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方剂集
白话中医四部经典:伤寒杂病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经典
中医
方剂
汤
理论
疗效
临床
暍
病
杂病 血
妇人
伤寒
痈 伤寒论 病脉
肺
禁忌
伤寒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 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 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这些方剂的药物配伍比较精炼,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 麻杏石甘汤。这些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 依据,被称为方书之祖。
4
妇人产后病脉 证治第二十一
5
妇人杂病脉证 并治第二十二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 第二十四
杂疗方第二十三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 第二十五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白话中医四部经典:伤寒杂病论》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白话中医四部经典:伤寒杂病论》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卷第六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精简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方剂速查版)
精简版:《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方剂速查版)中医养生之亮剑2022-07-16 05:59发表于广东一.六经总纲太阳,脉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宜麻黄汤。
麻黄汤:麻桂杏甘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
白虎汤:知膏甘粳大承气汤:厚枳硝大黄小承气汤:厚枳实大黄调胃承气汤:甘草硝大黄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柴夏芩参甘姜枣大柴胡汤:柴夏芩枳芍黄姜枣太阴,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芩术茯甘厚膏汤:芩术茯甘厚膏少阴,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宜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芩连辛附汤:芩连辛附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吐蛔者,宜乌梅丸。
桂枝当归汤:桂芍甘夏归柏乌梅丸:乌桂姜附椒参归辛连柏传经变病入腑脏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汤加附子主之。
大青龙加附子汤:麻桂杏甘姜枣膏附子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脉时高时卑,时强时弱,宜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枳术茯甘黄膏汤:枳术茯甘黄膏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脉乍弦乍急,乍细乍散,宜当归附子汤主之。
当归附子汤:归参连柏附二.温病脉证并治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柴蒌芩参甘姜枣连丹知地连胶汤:知地连胶芩连膏甘汤:芩连膏甘芩黄地丹汤:芩黄地丹芩连芍栀丹汤:芩连芍栀丹汤猪苓加连丹汤:猪茯泽胶滑连丹连芩胶甘汤:连芩胶甘芩膏杏甘汤:芩膏杏甘秦柏茯地泽汤:秦柏茯地泽大黄香蒲汤:连蒲黄地丹茯苓术甘汤:茯茯术甘桂枝去桂加芩丹汤:芩芍甘姜枣丹皮调胃承气汤:甘硝大黄黄连阿胶汤:芩连芍胶鸡栀子汤:芩栀夏甘白虎加地黄汤:知膏甘粳地百合地丹茯夏汤:合地丹茯夏三.伤暑脉证并治竹叶石膏汤:竹膏甘粳参夏冬白虎加黄连阿胶汤:知膏甘粳参连胶百合地黄加牡蛎汤:合地黄蛎栝蒌茯苓汤:连蒌夏茯甘竹茹半夏汤:茹蒌茯夏白虎加人参汤:知膏甘粳参猪苓加人参汤:猪茯泽胶滑参一物瓜蒂汤:香瓜蒂催吐行皮水连夏膏甘汤:连夏膏甘白虎加参桂芍汤:知膏甘粳参桂芍人参石膏汤:竹连夏参膏四.热病脉证并治芩连泻心汤:芩连二味芩连半夏猪胆汁汤:芩连夏猪胆大黄厚朴甘草汤:厚甘大黄连夏膏甘汤:连夏膏甘地柏连夏汤:地柏连夏五.湿病脉证并治桂芪茯辛汤:芪桂茯辛桂术茯辛汤:桂术茯辛桂枝汤:桂芍甘姜枣麻黄汤:麻桂杏甘麻桂各半汤:麻黄汤桂枝汤六合茯厚术汤:茯厚术麻黄茯苓汤:麻术茯己赤理中汤:参术姜甘小青龙汤:麻桂芍甘姜夏辛味五苓散:猪茯泽桂术鼻塞方:蒲灰麻辛荚麻黄加术汤:麻桂杏甘术麻杏薏甘汤:麻杏薏甘防己黄芪汤:防己芪术甘姜枣桂枝附子汤:桂附甘姜枣白术附子汤方:术附甘姜枣甘草附子汤:桂术附甘六.伤燥病脉证并治竹膏杏甘汤:竹膏杏甘麻仁白蜜煎:麻仁白蜜栀翘蒌甘汤:栀翘蒌甘芩蒌夏枳丹汤:芩蒌夏枳丹白虎汤:知膏甘粳地柏茯蒌汤:地柏茯蒌根七.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小柴胡汤:柴夏芩参甘姜枣柴枳芍甘汤:柴枳芍甘芩连冬桔甘汤:芩连冬桔甘桂枝去桂加茯术汤:茯术芍甘姜枣厚枳术甘汤:厚枳术甘枳芍桔甘汤:枳芍桔甘枳芍桔甘加丹地汤:枳芍桔甘丹地柴胡桂枝汤:柴夏芩参甘姜枣桂芍八.寒病脉证并治桂枝加葛根汤:桂芍甘姜枣葛根姜术茯甘汤:姜术茯甘小柴胡汤(见伤风)柴夏芩芍甘汤:柴夏芩芍甘通脉四逆汤:参附姜甘甘草泻心汤:连夏芩参甘姜枣理中汤:参术姜甘枳术茯甘汤:枳术茯甘甘草干姜汤:甘姜二味枳桔夏橘姜甘汤:枳桔夏橘姜甘九.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
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伤寒杂病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现代中医学的重要基础。
这部文献对于方剂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下面将详细介绍伤寒杂病论对方剂学的贡献。
首先,伤寒杂病论对中药方剂的研制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经过对伤寒病及其他杂病的归纳总结,提出了相应的方剂治疗方案。
这些方剂根据病情表现、病因病机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并明确了药物的组成和使用方法,使临床治疗更加科学准确。
例如,在这部文献中提到了桂枝汤、柴胡汤等经典方剂,这些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其次,伤寒杂病论通过研究方剂的应用,推动了方剂理论的深入发展。
本文通过对方剂的配伍关系、功效作用等方面的探讨,为方剂的合理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它提出了"以汤为主"的治疗原则,强调方剂中各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对疗效的影响。
这一观点在后来的临床实践中得到了验证,并逐渐形成了方剂学的核心理论。
最后,伤寒杂病论对方剂的不断更新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本文提出了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方剂的观点,强调了方剂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这一观点为方剂的优化和改进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研究者在实践中积极探索,不断研制新的方剂,丰富了方剂学的内容,提高了方剂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伤寒杂病论在方剂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通过方剂的研制、方剂理论的发展以及方剂的更新等方面,为方剂学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相信伤寒杂病论仍将继续为方剂学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中医药的宝库是深不可测的,我们应当继续探索和传承中医药的优秀传统,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咳嗽篇之射干麻黄汤(90)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咳嗽篇之射⼲⿇黄汤(90)4.5.1 咳嗽篇之射⼲⿇黄汤上次我们教的⼗枣汤,如果是咳嗽,你的脉是沉弦的,⽽你咳嗽的时候胸⼝会有扯痛、撑痛的感觉,然后⼜很久不好,你真的感觉的出来那⾥有积⽔了,那⽤⼗枣汤是可以的。
那我也说,在咳嗽的状态下⽤⼗枣汤,感觉是⽐较安全⼀点的,如果你是真的是那种⾮常严重的病的肺积⽔或者是胸⽔、腹⽔,⼗枣汤是可以⽤的,但是呢,如果你是因为咳嗽的⼗枣汤证不算是很严重的病,就是过个⼀年两年也不会死掉,所以这个时候⽤⼗枣汤,⼼情上⽐较轻松。
可是如果是什么胸⽔啊、腹⽔啊,⽤⼗枣汤,那个时候都已经是很重很重的病了,那⽤⼗枣汤就⼀定要注意如何收⼯这件事情。
⽐如说⼀吃完⼗枣汤,⼀拉之后,这个⼗枣汤这种⽅剂是这样,药就不能⽤的太少,不然吃了之后,拉不出来,吐不出来,很难过,有的时候⼗枣汤⽤了也会吐的哦,不只是拉,但是就是⼀次要⽤⾜就把它排⼲净,不然的话就是要⼀点⼀点的来哦,这个汤剂是没有办法⼩剂量,就是⼩剂量慢慢往上加的疗效是⽐较差的。
那⼀旦你吃了之后或者吐或者是⼤泄之后,那⽴刻就要吃补元⽓的药,⽐如说独参汤,就是⼈参⽤电锅把他⼀直炖,炖到那样⼀碗那种⼈参汤,或者是⼈参、黄芪、附⼦之类的汤,就是⽤了之后就要⽴刻吃镇固元⽓的药,不然的话怕这个⼈太虚。
凡是⽤了这种峻烈逐⽔的药呢,都要注意如何收⼯。
⽐如说像是最基本的收⼯药,我们常见的⽐如说六君⼦汤,那四君⼦汤加上这个半夏、陈⽪,固护脾胃,就是镇固脾胃之⽓。
因为要让⾝体回复正常的代谢机能哦,脾跟肾都要固好,那⾄少脾要固好,所以吃完这类峻烈逐⽔的药呢,就⽴刻要吃补脾胃之⽓的药,像六君⼦汤是⼀个我们⽐较通常的选择。
⼗枣汤这个⽅⼦之所以值得⽤,是因为它泄了⽔之后,那个⽔不会⽴刻就回来,因为如果你今天泄⽔,明天⽔就回来的话,那个⽅吃了等于⽩吃,⼀点意思都没有。
所以⼗枣汤的好处是⽔退了不会再回来,但是这个“不会再回来”终究来讲也只是“不会⽴刻回来”,但是⼀旦泄了之后你要它⼀直不回来的话,可能就要在这个固护脾肾,强化我们的排⽔机能上⾯要着⼿。
伤寒杂病论方剂
《伤热纯病论》部分圆剂之阳早格格创做1桂枝汤圆:桂枝三二芍药三二炙苦草二二死姜二二大枣十二枚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二芍药三二死姜三二炙苦草二二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二3桂枝加附子汤圆:桂枝三二芍药三二死姜三二炙苦草二二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4桂枝来芍药汤圆:桂枝三二死姜三二炙苦草二二大枣十二枚5桂枝来芍药加附子汤圆:桂枝三二死姜三二炙苦草二二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二芍药一二死姜一二苦草一二麻黄一二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7桂枝二麻黄一汤圆:桂枝一二十七铢芍药一二六铢麻黄十六铢死姜一二六铢杏仁二十六个苦草一二二铢大枣五枚8黑虎加人参汤圆:知母六二石膏一斤苦草三二粳米六战人参二二9桂枝二越婢一汤圆: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苦草十八铢死姜一二二铢大枣四枚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10桂枝来桂加茯苓黑术汤:芍药三二炙苦草二二死姜三二茯苓三二黑术三二大枣十二枚11苦草搞姜汤圆:炙苦草四二搞姜二二12芍药苦草汤圆:黑芍药四二炙苦草二二13调胃启气汤圆:大黄四二炙苦草二二芒硝半斤14四顺汤圆:炙苦草二二搞姜一二半附子一枚15葛根汤圆:葛根四二麻黄三二桂枝二二芍药二二炙苦草二二死姜三二大枣十二枚16葛根加半夏汤圆:葛根四二麻黄三二桂枝二二芍药二二炙苦草二二死姜二二大枣十二枚死半夏半斤17葛根黄岑黄连汤圆:葛根半斤炙苦草二二黄岑三二黄连三二18麻黄汤圆:麻黄三二桂枝二二炙苦草一二杏仁七十个19大青龙汤圆:麻黄六二桂枝二二炙苦草二二杏仁五十个死姜二二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20小青龙汤圆:麻黄三二芍药三二细辛三二搞姜三二炙苦草三二桂枝三二五味子半斤半夏半降21桂枝加薄朴杏仁汤圆:桂枝三二芍药三二苦草三二死姜三二大枣十二枚薄朴二二杏仁五十枚22搞姜附子汤圆:搞姜一二附子一枚23桂枝加芍药死姜人参新加汤圆:桂枝三二芍药四二炙苦草二二人参三二死姜四二大枣十二枚24麻黄杏仁苦草石膏汤圆:麻黄四二杏仁五十个苦草二二石膏半斤25桂枝苦草汤圆:桂枝四二炙苦草二二26桂枝苦草茯苓大枣汤圆:茯苓半斤炙苦草二二大枣十五枚桂枝三二27薄朴死姜半夏苦草人参汤圆:薄朴半斤死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二炙苦草二二28茯苓桂枝黑术苦草汤圆:茯苓四二桂枝三二黑术二二苦草二二29芍药苦草附子汤圆:芍药三二炙苦草二二附子二枚30茯苓四顺汤圆:茯苓六二人参一二附子一枚炙苦草二二搞姜一二半31五苓集圆: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二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二黑术十八铢32茯苓苦草汤圆:茯苓二二桂枝二二死姜三二炙苦草一二33栀子豉汤圆: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34栀子苦草豉汤圆:栀子十四枚苦草二二香豉四合35栀子薄朴枳真汤圆:栀子十四枚薄朴四二枳真四合36栀子搞姜豉汤圆:栀子十四枚搞姜二二香豉四合37真武汤圆:茯苓三二芍药三二死姜三二黑术二二炮附子一枚38禹余粮丸圆:禹余粮四二人参三二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二搞姜三二39小柴胡汤圆:柴胡半斤黄芩三二人参三二苦草三二半夏半斤死姜三二大枣十二枚40四物汤圆:当归15克川芎15克黑芍15克死天15克41小修中汤:桂枝三二炙苦草二二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二死姜三二胶饴一降42大柴胡汤圆:柴胡半斤黄芩三二芍药三二半夏半斤死姜五二枳真四二大枣十二枚大黄二钱43柴胡加芒硝汤圆:柴胡二二六铢半夏二十铢黄芩一二苦草一二死姜一二人参一二大枣十二枚芒硝二二44桃核启气汤圆:桃仁五十个桂枝二二大黄四二芒硝二二炙苦草二二4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圆:半夏二合大枣六枚柴胡四二死姜一二半人参一二半龙骨一二半铅丹一二半桂枝一二半茯苓一二半大黄二二牡蛎一二半46桂枝来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顺汤圆:桂枝三二炙苦草二二死姜三二牡蛎五二龙骨四二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二47桂枝加桂汤圆:桂枝汤加桂枝二二48桂苓苦草龙骨牡蛎汤圆:桂枝一二苦草二二牡蛎一二龙骨二二茯苓四二49抵当汤圆:火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个来翅桃仁二十个来皮尖大黄三二酒洗50抵当丸圆:火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五个熬来翅桃仁二十个来皮尖大黄三二酒洗51大陷胸丸圆:大黄半斤葶历半降炒芒硝半降杏仁半降(来皮尖,熬乌)52大陷胸汤圆:大黄六二来皮芒硝一降苦遂一钱53小陷胸汤圆:黄连一二半夏半降洗栝蒌真大者一个54文蛤集圆:文蛤五二55黑集圆:桔梗三分巴豆一分(来皮心熬乌,研如脂) 贝母三分56柴胡桂枝汤圆:柴胡一二半桂枝一二半来皮黄芩一二半人参一二半苦草一二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二半大枣六枚劈死姜一二半切57柴胡桂枝搞姜汤圆:柴胡半斤桂枝三二搞姜二二黄芩三二栝蒌根四二牡蛎二二苦草二二炙58半夏泻心汤圆:半夏半斤洗黄芩三二搞姜三二苦草三二人参三二黄连一二大枣十二枚劈59十枣汤圆:芫花2克苦遂5克大戟2克大枣十枚劈60大黄黄连泻心汤圆:大黄二二黄连一二61附子泻心汤圆:大黄二二黄连二二黄芩一二炮附子一枚62死姜泻心汤圆:死姜四二炙苦草三二人参三二搞姜一二黄芩三二半夏半斤黄连一二大枣十二枚63苦草泻心汤圆:苦草四二黄芩三二搞姜三二半夏半降洗大枣十二枚劈黄连一二64赤石脂禹余粮汤圆: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65旋覆代赭石汤圆:旋覆花三二人参二二死姜五二代赭石一二大枣十二枚炙苦草三二半夏半斤洗66桂枝人参汤圆:桂枝四二炙苦草四二黑朮三二人参三二搞姜三二67瓜蒂集圆: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68净结汤圆:柴胡五钱黑朮五钱茯苓五钱炮附三钱死附一枚69黄芩汤圆:黄芩三二苦草二二炙芍药二二大枣十二枚70黄芩加半夏死姜汤圆:黄芩三二芍药二二苦草二二炙大枣十二枚半夏半降死姜一二半71黄连汤圆:黄连三二苦草三二炙搞姜二二桂枝三二人参三二半夏半降洗大枣十二枚72桂枝附子汤圆:桂枝四二[炮附子二枚死姜三二苦草二二炙大枣十二枚73桂枝附子来桂加黑朮汤圆:黑朮四二苦草二二炙附子三枚炮大枣十二枚劈死姜三二74苦草附子汤圆:苦草二二炙炮附子二枚黑朮二二桂枝四二75黑虎汤圆:知母六二石膏一斤碎苦草二二粳米六合76灸苦草汤圆:苦草四二炙阿胶二二死姜三二麦门冬半降桂枝三二人参二二死天黄一斤麻子仁半降大枣三十枚77大启气汤圆:大黄四二酒洗薄朴半斤炙来皮枳真五枚炙芒硝三合78小启气汤圆:大黄四二酒洗薄朴二二炙来皮枳真三枚大者,炙79调胃启气汤圆:大黄四二苦草二二炙芒硝半斤80猪苓汤圆:猪苓一二来皮茯苓二二阿胶一二滑石一二碎泽泻一二81健胃整脾汤圆:柏子仁黄芩当归黑朮茯苓炙苦草82茵陈蒿汤圆:茵陈蒿六二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二来皮83吴茱萸汤圆:吴茱萸一降洗人参三二死姜六二切大枣十二枚84麻子仁丸圆:麻子仁二降芍药半斤枳真半斤炙大黄一斤来皮薄朴一斤炙来皮杏仁一斤85栀子蘗皮汤圆:栀子十五个苦草一二炙黄柏二二8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圆:麻黄二二赤小豆一降连翘二二炙杏仁四十个大枣十二枚死梓黑皮一降来节死姜二二苦草二二炙87桂枝加芍药汤圆:桂枝三二芍药六二苦草二二炙死姜三二切大枣二枚88桂枝加大黄汤圆:桂枝三二芍药三二苦草二二炙死姜三二切大枣十二枚大黄一二89麻黄附子细辛汤圆:麻黄二二细辛二二炮附子一枚90大黄附子细辛汤圆:大黄二钱细辛二钱附子三钱91麻黄附子苦草汤圆:麻黄二二苦草二二炙炮附子一枚92黄连阿胶汤圆:黄连四二黄芩一二芍药二二鸡子黄二枚阿胶二二93附子汤圆:炮附子二枚茯苓三二人参二二黑术四二芍药三二94桃花汤圆:赤石脂一斤,一半齐用,一半筛终搞姜一二粳米一降95猪肤汤圆:猪肤一斤96苦草汤圆:苦草二二97苦酒汤圆:半夏大十四枚鸡子十枚,来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98半夏集及汤圆:半夏洗桂枝来皮苦草炙以上各平分99黑通汤圆:葱黑四茎搞姜一二附子一枚,死用100黑通加猪胆汁汤圆:葱黑四茎搞姜一二附子一枚,死用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101真武汤圆:茯苓三二芍药三二死姜三二黑朮二二附子一枚炮。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
伤寒论原文翻译_伤寒论校注白话解《伤寒论》,古代汉族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着。
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
张仲景原着《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伤寒论》突出成就之一是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运用四诊八纲,对伤寒各阶段的辨脉、审证、论治、立方、用药规律等,以条文的形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对伤寒六经病各立主证治法,如“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中风”用桂枝汤;阳明经证用白虎汤;阳明腑证用承气汤;少阳病用小柴胡汤……归纳总结了不同的病程阶段和症候类型的证治经验,论析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能有机地将理、法、方、药加以融会,示人以证治要领。
《伤寒论》另一突出成就是对中医方剂学的重大贡献。
本书记载了397法,113方,提出了完整的组方原则,介绍了伤寒用汗、吐、下等治法,并将八法具体运用到方剂之中,介绍了桂枝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白虎汤、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等代表名方。
书中记载的的方剂,大多疗效可靠,切合临床实际,一千多年来经历代医家的反复应用,屡试有效。
由于张仲景所博采或个人拟制的方剂,精于选药,讲究配伍,主治明确,效验卓著,后世誉之为“众方之祖”,尊之为“经方”。
《伤寒论》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方剂索引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方剂索引拼音顺序BH白虎加地黄汤, 36【4.16】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 41【5.10】白虎加桂枝人参汤, 130【13.15】白虎加桂枝汤, 130 【13.16】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 39 【5.2】白虎加人参汤, 40, 56, 81, 87 【5.6】【6.27】【8.46】【8.47】【8.48】【9.46】白虎汤, 22, 33, 36, 47, 55, 81, 82, 86, 108, 109 【3.19】【4.6】【4.15】【5.38】【6.26】【8.52】【9.43】【11.71】白蜜煎, 88【9.56】白散, 77【8.20】白通加猪胆汁汤, 104【11.36】白通汤, 104【11.35】【1.36】白头翁加阿胶甘草汤, 112 【11.92】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156【16.22】白头翁汤, 111, 112【11.91】【11.94】BZ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 119【12.5】白术茯苓厚朴汤, 44 【5.22】白术附子汤, 46 【5.32】白术散, 155【16.10】白术石膏半夏干姜汤, 120【12.8】白术枳实干姜白蜜汤, 99【10.19】白术枳实桃仁干姜汤, 74【8.5】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 74 【8.4】百合地黄加牡蛎汤, 39【5.3】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 36【4.16】百合地黄汤, 128 【13.5】百合滑石代赭汤, 127【13.3】百合滑石散, 128 【13.7】百合鸡子黄汤, 127【13.4】百合洗, 128 【13.6】百合知母汤, 127 【13.2】柏叶阿胶汤, 111【11.83】柏叶汤, 147【15.4】半夏茯苓汤, 99 【10.20】半夏干姜散, 113 【11.104】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 157【16.23】半夏麻黄丸, 151【15.28】半夏散, 104 【11.34】半夏泻心汤, 78【8.28】奔豚汤, 63 【7.36】鼻塞方, 45 【5.28】鳖甲煎丸, 130 【13.14】***************************柴胡桂姜汤, 131【13.17】柴胡桂枝干姜汤, 78 【8.26】柴胡桂枝汤, 49, 78【5.45】【8.25】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 50【5.48】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69 【7.79】柴胡加芒硝汤, 68【7.76】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 97【10.5】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 48 【5.41】赤豆当归散, 129, 148【13.10】【15.7】赤石脂禹余粮汤, 80【8.38】******************************D大柴胡汤, 22, 68, 76, 81, 93 【3.20】【7.75】【8.14】【8.43】【9.90】大承气汤, 22, 36, 85, 86, 89, 90, 91,123, 124, 155, 156【3.19】【4.15】【7.25】【9.31】【9.32】【9.35】【9.39】【9.41】【9.44】【9.62】【9.64】【9.65】【9.66】【9.75】【9.76】【9.77】【9.78】【9.79】【9.80】【9.103】【10.26】【11.41】【11.42】【11.43】【12.36】【12.37】【16.14】【16.18】大黄附子细辛汤, 94 【9.102】大黄甘遂阿胶汤, 159 【16.31】大黄厚朴甘草汤, 42【5.16】大黄厚朴枳实半夏甘草汤, 74【8.5】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 79, 81【8.33】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 34【4.7】大黄牡丹汤, 149 【15.17】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 24【3.26】大黄香蒲汤, 35 【4.13】大黄硝石汤, 92【9.89】大黄蟅虫丸, 133【13.32】大建中汤, 94【9.101】大青龙加附子汤, 24【3.25】大青龙汤, 60, 139【7.7】【7.8】【14.35】大乌头煎, 115 【11.113】大陷胸汤, 75, 76, 78【8.12】【8.13】【8.15】【8.16】【8.28】大陷胸丸, 75 【8.9】当归贝母苦参丸, 154【16.7】当归附子汤, 24 【3.27】当归散, 154【16.9】当归芍药散, 154, 159【16.5】【16.35】当归生姜羊肉汤, 115, 155 【11.114】【16.15】当归四逆加人参附子汤, 109【11.72】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 109【11.72】当归四逆汤, 103【11.26】抵当汤, 71, 72, 89, 91, 159【7.96】【7.97】【9.61】【9.81】【16.32】抵当丸, 72 【7.98】地黄半夏牡蛎酸枣仁汤, 57 【6.32】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 48【5.39】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 42 【5.18】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 35【4.12】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 33 【4.6】************************************F矾石丸, 159 【16.33】防己茯苓汤, 143 【14.63】防己黄芪汤, 45, 142【5.31】【14.61】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 140【14.41】茯苓白术甘草汤, 35 【4.14】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23 【3.21】茯苓白术戎盐汤, 146【14.78】茯苓甘草汤, 64, 110【7.44】【11.76】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64, 139 【7.38】【14.33】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63, 74【7.34】【8.6】茯苓四逆汤, 64【7.4】茯苓杏仁甘草汤, 150【15.23】茯苓泽泻汤, 116【11.121】附子粳米汤, 94 【9.100】附子汤, 102, 153【11.24】【11.25】【16.3】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23【3.22】附子泻心汤, 79 【8.34】********************************G干姜附子汤, 62【7.30】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110【11.79】干姜人参半夏丸, 154 【16.6】甘草粉蜜汤, 115 【11.112】甘草附子汤, 46 【5.33】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50 【5.47】甘草干姜汤, 51, 56, 138 【5.51】【6.30】【14.24】甘草麻黄汤, 143, 145【14.64】【14.73】甘草汤, 104【11.32】甘草小麦大枣汤, 157【16.24】甘草泻心汤, 50, 80, 128【5.49】【8.37】【13.9】甘遂半夏汤, 139【14.32】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59, 86, 121【7.3】【9.43】【12.13】葛根加半夏汤, 59 【7.2】葛根汤, 59, 123【7.1】【7.2】【12.34】瓜蒂散, 81, 95, 109, 119【8.44】【9.108】【11.75】【12.6】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 73【8.2】桂枝当归汤, 23【3.23】桂枝二麻黄一汤, 55【6.26】桂枝二越婢一汤, 56【6.28】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 43【5.20】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74【8.6】桂枝附子汤, 46【5.32】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71 【7.91】桂枝甘草麻黄生姜大枣细辛附子汤, 145 【14.75】桂枝甘草汤, 63 【7.33】桂枝加大黄汤, 98,【10.17】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 123【12.35】桂枝加附子汤, 55 【6.21】桂枝加葛根汤, 50, 54 【5.47】【6.15】桂枝加桂汤, 71 【7.9】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61【7.12】【6.19】桂枝加黄芪汤, 93, 144【9.92】【14.66】桂枝加芍药汤, 98 【10.17】桂枝龙骨牡蛎汤, 132【13.25】桂枝麻黄各半汤, 43, 55【5.21】【6.24】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49, 56【5.43】【6.29】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 36【4.15】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100【10.24】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55【6.23】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 70【7.84】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 62【7.31】桂枝人参汤, 81, 150 【8.41】【15.22】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 144【14.71】桂枝生姜枳实汤, 151【15.25】桂枝汤, 22, 43, 44, 54, 55, 56, 59, 60, 61, 62,67, 81, 88, 89, 98, 112, 115, 121, 122, 153【5.21】【6.13】【6.14】【6.16】【6.25】【6.29】【7.3】【7.11】【7.13】【7.14】【7.22】【7.23】【7.25】【7.26】【7.32】【7.64】【7.67】【8.42】【9.58】【9.64】【10.14】【11.93】【12.19】【16.1】栝蒌茯苓汤, 39【5.4】栝蒌桂枝汤, 123【12.33】栝蒌瞿麦薯蓣丸, 145【14.77】栝蒌牡蛎散, 128【13.6】栝蒌薤白白酒汤, 150【15.20】栝蒌薤白半夏汤, 150【15.21】****************************************H诃黎勒散, 113【11.98】红蓝花酒方, 159 【16.34】厚朴大黄汤, 140【14.38】厚朴甘草生姜半夏人参汤, 63 【7.37】厚朴麻黄汤, 136【14.17】厚朴七物汤, 94【9.99】厚朴四物汤, 99【10.12】厚朴枳实白术甘草汤, 100 【10.26】滑石乱发白鱼散, 146【14.78】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 73【8.3】黄连阿胶汤, 36, 102【4.15】【11.23】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 41 【5.9】黄连粉方, 149【15.13】黄连茯苓汤, 114【11.111】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 34 【4.10】黄连黄芩半夏猪胆汁汤, 42 【5.15】黄连黄芩麦门冬桔梗甘草汤, 48【5.42】黄连黄芩泻心汤, 41【5.14】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 34 【4.8】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 42 【5.17】黄连汤, 82 【8.51】黄芪当归汤, 158 【16.29】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 43 【5.19】黄芪桂枝五物汤, 131 【13.19】黄芪建中汤, 132 【13.29】黄芪芍药桂枝汤, 144 【14.65】黄芪五物加干姜半夏汤, 99 【10.19】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82 【8.50】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 47 【5.37】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 35 【4.11】黄芩汤, 82, 107【8.50】【11.54】黄土汤, 147, 148 【15.4】【15.6】***********************************J胶艾汤, 153【16.4】胶姜汤, 158【16.3】九痛丸, 152 【15.29】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 157【16.25】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 49【5.44】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 49 【5.44】桔梗汤, 104, 137, 147【11.32】【14.21】【15.3】橘皮汤, 114 【11.108】橘皮枳实生姜汤, 150【15.23】橘皮竹茹汤, 114【11.109】************************************K苦参汤, 128【13.9】苦酒汤, 104【11.33】葵子茯苓散, 154【16.8】***********************************L狼牙汤, 160【16.38】理中加附子汤, 120, 121【12.11】【12.14】理中加黄芪汤, 100【10.23】理中加人参栝蒌根汤, 120【12.10】理中汤, 44, 51, 93, 119, 120, 121【5.22】【5.50】【9.98】【10.15】【12.4】【12.12】【12.13】理中丸, 121, 124【12.15】【12.42】连翘阿胶半夏赤小豆汤, 73【8.3】******************************M麻黄茯苓汤, 44【5.22】麻黄附子甘草汤, 102, 142【11.22】【14.60】麻黄附子细辛汤, 102 【11.21】麻黄加术汤, 45, 142【5.29】【14.60】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92【9.85】麻黄升麻汤, 110 【11.79】麻黄汤, 22, 56, 59, 61, 62, 88, 89【3.18】【7.4】【7.5】【7.6】【7.15】【7.20】【7.21】【7.24】【9.55】【9.59】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62【7.32】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45 【5.30】麻仁白蜜煎, 47【5.35】麻子仁丸, 90 【9.71】麦门冬汤, 137 【14.19】蜜煎导, 88 【9.57】牡蛎泽泻散, 124 【12.41】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139 【14.36】木防己汤, 139【14.36】******************************P排脓散, 148【15.11】排脓汤, 148【15.11】*************************R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 99 【10.21】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 70【7.83】人参附子汤, 110 【11.77】人参干姜汤, 110【11.77】人参石膏汤, 41【5.11】********************S烧裩散, 124【12.38】芍药甘草附子汤, 64 【7.39】芍药甘草汤, 56【6.30】蛇床子散, 160 【16.37】射干麻黄汤, 136 【14.15】肾气丸, 116, 133, 159【11.119】【13.30】【16.36】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129【13.12】升麻鳖甲汤, 129【13.11】生姜半夏汤, 114【11.107】生姜泻心汤, 80 【8.36】十枣汤, 79, 136, 139 【8.31】【14.14】【14.34】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 34【4.7】蜀漆散, 131 【13.17】四逆加人参汤, 121 【12.18】四逆加吴茱萸黄连汤, 120 【12.9】四逆散, 105【11.39】四逆汤, 56, 67, 87, 106, 109, 112, 113, 120,122【6.30】【7.64】【9.49】【10.15】【11.44】【11.45】【11.73】【11.74】【11.93】【11.103】【12.7】【12.20】【12.21】酸枣仁汤, 133 【13.31】**************************************8T桃花汤, 103 【11.27】【11.28】桃仁承气汤, 69 【7.78】天雄散, 132【13.25】葶苈大枣泻肺汤, 138, 140【14.23】【14.39】葶苈栝蒌桔梗牡丹汤, 74【8.4】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122 【12.22】通脉四逆汤, 50, 105, 106, 111【5.49】【11.38】【11.90】调胃承气汤, 22, 36, 56, 64, 67, 69, 71, 84, 91【3.19】【4.15】【6.30】【7.25】【7.41】【7.66】【7.77】【7.95】【9.30】【9.72】【9.73】【10.26】【12.36】*********************************W王不留行散, 148【15.11】王瓜根散, 158【16.28】温经汤, 158【16.27】文蛤散, 77【8.20】文蛤汤, 116【11.122】乌梅丸, 23, 108【3.23】【11.59】乌头赤石脂丸, 151【15.26】乌头桂枝汤, 115【11.115】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 145【14.72】吴茱萸汤, 73, 90, 93, 103, 113【8.2】【9.67】【9.97】【11.30】【11.100】【11.101】五苓散, 44, 64, 65, 75, 76, 77, 79, 90, 93, 116, 121, 140, 141【5.22】【7.42】【7.43】【7.44】【7.45】【8.12】【8.20】【8.35】【9.68】【9.92发黄者,加茵陈蒿十分】【11.120】【12.15】【14.43】***********************************X下瘀血汤, 147, 156 【15.2】【16.17】硝石矾石散, 133【13.33】小半夏加茯苓汤, 140【14.42】小半夏汤, 90, 93, 114, 140【9.67】【9.91】【11.110】【14.40】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 100 【10.25】小柴胡加茯苓汤, 117【11.123】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 33 【4.5】小柴胡汤, 22, 23, 48, 50, 60, 67, 68, 77, 78, 88, 97, 113, 124, 155, 156【3.20】【5.41】【5.48】【7.6】【7.68】【7.69】【7.70】【7.71】【7.72】【7.75】【7.76】【8.23】【8.27】【8.28】【9.53】【9.54】【9.55】【10.4】【10.7】【11.102】【12.40】【16.13】【16.19】小承气汤, 22, 36, 85, 86, 91, 112【3.19】【4.15】【7.25】【9.31】【9.32】【9.36】【9.37】【9.74】【9.75】【10.26】【11.95】【12.36】小建中汤, 68, 93, 132, 159 【7.72】【7.74】【9.93】【13.28】【16.35】小青龙加石膏汤, 137【14.22】小青龙汤, 44, 60, 61, 78, 79, 137, 138, 139【5.22】【7.9】【7.10】【8.30】【14.20】【14.35】小陷胸汤, 76, 77【8.17】【8.20】泻心汤, 79, 80, 148, 157【8.35】【8.38】【15.5】【16.25】雄黄散, 128【13.9】旋覆代赭汤, 80【8.40】旋覆花汤, 151, 158【15.27】【16.29】*******************************Y一物瓜蒂汤, 40【5.7】薏苡附子败酱散, 149【15.16】薏苡附子散, 151【15.24】茵陈蒿汤, 89, 91, 92 【9.60】【9.83】【9.86】禹余粮丸, 66 【7.61】越婢加半夏汤, 137 【14.22】越婢加术汤, 143【14.64】【14.73】越婢汤, 143 【14.62】***********************************Z皂荚丸, 136 【14.16】泽漆汤, 136【14.18】泽泻汤, 140 【14.37】真武汤, 66, 105 【7.55】【11.37】栀子柏皮汤, 92 【9.84】栀子豉汤, 65, 66, 87, 112 【7.50】【7.51】【9.45】【9.52】【11.96】栀子大黄汤, 92【9.87】栀子干姜汤, 65, 66 【9.49】【7.53】栀子甘草豉汤, 65 【7.49】栀子厚朴枳实汤, 66 【7.52】栀子连翘甘草栝蒌汤, 47 【5.36】栀子生姜豉汤, 65【7.49】栀子汤, 36, 66【4.16】【7.54】蜘蛛散, 116【11.116】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 51【5.50】枳实白术汤, 145 【14.76】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 49 【5.43】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 51【5.51】枳实芍药散, 155【16.16】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蒌汤, 150【15.22】枳实栀子豉汤, 124 【12.39】炙甘草汤, 82, 138 【8.53】【14.25】猪胆汁方, 89【9.57】猪肤汤, 103【11.31】猪膏发煎, 92, 160 【9.88】【16.39】猪苓加黄连牡丹汤, 34【4.9】猪苓加人参汤, 40 【5.7】猪苓汤, 31, 87, 106【3.91】【9.47】【11.40】竹皮大丸, 156 【16.21】竹茹半夏汤, 40【5.5】竹叶石膏黄芩泽泻半夏甘草汤, 57【6.32】竹叶石膏汤, 39, 125【5.1】【12.43】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 47【5.35】竹叶汤, 156 【16.2】紫参汤, 112【11.97】。
倪海厦经典配方全集(五)——心悸、乳癌、脑积水、腹胀、屁多等
倪海厦经典配⽅全集(五)——⼼悸、乳癌、脑积⽔、腹胀、屁多等治疗长期便秘⼜受到惊吓所引起的⼼脏动悸(出⾃<伤寒杂病论>-桂枝加桂汤⽅)(桂枝 15克炙⽢草 10克⽩芍 15克⽣姜 3⽚⼤枣 12枚⾁桂 5克注:⾁桂不要煮,待汤药煮好后再放⼊⾁桂粉,调匀,即可服⽤.治疗过度惊吓或焦躁不安的处⽅(出⾃<伤寒杂病论>-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蛎救逆汤⽅)桂枝 15克炙⽢草 10克⽣姜 3⽚牡蛎 25克龙⾻ 20克⼤枣 12枚常⼭ 15克治疗乳癌的经验⽅⽅⼀:(治疗乳癌或乳房中有硬块,尚未溃烂破出时使⽤)柴胡15克黄芩15克⽡楞⼦25克川芎15克丹⽪15克三七15克续断15克炮附⼦25克阳起⽯15克⽩芍25克枳实15克乳⾹15克炒麦芽25克⽟⾦25克当归10克牡蛎50克龙胆草15克注:体⼒差,⾜冷,加熟地 15克经期加桂枝 15克⽅⼆:(治疗乳癌已经溃决破⼝,有恶臭,有⿊臭⽔时使⽤)柴胡15克紫根25克龙⾻25克牡蛎50克⽩术25克炮附⼦25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治疗脑部积⽔(出⾃<伤寒杂病论>-⼩柴胡汤)柴胡 30克黄芩 15克⼈参 15克⽢草 15克⽣半夏 45克⽣姜 3⽚⼤枣 12枚⾝体肥胖平⽇头晕眼花(出⾃<伤寒杂病论>-真武汤⽅)茯苓 15克芍药 15克⽣姜 3⽚⽩术 10克炮附⼦ 15克治疗⼤病初愈胃不舒服睡眠不好(出⾃<伤寒杂病论>-栀⼦豉汤)栀⼦ 25克⾖豉 25克注:先煮栀⼦,20分钟后放⼊⾖豉.治疗病⼈平⽇腹胀放屁较多(出⾃<伤寒杂病论>-厚朴⽣姜半夏⽢草⼈参汤⽅)厚朴 15克⽣姜 3⽚⽣半夏 15克炙⽢草 10克⼈参 5克治疗脐下动悸且伴有⼼跳加速(出⾃<伤寒杂病论>-桂枝⽢草茯苓⼤枣汤)茯苓 15克炙⽢草 10克⼤枣 15枚桂枝 15克治疗脐下动悸(出⾃<伤寒杂病论>-桂枝⽢草汤)(桂枝 20克炙⽢草 10克病⼈⽩天⾮常烦躁夜晚正常(出⾃《伤寒杂病论》⼲姜附⼦汤)⼲姜 10克⽣附⼦ 10克注:熬煮时将⽣附⼦⽤棉布包好再煮注意:以上⽅剂均为倪师所传,仅供参考,患者均应在中医师指导下服⽤。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集外感和杂病之大成,内容博广,初学者难以很快掌握要领,经过对其总结,简明扼要列举如下,是其便于运用掌握。
1、?太阳中风表虚证基础方:桂枝汤2、太阳中风表实证基础方:麻黄汤3、虚烦证基础方:栀子豉汤4、邪热壅肺基础方:麻杏石甘汤5、热利基础方:黄芩汤6、心阳虚基础方:桂枝甘草汤7、脾阳虚基础方:理中丸8、肾阳虚基础方:干姜附子汤9、肝阳虚基础方:吴茱萸汤10、肺阳虚基础方:甘草干姜汤11、阴阳两虚基础方:芍药甘草附子汤12、心阴阳两虚基础方:炙甘草汤、建中汤13、肾阴阳两虚的基础方:肾气丸14、蓄水证基础方:五苓散15、少腹蓄血证基础方:桃核承气汤16、寒热错杂痞满证基础方:半夏泻心汤17、痰气痞证基础方:旋覆代赭汤18、悬饮证基础方:十枣汤19、阳明经表里俱热基础方:白虎汤20、阳明腑实证基础方:承气类方21、阳明脾约证基础方:麻子仁丸22、湿热黄疸基础方:茵陈蒿汤23、阳黄兼表的基础方:麻黄连翘赤小豆汤24、肝胃虚寒上逆基础方:吴茱萸汤25、少阳病基础方:小柴胡汤26、太阴病基础方:四逆辈27、少阴病(寒化)基础方:四逆汤28、厥阴病基础方:乌梅丸29、少阳病兼表基础方:柴胡桂枝汤30、少阳病兼里实基础方:大柴胡汤31、少阳兼脾胃虚寒基础方:柴胡桂枝干姜汤32、少阳兼心胆不宁基础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33、热入血室(经期感冒)基础方:小柴胡汤34、太阴虚症腹痛基础方:桂枝加芍药汤35、太阴病腹痛(大实痛)基础方:桂枝加大黄汤36、少阴阴盛格阳基础方:通脉四逆汤37、少阴阴盛戴阳基础方:白通汤或白通加猪胆汁汤38、少阴阳虚水泛基础方:真武汤39、阳虚寒湿身痛基础方:附子汤40、虚寒下痢便脓血基础方:桃花汤41、少阴阴虚阳亢心中烦、不得卧基础方:黄连阿胶汤42、少阴阴虚有热,水气不利基础方:猪苓汤43、少阴兼表基础方:麻黄附子细辛汤44、肝胃气滞基础方:四逆散45、少阴客热咽痛基础方:桔梗汤46、少阴客寒咽痛基础方:半夏散及汤47、血虚寒凝致厥基础方:当归四逆汤48、厥阴热利基础方:白头翁汤49、病后腰以下浮肿基础方:牡蛎泽泻汤50、气阴两伤低热基础方:竹叶石膏汤51、项背僵痛不适基础方:葛根汤52、百合病基础方:百合地黄汤53、热盛伤津口渴基础方:栝楼牡蛎散54、狐惑病基础方:甘草泻心汤55、阳毒基础方:升麻鳖甲汤56、风湿历节病基础方:桂枝芍药知母汤57、寒湿历节基础方:乌头汤方58、中风痱基础方:小续命汤59、血痹基础方:黄芪桂枝五物汤60、阴阳两虚失精证基础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61、阴虚失眠证基础方:酸枣仁汤62、阴虚火旺,虚烦不寐基础方:黄连阿胶汤63、心阳虚不寐基础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64、脾虚痞满不寐基础方:半夏泻心汤65、久病胸闷烦惊之不寐基础方:柴胡加龙骨牡蛎汤66、水热互结伴失眠基础方:猪苓汤67、心血不足且脉结代之失眠基础方:炙甘草汤68、邪去正未复之失眠基础方:竹叶石膏汤69、脾肾阳虚不寐基础方:干姜附子汤70、虚劳挟瘀血证基础方:大黄蛰虫丸71、寒饮郁肺咳嗽上气基础方:射干麻黄汤72、浊痰壅肺基础方:皂荚丸73、肺胃阴虚咽喉不利咳喘基础方:麦门冬汤74、肺痈邪实气闭基础方:葶苈大枣泻肺汤75、风热水饮内作咳嗽基础方:越脾加半夏汤76、肺痈脓成基础方:苇茎汤77、奔豚证属肝郁血虚化热上冲基础方:奔豚汤78、奔豚证属阳虚感寒基础方:桂枝加桂汤79、胸痹属胸阳不振,寒饮痰浊阻塞基础方:栝楼薤白白酒汤80、胸痹属中焦阳虚气虚基础方:人参汤方81、胸胃腕气滞基础方:橘枳姜汤82、水饮兼气机不畅基础方:茯苓杏仁甘草汤83、寒湿痹痛甚基础方:薏仁附子散84、痰热基础方:小陷胸汤85、寒(饮)痰基础方:赤丸86、阴寒痼结基础方:乌头赤石脂丸87、脾胃虚寒,水湿内停基础方:附子粳米方88、腹满胀重于积的基础方:厚朴三物汤89、虚寒性腹满痛基础方:大建中汤90、寒实内结基础方:大黄附子汤91、寒疝腹痛基础方:乌头煎92、肝着基础方:旋复花汤93、肾着基础方: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94、痰饮病(脾阳不足,水饮内停)基础方:苓桂术甘汤95、留饮基础方:甘遂半夏汤96、支饮眩冒基础方:泽泻汤97、呕吐基础方:小半夏汤98、痰饮善后基础方:《外台》茯苓饮99、下寒上燥的小便不利基础方:栝楼瞿麦丸100、湿热瘀结小便不利基础方:蒲灰散101、郁热伤阴小便不利基础方:猪苓汤102、风水夹热的基础方:越脾汤103、皮水基础方:防己茯苓汤104、气滞脾弱基础方:枳术汤105、虚寒性吐血基础方:柏叶汤106、虚寒性便血基础方:黄土汤107、热盛出血基础方:泻心汤108、胃虚有热呃逆呕吐基础方:橘皮竹茹汤109、肠痈未化脓基础方:大黄牡丹汤110、肠道瘀脓基础方:排脓散111、上部有脓基础方:排脓汤112、阴狐疝气基础方:蜘蛛散113、癥瘕基础方:桂枝茯苓丸114、血虚出血基础方:胶艾汤115、肝脾不调,水血互结腹痛基础方:当归芍药散116、胃虚寒呕逆基础方:干姜人参半夏丸117、血虚熱郁小便不利基础方:当归贝母苦参丸118、气血郁滞腹痛基础方:枳实芍药散119、瘀血内结腹痛基础方:下瘀血汤120、产后中风兼阳虚感冒基础方:竹叶汤121、梅核气基础方:半夏厚朴汤122、脏燥病基础方:甘麦大枣汤123、冲任虚寒兼瘀致崩漏基础方:温经汤124、缓急止痛基础方:芍药甘草汤漫话桂枝汤安徽省郎溪县中医院温兴韬八六年在母校上方剂课时,方剂教研室的徐宝圻老师讲述了自己在实习时的一则医案,对我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伤寒杂病论》中“烦疼”、“疼烦”解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卷一平脉法》中解释道:“荣为血,血不足则无以荣筋 骨而烦痛。”此解较好。
从以上逐条分析可见,已有注家认识到烦与热的密切关系,但多数医家还是 因循成无己的见解,而成氏又有“烦者,风也”和“湿气内流”两种大相径庭的解释。 3小结
从引述的《伤寒杂病论》中的涉及“疼烦”“烦疼”的这些条文中可以清晰发现, 这种对疼痛的描述只出现在身体、肢节、骨节的疼痛上,以表里分,这些疼痛仅 在表;以六经分,则多在太阳,太阴:以病证分,则以风湿为病者较为多见。虽 有种种不同,但其病机可总归为风寒湿邪闭阻于体表,不得宣畅,故有郁而化热 之象。
王丙在解释《伤寒论·辨脉法》中的“荣卫俱病,骨节烦疼”时言:“骨节为荣 卫通行之处,风与寒并则疼,寒郁而热则烦。”(《伤寒论注·卷一太阳证用麻黄汤》) 此解甚为切要,点出了“烦疼”的病机,是风寒湿被郁而化热的结果。故而,“烦疼” 是一种有体内有热被郁滞的疼痛表现,或见心神烦扰,但并不是必见,不能解释 为疼痛剧烈。顺便提及,在“痛”字远多于“疼”的《伤寒杂病论》中,仲景习用“烦 疼”、“疼烦”,但没有“烦痛”、“痛烦”这种用词,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现代伤寒学者将身体疼烦的“烦”释为“剧”、“甚”,其来源又是否可信呢?持 此观点者以《周礼》为据,因其中有一条郑玄注文:“烦,犹剧也。”故而将此处 的疼烦解为疼痛剧烈。
理论发微
查《周礼注疏》,为东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其中在《秋官》篇有日:“邦 有祭祀、宾客、丧纪之事,则役其烦辱之事。”郑玄注曰:“烦,犹剧也。”学者们 将“烦”训为“剧烈”即本与此,究竟妥当与否,我们需要对本段之意进行探察。
伤寒杂病论方剂
《伤寒杂病论》部分方剂1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3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4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7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8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9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大枣十二枚11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12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13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14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15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16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17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18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19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20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21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22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23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生姜四两大枣十二枚2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25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26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桂枝三两2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炙甘草二两2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29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30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31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白术十八铢32茯苓甘草汤方: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一两34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十四枚甘草二两香豉四合35栀子厚朴枳实汤方:栀子十四枚厚朴四两枳实四合36栀子干姜豉汤方:栀子十四枚干姜二两香豉四合37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38禹余粮丸方: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39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40四物汤方:当归15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41小建中汤: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42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五两枳实四两大枣十二枚大黄二钱43柴胡加芒硝汤方:柴胡二两六铢半夏二十铢黄芩一两甘草一两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大枣十二枚芒硝二两44桃核承气汤方:桃仁五十个桂枝二两大黄四两芒硝二两炙甘草二两4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半夏二合大枣六枚柴胡四两生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半龙骨一两半铅丹一两半桂枝一两半茯苓一两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46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牡蛎五两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47桂枝加桂汤方:桂枝汤加桂枝二两48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一两龙骨二两茯苓四两49抵当汤方: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个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50抵当丸方: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五个熬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51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葶历半升炒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52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53小陷胸汤方: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个54文蛤散方:文蛤五两55白散方: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56柴胡桂枝汤方:柴胡一两半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劈生姜一两半切57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黄芩三两栝蒌根四两牡蛎二两甘草二两炙58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斤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59十枣汤方:芫花2克甘遂5克大戟2克大枣十枚劈60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61附子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二两黄芩一两炮附子一枚62生姜泻心汤方:生姜四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63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劈黄连一两64赤石脂禹余粮汤方: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65旋覆代赭石汤方: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三两半夏半斤洗66桂枝人参汤方:桂枝四两炙甘草四两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67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68脏结汤方:柴胡五钱白朮五钱茯苓五钱炮附三钱生附一枚69黄芩汤方: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70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71黄连汤方: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二两桂枝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72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 [炮附子二枚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73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汤方:白朮四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三枚炮大枣十二枚劈生姜三两74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炮附子二枚白朮二两桂枝四两75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76灸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阿胶二两生姜三两麦门冬半升桂枝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麻子仁半升大枣三十枚77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78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79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80猪苓汤方:猪苓一两去皮茯苓二两阿胶一两滑石一两碎泽泻一两81健胃整脾汤方:柏子仁黄芩当归白朮茯苓炙甘草82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去皮83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84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斤炙去皮杏仁一斤85栀子蘗皮汤方:栀子十五个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8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赤小豆一升连翘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去节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炙87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二枚88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大黄一两89麻黄附子细辛汤方: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90大黄附子细辛汤方:大黄二钱细辛二钱附子三钱91麻黄附子甘草汤方:麻黄二两甘草二两炙炮附子一枚92黄连阿胶汤方:黄连四两黄芩一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二两93附子汤方:炮附子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94桃花汤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95猪肤汤方:猪肤一斤96甘草汤方:甘草二两97苦酒汤方:半夏大十四枚鸡子十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98半夏散及汤方: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各等分99白通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100白通加猪胆汁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101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朮二两附子一枚炮【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伤寒杂病论方剂
《伤寒杂病论》部分方剂1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2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葛根四两3桂枝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4桂枝去芍药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5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炮附子一枚6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芍药一两生姜一两甘草一两麻黄一两大枣四枚杏仁二十四个7桂枝二麻黄一汤方:桂枝一两十七铢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生姜一两六铢杏仁二十六个甘草一两二铢大枣五枚8白虎加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三两粳米六和人参二两9桂枝二越婢一汤方:桂枝十八铢芍药十八铢甘草十八铢生姜一两二铢大枣四枚麻黄十八铢石膏二十四铢10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茯苓三两白术三两大枣十二枚11甘草干姜汤方:炙甘草四两干姜二两12芍药甘草汤方:白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13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炙甘草二两芒硝半斤14四逆汤方: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15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16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芍药二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半夏半斤17葛根黄岑黄连汤方:葛根半斤炙甘草二两黄岑三两黄连三两18麻黄汤方: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19大青龙汤方: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炙甘草二两杏仁五十个生姜二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碎20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三两五味子半斤半夏半升21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厚朴二两杏仁五十枚22干姜附子汤方:干姜一两附子一枚23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四两炙甘草二两人参三两生姜四两大枣十二枚24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二两石膏半斤25桂枝甘草汤方:桂枝四两炙甘草二两26桂枝甘草茯苓大枣汤方:茯苓半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桂枝三两27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厚朴半斤生姜半斤半夏半斤人参一两炙甘草二两28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29芍药甘草附子汤方: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附子二枚30茯苓四逆汤方:茯苓六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31五苓散方:猪苓十八铢泽泻一两六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白术十八铢32茯苓甘草汤方:茯苓二两桂枝二两生姜三两炙甘草一两33栀子豉汤方: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34栀子甘草豉汤方:栀子十四枚甘草二两香豉四合35栀子厚朴枳实汤方:栀子十四枚厚朴四两枳实四合36栀子干姜豉汤方:栀子十四枚干姜二两香豉四合37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术二两炮附子一枚38禹余粮丸方:禹余粮四两人参三两附子二枚五味子三合茯苓三两干姜三两39小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40四物汤方:当归15克川芎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41小建中汤: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42大柴胡汤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斤生姜五两枳实四两大枣十二枚大黄二钱43柴胡加芒硝汤方:柴胡二两六铢半夏二十铢黄芩一两甘草一两生姜一两人参一两大枣十二枚芒硝二两44桃核承气汤方:桃仁五十个桂枝二两大黄四两芒硝二两炙甘草二两45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半夏二合大枣六枚柴胡四两生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半龙骨一两半铅丹一两半桂枝一两半茯苓一两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46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桂枝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牡蛎五两龙骨四两大枣十二枚蜀漆三两47桂枝加桂汤方:桂枝汤加桂枝二两48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方: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一两龙骨二两茯苓四两49抵当汤方:水蛭三十个熬虻虫三十个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50抵当丸方:水蛭二十个熬虻虫二十五个熬去翅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酒洗51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葶历半升炒芒硝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52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去皮芒硝一升甘遂一钱53小陷胸汤方:黄连一两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个54文蛤散方:文蛤五两55白散方:桔梗三分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 贝母三分56柴胡桂枝汤方:柴胡一两半桂枝一两半去皮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劈生姜一两半切57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黄芩三两栝蒌根四两牡蛎二两甘草二两炙58半夏泻心汤方:半夏半斤洗黄芩三两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人参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劈59十枣汤方:芫花2克甘遂5克大戟2克大枣十枚劈60大黄黄连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一两61附子泻心汤方:大黄二两黄连二两黄芩一两炮附子一枚62生姜泻心汤方:生姜四两炙甘草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63甘草泻心汤方:甘草四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劈黄连一两64赤石脂禹余粮汤方:赤石脂一斤碎禹余粮一斤碎65旋覆代赭石汤方: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石一两大枣十二枚炙甘草三两半夏半斤洗66桂枝人参汤方:桂枝四两炙甘草四两白朮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67瓜蒂散方:瓜蒂一分熬黄赤小豆一分68脏结汤方:柴胡五钱白朮五钱茯苓五钱炮附三钱生附一枚69黄芩汤方: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芍药二两大枣十二枚70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71黄连汤方: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二两桂枝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72桂枝附子汤方:桂枝四两 [炮附子二枚生姜三两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73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朮汤方:白朮四两甘草二两炙附子三枚炮大枣十二枚劈生姜三两74甘草附子汤方:甘草二两炙炮附子二枚白朮二两桂枝四两75白虎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碎甘草二两粳米六合76灸甘草汤方:甘草四两炙阿胶二两生姜三两麦门冬半升桂枝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麻子仁半升大枣三十枚77大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炙去皮枳实五枚炙芒硝三合78小承气汤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79调胃承气汤方:大黄四两甘草二两炙芒硝半斤80猪苓汤方:猪苓一两去皮茯苓二两阿胶一两滑石一两碎泽泻一两81健胃整脾汤方:柏子仁黄芩当归白朮茯苓炙甘草82茵陈蒿汤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大黄二两去皮83吴茱萸汤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84麻子仁丸方: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斤炙去皮杏仁一斤85栀子蘗皮汤方:栀子十五个甘草一两炙黄柏二两86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麻黄二两赤小豆一升连翘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大枣十二枚生梓白皮一升去节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炙87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二枚88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大黄一两89麻黄附子细辛汤方:麻黄二两细辛二两炮附子一枚90大黄附子细辛汤方:大黄二钱细辛二钱附子三钱91麻黄附子甘草汤方:麻黄二两甘草二两炙炮附子一枚92黄连阿胶汤方:黄连四两黄芩一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二两93附子汤方:炮附子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94桃花汤方: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粳米一升95猪肤汤方:猪肤一斤96甘草汤方:甘草二两97苦酒汤方:半夏大十四枚鸡子十枚,去黄,内上苦酒,着鸡子壳中98半夏散及汤方: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各等分99白通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100白通加猪胆汁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用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101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白朮二两附子一枚炮。
运用《伤寒杂病论》方思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运用《伤寒杂病论》方思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摘要:《伤寒杂病论》集汉以前中医临床之大成,辨证施治方面的成就充分彰显了古代医家智慧,其临床常用方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旋覆代赭汤、真武汤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不同时期病证也具有显著疗效。
在病程发展变化中结合病因病机运用辩证论治,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中更广泛地使用。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因病机;辩证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呼吸科常见病,其主要特征可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二是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发展,可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喘息甚至呼吸困难等症状。
吸烟是促使其发展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1]。
COPD主要累及肺部,同时也可损害肺外其他器官。
从中医上说,本病归属于“咳嗽病”、“肺胀”、“喘证”等范畴。
多由慢性咳嗽发展而来,起病缓慢。
发病的内在原因为脏腑功能失调,主要与肺、脾、肾关系尤为密切。
外在原因是六淫邪气侵袭肺卫,导致肺气宣降失和。
运用《伤寒杂病论》方通过辩证论治结合该病的病因病机,寻求治疗COPD的新思路,论述如下:1.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可用治外寒邪内饮之太阳表证。
部分COPD患者常出现胸闷、气短、咳嗽、咳痰等不适,《伤寒杂病论》原文提及“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小青龙汤主之”。
内因为脾阳虚和肺气虚,肾为肺之子,五行传变引起肾气虚,三焦气化不利。
外因是由于四季的寒温转换,出现头痛无汗怕冷等症状。
当呼吸道出现炎症病变时,气道粘液分泌增加,痰液出现,进一步阻滞气机,加重患者症状。
方中君药麻黄、桂枝相须,皆为辛温之药以发散肌表寒邪。
麻黄宣肺止咳,配合桂枝化气行水。
麻黄主要含有麻黄碱,可激动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1受体和β2受体,缓解气管痉挛。
鞣质酸和芍药苷是白芍的主要成分,可使呼吸道的细菌和病毒增殖受到遏制[2]。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药方歌》
清·陈念祖(修园)目录时方歌括小引经方尚矣。
唐宋以后。
始有通行之时方。
约其法于十剂。
所谓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是也。
昔贤加入寒热。
共成十有二剂。
虽曰平浅。
而亦本之经方。
轻可散实。
仿于麻黄葛根诸汤。
宣可决壅。
仿于栀豉瓜蒂二方。
通可行滞。
仿于五苓十枣之属。
泻可去闭。
仿于陷胸承气抵当之属。
胆导蜜煎。
滑可去着之剂也。
赤石脂桃花汤。
涩可固脱之剂也。
附子汤理中丸。
补可扶轺赤小豆汤。
燥可去湿之剂也。
白虎黄连泻心等汤。
寒可胜热之剂也。
白通四逆诸汤。
热可制寒之剂也。
余向者汇集经方而韵注之。
名为真方歌括。
限于赀而未梓。
缮本虽多。
而刀圭家每秘而弗传。
大为恨事。
辛酉岁。
到直供职。
适夏间大雨。
捧檄勘灾。
以劳构疾。
脉脱而厥。
诸医无一得病情者。
迨夜半阳气稍回。
神识稍清。
自定方剂而愈。
时温虐流行。
因余之病。
而知误于药者。
堪悯焉。
盖医者。
生人之术也。
一有所误。
即为杀人。
余滥竽人后。
诸多有志而未逮经。
即仲景。
其切当精纯。
集罗东逸柯韵伯诸论。
及余二十年读书临症独得之妙。
一一详于歌后。
颜曰时方歌括。
为中人以下立法。
徐可引以语上之道也。
至于张景岳新方八阵。
汇药治病。
不足言方。
缘一时盛行。
余友林雨苍俯以从时。
韵既成帙。
共商注解。
业经梓行。
亦不遽弃。
别其名曰俗方歌括。
此三种者。
浅深嘉庆辛酉孟秋修园陈念祖题于保阳差次时方歌括凡例一是书前曾托名叶天士。
今特收回。
一是书论证治法。
悉遵古训。
绝无臆说浮谈。
以时法列于前。
仲师法列于后。
由浅入深之意也。
一坊刻万病回春嵩尊生古今医统东医宝鉴等书。
所列病症。
不可谓不详。
而临时查对。
绝少符合。
即有合处。
亦不应验。
盖以逐末而忘其本也。
试观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
每症只寥寥数语。
何所不包。
可知立言贵得其要也。
此书如怔忡头痛历节诸症。
非遗之也。
怔忡求之虚痨。
头痛有邪求之伤寒。
无邪求之眩晕。
虚痨历节。
寻其属风属湿属虚而治之。
所以寓活法也。
学医始基。
在于入门。
入门正。
则始终皆正。
入门错。
则始终皆错。
此书阐明圣法。
《伤寒杂病论》中杏仁应用和配伍规
1928 环球中医药2022年11月第15卷第1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ovember 2022,Vol.15,No.11㊃学术论坛㊃作者单位:518000 深圳,广州中医药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齐世强(硕士研究生)㊁张瑞(硕士研究生)㊁许国博(硕士研究生)];广州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福田)肺病科(徐卫方)作者简介:齐世强(1995-),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㊂E⁃mail:2538938572@通信作者:徐卫方(1966-),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㊂E⁃mail:2487317006@‘伤寒杂病论“中杏仁应用和配伍规律探析齐世强 张瑞 许国博 徐卫方【摘要】 文章从三个方面探析了杏仁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和配伍规律:在用量和用法方面,杏仁在‘伤寒杂病论“中有个㊁枚㊁升㊁分㊁两五种计量单位,其具体用量与所在经方的剂型有关,入丸剂者用量较大,一般为52~104g,而入汤剂者用量相对较小,多为0.7~52g,临床上多采用 去皮尖” 汤浸,去皮尖及两仁”和 熬” 炒” 熬黑”等炮制方法降低杏仁的毒性;在主治证候方面,配伍杏仁的经方条文中多见 发热” 汗证” 痛证” 恶风(寒)” 胀满” 咳逆” 浮肿” 身黄” 项背强” 烦躁”和 短气”等证候,多有临床症状㊁病因病机㊁鉴别诊断及治则治法的不同;在配伍规律方面,杏仁配伍麻黄㊁桂枝重在发汗解表,配伍石膏㊁大黄兼以清泄里热,配伍半夏㊁干姜㊁细辛㊁五味子重在温化痰饮,配伍人参㊁当归㊁川芎㊁桂枝㊁干姜等药重在温补气血,温经通络㊂‘伤寒杂病论“中杏仁的应用和配伍规律是临床活用杏仁的津梁,值得推广运用㊂【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杏仁; 配伍规律; 用法用量; 主治证候; 张仲景; 经方; 中医经典【中图分类号】 R289.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2.11.029 杏仁有两种,一种为苦杏仁,一种为甜杏仁,甜杏仁多作食用,而苦杏仁一般作为药用,本文所论杏仁即为药用的苦杏仁㊂杏仁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味甘,温,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奔豚㊂”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谓其 味甘㊁苦,温,冷利,有毒㊂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奔豚,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㊂”由此可知杏仁是治疗咳逆上气㊁喉痹㊁奔豚㊁惊痫㊁头痛㊁冷利等疾病的一味良药㊂然,因杏仁有毒,现代的医家临床多畏用杏仁,少用杏仁,甚至不用杏仁㊂‘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医家张仲景的临床著作,被后世医家称作 方书之祖”,书中所载之方剂也被称作 经方”㊂‘伤寒杂病论“中配伍应用杏仁的经方有麻黄汤㊁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㊁茯苓杏仁甘草汤㊁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㊁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㊁‘古今录验“续命汤等共计24首方剂(原为25方,因杏子汤有名无方,故不计入)㊂本文从用量用法㊁主治证候㊁配伍规律三个方面探析杏仁在‘伤寒杂病论“中的配伍应用规律,为临床安全㊁有效地使用杏仁提供依据㊂1摇‘伤寒杂病论“中杏仁的用量和用法研究杏仁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用量常用个㊁枚㊁升㊁分㊁两五种计量单位衡量㊂具体内容详见表1㊂从表1可知,杏仁在‘伤寒杂病论“中主要以个㊁枚为单位,其次是升㊁两㊁分㊂大青龙汤在‘伤寒论“中用量为 四十枚”,而在‘金匮要略㊃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用量为 四十个”,前后互参可知,枚与个意相近㊂研究表明[1],70枚杏仁实测重量约为23g,汉制一两杏仁约为15g,而一升杏仁实测重量约为104g㊂在上述24首经方中,矾石丸和薯蓣丸的药物组成均以 分”为计量单位,所以此处的 分”与 份”等同,表示药物之间用量的比例关系[2],如矾石丸中矾石2分,杏仁3分,即表示用量矾石∶杏仁=2∶3㊂综上可知,杏仁的最大用量为一升,约104g,最小用量为两枚,约0.7g,其中,丸剂用量较大,多为52~104g,而汤剂用量相对较少,多在0.7~52g㊂在炮制方面,杏仁的炮制方法主要为 去皮尖” 去皮尖及两仁”,其次为 熬” 熬黑” 炒”等㊂其中, 去皮尖”即在水中浸泡后去除杏仁的皮尖以降低杏仁的毒性; 熬”字有 焙” 炒”的意思[3],如西汉杨雄‘方言“所云 凡以火而干五谷之类,自山而东,齐楚以往谓之熬,关西陇冀以往或谓之焙,秦晋之间谓之炒”㊂由此可知, 熬”与 炒”意相同,即通过火制将杏仁炒干㊁炒黑,从而减低杏仁毒性㊂在煎煮方面,杏仁与其他药物均一起煎煮,与现代杏仁后下的煎煮方法不同㊂环球中医药2022年11月第15卷第1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ovember2022,Vol.15,No.111929 表1 杏仁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用量及炮制情况计量单位方剂名称用量个麻黄汤七十个(去皮尖)麻黄加术汤七十个(去皮尖)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五十个(去皮尖)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十个(去皮尖,炒)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四十个(去皮尖)茯苓杏仁甘草汤五十个还魂汤七十个枚桂枝麻黄各半汤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桂枝二麻黄一汤十六枚(去皮尖)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五十枚(去皮尖)大青龙汤1四十枚/四十个(去皮尖)文蛤汤五十枚走马汤两枚‘古今录验“续命汤四十枚升大陷胸丸半升(去皮尖,熬黑)厚朴麻黄汤半升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汤半升(去皮尖)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半升(去皮尖)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半升(去皮尖)麻子仁丸一升(去皮尖,熬)大黄虫丸一升两香豉杏仁汤2三两矾石丸一分分薯蓣丸六分注:1‘伤寒论“中的大青龙汤,杏仁用四十枚,而‘金匮要略“中的大青龙汤,杏仁用四十个;2‘金匮要略㊃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篇“治食马肉中毒欲死方中仅有香豉㊁杏仁两味药,故暂且命名为 香豉杏仁汤”㊂ 研究表明[4⁃6],杏仁在煎煮㊁浸泡去皮尖及炒干等方法炮制后,可以达到 去酶保苷”的作用,从而降低杏仁的毒性㊂而未经炮制的生杏仁,进食过多则可能危及生命,致死量为60g㊂因此,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㊁体质㊁年龄等因素综合评估后给予适量的杏仁,同时要注意炮制方法,避免发生杏仁中毒等意外㊂总之,杏仁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用量与药物剂型有关,入丸剂者用量较多,一般为52~104g,而入汤剂者用量相对较小,多为0.7~52g;炮制方法多为 去皮尖” 汤浸,去皮尖及两仁”和 熬” 炒” 熬黑”,从而降低杏仁毒性㊂2 ‘伤寒杂病论“中杏仁的主治证候研究‘伤寒杂病论“中配伍杏仁的经方高达24首,因‘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篇“治食马肉中毒欲死方中无具体症状,故去除此方,其余23首配伍杏仁的经方主治证候有发热㊁汗证㊁痛证㊁恶风(寒)㊁喘㊁胀满㊁咳逆㊁浮肿㊁身黄㊁项背强㊁烦躁㊁短气㊁大便坚㊁干血证㊁虚劳㊁口不能言㊁冒昧不知痛处㊁身痒㊁干呕㊁鼻塞㊁口渴贪饮㊁拘急不能转侧等,现将前8个出现频次较高的主治证候特点归纳如下,见表2㊂从表2来看,杏仁在经方中的主治证候位居前八位的依次是 发热” 汗证” 痛证” 恶风(寒)” 喘” 胀满” 咳”浮肿”,其中的 咳” 喘”与‘临床中药学“[7]中杏仁 降气止咳平喘”的功效完全相同,但其余六个证候则相差较大,下面重点分析其余六个证候㊂2.1 发热发热”一共出现11次,是含有杏仁的经方中出现频次最高的一个证候㊂ 发热”有表示症状㊁病因㊁病机及鉴别等意义㊂其中,麻黄汤㊁麻黄加术汤㊁麻杏薏甘汤㊁大青龙汤等经方中出现的 发热 均表示正邪交争过程中的一个症状;大陷胸丸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因作结胸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中的 热入”即表示病因,表证误用下法,热邪由表入里,而成结胸,而后面的 如柔痉状”症见 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却表示症状㊂桂枝麻黄各半汤 面色反有热色者”㊁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 若面热如醉”及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瘀热在里”均表示病机㊂其中,麻黄桂枝各半汤 面色反有热色者”表示邪气拂郁在表,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微发汗以祛邪;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 若面热如醉”表示胃热上扰头面,故加大黄清胃热,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则表示外有伤寒表证,里有瘀热,故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解表㊁清热㊁退黄㊂麻杏石甘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则有鉴别的意义㊂ 无大热”并非无发热,而是因热随汗出,体表发热不盛,故曰 无大热”,此处可与阳明腑实证的 痞满燥坚之大热”相鉴别[8]㊂2.2 汗证汗证有 汗出”和 无汗”两种情况㊂汗证在配伍杏仁的经方中出现9次,汗证也有表鉴别㊁病因㊁症状及治法的不同㊂在鉴别诊断方面, 有汗”和 无汗”常是鉴别的要点,比如麻黄汤的 无汗而喘”与麻杏石甘汤的 汗出而喘”,同为喘证,前者为寒证,后者为热证;再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与麻黄汤,同为表证兼喘,前者为汗出㊁恶风的表虚证,而后者为无汗㊁恶风的表实证;同时,此处的 有汗”和 无汗”也表示症状;桂枝麻黄各半汤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㊁大青龙汤 不汗出而烦躁”及麻杏薏甘汤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中的汗证均表示病因,即因无汗出而出现身痒㊁烦躁等症状,而麻杏薏甘汤证 病者一身尽疼”是由于汗出感受风寒而致病,所以此处的汗证均表示病因㊂麻黄加术汤 湿家 可予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及麻黄汤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均表示治法,即通过发汗的方法去除在表的寒邪及寒湿之邪,也是‘黄帝内经“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理论的生动实践㊂2.3 恶风(寒)㊁胀满恶风(寒)和胀满在含有杏仁的经方中分别出现6次和1930 环球中医药2022年11月第15卷第1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ovember2022,Vol.15,No.114次,它们在经方中既表示症状,又提示病因病机㊂古人云 有一分表证,就有一分恶寒”,经方中麻黄汤㊁大青龙汤㊁文蛤汤中的 恶风(寒)”以及麻黄加术汤 背强欲得被复向火(当有恶风寒)”均表示症状,同时,也都提示有风寒表证未解的病机特点;而麻杏薏甘汤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及薯蓣丸 风气百疾”则均表示病因,即因感受风邪或汗出后感受风邪而致病㊂经云: 风者,百病之长也” 风者,百病之始也”,此之谓也㊂表2 杏仁在‘伤寒杂病论“中的主治证候特点症状方剂名称原文发热(11)麻黄汤 太阳病,头痛发热” 太阳病 发热,身疼痛”麻黄加术汤 湿家之为病 发热身疼” 湿家病,身疼发热”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 名风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伤寒,瘀热在里”桂枝麻黄各半汤 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面色反有热色者”桂枝二麻黄一汤 若形如疟(当发热恶寒),日再发者”大青龙汤 太阳中风 发热恶寒,身疼痛”大陷胸丸 热入,因作结胸 如柔痉状(当发热汗出)”小青龙去麻黄加杏仁汤 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 若喘,去麻黄加杏仁”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 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汗证(9)麻黄汤 无汗而喘”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麻黄加术汤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 可予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桂枝二麻黄一汤 若形似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大青龙汤 不汗出而烦躁”‘古今录验“续命汤 温服一升,当小汗 汗出则愈,不汗更服”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大陷胸丸 热入,因作结胸 如柔痉状(当发热汗出)”痛证(8)麻黄汤 头痛 身疼,腰痛,骨节疼痛” 无汗,发热,身疼痛”麻黄加术汤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 ” 湿家,身烦疼”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大青龙汤 太阳中风 发热恶寒,身疼痛”文蛤汤 兼主微风脉紧,头痛”大陷胸丸 结胸者(当膈内疼痛拒按),项亦强”茯苓杏仁甘草汤 胸痹,胸中气塞㊁短气”走马汤 心痛腹胀 亦治卒疝”恶风(6)麻黄汤 太阳病 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加术汤 湿家 背强欲得被复向火(当恶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大青龙汤 发热恶寒,身疼痛”文蛤汤 兼主微风脉紧”薯蓣丸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喘(5)麻黄汤 无汗而喘”麻黄加术汤 湿家病 面黄而喘”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汗出而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 喘家作”小青龙去麻黄加杏仁汤 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环球中医药2022年11月第15卷第1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ovember2022,Vol.15,No.111931续表症状方剂名称原文胀满(4)麻黄汤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茯苓杏仁甘草汤 胸痹,心中气塞(当有胀满)㊁短气”走马汤 心痛腹胀,大便不通”大黄虫丸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咳(3)厚朴麻黄汤 咳而脉浮者”小青龙去麻黄加杏仁汤 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古今录验“续命汤 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浮肿(3)小青龙去麻黄加杏仁汤 心下有水饮” 病溢饮者(当有肿) 小青龙汤亦主之”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古今录验“续命汤 并治 咳逆上气,面目浮肿”注:括号中的数字表示包含该主治证候的经方数目㊂ 胀满”相关的经方中,麻黄汤㊁走马汤㊁大黄虫丸均表示症状,而茯苓杏仁甘草汤 胸痹,胸中气塞㊁短气”结合条文分析,应当也有胸部胀满不适的症状,但更重要的是它在提示 胸中气塞”气机不利的病机,还可与其他治疗胸痹的经方相鉴别㊂其他的证候,痛症在含有杏仁的经方中出现8次,多表示症状,但临证时根据病因的不同,需要注意患者是 身疼痛”或局部疼痛,还是 一身尽疼” 烦疼”,比如麻黄汤㊁大青龙汤㊁文蛤汤等风寒表证未解者,多表现为 身疼痛”或 头痛” 腰痛”等太阳经循行路线上的局部疼痛,而麻黄加术汤㊁麻杏薏甘汤等夹湿邪的证候多表现为 一身尽疼”,甚至疼痛剧烈,表现为 烦疼”等㊂ 浮肿”出现在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汤㊁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和‘古今录验“续命汤3首经方中,多表示症状,提示水液运行输布障碍,水湿停聚的证候特点㊂3 ‘伤寒杂病论“中杏仁的配伍规律研究‘伤寒杂病论“中配伍杏仁的中药有麻黄㊁桂枝㊁炙甘草㊁生甘草㊁白术㊁石膏㊁薏苡仁㊁生姜㊁大枣㊁连翘根㊁赤小豆㊁生梓白皮㊁芍药㊁厚朴㊁文蛤㊁大黄㊁芒硝㊁葶苈子㊁半夏㊁干姜㊁细辛㊁小麦㊁五味子㊁茯苓㊁枳实㊁麻子仁㊁巴豆㊁矾石㊁淡豆豉㊁人参㊁当归㊁川芎㊁干地黄㊁豆黄卷㊁薯蓣㊁麦门冬㊁柴胡㊁桔梗㊁阿胶㊁白敛㊁防风㊁黄芩㊁桃仁㊁干漆㊁虻虫㊁水蛭㊁蛴螬㊁虫等48味药,其中,出现频次较高的前20味药依次是麻黄(12)㊁炙甘草(12)㊁桂枝(10)㊁大枣(7)㊁芍药(7)㊁生姜(6)㊁干姜(6)㊁生甘草(6)㊁石膏(5)㊁茯苓(4)㊁五味子(4)㊁细辛(4)㊁半夏(4)㊁大黄(4)㊁厚朴(3),干地黄㊁川芎㊁当归㊁人参㊁白术均出现2次㊂由此可知,杏仁多与麻黄㊁桂枝等发汗解表药㊁石膏㊁大黄等清热药㊁茯苓㊁半夏等化痰除湿药㊁干姜㊁细辛等温里药㊁当归㊁芍药㊁干地黄㊁人参㊁白术等益气养血药配伍使用,下面重点讨论其配伍规律㊂3.1 杏仁配伍麻黄㊁桂枝,重在发汗解表‘伤寒杂病论“中杏仁配伍麻黄共出现12次,配伍桂枝共出现10次,杏仁㊁麻黄㊁桂枝同用的经方一共有7首,分别是麻黄汤㊁麻黄加术汤㊁桂枝麻黄各半汤㊁桂枝二麻黄一汤㊁大青龙汤㊁‘古今录验“续命汤及还魂汤,症状表现为 发热”恶风(寒)” 被复向火” 无汗”或 但头汗出”等,病机为太阳伤寒表证未解,故用麻黄㊁桂枝发汗解表,杏仁疏风解肌㊂从用量上来看,麻黄汤㊁麻黄加术汤㊁还魂汤中麻黄均为3两,桂枝为2两,麻黄略重于桂枝,重在发汗解表,同时配伍1两炙甘草避免麻㊁桂过汗㊂大青龙汤用于太阳伤寒 不汗出而烦躁者”,烦躁为内热所致,内热缘于表闭阳郁不汗出[9],故重用麻黄6两,意在增强发汗解表之功,同时增加炙甘草用量至2两,方后提示 汗出多者,温粉粉之”,意在避免汗多亡阳;而桂枝麻黄各半汤㊁桂枝二麻黄一汤用于太阳表郁轻证[10],故桂枝用量重于麻黄,且用量均较麻黄汤减少,意在微汗以解表郁;‘古今录验“续命汤治疗 拘急不得转侧” 咳逆上气,面目浮肿”等症,方后提示 汗出则愈”,由此可知,麻黄㊁桂枝㊁生甘草等量使用,意在发汗利水,振奋阳气,缓解拘急,与杏仁相伍,又能止咳平喘㊂3.2 杏仁配伍石膏㊁大黄,兼以清泻里热‘伤寒杂病论“中杏仁与石膏相配者有5方:麻杏石甘汤㊁大青龙汤㊁文蛤汤㊁厚朴麻黄汤和‘古今录验“续命汤,而这5方也是杏仁㊁麻黄㊁石膏同时配伍的经方,症状可见 恶寒” 微风” 烦躁” 口渴贪饮” 脉浮” 脉浮紧”等症,病机为外有表寒,内有郁热,故用麻黄与石膏相配,解表清热㊂麻杏石甘汤和文蛤汤症见 汗出而喘,无大热” 渴欲得水而贪饮”,以里热为主,故石膏用量重于麻黄,重用石膏以辛凉解热为主;大青龙汤和厚朴麻黄汤症见 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 咳而脉浮”,以太阳表寒为主,两方中石膏用量均 如鸡子大”,大约为50g[11],而麻黄用量则分别为六两和四两,即麻黄用量大于石膏,意在重用麻黄以发汗解表为主,石膏清热为辅㊂而‘古今录验“续命汤中麻黄和石膏等量使用,且石膏用量相对于前4方为最少(三两),由此可知‘古今录验“续命汤表寒和里热均较轻㊂‘伤寒杂病论“中杏仁配伍大黄者共有4首经方:大陷胸丸㊁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㊁麻子仁丸和大黄虫丸,其中,除了大黄虫丸用于 五劳虚极,内有干血”之外,其1932 环球中医药2022年11月第15卷第11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ovember2022,Vol.15,No.11余3方均配伍大黄用于里热证,比如,大陷胸丸为太阳病误下后水热结于胸膈而成结胸证,故大黄配伍葶苈子泄热利水,使水热之邪从大便排出;麻子仁丸为胃热津伤而成脾约便秘证,故配伍大黄以泄热通便㊂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症见 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故配伍大黄清泄胃热㊂3.3 杏仁配伍夏姜辛味,重在温化痰饮‘伤寒杂病论“中杏仁㊁半夏㊁干姜㊁细辛㊁五味子同时配伍的经方有厚朴麻黄汤㊁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汤㊁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和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症状见 咳嗽” 心下有水气” 其人形肿”等症,病机为痰饮水湿内停,故配伍半夏㊁干姜㊁细辛㊁五味子温化痰饮㊂其中,厚朴麻黄汤和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多见痰饮犯肺的证候,比如 咳而脉浮” 发热而咳” 或喘”,故用干姜㊁细辛㊁五味子温肺化饮,降逆止咳平喘;而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和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加大黄汤多见 冲气即低” 胸部咳满” 冒者必呕” 其人形肿”等气机上逆,痰饮上犯的证候,故除了配伍干姜㊁细辛㊁五味子㊁半夏温肺化痰蠲饮外,常常还配伍茯苓,半夏㊁茯苓㊁杏仁相配,燥湿化痰,降逆止咳,使痰饮从小便排出,从而达到气机调,痰饮除的目的㊂3.4 杏仁配伍人参芎归,重在益气养血‘伤寒杂病论“中杏仁与人参㊁川芎㊁当归同时配伍者,有两首经方,分别是‘古今录验“续命汤和薯蓣丸,主治证候见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 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病机为气血亏虚,气虚血滞,风邪侵犯, 两虚相得”,故用人参㊁川芎㊁当归益气养血,补气行血,从而达到 血行风自灭”之效㊂‘黄帝内经“有云 劳者温之,损者温之”,故两方均配伍干姜㊁桂枝,合人参㊁川芎㊁当归,共奏益气养血,温经通络,温养劳损之功㊂因此,对于虚劳类疾病,应当选用人参㊁当归㊁川芎㊁桂枝㊁干姜等温补气血的药物治疗,这也为后世医家运用温补法治疗虚劳类疾病奠定了基础㊂4 结语‘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在中医临床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临床医生常思常新的一个话题㊂本文从单药杏仁入手,探索杏仁在‘伤寒杂病论“中的应用和配伍规律,由点到线,从线到面,贯穿‘伤寒杂病论“中运用杏仁的 理㊁法㊁方㊁药㊁量㊁炮制”等多个层面,是挖掘中医典籍之精华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㊂而提炼出的这些应用和配伍规律也是临床安全有效㊁灵活运用杏仁的津梁,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㊂参考文献[1] 仝小林,穆兰澄,吴义春,等.‘伤寒论“方剂中非计量单位药物重量的现代实测研究[J].中医杂志,2009,50(S1):1⁃2. [2] 刘军玮,曲夷.经方中石膏配伍应用规律探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1):14⁃18.[3] 朱桂花,张友林.‘伤寒论“方剂中的 熬”字小考[J].中医研究,2010,23(10):12⁃13.[4] 赵玉升,胡杰,吴佳姝,等.苦杏仁炮制方法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21,27(3):175⁃180.[5] 府明棣,叶进.杏仁毒性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2):382⁃384.[6] 李永,侯学敏.氰化物的中毒机理㊁检测及预防[J].山东食品科技,2002,4(12):26⁃29.[7] 周祯祥,唐德才.临床中药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210.[8] 盛钦业,宋子云.‘伤寒论“ 无大热”症辨析[J].国医论坛,2007,23(3):1⁃3.[9] 郝万山.郝万山伤寒论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3.[10]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6:50.[11] 李登岭.小议仲景方中 石膏如鸡子大”[J].河南中医,2013,33(8):1201⁃1202.(收稿日期:2021⁃12⁃23)(本文编辑:张楠)。
伤寒杂病论金匮经方剂汇总一览表excel版
桂枝加附子当归细辛人参干姜汤 栝蒌桂枝汤 牡蛎泽泻散 烧裩散 枳实栀子豉汤 百合滑石代赭汤 百合鸡子黄汤 百合知母汤 百合地黄汤 百合滑石散 百合洗 苦参汤 栝蒌牡蛎散 赤豆当归散 升麻鳖甲汤 雄黄散 白虎加桂枝人参汤 白虎加桂枝汤 鳖甲煎丸 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汤 黄芪桂枝五物汤 蜀漆散 桂枝龙骨牡蛎汤 黄芪建中汤 天雄散 大黄䗪虫丸 酸枣仁汤 硝石矾石散 厚朴麻黄汤 射干麻黄汤 皂荚丸 泽漆汤 麦门冬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 越婢加半夏汤 葶苈大枣泻肺汤 甘遂半夏汤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 木防己汤 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 厚朴大黄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 泽泻汤 防己茯苓汤 甘草麻黄汤
黄连三两 半夏半升 石膏一斤碎(棉裹) 甘草二两(炙) 黄连三两 黄芩二两 人参三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竹叶一把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 大黄四两 厚朴六两 甘草三两 地黄半斤 黄柏六两 黄连三两 半夏一升(洗) 黄连二两 黄芩三两 半夏一升 猪胆大者一枚(取汁) 黄连一两 石膏一斤碎(棉裹)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白术三两 茯苓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桂枝三两 茯苓四两 白术三两 细辛二两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黄芪三两 桂枝二两 茯苓三两 细辛一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三两(炙)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麻黄二两(去节) 茯苓三两 白术三两 防己一两 赤小豆一升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去皮)白术十八铢 蒲灰 细辛 皂荚 麻黄
名称
泻心汤 麻黄汤 白虎汤 大柴胡汤 大承气汤 桂枝汤 调胃承气汤 小柴胡汤 小承气汤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桂枝当归汤 乌梅丸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 大青龙加附子汤 大青龙汤 当归附子汤 附子汤 猪苓汤 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 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 大黄黄芩地黄牡丹汤 黄连黄芩阿胶甘草汤 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 石膏黄连黄芩甘草汤 猪苓加黄连牡丹汤 大黄香蒲汤 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 茯苓白术甘草汤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 白虎加地黄汤 半夏茯苓汤 桂枝去桂加黄芩牡丹汤 黄连阿胶汤 栀子汤 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 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 百合地黄加牡蛎汤 栝蒌茯苓汤 竹叶石膏汤 白虎加人参汤 一物瓜蒂汤 猪苓加人参汤 竹茹半夏汤 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
伤寒杂病论方剂集
伤寒杂病论方剂集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气也。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葛根四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厚朴二两(炙,去皮)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黄耆各二两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黄耆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
《伤寒杂病论》方剂数探源
《 剂 学 》教 材 说 34首 方 ) 再 乌头赤 石 脂 丸 1 . 梅 丸 2 . 逆 蛎 汤 7 . 枝 附 子 汤 7 . 枝 去 芍 方 1 。 9乌 0四 2桂 3桂
如 , 版 《 寒 论 》 材 有 的说 《 数 伤 教 伤 汤 2 . 1四逆加人参汤 2. 2 四逆散 2. 3 药加附 子汤 7 . 枝 去芍 药加 蜀 漆 4桂
有 的说 《 匮要 略》 载方 2 2首 , 汤 2 . 金 所 6 8 白头翁汤 2 . 9 白虎汤 3 . 0 白虎 附子去桂 加 白术 汤 7 . 枝加 桂 汤 8桂 也有 的说 2 5首 , 0 同样 具有 权 威 性 加人 参 汤 3 . 1 白通 汤 3 . 2 白通 加 猪 7 . 枝加芍 药汤 8 . 9桂 0 桂枝加 大黄汤 的 高等 中医药 院校 教 材 , 在统 计 方 胆汁 汤 3 . 蒂散 3 . 夏 泻 心 汤 8 . 枝加 芍 药 生 姜 各一 两 人 参 三 3瓜 4半 1桂 剂 数 目则 令 人 莫 衷 一 是 。面 对 学 3. 5 半夏散 及汤 3. 6 当归 四逆 汤 3 . 两新 加 汤 8 . 7 2 桂枝 加 附子 汤 8 . 3 桂 生 时常提 出《 寒 杂病 论 》 多 少 当归 四逆加 吴 茱萸 生 姜汤 3 . 叶 枝加 葛根 汤 8 . 伤 有 8竹 4 桂枝 加厚 朴 杏 仁汤 首 方 , 使 我 们 不 得 不 再 对 《 寒 石 膏汤 3 . 药 甘草 汤 4 . 药 甘 8 . 迫 伤 9芍 0芍 5 桃花汤 8 . 核承 气汤 8 . 6桃 7 桔梗 杂病 论 》 载 方 数 目进 行 重 新 统 草 附子 汤 4 . 所 1 赤石 脂 禹余 粮 汤 4 . 汤 8. 胡 加 芒 硝 汤 8. 胡 桂 枝 2 8柴 9柴 计, 结果 发现 《 伤寒论 》 载方 剂数 吴 茱萸 汤 4 . 所 3 牡蛎 泽 泻散 4 . 4 附子 汤 9 . 胡 桂 枝 干 姜 汤 9 . 胡 加 0柴 1柴 目并 非 是 高 保 衡 等 人 于 《 寒 论 汤 4 . 子泻心汤 4 . 当丸 4 . 伤 5附 6抵 7 抵 龙 骨牡 蛎 汤 9 . 胃承气 汤 9 . 2调 3 烧 序 》 中所 言 “ 文 除重 复定 有 一 百 一 当汤 4 . 8 苦酒 汤 4 . 甘草汤 5 . 9炙 0 茵 裨散 9 . 脉 四逆 汤 9 . 脉 四逆 4通 5通 十 二 方 ”, 非 朱 肱 于 《 证 活 人 陈蒿 汤 5 . 苓 甘 草 汤 5 . 苓 四 加 猪胆 汁 汤 9 . 中丸 9 . 芩 汤 亦 类 1茯 2茯 6理 7黄
伤寒杂病论方剂大全
伤寒杂病论方剂大全
伤寒杂病论方剂大全,是一部关于中医药方剂的重要医学著作。
该书是以伤寒
论为基础,结合了后世医家的临床经验,总结了治疗伤寒及其相关疾病的方剂。
本文将对该书中的部分方剂进行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药文化。
首先,我们来介绍桂枝汤。
桂枝汤是由张仲景创制的一种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
病症的方剂。
它主要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组成,具有温经解表、和营调气的作用。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等症状的患者。
其次,我们介绍麻黄汤。
麻黄汤是由张仲景创制的一种治疗外感风寒引起的病
症的方剂。
它主要由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组成,具有宣肺散寒、解表发汗的作用。
适用于外感风寒,表现为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等症状的患者。
接下来,我们介绍银翘散。
银翘散是由孙思邈创制的一种治疗外感风热引起的
病症的方剂。
它主要由银翘、连翘、桔梗、甘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热的作用。
适用于外感风热,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咽痛、咳嗽等症状的患者。
最后,我们介绍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是由张仲景创制的一种治疗肝郁气滞
引起的病症的方剂。
它主要由柴胡、枳壳、生姜、大枣组成,具有疏肝解郁、和胃理气的作用。
适用于肝郁气滞,表现为胁痛、胸闷、嗳气、情绪烦躁等症状的患者。
总之,伤寒杂病论方剂大全中的方剂涵盖了治疗外感风寒、风热以及肝郁气滞
等不同病症的药方,对于中医药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对这些方剂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伤寒杂病论》方剂剂量折算标准研究
研究背景
经方剂量溯源、传承及考证
《伤寒杂病论》方剂非标准重量药物研究
当今处方药物数量、剂量与经方比较研究
不同折算标准经方药效学实验研究
•
研究背景
问题的提出 伤寒杂病论:经方剂量之一两,折合现在之一钱 方剂学:东汉时代度量衡一两,折合现在0.4455两 经方的原始剂量究竟是多少 现在如何应用经方更好 “若药不瞑眩,厥疾不瘳”; “聚毒药以供医事”; “中草药肾病” 从量效关系来看,短时间用量过 大,是造成中毒、导致肾损害的主要原因,占 93.25%。
各家不同认识
汉代剂量引用书籍一两折合米制克剂量 《伤寒论讲义》3克 《方剂学》3克 《中国度量衡史》13.92克 《简明中医辞典》13.92克 《中药大辞典》13.92克 《中医名词术语选释》13.92克 《汉语大词典》13.75克 《中国古代度量衡图集》15.6克 《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13.8克 《伤寒论语译》《金匮要略语译》6.96克
从经方度量衡单位计量药物与非标准重量计量 药物药味、不同折算剂量比较,按照考证的 “1两=13.8克”计算,则经方药物用量比例与 药物组成君、臣、佐、使配伍相符,比较符合 逻辑。反之,按照习惯认为的“1两=3克”计 算,则经方药物用量大小与药物组方配伍矛盾, 度量衡单位计量药物用量与非标准重量药物用 量差不多,甚或明显小,用量与药物组成相悖, 不合逻辑。
结果
表2 桂枝汤不同折算标准组方药物剂量比较
经方药物、水 经方用量 大剂量(1两=13.8g) 小剂量(1两=3g) 桂枝 三两 41.4 9 芍药 三两 41.4 9 甘草 二两 27.6 6 生姜 三两 41.4 9 大枣 十二枚 30 30 181.8 63 桂枝汤 加水 七升 1400ml 1400m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杂病论方剂集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
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若一服汗出病差,停服后,不必尽剂。
若不汗,更服依前法。
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
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
所以加桂者,以泄奔豚气也。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三两(切)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葛根四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栝蒌根二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
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甘草黄耆各二两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黄耆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
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一方用美酒酰代苦酒。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四两甘草二两(炙) 人参三两大枣十二枚(擘) 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生姜,人参。
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小建中汤,以甜故也。
当归四两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生姜三两甘草一两大枣十二枚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温三服,一日令尽。
若大虚,加饴糖六两,汤成纳之,于火上暖令饴消;若去血过多,崩伤内衄不止,加地黄六两,阿胶二两,合成八味,汤成,纳阿胶。
若无当归,加芎藭代之;若无生姜,以干姜代之。
《千金》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食饮,产后一月,日得服四五剂为善,令人强壮宜。
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耆一两半,余依上法。
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黄耆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参。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将息如前法。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桂枝四两(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初一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复服之,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附子白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法当加桂四两,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以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
附子三枚恐多也,虚弱家及产妇,宜减服之。
《近效方》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暖肌补中,益精气。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茯苓白术各三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小便利则愈。
本云桂枝汤,今去桂加茯苓白术。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 白术二两桂枝四两(去皮)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止复烦者,将服五合,恐一升多者,宜服六七合为妙。
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枚皂荚一枚(去皮子,炙焦)上五味,以水七升,微微火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千金》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治肺痿吐涎沫。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牡蛎五两(熬) 蜀漆三两(洗去腥) 龙骨四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七,日三服。
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煮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龙骨二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防己三两黄耆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黄耆一两一分(去芦)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
《外台》防己黄耆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桂枝四两(别切) 甘草四两(炙) 白术三两人参三两干姜三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石膏一斤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三两上锉,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甘草(炙) 各二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茯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升,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茯苓半斤泽泻四两甘草二两桂枝二两白术三两生姜四两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外台》云治消渴脉绝,胃反吐食之,有小麦一升。
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茯苓四两甘草干姜细辛各三两五味子半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茯苓四两甘草细辛干姜各二两五味子半夏各半升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大黄三两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猪苓十八铢(去皮) 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取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二两甘草二两白术四两大枣十五枚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又见脚气中。
《千金方》越婢加术汤:治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半夏半升上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甘草二两麻黄四两上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
慎风寒。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麻黄三两甘草二两附子一枚(炮)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分,日三服。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葛根四两60 麻黄三两(去节)45 桂枝二两(去皮)30 生姜三两(切)45 甘草二两(炙)30 芍药二两30 大枣十二枚(擘)50葛根20 麻黄15桂枝10芍药10生姜15甘草10大枣10葛根40麻黄30桂枝20芍药20生姜30甘草20大枣20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