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读后感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后感《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也对中国哲学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中国哲学史》这本书中,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和分析,他以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和精髓内涵。
在书中,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他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分为不同的时期,详细介绍了每个时期的主要思想流派和代表人物,还对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读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轨迹和内涵有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在阅读《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智慧,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
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道德修养,强调“仁爱”、“道德”、“礼义”,这些都是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和精神追求。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的内涵和精髓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在阅读《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造诣和文化素养。
冯友兰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学者,他对中国哲学有着深厚的研究功底和丰富的学术经验,他在《中国哲学史》这本书中,以其扎实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和精髓内涵,使读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核心价值有了更加清晰和全面的认识。
冯友兰先生的学术态度和研究方法,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学术精神和治学态度,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启发和感召。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内涵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和体会。
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读后感
你们说,读书是不是既让人痛苦又让人快乐的一件事儿呢?我觉得可能就是这种纠结的感觉,才让读书变得这么有魅力吧!
你们有没有这种感觉呢?是不是也觉得读书就像坐过山车,一会儿高一会儿低的?
篇三我的读书经验》,读完后我真是思绪万千啊!
一开始冯先生提到读书要精挑细选,这让我不禁想到自己以前的读书经历,那简直就是“乱读一气”。什么武侠小说、科幻杂志、心灵鸡汤,只要能拿到手的,我都看。可现在想想,这样读书能有啥收获呢?也许有人会说:“读书不就是图个乐子嘛,管那么多干嘛?”可我觉得,要是一直这么读下去,不就成了只知道看热闹,不知道看门道的人了吗?
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读后感
篇一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读后感
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我的读书经验》,真的是让我感慨颇多啊!
冯友兰先生说读书要“精其选”,这一点我觉得太对啦!以前我读书,那叫一个“瞎读”,抓到啥读啥,结果读了一堆没啥营养的书,浪费了好多时间。也许有人会说,读书嘛,读着玩呗,管它有没有营养。可我现在觉得,那不行啊!咱的时间多宝贵,得读点真正能让咱长见识、有收获的书。
“解其言”这部分也让我深有感触。有些书的语言就像密码一样,得费好大劲才能破解。我曾经为了读懂一本哲学书,查字典、上网搜解释,搞得自己头都大了。我就想啊,这作者难道就不能写得通俗易懂点吗?不过后来我也明白了,这可能就是考验我的耐心和毅力的时候。
领会作者的意图更是难上加难。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好像懂了作者的意思,可再深入想想,又觉得不太确定。这感觉就像在雾里看花,似懂非懂。我觉得读书就像解谜,得一层一层地剥开作者的心思,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读后感
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读后感读完冯友兰先生谈他的读书经验,就像跟一位智慧的老者聊了一场特别实在的天儿。
冯先生说读书得精其选,这可太对喽。
你想啊,书海茫茫的,要是不管啥书都拿来读,那不得读到天荒地老还没个重点。
就像去超市,要是每个货架都逛,估计得累瘫在那儿。
得挑那些经典的、有价值的书来读,就像挑超市里的招牌商品一样。
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经典书籍,就像老店里的招牌菜,肯定是有独特风味和营养的。
他还说读书要解其言。
这可让我想起自己以前读书的时候,有些文言文或者外国翻译过来的书,读起来磕磕巴巴的,半懂不懂的。
就像听一个带着浓重口音的人说话,得费好大劲儿才能明白一点。
现在明白了,不把字词句这些基础的东西搞清楚,书里更深层次的东西根本就摸不着门儿。
就好比想要打开一个装满宝藏的箱子,要是连锁都不知道怎么开,只能在外面干瞪眼。
然后呢,知其意这一点也特别关键。
有时候书里的话表面上理解了,但是作者真正想传达的深意却没领会到。
这就好像有人给你讲了个笑话,你只听到了字儿,却没get到笑点一样尴尬。
要想知其意,就得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啊,他的经历啥的。
这就像是侦探破案一样,得把各种线索都找齐了,才能明白作者真正的心思。
最后是明其理。
书里讲的那些道理啊,不能读完就完了,得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
这就像吃了饭得消化吸收,变成自己身体的能量一样。
如果读了很多书,但是啥道理都没在自己身上扎根,那就跟吃了东西不消化,白吃了一样。
冯先生把这些读书经验这么一讲,就好像给咱指了一条明明白白的读书大道,照着这个走,读书肯定能读出更多的乐趣和收获。
我感觉自己以后读书就有方向了,就像迷路的小羊找到了回家的路。
冯友兰先生的读书经验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读书这个大森林里摸索前行的路,让我这个读书的小菜鸟也有了成为读书大侠的梦想呢!。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1中国哲学简史,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传世名作。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对哲学的了解大概就仅限于神秘、晦涩与深奥了——当时的我,甚至以为哲学是各门学科中最无用的一个。
直到我翻开了这本《中国哲学简史》。
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后反思很长一段时间;有人说,好书就是会让你在看到中途时便大彻大悟;但这本书不一样,我在翻开它第一页的目录时,便醍醐灌顶了。
“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的确!哲学,其实就是一个人过完一生后,想要对自己的生活做一个总结时发现的规律总合。
而由于一个人他不可能不活在生活中(或许有人会说庄子的“丧我丧耦”不活在生活中,但我认为其实那一种“人”已不再是人了,他只是大道的一种具象化的体现),因此,哲学离我们其实并不远,甚至无处不在。
第一页的醍醐灌顶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巨大的兴趣。
很快,我便开始研究起了目录——于是我便知道了为什么这本书被历史学家陈来先生赞誉为“在世界上还没有见过第二本这样的书”。
盖因首先,它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所有的哲学学派、理论、观点都收集、理解、展示出来的书了,光是这点,便可以胜过其之前的任何古代哲学书;其次,它也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将东西方的哲学观念进行比较、讨论、融会贯通的书了,这一点也同样使它成为了中国哲学史上一座巨大的里程碑。
翻开里页,我又一次震撼到了!如果说上面所述两点只能让冯友兰成为中国近现代哲学史上的一代宗师的话,那么现在,他可以说是开山鼻祖了。
在这本书中,他不仅清楚阐述了各个哲学观念,还对其进行了延伸探讨以及比较讨论,例如:在第九章介绍《老子》思想时,他不仅将《老子》所谓道解释为了哲学家们为了进一步解释“名”而所假设带来的结果,还与西方“形而上学”进行了比较分析,看完不禁觉受益匪浅。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冯友兰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哲学家,他的《中国哲学史》是一部系统全面地介绍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深厚底蕴和博大精深。
下面我将从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思想内涵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三个方面谈一下我的读后感。
首先,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他从先秦时期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各种思想流派开始,逐步展现了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对每个思想流派的代表性人物和主要观点进行了介绍,还通过对其相互关系的分析,揭示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
其次,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他通过对各种思想流派的主要观点和核心思想的阐述,使我对中国哲学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比如,他对儒家的仁、义、礼、智等核心概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使我对儒家思想的丰富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同时,他还通过对道家的自然观、墨家的兼爱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等进行了深入分析,使我对中国哲学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对中国哲学的思想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欣赏中国哲学的博大精深。
最后,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他通过对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观和智慧精神的分析,指出了中国哲学对当代社会的重要启示。
比如,他指出中国哲学的仁爱精神、兼容并包的思想、和谐共生的理念等,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这部著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哲学的当代价值,也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总之,通过阅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脉络、思想内涵和对当代社会的启示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部著作不仅使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加全面的理解,也使我更加坚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读后感
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读后感冯先生提到的读书经验,第一个是“精其选”。
这可太在理了!现在这市面上的书啊,那是浩如烟海,要是不挑着读,那可不得被书给“淹”了。
就好比你去吃自助餐,满桌子的食物,但你得挑那些最合自己口味、最有营养的,读书也是一样。
不能见书就读,得选那些经典的、对自己有用的书。
不然读了一堆乱七八糟的书,就像吃了一肚子垃圾食品,当时可能觉得挺过瘾,可过后啥营养也没吸收到。
“解其言”这一点呢,就像是要先学会一门外语的基本语法和词汇才能去深入理解这门外语背后的文化一样。
对于一本书来说,我们得先搞清楚那些字词的意思,那些语句的结构。
要是连作者说的话都没弄明白,还谈啥理解书里的深意呢?这就好比你和一个外国人聊天,你连他说的单词都听不懂,那还咋交流思想呢?而“知其意”就像是挖掘宝藏了。
书里的文字就像是装宝藏的箱子,表面上你看到的是那些文字,但真正的宝贝是文字背后的意思。
有时候作者不会直接把他的想法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得靠我们自己去琢磨、去联想。
就像猜谜语一样,谜面是那些文字,谜底就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
这过程还挺有趣的,当你突然领悟到作者的深意时,就像挖到了宝藏,心里那叫一个美。
最后“明其理”,这可就是读书的最高境界了。
当我们从一本书里读出了道理,而且这个道理还能应用到生活中,那就相当于把书里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了。
比如说读历史书,不只是知道那些朝代的更替、人物的事迹,而是能明白背后的历史发展规律,并且能从中学到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才是读书读出了水平。
冯友兰先生这读书经验啊,就像是给我们这些读书人的一个指南。
让我知道了读书不能瞎读,要有方法、有步骤。
以前我读书就有点像无头苍蝇乱撞,现在感觉就像找到了导航仪,以后读书可就更有方向啦。
这篇文章就像是一位老友,拉着我的手,悄悄地在我耳边传授他多年的读书秘籍,让我这个读书路上的小菜鸟也有了成为读书达人的希望呢!。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该书是对中国哲学史的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梳理和阐述,不仅在学术界有着极高的地位,也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这部著作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述。
他指出中国哲学是一种独特的哲学形式,它注重实践和生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道德修养和人伦关系。
这与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和形而上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展现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其次,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和分析。
他从儒、释、道三家入手,对每个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想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评述,使人们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对各家思想进行了客观的评价,还对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人们对中国哲学的整体轮廓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此外,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精髓和核心进行了深入的阐释和诠释。
他指出中国哲学的核心是儒家的仁爱道德、道家的自然观念和释家的解脱思想,这三者相互交融、相互补充,构成了中国哲学的独特风貌和内在价值。
他还对中国哲学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中国哲学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最后,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展望。
他指出中国哲学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可以为人们提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道德指引。
他还对中国哲学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指出中国哲学应当与世界哲学接轨,吸收外来文明的精华,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通过阅读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而且对中国哲学的核心价值和当代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这部著作不仅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目,对于推动中国哲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读后感_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篇一作为现代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无从回避的重要人物,冯友兰先生一生于哲学上的研究不可不谓之一波三折。
且不论其晚年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而所留下的种种饱受争议乃至批判的篇章,单就先生作为“现代新儒家”的奠基人和集大成者,任何一位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的发展、思想文化的发展的青年,都应当去拜读冯友兰先生的著作一二。
李慎之先生亦曾言:“中国人了解、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先生是可超而不可越的人物。
” 冯友兰先生曾经书写一副对联以叙生平,联曰“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
“三史”即《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新编》,六书则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贞元之际”所著的六本书。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哲学简史》成书于“贞元六书”之后,冯友兰的“新理学”、“新儒学”体系已经完成,而又在冯先生经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动乱迫害之前,可以说是其一生哲学研究成就的巅峰时期。
因而《中国哲学简史》一书也理所当然成为了冯友兰先生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原译名《中国哲学小史》(A Short Hitory of Chinee Philoophy),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课程时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出版,先后有法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南斯拉夫文、日文等译本,并且迅速成为各大学中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是西方人系统了解中国哲学的重要途径。
直到20世纪80年代,本书才由冯友兰先生的学生涂又光第一次根据英文本译成中文出版。
应该说,这本书既是了解中国哲学、进入中国文化的地图,也是触摸冯友兰先生哲学体系的一条捷径。
哲学观和哲学史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一书中,就已经指出:“哲学本一西洋名词。
” 也就是说,在中国的思想文化史册上,是没有“哲学”二字的。
既然要作“哲学史”,自然需要首先明确什么是“哲学”,然后才有“哲学史”。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回答说:“至于我,我所说的哲学,就是对于人生的有系统的反思的思想”。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深刻地剖析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内涵,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使我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他指出,中国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而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学派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国哲学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同时,冯友兰先生还对不同学派的思想特点和主要代表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对各种不同哲学思想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使我对中国哲学的独特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指出,中国哲学强调“道”和“理”,注重道德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内在修养和自我完善,与西方哲学有着明显的区别。
同时,冯友兰先生还对中国哲学的实践性和教化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中国哲学强调实践和教化,注重人的修养和社会的和谐,这与西方哲学的理论性和学术性有着明显的差异。
最后,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中对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异同进行了深入的比较,使我对中国哲学的独特性和价值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他指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社会的和谐,而西方哲学则强调理性思维和实证科学,注重个体的自由和权利。
同时,冯友兰先生还指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价值观念、道德伦理和社会治理方面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为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阅读《中国哲学史》,我对中国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异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为我们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对于推动中国哲学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1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先生于1947年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该书以其清晰的结构、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
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读物,它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哲学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学术功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他的文字流畅易懂,逻辑清晰,使得读者可以轻松地理解他的观点。
同时,他的思想深度和广度也令人钦佩。
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概述,还对西方哲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使得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哲学的发展。
书中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先秦哲学、两汉哲学和宋明哲学。
在先秦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墨子、孔子、老子、庄子和荀子的思想。
他认为,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墨子学派的思想核心,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
此外,他还指出了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以及荀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两汉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他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对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则对中国的科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明哲学部分,冯友兰先生主要介绍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他认为,程朱理学强调理气关系和心性之学,而陆王心学则强调内心的体悟和反省。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哲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中国哲学也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冯友兰读书笔记篇2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份关于冯友兰的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冯友兰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简史》和《中国哲学史》等。
冯友兰:我的八十年读书经验——我的读书经验
极 了 ,真是 浩如烟 海 ,但 是 ,书虽 多 ,有永 久价 值 的还是 少数 。可 以把 书分 为三 类 ,第 一类是 要精 读 的,第二 类是 可 以泛 读 的 ,第三 类是 仅供翻 阅 的。
一
天也念 不 完。大 多数 的书 ,其实 就像报纸 上 的新
47
、
生活’
F AL EA Li f el o ng Edu cat i on
黼
在读 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
读 书要 “ 明其 理”
上面所说 的 “ 书不 尽言”, “ 言不尽 意”之下 。
还可 再加一 句 “ 意不尽 理 ”。理 是客观 的道 理 :意
是著 书的人 的主观 的认识和 判断 ,也就 是客观 的道 理 在他 的主观 上的反 映。理 和意 既然 有主观 客观之 话少 ,他 所说 的话 总 比他 的意 思少 。一 部书 上所 写 分 ,意和理 就不 能完全相 合。人 总是人 。不是全 知 全 能。他 的主观 上的反 映 、体会 和判 断 ,和客观 的 道理 总要 有一定 的差距 ,有或 大或小 的错误 。 所 以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 ,还要 明其理 ,才不 至 于 为前人 的意所 误。如 果 明其理 了,我就 有我 自 己的意。我 的意 当然也是 主观 的。也可能 不完全合 乎 客观 的理 。但我 可 以把我 的意和 前人 的意 互相 比 较 ,互 相补充 ,互相 纠正。这就 可能 有一个 比较正 确 的意。这个 意是 我的 ,我就 可 以用它处理 事务 , 解决 问题。好像 我 用我 自己的腿走 路 ,只要我心 里
认 识汉 字还 不行 我 们 看不懂 古人用 古文 写的书 , 古人也 不会 看懂我 们现 在的报纸 。 这 叫语言文字关 。
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读后感
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读后感篇一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读后感读书,这俩字儿说起来简单,可真要细琢磨,那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
最近读了冯友兰先生的《我的读书经验》,我这心里啊,那叫一个五味杂陈。
冯友兰先生说读书要精,不能啥都看。
我就寻思,这说得好像挺有道理。
可有时候我就管不住自己这双眼睛,看到啥书都想翻一翻,万一里头有宝贝呢?也许我这就是“广撒网”,说不定哪天就能捞到一条大鱼。
读着冯先生的经验,我想起自己以前读书的那些事儿。
有一回,我为了读一本小说,愣是熬了个通宵。
那感觉,就像是着了魔,完全沉浸在书里的世界,啥都顾不上了。
结果第二天,那熊猫眼啊,自己都不忍直视。
我当时还觉得挺值,现在想想,可能有点傻气。
冯友兰先生还强调读书要有系统,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槌。
我觉得吧,这可能对,但有时候我就是随心所欲,跟着心情走。
今天想看哲学,明天可能又对历史感兴趣了。
这算不算是一种“任性”的读书方式呢?我也不知道。
不过读了这篇文章,我觉得自己以后得改改这毛病,可能得学着更有条理一点。
但话说回来,要是读书都变得那么死板,那还有啥乐趣呢?哎呀,我这心里纠结得很,到底该咋读呢?篇二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冯友兰先生的《我的读书经验》,这可真是让我感触颇深呐!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老先生能说出啥新鲜玩意儿?”可越读越觉得,嘿,还真有点意思!冯友兰先生说读书得有个明确的目的,不能瞎读。
我就想啊,我以前读书好像还真没啥目的,就是觉得好玩儿,随便翻翻。
就像我之前读一本讲宇宙奥秘的书,纯粹是被封面吸引了,结果读了一半发现,哎呀妈呀,好多东西都看不懂。
这是不是因为我没有明确的目的,所以才读得云里雾里的?也许是吧!但我又觉得,读书有时候不就是为了放松嘛,非得有个目的,那多累啊!比如说读个漫画书,难道还得想着从中领悟啥人生大道理?我觉得不至于。
冯先生还说读书要读经典,这点我倒是挺认同的。
可问题来了,经典往往都不好懂啊!像那些个哲学名著,读几页我就开始犯困。
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读后感3篇
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读后感篇1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学生的人,他周游列国时有大批学生跟随着。
“三年之丧”这个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毫无道理,这不是耽误时间么?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
有个学生问他,若要您治理国家,先做什么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论语·子路》天下熙熙攘攘名利来往。
有什么好提倡呢。
大多名不符实徒有虚名。
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推己及人的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是“仁之方”。
道家讲“无为”的学说。
而儒家讲“无所为而为”的学说。
依儒家看来,一个人不可能无为,因为每个人都有些他应该做的事。
然而他做这些事都是“无所为”,因为做这些事的价值在于做的本身之内,而不是在于外在的结果之内。
儒家就不像一个独立的人而是一个嗷嗷待哺婴儿,所以嗷嗷哭哭的哇哇大,让别人替他做事,他就逼逼赖赖还逼逼赖赖出优越感。
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
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论语·尧曰》)分内之事和分外之事本身就有待商议,知命有没有强加的意志?又当又立。
在汉朝的中叶,儒家的确可以称做宗教。
多少有些宗教的影子。
虽然从历史上说,他当初不过是普通教师,但是后来有些时代认为他是“至圣先师”,也许是不无道理的-人类热衷于造神运动,借由神的存在完成某些不可告人的真是目的。
儒家尤如此,满口仁义道德实际道貌岸然。
中国哲学的精神冯友兰读后感篇2”哲学“这个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够了解,它却充满神秘色彩。
而它在我心中是个很崇高,很神圣,同时也是一个含义深厚的词。
假期我在家中反复的看这本书,但总是感觉不太明白,似懂非懂。
哲学它是一个充满科学权威的领域,令人仰视它。
许多事情学了哲学才能真正明白;学了哲学可以使人变得聪明,脑子活、眼睛亮、办法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都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
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读后感
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读后感《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读后感》篇一读冯友兰先生谈读书经验,就像在听一位智慧的长者在炉火边娓娓道来,那些话语,看似平常,却如同一颗颗小石子,在我心中的知识湖泊里激起层层涟漪。
冯友兰先生提到读书要精其选。
哎呀,这可真是说到我的心坎儿里去了。
我以前读书那叫一个“乱炖”,逮着啥读啥。
就像进了一个大超市,看到啥都想往购物车里扔,也不管自己吃不吃得下。
结果呢,读了一大堆书,却感觉自己像个杂货铺,啥都有,可啥都不精。
就说有一回,我一下子从读古典诗词跳到了读那种特别科幻的星际大战的小说,脑袋都快“转不过弯儿”了。
可能这就像是在不同的频道之间疯狂切换,最后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在看啥了。
先生说读书要有“解其言”这一功夫。
这让我想起自己曾经读《论语》的时候,那些文言文就像一道道神秘的密码。
我看着那些字,就感觉像是看外星文字似的,云里雾里。
我那时候就想,这古人说话咋这么绕呢?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就琢磨这“习”到底是复习还是练习呢?也许古人的智慧就藏在这些模棱两可的字眼里,故意让我们去猜呢。
后来我慢慢去查字典,看注释,就像一个探险家在寻找宝藏的线索一样,一点点解开这些文字的密码,那种感觉就像是找到了打开神秘宝箱的钥匙,可兴奋了。
至于“知其意”,我觉得这可太难了。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读懂了一本书,就像我读《小王子》,刚开始我就觉得这是个简单的童话故事呗,一个小王子在各个星球游历的故事。
可是当我再读几遍,我就发现,这里面全是对成人世界的批判,那些看似简单的情节,就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里面全是深刻的含义。
我想我之前可能只是看到了这个洋葱的外皮,根本没尝到里面辛辣又刺激的滋味。
冯友兰先生的读书经验,就像一盏明灯,在我以后读书的道路上照亮了方向。
我不再盲目地读书,而是要精选书籍,慢慢解开文字的奥秘,努力去探寻书中的深意。
不过,我也在想,读书这件事是不是也得有点任性呢?有时候就想随便翻翻,就像逛街的时候偶尔看到个小玩意儿,虽然没啥大用,但就是觉得好玩,这样读书是不是也有它的乐趣呢?哎,这读书的事儿啊,还真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小妖精”呢。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读后感《中国哲学史》是冯友兰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国哲学的精髓,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通过冯友兰先生的介绍,我对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中国哲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多种思想流派的兴盛和消亡。
每一个思想流派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和理论体系,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思想流派的兴衰变迁,我对中国哲学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哲学的特点和内涵。
其次,冯友兰先生在书中对中国哲学的核心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使我对中国哲学的精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儒家强调仁爱和礼义,提倡人伦之道;道家注重自然和道德修养,强调无为而治;墨家主张兼爱和非攻,追求天下大同。
每一个思想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核心理念,对中国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学习这些核心思想,我对中国哲学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哲学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最后,通过冯友兰先生的介绍,我对中国哲学的现实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哲学强调人伦之道、道德修养和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通过学习中国哲学,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哲学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哲学史》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著作,通过学习这本书,我对中国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深入研究中国哲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提高自己的修养,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①我7岁上学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
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___ ,__ ,___ ,___ 。
②先说第一点。
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浩如烟海。
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我们要学会选择。
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
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以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需要的书来读。
③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
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这叫语言文字关。
攻不破这道关,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
当然,攻语言关,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这类。
④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读书时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也未必能知道作书人的意思。
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
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
这就是知其意。
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
“意”离不开语言文字,但有些是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如果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
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
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
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⑤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下,还要加一句“意不尽理”。
“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人的主观认识。
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
他的主观上的体会和判断,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
所以读书只到“得其意”还不行,要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和自己明白的那些客观道理,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
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
这个“意”就是自己的。
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够现学现用,把书读活了。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人生的境界》读后感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生的境界》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生的境界》读后感1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里提出了人生境界的诸多问题,这种人生(即精神)境界,有高下(四级)之分,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他说,人的境界不同是由于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的“觉解”不同而决定的。
这种提法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俗话说:人分三六九等。
的确,人与人是不一样的。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不在于个人财富的多少,官位的高低,人的差别体现在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把握,个人“觉解”的差别上。
正是这“觉解”的不同造就了人的不同,人生的不同。
冯友兰先生把它分为四种,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这与传统思想中把人分为人、大人、贤人、圣人四种是一个道理。
该怎样选择人生境界呢?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他做的事对于他并没有意义或少有意义。
这种就是自然境界。
自然境界作为四种境界中最低一级,凡非原始人或幼童之正常人按常理来说不会停滞在该境界。
而处在功利境界的人做事往往以自我利益为中心,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但其动机是利己的。
在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为了自己固然没有错,但若终身停留在该境界则难免有俗气之嫌。
一个人若仅仅为利而活,那不能不说是人生的一种缺失。
真正让人不同于人的在于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前两者是人本来就是的人,后两者是人应该成为的人。
道德境界与天地境界是传统文化中中国人的人格理想,即神于天,圣于地,即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人的意义应与天和地一样。
天地人并称“三才”。
天时、地利、人和才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我认为人生的境界当以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最为高尚。
贤人与圣人不同于市井之辈也就在于其人生“觉解”的不同。
我的读书经验-冯友兰
我的读书经验(当代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
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
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
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
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
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
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
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
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
听说在中国初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五经”“四书”一样,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
照这个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年也念不完。
大多数的书,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
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
下面所说的就指值得精读的书而言。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
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
这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
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
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
从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书,都是经过历来群众的推荐,经过时间的选择,流传了下来。
我们看见古代流传下来的书,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心里觉得奇怪,怎么古人写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
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他们所作的东西,也有许多没有价值的,不过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为历代群众所推荐,在时间的考验上,落了选,被刷下去了。
现在我们所称为“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
冯友兰:读书80年,总结了四点经验,知道再晚也不迟
冯友兰:读书80年,总结了四点经验,知道再晚也不迟#头条创作挑战赛#他是当代优秀的哲学家、教育家。
他学成于北大,就任于清华,是漂亮国多所著名大学的名誉文学博士。
他著有多部哲学经典作品,学术影响深远。
他健康长寿,活了95岁,从1895年到1990年,几乎历经近一个世纪的世事变迁。
他对中国学术史、思想史、哲学史等诸多领域做出的重大贡献,还曾受到伟人的接见。
他7岁时开始读书,80年从未间断。
87岁时,他总结了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起来是要做到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首先,精其选。
就是要选经典、读精选。
读书,首先要会选择书。
怎样选择一本好书呢?他告诉我们,有一位评选家和一位推荐者。
只要认识了这两位,你基本能选到好书。
评选家叫时间,推荐者叫群众。
只要是经过时间考验,并被大众认可且津津乐道口口传承的书,都是值得去认真阅读的。
比如我们的四大名著,比如国外那些经典读物。
接着,要解其言。
顾名思义,就是要了解书中的语言语句。
弄懂书的文字,不是单纯地识字,不但要识这个字,而且要理解这个字的意思,从而了解书所要表达的意思和主题。
最重要的是理解。
只有在理解字的基础上,才能理解词、句、段、篇的意思。
如果不懂字的意思,书就读不下去,勉强硬读下去,也是糊糊涂涂、模模糊糊,不知所云。
第三步,是知其意。
有句老话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司马迁也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
”读书,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注意字里行間的表达,又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
这样才能知道写书人的意思,这样你才能在墨香中和作者一起感同身受。
你与作者的心紧紧相连,穿越古今中外,你便是作者的至交好友。
你就在他身上赚到了。
最后,明其理。
从书中悟出它所讲述的道理,就是自己拥有的一笔财富,这财富谁也拿不走,将始终回报于自己。
同时它还是一把打开问题之门的金钥匙,让人拥有一种超然的能力。
这能力将使你尽可能的成为完人。
你的所盼、所期、所愿,全在读书明智后能得以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读书经验
(当代中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
我今年八十七岁了,从七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八十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不能说对于读书没有一点经验。
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
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
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真是多极了,真是浩如烟海。
但是,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
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
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
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
就像看报纸一样,随手一翻,看看大字标题,觉得有兴趣的地方就大略看看,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随手翻过。
听说在中国初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五经”“四书”一样,一字一字地高声朗诵。
照这个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年也念不完。
大多数的书,其实就像报纸上的新闻一样,有些可能轰动一时,但是昙花一现,不久就过去了。
所以,书虽多,真正值得精读的并不多。
下面所说的就指值得精读的书而言。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必发愁。
自古以来,已经有一位最公正的评选家,有许多推荐者向它推荐好书。
这
个评选家就是时间,这些推荐者就是群众。
历来的群众,把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书,推荐给时间。
时间照着他们的推荐,对于那些没有永久价值的书都刷下去了,把那些有永久价值的书流传下来。
从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书,都是经过历来群众的推荐,经过时间的选择,流传了下来。
我们看见古代流传下来的书,大部分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心里觉得奇怪,怎么古人写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
其实这没有什么奇怪,他们所作的东西,也有许多没有价值的,不过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没有为历代群众所推荐,在时间的考验上,落了选,被刷下去了。
现在我们所称为“经典著作”或“古典著作”的书都是经过时间考验,流传下来的。
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还要有些被刷下去。
不过直到现在为止,它们都是榜上有名的,我们只能看现在的榜。
我们心里先有了这个数,就可随着自己的专业选定一些须要精读的书。
这就是要一本一本地读,所以在一个时间内只能读一本书,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
在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
这就是说,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
语言有中外之分,也有古今之别。
就中国的汉语笼统地说,有现代汉语,有古代汉语,古代汉语统称为古文。
详细地说,古文之中又有时代的不同,有先秦的古文,有两汉的古文,有魏晋的古文,有唐宋的古文。
中国汉族的古书,都是用这些不同的古文写的。
这些古文,都是用一般汉字写的,但是仅只认识汉字还不行。
我们看不懂古人用古文写的书,古人也不会看懂我们现在的《人民日报》。
这叫语言文字关。
攻不破这道关,就看
不见这道关里边是什么情况,不知道关里边是些什么东西,只好在关外指手画脚,那是不行的。
我所说的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
当然要攻这道关的时候,要先作许多准备,用许多工具,如字典和词典等工具书之类。
这是当然的事,这里就不多谈了。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的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
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简单一些,不能像他所要说的话那样啰唆。
这个缺点倒有办法可以克服。
只要他不怕啰唆就可以了。
好在笔墨纸张都很便宜。
文章写得啰唆一点无非是多费一点笔墨纸张,那也不是了不起的事。
可是言不尽意那种困难,就没有法子克服了。
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
比如一个人说,他牙痛。
牙是一个概念,痛是一个概念,牙痛又是一个概念。
其实他不仅止于牙痛而已。
那个痛,有一种特别的痛法,有一定的大小范围,有一定的深度。
这都是很复杂的情况,不是仅仅牙痛两个字所能说清楚的,无论怎样啰唆他也说不出来的,言不尽意的困难就在于此。
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作书的人的意思。
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
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
这就是知其意。
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
”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
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
死读书的人就是书呆子。
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
的意思的拐棍。
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
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
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
但是,在读书中,就是要过河拆桥。
上面所说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外,还可再加一句“意不尽理”。
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的人的主观的认识和判断。
也就是客观的道理在他的主观上的反映。
理和意既然有主观客观之分,意和理就不能完全相合。
人总是人,不是全知全能。
他的主观上的反映、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
所以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
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
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
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
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
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
好像我用我自己的腿走路,只要我心里一想走。
腿就自然而然地走了。
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
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
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
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从前有人说过:“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自己明白了那些客观的道理,自己有了意,把前人的意作为参考,这就是“六经注我”。
不明白那些客观的道理,甚而至于没有得古人所有的意,而只在语言文字上推敲,那就是“我注六经”。
只有达到“六经注我”的程度,才能真正地“我注六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