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乐:六朝时期的道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马伯乐,已故法国著名道教研究学者

该文选自法国马伯乐《道教与中国宗教》(Henri Maspero,Le Taoism et Les Religions Chinoises,Editions Galllimard,1971)中“六朝时期中国人宗教信仰中的道教”(Le Taoisme Dans Les Croyances Reli gieuses Des Chinois A L’Epoque Des Six Dynasties)一章,第293页至330页。

一、道士及对不死的探究:肉体的技术

所有有关中国的书籍中都提到了它的三个宗教:儒教、佛教和道教。前两种宗教被谈论得不少,但对道教却鲜有提及——除了在拿古代老子的哲学和现代巫觋仪式(以跳舞、念咒等形式来降妖伏魔的仪式)做比照之外。由于偏执于老庄等伟大的古代道家哲学家的才华,中国人和欧洲人只在道教中看到了古代大师学说在现代腐败堕落的一面。但道教还有另外一番光景,应放置于古代农业宗教的背景下观照——那是一个只关乎集体而不给个体以空间的年代。

古代宗教只关心社会集团。在中国诸侯林立的时代,宗教为诸侯国的集体祭祀,如同希腊宗教和罗马宗教是城邦的集体祭祀一样。这种古老的宗教与诸侯社会一起没落。与此相反,道教则是中国人开创个人宗教的尝试。它在远东世界扮演的角色与俄耳甫斯教(Orphism)和神秘主义在古希腊世界扮演的角色一样,其结局也相似(但并不完全),即让位于外来宗教——佛教。而佛教则在接下来的某个时期的中国,扮演着与地中海世界的基督教一样的角色,只是佛教并未占领最终的上风。纪元前后的中国,其所表述出的个人宗教情感的长期努力与同时代的西方世界非常相似。2000年前地中海世界所面临的问题几乎同样地和同时地摆在黄河两岸。尽管二者的解决方案不同,但至少有相似之处,基本都沿着相似的轨迹发展。

道教诞生于公元前最后几个世纪。当时,古代农业宗教解体,结束了其与古代社会业已紧密的联系,停止了对业已不安的精神的抚慰。道教的发展在汉代帝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并在六朝时达至巅峰——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政治和宗教的动荡中。7世纪,唐朝的太平盛世给予道教致命的打击:唐王朝将儒家的秩序重新引入精神与行政;而其与佛教的竞争同样使之遭受磨砺。于是,道教逐渐丧失了对公众的影响力,以至竟萎缩成一个僧侣的宗教和巫觋的祭祀。尽管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一些伟大的宗教家曾使它重拾声誉,但其衰退之势仍一发不可收拾,并导致了今天的濒死局面。

辉煌时期的道教,即六朝(公元4世纪到6世纪)道教,正是我要让你们了解的。下面我将顺次描述其主要思想。

道教为救度型宗教,其主旨是带领信徒到达永生。道士对永生的追求并非精神不死,而是肉体本身的物质不死。这并不是解决不死的几个可能的方案中的自主选择,对他们而言,这是唯一的可能。在希腊—罗马社会,人们早就习惯将精神与物质对立,这在宗教概念中表现为独一的精神性灵魂与物质性肉体的对立。但对中国人而言,他们从未将精神与物质截然分开过,他们认为世界是一个从无(空虚)到有(物质)的持续发展的过程,灵魂并没有扮演与可见的物质性肉体相对立的不可见的精神性角色。此外,每个人身上过多的灵魂使它们中没有谁足以单独与肉体相匹敌。事实上每个人都拥有着两组灵魂,一组内含3个,比较高级,称为魂;另一组内含7个,比较低级,称为魄。尽管在关于这两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会变成什么的问题上存在多种说法,但人们仍一致认为死亡时它们会分散。无论活着还是死亡,人的魂魄都显得极其脆弱而松散。人死后,当这精神的小群体解散后,如何还能让它们重新集合又重组成为一个统一体呢?而与之相反的是,肉体是唯一的,它服务于所有的灵魂及其它神灵,肉体如同它们的居所。人们认为只有在肉体中才有成仙的可能,才能使活人人格得以延续,而不是被分裂成几个人格,处于一种各自分裂的状态。道士们相信,这必要的肉体,来世应将是一个被造的新肉体。他们在救度死人的问题上吸收了这个思想,想象在另一个世界里通过熔炼魂魄而使死者得到一个不死的肉体——条件是在活人们虔诚地祷告和正确的仪式干预下。但他们并没推广该理念。保持活的肉体依然是获得长生的正规手法。需要延续的正是那个要死亡的肉体,或毋宁说在活着的时候便将它替换成不死的肉体,培育生发不死的器官,如皮肤、骨头等等,从而逐步替换要死的器官。能做到这点的道士即能不死,并能“白日飞升”。

作为目标传达给信徒的关于肉体成仙以及消除死亡的说法,在事实面前很快象谎言一样暴露出来。显而易见,所谓“白日飞升”只能是种例外。实际上,所有的信徒,包括最虔诚的道教徒在内,都象常人一样死亡。如果不能解释这个现象,信仰就无法传播。道教所采用的解释是,为了不给世俗社会带来困扰(因为世人认为死亡是件正常的事情),那些不死成仙的人只能假装死亡,人们按照惯常的仪式将他埋葬。但这不过是假死,装在棺材里的不过是一柄宝剑或一支竹杖,他事先将之变成了自己尸体的模样。而他真正的身体早已飞升成仙。这就是人们所谓的“尸解”。

成仙必先转化肉体,这种必要性迫使那些期盼有生之年成仙的道士承担着数量和种类同样繁多的任务。他必须“养形”使身体得以转化,“养神”使形体久固。为此他们必须潜心进行各种不同的修炼。这些修炼分为两类不同的技术。就物质层面而言,为“养形”——即消除物质性身体的衰老和死亡的导因,在身体内部创造一个神仙胚胎,该胚胎结成、长大、成熟,将粗糙的身体改变成精微不死的身体,而上述这些是服饵和呼吸训练所带来的结果。就精神

层面而言,则为“养神”——即加强人格统一性的要素,增长对体内身神的控制力,将这些诸如神、精灵和灵魂的身神留在体内。这对生命的持久非常必要,而这些则是凝神和冥想所能带来的结果。通过前者,人们加强了身体也即生存的物质性载体;通过后者,人们在体内保持了所有居住其中的身神的统一,从而延长了生命本身。

人的身体(小宇宙)实际是一个与外在的世界,即中国人所谓的天地(大宇宙)一样的世界。这个小宇宙中也住满了神灵。生命与“气”一道进入身体,“气”通过呼吸下达肚腹,在这里与藏在下丹田的“精”交汇,他们的结合产生出“神”,这是人的主导要素,它控制人行为的好坏,赋予人人格。该“神”,与我们所说的“灵魂”不同,是暂时的。它是外来之“气”与每个人体固有的“精”结合后所产生的,人死时“气”与“精”分离,“神”也就消失了。人们通过适当的修炼来增强“气”和“精”,从而强化“神”。

身体被分为三个部分:上部(头和臂)、中部(胸)和下部(肚腹及腿)。每个部分都有各自类似于司令部那样的生命中枢——即三“丹田”(“丹”之得名源于朱砂是不死丹药的主要成分)。第一丹田是泥洹(泥丸,该词源自梵语“Nirvana”,涅槃)宫,在大脑中;第二丹田是绛宫,在心脏附近;第三个丹田为下丹田,在腹内肚脐之下。人们设想大脑中有9个叠成上下两排的一寸见方大的小房子,一排5个另一排4个,入口在两眉之间(很可能是对脑室具象却粗略的想法)。下面一排,从眉心的入口开始,为“明堂”,之后为“洞房”,“洞房”之后是“丹田”,然后是“流珠宫”和“玉帝宫”;上面一排,则是“天庭”、“太极真宫”以及位于丹田正上方的“玄丹宫”,最后是“天皇宫”。胸部,以楼阁(气管)为入口,通达“明堂”及其他各室。“流珠宫”为心脏。腹部中,“明堂”指脾,脐下三寸为丹田。

三丹田都有神灵驻守,使之不受恶灵和邪气的侵犯。但那些凶邪的精灵却总徘徊在守护神的附近。最为有害的为三虫(或称三尸),它们在人出生前就分别驻扎在人体内部的三个丹田中:青姑在头部泥丸宫、白姑在胸部绛宫、血尸则在下丹田。它们不仅侵犯丹田,直接导致人的衰老和死亡,还上天庭诉人罪过,企图以此缩短它们寄居的人体的寿命。因为人死后,人的灵魂会按生前的地位,或下地狱或囿居坟墓;而三虫不一样,它们正好获得解放,人们将之称为“幽鬼”。主人死得越早,它们就越早得解放。修道之人应尽早摆脱它们。要做到这点,就应“断粮”,因为三虫诞于谷物之精,并以此为生。

为了耗绝“三虫”,“辟谷”成为道教所有饮食制度(食饵)的基础。此制度极其严格,要求禁绝酒、肉,以及味重的植物类食物,以免骚扰厌恶血腥及葱蒜味的体内身神。但这还不足以消灭它们,还应服食致它们于死地的丸药(有很多处方),这须坚持数年。此外,所有的食饵法只有长期坚持才有功效。但这些做法如此高难,以致人们通常不能一举成功。例如陶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