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配乐读、引读、赏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运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3. 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品味,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通过反复诵读,引领学生体会歌谣、童谣的内蕴美,感悟民歌童谣的语言特色。
5.通过赏析有关月夜、母亲的文字以及阅读补充材料,理解作者以“月光启蒙”为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通过赏析有关月夜、母亲的文字以及阅读补充材料,理解课题为什么是“月光启蒙”而不是“母亲的启蒙”。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理解“启蒙”师:今天我们学习第18课,跟老师一起书空课题:“启”的撇要舒展。
这个“蒙”字,草字头,有“覆盖”的意思,宝盖下要有几横?对。
记住了,里边有两横,是一层盖在一层上面。
师:通过预习,谁能告诉老师,“启蒙”是什么意思?学生答。
月光启蒙,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老师要听写生字词,检查大家预习情况,认真听。
柔和的月光下,静谧的篱笆小院,母亲搂着我,深情地吟唱民歌童谣,在我眼里,这是最美的时辰。
听写:篱笆、搂、时辰。
继续听写:割荆草长歌谣坐花轿莲花落教师相机介绍:“莲花落”又叫“数来宝”,以前叫花子要饭的时候常唱,后来发展成了一种民间曲艺。
2.出示:课件,对着大屏幕同位互相检查写的对不对。
把错的自己再写一遍。
3.师:相机指导篱笆、时辰(你的朗读和生字表中的注音有什么不同?)是的,在“篱笆”“时辰”的词语里,要念轻声。
(生齐读。
)谁来读读第二行,读了这些词语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感受押韵朗朗上口的语感)师评价:你能发现这一点真了不起,最后一个字的韵母一样,这就叫押韵。
小学语文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认识1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歌谣的韵味,月夜的美妙。
3、学生通过赏意境,品语言,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
4、 理解文章第五自然段与最后一小节所表达的意义。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赏意境,品语言,感受文中洋溢的浓浓的母爱。
教学难点:品味歌谣童谣的语言风格,体味这些童谣对作者幼年的启蒙作用。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古诗导入,揭示课题1、导入课题老师知道我们班的同学有一个共同的学习爱好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和背诵古诗,接下来老师考考大家,游子吟的作者是谁?指名背诵。
唐代诗人孟郊,忘不了临行前母亲为他缝制衣服的一幕,于是写下了不朽的诗篇《游子吟》。
现代作家孙友田,忘不了儿时母亲给她的文学启蒙,于是写下了感人的回顾录,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月光启蒙》。
2. 板书课题a/出示自学要求,学生根据自学要求读课文。
检查自学情况,出示生⑴齐读课题,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说什么叫“启蒙”?生回答: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启,开导;蒙,蒙昧无知。
b/那末,“月光启蒙”该怎么理解?(学生尝试讲述见解 :指名说,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
) c/听写生字:搂.轿。
让学生读词并联系上下文或者查工具书理解词语。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读课文,看看哪一段具体解释了“月光启蒙”,点明了课题。
(学生速读,找出课文最后一节,幻灯出示最后一段)2/对,这就是作者对“月光启蒙”的解释。
我们来读一读——(逐句引读)“月光启蒙”就是——(生齐)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品析课文 重点感悟1. 提示自读要求 多么不可思议: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
五年级下《月光启蒙》语文公开课教案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月光启蒙》语文公开课教案课后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识字认字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感悟、欣赏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母子情深。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阅读课文,注意圈出生字词,查阅字典、词典,理解字词意思。
2.同学们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三、课堂讲解1.请同学们分享自己查找的字词意思,教师进行点评和补充。
2.教师带领同学们梳理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主题。
四、深入感悟1.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最感人的语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课文所表达的母子情深。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分享自己的感悟。
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2.同学们跟随教师一起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美。
三、拓展延伸1.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以“月光下的美好时光”为主题,写一篇小作文。
2.教师选取几篇优秀作文进行点评,给予鼓励。
1.请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2.家长签字确认,确保同学们完成作业。
四、课后反思1.优点(1)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参与,互动良好。
(2)同学们对课文内容有较深的理解,能够体会作者情感。
(3)拓展延伸环节,同学们发挥想象,创作出富有创意的小作文。
2.不足(1)部分同学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影响课堂效果。
(2)课堂讲解过程中,部分同学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不够深入。
3.改进措施(1)加强课堂管理,提高同学们的课堂注意力。
(2)针对重点语句,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3)增加课后辅导,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确保全班同学都能掌握课文内容。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小学语文_18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8个要求会写的生字,认识13个生字,并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亲近语言,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
2.了解母亲的特点,感知母亲启蒙的方法。
教学难点: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亲近语言,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来听《母亲》这首歌。
播放歌曲同学们,听完《母亲》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生答_对呀,世界上最伟大的是母亲,母爱也是最无私的.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母亲的散文,和孙友田一起去感受那月光下的启蒙,请深情地读课题生读课题二、精读课文通过预习,你知道是谁启蒙了谁?生:母亲启蒙了孙友田对呀,本文的作者就是孙支田,他出生在黄河边,曾做过16年的煤矿工人,后来成了一名诗人,创作许多优秀的作品.在回顾他一生的经历时,他感慨地说:出示: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1)那么母亲是用哪些方式启蒙了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生答师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原来母亲用:动听的歌谣,有趣的谜语,神奇的故事,明快的童谣”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2)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难忘那段日下唱童谣的经历呀出示3首童谣:喜欢哪首,读给大家听...此时明月已至中天,夜深人静,母亲在哄我睡觉,所以要读轻些,生再读.孩子们现在我们就来入情入境地读剩下两首,来第1首节奏明快,我们拍手来读.. ..同学们都笑了,我听出了快乐的味道,我们想着画面进入情境就可以入情入境的朗读了。
小学语文_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月光启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引导体会母亲与月光的联系,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得到写作方法的启蒙。
教学重点: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引导体会母亲与月光的联系,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得到写作方法的启蒙。
教学过程:一、感受歌谣魅力1.回顾课文主要内容——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还记得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儿吗?(师相机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2.母亲唱了许多歌谣、童谣,课文中写了五首,自由读,选出你最喜欢的一首,等会我请同学来说一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为什么喜欢它?相机点拨:《亮堂堂》体会到愉快的劳动场面及快乐温馨的农村生活。
《凤凰》体会到母亲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主要内容)这两段歌谣分别描绘了现实生活和想象生活,都与月亮有关,都很美。
表达了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
(语言特点)这两段歌谣从形式结构上看,像我们学过的古诗:句式工整,句末押韵,浅显易懂,朗朗上口,充满诗情。
《小红孩》体会到小红孩的可爱,生动刻画出了一个地道的农村小孩子的农村生活情景。
《小老鼠》刻画出了一只调皮的老鼠的形象,让人感觉有趣又好玩,读起来富有节奏感。
《毛娃》把毛娃的日常生活中的哭、笑、醒、睡等日常最熟悉、最常见的表现写出来了,富有亲切感,使一个天真、可爱的毛娃形象跃然纸上。
(主要内容)勤劳的小红孩、贪吃的小老鼠、幸福的毛娃,都非常可爱。
(语言特点)简洁明了,节奏明快,幽默风趣。
3.通过同学们的回答,你对民歌童谣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它们有什么特点的?(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出示: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师述:这些充满乡土的气息、浓郁的诗情.能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遐想。
小学语文_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
2、读文中的民歌民谣,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亲近语言,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
2.品味歌谣、童谣的魅力。
【教学难点】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亲近语言,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著名作家孙友田写的一篇回忆母亲的散文月光启蒙。
2、解题:1、启蒙:启,开导;蒙,蒙昧无知。
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
二、检查词语:1、读正确生字词:提醒大家“时辰”和“篱笆”两个词的第二个字读轻声。
2、指导生字“轿”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说说母亲在月光下都为我做了些什么,通过什么方式给我启蒙的。
教师随机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三、精读感悟:第一板块品味歌谣魅力出示:两首歌谣。
1、这是母亲为我吟唱的两首歌谣,谁愿意读给大家听?2、文中有段话就告诉了我们这两首歌谣应该怎样读,谁能找到?(学生交流;甜甜的、深情的······)谁来把你喜欢的一首歌谣读给大家听听?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或。
(学生交流;多形式、个性化朗读)3、刚才是我们读歌谣,母亲的歌谣是唱出来的,想听听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歌谣的吗?(师范读第一段,播放歌谣,并说感受。
)第二板块学习童谣、故事、谜语1、母亲除了为我唱歌谣还为我说童谣。
2、学生自由吟诵童谣,品味童谣,理解启蒙。
3、交流感悟。
(重点指导读出节奏,读出趣味。
)4、“我”依偎在母亲怀里,听母亲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母亲就是用这引人入胜的神话故事激发着我的想象,启迪着我的童心。
小学语文_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8、月光启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感受、体验、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在真情的喷涌中获得文化的洗礼与亲情的陶冶。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之情。
难点: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
三、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一齐读课题)出示课文插图,看屏幕上的这幅图,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看到的画面吗?母亲在月光下干什么?生:……讲故事、唱歌谣、唱童谣、猜谜语师:说的很完整,谁能把画面描述的更加美?生:一位慈祥的母亲正搂着她的孩子讲故事…… 孩子在母亲的怀抱里,享受着母爱……)师:说得真好,这是多么温馨、美好的画面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如水的月色里,走进这篱笆小院和那位朴实的农家母亲,和作者一起聆听那月光下的启蒙。
2:师:同学们,在作者的印象里,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那是怎样的夏夜,让作者沉醉其中呢?到课文第一小节找一找?生: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出示)师:谁能读得再美一些?指生读。
二、品读歌谣童谣1、师:除了这月夜的美景,还有什么也让作者感到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生:歌谣。
出示歌谣: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
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
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是啊,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自己读一读这两首歌谣。
(学生练读)师:同学们读得相当投入,谁来展示一下。
师:读得很流畅。
老师觉得仅流畅是不够的,课文已经告诉我们一些读歌谣的方法,谁找到了。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
《月光启蒙》教学反思《月光启蒙》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时母亲在月光下为自己唱歌谣、讲故事、说谜语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在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总结与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亲的慈爱与智慧;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领悟文中歌谣、童谣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
通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反馈,大部分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到母亲在作者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方面,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分析和讨论,学生们也能较为深刻地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深厚感情。
然而,在领悟歌谣、童谣的语言特色及表达效果方面,部分学生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这可能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讲解不够细致,引导学生自主品味和分析的时间不足,导致学生未能充分领略其独特魅力。
二、教学过程的回顾1、导入环节我以一首温馨的母爱主题歌曲引入,试图营造出温暖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在情感上先产生共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从实际效果来看,这个导入环节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但在学生提问环节,对于一些较为简单或偏离主题的问题,我没有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筛选,导致在处理问题上花费了过多的时间。
3、精读课文在精读环节,我抓住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分析来感受母亲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感。
例如,在分析母亲唱歌谣的部分,让学生反复朗读歌谣,体会其中的韵律和节奏,感受母亲声音的美妙。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歌谣对作者成长的影响。
这一环节,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能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但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好,比如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母爱的理解。
小学语文_18、月光启蒙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月光启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1.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值得好好体味。
2.亲近语言,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
▲课时安排:第2课时▲教具:课件,歌谣等音频文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屏幕出示句子“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
那你们的童年有没有什么是美妙的?(学生指名答)2.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保留着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孙友田童年的夏夜又是如何美妙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踏着月色,走进他们家的篱笆小院,共同去体味在他记忆深处那永远美妙的童年夏夜。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启蒙》,板书课题,生齐读。
二、课文新授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一找从哪能看出作者“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⑴学生指名答。
⑵指导朗读。
读出轻柔的、缓慢的语气。
⑶在夏夜淡淡的月色中,篱笆小院如此温馨,如此美妙,而在作者眼中,更美妙的是母亲的歌声。
2、学习“唱歌谣”部分⑴播放歌谣音频文件,学生边听变哼唱。
⑵从文中找出母亲是怎样为我唱歌谣的。
(轻轻的、甜甜的、深情的)⑶指导朗读,读出感情。
⑷你从歌谣中读懂了什么?(母亲很勤劳;母亲向往美好的生活)3、学习作者家庭背景⑴日子清苦;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⑵母亲的启蒙老师是外婆和父亲。
⑶理解“混沌的心豁然开朗”,体现了启蒙的意思。
4、学习“讲神话故事”⑴体会母亲用神话故事为我打开了想象的大门。
⑵解读作者把母亲比作一尊玉石雕像,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仰慕之情。
5、学习“唱童谣”、“猜谜语”部分⑴播放音频文件“童谣范读”⑵指导学生朗读童谣,读出童真童趣。
6、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⑴请你从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感谢母亲的。
⑵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三、拓展延伸1、我们这篇课文是节选的,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诗人孙友田写这篇文章的背景资料,我来读一下,同学们边听边体会,这里表达了作者对母亲什么样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月光启蒙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感受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诗歌《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还记的它的作者是谁吗?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母亲不识字,却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艺术的宝库,给我带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这是一位怎么样的母亲?竟能给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生书空。
蒙字比较难写,注意不要忘记中间的一横。
齐读课题。
月光是那样的轻柔,再读。
再轻一点,这样读就有了味道。
二:清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母亲从哪些方面对我进行启蒙的?你可以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生交流汇报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是呀,母亲是勤劳的,是有爱心的,是天资聪颖的,是有智慧才华的,在这几方面中,显而易见,作者用的笔墨最多的是母亲的才华。
我们就来聚焦母亲的才华,先来看看母亲为我唱的歌谣。
(出示歌谣)指名读。
哦,你是这样读的,课文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应该如何去读,谁能找到?师总结。
那么富有想象的歌谣,又有了对课文的理解,我们的诵读就会更有味道。
生齐读。
我们是读出来的,而母亲却是唱出来的,大家想不想做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母亲唱一唱呢?放音乐听。
母亲声音甜美,充满深情,芳香四溢,母亲的才华不仅表现在为我唱歌谣上呢,她还为我讲了很多故事呢,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
我们读书的时候不但要读好词句,还要关注标点符号。
智慧才华的母亲还为我唱了幽默风趣的童谣,这三首童谣,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可以拍手,可以跺脚,可以拍桌子,可以摇头晃脑,也可以用方言读。
生练读,指名读,指导读出幽默风趣。
童谣是充满趣味的,我也有两首喜欢童谣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灰毛驴盖房灰毛驴,要盖房,来了木匠一大帮。
牛要先立柱,马要先架梁,猪要先砌墙,狗要先上窗。
他们争来又争去,毛驴一旁没主张。
七手八脚胡乱忙,盖了一座歪歪房。
小板凳小板凳,四条腿,不吃草料不喝水。
跨上板凳出家门,就像骑着小毛驴。
转圈跑,慌了神儿,绊倒板凳打个滚儿。
一看这是咋回事?小板凳长了六条腿。
母亲的脑海里可不只装了这三首童谣呀,大家可课下可以再找找其他的童谣,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在母亲的脑海里,装着那么多的歌谣,那么多的故事,那么多的童谣,那么多的谜语,这是一位多么有才华的母亲呀!在作者的眼里,母亲可不仅仅有才华,她的形象还是这样的出示这里有一个比喻,谁发现了?生答。
为什么?生答,师总结。
是呀,母亲是圣洁的。
月光下的母亲像一尊玉石雕像,这样的形象深深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里,所以在作者的印象中,(出示: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生读。
只要一想到母亲,作者的脑海中立刻就浮现出这样一幅美妙的画面。
出示让我们用朗读再现这夏夜的美妙,同位之间像老师这样读一读。
生练读。
指名读,指导读。
母亲在作者心中,不仅是一幅有优美的画,一首动听的歌,还是一首隽永的诗,回忆一下你知道哪些歌颂母亲的诗呢?出示《游子吟》无论你身在何方,都能感受到母亲的心跳,天之大,世界也很大,但你无论走到哪儿,都走不出她的视线,这就是伟大的母亲。
母亲对孙友田的影响太大了,所以成年后的孙友田深情的写下了这篇回忆母亲的文章。
让我们再读课题。
深情的再读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这篇课文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三、可是,这样一位圣洁的母亲却患上了老年痴呆,作者在回忆母亲的《母爱似水》中这样写道:我回家看她时,她坐在藤椅里,连我都不认识了,只是漠然的笑着,笑得我泪流满面。
大家想象一下,当作者再次回到那个篱笆小院,在月光下依偎在母亲的身旁,他会说些什么呢?根据老师给你的开头,把你想说的动笔写下来。
交流。
师总结。
是啊,母爱是多么的伟大啊,让我们再一次的读课题。
深情地读。
生再读。
五年级的学生乐于探究、有思想,敢表达,勇于创新,品读和朗诵能力较强,语言表达的愿望很强烈,对文本已具有一定的初读感知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学生对民谣民歌的感知与理解毕竟有限,所以需要教师从旁指导。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品读课文,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夏夜的柔美,能体会歌谣童谣的韵律美以及浓郁如诗般的母爱。
3.情感目标:体会把握歌谣、童谣的内蕴美,学会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
这课时重点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我会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重点,其次,这课时难点是情感目标,我会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读中感受歌谣、童谣的内蕴美,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突破重点。
效果分析为了激发学生拥有像作者对母亲那样的爱,我在课堂上补充了《母爱似水》的部分原文。
当多媒体课件出示满头白发,额上刻着深深皱纹而又失去记忆的母亲形象,课文中慈爱聪颖的母亲与此时痴呆傻笑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冲击着学生的心灵,画外音出现“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
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赶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
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时,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师生饱含深情的对比朗读则把学生的情感波澜再次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这样的拓展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文本深藏的情感因素得到充分挖掘与展示。
这样不仅让课堂充满活力,更延续着生命。
本堂课整体效果来看,也有不足之处,总结如下:一是自己对教材的把握,我只是把重点放在了母爱,放在了母亲对我的启蒙,但是缺少了与月光的结合。
“月光”应该是是教学的逻辑起点:“我”的童年是明月星光陪伴着我,我的母亲是在月光下——这个特定环境中给予我最初的启蒙,如水的月色,璀璨的星辰、神秘的夜空,给“我”美好的陶醉,无穷的幻想。
诗人的诗情、诗人的成就与儿时母亲月光下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二是条件的原因,我在课件中插入了三段音频,唱歌谣,唱童谣,以及最好一段给学生配上音乐来读,但是,在讲的过程中,发现没有声音,这对学生情感上的引导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材分析《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17课。
本课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以“文学的启蒙”为线索,凭借清新素雅的语言,创设诗情画意的农家月色情境,写了作者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给他唱歌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使他一颗混沌的童心变得豁然开朗,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课文中歌谣童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读来感人至深。
小练笔请同学们发挥想象,当孙友田在月光下陪伴着患了老年痴呆的母亲,回忆着美妙的童年时光,他会对母亲说些什么呢?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我依偎在母亲的身旁,轻轻地对母亲说:《月光启蒙》是一篇散文,作者是著名的诗人孙友田。
文章用细腻的笔触回忆了自己的母亲及我的童年生活。
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用民间文学给我启蒙,引领“我”走进了诗歌的王国。
《月光启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以母亲的启蒙(吟唱的儿歌、童谣)为主线,帮助学生从歌谣内容、从自身和作者的感受、从母亲的情感等不同角度去领会母亲的启蒙。
教学时,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学生在快慰、愉悦中接受、消化知识。
一、多种渠道感受不同的美1.看图片,感受意境美首先,观察图片里所展现的意境美。
接着让学生回忆自己儿时夏日夜晚情景,想像母子俩的活动以及心情,感受母子间传递的爱。
2.读歌谣,感受内容美读第一首歌谣,想画面,感受画面之美,读第二首歌谣,酝酿情感,体会歌谣给予我的启蒙是爱劳动,爱生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听歌谣,体会音韵美听歌谣,感受母亲唱歌时音韵之美,再从作者的感受出发,抓住“芳香”体会歌谣的音韵美,感受歌谣给予我们的启蒙是爱民间艺术。
4.听神话故事,读童谣,猜谜语,体会母爱美联系母亲劳累了一天还不忘搂着我,给我唱歌谣,还唱得如此动听,如此悦耳;唱累了讲神话故事;讲述幽默风趣的童谣;说有趣的谜语体会浓浓的母爱。
通过这几个层次的教学学生对“母亲把对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句话的理解水到渠成。
遵循了一般的阅读规律,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思考与认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地去认识与掌握。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二、从读中感悟,读中体会要激发学生语文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就必须准确地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产生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月光启蒙》中,我和学生们抓住重点段落——文章的第2小节细细品味过后,为了加深印象,我安排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三.有效的课外补充,让课堂延续生命。
语文教学具有巨大的弹性,诸如时代背景的简介、知识的补充、信息量的拓展,这就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本身提供的可实施德育渗透的广阔空间,把握时机,精心设计,圆满完成预期的目标。
在教学完课文后,我又出示了《月光启蒙》的部分原文,并深情并茂地娓娓读来。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
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赶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
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课文中慈爱聪颖的母亲与此时痴呆傻笑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
这样不仅让课堂充满活力,更延续着生命。
这节课让我和孩子们都有所收获,也让我发现许多不足之处。
例如:在体会文中“美妙”一词时过于生硬,不够灵活。
另外,在角色表演让孩子们抒发感情讲述想对母亲说的话时应采取先写后念的方式更容易让孩子们进入状态。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歌谣,能正确了解“月光启蒙”的内涵。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深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生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