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2023最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

2023最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优秀5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最好的朋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篇一苏教版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课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苏版初中语文第九册诵读欣赏的内容,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鉴于是诵读欣赏篇目在设计教案时注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在备课时以诵读为主线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采取诵读、点拨、讨论、质疑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说教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文章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再加引申,提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诊断,阐明了施得“仁政”的必要性。

由战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明确了是否“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败;能否施行“仁政”,决定君主能否得到天下的重要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

二、说教法:依据新课程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本节课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以读为核心,讨论点拨,师生互动。

(一)诵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并学习课文的语言艺术。

(二)设疑导读、合作探究从不同角度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解决疑问,把握课文内涵。

三、说学法: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就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而且本节课执教对象为初三学生,他们已经有一定的文言积累和自学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及用法;(2)学会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实例,提高运用成语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站在正义、仁义的一方,会得到众人的支持与帮助,反之,则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2)学会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分析问题。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由来,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实例,并进行分析。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5.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问题。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语及其解释;2. 举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进行分析;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成语的理解程度;2. 学生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问题的能力;3.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历史和现实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2.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分享个人经验和看法,提高学生运用成语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场景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情况,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这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是优秀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第1篇一、直接导入二、确立学习目标1、反复朗读、背诵、理解词句,把握文意。

2、理清文章行文脉络,把握相关文体知识。

3、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三、简介作者、作品1、学生交流积累。

2、出示孟子《孟子》知识。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注意:读音停顿、重音节奏。

2、随师齐读课文──巩固、体会。

3、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议论的中心。

五、翻译理解文意1、出示重点字词、句──交流。

2、请学生质疑、补充。

3、重点检测。

六、朗读巩固──男女生分读七、深入研析质疑:1、文章怎样论述文章中心论点的.?(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行文条理。

)2、在第一个事例中,哪些词最能突出“天时不如地利”?3、第二个事例中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4、提纲试背5、举完两个例子后得出什么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6、“道”与“人和”有何关系?7、战争与治国,哪个是作者最想表现的?为什么从战争入手?八、一分钟试背、涵咏九、结合现实、历史,请学生再举一两个例子证明人和的重要性十、小结十一、诵读中结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优秀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在背诵中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体会选文所说明的道理。

把握文中运用对比,逐层深入论证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采用讲练结合的教学过程及自主探究、师生共同完成练习的教学方法(导读练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孟子和《孟子》,探究孟子的思想。

2学情分析学生认知发展分析:主要分析学生现在的认知基础:学生文言文字词解释、句子翻译、理解分析的基础较差,缺乏语感,教学本文采用感知、理解、记忆、运用、迁移的认知发展线。

3重点难点重点:对选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论证中心和论证方法的把握。

难点:探求孟子思想的核心4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

2. 通过例子说明这一道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正义、道德的一方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而站在错误的一方则会得到较少的帮助。

3. 举例说明: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社会公益活动、团队合作等,说明在遵循道德和正义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情况,并讨论如何应对。

第二章:得道多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帮助。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多助的意思。

2. 通过例子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得到他人的帮助。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得道多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正义、道德的一方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3. 举例说明: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遇到困难时,朋友、家人、社会的支持等,说明在遵循道德和正义时,会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得道多助的情况,并讨论如何应对。

第三章: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失道寡助的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避免失去他人的帮助。

教学内容:1. 解释失道寡助的意思。

2. 通过例子说明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失去他人的帮助。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询问学生对于失道寡助的理解。

2. 讲解含义:解释这一成语的意思,即站在错误、不道德的一方会得到较少的帮助。

3. 举例说明:给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如欺骗他人、违背道德等行为,说明会失去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4. 学生分享: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失道寡助的情况,并讨论如何应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设计精品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设计精品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设计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诸子百家》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该文节选自《孟子·公孙丑下》,主要论述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强调道德、仁义、民心对于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包括:理解文章背景,掌握生词、词组、句式;领会文章主旨,分析论证方法,品味经典语句。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学会分析文章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认识到道德、仁义、民心在国家兴衰中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分析文章论证方法。

2. 教学重点:文章主旨的把握,经典语句的品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如我国近年来在国际事务中秉持正义、援助其他国家的事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词、词组、句式等问题。

3. 合作探究:分小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领会文章主旨。

4.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答,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 内容:a. 作者:孟子b. 时代背景:战国时期c. 文章主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d.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e. 经典语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

2. 答案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清晰,不少于200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方法、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6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6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6篇】九年级《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扩充文言词汇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朗读全文,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论证思路3、反复诵读,品味语言4、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学习目标1、2、3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理解得道多助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导入前些天,我们学习了孟子的文章《鱼我所欲也》,了解了孟子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孟子,进一步了解主张仁政王道的孟子。

二|导学过程(一)、初读文章,把握字音,读出节奏(初读字音和节奏)1、教师范读文章,要读出气势(可找名家的朗读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听读,注意字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大声),读准字音和节奏3、学生试读(可先齐读,后指名读,要找2-3名学生,重点看字音和节奏)(二)、译读全文,读出内容(再读读出内容)1、教师指导分段译读全文。

(可根据内容把文章分段,降低文章的难度。

可分为第一句,三里之城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深也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结尾)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课文,并标出疑难词句2、学生质疑、解答,学生边读边翻译,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山下团结郭:外城环:围池:护城河是:这委:放弃去:离开域:限制固:使巩固畔:通叛,背叛亲戚;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重点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力3、理思路①、教师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②、学生思考讨论: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述的学生交流教师交流时边归纳: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一方天时不如地利防御一方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要人和)域民固国(治国需要人和)威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篇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成语的含义。

2.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这一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解释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举例说明这一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他们在生活中是否曾经遇到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情况。

2.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经历,并解释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分享,了解他们对于这一成语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分享过程中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第二章:理论讲解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

教学内容:1. 深入解释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

教学活动:1.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 让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了解他们对于这一成语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过程中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第三章:案例分析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更深入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

教学内容:1. 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成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

教学活动:1. 让学生分组讨论案例,并分享他们的分析结果。

2. 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总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估:1. 通过学生的讨论和分享,了解他们对于这一成语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享过程中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

第四章:小组讨论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更深入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这一成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内容:1. 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意思。

2. 举例说明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教学方法:1. 讲解法:解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教学步骤:1. 引入主题: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义。

2. 分析案例:举例说明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3.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道理。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看其是否能运用这一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第二章:孟子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 让学生理解孟子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背景和意义。

1. 介绍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2. 讲解孟子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方法:1. 讲解法:介绍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2. 案例分析法:讲解孟子提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步骤:1. 介绍孟子:讲解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2. 讲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讲解孟子提出这一思想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对孟子的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历史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一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2. 引导学生从这些例子中吸取教训。

教学内容:1. 介绍历史上的一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2. 分析这些例子中的教训。

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介绍历史上的一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2. 讲解法:分析这些例子中的教训。

1. 介绍例子:介绍历史上的一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初步了解孟子及其思想。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2.过程与方法:
(1)掌握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2)反复练习诵读,在读中积累文言词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人和”的含义,并从中受到教益。

(2)感悟孟子超人的智慧。

二、教学重点:
1、掌握重要字词的含义,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2、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基本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运用所学议论文知识分析文章。

四、教学方法:预习法,诵读法,讨论法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一篇关于“仁政”思想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解释题目
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题目的意思:
“道”即“王道”,得道:施行“仁政”,助:帮助,失道:不施行仁政,也就是违背道义
请一位同学来翻译一下这句话的意思。

(学生翻译)
师:这位同学翻译得很好。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2)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的思想,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行“仁政”。

(三)精读品味
(1)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第一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是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是比不上。

“人和”是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那这句话主要讲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 “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比较,那哪个更为重要呢?
对,“人和”比较重要。

那又为什么呢?我们接下去看。

(2)“三里之城”的“三里”是什么意思呢?对,三里是周围,方圆的意思;城,是指内城,郭,是个古今异词,古义:外城,今义:姓氏;那“环而攻之而不胜”的“环”又是什么意思呢,对,“环”名词作状语,是围的意思。

第一个而,表顺接;第二个表转折,是“却”的意思。

好,请一个同学给我们翻译这句话(学生翻译)
师:很好。

这句话的意思是: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我们再接下去看,首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句话,“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学生朗读)
“城”是城墙的意思,“池”是指护城河。

池在这里是古今异义词,今指水塘;“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灰甲;坚利,是指坚固锋利。

米粟,是指粮食。

那“委而去之”的“委”是什么意思呢?对,委是放弃的意思,“去”,是指离开,去也是古今异义词,今义:往,到。

好,还是请一位同学给我们翻译一下这句话(学生翻译)
这句话主要说了什么呢?(学生回答)
师:对,“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从防御一方的失利说明“地利不如人和”。

(4)好,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完后面的几句话,“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最后”,
师:读得很好,故是所以的意思,域,本来是名词,但是,在这里却用作动词,这是词类的一种活用,域在这里是使动用法,使……居住,定居。

以是凭,靠的意思。

固国,巩固国防,固,也是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也是使动用法,可以翻译为震摄。

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ﻫ我们接下去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寡助之至”的“之”是动词,到的意思。

“至”是指极点;亲戚,是古今异词,古义:内亲外戚亲戚畔之,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畔,是通假字,通“叛”,背叛。

顺,归顺,服从。

(5)课文的大意我们已经分析完了,现在,请全体同学们再有感情地大声地一起来朗读这篇课文,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五)讨论交流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ﻫ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课堂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八)板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战争事例
论证: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结论: 得道多助——天下顺之治国道理失道寡助——天下叛之
教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