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教学计划
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篇一: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执行情况分析一、法语专业基本情况江汉大学文理4学院自20XX年向湖北省教育厅申请新增法语(本科)专业,经省教育厅批准厉,于20XX年9月正式招收第一届法语(本科)专业学生。
自招生以来,我部法语专业已经发展至四个年级六个班共165人,其中,10级法语专业有1个班,共33人;11级法语专业有2个班,共49人:12级法语专业1个班,共36人;13级法语专业有2个班,共47人.二、法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和特色经过近4年的发展,我部法语专业培养方案经过了一些改革与发展,体现出我部培养方案的思路和特色。
1.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课程设置全国设立法语(本科)专业的高校有几十所,作为独立学院的法语专业,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自身特色,并符合三本学生的实际情况,是我部申请新增法语专业之初就在考虑的重点。
根据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入校的分数普遍低于其他设立法语专业的高校,而且等学习惯往往有缺陷,面对一门新语言的学习,课程设置如果和其他一本或二本高校一样,教学双方的压力过大教学效果可能难以达到。
所以我部法语专业设置在办学伊始就致力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办出自己的特色:如。
这类课方向明确、特色鲜明,它们的开设主要是着力培养应用型法语人才,以期能使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扎实语言功底并了解商务、科技等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能在人才市场上具有自身的竞争力。
2.以能力为中心,积极修改课程设置我部法语专业的培养方案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积极进行修改和调整,使教学真止与实际相结合,达到良好的效果。
作为一个新兴的三本院校的法语(本科)专业,在办学之初有些课程设置未必能完全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在近四年间,法语专业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积极修改和调整课程设置、实践环节等各方面,希望通过对培养方案的不断完善,能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真止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使学生的法语水平能得到真止的锻炼和提高。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机构为培养学生所设定的具体目标。
一般来说,人才培养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科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掌握所学专业领域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在学科领域进行研究和创新。
3.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实践操作、实际应用和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合作能力,能够在团队中协作完成任务。
5.职业素养:培养学生具备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培养规格涉及到培养的学科、层次、专业及其培养的方法、手段等。
课程设置是指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设计学生所需修习的各门课程的内容、学时、学分、教学方法等。
教学计划是具体实施课程设置的方案。
它包括每门课程的教学
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以及课程安排、学期安排、学分要求等。
教学计划是高等教育中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
学校人才培训计划方案
学校人才培训计划方案一、总体目标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需求日益提高,要求他们具有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为此,本学校制定了人才培训计划,旨在通过持续的培训和发展,提升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推动学校整体发展。
二、培训内容1. 教学技能提升培训内容包括课堂教学方法、学科教学技能、教学设计与评价、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通过系统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2. 教师职业发展培训内容包括教师职业规划、教育心理学、学科教学知识、学生心理辅导等方面。
通过专业培训和辅导,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工作方式,并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才能。
3. 管理技能提升培训内容包括领导力培养、团队建设、决策技巧、沟通技能等方面。
通过专业培训和实践活动,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增强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 学校教育文化建设培训内容包括学校教育文化理念、学校文化建设、学校管理模式、学校文化传承等方面。
通过专业培训和实践活动,加强学校教育文化建设,培养学校优良的教育文化,提高学校整体形象和声誉。
三、培训形式1. 内部培训学校开设内部培训课程,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授课,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管理技巧等方面。
通过内部培训,提高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2. 外部培训学校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外部培训课程,包括学术研讨会、行业交流会、专业研修班等,以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专业水平和视野。
3. 实践活动学校组织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包括课堂观摩、教学比赛、科研项目等,通过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四、培训评估1. 培训效果评估学校建立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包括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等方面。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地质学系人才培养基地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力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得当的管理手段,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教学体系突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为总原则,在教学体系中,坚持加强基础,放宽专业,强调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体现专业特色,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追踪学科发展动态,立足学科前沿,注重多学科渗透,重视实践课,加大教学实验条件和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
我们建立了以地质学基本理论为主导、以新技术为手段,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地质学前沿动态的课程体系。
删减了内容陈旧、重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增加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跨1级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增加富有特色的选修课程。
全面改革了实践教学构架,赋予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实践、科研实践、毕业实践新的内涵,构成了全新的、科学完整的地质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新教学计划与原计划相比,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以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
根据学科优势和地域特点开设特色课程,使科研、师资、地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2.教学实验实习体系实践教学是地质科学人才培养环节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认识与方法的锻炼,具有明显的单科性和验证性,启发学生自主思维不足。
针对地质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目前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对原有体系的改造,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突出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与创新性,打破课堂教学分门别类、自成体系、单课独进的教学过程,使不同课程内容互相交融。
高水平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奠定了教学的高起点和高标准。
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自我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形成了实践教学从理念到形式全面改革。
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
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的缝隙,洒在键盘上,那些跳跃的字母仿佛在低语,告诉我今天要写的是一份教学计划与培养方案。
我的手指轻轻敲击着键盘,思绪如潮水般涌来,那些年的教学经验和思考,像老朋友一样,一一浮现。
一、目标定位我们得明确培养目标。
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持续学习的动力。
这个目标,就像是一座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二、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这是培养方案的基石。
我们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这些知识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更深领域的大门。
2.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市场需求,设置相关的专业课程。
比如计算机科学、、金融学等,这些课程就像是一块块拼图,让学生逐渐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3.实践课程: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能力同样不可或缺。
我们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项目中成长。
可以是实验、实习、实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
三、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通过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项目驱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项目相结合,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3.讨论式教学: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交流讨论,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
四、培养途径1.学术交流:定期组织学术讲座、研讨会等,让学生接触到前沿的知识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2.实习实训: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3.国际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国际交流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模式。
五、评价体系1.过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
2.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一、引言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高等教育机构为提供优质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制定的重要文件。
本文旨在探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科学有效地编制和实施。
二、人才培养方案1. 定义与重要性人才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机构对相关专业所培养人才的目标、培养方向和培养要求的具体规划与安排。
它的重要性在于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发展方向,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个人学习和职业发展。
2. 编制原则(1)贴近社会需求:人才培养方案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确保培养出的人才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
(2)目标导向:设定清晰的培养目标,明确学生所需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
(3)灵活性与创新性:培养方案应具备灵活性和创新性,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和行业需求。
3. 内容要素(1)课程设置:确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比例,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合理设计课程内容。
(2)实践教学:加强实践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课程评价与考核:制定科学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论文、实践项目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计划1. 定义与重要性教学计划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针对不同学年学期的具体教学安排和计划。
它的重要性在于确保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2. 编制原则(1)合理分配学时:根据课程设置和学生学业负荷,合理安排各门课程的学时分配。
(2)统筹兼顾:兼顾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的教学安排,使学生获得全面的知识与技能。
(3)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实施个性化教育。
3. 内容要素(1)学习目标:明确每门课程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
(2)教学方法:选择适合不同课程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等,提高教学效果。
(3)教学资源: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利用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方案与计划的衔接1. 衔接方式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之间的衔接应该是密切的,前者提供了总体的目标和要求,后者则具体规划了每个学年学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4800字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4800字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为了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因此,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高校教育改革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一、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针对各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教学要求而制定的总体规划。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是由学校制定的,各专业需要制订符合学校总体规划的方案,以期在今后继续培养出更多符合行业、社会和国家需求的优秀人才。
人才培养方案一般由岗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实习计划、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五个部分组成。
1.岗位培养方案岗位培养方案是针对每个专业的,根据国家行业要求及相关要求,规定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岗位培养目标,作为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指导。
例如,IT专业岗位培养方案规定了学生要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科学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进而成为深入开发计算机软件系统和应用系统的技术骨干。
2.教学计划教学计划是一门课程的编排和安排,旨在使学生获得本专业知识技能,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学习,期望能符合规定要求的水平。
教学计划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等部分,根据专业特点来安排,而且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教学计划。
3.实习计划实习计划是指学生在专业培养期间,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具有生产性的实验室实行一定时间的实践教育。
实习计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职业要求、加强职业素质,掌握专业新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
因此,实习计划的设定至关重要,它7能帮助学校更好地地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4.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包括必修课、选修课等,它是为了产生合适的课程形式,帮助学生认识、掌握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培养科学思想、良好的学风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
学校应该根据其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学科优势和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律等实质依据和原则,善用先进教学法,制定适合本地区和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课程设置。
5.考核评价学校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考核评价,这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专业要求的重要指标。
经济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1、通识通修课程(69 学分) 指选:通识教育课程,共 14 个学分,开设学期在 1-8 学期。 必修: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基础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
78
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纲要、形式与政策、军事理论、军训, 共 18 个学分,开设学期在 1-6 学期。)
核心课两部分组成;(3)选修课程,包括学科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跨专业选修课、公共选
修课和第二课堂等课程;(4)毕业论文/设计。
2. 培养路径
学院本科培养路径采取三阶段培养的模式,即大类培养阶段、专业培养阶段和多元培养
阶。,其中大类阶段的学生按管理大类统一招生和培养,不分专业,该阶段主要学习通识通修
课程和学科平台课程;在大类培养完成后,通过专业分流转入专业培养阶段,该阶段由各专
经济学院拥有一批具有国外留学背景、学术水平较高、学术影响较大的、年富力强的师 资队伍。现有教职工 64 名,其中教授 28 名(博导 22 名),副教授 23 名。并拥有国务院学科 评议组成员 1 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2 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 人,国家级教学名 师 2 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5 人,人事部等 7 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 人。在科学 研究方面,近年来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8 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7 项(其中 3 项 为重大项目)、教育部社科研究项目 19 项,并数十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学术奖励。另外, 有 2 人获得过“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经济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一、南京大学经济学院概况
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前身是南京大学经济系在 1988 年和管理学科一起组建的商学院,经 过了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于 2006 年设立经济学院。目前设有经济学系、国际经济贸易系、 金融与保险学系、产业经济学系 4 个系和人口研究所,拥有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 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国家文化部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 学文化产业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以及国家 985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经济发展与转型研究中 心”和国家级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经济学院还拥有本科专业 5 个,硕士点(含人口研究 所)9 个,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博士点 8 个,博士后 流动站 2 个,国家重点学科 1 个,省级重点学科 1 个。
2024年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汇总(五篇)
1.总体设计原则: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修满规定的最低总学分166学分,取得毕业资格。
八、授予学位
取得毕业资格的学生,经本人申请,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经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九、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表
xx
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篇二
深入研究中职学校测绘工程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当代测绘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高素质的测绘人才为目标,因此在测绘工程专业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教学导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障教学效果,全面促进中职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历史学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历史学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一、历史学系概述南京大学历史学系前身溯源于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国史科。
1952年院系调整时,由原中央大学历史系、边疆政治系和金陵大学历史系合并而成。
百年来,一批杰出史学家为本系的学科构架和特色的形成,完备教学体系的构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全系设有两个本科专业:历史学与考古学;五个博士点(含硕士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专门史(国际关系史)、考古学与博物馆学。
此外还设有国际关系、民族学硕士点,中国思想史、边疆学、国际关系博士点。
其中世界史为国家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是江苏省重点学科。
1995年,本系确定为国家教委直属文科人才培养系科研基地。
1996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1998年,获准成为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单位。
本系设有一批研究机构,其中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现本系有教职工67人,其中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29人),副教授22人。
本科生177人,硕士生300人,博士生257人,博士后13人。
二、指导思想历史学的任务在研究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知古鉴今,展望未来,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必须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现代化建设和繁荣民族文化培养优秀的跨世纪的史学人才。
本计划既要发扬我系传统的教学特色,强化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功的教育训练,同时注重人文学养、文理渗透以及社会工作能力和竞争力,满足日渐广泛的社会需求。
三、培养目标1、历史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史学人才和人文型复合人才,通晓本专业的基本学识和技能,并具备与本专业相关的社会科学之专门知识,了解本专业新近的发展与成果,能够阅读和运用中国历史文献和书刊,熟练掌握一种外国语言,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初步的研究能力和社会工作(包括涉外事务)能力;能够胜任:(1)高校和科研机构之教学、研究工作;(2)党政机关、涉外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之宣传教育、编辑出版、行政管理、公关接待、文化交流等工作;(3)考古、文博单位之相关专业工作。
外国语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模块 B(交叉复合类人才课程):在达到专业准出标准之后,建议从新闻学、法学、经济 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选修课程,以利于获得副修学位。(建议选修的课程如:新闻学院 的传播学概论、媒介发展史、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广播电视概论、新闻 写作、新闻编辑学;法学院的知识产权法、国际公法学、外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西 方法律思想史、人权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社会学系的社会学概论,人类学概论,中国社 会思想史,社会调查方法;商学院的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WTO 概论等。)
六、分流培养机制 (参见外院总体分流培养机制)
多元培养阶段的个性化模块课程组合及学分要求: 模块 A (专业学术类人才课程):在达到专业准出标准之后,再修读专业或跨专业(文史 哲类的)选修课程,同时修读硕士研究生一年级 2-4 门课程。在课程设置方面做到本硕贯通。 模块 B(交叉复合类人才课程):在达到专业准出标准之后,建议从新闻学、法学、经济 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选修课程,以利于获得副修学位 模块 C(就业创业类人才课程):在达到专业准出标准之后,根据自己的需要选修跨专业 的相关课程。
外国语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一、学院介绍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的前身为 1917 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设立的英文专修科,伴随着南京 大学的发展,她经历过不同时期,数易其名。五十年代初成立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1993 年外国语言文学系扩建为外国语学院。在将近 90 年的漫长历史中,7000 多名学生在此学习过。
二、指导思想
英语专业既是一门学术性很强的传统文科,又与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密 切相关,有很强的应用性。本教学计划旨在继承和发扬英语系的传统教学特色,培养学生扎 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强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训练,结合社会需求以及学生个人的兴趣 和能力,注重中西贯通,增强研究意识,注重培养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良 好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是高等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个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能够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使其具备应对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就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及教学计划的制定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向、培养模式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设计,旨在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规划和发展路径。
设计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满足以下几个要素:1. 培养目标明确人才培养方案应明确定义学生的培养目标,包括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要求。
培养目标的设定应紧密结合社会对各个专业领域的需求,既要注重学生的学科素养,也要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2. 灵活多样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应提供不同的培养模式供学生选择,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
例如,可以设立学术型、职业型和创新型等不同培养模式,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3.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结合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积极创新教育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可以采用问题导向学习、项目驱动学习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学评估的科学有效人才培养方案应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估方式,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
评估方式应包括课程考核、学习报告、实践实习等多个方面,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计划是将人才培养方案具体实施的一种操作性文件,需要对每个学期的课程、学分和教学安排进行具体规划。
下面,将从课程设置、学分要求和实践环节等方面探讨教学计划的制定要点。
1. 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应合理设置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等。
必修课应包含学生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核心能力的培养,选修课则提供学生更广阔的学习选择面。
同时,应适时引入前沿科技和学术发展的新知识。
2. 明确的学分要求教学计划应明确每个学期或每个学年的学分要求,以便学生能够清晰掌握修读课程的进度和学分累积情况。
南京大学管理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和指导性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管理学院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坚持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核心、人才培养 为根本”的办学理念,贯彻“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融通,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融通,拓宽基础 与强化实践融通,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通”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个性化、多元化的人才培 养体系,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引领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二)培养思路 为实现我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学院提出本科教学以“夯实基础,培养能力,注重实践,引 领创新”为人才培养思路,加强本科通识教育平台建设,推进本科教育课程体系中的自然科学、 人文社会科学和专业知识之间的融合贯通,提高学生跨学科、跨文化的理解能力及团队合作 意识,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同时,通过课堂实验、 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手段,强化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通过改革教育教学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推进研究型教 学和探究式学习,促进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建立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 兴趣,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我院近三年各专业招生数占全院的比例为:工商管理 24%,会计 12%,财务管理 12%, 营销 18%,电商 15%,人力资源 12%。
(四)专业准入和准出标准
1、专业准入标准
院内申请参加我院专业分流的学生必须完整学习过我院该年级已经开设的如下课程:
(1)分层次通修课:第一层次的《微积分Ⅰ》、《微积分Ⅱ》、《线性代数》,以及《概率 论与数理统计》,层次一和层次二的《大学英语》,层次二的《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层次一 的《大学计算机应用》。
需修学。
(七)推荐免试各专业研究生要求
各专业推荐免试研究生从下列学术性人才中选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地质学系人才培养基地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力图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综合素质教育、能力培养和得当的管理手段,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1.教学体系突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为总原则,在教学体系中,坚持加强基础,放宽专业,强调地球、资源和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体现专业特色,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质量,追踪学科发展动态,立足学科前沿,注重多学科渗透,重视实践课,加大教学实验条件和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力度,实现现代化教学手段。
我们建立了以地质学基本理论为主导、以新技术为手段,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地质学前沿动态的课程体系。
删减了内容陈旧、重复的课程与教学内容,增加地球科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跨1级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例,增加富有特色的选修课程。
全面改革了实践教学构架,赋予课堂教学实践、课程实践、科研实践、毕业实践新的内涵,构成了全新的、科学完整的地质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新教学计划与原计划相比,加大了选修课的比例,以充分发挥综合大学的优势,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
根据学科优势和地域特点开设特色课程,使科研、师资、地域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2.教学实验实习体系实践教学是地质科学人才培养环节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原有实践教学体系突出认识与方法的锻炼,具有明显的单科性和验证性,启发学生自主思维不足。
针对地质学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目前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对原有体系的改造,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创新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突出实践教学的综合性与创新性,打破课堂教学分门别类、自成体系、单课独进的教学过程,使不同课程内容互相交融。
高水平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的转化,奠定了教学的高起点和高标准。
激发创新意识,训练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自我设计、研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形成了实践教学从理念到形式全面改革。
我系实验实习体系由野外教学实习和课程教学实习两个模块组成。
野外地质实习是地质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技能训练和素质培养的有效途径。
按照教学计划,我们安排了4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野外实习。
一年级秦皇岛实习是一次地质认识性质的实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地质的感性认识,初步掌握野外观察、认识、记录、描述地质现象的`方法和罗盘仪等地质工具及图件的使用方法,了解华北地台的地层和地质特点。
二年级学生野外实习以全面训练为主,使学生掌握野外剖面测量、数字化地质填图、资料整理、绘制图件和编写报告的方法与技能和野外地质工作的一般程序。
三年级科研实习是为学生设立的一次野外地质综合训练。
本次实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不同地质构造单元特点及野外工作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工作态度以及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毕业实习则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使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得到一次全面的综合训练。
课程的室内与野外实习是实习体系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课程实习以理解和深化课堂讲授的知识点为主,一般在课程的后期安排一些综合实习,全面考察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
课程地质野外教学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们对课堂上所了解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经过野外对典型实例的实际观测,在取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训练和提高他们的理性认识。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演习机会,促进读书方法的改进。
这种教学活动促使教学内容延伸,教学内涵扩大,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3.科研体系让高年级学生直接加入老师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学生直接加入老师的研究课题使学生的科研素质明显提高。
进入研究生阶段后能够很快深入到导师的研究课题中,撰写发表论文。
4.政治教育与管理体系突出理想信念教育。
我系学生进校的第一节课,就是理想信念教育,我们始终把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地质专业,献身地质事业,报效祖国做为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一抓到底。
同时把教书育人做为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神圣的职责。
以学风建设为中心,狠抓学生的素质教育。
在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确定了以学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思路,制定了一系列的相关规章制度,把学生的注意点最大限度地引导到学习上来。
举办名人学者谈治学系列讲座,狠抓环境育人,把系内作出重大贡献的专家们的画像挂在实验室,营造出了一种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氛围,这些做法对学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5.人才培养基地专业建设与改革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设立在综合性大学,地质学系的地质专业是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所属专业。
(1)专业建设目标地质学专业旨在培养适应我国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知识结构合理,具较强动手能力和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立志献身地质事业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地质学专业人才既能在地球科学的科研、教学、生产和管理方面从事地质理论、地质应用和综合研究,同时也可以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2)专业建设概况①、专业建设基础地质学专业以综合性大学地质学系为依托,已初步具备了国内一流的办学条件。
地质学系拥有设备先进的多媒体实验室、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实习室、图形图像信息处理实验室、计算机制图及其它专业实验室、陈列室等,全系所有的教学实验室、实习室、教室全部实行全天对学生开放。
全系局域网已经建成开通,计算机机房免费上机。
系图书资料室除拥有大量图书资料、电子出版物及一流的环境和硬件条件外,还可供师生随时免费上网查阅资料。
专门为本系学生设立了“张伯声奖学金”、地学攀登奖学金、地学育才奖学金等,全系学生的奖学金享受面超过70%。
②专业建设基本要求在现有良好办学条件基础上,地质学专业依据“国家理科基础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制定专业建设、培养规格和教学方案。
培养规格: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地球结构、物质组成和时空变化的基本理论,了解地球的演化规律。
在认识能力、动手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受到一定的训练,掌握基本技能和现代手段、掌握地质科学研究的思维方法为探索、解决人类赖以生存的和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能源、环境和灾害等地质问题、科研管理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毕业生应具备以下知识和能力:a.掌握数、理、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的原理与应用。
b.掌握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地质研究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
c.具有对地球科学认知的基本能力,能应用所学知识尝试解决地质研究和具体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d.了解地质科学发展现状、前沿和热点问题,跟踪地质科学研究的最新理论,具备创新的思维和能力。
e.具有一定人文科学基础,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
f.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撰写科研论文、研究报告及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g.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和阅读综合及其它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
③课程体系主干课程体系: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计算机基础、工程数学、地球科学概论、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学、地史学、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性与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技术与应用、大地构造与中国区域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岩石物理化学、现代分析测试方法、经济地质学、Palaeoecology、Geobiology、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计算机在地质学中应用、地质软件应用等。
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按课程实施内容及要求,间插课间室内实习和野外实习。
另外专门的野外地质教学实习包括:一年级秦皇岛地质认识与实践;二年级巢湖地质测量与数字填图;三年级鄂尔多斯—秦岭造山带地质走廊区域地质综合教学;四年级科研实习及课程实习。
其中,一、二年级的实践教学侧重于地质认识和基本技能及技术方法训练,三年级实践教学是通过对地质走廊不同构造单元地质特征的综合实践,完成不同课程的交叉融合,完善知识结构,培养综合素质和思维,激发创新意识。
四年级则以研究性实践为主,以张扬个性,培养创新能力。
学分要求:总学分165学分。
其中:通修课程56学分,学科核心课程45学分,学科方向课程21学分,通识课程12学分,选修课程14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1学分,课外附加学分10学分。
教学环节的时间见表中所列。
专业教学计划学时学分结构表专业教学计划(3)课程建设与改革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资讯的海量增长,课程建设和改革已成为与时俱进的日事工作。
自1993年西北大学地质系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实施以来,为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方针,培养“具有扎实基础基础、宽广的知识面和技术技能,又具有较强获取、综合运有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地质学专业在以“强化基础和外语、计算机课,拓宽专业课,重视地质实践和方法技能课”为宗旨的全面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过程中,先后实施国家教育部、教育部高教司、陕西省教委、西北大学等教学改革项目38项。
教改获奖项目16项、出版面向21世纪教材5部,教学课件70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85篇。
为课程建设与改革打下了良好基础。
①室内教学课程建设与改革a.强化数、理化基础和外语、计算机课程按照高等教育要为国家培养大批知识面宽、基础扎实、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国家目标,针对地质学科学领域广、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学科发展快以及注重为经济建设服务等特点,我们在教学课程建设与改革中特别强调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宽厚基础(大理科、大地学基础)背景下的地质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数、理化基础和外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
b.打好专业基础,拓宽专业课程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近年来,我们在强化基础的同时,对专业课程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革,较大幅度地增加了专业选修课程的覆盖面,并大大放宽了学生对选修课程进行选择的自由度。
从而在强化基础的同时,拓宽了专业课程的知识面。
c.教学方法改革为了适应基于计算机和现代技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革命,我们在基地建设初期即开始研制了CAI课件并进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改革,目前本专业全部主干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选修课均已不同程度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地质学概论》等3部电子教材已冠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针对不同课程的特殊要求,我们摄制了“鄂尔多斯盆地-秦岭造山带综合实习”等4部录像教材,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电子教材和网络的作用,我们把自行研制和购买的电子教材及CAI课件安装在网络服务器上,初步实现网上教学,根据教师授课的需要,提供了相关的素材库,编制了示教型课件。
并积极开展了电子教材、电子教案上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