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亭观书有感(朱熹)

合集下载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翻译及赏

这是一首借喻理的名。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
赏析二
这是一首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半亩的方塘不算大,只有半亩地的一个方方的池塘,但它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一鉴的鉴,就是镜,照人的镜子,镜和鉴是一个意思。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打开了。

半亩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
1。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是宋代诗人朱熹所作,本诗借助形象喻理。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宋代: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注释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创作背景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这是组诗的第二首。

赏析本诗借助形象喻理。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

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万溪千流,滚滚滔滔,汇入大江,所以本来搁浅的“蒙冲巨舰”,就如羽毛般那浮了起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此时春水猛涨,巨舰却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

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所蕴含的客观意义是强调艺术灵感的勃发,足以使得艺术创作流畅自如;也可以理解为创作艺术要基本功夫到家,则熟能生巧,驾驭自如。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翻译: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及赏析

朱熹《观书有感》原文及赏析

观书有感[宋] 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品赏析【注释】: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注释](1)鉴:镜子。

(2)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移动。

(3)渠:它。

指方塘里的水。

那得:怎么会。

如许:像这样。

[译文]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

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赏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叉仲砖,号晦庵,晚号晦翁。

古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中国十一世纪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问渊博的学者,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魏晋以来儒、佛、道、二程(程颢、程颐)的思想,把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问题融於一炉,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朱熹《观书有感》是一首说理诗。

从字面上看好像是一首风景之作,实际上说的是读书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这首诗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

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

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

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

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以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学习,要坚持开卷不断汲取新知,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诗的寓意多么深刻!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

古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作者朱熹)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古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作者朱熹)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朱熹[宋代]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那通:哪)标签读书、哲理、写景、初中古诗、早教古诗100首、古诗三百首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注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

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

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篇一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的这句诗,真是绝了!每次读到,我都忍不住感叹,这古人的智慧咋就这么厉害呢?你说,那池塘里的水为啥能一直清澈呢?也许是大自然的魔法吧?哈哈,开个玩笑,其实就是因为有那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啊!这就好比我们的脑子,要是不学习新知识,不接受新观念,那不得变成一潭死水,臭烘烘的?我觉得吧,学习就像是那源头的活水,能让我们的思维始终保持清新和活跃。

想想我自己,有时候看书看得入迷,就感觉自己像是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那叫一个爽!可有时候呢,又觉得学习好难,好累,可能这就是成长的烦恼?但一想到朱熹的这句诗,我又觉得自己不能偷懒,得像那池塘一样,不断有新水进来。

我记得有一次,做数学题怎么都做不出来,急得我抓耳挠腮,心里直犯嘀咕:“这啥破题啊,是不是故意为难我?”可后来老师一讲,我恍然大悟,原来就差那么一点点思路,这不就像池塘缺了那么一点点活水嘛。

学习的路啊,真的就像这池塘,得不断有新的东西进来,才能一直清澈,一直有活力。

不然,可能就会被淘汰,被遗忘。

哎呀,这么一想,还真有点压力山大呢!你们说是不是?篇二朱熹活水亭观书有感朱熹的这首《活水亭观书有感》,可真是让我感触良多啊!“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瞧瞧,这画面多美!就像我梦里的仙境一样。

我有时候就在想,这半亩大的池塘,咋就能像镜子一样明亮呢?也许是老天爷偏爱它,给了它特别的眷顾?说到这,我就想起了我学习的过程。

刚开始的时候,啥都不懂,脑子就像那浑浊的池塘,乱糟糟的。

但是随着我不断地努力,不断地积累知识,好像那池塘里慢慢注入了清澈的水,开始变得清晰起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一句简直就是真理!我觉得吧,我们每个人都得有自己的“源头活水”,不然怎么能进步呢?比如说,我喜欢读各种有趣的书,这就是我的“活水”之一。

每次读完一本好书,我都感觉自己像是充满了电,能量满满!但是,有时候我也会偷懒,不想看书,不想学习。

朱熹《观书有感》宋词鉴赏

朱熹《观书有感》宋词鉴赏
此诗亦如一塘清水笔调活泼轻奇寓理其中却并不枯燥令人生厌反而是出语浅而意味深
朱熹《观书有感》宋词鉴赏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宋词鉴赏
朱熹——《观书有感二首》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Hale Waihona Puke 注释:1 鉴:镜子。
2 共徘徊:指都在如镜的`水中荡漾。
赏析:
此诗亦如一塘清水,笔调活泼轻奇,寓理其中却并不枯燥令人生厌,反而是出语浅而意味深。比起其他说理的诗篇来不知犹胜几倍,故而才能被吟咏至今,引名为观书典范。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体裁:诗题文: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作者:名字:朱熹年代:宋代描述: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翻译:原文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原文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赏析:赏析一:创作背景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

还在该村写下了“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的著名诗句。

朱熹离村后,村民便将蛤蟆窝村改为源头村,民国时曾设活水乡(今属上塘镇)以纪念朱熹。

在南丰曾巩读书岩石壁上刻有朱熹手书“书岩”二字,在岩穴下小池壁上刻有朱熹手书“墨池”二字。

赏析二:思想内容《观书有感其二》是宋代学者朱熹的作品。

这首诗是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阐述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赏析三:艺术特色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一朝代:宋代作者:朱熹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注释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赏析作者:佚名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原文、赏析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原文、赏析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出自宋代朱熹的《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原文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1130年9月15日~1200年4月23日),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

谥文,又称朱文公。

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创作背景: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

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

译文
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第 1 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活水亭观书有感范文

活水亭观书有感范文

活水亭观书有感范文活水亭观书有感《观书有感》朱熹(南宋)其一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 [2]《观书有感》(其一)《观书有感》(其一) (2张)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注释译文注释其一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

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

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其二“艨艟”:也作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中流:河流的中心。

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创作背景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

《活水亭观书有感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当看完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1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古诗简介这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

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翻译/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注释1、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2、那得:怎么会。

3、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4、清如许:这样清澈。

5、如:如此,这样。

6、清:清澈。

7、为:因为。

8、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9、“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10、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11、中流:河流的中心。

赏析/鉴赏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黄钟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并写下《福山》一诗。

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

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

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

观书有感全诗解释

观书有感全诗解释

观书有感全诗解释《观书有感》是宋代理学家朱熹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描绘作者“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

第一首诗借景喻理,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事说理,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

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

词句注释:⑴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鉴: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也有学者认为是镜子。

此指像鉴一样可以照人。

⑵“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徘徊,来回移动。

⑶渠:第三人称代词,它。

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同“哪”。

清:清澈。

如许:如此,这样。

⑷为:因为。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⑸艨艟(méng chōng):一作“蒙冲”。

原为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

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

⑹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

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

⑺中流:河流的中心。

白话译文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其二: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诗历来被人传诵,尤其是第一首“源头活水诗”,更是被多种教科书和选本收录,专门研究的文章也不断出现。

有的是专门以《观书有感》为题,有的虽然不是以《观书有感》为题,但在研究朱熹作品时对这组诗作了重点分析。

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朱熹的《观书有感二首》就像两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我们求知和思考的大门。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你看啊,这小小的半亩方塘就像一本书,那清澈得能像镜子一样映照出天光云影的塘水,不就如同书中蕴含的智慧吗?这智慧是如此澄澈,如此丰富,能让我们看到世间万象,思考各种哲理。

可这智慧从哪里来的呢?就像这方塘有源头活水注入才这般清澈一样,书里的智慧也是来自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脑子比作这方塘,要是不读书,不学习新东西,那这脑子就像一潭死水,浑浊不堪,啥也映照不出来。

难道我们想让自己的脑子变成那样吗?肯定不想啊!这就告诉我们得不停地读书,就像那源头的水一直注入方塘一样,让知识不断地充实我们的头脑。

再看“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就更有趣了。

江边的春水涨起来的时候,那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样轻巧。

以前费了好大的劲儿想让船动起来都不行,现在呢,水涨起来了,船就自在地航行在江中。

这大船就好比我们在学习或者做事情时遇到的困难啊。

有时候我们在没有足够知识储备或者没有找到正确方法的时候,想要推动这个“大船”,那简直是难如登天,白费力气。

可一旦我们积累了足够的知识,就像江水涨起来了一样,那这些困难就变得轻而易举了。

这就警示我们啊,在学习和生活中,可不能急于求成,要先好好积累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不然只能是干着急,做无用功。

在生活中,我就有这样的经历。

以前我想学习一门新的编程语言,刚开始的时候,我连基础的语法都看不懂,就像在没有水的江里推那大船一样,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一知半解。

我当时特别沮丧,觉得自己是不是太笨了。

可是我没有放弃,我开始一点点地看书,看教程,不断地学习各种概念和算法,这就像是在给我的知识“江水”注水。

慢慢地,我发现那些以前觉得难如登天的代码逻辑,现在看起来变得简单多了。

就像那江水涨起来后,大船可以自在航行一样,我在编写程序的时候也变得得心应手了。

朱熹关于读书的诗

朱熹关于读书的诗

朱熹关于读书的诗
朱熹关于读书的诗:《观书有感二首·其一》、《劝学诗》、《读书要三到》、《司马光好学》、《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1.《观书有感二首·其一》
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劝学诗》
宋代: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3.《读书要三到》
宋代:朱熹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4.《司马光好学》
宋代:朱熹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5.《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
宋代: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朱熹关于春天的诗句二: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精选

朱熹关于春天的诗句二: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精选

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译文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赏析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

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

“泗水滨〞点明地点。

“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

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欣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

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

“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

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

“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识别的。

“东风面〞借指春天。

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

感受到了春天的美。

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

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

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似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

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

其实诗中的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访〞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燃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活水亭观书有感二首·其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赏析本诗借助形象喻理。

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与学习有关的道理。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其中的“蒙冲〞也写作“艨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水亭观书有感(朱熹)
注释
①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

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故尝有《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

落絮如飞,肯向春定。

鉴:镜。

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②这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

那(nǎ)得:怎么会。

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④源头活水: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学习运用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这是一首借喻理的名。

全诗以方塘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
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

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

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

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

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读者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这是一首极其有艺术哲理性的小诗。

人们在品味书法作品时,时常有一种神采飞扬的艺术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形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

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书写者内心的不竭艺术灵感。

诗的寓意很深,以源头活水形象地比喻丰富的书法艺术灵感才是书法艺术作品真正的不竭源泉,阐明了作者独特的读书感受,很符合书法艺术创作的特色,也反映了一般艺术创作的本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