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晚年人性论对宇宙论的支持
人性论与宇宙本体论的合一——程朱人学理论的重要特点
2003年9月中州学刊Sep.2003第5期(总第137期)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o.5文章编号:1003—0751(2003)05—0162—05人性论与宇宙本体论的合一———程朱人学理论的重要特点胡贤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64)摘 要: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颐、程颢和朱熹,一方面继承了前人从宇宙本体论寻找人性的根据、人性的来源的思想传统,一方面又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赋予这一传统以新的内容,从而形成了理学家人性学说的一大特点:人性论与宇宙本体论的合一。
他们的这一理论揭示了哲学认识的一个特点:哲学怎样认识人就怎样认识宇宙,怎样认识宇宙就怎样认识人。
关键词:人性;宇宙;本体中图分类号:B244 文献标识码:A 研读中外哲学史,我们不难发现:哲学怎样认识人就怎样认识世界,怎样认识世界就怎样认识人。
哲学认识的这一特点,在程朱等人的人学学说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程朱等人一方面继承了前人从宇宙本体寻找人性的根据、人性来源这一思想传统,一方面又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赋予这一传统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从而将人性论与宇宙本体论高度统一了起来。
他们的许多著述,往往是前一句话讲宇宙,后一句话讲人性,甚至同一句话既讲宇宙又讲人性,于是形成了宋明时期人学学说的一大特点:人性论与宇宙本体论的合一。
一北宋时期,如何维护封建统治的问题变得日益严重起来。
作为封建意识形态的宋明理学,自觉地担当起了这一任务。
在理学家们看来,维系社会的根本在于道德的力量,因此,确立封建道德的权威性、至上性便是当务之急。
哲学的任务不仅是要寻找人性的根据,更重要的是阐明道德的权威性。
于是,阐释封建道德权威性的根据便成了宋明理学最重要的课题。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理学家们在立足宇宙本体论阐释人性论的同时,更进一步将人性上升为宇宙的本体。
他们一方面认为,人性的根据在于宇宙的本体,另一方面又将人性的内容———实即封建道德的内容赋予宇宙本体,二者相互论证,于是形成了人性论与宇宙本体论合一的特殊形态的人学理论。
课题研究论文:略论程朱理学与南宋教育的关系
教育理论论文略论程朱理学与南宋教育的关系宋代教育传播与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理学家们反复宣传的“天理”等重要理学思想,以扩大理学教育传播范围的目的,对南宋后期程朱理学“官学”地位的确立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理学学术思想在宋代发展的整体历程看“理学”学者所进行持久的、规模庞大的教育学术传播活动,不仅是为了教书育人,满足士人求学、应举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发挥教育的学术传播功能,使理学在北宋后期至南宋中期长期被禁锢的情况下得到传播,扩大理学在社会各阶层中的影响。
一、程朱理学教育的承载地――书院宋代理学以儒家经典为基础,兼收佛、道思想形成的新儒学,基本上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程颢、程颐及朱熹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学派,称为“程朱理学”;一派是以南宋陆九渊为首的主观唯心主义学派,即“心学”。
其中朱熹以白鹿洞书院作为研讨、传布理学的中心。
书院与州县官学,称为南宋地方的主要教育机构,书院大多又是理学的传布中心,理学因而日益兴盛。
1、书院教育书院是中国古代私学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于唐末五代时形成,两宋时兴盛并有所发展,明清时期延续并最终走向衰落,前后存在了一千多年。
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在两宋教育上占有重要位置,并且在普及文化知识上,提高当时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书院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有别于官学和私学的独特教育制度。
简单的来说,就是宋元明清高于蒙学程度,但又不列入国家学制的一种教育机构。
宋代学校除官立的国学、府学、县学而外,私人设立的书院异常发达为当时宋代教育界的特殊状况。
宋初闻名全国的四大书院在全国的学术界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其中又以白鹿洞书院成立最早,规模最大,他所具有的教育精神直接影响于后世。
朱熹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
书院原来是朱熹等理学家宣传自己学说的地方,由于理宗接受了朱熹的思想,使得国子监、太学和州县学的教学内容向书院进一步的靠近,但这是书院的课程仍比一般学校有更多的理学成分,经学教学的比重大而诗赋教学的比重小,从理宗朝起,几乎全国所有官办和私立的书院都以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为教学纲领。
儒佛道交融的朱熹天理论
2009年第12期N o.12,2009浙江社会科学ZHEJIANG S OCI AL SCIENCES2009年12月D ec.,2009儒佛道交融的朱熹天理论*t何静内容提要朱熹的天理论包括理本论、理本源论和理一分殊说等俱是其立足儒门,融会儒释道三教的产物:朱熹的理本论直承程颐,同时也汲取了佛道的本体论智慧;朱熹/理y气y万物0的宇宙论得益于5易传6、道家特别是程颐的本源论的启示;朱熹的/理一分殊0借鉴了华严学的一多关系论,继承和发展了程颐的理一分殊说。
关键词朱熹天理论理一分殊理本论儒佛道作者何静,宁波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宁波315211)朱熹从小接受的是正规的儒学教育,其父朱松晚年好程子,为程颐再传罗从彦的弟子,于是/熹年十三四时,受其说(指二程学说)于先君0¹。
后朱松遗言要十四岁的朱熹从学胡宪、刘勉之和刘子翚三先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三位都是二程理学的崇信者。
在三先生的教导下,少年朱熹有了很深的理学功底,朱熹曾言:/某少时好学,十六岁便好理学,十七岁便有如今学者见识。
0º与此同时,因为三先生俱好佛老,尤其是屏山刘子翚与佛老之徒过往甚密,还曾试图融合儒释道,这样朱熹也得以亲近佛道,/出入于释老者十余年0»,/熹于释氏之说,盖尝师其人、尊其道,求之亦切至矣0¼。
当然理学前辈融通三教的思想也在他的心中植下了根。
朱熹三十岁正式受学程子三传李侗,遂专心于儒学。
朱熹回忆受学过程:/李先生为人简重,却是不甚会说,只教看圣贤言语。
某遂将那禅来权倚阁起,,且将圣人书来读。
读来读去,一日复一日,觉得圣贤言语渐渐有味。
却回头看释氏之说,渐渐破绽、罅漏百出!0½从学李侗使得朱熹更加坚定地归宗儒学。
朱熹认为佛老的罅漏处在于抛弃了儒家的道德伦理和礼乐典章制度,不讲*本文为2007年宁波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课题5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与中国传统哲学6(07JD M07N)的研究成果。
朱熹的辩证法
朱熹的辩证法朱熹强调所谓的“王霸之辩”,认为汉唐等朝代都是霸道政治,不以汉唐之治为理想,他的理想是直接孔孟的仁政,效法与实现夏商周三代的王道政治。
他结合历史经验,以理学为指导,针对当时国家的政治形势,提出了一整套自己的颇具有理学特色的治国理政的方略。
天理观是朱熹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理”是朱熹政治哲学的最高范畴。
1.朱熹提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在朱熹看来,“理”是宇宙之本体,万物之本原。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
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朱熹汲取并改造了张载哲学气本体论的思想,继承并发展了二程的理本气化论,提出以理为宇宙本体,以气为构成万物的材料的理本气末的观点。
朱熹认为,“理”是“所以生万物之原理”,“气”则是“率理而铸型之质料”。
理是本,气、物则是末。
从本体来说,是理在气先:“以本体言之,则有是理然后有是气;而理之所以行又必因气以为质也”。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从万物生成来看,他说:“二气五行,天之所以赋受万物而生之者也。
自其末以缘本,则五行之异,本二气之实。
二气之实,又本一理之极。
是合万物而言之,为一太极而已也;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故万物之中各有一太极。
”作为本体的理,派生出二气、五行、万物,而万物又复归于理,这就是朱熹的宇宙生成论。
在朱熹看来,理生万物是这样一个过程:“既有此理,便有此气;既有此气,便分阴阳,以此生许多物事。
”2.朱熹提出:宇宙万事万物皆是“一体两分”。
朱熹的宇宙观是辩证的,是理气同体两分。
他在其理气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体两分”的辩证法命题。
朱熹认为,宇宙万物是理与气妙合而成的,理和气是统一的,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他说:“须是合理与气看。
理是虚的物事,无那气质,则此理无安顿处。
浅析朱熹晚年人性论对宇宙论的支持
存 在 里 面 ; 气 禀 , 便 无 所 寄 搭 了 。 ” 其 次 , 熹 叉 认 为 议 无 性 ⑦ 朱 案 的执 行 与 气 质 之 性 又 是 可 以 相 互 寄 搭 、 互 构 成 的 , 表 现 相 这 在 相 辅 相 成 上 , 道 :性 非 气 质 , 无所 寄 ; 非 天 性 , 无 所 说 “ 则 气 则 成 。” 这 种 融 合 , 一 种 祥 和 联 系 的杂 拌 , ④ 是 不是 在 冲 突 中 的融 合 , 为 新 事 物 。 是 , 熹 又 说 道 :人 之 为 学 , 是 要 变化 气 合 但 朱 “ 都 禀 , 极 难 变 化 。” 既 然 气 禀 难 变 , 么 天 地之 性 与 气 质之 性 然 ⑨ 那 就 不 能 相 互 转 化 .这 是 朱 熹 天 命 之性 与气 质 之 性 学说 的缺
21 O 1年 2月
湖北 经 济 学 院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Ju a fHu e iest fE o o c ( ma ie n o ilS in e o r l b iUnv ri o c n misHu nt sa dS ca ce c s n o y i
的和 正 与 寒 暑 , 日月 的清 明 与 昏 暗 。
善 恶 的 本源 。 为 朱 熹 学 说体 系 中 最 高 范 畴 的 “ ” 其 主要 规 作 理 , 定 就是 对 封 建道 德 纲 常 的 抽 象 化 和 客 观 化 。 由 于 晚 年 的 朱 熹
认 为 “ 异 理 异 ”气 就 是 物 质 层 面 的 , 的 地 位 抬 高 了 , 就 气 , 气 也 是 有 了 用物 质 解 释 世 界 的倾 向 , 必 然 引 向 宇 宙 论方 面 。 这 朱 熹 人 性论 的 内涵
理性教育观之应然向度——朱熹“人性论”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反思
理性教育观之应然向度——朱熹“人性论”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反思作者:赵彦俊孔虔高姣姣来源:《教育与教学研究》 2018年第8期赵彦俊孔虔高姣姣(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摘要]朱熹为宋明理学之集大成者,其“宇宙论”奠“人性论”之始基,“人性论”剖“人性”生成之路径,进而为“教育何以能”奠定了系统且扎实的哲学基础。
朱熹“人性论”思想体系的当代教育价值:可生成本善学生观,秉持本善的人性理念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可生成现实学生观,遵循人性的客观特点是教育的实践基点;可生成内生过程观,关照人性的自觉力量是教育的实效基础;可生成全面引导观,注重人一境的多维整合是教育的应然追求。
此四维“理性教育观”之应然向度,给当代教育者诸多理论与实践上的启示。
[关键词]朱熹;宇宙论;人性论;理性教育观[中图分类号】C40 - 09;B244 [文献标志码lA[文章编号】1674 - 6120( 2018) 08 - 0001 - 06南宋大儒朱熹的理学思想极富研究价值,当前学者主要立足史学、哲学及教育学等领域对其进行了多元探讨,如有学者通过分析朱熹人性论思想的来源,论述了其对当代政治教育的价值,还有学者从自然之性、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三个维度表征了儒家忠德视域下的朱熹人性论。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还可以勾勒出更清晰的人性生成逻辑路线。
2011年我国颁布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其中“教育观念”“教育信念”等概念得到强调并成为近年来教育领域探讨的热点,而“理性”作为一种合目的、合规律、富有深度且兼具时代考量的理智思维方式,必然成为当代教育者的价值诉求。
因此,可进一步深描朱熹人性论思想中的人性生成路线,以“理性教育观”为人性论思想启示的新挖掘点,对当前教育观念及实践问题加以反思,推动朱熹思想在当代教育境遇中再次绽放其价值。
一、朱熹“宇宙论”:奠“人性论”之始基朱熹之前的儒家学派曾提出“性善论”或“性恶论”的人性假说,却都因缺失系统的宇宙本体论基础而存有局限。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是我国北宋时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是当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思想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
朱熹的学术思想主要表现为理学,这是一种将儒家经典与道家、佛家思想相融合的哲学体系。
下面将对朱熹的理学思想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朱熹理学的哲学基础朱熹理学的哲学基础是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行为和宇宙自然的运行原理是一致的,人类应当致力于追求宇宙自然的本质规律,这样才能达到人类的最高境界。
同时,朱熹强调了“致良知”的概念,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道德感知力量,可以通过培养和发挥这种力量,来达到道德上的升华。
此外,朱熹还主张“格物致知”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对事物的认识来探求真理,这也是他的理学思想的重要特点。
二、朱熹理学的主要内容1.主体性朱熹认为,道德行为是建立在自由的主体性之上的。
他主张人的内心应当具有自我控制、自我决定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道德行为的自觉和自主。
朱熹的主体性理论强调,人应当具备自我完善的力量和能力,这与现代社会的主体性思想十分相似。
2.知行合一朱熹认为,知识和行为应当是一致的,只有理论和实践相互支持,才能最终达到完美的境地。
因此,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理论,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实践,同时也强调实践的理性分析和反思。
朱熹主张以实践来检验知识的正确性,强调实践是知识的最终归宿。
3.诚实信用诚实与信用是朱熹理学中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也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朱熹认为,人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建立在诚实和信用之上的,只有这样才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互相支持,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
4.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朱熹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表示人类与自然万物是一体的。
他认为,人类应该顺乎自然的本质规律行事,不违反自然的原则,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完美的境地。
朱熹的理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尤其是影响了后来的学者和思想家。
他的主体性理论、知行合一的学习理论、诚实信用的道德观、天人合一的哲学概念都对后来的学者和思想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朱熹的人性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朱熹的人性论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者:张婷婷来源:《科教导刊》2010年第29期摘要人性论是古代思想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根据和逻辑起点,对古代哲人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朱熹人性论思想来源的分析,进一步论述其人性论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人性论是中国哲学关注的重要内容,对人性的探究不仅是形成中国古代思想家完整思想体系的前提,更是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根据和逻辑起点。
朱熹作为“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与“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①于一体者,通过对二程,张载双重人性思想的继承及区分,加以自身的理气之说,不仅解释了恶的来源问题,论述了情与性,性与心的关系,进而形成了一个以“理”为核心的,完整的人性论思想。
我们通过对朱熹人性论思想的探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体系,也对我们今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借鉴意义。
1 朱熹人性论思想的来源1.1 对孟子人性论的批判与吸收朱熹出身于儒学世家,在父亲朱松的严格管教之下,从小就埋头诵读儒家著作,十岁时“读《孟子》至‘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便决意学做圣人。
朱熹对《孟子》一书甚为喜爱,而孟子本人的人性论思想也直接影响着朱熹人性论思想的形成。
首先,朱熹在对孟子人性论的批判中完成了自己性气之分的思想。
朱熹评价孟子的性善论是“论性不论气,不备”。
认为孟子没有考虑“气”的作用,从而忽略了恶的来源问题,才会受到质疑。
于是朱熹论述了性与气的关系,得出结论:“人之有生,性与气和而已。
” “人之性皆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便恶底,此是气禀不同。
”(《朱子语类》卷四)对孟子性善论的批判完善了朱熹的人性论思想,使之构成了严密的思想体系。
其次,朱熹在对孟子“四端”的吸收中完成了自己的性善内容。
孟子在论述自己的性善论思想时提出了“四端”,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朱熹对周敦颐宇宙本体论的继承与改造
实 证 问题 , 终 可 通 向 科 学 ; 体 论 讲 世 界 的 本 源 和 晟 本 第一 存在 , 一 个思 辨 问题 , 终 与哲 学 紧 密 相联 。 是 始 就 儒 学 宇 宙 论 而 言 , 代 以前 , 主 导 地 位 的是 宇 宙 宋 占 生成 论 , 宋 周 敦 颐 率 先 从 本 体 论 角 度 思 考 宇 宙 本 北 源 问 题 , 朱 明理 学 本 体 思 维 之 端 绪 。 不 过 , 于 周 启 由 敦 颐 处 于儒 学 本 体 论 的 开 创 阶 段 , 思 想 尚 混 有 不 其 少 传 统 生 成 论 的成 分 。 在 其 后 的 发 展 中 , 到 南 宋 直 的朱 熹 , 真 正 完 成 了 儒 学 本 体 论 的 建 构 。 朱 熹 的 才 宇 宙本 体论 , 对 周敦 颐学说 的继 承和 改造 。 是
关键词 : 朱熹 ;周敦 顾 ;宇宙本捧论 中图分类号 :247 B4 .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4 2 720 }1 O 2 0 10 —23 (020 一 04— 5 0
在 中 国哲 学 史 上 , 书 少 而 影 响 大 的 人 物 有 两 著
个 , 个是 老子 , 个 是周 敦颐 。老子 以五 千言 而成 一 一
他 有“ 暗” 功 。 破 之 从 宇 宙 论 上 看 , 敦 颐 是 懦 学 发 展 史 上 宇 宙 生 周
一
、
太 极 : 体 论 的 提 升 本
周 教 颐 之 前 的儒 家 学 者 , 乎 都恪 守 “ 台 之 似 六
外 , 人存 而不论 ” 圣 的训 条 , 关 注 社 会 政 治 问 题 . 多 对
维普资讯
第2 卷茅 1 2 期
2O 年 2月 02 删 Ⅲ
国学经典从心性论看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
国学经典从心性论看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国学经典从心性论看朱熹哲学的历史地位朱熹的心性论,是建立在他的宇宙本体论的基础之上的。
在宇宙论上,他确立了以形而上之理为本体的理气二元论。
按照一般的解释,他在心性论上;便是以理为性,以气为心,性和心便是形上与形下、体与用的关系。
但是仅仅这样解释朱熹的心性论,那就未免太简单了。
朱熹确实说过,性是理,不是心,性是形而上者,心是气之“精爽”。
但这并不是朱熹心性论的全部内容。
朱熹心性论的基本观点是:“心有体用”、“心统性情”,并且只有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说明朱熹心性论的基本特征。
朱熹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要为人性确立宇宙论的根源。
使“所当然”的道德本体具有“所以然”的宇宙规律的根据,另方面又要确立道德人性的主体性,使之变成主体的道德自律。
其次,他不仅要确立人的本体存在,即超越的绝对的普遍人性,而且要面对人的个体的感性的具体存在,既要使普遍人性建立在个体存在基础之上,又要为人的自我超越、自我完善提供理论基础和基本方法。
总之,朱熹的心性论是一个复杂的理论结构。
是特殊的道德形上论。
朱熹在确立性的来源和内容的前提下,对心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解释,由此提出了心性关系的基本观点;钱穆先生说:“理学家善言心者,莫过于朱子。
”他提出朱熹论心性,“亦非两体对立,仍属一体两分”,(《朱子学案·朱子学提纲》台北,1971)确有见地;但他认为,朱熹所说之心,只是“气之灵”,则恐怕很难表述朱熹思想之精髓。
牟宗三先生则认为,“朱熹的心性论是实在论的,而不是本体论的,心性关系是静涵静摄系统,而不是既存在又活动的纵贯系统”(《心体与性体》第四部)。
他们的看法虽不同,但都认为朱熹以性为形而上者之理,心为形而下者之气。
朱熹以性为形而上之理,这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样毫无疑问的是,他还以性为心之本体,而心之本体是形而上者,并不是形而下者。
这就是说,朱熹所谓心,既是形而下者,即知觉运动之心,又是形而上者,即超越的本体之心,这所谓本体之心,就是理,就是性。
宇宙论与伦理学的辩证关系
宇宙论与伦理学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或宗教哲学那里,宇宙是精神的本体。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宇宙是“我”心,是“我”的主观意识。
如宋明心学大家王阳明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世间一切事物都在人心内;一切依心而有,一切唯心,心外无物。
王阳明从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角度提出宇宙与心的关系问题,具有主观唯心论的一般特点又体现了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主要特征和儒家哲学特有的伦理型思维方式。
王阳明把具有封建道德观念特征的伦理本体引向人的内心,让人们从内心深处去追寻圣人、塑造完人。
宋朝时期的程朱理学(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和南宋理学家朱熹思想的合称)认为“理”或“天理”是哲学本体论的最高范畴,“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二程在穷理方法上强调正心诚意、格物致知,在人性论上主张“去人欲,存天理”。
朱熹则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
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
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
朱熹还把“天理”推广至人类社会,认为三纲五常是“天理”的表现,人们应当“去人欲,存天理”,自觉遵守三纲五常道德规范。
宇宙论与伦理学虽然同属哲学本体论,但是,随着哲学理论的发展,二者的区别日趋显现并逐步形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哲学本体论的两个不同部分。
首先,宇宙论与伦理学在研究对象上存在着不同。
宇宙论研究的是宇宙的存在,是整个世界的总合;而伦理学研究的则是宇宙中的人的存在,是人与宇宙的关系,是人心中的道德意识的存在。
其次,宇宙论关心的是整个宇宙的规律的必然性,即宇宙学研究对象的规律性。
因此,宇宙的发展变化规律是可以被人所认识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加以预测。
而伦理学所关心的则是人的自由性,虽然这种自由是被道德意识所约束的,但却具有难以预测性。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
简论朱熹的理学思想朱熹(1130-1200)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和发展者,在中国哲学史上地位尊崇,他的理学思想在宋元时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的理学思想集合了儒家传统和佛教的精华,对理学的发扬光大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本文就从朱熹的理学思想出发,探讨他对中国哲学现代化的影响,以及对后世思想的启示。
朱熹的理学思想的核心是理、气、心思的思想。
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而气又是由理构成的,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在此基础上,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主张通过对事物本质的观察和思考,才能真正得到知识。
朱熹还特别强调了“心思”在认识和道德上的作用,认为心思是认识和道德的源泉,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应该不断地反省自己的心思,使之清净无染,去糟粕留精华。
朱熹认为,人性本善。
他指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只是在后天的教育和修养中,可能被败坏。
要发扬光大人的本性,就需要借助于理学思想来对自己进行反省和修养。
在朱熹看来,心思的纯净是修养的重点,只有纯净的心思才能使人不为功名利禄所累,不为情欲私欲所困,从而得以达到圣人境界。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儒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使之得到了一次新的充实和发展。
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对中国哲学的转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强调对事物的实际观察和思考,对中国哲学的实证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朱熹的理学思想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现代的中国政治和文化思想,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提供了理论支持。
朱熹的理学思想虽然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批评者认为,朱熹的理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尽善尽美,他强调理学思想的纯粹性,却忽略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复杂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朱熹的理学思想也对中国的教育和科学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使中国的科技和学术发展滞后了一定的时间。
朱熹与王船山关于《论语》《孟子》中人性论的理解比较
朱熹与王船山关于《论语》《孟子》中人性论的理解比较发表时间:2017-09-08T16:40:03.533Z 来源:《知识-力量》2017年8月上作者:高一品[导读] 说明其各自所持“性善论”与“性近论”的差异,并通过二者自身体系中的本体论基础对其人性论进行分析。
最终指明朱熹理论的内在矛盾性及王船山对朱熹思想的批判继承关系。
高一品(黑龙江省哈尔滨黑龙江大学 150086)[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论语》与《孟子》中朱熹与王船山对孔、孟二人人性论的理解,说明其各自所持“性善论”与“性近论”的差异,并通过二者自身体系中的本体论基础对其人性论进行分析。
最终指明朱熹理论的内在矛盾性及王船山对朱熹思想的批判继承关系。
[关键词]《论语》《孟子》朱熹王船山一、引言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论语》、《孟子》等内容进行详细注释与分析,王船山在《读四书大全说》中也对《论语》、《孟子》等先秦著述进行解读,而本文立足《论语》与《孟子》的文本,分析二者在其各自的著作中对孔、孟人性论的理解,并通过其自身理论中的本体论基础分析其选择性善论与性近论立场的原因。
二、《论语》中的人性论通过《论语》中“有教无类”一句,朱熹认为,人性皆为善,如果有不善出现则是因为后天的习染,所以只要对人进行教化,则人人均可恢复善性,“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四书集注》,卫灵公第十五)可见,朱熹肯定人性皆善,而人的有善有恶并不是因为他们“性”的不同。
而对于孔子“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一句,其认为,存在善与恶的差别的人性不是性之本,而是“气质之性”。
气质之性的善恶是受后天的习惯的影响的,而性之本是“理”,理是无不善的,因而人性如同孟子所讲是皆善的。
可见,朱熹认为气质和习惯对人的善恶影响很大,且其接受了二程关于人性的思想,认为人性分为性理之性与气质之性,性理之性无不善,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
因而其认为孔子的性相近是指气质之性而不是性理之性。
朱熹的宇宙生成论研究
朱熹的宇宙生成论研究
朱熹的宇宙生成论研究是朱熹在《四书》和《五经注疏》中的一个重要论述。
他的宇宙生成论指的是宇宙的生成来源,即生成宇宙的原因和过程。
朱熹的宇宙生成论是基于其儒家哲学思想的,他认为宇宙是由天地、日月、星辰和五行元素组成的,而这些元素本身又是由天地之气所形成的。
朱熹认为,宇宙是由天地之气发生变化而生成的,这些变化又会影响宇宙中的物质和动态,从而形成宇宙的有机结构。
他还认为,宇宙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它受到宇宙本身的力量和规律的控制,而不是由任何外部因素控制。
朱熹的宇宙生成论研究对当今的宇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他的思想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宇宙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他的宇宙生成论研究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他们可以从宇宙的概念、结构和发展过程中探索宇宙的奥秘。
古代教育家朱熹之教育思想
古代教育家朱熹之教育思想古代教育家朱熹之教育思想林小冰/文朱熹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哲学家,在他5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规模与体系,其教育思想集理学教育思想之大成,是儒家教育思想发展的高峰,也代表了我国封建社会教育思想的最高成就。
他把北宋中期以来的理学思想加以发展,综合和概括,构建了比较系统、周密的、以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核心,吸收、融合了佛、道两家思想的理学思想体系。
宇宙论与人性论是朱熹教育思想的两块基石,他从天理论和人性论出发,承袭了其他理学家的主张,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认为“人品之不同,是气有昏明厚薄之异故”,而教育的作用,就在能变化人的气质。
下面从三方面说说朱熹的教育思想:一、朱熹教学论的思想基础和教学过程格物致知论是朱熹认识论的核心和他教学论的思想基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使学生“积累有渐”到“豁然贯通”的过程,即就是所谓的“学”、“问”、“思”、“辨”、“行”的过程。
他主张格物穷理,一个人必须勤于学习,善于格物,以求人心之明,以人心之明来穷究天下之理,实质上强调了教学过程或学习过程就是“穷理”的过程。
他把《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白鹿洞书院学规的一部分,可以说是他的”为学之序”。
他认为读书必有疑,而若解疑,在学生来说,就要善于质疑问难;对于教师来说,则要善于启发诱导。
他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
其次则渐渐有疑。
中则节节是疑。
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读书是一个从未知有疑、渐疑到解疑、无疑的过程。
他述及自己为师的经验,说:“某此间讲说时少,践履时多。
事事都用你自己去究索。
某只是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而真正做好这个“引路人”,就要有“师友之功”,“但你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
”即要求教师在学生开始学习时给予引导指点;在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恰当的评价。
论颜元在人性论上对朱熹的批判
论颜元在人性论上对朱熹的批判赵子杰(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要:颜元对朱熹人性论的批判,是以实事实行作为着眼点的。
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讨论:第一,颜元以“气”为人性的本原,加上“理气融成一片”的理气观,批判了朱熹的以“理”为人性的本原,这是对朱熹人性论批判的开端;第二,颜元以“人欲合理”来驳斥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以及“变化气质”的要求,进而指出“气质之性”是人唯一的本性来批判朱熹的将人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又以恶由“习染引蔽”而产生来批判朱熹的“气质有恶”,使“气”的人性本原得到了体现,并为修炼注重实行与践履的修心养性工夫提供了理论根据,是对朱熹人性论批判的焦点;第三,颜元以“习动”来批判朱熹的“主静”和“死读书”,而主张人们成为既对自己又对天下有利的人,正是他对朱熹人性论批判的归宿。
颜元对朱熹所作批判,把对人性论的着眼点从形而上的东西转移到了形而下的东西上来,具有鼓动人们在实际事情与行动之中以践履来求道并修养自己身心的意义。
关键词:颜元;朱熹;人性论;批判中图分类号:B94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2)05-0014-05收稿日期:2012-03-12作者简介:赵子杰(1984-),男,广东肇庆人,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宋明理学研究。
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2012年5月第33卷第5期May.2012Vol.33No.5一、引言早在南宋时期,朱熹就集张载、二程等人的学问之大成于一身,为理学建构了最完备的体系,被称为朱子学。
朱子学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都是统治者们的处于指导地位的思想。
然而,朱子学却随着统治者的腐败逐渐地变得腐朽,使得学者们感觉到理学的天地非常狭窄,于是去寻找一条新的思想出路。
清代的颜元也是这些学者的其中一位。
论朱熹的思想研究总结
论朱熹的思想研究总结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析齐,南宋官员、哲学家、文化名人,为中国儒学思想史上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被誉为宋代理性学派的创立者,对后世影响深远。
朱熹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哲学、教育、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其学说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价值。
本文将对朱熹的思想进行研究,并总结出相关观点。
朱熹的思想主要受到程朱理学的影响。
他认为“心学”即为理学的核心,并强调心性修养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性即理”的观点,认为人的本性与宇宙的道理是一致的。
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的道德行为往往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通过修养心性可以使人恢复本性的善良。
朱熹的教育思想强调以“格物致知”为核心的教育方式。
他认为学习的前提是观察和研究事物的本质,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实践来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他主张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他主张以学问来治学,注重知行合一的原则,强调学以致用。
朱熹的政治思想主张“民本”的政治理念。
他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的稳定和幸福。
他强调君主应本着“仁政”,即以道德为根本的政治理念来治国。
他主张君主应以身作则,以德服人,通过以身作则,使民众跟随君主的道德标准来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他反对以权谋私,主张政府官员应以公正和正义为准则进行治理。
朱熹的文化思想主张“经世致用”的实践主义。
他认为学问应该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学问来指导实践,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社会和人民面临的实际问题。
他主张学问要立足于社会现实,以解决社会问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为目标。
他认为学问应该造福于人民,注重实际效果而不是虚无的理论。
总体来说,朱熹的思想强调以心性修养和实践为核心的教育方式,注重以仁政为根本的政治理念,提倡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主义文化思想。
他的思想不仅对中国的思想史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虽然朱熹的思想有其时代和历史的局限性,但其对于教育、政治和文化领域的思考和探索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
谈谈宋代朱熹理学的哲学思想主要著述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谈谈宋代朱熹理学的哲学思想主要著述以及对社会的影响谈谈宋代朱熹理学的哲学思想主要著述以及对社会的影响囗林三桥朱熹,字元晦(1130-1200),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一、大理学家朱熹的生平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生于尤溪县。
14岁时父病逝,寄居崇安五夫。
19岁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
荣登进士榜。
他一生为官九年,先后担任同安县主簿、知江西南康军、湖南潭州知州、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焕章阁待制、侍讲(皇帝的老师和顾问)、知福建漳州等职。
庆元六年(1200年)十一月初九,逝世于考亭,归葬于建阳唐石里(今黄坑镇)大林谷。
朱熹字元晦,号晦庵。
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
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六年卒。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
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
淳熙二年(1175),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铅山鹅湖寺,是为著名的鹅湖之会,朱陆分歧由此更加明确。
朱熹在“白鹿国学”的基础上,建立白鹿洞书院,订立《学规》,讲学授徒,宣扬道学。
在潭州(今湖南长沙)修复岳麓书院,讲学以穷理致知、反躬践实以及居敬为主旨。
他继承二程,又独立发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后人称为程朱理学。
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
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
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
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代表作有《菩萨蛮》(一)、《水调歌头》(一)、《南乡子》、《忆秦娥》(二)等。
其中以《菩萨蛮》(一)最有特色,该词运用回文,每两句互为颠倒,八句共四对,十分自然和谐,毫不牵强,而且颇有意境,构思之精巧极矣,足见晦庵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朱熹晚年人性论对宇宙论的支持张建(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河南平顶山 467001)1摘要:人性论就作为中国伦理思想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早在战国时期就引起广泛的重视与论证。
朱熹在批判和继承先贤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人性学说体系。
朱熹的人性论是以“理”为柱心而建立起来的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论题。
而朱熹的宇宙论是寻找现实宇宙的来源,朱熹宇宙观是理一元论,其宇宙观也是他的道德观。
朱熹晚年对理气关系有了从新的认识,使得人性论对宇宙论进行了支持。
关键词:人性宇宙理气Abstract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takes in the Chinese ethicsthought a major issue ,as early as brings to the widespread attention and the proof in the Warring States time. Zhu Xi in criticizes and inherits in worthy people of former times's foundation, has constructed a broad and profound human nature theory system. Zhu Xi's theory of human nature is by “the principle” in a philosophic thinking system's important thesis which establishes for the core. But Zhu Xi's cosmogony is seeks for the realistic universe the origin, the Zhu Xi worldview is principle monism, its worldview is also his moral outlook. The Zhu Xi old age to regulated the flow of vital energy the relations to have from the new understanding, caused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to carry on the support to the cosmogony.Key word :Human nature Universe Principle Being mad人性论作为中国伦理思想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传统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的重视。
朱熹的人性论思想是以宇宙论为根据的。
朱熹在探讨人性时,重点不在人性的具体内容,而在人性的来源、人性的根据上。
朱熹在讲到人性的起源时,往往以宇宙论作为最后的根据,更是直接从宇宙本体论推演作者简介:张建 1984/5 男河南叶县人讲师河南大学07级伦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伦理思想出人性论。
朱熹的宇宙论也是道德观,是寻找现实宇宙的来源,其宇宙观乃客观唯心主义的理一元论。
朱熹宇宙观中的本体,即“理”,亦可称为太极。
他不仅用理来说明宇宙万物的形成,而且用理来说明人性,认为理既是宇宙的本体,又是人性善恶的本源。
作为朱熹学说体系中最高范畴的“理”,其主要规定就是对封建道德纲常的抽象化和客观化。
由于晚年的朱熹认为“气异理异”,气就是物质层面的,气的地位抬高了,也就是有了用物质解释世界的倾向,这必然引向宇宙论方面。
一、朱熹人性论的内涵朱熹的人性论学说,乃以其理一元论与理一分殊为理论根据的。
朱熹认为理表现在人身上就为性,“性”这一概念在朱熹哲学中有不同意义。
一是以指人物禀受的天地之理,常称为天命之性,相对于它所依赖安顿的气质而言,有时简称为天命,相对于气质之性而言,则称为本然之性。
二是以指人物的气质之性,在用法上或兼指人物之性,或者专指人性。
这里天命之性乃本原,是人物未生之前的共有本性;气质之性乃人出生后每个人生理、身心相结合的具体本性。
朱熹认为,因为作为本体的最高、最完美的形而上实体的理是至善的,因此天命之性也为至善的。
孟子认为人性为善,就是以天命之性而言的,因为其不了解人性中还有气质之性,所以不能解释人性为恶的原因,朱熹说道:“然其本然之理,则纯粹至善而已,所谓天地之性者也。
孟子所谓性善,程子所谓性之本,所谓极本穷原之性,皆谓此者也。
”2在朱熹看来,天命之性乃是至善的,不存在所谓的恶的问题。
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是种理与气的关系,因为理生气,所以有天命之性生气质之性的言论,朱熹说道:“性只是理,气质之性,亦只是这里出。
若不从这里出,有甚归着。
”3因此,朱熹对天命之性做了规定,就是天命之性单就理而言的,乃是非有偏全的,纯粹至善的,为气质之性所自出之性。
对于气质之性,朱熹说道:“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
”4气质之性乃理与气相杂而产生的,对于这个杂,朱熹说道:“先生言气质之性。
曰:‘性譬之水,本皆清也。
以净器盛之,则清;以不净之器盛之,则臭;以污泥之器盛2朱熹,《论语或问》卷十七,《四书集注》,齐鲁书社,1989。
3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四,中华书局,1978。
之,则浊。
本然之清,未尝不在。
但既臭浊,猝难得便清。
故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也煞用气力,然后能至。
”5所以说性即理,理为性,就像水本清,但与器皿相杂,就有了清、臭、浊之分,这清、臭、浊的不同,又因以什么样的器皿盛水。
因为气质之性是由理与气相杂而构成的,所以就使得气质之性有善与恶二重性,推之便有刚柔与厚薄之分了,朱熹说道:“天地间只有一个道理,性便是理,人之所以有善有不善,只缘气质之禀,各有清浊。
”6这其中的善恶与清浊,厚仁薄义,余礼亏智,是由气质而来的。
在这里朱熹把气质之性善与恶的二重性,当成先天生下来就决定的,说道:“人之性皆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便恶的,此是气禀不同。
”7朱熹把禀气善恶的不同,比喻为自然气候的和正与寒暑,日月的清明与昏暗。
朱熹对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相互融合的关系进行了论证。
朱熹认为二者是不可分的,说道:“性离气禀不得。
有气禀,性方存在里面;无气禀,性便无所寄搭了。
”8其次,朱熹又认为议案的执行与气质之性又是可以相互寄搭、相互构成的,这表现在相辅相成上,说道:“性非气质,则无所寄;气非天性,则无所成。
”9这种融合,是一种祥和联系的杂拌,不是在冲突中的融合,合为新事物。
但是,朱熹又说道:“人之为学,都是要变化气禀,然极难变化。
”10既然气禀难变,那么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就不能相互转化了,这是朱熹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学说的缺陷之一。
二、朱熹的宇宙论思想朱熹认为,天理是宇宙的根本,也是人性的根本。
他提出“天命之性”是纯善的、“气质之性”是纯恶的观点。
陈来教授认为如果说“理”是朱熹哲学逻辑结构的形而上范畴,那么宇宙论是理借助于“气”化生天地万物的重要环节。
朱熹的宇宙论主要包括:宇宙结构的理论和宇宙演化的理论。
朱熹的宇宙结构是探讨宇宙构造的模型、式样和形式;宇宙演化理论是探索宇宙怎样产生、形成和发展的。
朱熹认为地球不是浮在水面而是浮在气中;地在气中悬浮着,且不停地运动。
天圆如弹丸,与浑天说的天如鸡子相似,而非盖天说的拱形的盖子;地不是如浑5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四,中华书局,1978。
6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四,中华书局,1978。
7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四,中华书局,1978。
8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中华书局,1978。
9黎靖德,《朱子语类》卷四,中华书局,1978。
天说所言浮在水中,而在气之中。
朱熹把气作为一种不断运动的气体,气的急速运动便产生一种托举地的能量,对此朱熹认为气如劲风旋转,把地托起而使其不下坠。
朱熹认为气极紧密,故地不下坠。
朱熹宇宙结构理论中,天就是气,地是由气构成的,天与地乃同质同构。
这就使得天与地在运动中互相依托,互相作用,而不致分离或下坠。
对此,朱熹说道:“天包乎地,其气极紧。
试登极高处验之,可见形气相催,紧束而成体。
但中间气稍宽,所以容得许多品物。
若一例如此气紧,则人与物皆消磨矣!”11也就是说朱熹认为天与地之气都极紧密,惟有中间比较宽松,所以有了世间万物的存在,否则就灭亡了。
朱熹认为天的初始乃阴阳二气,天地混沌末分之时,阴阳二气像个大磨盘,由于磨盘的不断运转,磨得急了摔出去许多渣滓。
因为摔出去的渣滓有粗有细,因此万物也千差万别,形形色色。
之后轻清的气上升为天、日月、星辰;重浊的气就结为地。
朱熹这种天体演化理论,虽沿袭轻清者为天,重浊者为地的说法,但有其自己独到的解释。
由于“阴阳”二气不断地旋转运动、磨擦,便凝结成地球在中央,在地球周围形成天、日月、星辰,并处在不停顿地运动变化过程中;又由于不停顿地姻组、磨擦,秽出的渣滓有粗有细,所以世界万物也有粗细、大小等之不同。
天体的起始,是一团挥油未分的阴阳之气,由于阴阳之气激烈、急剧旋转运动,结果,轻清的甩到外面而上升形成日月、星辰,重的留在中央,形成地。
最初甩出的气团是软的,后来才变硬。
这是一个由软变硬的凝结过程。
三、朱熹晚年人性论对宇宙论的支持在朱熹这个理—气—物—理的学说结构体系中,人性论学说是由宇宙观推演而来的,乃以其理一元论与理一分殊为理论根据的。
朱熹不仅从本体论角度探讨人性,还从宇宙论方面着手研究人性,朱熹的人性论跟宇宙论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晚年朱熹理气关系发生了变化,气的地位抬高了,这必然引向宇宙论方面。
然而宇宙论本身关注的是根源的问题,指向物质层面,因为气就是物质层面的,在理气的矛盾关系中,气的地位升高,也就导致用物质解释世界的倾向(只是倾向而已)。
因为人性论的影响,使得宇宙论在朱熹晚年的哲学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但是,理气关系这一矛盾朱熹最后也没完成。
朱熹探讨理气有无先后的问题,他认为,就现实世界来说,理与气是不能分离的,天下任何事物都是由理气两方面结合而成,没有无理之气,也没有元气之理。
但就本源上说,便不同了,他曾答他的学生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12也就是说理是先于气存在的。
朱熹关于理气先后的讨论涉及的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一类事物的理作为这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规律,体现在此类一切事物之中,不为此类事物中某个个别事物所私有,也不以个别事物产生、消灭为转移。
因此久已有的一类事物的理对于此类中后来的某个事物来说,可以是“理在事先”,这表现了法则、规律的一般性、普遍性。
但一类事物都不存在,它们的理也就不存在。
朱熹有见于一类事物的理对此类中个别事物的先在性,但据此认为一类事物的理可以先于此类事物而存在,这就把理绝对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