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12324”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基于通识教育的大一学生“三二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章):湖北大学 申 报 等 次 :一等奖
成果科类:教育学
成 果 名 称:基于通识教育的大一学生“三二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完 成 单 位:湖北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高天琼 章天金 李本义 戴茂堂 吴成国 娄兆文 黄文武
姓名
高天琼
专业技术
职称
博士 博士后 不参评职称
育理念宣讲。
全面协调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通识教育核心 70
课程建设。
80
负责通识教育研究刊物出版。
223
负责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材建设。
125
组织实施项目相关调研。
455
负责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教材编写。
32
项目调研,学生培养质量调查。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经过武汉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查新检索中心科技查新(报告编号:J17009),本成果具 有以下两个主要创新点: 1.在理念上,提出了基于通识教育的大一学生“三二四”培养模式。《中国教育报》先 后发表了课题组三篇理论文章,详细阐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辩证关系、“知识学习、人 格塑造、能力锻炼”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实践途径、大一学生培养模式的内涵。凝练了基于通 识教育的大一学生“三二四”培养模式:“三”是指三个目标,即知识学习、人格塑造、能力 锻炼;“二”是指两个课堂,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四”是指四个计划,即“大类+习苑” 培养计划、学业指导计划、学生素养砺炼计划、“问津文化”培养计划。 2.在实践上,建立了体系化、制度化的“2+4”大一学生培养实施方案。一是在培养方 案上拓宽了口径,明确了大一为不分专业的通识宽口径培养阶段。二是从培养方案的设计上 促进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三是通过成立专门的通识教育学院、设立习苑培养平台, 在组织制度和体制机制上保证大一学生通识宽口径培养方案的贯彻落实。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跨界融合,创管并重,构建复合型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_简表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轻工大学成果科类:管理学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跨界融合,创管并重,构建复合型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完成单位:武汉轻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陶丽萍教授艺术传媒学院400 课题负责人,人才培养定位与改革方案制定与实施张国超副教授艺术传媒学院420 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改革的制定与实施彭桂芳副教授艺术传媒学院450 实践基地建设与教学方案实施陈慧英讲师艺术传媒学院560 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教学方案实施刘雪芬讲师艺术传媒学院520 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教学方案实施一、成果主要创新点(一)理念创新:围绕复合型文化产业创意人才培养,坚持跨界融合培养,从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训练平台与机制等方面创新性地构建了“12345”人才培养思路,使学生创意理念与运营管理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和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模式创新:突出行业特色,基于产业未来发展,创新性提出了三维一体、分类特色培养的复合型创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三平台五模块三阶梯”的培养方案和课程群体系;改革了课程教学方式,推行了以“创管”能力培养为重点、以项目化训练为载体的多元融合互动的教学与评价模式。
(三)实践创新:根据复合型、分类双栖特色人才培养需要,围绕创意理念、产业运营管理能力并重培养目标,构建了以参与互动为特征,以基础平台、实战平台、拓展平台、提高平台、拔尖平台互动结合、分层递进为机制和手段的综合训练平台和机制。
通过课堂拟真实践、基地实验实训、社会实操训练、社团活动、学科竞赛、科学研究等途径,实现了教学、科研、实践结合,学校、企业、社会互动,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就业能力的提高。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一)提出了“12345”复合型创意人才的培养思路根据文化产业发展和社会、行业需求,结合学校自身特点,提出了文化产业人才跨界融合教育理念和“坚持一个中心,打造双栖人才,实践三个结合,建构四个融通,实施五位一体”的复合型创意人才的培养思路,为有效推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教育教学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创新参与式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
叶小琴
副教授、硕士 生导师、刑法 教研室主任
武汉大学 法学院
243
刑法教研室教学管理、主讲实践课程《法 律诊所》及《刑法学》、《犯罪学》等核心
课程、指导实践教学活动
张善斌
副教授、硕士 武汉大学
生导师
法学院
280
主讲实践课程《民事实例研习(一)(二)》 及《民法总论》等核心课程、指导实践教
2
组建教学团队、设计并推进教学改革项
项焱
教授、博士生 武汉大学
导师
法学院
320
目、主讲实践课程《法律诊所》、《法律谈 判》及《外国法制史》等核心课程、指导
实践教学活动
何功
教授、博士生 武汉大学 导师、副院长 法学院
297
本科教学管理、协助推进教学改革、主讲 实践课程《刑事实例研习》及《刑法学》(上、
学活动
黄启辉
讲师
武汉大学 法学院
260
主讲《行政诉讼法学》等核心课程、指导 实践教学活动
班小辉
讲师
武汉大学 法学院
108
主讲《劳动法》等核心课程、指导实践教 学活动
刘慧
讲师、本科办 武汉大学
主任
法学院
54
协助本科教学管理、主讲《行政诉讼法学》 等核心课程、组织实践教学活动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一)在志愿服务中培育法治理念 本参与式实践教学模式通过教学环节提供了真实教学情境体验,使学生在亲身参与法治 的过程中提升了法治理念。 (二)师生共进、教研共赢的二元发展模式 教师在全方位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深化和拓展自身的理论研究,又将科研成果更新为教学 内容,学生自己发现法律问题并在教师督导下解决问题,并将学习内容转化为科研成果,实 现了教与学双方共同进步和在科研上的共赢。 (三)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社会责任感超群三维并重的培养目标 案例实训帮助学生整合碎片化的知识,法援案件全流程办理和实地调研切实提升学生的 实际操作本领,微信公众号运营和法律援助服务培育了学生志愿服务社会的意识。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经管类大学生“多平台、多环节、多渠道”实践育人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大学成果科类:管理学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经管类大学生“多平台、多环节、多渠道”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与实施 完成单位:湖北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叶红春 张予川 王圆圆 张丽娜 夏频 徐江琴 周明 李悦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叶红春 教 授 湖北大学商学院 536 制定理论框架和运行思路张予川 教 授 湖北大学商学院 447 多平台育人体系构建与实践 王圆圆 讲 师 湖北大学商学院 569 多环节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 张丽娜 讲 师 湖北大学商学院 122 多渠道育人机制构建与实践 夏 频 副教授 湖北大学商学院 425 实践育人方法创新与实施徐江琴 副教授 湖北大学商学院 468 实习实践工作联络与总结周 明 副教授 湖北大学商学院 474 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李 悦 副教授 湖北大学商学院 432 联系与拓展实习渠道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 “多维实践平台”支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维实践平台”支撑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完善实验和案例教学平台、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拓宽见习实习渠道、依托学生组织平台,多角度促教、全方位促学。
贯彻“三重点两突出”的教学创新理念,以校内实践、校外实践和校企产学研三大实践环节构建为重点,突出综合素质培养和创新能力提升。
2.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模式构建与方法的创新整合校内外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基础知识型、综合仿真型、设计创新型模拟实验等多个层面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模式,实现了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方法的创新。
3. “多平台、多环节、多渠道”实践育人体系的实施在实践中实施“多平台、多环节、多渠道”实践育人体系。
通过建立“多平台”立体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多环节”实习、实训保证学生大学四年实践过程不间断。
通过“多渠道”拓展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为大学生提供立体、联动的实践条件,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全面实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综合改革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长江大学 成果科类:工学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全面实施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综合改革 完成单位:长江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林小云 王振奇 何幼斌 龚文平 肖传桃 尹太举李少华 江 山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林小云教授 长江大学 489学时 负责人,立项,全面建设 王振奇 教授 长江大学 490学时 实践教学体系、实验室建设 何幼斌 教授 长江大学 470学时 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 龚文平 教授 长江大学 480学时 教学管理、实践基地建设 肖传桃 教授 长江大学 512学时 教学方法、实习基地建设 尹太举 教授 长江大学 454学时 产学研合作、校企共建方案 李少华 教授 长江大学 468学时 专业认证、培养方案改革 江 山 副教授 长江大学 342学时 专业认证、师资队伍建设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以适应经济社会与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构建并实施了“1+2+1”应用型人才、“3+1”卓越工程师、“2+1+X”拔尖创新人才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2)基于专业特色及工程属性,优化了应用创新型课程体系,强化工程实践与训练,注重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了自然科学、基础及专业、工程实践和人文四类课程模块及理论、实践、创新三个专业课程层次。
(3)通过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校地、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建设及资源共享等,完善了多层次的大学生实践实训平台,形成以油气资源勘查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4)通过对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推动海外留学和聘任企业(行业)兼职教师,形成了以培养工程应用能力为主的“双能型”师资队伍。
通过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施“融入式”、“衔接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和多种方式的考试改革,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了油气勘探开发的需求,教学方式方法效果明显。
教学成果鉴定申请表
教学成果鉴定申请表一、成果名称具体教学成果名称二、成果完成人完成人姓名 1、完成人姓名 2、完成人姓名3……三、成果完成单位单位名称四、成果简介(一)成果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教学质量和效果的要求日益提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团队致力于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成果目标本教学成果旨在解决具体教学问题,通过具体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以下目标:1、提高学生的具体学科知识或技能掌握水平。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等具体能力。
3、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三)成果内容1、教学理念的创新我们提出了“创新的教学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2、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资源的开发整合了各类教学资源,如教材、课件、在线课程、实践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
4、教学评价的改进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如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发展情况。
(四)成果实践本教学成果在具体班级、课程或教学阶段进行了实践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在相关考试或竞赛中的成绩表现。
2、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课堂参与度和积极性显著提高。
3、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有效培养,在实践活动、创新项目等中的表现。
五、成果创新点(一)理念创新突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提出了全新的教学理念,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方法创新采用了创新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创造力。
(三)资源创新整合开发了独特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四)评价创新建立了全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评价。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附件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附件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请书附件成果名称:全程、深度、共赢——校企合作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推荐序号:11130附件目录:1.教学成果报告(不超过5000字,报告名称、格式自定)2.教学成果应用及效果证明材料(仅限1份)全程、深度、共赢——校企合作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1.教学成果报告)主要完成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主要完成人员: 张士诚、詹亚力、吴胜和、安永生、柳广弟、韩国庆、陈冬霞、张宏、程林松、陈小宏、谢庆宾、张劲、鲜本忠、谷海峰、周晓峰、樊洪海、高秋香、任洁梅一、研究背景与总体思路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协同培养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根本要求,但当前高校在推进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方面普遍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是高校吸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机制不健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通道不畅、积极性不高,不能互利共赢;二是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广度不够,多限于实习环节,导致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三是校企合作的深度不足,企业实践主要停留在观摩和简单操作层面,未能基于企业实际工程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工程研究与设计能力。
为解决校企合作工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培养高素质卓越工程人才,我校以石油工程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建设为示范,以校企双方互利共赢为理念,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建设从宏观战略到微观课堂多层次校企合作机制,打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通道;推进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各环节,扩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共建优质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方式,加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深度,构建“全程、深度、共赢”的校企合作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为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我校与新疆克拉玛依市及驻地企业进行了深层次的合作。
克拉玛依市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石油中心。
2010年启动打造世界石油城、建立工程教育基地的城市发展战略,这为我校探索政校企深度合作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提供了机遇。
教学成果奖申请书范本(3篇)
第1篇尊敬的评审委员会:您好!我谨以此申请书,诚挚地向贵委员会申请教学成果奖。
在此,我将详细阐述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果、经验和感悟,希望能得到贵委员会的认可和支持。
一、个人基本情况姓名:[您的姓名]性别:[您的性别]年龄:[您的年龄]职称:[您的职称]工作单位:[您的单位名称]所在部门:[您的部门名称]联系电话:[您的联系电话]电子邮箱:[您的电子邮箱]二、教学成果概述近年来,我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
以下是我主要的教学成果:(一)课程建设与改革1. 课程体系优化:针对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我主持或参与修订了[具体课程名称]的课程大纲,优化了课程体系,增强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 教学方法创新:在教学中,我积极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提高了教学效果。
例如,在[具体课程名称]的教学中,我引入了翻转课堂、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程资源建设:我积极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课件、视频、习题等,丰富了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便捷的学习途径。
(二)教学质量提升1. 学生成绩显著:我所教授的课程,学生成绩连续多年位于年级前列,毕业生就业率和升学率均高于平均水平。
2. 教学方法研究:我参与撰写的论文《[具体论文题目]》在[具体期刊名称]上发表,论文探讨了[具体教学方法],为同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 教学成果推广:我所开发的[具体教学方法或课程]在全校范围内推广,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学生培养与指导1. 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我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具体奖项],展现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2.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我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指导的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三、具体成果展示以下是我部分具体成果的展示:(一)课程建设与改革1. 主持修订了[具体课程名称]的课程大纲,优化了课程体系,增强了课程的实用性。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以教学学术为引领的“1221”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_简表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轻工大学成果科类:其他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以教学学术为引领的“1221”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完成单位:武汉轻工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徐伟民教授武汉轻工大学32 总体设计、项目实施田禾彦副研究员武汉轻工大学/报告撰写、项目实施张双德教授武汉轻工大学230 课程中心建设雷银生教授武汉轻工大学320 教学、学习评价设计黄俊华/武汉轻工大学/论文撰写曾其林教授武汉轻工大学56 教学、学习评价设计张胜全教授武汉轻工大学32 教师发展、评价设计李长玲/武汉轻工大学/教师教学竞赛组织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创新性地总结概括了向课堂教学要质量的“两个坚持、四个明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并据此理念形成了“1221”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方案。
“两个坚持”即坚持公平对待每位学生和坚持大学教学学术地位,“四个明确”即明确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基本要求、衡量标准、师生所起作用和双评价保障要求。
在此理念的指引下,形成了“1221”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方案,即课程教学以课程教学实施方案为中心,依托教师教学发展平台和网络课程资源平台,实施学生学习评价和教师教学评价,开展教师课程教学质量奖励。
(2)论证并设计了“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这一教学基本文件的基本原则与主体框架。
通过“课程教学实施方案”的设计能反映出教师教育思想观念、责任感、学养和教学学术水平,体现教师对课程教学的内容、进程、方法、课型、评价、总体理解与安排等整体把握课程能力。
“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既是任课教师组织课程教学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了解和选择课程的基本依据,同时也是对课程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也将会成为社会对教师和课程评价的重要内容。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课堂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不仅要作为知识传授的主阵地,更应成为学生的学习、应用、探究、创新实践、交流沟通、合作、批判性思维等能力培养及综合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本研究课题回归课堂教学,直面课堂教学改革,参与面和受益面是全体师生。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表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表
1. 项目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填写申报项目的正式名称)
- 项目类型:(填写项目类型,如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创新等)- 项目负责人:(填写项目负责人的姓名及职称)
- 所在单位:(填写项目所在单位的名称及地址)
- 联系(填写项目负责人的联系电话)
- 项目参与人员:(填写项目参与人员的姓名及职称)
2. 项目背景和目标
(简要介绍项目的背景和目标,说明项目开展的原因及预期达
成的目标)
3. 项目内容和实施过程
(详细描述项目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包括课程改革的具体
措施、教学模式创新的方法等)
4. 项目成果及影响
(列举项目的主要成果和影响,包括课程改革的效果、教学模式创新的效果等,并提供相关数据和证据支持)
5. 项目评价与总结
(对项目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项目的优势、不足以及改进方向等)
6. 附件清单
(列出所有与申报项目相关的附件材料,如照片、调查问卷、学生反馈等)
以上是《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表》的基本内容,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写。
如有需要,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感谢您对我们的支持与合作!。
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表
附件4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表成果名称成果完成者成果完成单位推荐单位名称及盖章推荐时间年月日成果科类类别代码□□□□□□序号□□□□□□编号青海省教育厅制成果持有者承诺书在申报成果奖过程中,本人自愿做出如下承诺:对填写的各项内容负责,成果申报材料真实、可靠,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未弄虚作假、未剽窃他人成果。
成果持有者签字:所在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签章):年月日填表说明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要反映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突出教育教学改革,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产生明显效果的成果。
要重点奖励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取得重大人才培养效益,尤其是在凸显学科专业特色、加强实践教学、加快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秀教学成果。
《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申报表》(以下简称《申报表》)是教学成果奖申请、推荐、评审、批准的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
一、封面1.成果名称: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5个。
2.成果完成者、成果完成单位:个人名义申报的,填写成果主持人姓名,并写上所在单位名称;以单位名义申报的,填写成果主持单位名称。
集体完成的成果,成果完成者和成果完成单位按照其贡献大小从左至右或从上到下顺序排列,不限人数和单位数,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3.推荐时间:指推荐单位决定推荐省级教学成果奖的时间。
4. 成果科类按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教高[2012]9号)的学科门类分类(规范)填写。
综合类成果填其他。
5.成果类别代码组成形式为:abcd,其中:ab:成果所属科类代码:填写科类代码一般应按成果所属学科代码填写。
哲学—01,经济学—02,法学—03,教育学—04,文学—05,历史学—06,理学—07,工学—08,农学—09,医学—10,军事学—11,管理学—12,艺术学-13,其他—14。
c:成果属普通教育填1,继续教育填2,其他填0。
d:成果属本科教育填1,研究生教育填2,其他填0。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化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江汉大学 成果科类:化学 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化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完成单位:江汉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胡思前、刘继延、王亚珍、彭望明、汪海平、王亮、李艾华、谭芳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胡思前 教授(二级) 江汉大学 400 项目的设计,执行与总结,总负责。
刘继延 教 授 江汉大学 240 协调,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王亚珍 教 授 江汉大学 350 实践教学改革,毕业论文模式研究等。
彭望明 副教授 江汉大学 270 综合化学实验研究,教学管理研究。
汪海平 副教授 江汉大学 280 综合化学实验研究,毕业论文模式研究等。
王 亮 副教授 江汉大学 395 开放性实验研究,创新实验研究。
李艾华 讲 师 江汉大学 300 本科生基础实验研究,技能培训。
谭 芳 高级实验师 江汉大学 135 本科生仪器分析实验培训,开放性实验研究。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教育理念创新立足于行业发展趋势、社会真正需求、学生实际水平,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优化课程体系为主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实践教学及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全方位开展化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实践创新(两手抓,两个模式)在教学理念上,我们提倡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手抓。
以主讲教师为主体,将“协同学习”教学模式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理解、把握课程的内容,完成学习目标并由此激发创新思维;创建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模式,对接企业需求,积累了与药明康德、武汉天植、鼎龙化学等多家企业单位等开展专业合作的有效经验。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本成果针对传统化学专业(又称化学教育)教育发展初期人才培养体系过多参考和借鉴全日制师范院校或成人教育院校相同或相似的培养模式,与学生实际水平及社会真正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等问题,从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实践教学环节的目标定位、优质资源建设共享、实践教学活动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多视角开展化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院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工程大学 成果科类:其他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院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实践 完成单位:(1)武汉工程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张俊,王海晖,吕涛,汤剑琴,易国洪,谭云松,王邯, 田红梅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张俊 副教授 武汉工程大学 640 分管教学、成果体系构建 王海晖 教授 武汉工程大学 600 教学指导、合作联盟建设 吕涛 副教授 武汉工程大学 720 专业建设汤剑琴 实验员 武汉工程大学 / 教学运行易国洪 副教授 武汉工程大学 560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谭云松 副教授 武汉工程大学 500 教学质量督查王邯 讲师 武汉工程大学 700 学科竞赛田红梅 讲师 武汉工程大学 480 课程建设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①构建了“理论支持+体系框架+实践创新”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质量管理和SOP三大理论理念,构建了由“质量目标和论证评价”、“教学秩序与过程管理”、“质量环节与质量标准”、“督导督察与组织保障”、“外部评估与反馈改进”、“学生发展与学业指导”等六大体系组成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通过“目标→执行→评价→督导→改进→发展”的闭环实践,取得了成效。
②培育了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教学质量文化。
明确了“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IT人才培养理念,确立了“创新型工程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
完善了质量评估、信息反馈、需求匹配的三三机制,形成了促进学生发展的长效机制。
建立了“学院+专业+教师”的三级教学运行管理模式,形成了以专业建设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的工作氛围。
③基于SOP思想,制定了教学管理SOP体系:核心教学环节和质量环节实施过程SOP;专业建设指标和教学岗位职责考核SOP;教学建设SOP;重要文档的质量标准评估SOP。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在信息技术和社会需求不断发展变化的背景下,计算机学院始终致力于建设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以提供稳固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四位一体式大学生创新实践体系探索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大学 成果科类:工学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四位一体式大学生创新实践体系探索与实践完成单位:武汉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陈小桥、倪彬彬、周立青、黄根春、何楚、谢银波、杨文、杨光义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陈小桥 教授级高工 武汉大学 180 总体规划、设计与实施倪彬彬 教授 武汉大学 108 专业课程、指导学生科研 周立青 高级实验师 武汉大学 216 实验课程、学科竞赛指导 黄根春 副教授 武汉大学 180 理论课、学科竞赛指导何楚 教授 武汉大学 72 专业课程、创新实践指导 谢银波 实验师 武汉大学 216 实验课程、嵌入式竞赛指导 杨文 教授 武汉大学 72 专业课程、指导学生科研 杨光义 实验师 武汉大学 144 实验课程、实验室开放管理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研究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验课程、自主式学习、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四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特性与共性,以及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科研反哺教学等关联因素,构建了适合学生自身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四位一体式大学生创新实践体系,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证明效果显著,2.采取跨专业、跨学科“点、线、面”即“班级、专业、学院”的实践模式,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综合知识运用、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教育融为一体,较好解决了因实践环节薄弱影响教育质量结症,探讨了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新机制。
3.结合当前电子技术迅猛发展趋势,深入研究电子信息大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理科、工科相互渗透及相互融合以及“新工科发展趋势”等有关问题,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研究了培养大学生创造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联因素及创新机制,探索了综合型大学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类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1.提出以构建“融合式实践创新课程群”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新建《电工电子实训》、《电子系统设计与制作》等5门实践类课程,按照教育部关于理工科专业实验环节不少于教学总量25%的要求,将原先的35门实践类课程优化、整合为22门,选课人数增加18%。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工业设计综合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工业大学 成果科类:艺术学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工业设计综合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完成单位:(1)湖北工业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胡雨霞、邓卫斌、李晓英、李敏、王军、唐德红、周祺、李珺、欧阳雨梦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胡雨霞教授工业设计学院320学时主持(策划与实施)邓卫斌教授工业设计学院320学时实验教学研究、组织实施李晓英副教授工业设计学院360学时实验教学研究、组织实施李敏副教授工业设计学院380学时实验教学研究、协同实施王军副教授工业设计学院380学时实验教学研究、协同实施唐德红副教授工业设计学院380学时实验教学研究、协同实施周祺副教授工业设计学院380学时实验教学研究、协同实施李珺讲师工业设计学院380学时实验教学研究欧阳雨梦讲师工业设计学院320学时实验教学研究一、成果主要创新点成果是按照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的综合性改革,形成特色培养、资源融合,协同创新的实践教学新模式,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2+2”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原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所设定的专业方向进行了统一点对点的规划,构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本原的分类融合、特色培养的分年级、跨专业的培养模式,形成“教与学、学与用、用与优”的合力优势。
模式已于2015年启动,在师生中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并取得实质性成效。
(2)“多维度、多层次、多平台”一体化体系的创新——结合学科特点,形成教与学的多维度:以教师为主导的集体评阅、分类指导、过程控制、优化学习;以学为主原的课程定制、知识对接、学习交流、展览展示等,目标明确能针对性的解决实质问题。
学与用的多平台、多层次:集功能、材料、工艺、创新研究应用的各类平台的优化;课程群制、项目制、竞赛制、导师制集各种资源的高效整合,为学生从基础学习到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了可循环递进的深度层次融合。
004-武汉理工大学-25-梁传杰-“12324”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理工大学成果科类:工学申报等次:二等奖一、成果主要创新点(一)提出了“12324”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新路径,即瞄准一个目标(提升职业发展能力)、破解两大瓶颈(教育资源不足和企事业单位等主体积极性不足)、强化三项建设(课程体系、支撑平台、师资队伍)、推进两项改革(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夯实“四项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条件保障)。
(二)集成创建了“校内外平台支撑+团队指导+三阶段进阶”为内核的多种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一)理论研究:主持国家、省部等各类科研课题8项,发表高水平改革研究论文23篇,出版专著1部,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开展了系统研究。
(二)系统建设:加强以职业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建设精品课程、工程硕士在线课程等各类课程221门;加强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平台支撑条件建设,建成校外研究生工作站56个,数量列湖北省第1位;加强多学科、校内外协同的导师团队建设,组建14个研究生导师团队。
(三)推进改革:一是探索工程硕士培养新模式。
探索了以沙河市为代表的地方政府主导培养模式、以葛洲坝集团为代表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等。
二是推进工程硕士培养机制改革:基于企业、导师、研究生三方需求的驱动机制、基于利益共同体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依托校企战略紧密合作的长效建设机制和能上能下的研究生工作站动态调整机制。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一)研究生受益规模大:每年930余人,占总规模1/3以上。
(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2011年至2015年,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数由2378项上升到2876项;获发明专利由52件上升到118件;获软件著作权由18个提升到95个;近6年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率达100%。
(三)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先后受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等学会和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等邀请,作大会邀请报告30余次;探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得到教育部、科技部、广东省、河北省领导高度重视并专程考察,光明日报等主流报刊曾作专题报导。
高教学会教学成果奖申报表
学会编号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
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
申报、评审表
题目
申报者
成果类别
推荐单位
申报日期:年月日
填表要求
1.表内各项内容均应属实,作者姓名及先后顺序必须与原成果一致。
2.教材应提交本校的采用证明及学科专家评语1-2份,如有其他学校采用证明,更好。
作者除主编、副主编、主审外,其他作者应在书内有文字体现。
3.各类课题研究报告,要提交结题验收书,以结题验收书上成员为准。
4.不属课题类的调查报告或有关研究报告,必须提交相关单位的证明,杜绝临时增加成员。
5. 各级各类学术会议交流论文,以原文作者为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理论研究:主持国家、省部等各类科研课题 8 项,发表高 水平改革研究论文 23 篇,出版专著 1 部,围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开展了系统研究。
(二)系统建设:加强以职业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培养方案和课程 体系建设,建设精品课程、工程硕士在线课程等各类课程 221 门;加 强以培养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平台支撑条件建设,建成校外研究生 工作站 56 个,数量列湖北省第 1 位;加强多学科、校内外协同的导 师团队建设,组建 14 个研究生导师团队。
范涛
讲师
武汉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
参与教学改革的整体方案设计,参与课题研究、 论证;修改课题研究报告
王发洲
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材料学院
推进材料工程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
1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一)提出了“12324”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新路
径,即瞄准一个目标(提升职业发展能力)、破解两大瓶颈(教育资 源不足和企事业单位等主体积极性不足)、强化三项建设(课程体系、 支撑平台、师资队伍)、推进两项改革(培养模式和培养机制)、夯实 “四项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条件保障)。
2
姓名
专业技术 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 教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梁传杰
研究员
武汉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
参与教学改革的整体方案设计,参与课题研究、 论证;撰写相关的研究论文,修改课题研究报告
刘勇波 助理研究员
武汉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
参与教学改革的设计、论证,提出全日制工程硕 士课程体系优化的具体方案,提出研究生公共实 验课程教学平台总体建设方案并组织实施;提出 研究生工作站“分级管理、四级递进”的建管模 式并组织实施;制订专业实践的相关制度文件, 具体主持整个课题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 武汉理工大学
成果科类:工学
申报等次:二等奖
成果名称: “12324”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
完成单位:(1) 武汉理工大学 ___、(2)_______、
(3)__
__
成果主要完成人:梁传杰、刘勇波、王卫华、马廷奇、吴建锋、沙成彧、范 涛、王发洲
(三)推进改革:一是探索工程硕士培养新模式。探索了以沙河 市为代表的地方政府主导培养模式、以葛洲坝集团为代表的校企联合 培养模式等。二是推进工程硕士培养机制改革:基于企业、导师、研 究生三方需求的驱动机制、基于利益共同体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 依托校企战略紧密合作的长效建设机制和能上能下的研究生工作站 动态调整机制。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王卫华
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
提出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整体方案,并 组织实施。提出修订完善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 案的原则意见,组织开展工程硕士课程体系优化 与平台、课程建设,指导实施“1.5+1.5+1”三阶 段进阶培养模式,协调进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完善 与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参加课题论证、研究和 研究报告的修订
马廷奇
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
负责全日制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 改革与实践的前期调研和相关理论研究;全日制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改革的校内外比较研究工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吴建锋
教授
武汉理工大学 研究生院
参与项目的总体设计,总体协调教改项目的实 施,参与研究报告的修订
武汉理工大学
沙成彧 助理研究员
研究生院
具体组织公共实验课程教学平台建设和验收工 作,组织研究生工作站的评估工作,组织实验课 程、案例库、课程资源库的建设,组织专业实践 管理,参与课题研究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一)研究生受益规模大:每年930余人,占总规模1/3以上。 (二)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2011年至2015年,研究生参与科 研项目数由2378项上升到2876项;获发明专利由52件上升到118件; 获软件著作权由18个提升到95个;近6年工程硕士研究生就业率达 100%。 (三)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先后受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 会等学会和河北工业大学等高校等邀请,作大会邀请报告30余次;探 索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新模式得到教育部、科技部、广东省、河北 省领导高度重视并专程考察,光明日报等主流报刊曾作专题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