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万里长城》课文全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里长城》课文全解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执著:原为佛教用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不能超脱。后指固执或拘泥,也指坚持不懈。凝结:由气体变成液体或由液体变成固体。比喻聚集着。

开拓tu :开辟,扩展。

足不出户:足不出门一步。形容闭门自守。

孩提:儿童,幼儿。

宏愿:伟大的志愿。

冲击波:文中比喻使某种事物受到影响的强大力量。

徒步:步行。

只身:单独一个人。

漫天铺地:弥漫天空,充满地面。形容声势大,来势犯,到处都是。

慷k ng慨kƒi:不吝啬。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刘雨田,生于1942年,我国著名职业探险家。祖籍河南长葛县,原是新疆镉机关的一名宣传干部。他曾只身三度闯荡被称为为“死亡地带”的罗布泊,登上喀喇昆仑雪山,曾横穿雅鲁藏布江大峡谷。至今已完成85项旅行探险项目,积累了三百多万字的日记,拍摄了近万张照片。1998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命名为“中国第一位职业探险家”。

2、相关知识:

关于长城

中华大地上的万里长城,凝结着历代各族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从春秋战国起相继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前后持续达两千余年总长度超过100000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奇迹之一。

早在六、七千年前,人类由巢居、穴居,移居平原上聚居,人口多起来,生产发展起来,为了防止野兽和洪水的袭击,他们在部落的周围深挖成沟,叠土成墙来保护氏族成员的安全,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蜿蜒起伏的长城就是从史前文化的壕沟和土墙逐渐产生并发展起来的,这也就是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为了相互防御,保护本诸侯国的领土不受侵犯,他们在各自的领土上建立起一座座互防的长城,最早修筑的是楚国的方城和“齐国巨防”后来随着战争的不断扩大,后魏燕秦等国也纷纷修筑长城,但是,这些长城都是一段一段的,没有连接起来,我们称它为“地长城”这三国的长城便成了后来秦始皇万里长城的基础。

“就地取材”是工匠们在修筑长城过程中总结出的一条宝贵经验,为了避免长距离的运输,节约人力、物力、财力,在不同的地理地质条件下,采取不同的建筑材料,比如在沙砾多的地方就用沙砾堆积而成,而在黄土高原上,就用黄土夯筑而成。

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混乱的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为了确保中原地区的安定,不受北方匈奴的威胁,搔拢,派大将蒙恬北逐匈奴,同时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筑长城,以燕赵秦三国北方长城为基础,又扩充了许多部分,修起了一道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里的长城,自此,这一世界上古代最为宏大的建筑工程便巍然屹立在我国北部土地上了。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四个朝代修筑的长城都超过了一万华里,它们分别是秦汉金明,而唯数汉长城最长,它东起辽东,西抵盐泽,长约二万余里。秦始皇在继位期间统一了度量衡,铁权

就相当于现在的砝码。

地处甘肃玉门关的戈壁地带缺少黄土,这里的长城是用一层芦苇和一层沙砾阐隔铺筑而成,由于芦苇和沙砾中有的盐和碱,当盐和碱分解凝固,墙体就成为一个坚实的整体,虽经两千年风沙的袭击,至今还坚如磐石。

“一片石关”位于河北抚宁与辽宁绥中的交界地带,由于它有九个门,所以又称为“九门口”。由于在修筑长城的时候要经过一段水路为了排洪泄水保护长城而修建的。素有“京东首关”之称。大家看到我左边的是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您后方的是甘肃的嘉峪关,它是明代长城最西端,这面是山西代县的雁门关。

北魏、北齐、东魏、北周都曾修筑过长城,进一步说明了长城是各族人民劳动创造的结果,隋朝曾六次大规模的修筑长城,唐朝国力强盛,未曾有过修筑之举,宋朝修筑长城为了抵御辽和西夏的攻击,金长城是少数民族建立中央集权修筑长城最长的一条,长约5000里,金长城以壕沟著名,元朝未曾有过修筑长城之举。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本文记叙了作者徒步万里长城的原因、经历和感受,表达了渎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建设祖国作贡献的人生追求,表现了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和热爱祖国文化的深厚感情。

二、文章脉络

这篇散文按逻辑顺序行文:先写思想基础,后写实际行动;先写经历,后写感受;先总述,后分叙。全文25节,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6节):写从小就有两个梦,并曾为之努力过。分两层。

第1层(第1—3节):写小时候的两个梦。

第2层(第4-6节):写对梦的执著追求,终于实现了第二个梦。

第二部分(第7—12节):写徒步万里长城的由因。

第三部分(第13-25节):写徒步万里长城的经历和感想。可分四层。

第1层(第13、14两节):概述长城万里行的时间和所到达的地区。

第2层(第15-21节):写徒步万里长城的遭遇和收获。前6节写遭遇,第21节写收获。

第3层(第22、23两节):写徒步万里长城的感受。第22节是写对沿途各地政府和群众的感激,第23节是写对开拓大西北的企盼。

第4层(第24、25两节):写“我”将继续渎书、走路,实现自己人生的追求。

三、写作方法

“梦”为线索,别具匠心。文章从小时候的两个梦写起,为后文正面写万里长城行提供思想基础;接着引用著名专家罗哲文、法国作家朗兹曼、美国人史葛达三个梦想走长城的材料,推动作者徒步万里长城的计划和行动;结尾说“我的梦也还在继续着”,表达“我”的人生追求,并照应开头。如此选材、组材,以“梦”为主线贯穿全文,可谓匠心独运。

先总后分,脉络清晰。全文很多地方采用总分形式行文,如开头先总写小时候做了两个梦,然后分述是两个什么梦,再分述追求这两个梦的情况。再如,先总写“我”用双脚沿着长城旅行“事出偶然”,然后分述罗哲文、朗兹曼、史葛达三个梦想走长城的例子对“我”的影响。又如,先总写两年来经历了难以想像的艰难困苦,然后分述在腾格里、在贺兰山、在罗布泊、在山西平陆下高头、在河北蓟县的遭遇。这样写,显得脉络分明,条理井然,结构严谨。

四、重难点导析

(1)怎样理解文中的“梦”?

课文多次提到“梦”。首先是文章开头的两个“梦”,“想读很多很多的书,盼望将来自己能够当个作家”,“想走很多很多的路,能够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当“我”徒步走完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