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家表达思想的方式友兰阅读答案完整篇.doc
冯友兰先生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冯友兰先生的阅读理解题及答案冯友兰成为自体系的哲学家,学术成就非凡,这离不开他的勤奋和毅力。
冯友兰先生思考问题非常投入专注,沉浸其中。
下面由店铺为你带来关于冯友兰先生的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冯友兰先生的阅读材料冯友兰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
192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在任继愈联大求学时期,冯友兰是西南联大的台柱子,任文学院院长。
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任继愈听过冯友兰的课。
在任继愈的心里,冯友兰是一个讲课特别有条理的老师。
他受过现代逻辑训练,思维非常清晰。
讲课时,冯友兰慢条斯理,要是记笔记快能跟上他讲话的话,那就能记出一本完整的讲义,不用整理就可以出版。
因为冯友兰讲课没有废话。
晚年,冯友兰写书的时候,因为眼睛看不见,就由助手记录下来,然后念给他听,再修改一下就好了。
冯友兰基本上是出口成章,任继愈在这一点上特别钦佩冯友兰。
他说,人们说一个人有才,往往用“出口成章”“倚马可待”之类的词来形容他,比如说汉代的枚乘写《七发》,唐朝的王勃写《滕王阁序》,是当场出口成章写出来的,被传为千古佳话;但那只不过是一篇文章,而冯友兰先生晚年则是“出口成章”地写出了一本又一本的书,并且这些书都是传世之作。
任继愈认为,冯友兰具有独特的抽象概括能力,善于把复杂的事物说得非常简单。
比如说冯友兰讲名家公孙龙和惠施的学说,有许多人都在讲他们二人的学说,但很少有人能够讲得让人一听就懂,更没法讲清楚公孙龙和惠施学说的区别。
冯友兰则超出众人:他把公孙龙的学说概括为“离坚白”,把惠施的学说概括为“合同异”,很简单的三个字,就把他们的思想讲明白了,区别也讲清楚了。
冯友兰说话非常有趣,非常有幽默感。
在一场哲学年会学术报告中,冯友兰讲朱熹哲学。
冯友兰说,世上的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的,“理”就是原则,是形式,是结构;“气”是物质,是质料,是材料。
比如说陶瓷茶杯,它有它的形状和结构,这是“理”;但做茶杯要有陶土,这是“气”。
全国近年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之论述类试题集锦(附详解答案)
全国近年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之论述类试题集锦(附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2014年全国高考试题)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
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对立的两极,却总是以代表真、善、新等美好的一方的失败、死亡、毁灭为结局,他们是悲剧的主人公。
因为他们的力量还比较弱小,还无法与强大的旧势力或邪恶力量抗衡,正义的要求不能实现,于是形成了悲剧。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描写了比现实中更美好同时又是“与我们相似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毁灭“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即产生净化的作用。
然而,悲剧不仅表现冲突与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具有审美价值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种毁灭是抗争、拼搏以后的毁灭,抗争与拼搏体现了人的一种精神。
古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从天上盗取火种,触怒了主神宙斯,被锁在高加索山崖上,每日遭神鹰啄食肝脏,但普罗米修斯毫不屈服,最后坠入深渊。
罗丹的大理石雕塑《马身人首》中,人臂绝望地扑向一个它所抓不到的目标,而马足则陷于尘土不能自拔,表现出人性与兽性的冲突,象征着灵与肉的斗争,具有强烈的悲剧性。
可以说,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与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的审美价值的载体只能是文学艺术。
因为人生有价值的东西、美好事物的毁灭是令人伤悲的,因此现实中的悲剧不能作为直接的审美对象来欣赏,否则人就是泯灭了人性的人了。
现实中的悲剧只能激起人的同情、义愤,迫使人采取严肃的伦理态度和实践行动。
民主革命时期,在演出歌剧《白毛女》的过程中,曾多次出现扮演地主黄世仁的演员被打甚至险遭枪击的事件,这是人们以实际的道德评价代替了审美活动。
现实的悲剧只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它们必须以文学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成为欣赏的对象,美学上所谓的“以悲为美”才能实现。
悲剧成为审美对象只能以文学艺术的形式出现,原因在于它需要建立悲剧事件与人的心理距离。
【议论文阅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冯友兰《人生的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人生的境界冯友兰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2012年普通高考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及答案
2012年普通高考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灵.秀磷.光玲.珑剔透聆.听教诲B.诞.生旦.角淡.泊明志担.当重任C.宿.营诉.说夙.兴夜寐素.昧平生D.咨.询滋.生芝.兰之室孜.孜不倦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羞涩袅娜歌声渺茫荷塘薄雾B.霜天廖廓峥嵘岁月浪遏飞舟C.细腻萧索落蕊残叶秋蝉嘶叫D.嫩黄葱茏婆娑起舞繁茂苍翠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咬人慢下来。
中国这如诗的城市中,最是江城得了个中,且将它地挥洒出来。
这江城街头巷尾,湖畔公园里数不胜数的茶馆,茶铺,一个人在清晨的不慌不忙的起来,到茶馆里,一坐就是一天,那叫一个悠闲!A.趣味痛痛快快当是溜B.滋味淋漓尽致便是走C.意味兴致勃勃自是逛D.韵味尽情尽兴恰是晃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A.坐上画舫游清江,如行画卷之中,江水清澈,绿树蓊郁,自然与人,相遇相依,随风生长,好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
B.游览三峡大瀑布时,我们从倾泻而下的水帘中狂奔而过,尖叫声,嬉笑中响声一片,真是充满刺激的难忘体验。
C.当今已经很少有人回想以前那样闲情逸致,拿出一本小说,从头到尾阅读一遍,欣赏其委婉动人的故事。
D.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而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孔乙己》描写了科举考试失意者的命运。
作者对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的悲惨遭遇,寄予了同情。
B.已知杀父娶母的实情却迟迟不采取复仇行动,这一情节构成《哈姆莱特》中著名的“延宕”,体现了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心理。
C.宋词至苏轼,让人耳目一新,苏轼拓宽了词的题材,提升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具有革新意义的豪放词派。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阅读练习及答案我在《新原人》一书中曾说,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
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
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构成各人的人生境界,这是我的说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
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这些个人的差异,我们可以把各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
从最低的说起,它们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他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自然境界。
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功利境界。
还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会的存在,他是社会的一员。
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或如儒家所说,他做事是为了“正其义不谋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严格的道德意义的道德行为。
他所做的各种事都有道德的意义。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说的道德境界。
最后,一个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会整体之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整体,即宇宙。
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
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
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说的天地境界。
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云在青天水在瓶阅读答案
云在青天水在瓶阅读答案《云在青天水在瓶》阅读材料父亲(冯友兰)最后的日子,是艰辛的,也是辉煌的。
他逃脱了政治旋涡的泥沼,他可以相当自由地思想了。
1980年,他开始从头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大书。
当时他已是85岁高龄。
除短暂的社会活动,他每天上午都在书房度过。
他的头脑便是一个图书馆,他的视力很可怜,眼前的人也看不清,可是中国几千年来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在他头脑里十分清楚,那是他一辈子思索的结果。
哲学是他一生的依据。
像父亲那样出生在19世纪末的一代人,分布在各个学科,创造了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新文化。
不管在哪一学科,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热爱祖国,要使自己的国家扬眉吐气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父亲的哲学也不是空谈哲理,也不是书斋里的机锋,他要"阐旧邦以辅新命”,就是要汲取中国文化的精华,作为建设新国家的营养,永远关心着国家、民族的命运,这就是他的“所以迹”。
经过多少折腾、磨难,初衷不改,他的最后巨著《中国哲学史新编》的最后一页,仍写着张载的那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借开太平。
”他仍然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父亲最后10年的生命,化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
学者们认为这部书对论点、材料的触会贯通超过了三十年代的两卷本,又对玄学,佛学、道学,对曹国藩和太平天国的看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有的朋友来看望,感到老人很累,父亲微叹道:“我确实很累,可是我并不以为苦,我是欲罢不能。
”是的,他并不以写这部书为苦,他形容自己像老牛反当一样,细细咀嚼储存的草料。
他也在细细咀嚼原有的知识储备,用来创造。
这里面自有一种乐趣。
父亲著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做卡片,曾有外国朋友问,“在昆明时,各种设备差,图书难得,你到哪里找资料?”父亲回答:“我写书,不需要很多资料,一切都在我的头脑中。
”更重要的是他的专注,他的执著,他的不可更改的深情。
他在生命的最后两年中不能行走,不能站立,起居需人帮助,甚至咀嚼困难。
2019届高三语文第四次考试试题(含解析)(新版)人教版
学习资料专题2019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地伦理的诗性建构“大地伦理”是著名的生态学者阿尔多·利奥波德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立足点在于重新审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主张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包括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道德上的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应该确认它们(植物、动物、水和土壤)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
用生态批评的眼光来打量,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普遍具有鲜明的“大地伦理”情怀,表现出明显的“反工业化”的倾向。
从根本上说,这类小说以批判封建宗法制为旨归,以重构一种人性的、田园牧歌的诗意乡土为内在诉求,表现出对大地的脉脉深情,实质是对“以农为本”的传统民族心理的现代性回应。
这一特性,客观上固然是由乡土小说自身的形成机制所决定的,“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过程中,两种文明的激烈冲突使人们获得了观照传统农业文化的新视野……乡土文学也从此才真正具有了独特的意义”;而主观上则是受到写作者内在情感的制约:现代乡土小说的书写对象是农业文明形态的宗法制乡村,其最大的特点是人对土地的依赖,正如费孝通所指出那样:“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
”这种强烈的依附关系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人对天地自然的原生态情感——依赖、敬畏。
现代乡土作家尽管大多是已从农村走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尽管他们在写作时已获得反思、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想武器,但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土地情结始终或显在或潜在地影响着他们在文字中流淌的情感走向,从而形成了独具时代色彩的“双透视角”:一方面,在近现代西方先进思想的烛照下,作家们已清晰地看到封建宗法制如何造成古老乡土的衰败腐旧,农民的蒙昧困顿;另一方面,生于兹长于兹的故土情怀又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只是单纯的旁观者、审视者、批判者,回忆、怀念、眷恋等情愫不时溢上笔端。
因而,他们的笔触常常不自觉地游走于现代性的批判与传统式的乡土眷顾之间,这种“分裂式”的写作视角在乡土小说中极为普遍,既有对封建宗法制的批判,也表现出回归诗意乡土的反工业化倾向。
2019届高三语文第四次考试试题(含解析)(新版)人教版
2019届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大地伦理的诗性建构“大地伦理”是著名的生态学者阿尔多·利奥波德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立足点在于重新审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主张伦理学正当行为的概念必须扩大到包括对自然界本身的关心,道德上的权利概念应当扩大到自然界的实体和过程,“应该确认它们(植物、动物、水和土壤)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存在的权利”。
用生态批评的眼光来打量,中国现代乡土小说普遍具有鲜明的“大地伦理”情怀,表现出明显的“反工业化”的倾向。
从根本上说,这类小说以批判封建宗法制为旨归,以重构一种人性的、田园牧歌的诗意乡土为内在诉求,表现出对大地的脉脉深情,实质是对“以农为本”的传统民族心理的现代性回应。
这一特性,客观上固然是由乡土小说自身的形成机制所决定的,“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换过程中,两种文明的激烈冲突使人们获得了观照传统农业文化的新视野……乡土文学也从此才真正具有了独特的意义”;而主观上则是受到写作者内在情感的制约:现代乡土小说的书写对象是农业文明形态的宗法制乡村,其最大的特点是人对土地的依赖,正如费孝通所指出那样:“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
”这种强烈的依附关系能在最大程度上保持人对天地自然的原生态情感——依赖、敬畏。
现代乡土作家尽管大多是已从农村走出来的新型知识分子,尽管他们在写作时已获得反思、批判传统文化的思想武器,但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土地情结始终或显在或潜在地影响着他们在文字中流淌的情感走向,从而形成了独具时代色彩的“双透视角”:一方面,在近现代西方先进思想的烛照下,作家们已清晰地看到封建宗法制如何造成古老乡土的衰败腐旧,农民的蒙昧困顿;另一方面,生于兹长于兹的故土情怀又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只是单纯的旁观者、审视者、批判者,回忆、怀念、眷恋等情愫不时溢上笔端。
因而,他们的笔触常常不自觉地游走于现代性的批判与传统式的乡土眷顾之间,这种“分裂式”的写作视角在乡土小说中极为普遍,既有对封建宗法制的批判,也表现出回归诗意乡土的反工业化倾向。
高一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题及答案
高一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题及答案一、阅读下面传记,回答问题。
陈寅恪的精神与思想刘斌⑴ 清华大学王观堂王国维纪念碑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固得以发扬。
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
先生一以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
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
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
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世,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陈寅恪”⑵ 碑文表现出陈寅恪对王国维辞世的痛惜和对其精神思想的推重。
⑶ 陈寅恪作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其思想是独特的、自由的;其人格是伟大的、极富个性的。
他对中国历史所进行的整体性思考,他对中国学术所进行的深刻探究,他对中国文化的与众不同的审视,都是高标独立、卓尔不群的。
他的博大深邃的学术研究,他的特立独行的学术精神,都是当前的中国学术界所缺乏因之也是所特需的。
⑷ 可以说,陈寅恪的一生经历了20世纪中国数不清的风浪,但他从不为形势所左右,始终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五四”以后,“全盘西化”论独尊一时,而他却以自己的勇气坚称“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
面对喧嚣一时的政治思潮,陈寅恪做到不卑不亢,我行我素。
虽然他有时迫于时势,噤不得发,但却无所畏惧,依然“论学论治,迥异时流”。
并随着岁月的流逝,愈加坚定了自己逆流而动的信念,所以在暮年的时候,他能欣慰地对世人宣称:“默念平生固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似可告慰友朋。
”⑸《陈寅恪学术文化随笔》一书的封底上写着:“在20世纪的学术追问中,学者们以其超迈的胸襟为这个骚动的世界留下了一座座学术思想的纪念碑,它赫然镌刻着:重建文化,再铸国魂。
”陈寅恪所提倡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说到底与民族精神和文化精神实际是一致的。
⑹ 1913年,陈寅恪在《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一文中写道,求中国学术之独立“实吾民族生死一大事”。
高考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高考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完整版2015高考调研语文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四川省乐山市2015届高三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试题二、(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作为一种方法论,中庸之道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运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很早。
《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
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心”、《洛诰》的“时中”等。
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中庸之道的思想头。
“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很少有人能做得到了。
孔子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又有多高呢?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概括而言,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常理。
另一种解释自汉代的郑玄:“《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用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
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义。
中道本身是极高极难的标准。
孔子有言:过犹不及。
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
事实上,中庸本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化为一种方法论了。
河北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6
河北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欲栽大木柱长天黄晖“何谓修身?修养一己之道德情操,勉以躬行实践,谓之修身。
修身是一个人,一个读书人,一个想成为堂堂君子之人成材的第一道门坎。
什么是修身的第一要务呢?两个字:立志。
”教室里,杨昌济【注】正在给学生上第一节修身课。
他在黑板上用力写下“立志”二字,转过身来继续:“凡修身,必先立志,志存高远而心自纯洁!”他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说道:“我想请在座的各位同学谈一谈你的志向是什么。
”他看看身边课桌上贴着的学生姓名:“周世钊同学,就从你开始吧。
”周世钊笔直地站起来,朗声答道:“我的理想,是当一个学校的校长。
”杨昌济颇感兴趣地问:“哦,为什么?”“我小时候每天早上都看到学校的门口,所有的学生向校长敬礼。
我想我长大了,也要像他一样,那么威严,那么受人尊敬。
”“很好。
”杨昌济微微一笑,说,“下一位,罗学瓒同学。
”“为国为民,舍生取义,做一个像戊戌君子中的谭嗣同那样的人。
如国家有事,则奋不顾身,死而后已。
”杨昌济点点头,说:“舍身成仁,高洁之至,很好。
易永畦同学。
”易永畦有些紧张地站起:“我……我不知道该怎么说……”杨昌济鼓励他说:“不要紧张。
你从小到大,总有过这样那样的梦想吧?不妨一说,姑且言之嘛。
”“我……我想当三国里的关云长大将军。
”易永畦话音才落,教室里就有不少同学小声笑了起来,易永畦那副单薄如纸的身材实在不能让人把他跟武圣人关云长联系起来。
“嗯,纵横沙场,精忠为国。
虽童真稚趣,却存英雄之气,好!下一个,刘俊卿同学。
”刘俊卿显然早已准备好答案了,他站起来,很自负地回答:“学生的理想,就是要好好读书,将来做一个学识渊博、为世人所景仰、为政府所器重的社会精英,凭自己的学问和才能,傲立于天地之间。
”“傲立于天地之间?因为学问而傲吗?”杨昌济问。
“是,老师。
只有学识出众之人,才能为人所敬重,学生就是要做这样的精英。
”杨昌济似乎想说什么,想想又收住了口。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调研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冯友兰先生的《新原人》从追问“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这一问题开始,指出人之所以不同于禽兽而为人者,在于人有“觉解”;而“人之所以能有觉解,因为人是有心的”。
由此可见,“心”在冯友兰的境界论中占据首要地位。
概括起来,冯友兰一般从功能的角度来解释心。
他讲到心有四种功能:感觉、思议、了解、自觉。
其中,了解和自觉又合称“觉解”。
冯友兰论述人生境界的依据是心的觉解程度的高低,而觉解的过程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过程:第一,运用心的思议功能得到事物之理及其知识形态的概念(思);第二,站在事物之理的高度“以理观物”(观),并在实践过程中用经验、知觉去印证名言的概念知识(悟)。
观与悟合称“了解”(解);第三,将心的“了解”的活动作为意识对象进行反观,使心处于明觉状态(觉)。
第四,觉解其觉解。
因此,思、观、悟、觉等概念所表达的都是心的不同功能或不同状态,冯友兰将其合称为“觉解”。
这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自明诚”“转识成智”的意思是一致的,其根本底蕴在于如何通过认识、知识的途径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也就是以增进知识的方法改变自己的心灵状态。
冯友兰所关注的正是由理论上的知识转化为切身体验,由常人的心理转化为圣人的心理。
而所有这一切之所以可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有“心”。
他将人心的觉解比喻为一盏“宇宙灯”。
宇宙间有觉解,与宇宙间有水有云,是同样不可否认的事。
不过宇宙间有水有云,不过是有水有云而已。
而宇宙间有觉解,则可使其他别的事物被了解。
如一室内有桌椅,有灯光。
就存在方面说,灯光与桌椅的地位,是相等的。
但有桌椅不过是有桌椅而已。
有灯光则室内一切,皆为灯光所照。
宇宙间之有觉解,亦正如是。
宇宙间的事物,本是无意义的,但有了觉解,则即有意义了。
这是一个非常精妙的比喻。
近代科学兴起以来,原本充满神奇色彩的宇宙变成了物质性的“自然界”。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传统哲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复习练【传统哲学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主题解说】中国传统哲学自有其话语体系,它在人道之中寻求天道,在现象之中探求本根。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人能于“天人”“物我”之间寻求整体价值,彰显出和谐、圆融的生存智慧。
“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尊崇道德修为,寻精微于古今之浩渺,奉中庸之道而使事物发展臻于和谐平衡之状态,是中国传统哲学千百年来的重要思维方式,展现出中华民族对德行修养和内在超越的价值认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以儒、释、道为主体要素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邃睿智,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的哲学性格,深刻地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气节所在、精神魂魄所系。
传统哲学对主体的尊重和认知,深刻反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主体人格的实现上。
主体的人格性,必然表现为主体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主动追问,对主体功能发挥的自觉追求。
比如儒家的“内圣外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知行合一”等等,都是这种主体人格的集中体现。
(摘编自黄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性格》)材料二:近些年来,“中国哲学”的身份性被反复质询,原因就在于其研究范式的过分西化,人们越来越不满意于这种“冰冷”的研究方式,而特别强调所谓“同情的理解”,试图将中国人的生命世界和生活实践植入相关的理论研究当中去。
这样,具有新的时代意味的“国学”出场,似乎可以补偿原有的中国哲学研究状况的缺憾,强化民族文化的特征,这就部分地形成了新国学与中国哲学之间的对峙。
坚持中国哲学作为民族精神之载体的功能,就会批评纯学术立场与中国文化之精神无关,掏空了儒释道本来的精神生命。
坚持中国哲学之现代学术立场就会批评前者的主张将价值问题与学术问题混为一谈,将个人感情掺入学术研究中。
这种分歧反映了中国哲学这一学科的“身份混淆”和“角色分裂”。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阅读试题及答案-.doc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阅读试题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
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宇,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
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
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
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
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
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
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
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
?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
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
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这是很明显的。
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
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
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
2012年全国高考(湖北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2年普通高考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湖北卷)语文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灵秀磷光玲珑剔透聆听教诲B.诞生旦角淡泊明志担当重任C.宿营诉说夙兴夜寐素昧平生D.咨询滋生芝兰之室孜孜不倦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羞涩袅娜歌声渺茫荷塘薄雾B.霜天廖廓峥嵘岁月浪遏飞舟C.细腻萧索落蕊残叶秋蝉嘶叫D.嫩黄葱茏婆娑起舞繁茂苍翠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是说到底,世上风景闲流水,端的还是咬人慢下来。
中国这如诗的城市中,最是江城得了个中,且将它地挥洒出来。
这江城街头巷尾,湖畔公园里数不胜数的茶馆,茶铺,一个人在清晨的不慌不忙的起来,到茶馆里,一坐就是一天,那叫一个悠闲!A.趣味痛痛快快当是溜B.滋味淋漓尽致便是走C.意味兴致勃勃自是逛D.韵味尽情尽兴恰是晃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是A.坐上画舫游清江,如行画卷之中,江水清澈,绿树蓊郁,自然与人,相遇相依,随风生长,好一派如诗如画的风光。
B.游览三峡大瀑布时,我们从倾泻而下的水帘中狂奔而过,尖叫声,嬉笑中响声一片,真是充满刺激的难忘体验。
C.当今已经很少有人回想以前那样闲情逸致,拿出一本小说,从头到尾阅读一遍,欣赏其委婉动人的故事。
D.现代文明不仅带来了理性化、工业化、市场化、都市化、民主化和法制化这些美好的社会制度,而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孔乙己》描写了科举考试失意者的命运。
作者对孔乙己的穷困潦倒和因窃书而被赶出鲁镇的悲惨遭遇,寄予了同情。
B.已知杀父娶母的实情却迟迟不采取复仇行动,这一情节构成《哈姆莱特》中著名的“延宕”,体现了主人公复杂、矛盾的心理。
C.宋词至苏轼,让人耳目一新,苏轼拓宽了词的题材,提升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开创了具有革新意义的豪放词派。
D.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时间作为叙述的主要时序,代表作品有《墙上的斑点》、《追忆逝水年华》等。
《中国的哲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哲学傅佩荣“哲学”一词是翻译过来的,那么中国自身有没有哲学呢?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凡是人群聚居、形成社会,并且在历史上存在过一段时间的团体,都有自己的文化。
文化会经历兴盛衰亡,其中的决走素是什么?若由“器物、制度、理念”三个层次的内涵来看,理念应该居于核心地位。
换言之,科技水平低落的地区、制度规范僵化的社会,未必会被历史淘汰;但是理念若是模糊不清或违反人性,以致民众缺少一套合理的价值观与人生理想,那么这样的团体及其文化就失去继续存在的动力了。
理念以各种形式保存于文学、艺术、宗教中,但是只有哲学可以对它作清晰的陈述、批判、反省,去芜存菁,定期再生活力,进而使文化长存不替。
根据英国史学家汤恩比的研究,人类历史上曾出现二十一种文明,其中十六种成了古迹,只有五种仍在发展中,而中国文明是其中唯一能劫后重生,进入第二度兴盛衰亡的轨道的。
由此可见, 中国文化中的理念应该有其独到之处,而中国不仅有哲学,而且有极富价值的哲学。
具体而言,哲学是对人类经验作整体而根本的反省,由之获得启发,再指引实际生活。
因此,我们可以把具有此一自觉,并且写下系统著作的人,都称为“哲学家”。
以学派而言,古代的儒家与道家,魏晋以后的佛学,都有体大思精的著作与学说。
以个人而言,则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直到宋明诸子,都是值得重视的哲学家。
那么,中国哲学有什么特色呢?第一,以生命统合宇宙万物。
凡存在之物,皆构成一个整体,整体相互感通有如机体,其中没有孤立隔绝的不相干之物质。
换言之,生命的力量大化流行,无所不在,其灵秀在于人类。
人与天地万物之间并无真正隔阂,因此人生之道在于由个人推及人群,再扩及于万物。
唯有人间获得安顿,宇宙的存在才能显发意义。
中国哲学无不以“人”为其关怀焦点,但是它所表现的人文主义却常有开放的及超越的倾向,而不是自我中心的人本主义。
第二,以价值贯穿人生行为。
人的行为既然是自由的,就有价值取向的问题,因此正确的人生态度是不容许随俗浮沉的,更反对自暴自弃。
冯友兰《政治哲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冯友兰《政治哲学》阅读练习及答案(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作文大全、试题答案、职业规划、原文赏析、小学阅读、初中阅读、高中阅读、诗词阅读、文言文阅读、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essay writing, test questions answers, career planning,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primary school reading, junior high school reading, high school reading, poetry reading, classical Chinese reading,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冯友兰《政治哲学》阅读练习及答案政治哲学冯友兰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 冯友兰阅读附答案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冯友兰人们开始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这些言论和文章都很简短,没有联系。
打开《论语》,你会看到每章只有寥寥数语,而且上下章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打开《老子》,你会看到全书只约有五千字,不长于杂志上的一篇文章。
可是从中却能见到老子哲学的全体。
习惯于精密推理和详细论证的学生,要了解这些中国哲学到底在说什么,简直感到茫然。
他会倾向于认为,这些思想本身就是没有内部联系吧。
如果当真如此,那还有什么中国哲学。
因为没有联系的思想是不值得名为哲学的。
可以这么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是由于这些言论、文章都不是正式的哲学著作。
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
每个人都要学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
学哲学的目的,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其他的学习(不是学哲学)是使人能够成为某种人,即有一定职业的人。
所以过去没有职业哲学家,非职业哲学家也就不必有正式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没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正式的哲学著作的哲学家多得多。
若想研究这些人的哲学,只有看他们的语录或写给学生、朋友的信。
这些信写于他一生的各个时期,语录也不只是一人所记,所以它们不相联系,甚至互相矛盾,这是可以预料的。
以上所说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没有联系,还不能解释它们为什么简短。
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还是有系统的推理和论证。
但是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还是不够明晰。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这是很明显的。
但是,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
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因而名言隽语、比喻例证就不够明晰。
它们明晰不足而暗示有余,前者从后者得到补偿。
当然,明晰与暗示是不可得兼的。
一种表达,越是明晰,就越少暗示;正如一种表达,越是散文化,就越少诗意。
冯友兰《中国哲学家表达思想的方式》阅读练习及答案
冯友兰《中国哲学家表达思想的方式》阅读练习及答案冯友兰《中国哲学家表达思想的方式》阅读练习及答案中国哲学家表达思想的方式冯友兰①一个西方人开始阅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哲学作者的言论和著述往往十分简短,甚至互不连贯。
打开《论语》,每一小段只包含几个字,各段之间往往也没有联系。
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但是老子的全部哲学都在其中了。
习惯于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些中国哲学家在说什么,由此不免会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不够连贯。
假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哲学就不存在了。
不相连贯的思想,怎能称得上是哲学呢?②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表面看来似乎不相连贯,乃是由于它们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
按照中国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
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应当去教堂。
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
因此,中国没有专业的哲学家;非专业的哲学家不认为自己要写专门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哲学家,为数多得多。
如果要想读这些人的著作,就需要从他们对友人和学生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
因此其中不免有不相连贯,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
③在有些哲学家如孟子、荀子的著作里,的确也有长篇大论的文章。
但是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它们仍显得篇幅短小,未曾把道理讲透。
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
格言总是简短的,而比喻和事例则总是自成段落,与前后文字不相衔接的。
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
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分;正如一种表达,越是采取散文的形式,就越不像是诗。
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
2020届烟台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届烟台市第四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哲学是一种形而上的学问。
在哲学中,除了价值观念,最核心的就是思维方式问题,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面对怎样去解释、认识等问题。
中西哲学的差别,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差别,而是类型上的差别。
要把握中国传统文化,就要懂得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整体关联。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关联在一起的。
事物的任何部分,都不能孤立到整体之外去,更不能用它来说明整体。
部分在整体里的任何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体,整体的变化也同样会影响到各部分。
这就像太极图一样,图中有阴有阳,阳长阴消,阴长阳消,而阴离不开阳,阳离不开阴。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思维方式不是简单的非此即彼,而是强调此离不开彼、彼离不开此,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会转变为彼、彼会转变为此。
总之,彼此是一个整体。
在古人心目中,不论事物、现象有多么复杂,都可以用“道”来贯通。
可以说,中国文化就是“道”的文化,孔子讲“士志于道”。
汉代河上公注的《老子》很有意思,他认为《老子》中的很多道理既可用在修身上,也可用到治国上。
“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这句话是说我们可以把对人体的认识运用到政治团体上,人体是“体”,集体不也是“体”吗?贺麟说:“儒学是合诗教、礼教、理学三者为一体的学养,也即艺术、宗教、哲学三者的谐和体。
”不仅古代中国文化如此,从全世界来看都一样,从源头上来讲学科不可能分得那么细。
像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古代的学者都不只是某一学科的专家,他们都是通才。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之道,为什么要讲“中”呢?因为“中”就是保持事物的平衡。
如果失去了平衡,就会产生偏差。
“中”即适度,既不过,也没有不及。
事物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变动的,相对而言的。
在这个时间、地点取得了平衡,到了下一个时间、地点又不平衡了,又得再调整,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动态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家表达思想的方式友兰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冯友兰①一个西方人开始阅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哲学作者的言论和著述往往十分简短,甚至互不连贯。
打开《论语》,每一小段只包含几个字,各段之间往往也没有联系。
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但是老子的全部哲学都在其中了。
习惯于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些中国哲学家在说什么,由此不免会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不够连贯。
假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哲学就不存在了。
不相连贯的思想,怎能称得上是哲学呢?②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表面看来似乎不相连贯,乃是由于它们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
按照中国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
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应当去教堂。
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
因此,中国没有专业的哲学家;非专业的哲学家不认为自己要写专门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哲学家,为数多得多。
如果要想读这些人的著作,就需要从他们对友人和学生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
因此其中不免有不相连贯,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
③在有些哲学家如孟子、荀子的著作里,的确也有长篇大论的文章。
但是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它们仍显得篇幅短小,未曾把道理讲透。
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
格言总是简短的,而比喻和事例则总是自成段落,与前后文字不相衔接的。
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
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分;正如一种表达,越是采取散文的形式,就越不像是诗。
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
④《论语》和《老子》中的简短词句是充满提示的箴言。
正由于富于提示,才使它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我们如果把《老子》书中提到的概念列举出来,重述一遍,可能用上五万字或五十万字,它可能帮读者了解《老子》一书的含义,但它本身将成为另一本书,而永不可能代替《老子》原著。
郭象是《庄子》一书的著名注释家,他把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用理性论辩的方式加以阐述,又把《庄子》书中的诗句用散文予以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但是,《庄子》原书富于提示,郭象的注释则明晰具体。
人们会问:两者之中,哪个更好呢?后来一位禅宗僧人曾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节选自《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16.文章在论述过程中两次提到《老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答:(1)第①段提到《老子》,用来说明中国哲学著作简短的特点;(2)第④段提到《老子》,用来说明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而具有巨大吸引力的特点;(3)用读者熟知的中国经典哲学著作来作例证,使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6分,每点2分)[来源:学科网]总体而言,考生得分情况没有预期的高,原因如下:面对如此一篇思路清晰、易于阅读的文本,很多考生还是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理出文本思路,把握不住文本重点,导致答题时无法切中要点。
答题的过程中无层次意识。
有的要点糅在一起,有的要点反复提及。
答题模式化。
在答题的过程中出现固定的术语,如“内容上、结构上”“选取典型的……”诸如此类。
脑中只有套路,没有文本、没有文体。
表述上出现漏洞,把“简短”表述为“简陋”“节俭”等因此本题得分大致在4分左右,2分、4分居多。
17.作者认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简短、看似不相连贯的原因有哪些?(6分)答:(1)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往往散见于对学生和友人的言论集和书信中;(2)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专业的哲学家,许多哲学家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3)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来表述思想。
(6分,每点2分)【解析】本题满分为6分,平均得分约为4.42分,总体得分情况不错。
存在的问题有:1.对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来表述思想”与“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往往散见于对学生和友人的言论集和书信中”这两个要点,部分学生存在着答不全的情况,主要是只及一点,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得分低于4分的学生试卷中,可见这部分学生的思维理解存在不全面的问题。
2.“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专门的哲学家” 这一要点的得分也有所欠缺,其原因大概是学生在答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 这一要点后,以为要点已答全,因而忽略本要点。
3.从学生的情况看,存在着分化现象,相当部分学生得分在5分以上,反映了这部分学生良好的理解力,而也有部分学生得分在3分以下,反映出他们的理解力还存在问题,这应该也反映了校际及校内的优生与差生的分化。
18.“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请结合文意阐释这句话的内涵。
(6分)答:(1)郭象为《庄子》做注解,用理性的方式阐述了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使庄子的思想变得明晰具体;(2)《庄子》原书富于提示而不是一泻无余,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3)禅宗僧人认为,庄子原书要比郭象明晰具体的注解更引人深思,更富于诗意和情趣。
(6分,每点2分)中国哲学家表达思想的方式友兰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冯友兰①一个西方人开始阅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哲学作者的言论和著述往往十分简短,甚至互不连贯。
打开《论语》,每一小段只包含几个字,各段之间往往也没有联系。
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但是老子的全部哲学都在其中了。
习惯于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些中国哲学家在说什么,由此不免会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不够连贯。
假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哲学就不存在了。
不相连贯的思想,怎能称得上是哲学呢?②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表面看来似乎不相连贯,乃是由于它们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
按照中国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
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应当去教堂。
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
因此,中国没有专业的哲学家;非专业的哲学家不认为自己要写专门的哲学著作。
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哲学家,为数多得多。
如果要想读这些人的著作,就需要从他们对友人和学生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
因此其中不免有不相连贯,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
③在有些哲学家如孟子、荀子的著作里,的确也有长篇大论的文章。
但是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它们仍显得篇幅短小,未曾把道理讲透。
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述思想。
格言总是简短的,而比喻和事例则总是自成段落,与前后文字不相衔接的。
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
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分;正如一种表达,越是采取散文的形式,就越不像是诗。
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
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
④《论语》和《老子》中的简短词句是充满提示的箴言。
正由于富于提示,才使它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我们如果把《老子》书中提到的概念列举出来,重述一遍,可能用上五万字或五十万字,它可能帮读者了解《老子》一书的含义,但它本身将成为另一本书,而永不可能代替《老子》原著。
郭象是《庄子》一书的著名注释家,他把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用理性论辩的方式加以阐述,又把《庄子》书中的诗句用散文予以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但是,《庄子》原书富于提示,郭象的注释则明晰具体。
人们会问:两者之中,哪个更好呢?后来一位禅宗僧人曾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节选自《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16.文章在论述过程中两次提到《老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答:(1)第①段提到《老子》,用来说明中国哲学著作简短的特点;(2)第④段提到《老子》,用来说明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而具有巨大吸引力的特点;(3)用读者熟知的中国经典哲学著作来作例证,使作者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6分,每点2分)[来源:学科网]总体而言,考生得分情况没有预期的高,原因如下:面对如此一篇思路清晰、易于阅读的文本,很多考生还是不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理出文本思路,把握不住文本重点,导致答题时无法切中要点。
答题的过程中无层次意识。
有的要点糅在一起,有的要点反复提及。
答题模式化。
在答题的过程中出现固定的术语,如“内容上、结构上”“选取典型的……”诸如此类。
脑中只有套路,没有文本、没有文体。
表述上出现漏洞,把“简短”表述为“简陋”“节俭”等因此本题得分大致在4分左右,2分、4分居多。
17.作者认为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简短、看似不相连贯的原因有哪些?(6分)答:(1)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往往散见于对学生和友人的言论集和书信中;(2)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专业的哲学家,许多哲学家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3)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来表述思想。
(6分,每点2分)【解析】本题满分为6分,平均得分约为4.42分,总体得分情况不错。
存在的问题有:1.对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来表述思想”与“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往往散见于对学生和友人的言论集和书信中”这两个要点,部分学生存在着答不全的情况,主要是只及一点,这种情况主要体现在得分低于4分的学生试卷中,可见这部分学生的思维理解存在不全面的问题。
2.“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专门的哲学家” 这一要点的得分也有所欠缺,其原因大概是学生在答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专门的哲学著作” 这一要点后,以为要点已答全,因而忽略本要点。
3.从学生的情况看,存在着分化现象,相当部分学生得分在5分以上,反映了这部分学生良好的理解力,而也有部分学生得分在3分以下,反映出他们的理解力还存在问题,这应该也反映了校际及校内的优生与差生的分化。
18.“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请结合文意阐释这句话的内涵。
(6分)答:(1)郭象为《庄子》做注解,用理性的方式阐述了庄子使用的寓言和隐喻,使庄子的思想变得明晰具体;(2)《庄子》原书富于提示而不是一泻无余,更具有巨大的吸引力;(3)禅宗僧人认为,庄子原书要比郭象明晰具体的注解更引人深思,更富于诗意和情趣。
(6分,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