于所有的气体,无论是纯净气体还是混合气体。 4. 物质的量(n)、气体的体积(V)和气体摩尔体积(V m)在一定条件下的关系式:n=V/V m。 四、物质的量浓度 1. 物质的量浓度是用来表示________溶液里所含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也称为B的物质的量浓度,符号为______。 2. 物质的量浓度的数学表达式是c B=,n B表示____________,V表示__________,因此物质的量浓度的单位是________ 3. 稀释定律:稀释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溶液中______________保持不变。即:c(浓)·V(浓) =c(稀)·V(稀) 五、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1. 实验仪器 (1)当溶质为固体时,应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用来量取蒸馏水。 (2)当溶质为液体时,应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用来量取液体溶质。若溶质溶液呈碱性则选用____________,若溶质溶液呈酸性或具有强氧化性则选用 ________,________用来量取蒸馏水。 (3)容量瓶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①容量瓶上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前要检查是否漏水。 检查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使用前用蒸馏水洗净,但不能用待配溶液润洗。 ③不能直接在容量瓶中溶解固体或稀释浓溶液,容量瓶也不能作为反应容器或长期贮存溶液。

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一)

(10)第二节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以洞庭湖区为例 【学习目标】 1.掌握湿地的概念,明确湿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及其重要价值。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分析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 保护措施。 3.激情投入,用全身心的激情投入到学习中。 [教学重点] 1.湿地的重要价值 2.湿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难点] 湿地的综合治理与保护措施 【自主学习】 1.湿地的概念、分类、特点及分布?(了解) 2.湿地有哪些重要的生态价值?(理解、记忆) 3.洞庭湖湿地的重要价值?(5点,记忆)

4.我国湿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原因、表现、危害、萎缩的洞庭湖) 5.列举湿地资源的利用方式(合理、不合理)? 6.湿地破坏的危害及保护湿地的意义。 【合作探究】 探究一:有水的地方就是湿地吗? 探究二:干旱、半干旱地区没有湿地的分布?

探究三:湿地是如何调蓄洪水的? 探究四:洞庭湖地区为什么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 探究五: 1.读图“洞庭湖变迁”,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最大的湖泊是___,最大的淡水湖是___。 (2)A平原的名称是___,B平原的名称是___。 (3)乙图与甲图相比,洞庭湖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是自然原因:______; 人为原因:______。 4)为什么要在洞庭湖周边地区设立大片蓄洪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当堂检测】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湿地的是() A.海南岛红树林 B.鄱阳湖 C.长江下游稻田 D.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 2.下列地理事物中,不全属于湿地的是() A.洞庭湖 B.黄河 C.江南水稻田 D.黄海 3.2010年世界湿地日主题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湿地有“地球之肾”之称,湿地的作用有() ①湿地能为我们提供矿产资源,一片湿地就是一个“聚宝盆”②湿地是许多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地③湿地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粮食、肉类、药材及多种工业原料④为人类提供旅游资源⑤调节气候⑥提供大量木材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⑥ C.②③④⑤ D.②③④⑤⑥ 湿地是自然界中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被称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和“鸟类的乐园”,保护湿地十分必要。据此回答4~6题。 4.下列属于湿地的是() ①青海湖②三峡水库③东海滩涂④日本海⑤尼罗河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

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

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

————————————————————————————————作者:————————————————————————————————日期:

鲁科版化学必修2 第三章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青岛一中高一化学集备组 2015.4 【本章教材分析】 1.地位和功能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有甲烷、乙烯、苯、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质等,这些物质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平常都能看到、听到的、用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内容结构 本章的内容结构可以看成是基础有机化学的缩影或概貌,可表示如下: ??? ?? ? ?? ?? ????? ???? ??蛋白质油脂糖类乙酸乙醇烃的衍生物苯乙烯甲烷烃有机化合物、、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典型物质的有关反应、结构、性质与用途等知识,教材采用了从科学探究或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如甲烷、乙烯的研究,乙醇结构的研究,糖和蛋白质的鉴定等,都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引入方式。同时注意动手做模型,指导学生根据分子结构模型中原子间的连接顺序及方式,正确书写烷烃的同系列及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式、结构简式。 【教学建议】 把握以下三点: 1.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具体典型物质的主要性质为主。 2.注意不要随意扩充内容和难度,人为增加学生的学习障碍和负担。 3.尽量从实验或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组织或设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实际生活之中。

必修三第二章第二节学案

高二 生物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1 学案 课型:新课 设计时间:2012-8-22 预计使用时间:2012-08-27 实际使用时间: 主设计人:杨顶成 审核人 第7页 课题: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2节 通过激素的调节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讨论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学习重、难点】总结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 【学习方法】 课前预学、自主学习、质疑讨论、反馈矫正、迁移创新 【预学】阅读教材23页到24页的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一、促胰液素的发现历程 1、 沃泰默的实验, 实验假设:胃酸刺激小肠的神经,神经将兴奋传递给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 实验过程: (1)稀盐酸 小肠肠腔 。 (2)稀盐酸 血液 。 (3)稀盐酸 小肠肠腔(去除神经) 。 实验分析: 实验中用稀盐酸代替胃酸,刺激小肠,(1)与(2),(2)与(3)对照说明: 。 (1)与(3)对照说明: 。 实验结论: 。 沃泰默的结论:将稀盐酸注入小肠腔内引起胰液分泌,是一个十分顽固的神经反射。 2、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 实验假设: 这种实验现象不是神经调节的结果,而是化学调节的结果:在盐酸的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进入血液后,随着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的分泌。 实验过程: 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 制成提取液 注入狗静脉 胰腺分泌胰液。 实验结论: 在稀盐酸的作用下,小肠粘膜产生了 ,引起 分泌。 【例1】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沃泰默实验其中一组对照组排除盐酸作用于胰腺分泌胰液。 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3、激素调节 由 (或细胞)分泌的 对动物体的生命活动进行的调节。 激素的本质: 。 【疑难导学】 观察课本图2-8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结合初中所学过的知识分析: 人体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种类和功能 (2)与激素有关的人体疾病 【随堂检测】 1.人们发现的第一种生物激素是; ( ) A .促胰液素 B .生长素 C .促甲状腺素 D .胰岛素 2.在人体内,都是因为缺乏激素而引起的一组疾病是: ①呆小症②糖尿病③白化病④血友病⑤巨人症⑥侏儒症⑦大脖子病⑧夜盲症 A.①②④⑤⑦ B.②③⑥⑦ C. ①②⑥ D. ①④⑥⑧ 3.下列每组疾病中,由同一种激素分泌异常所引起的疾病是 ( ) A.糖尿病和坏血病 B.侏儒症和肢端肥大症 C.呆小症和侏儒症 D.巨人症和大脖子病 4.下列激素中可直接影响婴儿智力发育的是( ) A .性激素 B .胰岛素 C .甲状腺激素 D .生长素 5.手术切除成年大白鼠的整个甲状腺,一段时间后,该大白鼠表现为 ( ) A .分解代谢增强 B .生长发育加快 C .自由活动减少 D .食欲增强 6.下列腺体中,既能分泌生长激素,又能分泌多种其他激素的腺体是( ) A.甲状腺 B.垂体 C.唾液腺 D.卵巢。 【能力提升】 1.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下列只可通过以上一种方法补充的激素是( ) ①生长激素 ②甲状腺激素 ③胰岛素④性激素 A .②③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④ 【课后反思】1.请选择 A.100%掌握 B.50%以上掌握 C.只学会一点 D.基本不懂 研磨 注入 注入 注入

2016-2017年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2习题:第三章第二节工业区位 Word版含解析

第三章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第二节工业区位 一、教材第58页探索 科技园区是高技术企业集聚的地区,中关村成为科技园区的首选,其区位优势主要有以下三点: (1)高校密布,科研机构多,这是高科技工业发展的依托。北京中关村的人才、技术优势是其他地区难以相比的。中关村地区有北大、清华等高校73家,以中科院为首的科研机构232个,高新技术企业5 000多家。 (2)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方便,这是发展高科技工业的必要条件。 (3)中关村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这是高科技工业所追求的条件。 二、教材第60页思考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在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市场、科技、社会、环境、交通、劳动力素质、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将越来越明显。 三、教材第61页思考 这里所说的其他因素是指教材没有单列出专门介绍的因素,主要包括动力(能源)、政策、集聚因素、个人因素等。下面是政策因素、个人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因素对工业区位举例

制衣生产、汽车生产、钢铁联合企业各自的生产特点不同,生产过程中的联系程度亦不同。制衣生产和钢铁生产程序都很复杂,都需要经过多个工厂、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各工序产品间存在着“上下游”的关系,生产过程联系密切。汽车生产的特点则因为零部件繁多,每种零部件产品都由专业汽车配件分厂生产,各分厂间没有什么生产上的直接联系,但与总厂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五、教材第64页阅读 (1)辽中南工业区的形成因素:①有丰富的煤、铁、石油、锰等矿产资源;②工业历史悠久;③技术经济条件较好(工业基础好);④交通运输条件优越。 (2)我国规模最大的四个工业区:沪宁杭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

必修2第三章 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阶梯训练)

第三章 第二节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乙烯和苯的来源及它们在化工生产中的作用,掌握乙烯、苯的结构和主要性质。通过乙烯和苯的性质实验初步了解有机基本反应类型,认识典型化学反应——加成反应的特点,形成对有机反应特殊性的正确认识,并能从结构上认识其反应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乙烯和苯的结构和性质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形成学习有机化学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苯的发现和苯分子结构学说的科学史,学会化学中对有机物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强化科学意识,激发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能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乙烯和苯的广泛应用,初步学习如何进行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体验有机化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要点提示] 一、乙烯的结构和性质 1.乙烯的分子结构 分子式:C 2H 4,电子式: ,结构式:H C C H H H ,结构简式:CH 2 =CH 2 2.乙烯的物理性质 无色、稍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3.乙烯的化学性质 ⑴氧化反应 ①燃烧: (火焰明亮,有黑烟) ②使酸性KMnO 4溶液褪色(可用此鉴别烯烃和烷烃)。 ⑵加成反应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双键上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分子的反应,叫加成反应。 (可用此鉴别烯烃和烷烃) (工业制造酒精) 4.乙烯的用途:化工原料,植物生长调节剂。 二、苯的有关知识 1.分子组成和结构 分子式C 6H 6,最简式:CH ,结构简式: 分子的空间构型:平面正六边形。 2.物理性质 无色液体,有特殊的气味,熔点5.5℃,沸点80.1℃,易挥发,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复习课程

鲁科版化学必修2 第三章 重要的有机化合物 青岛一中高一化学集备组 2015.4 【本章教材分析】 1.地位和功能 必修模块的有机化学内容是以典型有机物的学习为切入点,让学生在初中有机物常识的基础上,能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认识。选取的代表物有甲烷、乙烯、苯、乙醇(酒)、乙酸(醋)、糖、油脂、蛋白质等,这些物质都与生活联系密切,是学生平常都能看到、听到的、用到的,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内容结构 本章的内容结构可以看成是基础有机化学的缩影或概貌,可表示如下: ??? ?? ? ?? ?? ????? ???? ??蛋白质油脂糖类乙酸乙醇烃的衍生物苯乙烯甲烷烃有机化合物、、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典型物质的有关反应、结构、性质与用途等知识,教材采用了从科学探究或生活实际经验入手,充分利用实验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反应,再从结构角度深化认识。如甲烷、乙烯的研究,乙醇结构的研究,糖和蛋白质的鉴定等,都采用了较为灵活的引入方式。同时注意动手做模型,指导学生根据分子结构模型中原子间的连接顺序及方式,正确书写烷烃的同系列及同分异构体的结构式、结构简式。 【教学建议】 把握以下三点: 1.教材的起点低,强调知识与应用的融合,以具体典型物质的主要性质为主。 2.注意不要随意扩充内容和难度,人为增加学生的学习障碍和负担。 3.尽量从实验或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知识出发组织或设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有机化学就在实际生活之中。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 第一课时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有机化学学习的开始,建议慢一点进行,要求不要太高,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点,学习有机物的基础知识。 【学习目标】 (1)掌握甲烷的化学性质(燃烧反应和取代反应)。 (2)了解取代反应的特征,了解有机和无机反应类型的关系。 (3)了解甲烷的存在和用途,认识化学的重要作用。 【重、难点】 重点:甲烷的化学性质。 难点:甲烷跟氯气的取代反应。 【课前预习区】 阅读教材58页至60页: 1. 什么是有机物?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涉及的哪些物质是有机化合物?他们有哪些共同的 特点? 这些数据,通过计算确定甲烷的分子组成。CH4 4. 甲烷有哪些物理和化学性质?与以往你学习的无机化合物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吗? 5. 置换反应有何特征?取代反应就是置换反应吗?取代反应不一定有单质参加或生成;而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单质参加或生成 【课堂互动区】 【问题组1】 1. 有人认为: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就是有机物,你认为此观点是否正确? 2. 有机物及有机反应有哪些特点? 【归纳小结】 一、有机化合物的性质 有机化合物的共同点 (1)都含有C,多数都有H、O元素; (2)多数有机物可以燃烧;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教案.docx

第二节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第1课时 知识与技能: 1.探究乙烯分子的组成、结构式;掌握乙烯的典型化学性质,掌握加成反应。 2.了解乙烯的制备和收集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乙烯分子结构的有序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利用乙烯和乙烷之间的比较,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乙烯的微观结构有一定的三维想象能力。 2.从实验现象到乙烯结构的推理,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方法;结合乙烯实验室制法条件的选择控制, 使学生领悟到科学的实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乙烯分子结构的推理过程,使学生从中体会到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结合乙烯实验室制法条件的选择控制,使学生领悟到化学现象与化学本质的辩证认识; 3.通过乙烯分子结构模型,意识到化学世界的外在美。 教学重点、难点:乙烯的化学性质和加成反应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设疑启发、对比归纳等。 教学过程 石油、煤是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由石油、煤可以得到多种常用燃料,而且可以获得大 量的基本化工原料。例如,从石油中获得乙烯(目前生产乙烯的主要途径);从石油或煤中获得苯等其他基本化工原料。这一节里我们要学习、探讨乙烯和苯的分子结构及性质。 【实验探究】石蜡油分解的实验装置如下图:将浸透了石蜡油(17 个碳原子以上的液态 烷烃的混合物)的石棉放置在硬质试管的底部,试管中加入碎瓷片。给碎瓷片加强热,石蜡油蒸汽通过炽热的碎瓷片表面发生反应,生成气体。利用该气体进行如下实验: 操作现象1气体 .通入紫色的 KMnO 4溶液溶液褪色 2气体 .通入红棕色的溴的CCl 4溶液溶液褪色 3.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气体,点燃气体燃烧,火焰明亮有黑烟 【思考与交流】 1.那些现象证明生成物具有与烷烃相同的性质? 答:①气体不溶于水;②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2.那些现象证明生成物具有与烷烃不同的性质?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