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学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孩子学会学习

以学生为中心,这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师引导、组织、合作的对象,教师的教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力求课堂教学结构完整,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个中心,片面追求完整而舍本逐末。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是孩子主动参与,勇于于质疑,畅所欲言的课堂。在课堂上孩子可以提出“老师我不同意你的方法。”“老师我的方法更简单” “老师我有一点没听懂”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是教师能够积极关注学生的反应,注意学生行为、情绪的变化,同时顺应变化作出合理调整的课堂。教师就好比会“读心术”,从课前的教学设计开始就在分析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课堂上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动作揣摩他们是否内心有困惑,随时都在思考着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相互尊重,充满肯定和鼓励的课堂。像这样的语言经常在教室里回荡:“你刚才的发言真是太精彩了!”“不用害怕,大胆地说出你的想法吧!”“我们大家给某某某打打气,加加油吧!”

二、重视思维培养,突出数学特点。

1. 、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找准学生知识的生长点,孩子会的不教,孩子能自己尝试发现的就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需要引导的才能发现的要精心设计掌握分寸。如教学义务教育十一册教材中“圆的认识”一课时,直径、半径的概念及其关系可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教师可以首先要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让他们将圆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如此多次,让学生观察在圆纸片上看到了什么?学生精力陡然集中,都想看看圆纸片上有什么 ?一生发现:圆纸片上有折痕。另一生又发现:圆纸片上有无数条折痕。老师表扬两生观察仔细。其它学生倍受鼓舞,纷纷发言:圆面上所有折痕相交于一点 ; 折痕两旁的图形完全重合。这时,老师让学生打开课本,看一看交点叫什么 ?折痕叫什么 ?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并印象深刻。要学习在同一圆中直径和半径的关系了,老师让学生拿出尺子量一量,自己手中的圆纸片和同学手中的圆纸片的直径和半径,看看你还能发现什么?。要画

圆了,孩子充满对圆规的好奇心,孩子早已等不及要自己试一试了,老师索性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先去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画圆的方法和步骤体会圆心决

定远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2 、循序渐进,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人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是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和创造性地工作所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但是逻辑思维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贯穿了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透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遵守逻辑规律,正确地运用分析比较、直观形象、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各种思维形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首先,由已知到未知,建立有序的概念。新知的学习是建立在旧知的基础之上的,解决一个问题也是从已知条件推导出结果的。例如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们要先复习除法的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因为有了什么才得到什么。通过这样有顺序的教学,有顺序的思考,有顺序的表达,长期的有目的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必备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老师要重视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的过程通过语言,来呈现,语言的表达促进思维的发展。在教学中老师要抓住孩子习惯形象思维的特点,多操作,多演示给孩子提供语言表达的材料,帮助孩子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孩子的学习模仿性很强,老师要经常给孩子提供语言表达的模式如:“因为什么,所以什么。”“我看到什么,发现了什么?”

“已知哪两个条件,我求出了什么。”……老师不懈的指导,孩子反复的表达和体会,使孩子明白思维的逻辑关系,不断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

3、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灵活解决问题,敢于创新的习惯。

如,一位教师教学“乘法意义”的运用一课时,她出示了这样一道加法题:

9+9+9+5+9=肚学生用简便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学生提出了 9X 4+5的方法,而另一个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建议用 9X5-4的方法解。这个学生的思维有创见,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9,他假设在5的

位置上是一个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9X 5。接着他的思维又参与了论证: 9-4 才是原题中的实际存在的 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这种创造性思维的闪现, 教师要加倍珍惜和爱护。

另外一题多解,也是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如,义务教育十二册教材中的这样一道应用题:“一艘轮船所带的柴油最多可以用 6 小时。驶出时顺风,每小时行 30 千米。驶回时逆风,每小时行驶的路程是顺风时的 5 份之 4。这艘轮船最多驶出多远就应往回驶了 ?”老师要求学生用几种方法解答,并说出解题思路。

第一种解法:因为这艘轮船往返行驶, 驶出路程等于驶回路程。若设驶出最远路程要用x小时,那么驶回时要用(6-x)小时。列方程为:30x=(30 X 4/5) X (6 -x)解这个方程得 x=8/3 ,那么,驶出最远路程就是: 30X 8/3=80(千米)。

第二种解法:先求出逆风时的速度:30X 4/5=24(千米),然后设这艘轮船最多驶出 x 千米就应往回驶了。根据行驶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以列出方程: X/30+X/24=6,解这个方程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老师问:还有其它解法吗 ?这时,一个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举手了,他说:“我是这样想的,先求出这艘轮船逆风行驶时的速度:30 X 4/5=24(千米),然后把这艘轮船最多驶出的路程看作单位‘ 1',根据往返所用的时间关系,可列算式: 6- (1/30+1/24),解这个算式得这艘轮船最多驶出80千米就应往回驶了。”这个同学利用的是类比思维方式,他是从要解决的问题出发,联想与它类似的一个熟悉的问题即工程问题。用熟悉的问题的解法来思考解答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创造思维的火花感染着全班的每一位同学。

当孩子拥有了良好的思维习惯,善于思考,敢于质疑了,在数学学习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远。

三、习惯培养,着力长远发展。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近代,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 足见习惯对学生的学习的影响有多大,尤其是在数学课堂上如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会使学生的学习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我认为其中三项习惯的培养是重点。

1. 培养学生会读的习惯。数学语言中一字之差、符号的一笔不同,其意义就相差甚远,比如“除” 与“除以”、“ +”与“—”等等,因此无论阅读数学课本,还有读题目的,都要强调有研读的习惯。在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边读边想,把难点、疑点圈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