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下剂
中药方剂学泻下剂
ABCD
脾胃虚弱者慎用
泻下剂多为寒凉药,对脾胃有一定的刺激作用, 脾胃虚弱者应慎用。
遵循医嘱
使用泻下剂时应遵循医生指导,不可自行盲目用 药。如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05 泻下剂在现代医学中的应 用与展望
临床应用
治疗便秘
泻下剂主要用于治疗便秘,通过 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缓解
便秘症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代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泻下剂在临床应用中更加广泛,尤其在治疗急性肠梗阻 、肠道寄生虫病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疗效。同时,现代药理学研究也为泻下剂的 疗效提供了科学依据。
02 泻下剂的中药组成与功效
攻下药
总结词
具有强烈的泻下作用,适用于实热积滞、大便燥结等症。
详细描述
攻下药多为苦寒性质,具有泻下通便、清热泻火等功效。常用的攻下药包括大黄、芒硝、番泻叶等, 它们能够刺激肠道蠕动,软化粪便,加速排便。
拓展泻下剂的应用范围
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拓展泻下剂的应用范围,如将 其应用于肠道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减肥药物的研 发等领域。
加强泻下剂的安全性评价
未来研究应加强泻下剂的安全性评价,确保其在 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用法
水煎服,芒硝冲服。
小承气汤
组成
大黄、厚朴、枳实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轻下热结,适用于大便不通、脘腹胀满、舌苔 黄腻、脉滑实等症。
调胃承气汤
组成
大黄、芒硝、炙甘草
功效
缓下热结,适用于阳明燥热内结 、口渴便秘、心烦口疮、舌苔黄 燥等症。
用法
水煎服,芒硝冲服。
大黄牡丹汤
组成
泻下剂名词解释
泻下剂名词解释
泻下剂是指一类药物,常用于治疗便秘或帮助排便。
泻下剂通过促进肠道蠕动、增加肠道分泌和激活肠道神经元来刺激排便。
常见的泻下剂包括以下几种:
1. 渗透性泻下剂:通过增加水分子数来增加肠道水分,软化粪便,从而刺激肠道蠕动加快排便。
常见的渗透性泻下剂有聚乙二醇和甘露醇。
2. 刺激性泻下剂:通过刺激肠道神经元来增加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常见的刺激性泻下剂有芦荟、番泻叶和大黄。
3. 盐类泻下剂:通过增加肠道盐分含量来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
常见的盐类泻下剂有硫酸镁和磺酸钠。
4. 润滑性泻下剂:通过润滑肠道,减少粪便干燥,软化粪便,促进排便。
常见的润滑性泻下剂有凡士林和液体石蜡。
需要注意的是,泻下剂的使用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不要随意滥用,否则可能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等问题。
简述临床中使用泻下剂的注意事项。
简述临床中使用泻下剂的注意事项。
在临床中使用泻下剂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泻下剂使用应遵循适应症,即剂型、剂量和使用方法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选择。
不宜滥用泻下剂,尤其对于儿童、孕妇、老年患者以及慢性疾病患者要慎用。
2. 选择适当的泻下剂。
泻下剂种类繁多,如化学刺激性泻药、渐进性泻药、温和的润肠泻药等。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泻下剂,尽量选择温和的泻下剂,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 严格控制剂量和使用时间。
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会增加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
在使用泻下剂时,应遵循医嘱,按照剂量和使用时间进行调整,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 关注不良反应。
泻下剂可能会引起腹泻、腹痛、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不良反应,尤其是在使用化学刺激性泻药时。
患者在使用泻下剂期间应密切观察自身症状的变化,如出现不适或不良反应应及时告知医生。
5. 泻下剂不可长期连续使用。
长期连续使用泻下剂可能会导致肠道依赖性,使肠道功能受损,影响患者自身排便功能的恢复。
因此,在使用泻下剂时应逐渐减少剂量,最终停止使用。
总之,在临床中使用泻下剂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泻下剂,并严格控制剂量和使用时间,同时关注不良反应的发生,避免滥用和长期连续使用泻下剂。
方剂学第二章-泻下剂
在这种情况,你用寒下的办法,能够一下子就把 热顿然而解,大便一通,热就顿然而解,不是逐 渐的下降。
这里有几个问题要注意,它虽然肚子里面有很多 的有形之积,看上去肚子并不高起,跟气胀,水 都不同,但是它有一点:肚子硬,所以这个问题, 有时候讲到“痞满燥实,腹大满痛”,如果是初 上临床,或对这个情况少见的时候,往往产生怀 疑:它肚子有东西,怎么肚子是这样呢?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舌苔。
我们刚才非常强调颜色,强调上面津液的多少,但是我们 现在环境不同了,那么这些病人往往在医院里经过输液了, 输液以后,舌苔就改变了,从上面看是白滑,你透过白苔, 可以看到黄苔,还有一些透过白苔看不到黄苔,是寒凉药 用的太多了。
那么这里还有一个东西可以验证:辨舌验齿,有句话叫 “前板枯燥”,就是门牙,因为嘴一张开,就看到前面的 牙齿,比里边的牙齿清楚,而且前面的牙齿是平的,好看。
大黄牡丹汤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方解:
君 大黄——荡涤湿热瘀结。 丹皮——凉血化瘀。 臣 芒硝——软坚散结,助大黄攻下。 桃仁——活血化瘀 佐 冬瓜子——清肠利湿,排脓散结。
运用:
随证加减: 1、热毒重者,加蒲公英、金银花、紫花地丁、
败酱草; 2、血瘀较重,加赤芍、乳香、没药。
使用注意: 肠痈溃后,以及老人、孕妇、产后或体
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急下存阴”,因为到了 这个时候,所存的阴液很少了,不赶快急救的话, 就要阴竭阳亡,这是大承气的主要作用。
热厥,系由实热内结,阻滞气机,阳 气不能布达四肢所致,为真热假寒证。以 本方治疗,属“寒因寒用”治法。
痉病系由热盛伤津,筋脉失养而挛急所致。 发狂为胃肠实热上扰心神所致。
功用:峻下热结
(“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法”—
中医方剂学第2章泻下剂详解
大黄牡丹汤
辨证要点
运 用
本方为治疗肠痈初起的常用方。对于早期未 成脓者,确有消痈散结之功;脓已成者,也 可加减运用。但无论脓未成还是已成未溃, 均应以实证热证为主。 临床应用以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 滑数为辨证要点。
大黄牡丹汤
加减变化
若热毒较重,加蒲公英、金银花、败酱草; 若血瘀较重,加赤芍、乳香、没药等; 现代研究:具有抑菌作用(葡萄球菌,大 肠杆菌)。促进肠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作 用。
泻下剂
二、分类与适应证: 1. 寒下 — 攻下积滞,荡涤实热; — 里热积 滞证;(大承气汤) 2. 温下 — 温下寒积; — 里寒积滞证; ( 温脾汤) 3. 润下 — 润燥滑肠,缓下通便;— 津亏肠燥 之便秘证;(麻子仁丸) 4. 逐水— 攻逐水饮,消除水积; — 水饮壅积 于里之实证;( 十枣汤) 5. 攻补兼施 — 泻下通便,扶助正气;— 里实 积滞,正气亏虚证; ( 黄龙汤)
〖典型病案〗 曹××,男,40岁。 • 主诉:大便秘结多年。 • 病史:大便常年5日1行,干燥难解,甚 是费力。伴脘腹隐痛不舒,遇冷更甚,得 温按则舒。望其唇面,皆呈青苍之色。 脉沉弦而缓。
• 诊断:冷积便秘。 • 方药:温脾汤加味。炮附子12克,干姜6克, 党参10克,白术15克,生大黄6克,炙甘草6。 服药后大便自利,脘腹舒适,继服2剂。便秘 基本缓解。偶有腹痛大便不畅,即自服附子 理中丸数日,诸症即逝。 • 按语:本患者为搬运工人,饥饱失常,餐风 饮冷在所难免,胃肠功能差,且病情已久, 舌苔、脉象均辨为脾阳不足,冷积内停之便 秘证,处以温里攻下之温脾汤,正与证相符, 故使病证得以痊愈。
方解
大承气汤
相 须 为 用
•君:大黄— 苦寒泄热,荡涤肠胃邪热积滞 长于 泻下通便,治疗主要症状 推荡之功 •臣:芒硝— 咸寒泻热,软坚润燥通便。使坚结的粪便 变软以利于大黄发挥泻热荡积推陈致新之效 ·黄、硝相须为用,清泻热结力强,燥、实并治。
中药方剂学-泻下剂
麻子仁丸《伤寒论》
【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
病证解析:
脾不布津,但输膀胱—小便频数
脾 约
大便秘结-燥热伤津,肠失濡润
证 苔微黄,脉细涩—燥热伤津之象
肠脾肠 胃津失 燥不濡 热足润
配伍意义:
润 麻润大肠 泻
臣
热 白 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
通 便
升麻—轻宣升阳,欲降先升
君 臣
佐使
配伍特点:补泻升降并用,寓通于补,寄
降于升。
十枣汤《伤寒论》
【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悬饮, 水肿。
病证解析:
咳唾胸胁引痛
水饮停胸,
短气胸背掣痛不得息 气机不利
心下痞硬,干呕—水饮犯胃
腹胀喘满 二便不利 水停肠腹,气机不利
头痛目眩—饮邪内阻,清阳不升
全身水肿—水邪泛滥全身
水停泛 邪于滥 壅胸全 盛胁身
配伍意义:
攻 甘 遂—善逐经隧之水湿
君
逐 芫 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
水 饮
大
戟--善泻脏腑之水湿
臣
大 枣—培土制水,缓和诸药峻烈和毒性
用法:
三药为散,大枣煎汤送服。 小剂量开始(1~2克);清晨空腹服用 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黄龙汤《伤寒六书》
【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三、分类: 寒下—里热积滞证。 温下—里寒积滞证。 润下—肠燥津亏便秘。 逐水—水饮壅盛实证。 攻补兼施—里实正虚便秘。
四、注意事项: 1、表证未解,里已成实者,宜先解表、后治里
或表里双解。 2、年老体虚,孕妇、产妇,妇女经期,病后伤
津亡血者,慎用或禁用。 3、顾护胃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4、服药期间禁油腻及不宜消化食物。
泻下剂
随证加减
痔疮便秘,加桃仁、当归; 痔疮出血,加槐花、地榆; 伤津较甚,加生地、玄参、石斛。
麻子仁丸
济 川 煎
Ⅲ类
《景岳全书》
润下剂
主治病机症候分析
阴 津 不 足
肾 阳 虚 衰
小便清长, 大便秘结, 舌淡苔白, 脉沉迟。 腰膝酸软, 头晕目眩。
济川煎
功用 方解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肉 苁 蓉
君
当 归
逐水--水饮壅盛于里的实证
攻补兼施--里实正虚之大便秘结证
泻下剂
4、使用注意
⑴里实已成,兼有表证者,应权衡轻重,灵活运用。 ⑵若兼瘀血、虫积、痰浊,则宜配合活血祛瘀、驱虫、 化痰等法。 ⑶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正值经期、病后伤津或亡血 者,均应慎用或禁用泻下剂,必要宜配伍补益扶正之 品。 ⑷泻下剂大都易伤胃气,使用时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⑸少食或忌食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
A.饭后服 B.饭前服 C.睡前服
D.不拘时服
E. 清晨空腹服
回答正确, 回答错误, 你真棒 ! 再想一想!
上一题
下一题
多选题:
原方中大黄不后下的方剂是 :
A. 大承气汤 B.小承气汤 C.调胃承气汤 D.新加黄龙汤
BCDE
E. 大黄附子汤
上一题
下一题
配伍大枣在十枣汤中的意义是 :
A. 顾护胃气
十枣汤
用法上的注意
⑴三药为散,大枣煎汤送服; ⑵清晨空腹服用,从小量开始,以免量大下
多伤正,如服后下少,明日加量;
⑶服药得快利后,宜食糜粥以保养脾胃。
十枣汤
运
用
辨证要点
本方为泻下逐水的代表方,又是治疗悬
泻下剂
臣: 芒硝9 ——软坚泻热,助大黄泻下燥结
两者相须为用,其力倍增,为攻下之峻剂,
以峻下热结
佐: 厚朴24 ——下气除满 消痞除满,以助泻下 枳实12 ——行气消痞 热结,为破气之猛药
泻下以助行气,行气以助泻下,泻下则胃气下 降,腑气通,则痞满消;行气则燥屎去,大便通而 积滞除,二者相辅相承。
使用注意
本方为泻下峻剂,气虚阴亏、燥 结不甚者,以及年老体弱等均应慎用; 孕妇禁用;注意中病即止,以免伤正 。
【附方】
1.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12g)君 ―泻下热结(同煮,泻下力缓) 枳实三枚(9g) 臣
―散结消痞
厚朴二两(6g) 佐 ―行气除满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 神昏谵语不甚,大便秘结,脘腹 痞满,舌苔老黄,脉滑数。
泻 热 通 便
黄枳朴
轻下
缓下
调胃承气汤
硝黄草
大承气汤
攻下热结治 阳明腑实证
峻下热结,痞满燥实 俱重,先煮枳朴后下 大黄,芒硝烊化 轻下热结,痞满实而 不燥,三物同煮
缓下热结,燥实而不 痞满,先煮二物,芒 硝烊化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大黄牡丹汤
《金匮要略》
主治
肠痈初起
湿热瘀滞证
证 候
右下腹疼痛拒按 甚或局部肿痞 右足屈而不伸 伸则痛剧 小便自调 或时时发热 恶寒 自汗 苔薄黄腻 脉滑数
十枣汤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伤寒论》
【主治】
1、悬饮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胀满, 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 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 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 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2、水肿
方解
甘遂 大戟
第九章 泻下剂
第九章泻下剂一、概念: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二、适应范围及分类:适应范围:里实证。
分类:寒下——里热实证(热结)——大承气汤温下——里寒实证(寒结)——温脾汤润下——津亏燥结(燥结)——麻子仁丸逐水——积水、水肿(水结)——十枣汤攻补兼施——邪实正虚——黄龙汤注意事项1、应用原则:表邪已解,里实已成。
2、有兼挟证者,应配合其他药物治疗。
积滞→气滞→血瘀3、泻下剂中除了润下剂较为缓和外,其他的均属于峻烈之品,易耗伤人体的正气,故孕妇、产后、月经期、年老体弱之人、病后伤津及亡血者,均应慎用——如需应用,应考虑攻补兼施。
4、泻下剂易伤胃气,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同时服药后应调节饮食,忌油腻和不消化得食物。
5、苦寒泻下剂(寒下)大多损耗胃阴,又可伤正气而产生不良反应,如腹胀、恶心、呕吐、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为防止不良反应的产生,使用本类方剂治疗疾病时,一般大便维持在3-4次/日,病情控制后应逐渐减少攻下药,并酌情加入健脾和胃之品,以防攻伐过度。
第一节寒下大承气汤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功用:峻下热结主治:1、阳明腑实证。
症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痛,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症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病因病机大承气汤的主治证概括为:痞:自觉胸脘闷塞不舒。
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燥:肠中燥屎干结不下,苔黄燥。
实:腹痛拒按,大便秘结或下利清水,脉实有力。
方解: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实热——君芒硝:泻热通便,咸寒软坚以润燥——臣枳实:下气消痞厚朴:行气宽中除满——佐使重点1、组成、功用、主治、用法2、方解3、釜底抽薪、急下存阴、通因通用、寒因寒用第二节温下温脾汤组成:附子干姜甘草人参大黄当归现代用法:水煎服功用:攻下寒积、温补脾阳主治:阳虚寒积证症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方剂学泻下剂
调胃承气汤
组成:大黄、 芒硝、甘草
功效:泻热通 便,消食导滞
主治:阳明腑 实证,热结便 秘,腹胀腹痛, 苔黄厚,脉滑
数
方解:大黄泻 热通便,芒硝 软坚润燥,甘 草调和诸药, 共奏泻热通便
之功。
麻子仁丸
组成:麻子仁、芍药、 枳实、大黄、厚朴、杏 仁
功效:润肠通便,行气 消胀
主治:肠燥便秘,腹胀 腹痛
寒热泻下剂:适用于寒热错杂, 脾胃虚弱,大便不通,腹痛腹胀 等症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热泻下:适用于热邪内侵,脾胃 积热,大便秘结,口干口臭等症 状。
寒热泻下剂的注意事项:使用寒 热泻下剂时,要注意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药物。
03
泻下剂的禁忌症
孕妇禁用
泻下剂可能导致孕妇流产、早产等不良后果 孕妇应避免使用泻下剂,如必须使用,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孕妇使用泻下剂时,应密切观察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孕妇使用泻下剂时,应严格遵循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避免过量或长期使用
产后及月经期妇女慎用
产后妇女: 产后身体 虚弱,不 宜使用泻 下剂
月经期妇 女:月经 期使用泻 下剂可能 导致月经 不调、痛 经等问题
孕妇:孕 妇使用泻 下剂可能 导致流产、 早产等问 题
老年人: 老年人体 质较弱, 使用泻下 剂可能导 致脱水、 电解质紊 乱等问题
儿童:儿 童使用泻 下剂可能 导致腹泻、 脱水等问 题
作用机理:泻下剂通过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缓解便秘症状。
使用注意事项:泻下剂使用需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注意用量和用法,避免过度泻下,损 伤正气。
虚证泻下
病因:脾胃虚弱,运化无力 症状:大便稀溏,腹胀腹痛,食欲不振 治疗原则:健脾益气,补中益气 方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泻下剂(寒下温下)
泻下剂使用注意事项
泻下剂专治里实便秘。若表证未解,里实未成者,不可用泻下剂;若表证 未解,里实已成,则需要权衡轻重,或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双解,以 免表邪内陷。泻下剂除润下剂外,均较峻烈,有的还有毒副作用,故年老 体弱、孕妇、产后、久病体虚、津伤阴亏、血虚者均应慎用,必要时可根 据病情及体质的不同,或先予攻下,后顾其虚,或攻补兼施,虚实兼顾。 泻下剂易伤胃气,奏效即止,不可过服。凡重症、急症而必须急下者,可 加大剂量煎成汤剂服用;若病情较缓,只需缓下者,药量不宜过大,可制 成丸剂服用。服药期间忌食油腻辛辣和不易消化的食物,以防重伤胃气。
本证是由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 所致。治疗方法以峻下热结为主。实热内结,胃肠气滞,腑气不通,故大 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里热炽盛,上扰神明,故谵语; 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是热盛伤津之征。“热结旁流”证, 乃燥屎坚结于里,胃肠欲排除则不能,逼迫津液从燥屎之旁流下所致。热 厥于 四肢;热盛伤筋、筋脉失养而挛急;或胃肠燥热上扰心神所致。
02 小 承 气 汤
小承气汤概述
小承气汤,出自《普济方》卷四〇四。主治痘疹后胃 弱不能胜谷,谓之食蒸发搐。其人潮热,大便酸臭, 秘泄不调,或呕吐肠痛。
大承气汤功用主治
峻下热结。 1、阳明腑实证 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
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 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 下利清谷,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 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大承气汤方义
大承气汤运用
本方用于阳明脏腑实证的基础方,又是寒下法的代表 方。临床应用以痞、满、燥、实四症,及舌红苔黄, 脉沉实为辨证要点。
泻下剂_精品文档
【病机】肾虚精亏,肠道失以滋润
便秘。
【治法】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
方解
·济川煎 ·
君:肉苁蓉 —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臣:当归 — 养血和血,润肠通便;
牛膝 — 补肝肾,强筋骨。 佐:泽泻 — 渗湿以泄浊;
枳壳 — 下气宽肠以助通便; 升麻 — 宣以升清阳。 * 三药降泄浊气而升清阳,以助通便。 * 配伍要点: · 肉苁蓉 + 当归; · 肉苁蓉的作用特点。
·热积壅结所致之热厥、痉病或发狂证。
.
运用-续
·大承气汤 ·
3.现代用治: · 肠梗阻、肠麻痹、胆道感染、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 炎 等疾病属于实热、积滞壅结者。
4.名词术语解释: · 急下存阴 · 釜底抽薪 · 通因通用
5. 衍化方 6. 类方比较 7.病案分析
大黄
.
·泻下剂 ·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
·泻下剂 ·
主治
·十枣汤 ·
1.悬饮证。 上迫于肺 — 咳嗽痰唾,短气,甚则不得卧;
水饮内停 饮停胸胁 胸胁牵引作痛, 邪气壅盛 气机阻滞 心下痞硬;
犯胃,胃气上逆 — 干呕; 上扰清阳 — 头痛目眩; 水饮内结 — 苔滑,脉沉弦。 2.水肿腹胀之实证: · 一身悉肿,身半以下为甚,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
麻 子 仁 丸 (《伤寒论》)
【组成】
麻子仁二升
枳实炙,半斤
厚朴炙,去皮,一尺
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
芍药半斤 大黄去皮,一斤 蜂蜜
【用法】
.
·泻下剂 ·
命名
• 成无己曰:“约者,约结之约,又约束也。经曰:饮入于 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 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 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 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气脾为约。”方中以麻子仁润肠通 便为主药,且服用中制以丸剂,故名脾约麻仁丸,或名麻 子仁丸。”
《方剂学》第十一章,泻下剂!
▪ 4,逐水:具有攻逐水饮,消除水积肿胀的作用, 适用于水饮壅积于里之实证。
▪ 5,攻补兼施: 具有扶助正气,泻下实积的作 用,适用于里实积结,而正气内虚者。
▪ 三,使用注意:
▪ 1,若表证未解,则应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 2,年老体弱,产后衰弱,病后,应兼顾其虚,
▪ 咳唾胸胁引痛,或水肿腹胀,二便不利, 脉沉弦。
▪ 3,使用注意:
▪ (1)首先辨清证的虚实。
▪ (2)三药为散,大枣10枚煎汤送服。
▪ (3)从小剂量0、5—1克开始,每日一次,
▪
清晨空腹服用。若下少,明日加量。
▪ (4)不宜久服,以防中毒。3---5天为一个
▪
疗程。每疗程之间停用3—5天。
▪ (5)体虚及孕妇慎用。
兼气虚加——人参。
▪
阴津不足加——玄参,生地。
▪ 5,“急下存阴”之剂,注意煎服法。
▪
本方煎服法与疗效有关。
▪ 6,热结旁流——“通因通用”
▪ 7,热厥——“寒因寒用”
▪ 8,痉病
▪ 9,使用注意:体弱及孕妇禁用。
▪ 10,三承气汤有何区别?
▪ 11,何为釜底抽薪,急下存阴法,举方剂 说明之。
▪ 12,你对大承气汤的痞满燥实是如何理解 的?
方名 同
麻子仁丸
五仁丸
润肠通便之功,治疗肠道失润之便秘证
功效 异
病理
特点
泄热行气 气滞热结 功偏泄热结
润燥滑肠 津枯燥结 功专润肠燥
济川煎(2)
▪ [组成] 当归,牛膝,肉苁蓉,泽泻,
▪
升麻,枳壳
▪ [功用] 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第二章-泻下剂
3.重症阑尾炎、阑尾炎合并腹膜炎,小儿、老人、 妊娠期阑尾炎等,宜手术治疗。
运用:
辨证要点: 右下腹疼痛拒按,舌苔黄腻,脉滑数。
使用注意: 肠痈溃后,寒湿瘀滞所致以及老人、孕
缓。” ……(《伤寒来苏集》)
运用:
辨证要点:痞满燥实四症俱全。 使用注意:
1、体虚慎用。 2、中病即止。
随证加减: 气虚,加人参适量; 津亏,加玄参、生地。
附方:1、小承气汤 《伤寒论》
组成: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大者 功用:轻下热结。 主治:阳明腑实轻证。谵语潮热,大便秘
《金匮要略》
大黄牡丹汤--病机及主治
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主治]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或善屈右 足,牵引则痛剧,或时时发热,身汗恶寒,舌苔 薄腻而黄。
少腹肿痞——湿热郁蒸,气血凝滞,内结成痈 其痛如淋,小便自调——非淋病,病在肠,不在肾与
膀胱 时或发热,自汗恶寒——肠痈已成,营卫稽留于内而
三、临床运用泻下剂应注意以下几点事项: (1)注意掌握时机,既不宜早,亦不宜迟,总以及时 为要。一般通便二、三次,即可停服,如继续使用, 往往会损伤胃气,发生诸变。(2)若表证未解,里实 已成,切不可单纯使用泻下剂,应视表里证的轻重缓 急,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3)若里实较重,病 势较急者,应峻攻急下。反之,病势轻缓者,宜轻下、 缓下。(4)泻下方剂中除部分润下剂较为缓和外,其 余均属峻烈之剂,故孕妇、产后、月经期及年老体弱、 病后伤津或亡血者,虽有大便秘结,亦不可专事攻下。 必要时可酌情采用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虚实兼顾。 (5)由于泻下剂易伤正气,故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同时,服药期间,应注意调节饮食,忌食油腻及不易 消化的食物,以防重伤胃气。
2024年度方剂学泻下剂和解剂
2024/3/24
18
05 泻下剂与解剂的 合理选用
2024/3/24
19
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方剂
辨明病因
根据中医理论,泻下剂主要用于 实热证,而解剂则多用于表证或 里证。因此,在选用方剂前,需 明确患者的病情属于哪一类。
区分寒热
泻下剂有寒下、温下之分,解剂 也有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之别。 选用方剂时,应根据患者的寒热 症状进行选择。
方剂学泻下剂和解剂
2024/3/24
1
目录
2024/3/24
• 泻下剂概述 • 解剂概述 • 泻下剂与解剂的配伍应用 • 泻下剂与解剂的现代研究 • 泻下剂与解剂的合理选用 • 泻下剂与解剂的未来发展
2
01 泻下剂概述
2024/3/24
3
定义与分类
2024/3/24
定义
泻下剂是一类以通利大便、排除肠胃 积滞、荡涤实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2024/3/24
注意药物的用量和用法
泻下剂与解剂的用量和用法需根据病 情和体质进行调整,避免过量或不当 使用导致不良反应。
注意顾护脾胃
泻下剂和部分解剂可能对脾胃功能有 一定影响,使用时应注意顾护脾胃, 可酌情配伍健脾和胃的药物。
14
04 泻下剂与解剂的 现代研究
2024/3/24
15
药理作用研究
2024/3/24
7
定义与分类
定义பைடு நூலகம்
解剂是指具有解除表证作用的一类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表证及相关疾病。
分类
根据作用特点和药物组成,解剂可分为辛温解表剂、辛凉解表剂、扶正解表剂等。
2024/3/24
8
适应症与禁忌
适应症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泻下剂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方剂学——泻下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泻下剂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大便秘结、胸腹积水等里实证。
要点二泻下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泻下剂是为治疗里实证而设,必是表证已解,里实已成者,方可应用。
若表证未解,里实已成,则需衡量表里轻重,采用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之法。
2.老年体虚,新产血亏,病后津亏,以及孕妇、素有出血疾患者宜慎用。
3.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4.禁忌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细目二寒下要点一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四两厚朴(炙)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秘结不通,矢气频转,脘腹痞满而硬,疼痛拒按,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谵语,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而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实。
3.热厥、痉病和狂证。
见有里热实证者。
【组方原理】一者,由于伤寒之邪化热,内传阳明,邪热与燥屎相结,热盛伤津,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不通,矢气频转,脘腹痞满而硬,疼痛拒按;四肢禀气于阳明,阳明经气旺于申酉时,里热炽盛,蒸腾于外,故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浊气上攻,心神被扰,则谵语;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均为热盛伤津,燥屎内结之象。
治宜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二者,由于里热炽盛,燥屎结于肠中不得出,以致少量粪水从旁而下,色纯青而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实。
治宜通因通用,泻热以存津液。
三者,由于实热积滞闭阻,阳热受遏内郁,不能外达四末导致阳盛格阴,故见四肢厥冷而为热厥;实热内结,热盛伤津,筋脉失养则症见抽搐而发为痉病;阳明热甚,上扰神明,则神昏谵语,发为狂证。
治宜急下热结,保存阴津。
上述各证虽临床表现各有不同,但其实质都与实热内结有关,根据“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故可同用下法治之。
方中大黄苦寒,泻热通便,既泻热以除病因,又通便以治主证,且生用并后下,荡涤之力更锐,治“实”而为君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泻下剂’寒下.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大黄枳实(12克)、厚朴(24克)芒硝(9克)。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
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谷,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滑实。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本证是由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所致。
治疗方法以峻下热结为主。
实热内结,胃肠气滞,腑气不通,故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里热炽盛,上扰神明,故谵语;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是热盛伤津之征。
“热结旁流”证,乃燥屎坚结于里,胃肠欲排除则不能,逼迫津液从燥屎之旁流下所致。
热厥、痉病、发狂等,皆因实热内结,或气机阻滞,阳气被遏,不能外达于四肢;热盛伤筋、筋脉失养而挛急;或胃肠燥热上扰心神所致。
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
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共为佐使。
小承气汤:大黄12克(酒洗) 厚朴6克(炙,去皮)枳实9克(大者,炙)功用:清下热结,除满消痞。
主治:伤寒阳明腑实证。
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者。
方中大黄泻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诸药合用,可以轻下热结,除满消痞。
调胃承气汤:功用:缓下热结。
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
大便不通,肠梗阻,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
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瓤,泻热破瘀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
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大黄(12g)、桃仁芒硝((9g)、牡丹皮(3g)、冬瓜仁(30g)。
功用:泻热破结,散结消肿。
主治:肠痈初起,湿热瘀滞证。
证见右下腹肿痞,疼痛拒按,按之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恶寒,或右足屈而不伸,苔黄腻,脉滑数。
本证多由湿热郁蒸,气血凝聚,热结不散所致。
治疗以泻热破结、散结消肿为主。
湿热邪毒内结肠腑,气血凝滞,则右下腹疼痛拒按;热盛肉腐,脓液内蓄,故局部肿痞;病在肠,与膀胱气化无干,故小便仍能自调;正邪相争,营卫失调,故时时发热、自汗恶寒。
方中大黄泻火逐瘀,通便解毒;丹皮凉血清热,活血散瘀,二者合用,共泻肠腑湿热瘀结,为方中君药。
芒硝软坚散结,协大黄荡涤实热,促其速下;桃仁性善破血,助君药以通淤滞,俱为臣药。
冬瓜仁清理利湿,导肠腑垢浊,排脓消痈;是为佐药。
本方攻下泻热与逐瘀并用,使结瘀湿热速下,痛随利减,痈肿得消,诸症自愈。
大陷胸汤: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大黄芒硝各(10克)、甘遂(1克)。
功用:泻热逐水。
主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
伴见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本方因表邪未解而误下,或因误下而邪气内陷,热邪与水饮搏结于胸膈所致。
治疗以泻热逐水为主。
水热内结,气不得通,轻则但见心下硬满而痛,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邪热与水饮互结,津液不能上承,故舌燥口渴;此时燥热已累及阳明,因水热互结,故日晡小有潮热;方中甘遂功逐水饮,泻热破结,为君药。
大黄、芒硝荡涤肠胃、泻结泄热,润燥软坚,为臣佐之用。
温下,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汤,寒积腹痛便秘方,冷积内结成实证,功专温下妙非常。
大黄9g、附子12g、细辛3g。
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积里实证。
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本证因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所致。
治疗以温里散寒,通便止痛为主。
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入于内,阳气失于温通,气血被阻,故见腹痛;寒邪阻于肠道,传导失职,故大便不通;寒邪凝聚于厥阴,则胁下偏痛;积滞留阻,气机被郁,故发热;阳气不能布达四肢,则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征。
治当温散寒凝以开闭结,通下大便以除积滞,立温阳通便之法。
本方意在温下,故重用辛热之附子,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以苦寒泻下之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共为君药。
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是为臣药。
大黄性味虽属苦寒,但配伍附子、细辛之辛散大热之品,则寒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为去性取用之法。
三味协力,而成温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剂,合成温下之功。
附子与细辛相配是仲景方中治疗寒邪伏于阴分的常用组合,与苦寒泻下之大黄同用,重在制约大黄寒性,以温下寒积,意在温阳通便。
一药之异,即变助阳解表而为温下之法,且方中附子用至3枚,远比麻黄细辛附子汤为大,此中轻重,大有深意。
运用:本方用于寒积里实证,临床应用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为辨证要点。
温脾汤,温脾附子大黄硝,当归于姜人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大黄15g、当归干姜各9g、附子人参芒硝各6g。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温脾汤主治:阳虚寒积证。
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本证多由脾阳不足,阴寒内盛,寒积中阻所致。
治疗方法以攻下冷积,温补脾阳为主。
寒实冷积阻于肠间,腑气不通,故便秘腹痛、绕脐不止;脾阳不足,四末失于温煦,则手足不温;脉沉弦而迟,是阴盛里实之征。
本方证虽属寒积便秘,但脾阳不足是为致病之本,若纯用攻下,必更伤中阳;单用温补,则寒积难去,惟攻逐寒积与温补脾阳并用,方为两全之策。
方中附子配大黄为君,用附子之大辛大热温壮脾阳,解散寒凝,配大黄泻下已成之冷积。
芒硝润肠软坚,助大黄泻下攻积;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中散寒,均为臣药。
人参、当归益气养血,使下不伤正为佐。
甘草既助人参益气,又可调和诸药为使。
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
温脾汤配伍特点:由温补脾阳药配伍寒下攻积药组成,温通、泻下与补益三法兼备,寓温补于攻下之中,具有温阳以祛寒、攻下不伤正的特点。
润下,麻子仁丸,麻子仁丸脾约治,杏芍大黄枳朴蜜,润肠泻热又行气,胃热肠燥便秘施。
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麻子仁丸主治:肠胃燥热,脾约便秘证。
大便干结,小便频数,苔微黄少津。
麻子仁丸方义本证多由胃有燥热,脾津不足所致。
治疗以润肠泻热,行气通便为主。
《伤寒论》称之为“脾约”。
成无己说:“约者,约结之约,又约束也。
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今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致小便数而大便硬,故曰其脾为约。
”方中麻子仁性味甘平,质润多脂,功能润肠通便,是为君药。
杏仁上肃肺气,下润大肠;白芍养血敛阴,缓急止痛为臣。
大黄、枳实、厚朴即小承气汤,以轻下热结,除胃肠燥热为佐。
蜂蜜甘缓,既助麻子仁润肠通便,又可缓和小承气汤攻下之力,以为佐使。
麻子仁丸配伍特点,本方虽用小承气汤,但大黄、厚朴的用量减少,增加了质润的麻仁、杏仁、芍药、白蜜等,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腑气通,津液行,二则甘润减缓小承气攻下之力。
本方具有下不伤正、润而不腻、攻润相合的特点,以达润肠、通便、缓下之功,使燥热去,阴液复,而大便自调济川煎,济川苁蓉归牛膝,枳壳升麻泽泻使,温肾益精润通便,肾虚精亏便秘宜。
当归(9~15克)、牛膝(6克)、肉苁蓉(酒洗去咸)(6~9克)、泽泻(4.5克)、升麻(1.5~3克)、枳壳(3克)。
济川煎功用,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济川煎主治: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
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济川煎方义:本证多由肾虚开合失司所致。
治疗以温肾益精,润肠通便为主。
肾主五液,司开合。
肾阳不足,气化无力,津液不布,故小便清长;肠失濡润,传导不利,故大便不通;肾虚精亏,故腰膝酸软;清窍失养,则头目眩晕;肾阳亏损,故舌淡苔白、脉象沉迟。
方中肉苁蓉味甘咸性温,功能温肾益精,暖腰润肠,为君药。
当归补血润燥,润肠通便;牛膝补益肝肾,壮腰膝,性善下行,共为臣药。
枳壳下气宽肠而助通便;泽泻渗利小便而泄肾浊;妙用升麻以升清阳,清阳升则浊阴自降,相反相成,以助通便之效,以上共为佐药。
诸药合用,既可温肾益精治其本,又能润肠通便以治标。
济川煎配伍特点:补中有泻,降中有升,具有“寓通于补之中、寄降于升之内”。
逐水,十枣汤,十枣非君非汤剂,芫花甘遂合大戟,攻逐水饮力峻猛,悬饮水肿实证宜。
芫花甘遂大戟各1.5g、大枣10枚。
十枣汤功用:攻逐水饮。
十枣汤主治:(1)悬饮。
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白滑,脉沉弦。
(2)水肿。
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肿甚,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十枣汤方义:本证多由水饮壅盛于里,停于胸胁,或水饮泛溢肢体所致。
治疗以攻逐水饮为主。
水停胸胁,气机阻滞,故胸胁作痛;水饮上迫于肺,肺气不利,故咳唾引胸胁疼痛,甚或胸背掣痛不得息。
饮为阴邪,随气流动,停留心下,气结于中,故心下痞硬胀满、干呕短气;饮邪上扰清阳,故头痛目眩;饮邪结聚,胸胁疼痛,故脉沉弦。
水饮泛溢肢体,内聚脘腹,三焦水道受阻,故一身悉肿、腹胀喘满、二便不利。
方中甘遂善行经隧水湿,是为君药。
大戟善泄脏腑水湿,芫花善消胸胁伏饮痰癖,均为臣药。
大枣为使药。
十枣汤配伍特点:三药峻猛有毒,易伤正气,故以大枣十枚为佐,煎汤送服,寓意有三:缓和诸药毒性;益气护胃,减少药后反应;培土制水,邪正兼顾。
攻补兼施,黄龙汤,黄龙汤中枳朴黄,参归甘桔枣硝姜,攻下热结养气血,阳明腑实气血伤.大黄当归各(9g),芒硝(12g),枳实人参各(6g),厚朴甘草各(3g)。
、现代用法:上药加桔梗3g、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芒硝溶服。
黄龙汤功用:攻下通便,补气养血。
黄龙汤主治:阳明腑实,气血不足证。
自利清水,色纯清,或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神疲少气,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抽空理线,舌苔焦黄或焦黑,脉虚。
黄龙汤方义:本证多由邪热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气血不足所致。
治疗以攻下通便,补气养血为主。
邪热燥屎内结,腑气不通,故见大便秘结,脘腹胀满,腹痛拒按,身热口渴,舌苔焦黄或焦黑;素体不足,或耗伤气血,故见神疲少气,脉虚;邪热炽盛,内扰神明,故见谵语,甚则循衣摸床,抽空理线。
方中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大承气汤)攻下热结,荡涤肠热;当归、人参益气补血、扶正祛邪;桔梗开宣肺气,以助大黄通腑;姜、枣、草补益脾胃。
黄龙汤配伍特点桔梗与大黄配伍,上宣下通,肺与大肠相表里,欲通胃肠,必先开宣肺气。
九药合用,既攻下热结,又补益气血,使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