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泰语的亲属称谓对比与分析
亲属称谓的分类及与宗法制的关系以及中英对比
(一)汉英称谓差异
4、汉语亲属称谓男女分明,而英语中有的男女不分。 堂(兄、弟、姐、妹)和表(兄、弟、姐、妹),英
语通用“cousin”。
5、英汉亲属称谓中敬称和谦称的使用差异。 汉语中谦称与敬称并重,谦称如: 在下、犬子;敬称
如:令尊、令堂; 而西方人崇尚自信,一方面要对别人有礼貌,另一方
嫂:《尔雅义疏》云:“然则妇为卑服之称,嫂是 尊老之号。”
弟:《白虎通义·三纲六纪》:“弟者,悌也。心 顺行笃也。”
第三 ,亲疏有别 同辈亲属因父系母系亲疏,如伯(叔)—舅;父— 岳父;堂兄—表兄。
同辈亲属因直系旁系亲疏,如父—叔叔,子—侄、 甥。
一些区别词素通常来体现亲属间的亲疏远近关系, 如:堂、表、外。
面要求自己不卑不亢,所以.英语中很少有谦称。Miss、I
(二)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因素
1、英、汉民族社会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的差异所致
中国经历了长期的封建社会,是专制的封建宗法等 级社会,显著特点就是:重男轻女、内外有别,长幼有序;
而西方受资本主义自由平等思想的洗礼,强调个人权 利,追求个人幸福,而不注重家庭血缘关系的加强。
(二)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因素
2、英、汉民族政治生活的差异所致
中国是大陆文化、封闭文化,古代宗法血缘关系与 政治关系高度结合;
而西方受资本主义自由、平等的影响较深,认为每 个人生而平等,不分贵贱,有利于形成家庭中的平等关 系、平等权利和民主气氛。
(二)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因素
3、英、汉民族经济生活的差异所致
外孙 外孙媳妇
外孙女 外孙女婿
孙子 孙媳
孙女 孙女婿
父 系 称 谓 分 类
现代汉泰入称代词对比
本 文主要采用对 比分析法 、文献研究法 、偏误分析 法
变过 程、使用频 率以及文化特 征等都具有各 自的特色 ,这 进 行 研 究 。
些 特 色 体现 了汉 泰 社 会文 化 方 面 的 异 同 。
( 一)对 比分析方法
运 用 对 比分 析 法 来 研 究 汉 语 和 泰 语 的 人 称 代 词 ,这 种
汉 泰 语人 称代 词 在 口语 、书 面 语 中使用 方 法各 有 异
同 , 本 文 从 现 代 汉 泰 语 人 称 代 词 入 手 ,研 究 汉 泰 人 称 代 词 方 法 可 以突 显 汉 泰 的 语 言 文 化 特 点 。通 过 比 较 分 析 ,可 以 的 相 同和 差 异 ,分 析 出现 偏 误 较 多 的代 词 , 探 讨 汉 泰 代 词 发 现 汉 泰 人 称 代 词 的 差 异 , 也可 以看 到 许 多共 同点 。从 汉 的使 用 方 法 。 二 、 研 究 目的 泰 人 称 代 词 发 展 史 的 对 比研 究 可 以看 出 ,汉 语 和 泰 语 的 人 称 代 词 有 诸 多相 似 之 处 ,这 有 利 于 人 们 通 过 了 解 汉 泰 人 称
本 文 讨 论 汉 泰 人 称 代 词 在 语 义 、 语 法 、 语 用 等 方 面 的 代 词 的 发 展 史而 更 好 地 使用 代 词 。 差 异 , 对 汉 泰 人 称 代 词 翻 译 中 经 常 出现 的 问 题 进 行 归 纳 总 结 ,对 如 何 有 效 地 翻 译 人 称 代 词 应 关 注 的重 点进 行 探 讨 。 ( )文 献 研 究方 法 二 本文在 文献研究 法的基础上 ,依据专业文 献、报刊 、
日 (H N 、LIK E )等皆指听话者 ;第三人称代词 Ⅷ K A ) 训 n 1(H A -H O 、曲 M N m K U ) L (A H f ' 1(H O 、 1 Ⅷ P U KK A ) ( A )等指
汉泰语人称代词称谓功能对比分析
汉泰语人称代词称谓功能对比分析作者:杨桂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21期摘要:汉泰语人称代词在称谓功能方面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
选择恰当的人称代词,要充分考虑到两种语言的异同以及不同语言背后蕴藏的特殊文化背景。
关键词:汉语;泰语;人称代词;称谓;对比作者简介:杨桂兰,女,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14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泰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1--021.引言人称代词是语言词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称呼用语,在不同的场合,选用符合双方身份地位的人称代词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汉语和泰语同属汉藏语系语言,两种语言在人称代词称谓功能方面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特点。
本文试图从汉泰语人称代词称谓功能方面,对比分析两种语言中人称代词语体色彩上的异同。
2.人称代词的定义及分类关于代词的定义,专家学者们的解释大同小异。
一般而言,代词是指具有代替和指示作用的词,其中代替指人名词的代词被称为人称代词。
按代词的语法作用划分,汉语人称代词分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可在句子中充当主语、定语和宾语成分。
多数汉语人称代词属于“指别性”人称代词。
《泰语语法新编》(裴晓睿,2001:41-42)给泰语代词下的定义是,用来代替其他词或词组的一类词叫代词。
根据语法功能的不同,泰语代词分为5类,其中用来代替表示称谓名词的一类词叫人称代词,分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跟汉语一样可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定语和宾语成分。
3.人称代词的称谓功能个人作为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分子,总避免不了人际交往,而人际交往中最令人头疼的就是如何选择恰如其分地方式称呼他人和自己。
汉语中表示称呼的词有很多,如你、我、他、您;你们、我们、他们、咱们等等,上述这些称呼词都是人称代词,尽管人称代词并不属于称谓语,但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特殊的称谓形式。
汉维属称谓词对比分析
亲属称谓的社会称呼法,是把原来的亲属称谓词转用到社会上,增加新的义项,对不月年龄不同关系的人使用不同称呼的方法。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区分“称谓”和“称呼”这两个概念。
亲属称谓是亲属关系的名称,也就是我们使用的“引称”。
亲属称呼是亲属接触时所用的口头的称呼,又称为“对称”或“面称”。
例如︰维吾尔族社会习惯于把结婚入门的媳妇称做自己的女儿,把女婿称做儿子。
亲家之间相互特别尊重对方,在引称中姻亲兄弟姐妹释谓前要加l写eyin以区别于同胞兄弟姐妹。
而在实际生活中,也不把姻亲的兄弟姐妹区分为小姑子、小姨子或大舅子、小叔子等,对称中一律称为自己的兄弟姐妹。
从亲属称谓和称日中,我们多少可以感到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般来说,亲属称谓的使用范围窄,仅限于与自已有血缘关系的人,而亲属称呼的伽范围很广,既可用于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也可用于没有任何亲属关系的人,且使用称目的随意性很强。
但并非所有的亲属称谓都能当做称呼来使用,有的维语亲属称谓uluY b0啪 (高祖)aw憎(曾孙)qowro(玄孙)等就不能转变为称呼。
亲属称谓的社会称呼法大约有两种︰一种是原形转称法(亲属称谓原形不变,词义增加新的义项);另一种是改形转称法(亲属称谓词词形词义都有变化)。
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补充性的。
维吾尔语亲属称谓的社会称呼法中,由原形转称法构成的称呼,绝大部分是核心家庭的亲属称谓。
常见的有︰bowa(祖父)、mona(祖母)、dada(父)、apa(母)、qong dada(祖伯父)、qong apa(祖母、伯母)、kiqikdada(叔祖父、叔父)、kiqikapa(叔祖母、叔母)、��(兄)、ini(弟)、aqa(姐)、singil(妹)uka(弟、妹)、bala(子女)、oYul(儿子)、垮zI忮儿)、naw份(孙子)、yangga(嫂)、taYa(叔、舅)、hamma(姑姆、姨妈)等。
由改形转嵇法构成的亲属称呼量很少,使用范围有限。
汉泰社会称呼语对比的认识
汉泰社会称呼语对比的认识作者:陈琳概要:本文从姓名称呼语、职务称呼语以及泛称称呼语三个方面对比分析汉泰社会称呼语的异同点,并作了文化角度的阐释。
中泰两国在称呼语使用规则上具有文化一致性,也各有文化选择性。
这也是我们在对泰汉语教学中要注意把握的点。
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使用称呼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比分析汉泰社会称呼语的异同点,以期能对汉泰间的跨文化交际和对泰汉语教学提供一点参考。
1.汉泰社会称呼语对比分析社会称呼语与亲属间称呼语相对,是指非血缘关系的社会人之间直接称呼对方所使用的名称。
本文将从姓名称呼语、职务称呼语、泛称称呼语三个方面来探讨汉泰社会称呼语的异同。
1.1 汉泰姓名称呼语对比分析1.1.1汉语的姓名称呼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 姓+名。
如刘胡兰、王莉等;② 老/小/大+姓或姓+老。
如老张、小刘、杨老等,复姓一般不这样使用;③ 名字。
如杰伦、力宏等,一般只限于双名;④ 姓。
仅限于复姓,如欧阳、上官等;⑤ 小名或名字的昵称形式。
小名如小汤圆、胖子等。
名字的昵称形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一、名字用字叠音。
如蛋蛋、东东等;二、小/阿等词缀+名字用字。
如小兰、阿俊等;三、名字用字+儿/子等词缀。
如甜儿、英子等。
这种称呼形式一般用于十分熟悉的同学、同事或朋友之间,用来表示说话者对听话者的亲近、喜爱的感情。
1.1.2泰语的姓名称呼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名+姓。
如สสสสสสสสสสส。
“名+姓”这种称呼形式一般用于陌生人之间或者一些正式的场合。
②名。
如สสสสสส。
这种称呼形式用于称呼者认识被称呼者,但不知道被称呼者的小名时。
③小名。
如สส[bi:33](英语借词,bee)、สสส[mu:14](猪)。
泰国人的小名一般是孩童时期父母取的。
泰国人的小名比大名更被广泛使用。
泰国成年人甚至老年人都有小名。
长辈称呼晚辈、老师称呼学生以及同辈之间,都可以使用小名。
④สสสส/สสส+小名。
สสสส的本义是“弟弟,妹妹”,สสส的本义是“子女,女儿”。
中泰两国个人礼仪文化对比分析
中泰两国个人礼仪文化对比分析在中泰两国的文化交流中,礼仪文化一直是受到关注的话题。
中泰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而在这些传统中,个人礼仪文化更是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本文将对中泰两国的个人礼仪文化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异同之处,并从中体现出两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泰两国的个人礼仪文化。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尊重长辈,注重礼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
在中国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重视礼仪,尤其是在与长辈、上级的交往中更是如此。
在与长辈交谈时要遵循适当的称呼和表达方式,避免直呼其名或使用不恰当的语言。
在餐桌礼仪方面,中国人也有着独特的习惯,比如对长辈或客人优先款待,注重用餐姿势和礼节等。
而泰国作为东南亚国家,其文化和礼仪风俗也有着鲜明的特点。
在泰国,人们同样非常重视尊重长辈和上级,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也要符合泰国传统礼仪的要求。
在与长辈或上级交往时,人们要恭敬有礼,不可随意违背礼仪规矩。
在泰国餐桌礼仪方面,人们通常采用右手使用餐具,左手则不可接触食物。
在进餐时,也要尊重长辈或客人的用餐顺序,不可擅自用餐。
通过以上了解,我们可以看出中泰两国在个人礼仪文化上有着共通之处,即重视尊重长辈和上级,注重礼节和礼仪的表达。
那么在具体的差异方面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在称呼和问候方面,中泰两国有着不同的习惯。
中国人在称呼他人时,通常会使用“先生”、“小姐”、“阿姨”、“叔叔”等姓氏或亲属关系的称呼,以示尊重。
而泰国人在称呼他人时,则会加上不同的称谓,比如“Khun”、“Nong”等尊称。
在问候方面,中国人常使用“你吃了吗”、“你好吗”等问候语,而泰国人则会使用“Sawasdee”、“Sawatdee krub/krap”等泰语问候语。
在礼节规矩方面,中泰两国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中国,人们在与长辈或上级交往时,通常会采取一些特定的行为举止,比如避让、言谈举止得体等。
而在泰国,人们对于弯腰、合十礼等动作更为重视,认为这是对长辈的尊敬和敬意的表达。
壮语、泰语和汉语的家庭称谓对比
壮语、泰语和汉语的家庭称谓对比壮语、泰语和汉语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的主要语言。
这三种语言都有丰富的家庭称谓系统,用于表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对比这三种语言中常见的家庭称谓,包括父母、兄弟姐妹、祖父母和子女等。
父母- 壮语:父亲称为"阿巴",母亲称为"娘"- 泰语:父亲称为"พพพ",母亲称为"พพพ"- 汉语:父亲称为"爸爸"或"父亲",母亲称为"妈妈"或"母亲"兄弟姐妹- 壮语:兄弟姐妹之间没有特定称谓,一般直接称呼名字- 泰语:兄弟姐妹之间没有特定称谓,一般直接称呼名字- 汉语:兄弟姐妹之间没有特定称谓,一般直接称呼名字祖父母- 壮语:祖父称为"寡",祖母称为"婆"- 泰语:祖父称为"พพพ",祖母称为"พพพ"- 汉语:祖父称为"爷爷"或"祖父",祖母称为"奶奶"或"祖母"子女- 壮语:儿子称为"阿哥",女儿称为"阿妹"- 泰语:儿子称为"พพพพพพ",女儿称为"พพพพพพ"- 汉语:儿子称为"儿子"或"儿",女儿称为"女儿"以上是壮语、泰语和汉语的家庭称谓对比。
虽然这些称谓在不同语言中有所差异,但它们都是用于表示亲属关系的重要词汇。
了解这些称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亲属关系。
汉泰词群及其对比研究综述
155汉泰词群及其对比研究综述[泰]林银贞(北京大学 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摘 要:词群研究是语义分析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本文将现代汉语词群研究、现代泰语词群研究以及汉泰词群对比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结果发现,当前研究涉及到的研究对象较为丰富、对汉泰词群的描写较为全面和细致,但是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面向对外汉语教学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
关键词:汉语;泰语;词群;对比;研究综述作者简介:林银贞(ukpansa Jaturawattana),女,泰国人,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博士生。
2019年第1期总第679期MODERN CHINESENo.1General No.679现代语文一、引言“词群”是指处在同一语义场内,意义上具有关联的成员。
过去对汉语词汇意义的研究,重点在于词的本身意义及其词义的历史演变,在西方语言学界提出语义场理论后,汉语学界也借鉴了语义场的方法对词群进行研究。
由于词群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通过对词群的考察能够看清各成员之间的意义联系,更有利于探讨、辨析、区别词汇意义,因此词群成了现代汉语词汇意义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符淮青,周荐)。
词群研究是语义分析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在汉语词汇学研究、辞书编纂以及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均具有较大价值。
对汉语词汇学而言,词群具有系统性、层次性,通过发掘一个词与群内其他词的关系,可以更确切地看出词汇意义系统的面貌。
同时,词汇系统处于不断更新变化中,词群研究可纳入新词词义、用法的研究,这对词典编纂也很有裨益。
此外,词群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来说也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词义分析的同时,也从构成、意义及词语搭配、语法性质上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汉语二语者区分辨析词语,从而正确地使用词语,促进汉语词汇知识的习得。
当前在词群及其跨语言对比方面进行了不少研究,但学界尚未对词群及其对比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梳理。
因此,本文将以汉泰词群及其对比研究为例,梳理相关研究成果,指出当前研究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以期为相关的汉泰词汇对比研究和对泰汉语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
壮语、泰语和汉语的家庭称谓对比
壮语、泰语和汉语的家庭称谓对比
引言
壮语、泰语和汉语是各自国家的主要语言,它们在家庭称谓方面存在着一些共同之处和差异。
本文将对这三种语言的家庭称谓进行对比分析。
壮语的家庭称谓
在壮语中,家庭称谓通常根据性别和年龄来确定。
例如,“爸爸”在壮语中称为“anek”,而“妈妈”则称为“anyoh”。
泰语的家庭称谓
泰语中的家庭称谓与壮语类似,也根据性别和年龄来确定。
例如,“爸爸”在泰语中称为“paa”,而“妈妈”则称为“maa”。
汉语的家庭称谓
汉语的家庭称谓相对更为复杂,它们不仅根据性别和年龄,还受到家庭关系的影响。
例如,“爸爸”在汉语中可以称为“爸爸”、“老爸”或者“爹地”,而“妈妈”则可以称为“妈妈”、“老妈”或者“娘亲”。
对比分析
从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壮语、泰语和汉语在家庭称谓上存在一
些共同之处。
它们都以性别和年龄为基础来确定家庭称谓,这体现
了文化中对于家庭成员的尊重和重视。
然而,汉语的称谓系统更加
复杂,受到家庭关系的影响,展示了更为细致且多样化的称谓方式。
结论
本文对壮语、泰语和汉语的家庭称谓进行了对比分析。
虽然它
们都以性别和年龄为基础来确定家庭称谓,但汉语的称谓系统更加
复杂且多样化。
了解不同语言中的家庭称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
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家庭价值观和传统。
(注:本文所述内容仅供参考,确切信息请自行查证。
)。
汉泰第一人称代词对比研究
9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6期总第795期No.6,2020Total of 795人称代词是日常交流和文章撰写中必不可少的称呼用语。
与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相比,泰语的人称代词种类多且用法复杂。
特别是泰语的第一人称代词具有典型的谦敬功能,说话者会根据双方的性别、年龄、职业等确定指代自己的词语,以适应不同的交流场合,但现代汉语的第一人称代词并没有这样的功能。
国内泰语教程编写的对话里,第一人称代词大都只是简单地按男女性别区分出“ผม”和“ดิฉน”。
若不分场合只用一个人称代词与泰国人交流的话,难以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目前对汉泰人称的对比研究大多是比较第一二三人称的用法和翻译情况,只有李静[1]的《汉泰第一人称代词对比分析研究》列举了汉泰第一人称代词的类型并对比两者的使用差异,但其人称代词的分类和表述还不够完整。
本文试图通过对比研究汉泰第一人称代词在数量、形式和使用功能上的差异,给汉泰语学习者或教学翻译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考。
1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类型及特征张龙虎[2]指出,第一人称代词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典型的人称代词如“吾、余、予”,借作人称代词用的如“寡人、不才、在下”,还有在具体语境中临时使用的如“学生、侍儿”等。
在《人称称谓代词汇释》一书中,张龙虎将第一人称代词分为通用、贵族用、女性用、对尊长用、自谦、美称、服丧期用、僧道人用、方言用共九类,并举出了具体的例子与典籍出处。
彭广文[3]通过文献研究法,总结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的历史演变过程。
春秋时期主要是“我、余”;到战国时期总使用率依次为“吾、我、余、朕”,此前常见的“卬、台”已基本消失;从两汉至明清这段漫长的时期里,主要以“我、吾”为主。
在古汉语里第一人称代词很多,我们在影视节目中也常常能听到“老夫、本官、在下”等自称的词语。
但随着封建帝制的灭亡,中国人的阶级意识和从事职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人称代词已不适用于现代社会。
2021汉语和泰语名量词、称谓语的同一性分析范文2
2021汉语和泰语名量词、称谓语的同一性分析范文 中泰两国一直是友好邦国,两国人民也不仅仅是近邻关系,更有一种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在其中。
两国的民族起源一直为人乐道,曾有泰族起源于中国北方的说法。
种种传言虽然备受争议,不管泰族和汉族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但是无不表明着,中国和泰国关系匪浅。
由于泰族先民不断迁徙,导致两国人民的交流和沟通也越来越少,因而差异也越来越大。
由于空间距离的关系,两国在语言上也有很多差异,虽然如此,汉语和泰语还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同一性。
不管是语言的出处,口语的来历,所融合的文化,及一些语音语法,都有共同之处。
虽然两国语言表面上看去差别较大,但是细细研究,还是能找到诸多共同之处。
本文便从一些角度来细细研究汉语和泰语的共性,从一些言语的变化中找出两国的渊源。
一、汉语和泰语名量词的同一性 名词在需要量词时的选择有两个,一是扩大原有某个量词的使用范围,例如汉语量词《释名》:“枚”,本义是树干,《说文》:“枚,干也。
”开始可能仅限于“木”“竹曰个,木曰枚”,后来范围扩大,用于一切物体。
“口”,先用于人,因为人有口,这是以部分代整体,后继续发展,泛化为可指一切有“口儿”的器物,如“千口剑”、“万口刀”等。
泰语中可以用于任何动物的量词“角”用于一切无生命的东西的“加”,都是满足了这一需要;一是把其他词类中的一些实词通过语法化为功能词而获得。
后者是量词主要的来源。
汉、泰语的名量词大部分来自名词,动词次之,还有一小部分来自数词。
在汉、泰语中,除了专用的名量词之外,还有许多是直接借用名词充当的名量词的,这类词在单独使用时皆为名词,它们是和数词或代词组合之后,在具体的语境才获得量词的意义,承担了量词的功能。
这种名词既包括借用容载量的名词,同时也包括借表人体器官的名词来充当临时名量词。
汉、泰语的名量词,从来源上大体相同,绝大多数是由名词转化而来的,来源于动词的相对较少,并且两种语言中都有借用名词来表示事物单位的临时名量词,而其他不同的来源则体现了两种语言各自的特色。
汉语与泰语的社会称谓语对比
汉语与泰语的社会称谓语对比作者:刘笳来源:《卷宗》2019年第28期摘要:汉语与泰语同属汉藏语系,二者都有着丰富的称谓系统,其特点有异有同。
本文对汉泰称谓语中的社会称谓语进行了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了汉泰语中社会称谓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并从多个角度探究了出现异同的原因。
以期对提高泰国学生对汉语社会称谓语的认识,以及在不同语境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所裨益。
关键词:汉语社会称谓语;泰语社会称谓语;比较基金项目:本文获2016年度广西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资助(项目编号:KY2016LX458),项目名称:东南亚国家学生汉语社会称谓语使用情况研究1 职业称谓语的比较职业称谓语直接表示了被称谓者所从事的职业。
有些具有雙重功能,既是一种职业,又可用于面称。
但是并非每种不同的职业都有一个特殊的称谓语。
在汉语中较常见的有:1.老师、医生、律师、工程师等;2.警察、司机、护士、邮递员等;3.送信的、开车的、卖菜的等三类职业性称谓语。
其中1类较为常用,但数量不多,属较稳定的职业性称谓语。
它们的前面可冠加姓氏,如王老师、陈大夫,可面称熟悉的人、不十分熟悉的人和陌生人。
2、3两类只用来称呼陌生人。
3类称谓语由动宾短语加“的”构成动宾短语标明职业,这个格式生产性很强,可随表达需要,随时造出新的称谓语来。
而泰语中的职业称谓按照称谓语本身的功能和构造形式可分为3种,包括:1.职业有固定名称;2.职业没有固定的名称,在职业或工作的前面加上相当于汉语加“者”、“员”、“人”的成分,以表示从事该职业的工作者;3.短语称谓语,即是是由动宾短语临时构成的称谓语,泰语里加以[kon33ti:342]“的人”构成。
2 职务称谓语的比较职务称谓语系指受话人所领有的官衔、职衔、学衔、军衔等来作为称呼语的称谓,它实际上是一部分职业称谓的具体化。
职务称谓语可分为官衔、职衔、学衔、军衔四种。
泰语的官衔与汉语一样,根据工作部门的不同而用不同的称谓。
但是汉语的称呼方法比泰语简单的多,即以工作部门加“长”表示该部门的负责人的官衔。
从亲属称谓在不同语言中的差异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策略-精选教育文档
从亲属称谓在不同语言中的差异探讨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亲属称谓在不同文化下的差异亲属称谓体现着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表现。
不同的语言都有其对应本民族社会习惯、风俗特色、人文观念的亲属称谓系统。
(一)与儒家文化圈内的国家语言比较汉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曾经泽陂过整个大东亚地区, 至今为止儒家文化依然影响着周边的国家,例如日本、韩国、越南等,这几个国家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都曾使用过汉字,但由于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经过多次折射,又受许多不同地方的文化影响,因此出现差异。
下边以日本语、越南语同汉语就主要亲属称谓进行对比。
汉语亲属称谓词汇: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爷爷)、祖母(奶奶)、外曾祖父、外曾祖母、外祖父(外公)、外祖母(外婆)、父亲(爸爸)、母亲(妈妈)、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儿子、女儿、孙子(女)、外孙(女)、曾孙(女)、增外孙(女)、伯父、叔父、姑姑、舅舅、姨妈、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侄子(女)、外甥(女)、丈夫、妻子、公公、婆婆、岳父、岳母。
日语亲属称谓词汇: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加于^^心、外曾祖父、外曾祖母、母方©祖父UM、母方©祖母(feO于fe母^M(fe力兄^M、弟(fe七9七)、fe姉^人、妹(Vfe9^)、息子(^T^)、娘(、孫/甥娘)、外孫/ 甥(娘)、曽孫(娘)叔父(b^<^)、叔母(b^<^)> V^^(従兄、弟、姐、妹)、甥(feV)、姪(^V)、夫(feo^)、妻(^^)、fe義父^M(fe^9^M)、fe 義母^M(fe^S^M)o越南语亲属称谓词汇:?觝ng c? 觝、b a c? 觝、?觝ng n?觝i、b a n?觝i、?觝ng ngoai、b a ngoai、b?M( cha)、me anh、em trai 、chi、em g a i、con trai 、con g a i、ch a u trai g a i )、ch a u trai ngoai ( g a i ngaoi )、ch a u、ch a u ngoai 、b a c、ch u、c?觝、c?覾u、d i、a nh ho、em ho、chi ho、em ho、ch?觝ng、v o '、?觝ng nhac、b a nhac.儒家思想向来重视家族观念,这一点也传播到了周边国家,凡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如日、韩、越等亲族、辈分与等级观念都非常强,长幼有序、男女有别在语言当中体现得相当明确,从以上对应的亲属称谓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汉、泰语的亲属称谓对比与分析
174
文化长廊
字,表示姓氏不同,属于不同宗族。例如 :表哥、表姐、表弟、 严格的性别、系脉和宗族区分,只存在一定的长幼、辈分差
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别。但是同辈之间的长幼区分也并不严格,年纪小者只要不
泰语的亲属称谓系脉和宗族的区分并不是非常明显,同 是年龄差距很大,也可以直呼年纪大者姓名。兄弟姐妹之间
姓和异姓的亲属称谓也没有太大区别。只有父之弟、妹和 也不分父系、母系,一律统一称呼。泰国的男女也相对平等,
母亲 儿子 女儿 哥哥 堂哥 表哥 姐姐 堂姐 表姐 弟弟 堂弟 表弟 妹妹 堂妹 表妹 祖父 祖母 外祖父 外祖母 伯父 大舅父 大姑母 大姨母 叔父 小姑母 小舅父 小姨母
mε3 lu:k8
phi3
nɔ:ŋ4
pu5 ja3 ta2 ja:i2 luŋ2 pa3 ?a2 na4
通过观察和对比,我们可以总结出汉语和泰语亲属称谓
文化长廊
汉、泰语的亲属称谓对比与分析
李媛 四川大学
摘 要 :亲属称谓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高频词汇,也 是语言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存在。世界上每种语言都有属于自 己的亲属称谓系统,它们蕴含着一种语言背后浓厚的民族文 化内涵。汉语和泰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反映了两种语言各自 所代表的民族文化特征。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汉语和泰语 的亲属称谓,说明汉、泰语间亲属称谓的异同,并揭示其中 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希望通过本文能让对汉语和泰语感兴 趣的人更加了解这两种语言中的亲属称谓,并为汉语和泰语 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者女性都统称为 pa3。
称呼。
总的来说,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要比泰语的亲属称谓系
3、泰语中尚存王室亲属称谓,而汉语没有
统复杂得多,在性别区分,长幼区分,系脉、宗族区分等方面,
浅析泰语中的亲属称谓
浅析泰语中的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属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
它作为一个系统,是和婚姻、家庭、财产继承、亲属的权利和义务等一系列社会、文化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本文通过采用描述性的研究方法来分析泰语中的亲属称谓及其亲属称谓词汇本身反映的内容,让更多人了解泰语亲属称谓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标签:亲属称谓;姻亲;血亲;泰民族所谓亲属称谓,顾名思义,就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
泰语中,由于受到不同原则不同阶段的控制,泰民族的亲属称谓系统显得相对笼统一些。
其亲属称谓分为血亲和姻亲两个子系统,在这两个系统中,又以年龄、性别、辈分为原则来构建称谓语系统。
1泰语中的亲属称谓谱系泰语在亲属称谓词方面拥有庞大的系统。
一般来说,在泰语中亲属称谓词与血缘的远近,血亲与否无关,泰语亲属称谓词一般以年长与否划分。
1.1关于泰语中的“亲属称谓”:泰语父系和母系的亲属称谓在性别、年龄上的区分不是很清楚,以父母同辈为例:父母之兄称[lu33],父母之姐称为[pa:41]。
同时,在泰语里,没有区分性别的亲属称谓语,当需要指男性还是女性时,就用表示“性别”的词来表明,即[cha:i33]“男”表示男性亲属;[sa:o24]“少女”或[ji24]“女”表示女性亲属,其成分作为后缀加在亲属称谓的后面。
泰语的亲属称谓没有宗亲和外亲之分,只分血亲和姻亲。
1.2泰语中的血亲亲属谱系:血亲亲属:是指彼此之间有直接血缘联系的亲属,包括己身所从出和从己身所出的两部分血亲。
己身所从出的血亲,即是生育己身的各代血亲,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从己身所出的血亲,即是己身生育的后代,如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等。
因此,血亲包括父母系、父系、母系。
(1)父母系:泰语中,己身以上的第三代称[thu:t41],相当于汉语的“曾祖父、曾祖母”,己身以下的第一代称[lu:k41],相当于汉语的“儿子、女儿”,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子女称[la:n24],相当于汉语的“侄子、侄女”,己身以下的第二代称[la:n24],相当于汉语的“孙子、孙女”,己身以下的第三代称[le:n24],相当于汉语的“曾孙子、曾孙女”。
汉语和泰语亲属词探讨
汉语和泰语亲属词探讨3朱俊玄(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天津300071)[摘 要] 通过对汉语和泰语中的上一辈血亲亲属词的对比,发现汉语的亲属词系统重视“父系”和“男性”的特征,对“年长”这个特征的重视程度较弱;泰语的亲属词系统则更加重视“年长”这个特征,而稍轻性别差异。
另外,泰语中有一些梵语和皇室的亲属称谓系统是汉语里没有的,这些独特成分都源于泰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
[关键词] 亲属词;父系;男性;梵语;皇室中图分类号: H1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306(2006)06-0065-06 亲属关系是人类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表征亲属关系的亲属词,也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文化方面的信息。
对亲属词以及亲属词与其相适应的社会文化背景关系的研究已经出现了很多,具体到汉语以及中国境内方言亲属词的研究,比较著名的有张积家、陈俊的《汉语亲属词概念结构再探》、[日本]大西智之的《亲属称词的自称用法刍议》、张积家、和秀梅的《纳西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兼与汉族亲属词概念结构比较》等,其中尤其是张积家、和秀梅的研究成果比较显著。
他们运用了自然分类和多维标度方法,分析出了纳西族亲属词概念结构的6个类别和两大维度,总结出了纳西族亲属词概念结构与汉族亲属词概念结构的明显差异,并对其差异做出了语言和社会文化方面的解释。
另外,对泰语和中国境内语言(方言)亲属词的对比研究也有很多,比如何霜的《从壮语和泰语的亲属称谓看壮、泰两族的婚姻形态》、范宏贵的《壮族与泰族的历史渊源及迁徙》等。
但是,专门针对汉语(普通话)和泰语亲属词的对比研究却不多见,本文将试图在此领域做一番尝试。
因为泰语和境内的壮语在语源上同属侗台语族壮傣语支,泰语和汉语又同属于汉藏语系的汉台语群;而且由于地缘关系,泰国和中国在文化上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在语言和文化背景上的共通性就是此次比较得以进行的基础。
但是,由于这两种语言都拥有庞大的亲属词系统,本文先就汉语和泰语中的“上一辈血亲亲属词”作一比较,并从中探讨其反映的文化差异;然后再介绍一些泰语亲属词称谓中的独特成分,以及其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从汉泰互译中看语言的奇妙
从汉泰互译中看语言的奇妙作者:杨惠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1年第05期汉文化与泰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古已有之。
在汉泰的国际交往中,汉泰文化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而语言则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汉语与泰语同属汉藏语系中不同的语支,有着不同的语言系统,但两种语言却又有着奇特的渊源。
本文从汉泰语的同异性来探讨汉泰互译中的语言特征及文化内涵,体会语言的奇妙。
汉泰互译同异性拟亲属称谓中国和泰国的国际往来自古而今,源远流长,两国建立了友好的国际关系。
而作为重要载体的语言,自是功不可没,促进两国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两国语言既有相同之处,又各具特点。
从汉泰互译中,可以体会到无穷的乐趣,感受语言世界的奇妙。
一、汉语与泰语有其不容忽视的共同性1.都有声调系统汉语普通话的四个声调有区别意义,泰语的五个声调也能区别意义。
2.汉、泰语都广泛运用复合法构词在这两种语言中,词根组合构成新词是最常见的构词方式。
3.汉、泰语都缺少词的内部形态变化,语法关系主要靠语序和虚词表示汉、泰语句子的墓本形式都是主一谓一宾(SVO)格式。
汉、泰语中的虚词是表达意义的另一重要手段。
汉语有动态助词“着、了、过”附在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状态,在某一过程中所处的情况,泰语则用[loau]表示动作的完成。
汉语有多个疑问语气词附在句尾表示各种语气,泰语仅用一个词来表疑问语气。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汉、泰语不论是语音、词汇、还是语法,都有不少共同点。
这是汉语和泰语之间相通的地方。
二、汉语和泰语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之处这种差异使汉语和泰语在互译中,增加了一定难度,但是也体现了语言的奇妙所在。
汉语和泰语的差别,广泛地存在于语音、词汇、语法等各个方面。
1.语音方面各种语言的学习都是从语音入手。
泰语要翻译成汉语,在语音方面的的难点是那些汉语里有而泰语中无的音,这些音泰语很难发出来。
还有那些汉、泰语相近而又有区别的音,他们就用泰语的语音来代替。
这便产生了在翻译中,泰语对汉语的负迁移。
泰语称谓与汉语称谓对比
泰语称谓与汉语称谓对比摘要本论文就汉泰称谓语进行了两方面的对比,包括:汉泰亲属称谓语对比、汉泰社会称谓语对比。
其研究,对中泰学生学习对方的语言及从事中泰翻译者很有帮助。
因为语言翻译不仅仅是把双方语言的同义词对应就能解释真正的词义,文化背景及民族语言背景对语言影响更直接。
尤其是称谓语,与人有着直接的关系。
称谓语翻译除了把双方语言的同义词对应以外,还必须考虑语言背景的文化、民族、信仰、政治、宗教等客观因素,这样才能准确地对应和使用。
关键词:亲属称谓;社会称谓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ailanguage-ChineseAppellationAbstractTherefore,these are the topics that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ddressing terms in Chinese and Thailanguage systems,will need to cover.These is consist of kinship terms,social addressing terms.The outcome of this research will not only beusefull for people who are interested in Thai-Chinese language studies but also for China-Thai or Thai-China translators who are in need of clear translation methods against a general background of language, culture, belief, politics and religion.Key word: kin; sicial appellation目录前言 (1)第一章泰汉称谓语前人研究综述 (1)1.1 称谓语定义及分类 (5)1.2 泰语称谓语概述 (5)1.3 汉语称谓语概述 (6)第二章泰汉亲属称谓语对比...........................................2.1 泰语亲属称谓语的构成内容........................................2.1.1 血亲亲属 (8)2.1.2 姻亲亲属 (9)2.2 汉语亲属称谓语的构成内容........................................2.2.1 直系亲属 (10)2.2.2 旁系亲属 (10)2.2.3 外亲亲属 (10)2.2.4 姻亲亲属 (10)第三章泰汉社会称谓语对比..........................................3.1 通常称谓语 (12)3.2 职业称谓语 (12)3.3 姓名称谓语 (13)3.4 人称代词 (14)结论 (17)参考文献...........................................................致谢...............................................................前言本论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是探讨泰语称谓与汉语称谓对比,对比它们的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分析汉泰称谓语的构成内容,以便学习汉泰语者及汉泰语翻译人员能更加准确地使用称谓语。
泰语中的人称代词用法辨析
泰语中有很多人称代词,虽然我们没有必要掌握或有机会使用所有的人称代词,但是,我们有必要掌握那些最为常用的,也便于我们在日常交际、泰语写作等过程中进行更好的辨别选择使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单词虽然被归类为第一人称代词,但是其与第二、三人称代词之间的区别不是很大。
一、第一人称1、CHUN r (ฉัน) “我”当说话的对象是下属、仆人或孩子时,“ฉัน”可以用来指阳性(男性)和阴性(女性)。
不过,说话的对象为自己的上司、长辈、或社会地位比自己高时,一般不使用该词。
当然,如果与其关系很密切或很熟悉的话,使用该词也无大碍。
从此可以看出,使用CHUNฉัน一词时,句子结尾便不能使用KA或KRUP之类的“礼貌”用语。
2、POM r (ผม) “我”该词与CHUN一词意思相同,不过要更“礼貌”一些,总的说来,跟与自己同等级、社会地位相当或稍高的人谈话时多使用该词。
不过,这个词只限于男性使用。
3、DICHUN l-r (ดิฉน) “我”该词与POM同义,使用的语境也相同。
通常DICHUN1可以缩写为CHUN,只限于女性使用。
4、1nA As;`' KAHPAJOW d-h-d (ข้าพเจ้า) “我”这是一种非常正式的用法,男性和女性皆可使用,但是很少出现在写作、文章中。
通常情况下,这个此多用于政府公文等官方文体中。
5、Goo c (กู)“我”该词为极其不雅的词语,建议不使用该词。
在这里列举出来是因为:这个词仅仅用在好朋友之间或非正式场合。
二、第二、三人称1、KOON c (คุณ) “你”该词与POM以及DICHUN等同,男性与女性皆可使用,通常用于与下属的谈话之中,而与自己的上司或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人之间的谈话中,它也可当作一个礼貌用语来使用。
该词可用于任何谈话或语境当中,没有第二、第三等人称的区别。
作为一个较为礼貌的用语,该人称代词可以使用于跟自己的仆人、下属、出租车司机等人之间的谈话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泰语的亲属称谓对比与分析作者:李媛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8期摘要:亲属称谓是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高频词汇,也是语言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存在。
世界上每种语言都有属于自己的亲属称谓系统,它们蕴含着一种语言背后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汉语和泰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反映了两种语言各自所代表的民族文化特征。
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汉语和泰语的亲属称谓,说明汉、泰语间亲属称谓的异同,并揭示其中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希望通过本文能让对汉语和泰语感兴趣的人更加了解这两种语言中的亲属称谓,并为汉语和泰语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汉语;泰语;亲属称谓;对比;文化内涵作者简介:李媛(1993-),女,汉族,云南省昆明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2一、亲属称谓综述人类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群体,每个人的生存都脱离不了和他人的关系,而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属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网里最为重要的社会关系。
每种语言当中都有一部分詞汇是用来描述亲属关系的,这部分词汇就是亲属称谓词。
亲属称谓,就是对和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
这个词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亲属,二是称谓。
亲属和称谓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亲属,《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其解释为:“因婚姻、血缘和收养而产生的、彼此间具有法律上权利与义务的社会关系”。
称谓,《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解释为:“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亲属称谓是以自己为中心确立的亲属与本人关系名称的系统,这个系统与婚姻、家庭、亲属等社会文化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
所以,一种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不仅受该语言系统内部的因素制约,同时也受到该语言背后特定的民族文化、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这值得我们去深究和思考。
汉语与泰语同属汉藏语系,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亲属称谓方面也有一些相似点。
但汉语和泰语所处的地理环境和所代表的民族文化都大有差别,两种语言的亲属称谓系统自然也大不相同。
因此,通过对比、分析汉语和泰语亲属称谓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我们可以窥见两种语言背后蕴含的民族文化特征。
二、汉、泰语亲属称谓及主要特点对比关于汉、泰语的亲属称谓,我想通过以下这个表格来对比和说明。
通过观察和对比,我们可以总结出汉语和泰语亲属称谓的一些主要特点:1、性别的区分在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中,无论长幼,都要区分性别。
比如: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祖父祖母等。
而泰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则不完全区分性别,汉语里的哥哥姐姐在泰语中统称为phi3,弟弟妹妹统称为nɔ:ŋ4。
2、长幼的区分在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中,对待长辈以父系为主,先区分性别,在男性间再区分长幼,例如:伯、叔——姑。
母系则不区分,只用大、小来区分长幼,例如:大姑母——小姑母。
对待平辈则既有性别之分,又有长幼之分,例如:兄、弟、姐、妹。
泰语的亲属称谓系统也讲究长幼的区分,每个辈分之间都有相应的年龄区分。
泰语里父母的同辈有长幼之分,父母同辈的长者还要区分性别,例如:父母之兄称为luŋ2,父母之姐称为pa3;父母同辈的幼者则要以系脉区分,例如:父之弟、妹统称为?a2,母之弟、妹统称为na4。
3、系脉、宗族的区分汉语的亲属称谓系脉区分明显,父系和母系有着明显的区别。
例如:父之父称为祖父,母之父称为外祖父;父之兄弟称为叔伯,母之兄弟称为舅舅;父之姐妹称为姑母,母之姐妹称为姨母。
汉语亲属称谓宗族的区分也十分鲜明,叔、伯的子女使用“堂”字,表示姓氏相同,同属一个宗族。
例如:堂哥、堂姐、堂弟、堂妹。
而姑、姨、舅的子女则使用“表”字,表示姓氏不同,属于不同宗族。
例如:表哥、表姐、表弟、表妹。
泰语的亲属称谓系脉和宗族的区分并不是非常明显,同姓和异姓的亲属称谓也没有太大区别。
只有父之弟、妹和母之弟、妹有系脉之分,其他称谓都几乎不作区分。
例如:父系和母系的己辈长者都统称为phi3,己辈幼者都统称为nɔ:ŋ4;父系、母系的同辈长者男性都统称为luŋ2,同辈长者女性都统称为pa3。
总的来说,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要比泰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复杂得多,在性别区分,长幼区分,系脉、宗族区分等方面,汉语亲属称谓都有明确的规定和原则。
相比之下,泰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就显得较为笼统,没有像汉语称谓系统一样严格的性别、长幼、系脉、宗族之分。
三、汉、泰亲属称谓及文化内涵对比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社会的镜子,具有很强的民族文化性。
而语言中的亲属称谓词是维系人类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更能体现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汉、泰语的亲属称谓都承载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我们通过比较分析两者蕴含的文化内涵,可以窥见汉、泰两个民族各自的文化个性特征。
1、汉语亲属称谓有大量尊称、谦称,而泰语没有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奉行中庸之道,盛行谦让之风,这样的文化传统也在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汉语称谓词中有长辈、他人和自己之分,对待长辈要敬,对待他人要尊,对待自己则要谦。
这就使得我们在汉语中大量使用尊称来称呼他人,使用谦称称呼自己。
例如,在称呼他人的亲属时,我们为了表示尊敬,会在他人亲属称呼上加“令、贵、尊、高、贤”等敬辞;而在称呼自己的亲属时,我们则会为了表达谦卑而使用“家、舍、小、拙、贱”等谦辞。
但泰国受到这种孔孟文化的影响并不大,泰国人虽然同样提倡礼貌待人,但对中庸之道、谦让之风并没有太多讲究。
所以,泰语里没有汉语里的敬辞和谦辞,有的只是一些本身带有尊敬意义的敬称,并不像汉语里需要加上一些敬辞和谦辞来说明和表达。
2、汉语有明显的亲属称谓等级意识,而泰语不明显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将性别、长幼、系脉、宗族等因素严格地区分开来,有着明显的亲属称谓等级意识。
每种亲属称谓在家庭当中都有相应的特殊地位,体现了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系脉分明、宗族有别的传统等级意识。
辈分不同,亲属称谓也不同,长辈可以直呼晚辈的名字,但晚辈却不能反而为之。
即使年龄差距巨大,年纪大的晚辈依然要按照辈分来称呼年纪小的长辈。
举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有的中年人晚辈依然需要称呼其辈分较大的未成年人长辈叔叔或阿姨。
同辈之间,也因为系脉的不同而有不一样的亲属称谓,但都要讲究长幼区分,年龄大者可以直呼年龄小者的名字,反之则不可。
另外,旧时的中国女性地位较为低下,女子在出嫁之后,在亲属称谓方面需要在无儿女时随丈夫称,有儿女后随儿女称。
夫妻间的称呼,女人也不可直呼丈夫姓名,古时多用老爷、官人等尊称丈夫,以表示对其一家之主地位的尊敬,而男性对女性的称呼则没有太多讲究。
泰语的亲属称谓系统则没有那么明显的等级意识,没有严格的性别、系脉和宗族区分,只存在一定的长幼、辈分差别。
但是同辈之间的长幼区分也并不严格,年纪小者只要不是年龄差距很大,也可以直呼年纪大者姓名。
兄弟姐妹之间也不分父系、母系,一律统一称呼。
泰国的男女也相对平等,夫妻之间关系平等,不存在中国旧时男尊女卑的观念。
一些亲属称谓既可以用于男子,也可用于女子。
夫妻之间可以互称姓名,在双方亲属称谓上也都隨对方称呼,不需要随子女称呼。
3、泰语中尚存王室亲属称谓,而汉语没有泰语中存有一套专门用于王室的亲属称谓,这与泰国的社会制度有着很大的联系。
在泰国的封建领土或封建奴役制社会当中,各个社会阶级的地位也是相对稳定的。
各阶级之间界限分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甚至亲属称谓等方面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因此,泰国统治阶级为了表明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亲属称谓方面借用了孟—高棉语中用于王族的一部分亲属称谓来称呼其王族亲属,以用来与平民百姓加以区分。
虽然在中国古代的汉语文献中,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关于帝王、君主的亲属称谓,这些称谓大多是在亲属称谓的前面加上“皇”字。
例如:皇太后、皇儿、皇子等等。
但这些亲属称谓都只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如今的中国早已不再使用那些带有皇族色彩的亲属称谓了。
4、泰语里有一套梵语和巴利语的亲属称谓,而汉语没有泰语中有一套借用于印度巴利语和梵语的亲属称谓,这是由于泰国受到来自印度文化的影响,以及泰国人与孟人、高棉人杂居的原因。
公元五世纪至十三世纪,一部分泰族人与孟人、高棉人杂居,泰族人在和他们接触和交往的过程中学习和吸收了他们的文明。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这些文明都在语言中起了反映,泰族人和孟、高棉人的杂居和接触交往导致了泰语对梵语和巴利语亲属称谓的借用,形成了泰语里这套梵语和巴利语的亲属称谓。
现如今,这套亲属称谓在泰国的使用率已经非常低了,只有僧侣还在使用,普通大众,尤其是女性对这套亲属称谓知之甚少。
另外,泰语中除了这套借用于梵语和巴利语的亲属称谓之外,也有借用于汉语,尤其是潮汕话的亲属称谓。
这些从汉语借用的亲属称谓词在现在的泰语里使用得也已经很少,只集中在一些北部方言地区和华裔聚集地区。
而汉语则没有什么借用其他民族语言亲属称谓的情况。
虽然汉族人也和各种少数民族杂居过,但是由于汉语本身是一种较为强势的语言,并不太容易借用外族语言,相反,倒是有很多其它民族语言借用汉语亲属称谓的情况。
参考文献:[1]赵元任. 汉语称谓[M]. 商务印书馆,1980.[2]朱俊玄. 汉语和泰语亲属词探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4).[3]张含. 简论汉语亲属称谓的文化内涵[J].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5).[4]崔希亮.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J]. 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2).[5]何霜. 壮语、泰语亲属称谓之文化内涵[D]. 广西民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