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小儿药证直诀》有感

合集下载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小儿药证直诀》又名《钱氏小儿药证真诀》、《钱氏小儿药证》、《钱氏小儿方》,由钱乙弟子阎孝忠整理编撰而成,约成书于北宋徽宗政和四年(约公元1114年)。

此书是一部专门论治小儿疾病的著作。

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分上、中、下三卷,卷上是“脉证治法”,论述小儿脉法、生长发育、五脏所主、五脏病,急慢惊风、发搐、伤风吐泻、咳嗽、黄疸、盗汗、疳积、疮疹候、初生疾病、小儿杂症等81种;卷中“记尝所治病二十三证”,即钱乙亲手治疗的医案23例;卷下共载儿科药方118首,大多为钱乙在前人古方的基础上化裁或新创。

一.《小儿药证直诀》与钱乙钱乙,字仲阳,北宋山东郓城(今山东平县人)。

钱乙幼年孤苦由其姑父母抚养成人,并跟随姑父学医;精通儿科及内科、外科等,临证善用丸散,善补肾阴,重视升降,反对呆补竣攻与妄攻误下,奠定了中医儿科学基础。

钱乙为人博学而多术,治愈长公主女儿一举成名,后又任太医丞名震京师。

其门人阎孝忠在《小儿药证直诀·序》赞扬说:“其治小儿,赅括古今,又多自得,著名于时。

其法简易精审,如指诸掌。

”可以说《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儿科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自宋神宗开始,太医局成为中央医学教育机构,下分九科:大方脉、小方脉等。

小方脉即指儿科,自此小儿科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二,从脉证治法到儿科药方,再加医案佐证,《小儿药证直诀》已形成一套较完善的成体系的儿科学理论;三,《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有独特诊疗方法的儿科专著;四,它的作者钱乙是一位不但继承了前代医术,又富有创新精神的学验俱丰的儿科名家。

钱乙治学主张汇通古今,不拘古法,创制新方,从而阐发小儿五脏辨证。

明代宋濂评论说:“钱乙深得张机之玄奥,而撷其精华,五脏之方,各随其宜。

”二.卷上理论特色及卷中医案举隅 1. 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开篇“小儿在母腹中,乃生骨气,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小儿药证直诀心得

小儿药证直诀心得

小儿药证直诀心得
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临床经验的总结,是中医治疗小儿疾病的重
要方法之一。

作为一名中医临床医生,我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小儿药
证直诀的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一、掌握基本药证
小儿药证直诀是一种基于病情及患儿体质分析的方法,因此掌握基本
药证是非常重要的。

如桂枝汤证、小建中汤证、三物黄联合证等。


此基础上,还需结合病情个体化施治。

二、病情辨析,注意效应
小儿药证直诀的核心在于通过对病情的辨析,根据饱受验证的精准的
药证融会贯通,取得治疗效果。

因此我们要结合小儿身体机能的特点,区分发证和标证,并注意药品的药效及搭配,达到最好的效果。

三、重视个体化用药
针对不同年龄的患儿、不同病情的患儿,治疗方案也不尽相同,有的
患儿需要温和一些的中药,有些患儿需要去寒散风之类的,因此在实
践中,要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个体化的用药,以获得更好的治
疗效果。

四、慎用大剂量
对于小儿,特别是婴幼儿,建议在用药时慎用大剂量。

药物的分泌及
代谢功能不完善,大剂量用药会加重肝脏及肾脏负担,引起不良反应,还会影响儿童身体发育。

五、了解不良反应
小儿用药安全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我们在用药时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了解不良反应及严重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方法,确保小儿用药
安全。

在实践中,小儿药证直诀的效果非常明显,但需要医生准确地掌
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因此,作为中医临床医生,我们需要不断学习
更新的中医知识,并深入实践,不断摸索和探索,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小儿健康。

论《小儿药证直诀》对中医儿科的贡献

论《小儿药证直诀》对中医儿科的贡献

论《小儿药证直诀》对中医儿科的贡献《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儿科方面的经典著作,对中医儿科的发展及
实践具有重要的贡献。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其次,《小儿药证直诀》详细介绍了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辨治要点。

在该书中,张景岳详细列举了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及其病症特点,对各种
疾病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辨证论治。

例如,该书中针对小儿脾胃虚弱、肺
热咳嗽、风热感冒、肺燥咳嗽等常见病种做了系统性的论述,对于儿科临
床医生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此外,《小儿药证直诀》提供了大量的针灸方案,用于治疗小儿疾病。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疗法,对于儿童来说具有独特的优势。

张景岳在书中以
自己的实践经验,详细介绍了常用的针灸穴位及其操作方法,以及小儿疾
病的具体治疗方案。

这为中医儿科医生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并且提高
了治疗效果。

最后,《小儿药证直诀》对于中医儿科的发展具有示范作用。

该书结
合自身的临床经验,提出了有关小儿疾病的新见解与新疗法,对于中医儿
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同时,该书注重临床经验的传承与分享,
将自己的医疗心得与医学界共享,对于全面推动中医儿科学科的建设起到
了积极的推动和激励作用。

总的来说,《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儿科方面的重要著作,对中医儿
科的贡献不可忽视。

该书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提供了详细的辨治要点
和针灸方案,并对中医儿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促进作用。

它不仅
为医学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中医儿科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对中医儿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儿疾病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疾病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疾病证直诀读书笔记
引言
本文是对《小儿疾病证直诀》一书的读书笔记,通过研读此书,我对小儿疾病的辨证论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总结书中的重
点内容并以简要的方式表达出来。

疾病证直诀的基本概念
疾病证直诀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临床实践
总结出的疾病的表现症状,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辨证论治。

小儿疾病
证直诀则是在这一理论基础上,针对儿童疾病所总结的规律和治疗
方法。

小儿疾病辨证论治要点
1.小儿疾病的辨证要点: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疾病的表现,
主要从寒热虚实、表里虚实、食积与内停等方面进行辨证。

2.小儿疾病的治疗原则:包括宣解表里、固摄为主、调理脏腑
等原则。

在治疗时要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来确定治疗方案。

3.典型小儿疾病及其治疗方法:例如风疹、水痘、咳嗽等常见
小儿疾病,可以通过疾病的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并采用相应的中药
治疗方法。

4.食疗与养生:在对小儿疾病进行治疗的同时,合理的饮食和
养生方法对儿童的康复也非常重要。

根据疾病的辨证,给予适当的
药膳和食疗,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并增强儿童的体质。

总结
通过阅读《小儿疾病证直诀》,我对小儿疾病的辨证论治有了
更深入的了解。

了解小儿疾病的基本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以及典
型小儿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对于提高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食疗和养生也是治疗小儿疾病时需要重视的方面。

希望通过
我对这本书的总结,能够为其他对小儿疾病感兴趣的人提供一些帮助。

希望这份文档对您有所帮助!。

致敬经典7:中医儿科鼻祖《小儿药证直诀》

致敬经典7:中医儿科鼻祖《小儿药证直诀》

致敬经典7:中医儿科鼻祖《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中医儿科学专著,是北宋钱乙的弟子闫孝忠收集他的临证经验编成的,成书于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

自古中医儿科便有“哑科”之称。

阎孝忠在《小儿药证直诀》序言中所说,“医之为艺诚难矣,而治小儿为尤难”。

在此之前,小儿因为诊疗难,并不被重视,中国并没有小儿中医方面的专著。

到了北宋,钱乙以丰富的临床经验,由其弟子著成《小儿药证直诀》一书,确立了中医儿科的诊疗体系。

“小儿经方,千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

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钱乙六味地黄丸与“儿科圣手”钱乙钱乙是我国宋代的著名儿科医生,字仲阳,山东郓州(今山东省东平)人。

“欲得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便出自于他。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儿科之圣钱乙先生画像一天下午,家住汴梁城的王先生,孩子得了怪病,费了不少功夫找到钱乙求救。

钱乙找到病因后,便开了一剂专治惊风的栝楼汤。

孩子服完后,很快就能闭眼睡觉,身体也开始变暖了。

钱乙走后,王先生发现儿子没有大小便,便自作主张找附近的医生开了一剂八正散。

服下没多久,孩子的身体重新变凉了。

王先生一看不对,只得再次请来钱乙。

钱乙又开了一味叫益黄散的药。

中午时分,小孩身体开始变暖,能吃能拉了,却不说一句话。

钱乙见此,耐心道来:“孩子拉肚子拉得肾虚了,哪有精神讲话,现在关键是补肾。

”补肾?在怀疑的目光中,钱乙稍作考虑后开出一付叫“地黄丸”的药。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闪念之间,钱乙想起医圣张仲景收录过滋阴养血的“金匮肾气丸”:主含熟地、茯苓、山萸肉、牡丹皮、山药、泽泻、附子、桂枝八种药材。

钱乙想,这孩子阳气足,缺少的只是肾阴,去掉上火的附子和肉桂后,剩下的六种药材主管苦、酸、甘、咸、辛、淡六种味道,最能治肾虚。

这便是沿用至今、妇孺皆知的“六味地黄丸”。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六味地黄丸的组成六味地黄丸主要功效:滋阴补肾。

读小儿药证直诀有感字

读小儿药证直诀有感字

读小儿药证直诀有感字《小儿药证直诀》是一本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学中专门研究小儿疾病的药证方剂的重要资料之一。

本篇文档将分享我个人对这本书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首先,我认为阅读《小儿药证直诀》的过程中要注重理解其中的医学术语和理论。

中医学是一门理论极其丰富的学科,其中包含了许多独特的理论和术语。

如果不了解这些理论和术语,就很难理解此书的内容和作用。

因此,作者在掌握了这些理论和术语的基础上,才能对书中提供的药证方剂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其次,我认为对于那些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熟练掌握书中的基础内容来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

例如,要加强对病机病因的理解,理解中医治疗疾病的原则,这些对于治疗儿童疾病有着关键的作用。

当我们通过阅读书中的各章节对这些基础理论内容有所了解后,再通过阅读和学习各个病证的治疗方剂,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中医的整体治疗体系。

此外,阅读《小儿药证直诀》还可以加深对中医“预防为主”的理念的理解。

中医强调的是预防在治疗中的重要性,这也是治疗儿童疾病的核心理念之一。

通过正确的饮食生活习惯,控制孩子的起居、饮食以及保持情绪稳定,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和维护身体健康。

如果孩子出现轻微病症,可以采用中医辅助治疗,通过草药汤剂等方法让孩子快速恢复到健康状态。

这种预防性的治疗思路对于孩子成长和身体健康非常重要。

最后,我认为《小儿药证直诀》需要结合实践来深入了解其中的内容。

中医学注重的是实践,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掌握中医的精髓。

因此,在读完此书的内容后,需要结合实际病例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实践中的反馈和总结,才能更加深入的掌握中医治疗儿童疾病的技巧和方法。

总之,《小儿药证直诀》是一本对于孩子健康成长非常重要的中医书籍。

在阅读中,需要注重理解中医理论和术语,并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

同时,也需要结合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中医的应用,还能够更好地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护航。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思想探析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思想探析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调理脾胃思想探析前言钱乙是明朝著名大医学者,他在医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部用于治疗小儿疾病的经典医书。

本文将以《小儿药证直诀》为蓝本,针对其调理脾胃的思想进行探析。

脾胃在中医中的地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脾胃在中医中的地位。

脾胃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中医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后天”是指出生后的天数,与先天相对。

所以,脾胃是在人体形成之后才产生的器官,其主要功能是通过消化、吸收、运输、转化等过程,使食物转化为人体液体和营养物质,为身体提供能量和营养,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同时,脾胃还和情志、气血、津液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脾胃的功能不良或疾病不仅会影响身体的消化和营养吸收,还会出现情绪不佳、气血不畅、津液不足等问题。

因此,中医非常注重脾胃的调理,以保证身体健康。

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对脾胃的调理思路在《小儿药证直诀》中,钱乙提出了临证治疗小儿疾病的“六调”方法,其中包括对脾胃的调理。

其思路如下:1.调补脾胃气血:即通过运用补益、健脾化湿、生津止渴、和中理气等方剂,调节脾胃的气血功能,使其正常运转。

2.调理脾胃湿热:即通过运用清热利湿、温中行气等方剂,消除体内的湿热,改善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

3.调理脾胃虚寒:即通过运用温中散寒、健脾温经等方剂,增强脾胃的消化功能,提高体内的代谢率。

4.调理脾胃虚热:即通过运用益气护阴、清热润燥等方剂,调理脾胃的热化功能,改善体内的气血不畅问题。

5.调理脾胃阴虚:即通过运用益阴润燥、养阴清热等方剂,增强脾胃的阴液功能,减缓身体老化速度。

6.调理脾胃气虚:即通过运用补气养血、和中益气等方剂,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代谢能力。

以上的六种调理思路,涵盖了钱乙治疗小儿疾病的主要思路,也是中医对于调理脾胃的主要思路。

结论通过分析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对于脾胃调理的思路,我们不难发现,中医重视脾胃的调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调理脾胃功能:包括补益、健脾化湿、生津止渴、和中理气等方剂,能够提高脾胃的消化吸收能力,让身体得到充分的营养和能量。

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药证直诀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方法论,通过辨证施治来治疗小儿疾病。

本文将从小儿药证直诀的理论基础、应用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希望能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信息。

小儿药证直诀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小儿药性辨证和小儿疾病辨证。

首先,对于小儿药性辨证,中医药学认为小儿机体尚未发育完全,体质较为脆弱,故对于药物的适应性和副作用要有所考虑。

因此,在选择药物治疗时,需根据小儿的体质特点,选择药性温和、副作用较少的药品。

其次,对于小儿疾病辨证,中医药学强调辨证施治的原则,将小儿疾病分析归纳为不同的证型,针对具体的病情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小儿药证直诀的应用方法主要包括辨证和施治两个阶段。

首先,辨证是指通过辨别小儿患病的症状,对疾病进行诊断和辨证。

中医药学中常用的辨证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观察小儿的面色、舌苔、呼吸、咳嗽声音等,以及听取家长对小儿的病情描述,医生可以初步推断出疾病的证型。

然后,施治是指根据辨证结果,选用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中医药学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饮品、中药煎剂和中药外敷等。

通过合理的药物搭配和剂量控制,可以达到治疗小儿疾病的目的。

小儿药证直诀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和一些特殊疾病等。

儿科常见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泻等;多发病包括水痘、麻疹、脑炎等;特殊疾病包括小儿肺炎、小儿哮喘、小儿遗尿症等。

不同的疾病对于药物治疗的要求和方法也不尽相同。

因此,在应用小儿药证直诀时,医生需要根据病情的不同进行灵活选择。

小儿药证直诀是一门独特而重要的中医药学方法,它通过辨证施治来治疗小儿疾病。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小儿的具体病情,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选择合适的中药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小儿的药物剂量、用药方式和疗程等也要有所考虑,以便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同时,家长和患儿董药物的使用也要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避免误用或滥用药物。

总之,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小儿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效果。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一开始,我就被古人对小儿病症的细致观察给惊到了。

你想啊,在那个没有啥高科技仪器的年代,全靠医生的一双慧眼和丰富经验。

书里把小儿的生理特点描述得特别生动,什么“脏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就像在给我讲一个个小小的人儿,他们的身体就像刚发芽的小嫩苗,还很脆弱,需要精心呵护。

这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为啥小儿生病的症状和大人有时候差别那么大。

再说到病症的诊断部分,那真像是在看一部古代的推理小说。

比如说判断小儿的面色、脉象,还有各种奇怪的症状表现。

有时候我都感觉自己像是个侦探,在寻找那些隐藏在小娃娃身体里的“小怪兽”——病症的根源。

而且这些诊断方法还不是那种特别玄乎的,很多都很实用。

就好比我们现在看到孩子发烧了,书里可能就会告诉你从其他一些细节去判断到底是外感风寒,还是身体内部有啥积热之类的。

治疗的部分更是让我开了眼界。

那些方剂就像是一个个精心搭配的“小药方战队”,每味药都有自己的任务。

而且这些方剂的名字也很有趣,虽然有些读起来拗口,但就像一种神秘的代码,背后藏着治病救人的智慧。

书里用药特别讲究精准,就像给小娃娃做饭一样,量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了怕伤到他们娇嫩的身体,少了又怕没效果。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些地方文言文真的很让人头疼,就像在走迷宫一样,得绕好几个弯才能明白它的意思。

有时候我读着读着就想,要是有个古代的医生站在我旁边给我解释就好了。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为北宋著名医家钱乙所著,他对医学各科皆通,尤精儿科,有“儿科圣手”之称。

《小儿药证直诀》对我国儿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书中记述了很多儿科常见病及传染病。

如麻疹、百日咳等症,都是最早见于医书者,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系统的儿科专著,较之欧洲最早的儿科著作要早出 300年。

是中医儿科工作者必读之书。

《小儿药证直诀》以五脏辨证为纲,将五脏辨证广泛的应用于儿科,对小儿病的诊断、生理、病理特点及儿科病的辨证施治,用药特点,都有很多独到之处。

他认为,小儿与成人相比,在生理上,有很多不同之处。

在《颅囟经》“小儿纯阳”学说的启发下,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理论。

这是钱氏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和概括,也是他临证的指导思想。

钱氏认为“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误也。

”因此,在处方用药时,力主要恰到好处,不可有些许的疏忽大意。

否则,毫厘之失,将会造成千里之谬。

钱氏根据前人脏腑辨证的理论,系统地提出了小儿科领域的五脏辨证方法,把小儿内脏看成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同时,又注意到内脏与外界环境的密切关系,并把这一理论,最早地应用于儿科临床实践。

所谓“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是钱氏根据《内经》五脏五行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辨证方法。

他认为五脏属性及功能不同,若被外邪侵袭,发生病变亦不相同,病状也有区别。

并详细开列了心、肝、脾、肺、肾五脏虚实的主要证候及治疗原则。

钱氏治小儿病,一概以五脏为纲。

钱氏虽然强调五脏分证,但并不割裂五脏间的联系。

相反,却很重视五脏间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作者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辩证观。

钱氏在儿科学上的另一贡献是,他创造性地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应用于儿科临床,婴幼儿说话多不方便,望诊在临床上就显得特别重要。

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小儿的全身状况,皮肤,指甲,大、小便,特别是头面各部位的气色变化,作了详细的论述和描绘。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书里把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说得那叫一个透彻。

就像把小儿的身体比作一个小小的精密仪器,告诉我们这个小仪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那些小故障。

什么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听着就感觉一下子抓住了给小儿看病的关键所在。

这就好比在黑暗里给了我一盏小灯,让我能顺着这个思路去理解为啥小儿生病总是状况百出,一会儿是这个症状,一会儿又变了。

再说那些方剂,感觉就像是一个个为小儿量身定制的小药箱。

每一个方剂都有它的神奇之处。

不过呢,这也让我深刻体会到给小儿用药真得小心翼翼。

不像大人,药量大点小点有时候可能还能扛得住,小儿那可是娇弱得很。

这书里的方剂剂量和配伍,都像是精心调配的小魔法药水,多一点少一点都不行。

我还特别佩服钱乙老祖宗的细致观察。

他肯定是特别特别爱孩子,才能这么仔细地去研究小儿的病症。

从各种细微的症状里找出治病的线索,就像一个超级侦探。

比如说孩子的面色、脉象、大小便啥的,在他眼里那都是传递健康信息的小密码。

我读的时候就想,这得是积累了多少经验,看了多少个小娃娃生病才能总结出这么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方法呀。

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小儿健康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

在生活中,我们做家长或者周围的大人,得更加细心地照顾孩子的起居饮食。

就像书里给我们的提示一样,从源头上尽量让孩子远离疾病。

不过呢,这书也有点小“调皮”。

因为它是古代的医书嘛,有些表述和现在不太一样,读起来就像在解一道有点绕的古代谜题。

但当你慢慢理解了其中的意思,就会有一种“哦,原来是这样”的惊喜感。

中医儿科读书笔记

中医儿科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医儿科读书笔记篇一: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小儿药证直诀》《小儿药证直诀》为北宋著名医家钱乙所著,他对医学各科皆通,尤精儿科,有“儿科圣手”之称。

《小儿药证直诀》对我国儿科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书中记述了很多儿科常见病及传染病。

如麻疹、百日咳等症,都是最早见于医书者,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较为系统的儿科专著,较之欧洲最早的儿科著作要早出300年。

是中医儿科工作者必读之书。

《小儿药证直诀》以五脏辨证为纲,将五脏辨证广泛的应用于儿科,对小儿病的诊断、生理、病理特点及儿科病的辨证施治,用药特点,都有很多独到之处。

他认为,小儿与成人相比,在生理上,有很多不同之处。

在《颅囟经》“小儿纯阳”学说的启发下,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理论。

这是钱氏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和概括,也是他临证的指导思想。

钱氏认为“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误也。

”因此,在处方用药时,力主要恰到好处,不可有些许的疏忽大意。

否则,毫厘之失,将会造成千里之谬。

钱氏根据前人脏腑辨证的理论,系统地提出了小儿科领域的五脏辨证方法,把小儿内脏看成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

同时,又注意到内脏与外界环境的密切关系,并把这一理论,最早地应用于儿科临床实践。

所谓“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是钱氏根据《内经》五脏五行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辨证方法。

他认为五脏属性及功能不同,若被外邪侵袭,发生病变亦不相同,病状也有区别。

并详细开列了心、肝、脾、肺、肾五脏虚实的主要证候及治疗原则。

钱氏治小儿病,一概以五脏为纲。

钱氏虽然强调五脏分证,但并不割裂五脏间的联系。

相反,却很重视五脏间的相互影响,体现了作者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辩证观。

钱氏在儿科学上的另一贡献是,他创造性地将中医四诊(望、闻、问、切),应用于儿科临床,婴幼儿说话多不方便,望诊在临床上就显得特别重要。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首先得说,钱乙可真是个“大神”啊。

以前就知道给小孩子看病是个超级难的事儿,毕竟他们不会清楚地表达自己哪里不舒服。

可钱乙就像是个儿童健康的“福尔摩斯”,在那个医疗条件不咋发达的古代,全凭自己的观察和经验,就能总结出这么一套给小儿治病的方法,太牛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细致入微”。

钱乙把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分析得那叫一个透彻。

小儿嘛,和大人不一样,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就像一棵刚发芽的小树苗,抵抗力弱。

书里对各种小儿常见病症的描述,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小画像。

比如说小儿惊风,他详细地描述了发病时孩子的症状,像抽搐啊、眼睛上翻啊之类的,让我看了就感觉自己好像能一眼把惊风这个病给识别出来。

这就好比给了我们一把把精准的钥匙,去开启解决小儿病症的大门。

而且钱乙开的那些药方也特别有趣。

这些药方不像有些中医古籍里的方子,玄玄乎乎的让人看不懂。

他的方子简洁明了,每一味药都像是精心挑选的小战士,各有各的任务,组合起来就为了打败小儿身体里的病魔。

我就想啊,当时他得经过多少次的尝试和摸索,才能找到这些有效的组合呢?就像一个大厨,不断地试验食材的搭配,最后做出了一道道能治病救人的“佳肴”。

从这本书里,我还感受到了古人对小儿的重视。

虽然那时候医疗水平有限,但钱乙为了让小儿健康成长,那可是倾尽全力。

他的这些研究成果,在现在看来,都是中医儿科的瑰宝。

这也让我觉得中医真的是博大精深,它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一种传承千年的关爱生命的智慧。

不过呢,读的时候也有点小困扰。

毕竟是古代的书,有些用词和表述还是有点晦涩,得反复琢磨才能明白。

但是一旦理解了,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挖到了宝藏一样。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原来古人对小孩子生病这件事儿这么有研究呢!在没读之前,我就想啊,小孩子的病肯定不好治,他们又不会像大人一样准确地描述自己哪里不舒服。

但是钱乙可就厉害了,他就像是儿科界的“神探”。

书里那些对小儿病症的描述特别生动。

比如说小儿的生理特点,钱乙总结得那叫一个精妙。

他说小儿是“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这短短几句话,就把小孩子身体像个娇嫩的小树苗一样,经不住风吹雨打,病情变化又快得像六月的天,说变就变的那种感觉给说透了。

我一边读就一边想,这古人观察得可真细致啊,就跟在小孩子身边天天盯着看一样。

再说说里面的药方子,那些个药名一个个地列出来,就像一群小士兵,各有各的职责,组合在一起就是为了打败小儿身体里的病魔。

虽然有些药名我都读得磕磕巴巴的,但能感觉到每一味药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

而且,钱乙用药还特别讲究个分寸,量多量少都有大讲究,就像在走钢丝一样,多一点少一点可能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这让我意识到给小孩子看病用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就像在小心翼翼地雕琢一件艺术品。

我还特别佩服钱乙在那个没有现代仪器的年代,就靠着望闻问切这些本事,能把小儿病看得那么准。

他看孩子的面色、听孩子的哭声、问家长孩子的吃喝拉撒睡,然后就能判断出病症来。

这让我觉得中医可真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问,不需要那些复杂的机器,靠的就是医生的眼力、听力和经验。

不过呢,读这本书也有点小“痛苦”。

里面的文字古奥难懂,有些句子我得反复看个好几遍才能明白个大概。

就像在跟一个老学究聊天,他说的话得好好琢磨才行。

但是一旦读懂了,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

学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心得体会-中医儿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学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心得体会-中医儿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学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心得体会-中医儿科论文-中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钱乙,字仲阳,北宋着名儿科学家,行医50余年期间积累了丰富的中医儿科临床经验,创立了中医儿科五脏证治理论体系,并使其分化成为一个的分支学科,被后世尊为儿科的鼻祖。

其所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被奉为儿科之圭臬。

该书共3卷,上卷为脉证治法,主要针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进行阐述,中卷记载了钱乙所治疗过的23种病证,下卷罗列了120首曾用方剂。

咳嗽在中医里作为一个病证出现,既是一个病名又是一个症状名。

可见于支气管炎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等现今多种疾病中。

咳嗽也是儿童常见的临床表现。

许多儿童甚至长期咳嗽不愈。

钱乙具有丰富治疗小儿咳嗽的临床经验。

我们在学习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的过程中,感触颇多,尤其是学习钱乙治疗小儿咳嗽的经验让人获益匪浅。

现将笔者心得体会总结如下,望与同道共勉。

1 钱乙对小儿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小儿药证直诀》上卷的咳嗽篇,开篇即向人们阐释了咳嗽的病因、病位及病性。

如夫嗽者,肺感微寒十一月、十二月嗽者,乃伤风嗽也说明该病既有因于寒也有因于风者,病位在肺。

关于病性,钱乙认为八九月间,肺气大旺,病嗽者,其病必实,非久病也,他以时间来区分病情的虚实。

随后钱乙就咳嗽的症状处方进行了具体的描述。

其中对热证、痰证、痰热证、痰而兼滞的描述占了绝大部分篇幅。

虚证占小部分。

热证、痰证的辨证要点总以身热、面赤痰盛为主,包含饮水涎热唾黏吐青绿水吐痰涎乳食咯脓血等症状。

虚证总以久嗽为主,包含哽气长出气喉中有声等症状。

由此可以看出在咳嗽篇中钱乙认为小儿咳嗽以实热证居多且夹痰明显。

小儿阳常有余,阳气偏盛。

叶天士云:按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

即使外感风寒之邪,也很快从阳化热而寒象不显。

小儿肺常不足,易感受外邪。

《灵枢决气》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读《小儿药证直诀》有感1500字

读《小儿药证直诀》有感1500字

读《小儿药证直诀》有感1500字读《小儿药证直诀》有感1500字杏林君子在汗牛充栋的中医药古籍中,有一部专门论治小儿疾病的著作格外引人注目,它详细论述了数十种儿科疾病的脉证治法,记录了作者亲自治疗的二十多则儿科医案,载录不少方子经历了千百年临床的检验,沿用至今,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古名方,它就是我这个暑期所读钱仲阳的《小儿药证直诀》。

现把些许感悟记录如下:一、论小儿先别体质,承《千金》详述变蒸”体质”在现代作为在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病理生理学概念。

中医上讲就是机体因为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的盛衰偏颇而形成的素质特征。

而我在书中通过其重视脾胃在儿科疾病诊治中的作用,看到了钱乙对于论小儿病先把别体质的思想,并且书中将变蒸列在卷首,也足以体现出钱乙对于体质的看重。

在这之前我只知道”变蒸”之名,首见于西晋王叔和之《脉经》,并未此有过多的了解,读完卷首的一篇,对于”变蒸”有了一定认识——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主要是指精神发育;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主要指形体发育,小儿需得变一变、蒸一蒸,方能长。

钱乙在继承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描述了变蒸后小儿身心发育的显著变化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小儿变蒸的本质为”小儿在母腹中……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自生以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

”更加详细的论述小儿的的生理体质是”肌骨嫩怯”,”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体质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并提及”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下,不可余治,是以小儿须变蒸。

”对小儿变蒸提出应采取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发展了小儿体质学在诊断学中的运用。

二、执简驭繁归五脏,相生互克明先机钱氏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深刻认识,这也为立法处治树立了指导准则。

其在继承前人脏腑辨证的理论的基础上,把患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运用到五脏辨证论治体系当中,把”风、惊、困、喘、虚”归纳为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证候特点,即”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用虚实寒热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最终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相互关系确立五脏所主病证。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药证直诀读后感英文回答:1. The Study of Pediatrics is a comprehensive text of pediatrics published in the Ming Dynasty. It is divided into twelve volumes, covering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various diseases and conditions in children, and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search.2. The book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comprehensive content, covering a wide range of children's diseases. The author draws on extensive clinical experience and integrates bo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presenting a wealth of practical treatment methods. While it has been highly praised for its comprehensiveness and practicality, it is also criticized for its lack of organization and systematization.3. The book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pediatrics in China and has been used as atextbook for generations. It is still widely used inclinical practice and research and serves a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pediatricians.4. The book is written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is difficult for modern readers to understand. However, its value as a historical document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field of pediatrics cannot be underestimated.中文回答:1. 《幼科药证直诀》是明代出版的一部儿科综合性著作,共十二卷,收载了儿科各种疾病和症候的诊治,在临床和科研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小儿要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要证直诀读后感

小儿要证直诀读后感
这本书啊,就像是一本小儿健康的秘籍。

以前我总觉得小儿生病就像个神秘的小怪兽,来无影去无踪的。

但是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这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呢。

钱乙可真是个厉害的人。

他写的这些东西,虽然是文言文,但是字里行间都透着对小娃娃们的关心。

他就像一个特别细心的老爷爷,把小儿的各种病症都摸得透透的。

比如说,那些小儿的生理特点,什么脏腑娇嫩啦,形气未充啦,就好像是在告诉我,小娃娃们就像刚冒尖的小嫩芽,得小心呵护着。

书里讲病症的时候特别有趣。

就像在讲一个个小故事一样,哪里不舒服啦,症状是什么样的,就跟在给我描述一个个小捣蛋鬼在身体里捣乱的场景。

而且呢,他给出的治法和药方也很实在。

不像有些书,说得玄玄乎乎的,这个药证直诀就像是一个贴心的小药箱指南,告诉我这个症状该用这个药,那个症状该怎么调理。

不过呢,读的时候也有点小烦恼。

毕竟是古代的书,有些说法和现在有点不太一样,我还得一边读一边自己在脑子里转个弯,把古代的智慧和现代的知识联系起来。

就好比在古代和现代的两座小岛之间搭个小桥,让两边的知识能够互通有无。

读完这本书,我看那些小娃娃们都感觉不一样了。

就好像我有了一双透视眼,能看到他们身体里的小情况。

要是有个小娃娃生病咳嗽了,我就会不自觉地在心里想,这是不是书里说的那种情况呢?要是能像钱乙那样准确地判断病症,再开个小药方把病治好,那可就太酷了。

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宝藏,虽然挖宝的过程有点小挑战,但收获是满满的,让我对小儿健康有了全新的认识。

《小儿药证直诀》对肺炎喘嗽诊治的启示

《小儿药证直诀》对肺炎喘嗽诊治的启示

《小儿药证直诀》对肺炎喘嗽诊治的启示周婧媛;韩新民【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药证直诀》诊治肺炎喘嗽的启示.[方法]阅读《小儿药证直诀》,整理钱乙论述与诊治肺系疾病的有关内容,通过理解与发挥,归纳总结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结果]从《小儿药证直诀》中阐述的肺热、肺盛复有风冷、肺虚热及肺脏怯四个方面探讨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机,在治疗肺炎喘嗽时,应当识病之轻重先后、究五脏之相胜轻重、慎季节之更替变化、别虚实之有余不足和调方药之迅速及时.[结论]《小儿药证直诀》对方药和证治的阐述,对肺炎喘嗽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不断探究其本质,才能扩大临床应用范围,提高疗效.【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8(042)008【总页数】4页(P613-615,635)【关键词】小儿药证直诀;肺炎喘嗽;病因病机;诊治;肺热;虚实【作者】周婧媛;韩新民【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 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3肺炎喘嗽,又称小儿肺炎,是我国小儿住院死亡的第一位原因,被卫生部列为小儿四病防治之一[1],故加强对本病的防治显得十分重要。

肺炎喘嗽作为病名首次出现在清·汪昂[2]《汤头歌诀·泻火之剂篇》:“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炎喘嗽此方施。

”在清代以前,中医学称之为“马脾风”[3]。

《小儿药证直诀》是宋代名医钱乙的临证经验经学生整理编成,故书中并未具体提及“肺炎喘嗽”这一病名。

虽未明言,然笔者研读《小儿药证直诀》[4],见其对肺炎喘嗽分析之精妙,诊治之灵巧,无不显示其不愧为儿科之宗师,现浅述其对肺炎喘嗽诊治的启示。

1 对肺炎喘嗽病因病机的启示肺为肺炎喘嗽的主要病位,正如书中所言,“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肺病闷乱哽气,长出气,气短喘息”。

肺主气司呼吸,肺和则呼吸均匀通畅,肺病则气之升降出入失调,而见少气不足以息、声低气怯等症,故肺病主喘。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
《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是一本针对小儿药物治疗的读书笔记,旨在帮助医学学生、医师和家长更好地理解小儿疾病和药物治疗的原理和方法。

本书首先介绍了小儿药物治疗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小儿患者与成人患者在生理、生化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因此在选择药物时需要考虑到这些差异。

另外,小儿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也不同于成人,因此对于药物剂量的控制非常重要。

本书详细解释了这些原则,并提供了一些实际案例供读者参考。

接下来,本书详细介绍了常见的小儿疾病及其药物治疗。

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等各个系统的常见疾病出发,本书列举了各种药物的适应症、作用机制、剂量和用法,并配以临床案例进行说明。

读者可以通过本书了解不同疾病的治疗原则和适用药物,从而更加准确地选择和使用药物。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小儿药物治疗。

例如,对于早产儿、低体重儿和免疫功能不全的小儿,需要特殊的药物剂量和用法。

本书对这些情况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供了相应的临床指南。

最后,本书还包括了小儿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副作用的讨论。

由于小
儿对药物的敏感性较高,药物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本书解释了如何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并提供了一些常见副作用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总之,《小儿药证直诀读书笔记》通过系统地介绍小儿药物治疗的原理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小儿药物治疗的知识。

无论是医学学生、医师还是家长,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取实用的信息,并提高小儿药物治疗的水平和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小儿药证直诀》有感
读《小儿药证直诀》有感1500字
杏林君子
在汗牛充栋的中医药古籍中,有一部专门论治小儿疾病的著作格外引人注目,它详细论述了数十种儿科疾病的脉证治法,记录了作者亲自治疗的二十多则儿科医案,载录不少方子经历了千百年临床的检验,沿用至今,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古名方,它就是我这个暑期所读钱仲阳的《小儿药证直诀》。

现把些许感悟记录如下:
一、论小儿先别体质,承《千金》详述变蒸
“体质”在现代作为在中医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病理生理学概念。

中医上讲就是机体因为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等的盛衰偏颇而形成的素质特征。

而我在书中通过其重视脾胃在儿科疾病诊治中的作用,看到了钱乙对于论小儿病先把别体质的思想,并且书中将变蒸列在卷首,也足以体现出钱乙对于体质的看重。

在这之前我只知道”变蒸”之名,首见于西晋王叔和之《脉经》,并未此有过多的了解,读完卷首的一篇,对于”变蒸”有了一定认识——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主要是指精神发育;蒸者,蒸其血脉,长其
百骸,主要指形体发育,小儿需得变一变、蒸一蒸,方能长。

钱乙在继承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描述了变蒸后小儿身心发育的显著变化的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小儿变蒸的本质为”小儿在母腹中……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自生以后,即长骨脉五脏六腑之神智也。

”更加详细的论述小儿的的生理体质是”肌骨嫩怯”,”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体质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并提及”不汗而热者,发其汗,大吐者,微下,不可余治,是以小儿须变蒸。

”对小儿变蒸提出应采取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发展了小儿体质学在诊断学中的运用。

二、执简驭繁归五脏,相生互克明先机
钱氏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深刻认识,这也为立法处治树立了指导准则。

其在继承前人脏腑辨证的理论的基础上,把患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病理特点运用到五脏辨证论治体系当中,把”风、惊、困、喘、虚”归纳为肝、心、脾、肺、肾五脏的主要证候特点,即”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用虚实寒热来判断脏腑的病理变化,最终用五行来阐述五脏之间相互关系确立五脏所主病证。

这是在辩证上的长期临床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成果。

当然钱乙重视五脏虚实的辨别之上,同时也重视运用五脏生克制化分析脏腑关系,以此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转
归,如书中有提:”假如肺病又见肝证,咬牙多哈欠者,易治,肝虚不能胜肺故也……视病之新久虚实,虚则补母,实则泻子。

”就是钱氏运用五脏生克制化诊治小儿疾病之一瞥,想想正如我们常常在课堂上所学小儿发病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 钱乙对于重视用五行生克乘侮关系推求病机,判断病情轻重缓急以及推测预后好坏的思想,也是很好的支持。

三、化裁融合古方,创立补泻治则
“百年品质,值得托付,同仁堂牌六味地黄丸”,一句老少皆知的广告词,让大众都知道了补肾名方——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就是一个融合古方的代表,早在儿科专著《颅囟经》中就提出小儿属”纯阳之体”,钱乙进一步丰富,认为小儿”真阴未足”,”阳常有余”.也就是说小儿的体
质类似于成年人,阳气充足,而属阴的部分常常欠缺。

因此,小儿在发病过程中易出现的气血失衡、阴阳偏颇等情况,但大多数表现为为阴津不足,阳气偏亢,柔不制刚的特点,对不良刺激的反应易从热化,表现为热证、实证为主。

而且,小儿肾阴尚未充足,阴不济阳,更易引发火热证。

因此钱乙将张仲景温补肾阳的”金匮肾气丸”去掉性燥温热的附桂
二药,存六味之柔润,变温阳之剂而为养阴之方,”三补”寓”三泻”,恰合小儿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

创为”地黄
丸”,以填补肾之真阴。

后人因其方有六味药物组成,又在名字上加入”六味”两个字。

钱乙巧妙运用补泻兼施相反相成之法,使药物的性味、归经和功效切中脏腑病机。

正如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多领略先人的智慧,总会有不一样的感悟。

供稿:刘俊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