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教学问诊课堂.docx

合集下载

脉诊的实践教学设计(3篇)

脉诊的实践教学设计(3篇)

第1篇一、实践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脉诊的基本原理、方法、部位、次数、时间等;了解脉象的分类、特点、临床意义;熟悉常见脉象的识别与鉴别。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脉诊方法进行临床诊断的能力,提高临床思维和辨证论治水平。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严谨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医德医风。

二、实践教学内容1. 脉诊的基本原理(1)脉象的形成:脉象是心脏搏动通过血管传递到体表的反映,是气血运行的反映。

(2)脉诊的方法:通过触摸脉搏,观察脉搏的次数、节律、强弱、速度、形态等,判断病情。

2. 脉诊的部位(1)寸口脉:位于手腕横纹上,腕后桡骨茎突内侧凹陷处。

(2)关脉:位于寸口脉上,腕横纹上。

(3)尺脉:位于腕横纹下,尺骨茎突内侧凹陷处。

3. 脉诊的次数和时间(1)次数:通常以每分钟脉搏的次数表示,正常成人为60-100次。

(2)时间:通常以手指触摸脉搏的时间来表示,一般为1-2分钟。

4. 脉象的分类、特点、临床意义(1)脉象的分类:分为浮、沉、迟、数、滑、涩、弦、紧、虚、实等。

(2)脉象的特点:根据脉象的次数、节律、强弱、速度、形态等,判断病情。

(3)脉象的临床意义:根据脉象的变化,判断病情的虚实、寒热、气血、脏腑等。

5. 常见脉象的识别与鉴别(1)浮脉:脉象轻浅,搏动于皮肤表面。

(2)沉脉:脉象深沉,搏动于筋骨之间。

(3)迟脉:脉象缓慢,每分钟脉搏次数少于60次。

(4)数脉:脉象急促,每分钟脉搏次数超过100次。

(5)滑脉:脉象滑利,搏动有力。

(6)涩脉:脉象涩滞,搏动不匀。

(7)弦脉:脉象弦紧,搏动有力。

(8)紧脉:脉象紧张,搏动有力。

(9)虚脉:脉象无力,搏动微弱。

(10)实脉:脉象有力,搏动充实。

三、实践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脉诊的基本原理、方法、部位、次数、时间、分类、特点、临床意义等。

2. 演示法:教师通过触摸脉搏,展示不同脉象的特点。

3.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典型病例,引导学生分析脉象变化与病情的关系。

望闻问切,把脉科学课堂

望闻问切,把脉科学课堂

望闻问切,把脉科学课堂□叶军【摘要】“望闻问切”是中医四诊法,其同样适用于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望”学生学习状态,“闻”发言信息价值,“问”探究思维盲点,“切”学以致用能力,进一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提升学生科学探究水平。

【关键词】望闻问切;把脉;科学课堂“望闻问切”是中医四诊法,即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段,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对症下药,救治病患。

在以“探究—研讨”为核心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同样需要教师运用“望闻问切”的手法,准确把握学情,切中教学疑难,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探究水平和科学思维的发展。

一、“望”学生学习状态望诊,是指医生通过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的诊法。

科学课中的“望”,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观察分析,从而了解学情,有效实施以“探究—研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教师通过对学生表情的观察,就能判断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感兴趣,探究活动对学生是否具有吸引力,学生是否在倾听、思考,教师的教学组织是否有效等。

教师不仅要关注表现优秀、发言踊跃的学生,也要关注沉默寡言、爱开小差的学生,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手段,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效率决定了后续交流研讨达成目标的程度,但开展探究活动往往不会一帆风顺。

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表现,判断学生遇到的阻碍,从而适时中断探究活动,调整教学策略,进行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更好地完成探究活动。

教师的“望”并不是简单地看,而是通过“望”及时发现问题,迅速判别是否要进行干预,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教师的“望”是对每一个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支持,激发其努力表现自己的动力。

二、“闻”发言信息价值闻诊,是指医生通过听患者语音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以及闻气味,分辨病情的中医诊法。

中医馆把脉教学设计方案

中医馆把脉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把脉的基本方法,包括脉位、脉象、脉速等。

2. 培养学生对中医脉诊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中医文化的认同感和实践操作能力。

4. 增强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对象中医专业学生、中医爱好者、中医馆工作人员。

三、教学内容1. 脉诊基础知识:脉位、脉象、脉速、脉形等。

2. 常见脉象辨识:浮、沉、迟、数、滑、涩、弦、紧等。

3. 脉诊临床应用:根据脉象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4. 脉诊操作技巧:如何正确把脉、如何观察脉象等。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由经验丰富的中医老师讲解脉诊理论,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2. 实操法: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把脉练习,老师现场点评和指导。

3. 角色扮演法: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医生与患者的交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脉诊在临床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第一阶段:理论讲解(2课时)1. 讲解脉诊的基本概念、脉位、脉象、脉速等基础知识。

2. 分析常见脉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第二阶段:实操练习(4课时)1.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把脉练习,老师现场点评和指导。

2. 分组练习,模拟医生与患者的交流,提高沟通能力。

第三阶段:案例分析(2课时)1. 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脉诊在临床中的应用。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四阶段:总结与考核(1课时)1. 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 老师进行考核,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互动性。

2. 实操技能:评价学生在实操练习中的表现。

3. 案例分析能力: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总结与考核成绩: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资源1. 教材:《中医诊断学》2. 辅助材料:脉诊模型、病例资料、教学视频等。

3. 教学场所:中医馆的把脉室。

八、教学保障1. 确保教学质量,邀请经验丰富的中医老师授课。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

《中医诊断学》讲课稿:脉诊同学们,上午好!现在开始上课。

我们上一次讲到了闻诊,闻诊主要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里面又讲了这样几个内容:一个是发声。

就是声音的高低、强弱、轻重、缓急。

从发声的高低、强弱、轻重、缓急,一般可以辨它是属于虚、寒、阴证,还是属于实、热、阳证。

其中比较特殊一点的是讲了失音和音哑的问题。

第二个讲语言。

语言的问题所提到的几个症状,都是与心神密切相关,谵语、郑声、错语、独语、狂言、言謇,这样几种病变的发生,语言异常,多半是属于神志的昏迷或者是错乱所导致的。

第三个讲呼吸。

除呼吸的强弱、快慢、缓急以外,我们还讲到了借助听诊器来听呼吸音、支气管音和肺部的啰音,这几种病理改变都和肺的病变有关系。

第四个讲咳嗽。

呼吸里面还讲到了喘、短气和少气这几个症状。

喘气、喘、哮、短气和少气这几个症状的比较和它和临床意义。

咳嗽主要是结合痰的情况来进行辨证,干咳和痰里面,由痰的颜色、多少来分辨寒热、燥湿。

咳嗽里面还讲到了有两种特殊病,是一种特殊的咳嗽声音,一个是百日咳——顿咳,连续性的、痉挛性的咳嗽,咳后有一种鸡鸣的回声;还有一种是白喉的咳嗽,咳如犬吠,这是讲了咳嗽。

然后讲了心音。

心音主要是借助听诊器来分辨心音的强弱、缓急,是心音增强还是心音减弱。

心音增强可能一般是热证、阳亢、阴虚,也可能因为血虚所导致;心音的减弱与心肺的气虚,特别是心阳气虚密切相关,除了这个以外,如果有痰饮、瘀血、水湿等等停留于胸部这些地方,也可能使心音减弱。

比如说支饮这些疾病,可以使心音遥远,听不到,减弱。

如果心脏出现杂音,一般来说,说明是心脏有疾病,有心脏的疾病存在。

然后是讲了胃肠的异常声音。

呕吐、呃逆、嗳气都是胃气上逆的表现。

根据他呕吐的物质,清稀,有没有食物,有没有臭气等等来辨别它的病变性质。

呃逆、嗳气,胃气上逆,也可以由多种原因导致,这是讲到了呕吐、呃逆、嗳气。

还讲到了肠鸣,正常人一般用耳朵听不到肠鸣,但是用听诊器可以听得到,1分钟3到5次,在脐周围比较明显。

幼儿园把脉问诊教研活动(3篇)

幼儿园把脉问诊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园教育质量日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我园特举办“幼儿园把脉问诊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教研,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认识,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2. 培养教师善于观察、分析、反思的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提升幼儿园整体教育教学水平,为幼儿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三、活动内容1. 主题研讨(1)主题:幼儿行为习惯培养研讨内容:针对幼儿在幼儿园期间出现的不良行为习惯,如咬指甲、抢玩具、不守纪律等,探讨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措施。

(2)主题:幼儿园课程实施研讨内容:分析幼儿园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等,提出改进策略。

2. 经验分享邀请优秀教师分享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心得体会,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

3. 把脉问诊(1)现场观摩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分析其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方面的优点,找出自身教学中的不足。

(2)案例分析针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案例分析,找出问题的根源,提出解决方案。

4. 互动交流教师之间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解决方法,分享经验。

四、活动流程1. 开场致辞园长致辞,介绍活动背景、目的和意义,强调教研活动的重要性。

2. 主题研讨组织教师围绕主题进行研讨,各抒己见,分享经验。

3. 经验分享邀请优秀教师分享教育教学经验,其他教师认真聆听,记录要点。

4. 把脉问诊现场观摩、案例分析、互动交流,教师们积极参与,共同探讨问题。

5. 总结发言园长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对教师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并对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要求。

五、活动效果1. 教师们对教育教学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明确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测定脉搏”课堂教学实录

“测定脉搏”课堂教学实录

“测定脉搏”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1学会怎样测定手腕处脉搏。

2比较同一时间内测到的脉搏数,发现运动时和静止时不同、男同学与女同学不同、少年儿童与成年人不同。

3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科学的精神。

器材准备:1图钉脉搏器。

将图钉竖插在火柴梗上,倒立,轻轻地放在食指肚、中指肚、无名指肚等感觉脉搏跳动的部位。

用圆珠笔画个小圈作记号,这样下一次找脉搏就容易多了。

2雪碧瓶听诊器。

将雪碧瓶去掉底,弯成一个“钟罩”,罩着左胸心脏区域,用耳朵贴在瓶口,能很清晰地听到心脏跳动声。

用它一边听心跳,一边测脉搏,很容易发现心跳和脉搏一致的规律。

3秒表、挂钟。

4多媒体课件:使用“图钉脉搏器”测量脉搏的特写图;使用“雪碧瓶听诊器”测量心脏跳动,并与脉搏比较的特写图;使用听诊器测心脏跳动与脉搏图:血液循环录像片段。

氛围创设:教室前黑板旁挂“白大褂、听诊器、红十字”。

教学过程:师:同学们,今天课堂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有点儿进了学校医务室的味道。

生:仿佛是医院的布置。

生:老师,给我们看病啊?(学生们笑)师:是的,咱们今天的这个氛围是有点医生看病的架势!同学们,我们都有过去医院或医务室看病的经历,请回忆一下,医生看病时一开始的几个步骤是什么样的?生:测量体温、摸脉搏。

生:看病人的喉咙。

生:听诊器听病人的内脏器官。

生:验血、拍片……师:是的!医生观察病人的外部表现:通过搭脉、听诊感觉人体内部器官的运动:再通过仪器来诊断。

今天我们也来学学医生,测定脉搏,分析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运动。

(板书:测定脉搏)师:脉搏就是动脉的跳动,是心脏收缩时,由于输出血液的冲击引起的动脉跳动。

全身动脉都有跳动现象,最明显是颈动脉和腕动脉处。

让我们互相看看同桌同学的颈部也就是耳根下方区域,是不是能看到有一处皮肤下面在轻微地搏动?(同桌同学相互配合。

一同学双手扶另一同学头部:仔细观察耳根下方区域。

)生:有跳动的地方!生:看到了,耳根下方有根筋在跳动。

中医四诊学习之闻诊问诊脉诊(李氏全息汤创始人:李芳祥主讲)

中医四诊学习之闻诊问诊脉诊(李氏全息汤创始人:李芳祥主讲)

中医四诊学习之闻诊问诊脉诊(李氏全息汤创始人:李芳祥主讲)今天讲中医诊断学--闻诊和问诊问诊是李氏全息汤运用,重中之重要想运用好李氏全息汤,就必须学会问诊不会问诊,李氏全息汤永远学不精,用不好。

1.闻诊:包括闻声音,和闻气味两类(1)声音:总的来说:说话快速而洪亮为实证。

说话低微缓慢为虚证无论是说话声音,还是咳喘打嗝(呃逆)矢气(放屁)发出来的声音,声音响亮的多是实证,声音低微的多是虚证。

如:1.语气:语声洪亮,言多烦躁多属实证热症;语声轻微少言沉静,多属虚证,寒症。

语声重浊多为外感,自言自语,见人便止为“独语”为心气不足的表现。

言语艰涩,言语不清,舌体歪斜多为中风。

意识昏蒙,胡言乱语,高亢有力为“谵语”,常见于热扰心神的实证;若精神疲惫,语言重复,声音低弱为“郑声”,是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症。

2.呼吸:气息微弱,短浅声低,为内伤虚证。

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邪热内蕴。

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则鼻翼煽动,或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为“喘证”其中喘声高气粗,呼出为快为实喘。

多因肺热痰饮所致。

喘声低,呼多吸少,以吸入为快者,为虚喘。

多因肺肾气虚,肾失纳气为主。

若呼吸急促似喘,喉中声如水鸡,满肺布满哮鸣音(可借助听诊器听诊),为“哮证”,多因实邪犯肺或痰涎壅肺,肺失宣降所致。

3.咳嗽:咳声重浊有力,为实证,咳声低微无力,为虚证。

痰白质稀量多为寒,痰黄质稠量少为热。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多阴虚或肺燥。

阵发性咳嗽,咳声急促连续不断,面红目赤,终止时有“鸳鸯叫声”者为顿咳(又名百日咳)4.呃逆:呃声频多响亮多为实热证,呃声低微无力多为虚寒证,久病呃逆不断,声音低弱为胃气衰败。

(2)排泄物、分泌物:包括痰液,脓液,二便,带下等。

凡恶臭者,多为实热证;腥味为虚寒,咳痰腥臭多为肺痈,大便臭秽为热,腥味为寒,大便酸腐,矢气奇臭,多为宿食内停,消化不良小便清长无味,为虚寒,小便臭秽黄赤为湿热,带下黄稠,为湿热,带下清晰腥味为脾肾虚寒。

问诊教学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问诊教学教案设计模板范文

课题:《问诊技巧与临床思维培养》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问诊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掌握临床思维的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问诊技巧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提高临床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临床医学的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医德医风。

教学重点:1. 问诊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临床思维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在实际问诊中灵活运用问诊技巧。

2. 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培养临床思维。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临床案例、模拟问诊道具等。

2. 学生分组,每组5-6人,准备模拟问诊场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问诊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问诊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二、讲授新课1. 讲解问诊的基本原则,如尊重患者、耐心倾听、准确记录等。

2. 讲解问诊的技巧,包括:a. 开场白:如何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取得患者的信任。

b. 主诉询问:如何引导患者描述病情,获取关键信息。

c. 病史采集:如何系统地询问病史,了解病情发展过程。

d. 体征检查:如何通过观察、触诊、听诊等方法,发现患者异常体征。

3. 讲解临床思维的基本方法,如:a. 确定诊断:如何通过分析病史、体征,确定可能的诊断。

b. 治疗方案:如何根据诊断,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一个典型病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诊。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病例,提出问诊方案。

四、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问诊技巧和临床思维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份问诊报告。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学习了哪些问诊技巧和临床思维方法?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模拟问诊1. 学生分组,每组扮演医生和患者,进行模拟问诊。

2. 教师巡回指导,点评学生的问诊技巧和临床思维。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模拟问诊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把脉诊问开方

把脉诊问开方

把脉诊问开方作者:陈心忆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30期摘要:随着新课标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

教师教学过程中不断重视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转变了教学观念,灵活运用教学形式,提升了小学数学教学效率。

本文从三个方面讲述了小学数学对话教学过程,从把脉-掌握学生状况、诊问-开展科学对话、开方-采取适当措施,构建高效对话课堂,希望可以为有关教育人士做参考。

关键词:对话教学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引言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促进教学效率,但是实际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交流很少,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仍然使用传统教学方法,学生缺乏主体意识,不能主动思考。

对话教学的运用能够解决这一问题,拉近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提升了学生探究兴趣,使其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把脉-掌握学生状况小学生刚步入学校,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存在一定差距,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掌握学生学习能力和对新知识学习的态度,找出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更好的设计教学活动,保证学生数学能力不断提升。

例如小学数学中《正比例与反比例》教学前,教师先利用题目考察学生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做题顺序,正确引导学生缕清解题思路,学生可以主动分析题目[1]。

如“工厂中,工人制作一个零件需要6分钟,现在为了提升生产效率,要求工人将原先生产零件的时间减少两分钟,问现在制作200个零件需要多长时间?在同等时间中,按照原先的效率可生产多少零件?”教师可以通过这道问题考察学生问知识的掌握能力,巩固知识,针对学生思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防止学生思维方式出现偏差。

教师适时提问引导,提问“制作零件的时间由原先的6分钟缩短2分钟,你能想到什么呢?”有的学生解答:“原来生产200个零件需要200×6=1200分钟,现在只需要6-2=4分钟,可以生产1200÷4=300个零件”,利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每名学生对问题的看法,根据学生解题难度和对问题解决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中医诊脉课程教案

中医诊脉课程教案

中医诊脉课程教案教案标题:中医诊脉课程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医诊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中医诊脉的常用脉象及其诊断意义。

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

教学内容:1. 中医诊脉的概述a. 中医诊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b. 中医诊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中医诊脉的常用脉象及其诊断意义a. 脉搏的基本特征和分类b. 常见脉象的形态特征和诊断意义c. 不同脉象与疾病的关联3. 中医诊脉的观察与判断a. 观察脉搏的方法和技巧b. 判断脉象的准确性和稳定性c. 脉象与病情变化的关系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中医诊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介绍常见脉象及其诊断意义。

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脉诊操作,观察、分析和判断不同脉象。

3.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脉象观察和判断的讨论,加深对中医诊断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资源:1. 中医诊脉教材:提供中医诊脉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指导。

2. 中医诊脉模型:用于实践操作,帮助学生熟悉脉象的观察和判断。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脉象的形态特征和相关病情。

教学评估:1. 实践操作评估:通过学生的脉诊操作,评估其观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 学习笔记评估:要求学生记录课堂内容和实践操作的观察结果,评估其对中医诊脉的理解和应用。

3. 小组讨论评估:组织学生进行脉象观察和判断的小组讨论,评估其合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安排:本课程共设15个教学小时,具体安排如下:1. 第一课时:中医诊脉的概述(1小时)2. 第二至第五课时:中医诊脉的常用脉象及其诊断意义(4小时)3. 第六至第十课时:中医诊脉的观察与判断(5小时)4. 第十一至第十五课时:实践操作和讨论交流(5小时)备注: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具体教学内容和安排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脉诊PPT学习教案

脉诊PPT学习教案

临床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 机理分析——热盛血涌,脉道扩大,故见洪脉。
第13页/共39页
(一)浮脉类(浮、洪、濡、散、芤、革脉)
濡脉
脉象特征——浮细无力而软(位浮、形细、势软),故亦称软脉。 临床意义——①虚证;②湿困。 机理分析——精血不充则脉细,阳气不敛则脉软,湿遏阳气则
不振,故见濡脉。
力 散脉
脉象特征——浮取散漫,中候似无,沉取不应,伴节律不齐或脉
不匀(但无明显歇止)。 临床意义——多见于元气散离,脏腑精气衰竭,尤其是心肾之气
将绝的危重证候。 机理分析—9页
(一)浮脉类(浮、洪、濡、散、芤、革脉)
【相类脉鉴别】 共同点: 浮、洪、濡、散、芤、革脉,六者脉位均表浅、轻取皆可得。 不同点: ●浮脉举之有余,重按稍减而不空,脉形不大不小;
(三)指法(选指、布指、运指) 食中无名指,端齐弓形曲;中指定关部,指目紧贴肌;疏密要得当,举按寻施
力;总按整体察,单诊辨独异。 (四)平息
一是是以医生的呼吸来检测病人的脉搏搏动次数。二是指医生安专注指下。 (五)五十动
诊脉时间不少于50次脉跳的时间,原则上每次两手共以3分钟左右为宜。
第7页/共39页
指目按脉
第8页/共39页
举、按、寻三候
四、脉象要素:
脉位
(一 )
1.脉位——指脉搏跳动显现的部位和长度。如浮/沉; 2.脉长——指脉动应指轴向范围的长短。如长/短。
脉数
(二 )
3.至数——指脉搏的频率。如迟/数。 4.均匀度—指脉搏节律是否均匀,力度、大小是否一致。
脉形
(三 )
5.脉宽——指脉搏径向范围的大小。如洪/细。 6.紧张度—指脉管的软硬程度。如弦/缓。
脉诊又称切诊,是医生用手指对患者身体某些特定部的动脉进行切按, 体验脉动应指的形象,以了健康或疾病,辨别病证的一种诊察方法。

专家问诊课堂研讨活动

专家问诊课堂研讨活动

专家问诊课堂研讨活动
“问诊课堂”活动共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两节语文诊断课,专家听课,近距离接触我校“活跃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节课是由语文老师执教的语文二年级上册《狐狸分奶酪》,焕然一新的教学方式,扎实的课堂内容让孩子们受益匪浅,语文老师紧紧围绕着语文要素进行训练,做到求真知,拓新知,体现了新统编教材的教学要求。

第二节课是由老师执教的语文三年级上册《大自然的声音》,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入境、想象,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发现大自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第二部分专家与学校领导、授课教师、听课教师进行“问诊把脉”,总结得失,探讨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法。

课后,教学科学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老师和执教教师、听课教师进行了评课诊课,针对课堂教学全面梳理,开出了“处方”,以专业的眼光,从教师角色定位、学情把握、学段特点、教学理念、课堂设计和教学环节等方面抛出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老师们答疑解惑,为老师们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开出了一剂良方。

评之有效,行之有方。

问诊课堂教学研讨活动的开展,为参与其中的每位教师提供了锻炼和提升的机会。

教学科学研究院小学语文教研员黄博老师深入课堂一线,望闻问切,精准把脉,从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相信区内教师定能以此为契机,砥砺前行,不断学习,不忘初衷,不畏前行,在专家的指导下乘势而上,打造高效“活跃课堂”,更好地服务学生,使区内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问诊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问诊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护理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问诊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了解问诊的重要性。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问诊技巧,提高问诊能力。

3. 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问诊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树立尊重患者、关爱患者的职业素养。

教学重点:1. 问诊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2. 问诊技巧的运用。

教学难点:1. 如何在问诊过程中保持耐心、细致。

2. 如何正确引导患者回答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案2. 问诊模拟场景3. 案例分析4.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问诊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以往接触到的问诊经历,引起共鸣。

二、讲解问诊基本概念1. 教师讲解问诊的定义、原则和目的。

2. 学生理解问诊的基本概念。

三、讲解问诊方法1. 教师详细讲解问诊的方法,包括:观察、倾听、提问、记录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问诊方法。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一个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诊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五、模拟问诊1.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问诊,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内容1.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问诊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讲解问诊技巧1. 教师讲解如何保持耐心、细致,如何正确引导患者回答问题。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问诊技巧。

三、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一个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诊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四、模拟问诊1. 学生分组进行模拟问诊,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五、总结与反馈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问诊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问诊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模拟问诊中的表现,包括问诊技巧、沟通能力等。

“把脉”课堂 “四诊”教学

“把脉”课堂 “四诊”教学

“把脉”课堂“四诊”教学颜林忠【摘要】''望、闻、问、切''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瑰宝,它是医生为病人诊断病情、了解病因,以便对症下药、救治病人的重要手段。

追求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传统医学上的这''四大法宝''非常适用于课堂教学。

教师若能审时度势,在教学上把''望、闻、问、切''有机地结合起来,定能激活课堂,寻找出最佳的教学''接''入点,便能构建平等与开放的课堂氛围,有效地调控教学,构建出高效课堂。

【期刊名称】《云南教育:小学教师》【年(卷),期】2019(000)006【总页数】2页(P6-7)【关键词】学生思维;学生自主【作者】颜林忠【作者单位】[1]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寨里中心小学;【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22.4“望、闻、问、切”是我国传统医学文化的瑰宝,它是医生为病人诊断病情、了解病因,以便对症下药、救治病人的重要手段。

追求有效是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传统医学上的这“四大法宝”非常适用于课堂教学。

教师若能审时度势,在教学上把“望、闻、问、切”有机地结合起来,定能激活课堂,寻找出最佳的教学“接”入点,便能构建平等与开放的课堂氛围,有效地调控教学,构建出高效课堂。

一、望:深情注视,欣乐学习在中医上“望”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神色、形态等变化来诊察病情的方法,从而推断病人的寒热虚实等病情。

课堂上,教师若能捕捉进而“破译”学生的一举一动(神色、举止等),通过他们的面目表情和听课的专注度,来推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便能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和进度,并适当地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本着“学生能接受就多教,接受不了就少教”的原则,实现教学的民主化。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的真心期望,会让孩子产生无穷无尽的学习动力。

教师从进教室的那一瞬间起,就要用充满关切的眼光望着学生,给他们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问诊教学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问诊教学教案设计方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使学生掌握问诊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步骤。

(2)了解问诊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

(3)熟悉常见症状的问诊方法和技巧。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问诊技巧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2)提高学生分析病情、判断疾病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病人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问诊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步骤。

2. 常见症状的问诊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在问诊过程中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

2. 如何根据病人的症状判断疾病。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问诊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问诊?问诊有哪些原则和步骤?(二)讲授新课1. 讲解问诊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步骤。

(1)问诊的基本概念: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病人或相关知情者,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

(2)问诊的原则:尊重病人、耐心倾听、准确询问、条理清晰、注重细节。

(3)问诊的步骤:病史采集、现病史询问、既往史询问、个人史询问、家族史询问、体格检查。

2. 讲解常见症状的问诊方法和技巧。

(1)呼吸困难:询问病人呼吸困难发生的时间、程度、诱因等。

(2)腹痛:询问病人腹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等。

(3)发热:询问病人发热的程度、热型、伴随症状等。

(三)案例分析1. 教师选取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分析问诊过程中的关键点。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问诊技巧和注意事项。

(四)实践操作1. 学生模拟问诊场景,进行实际操作。

2.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问诊方法和技巧。

(五)总结与反思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问诊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实践操作心得,反思自己的问诊技巧。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和互动情况。

2. 实践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模拟问诊过程中的问诊技巧和沟通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问诊案例分析作业,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把脉教学问诊课堂
——市教研室教研员到明德学校调研指导课堂教学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加强课堂教学研究,及时为课堂教学把脉问诊, 3 月16 日上午,市教研室教研员一行来到明德学校,调研指导课堂教学。

教研员们深入课堂,听取了16 名老师的常态课。

随后,各科教研员按学科分组与学校老师开展了评课、交流、指导活动,老师们积极参与、热烈讨论、相互交流、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

教研员们从课程目标的把握、教材的处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精准点评,肯定了优点,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关注课前预习,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给学生展示;注重细节、认真倾听,增加学生阅读的方式等。

同时也详细地向学校领导反馈了教师的授课情况,充分肯定了学校教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良好扎实的业务素质。

教研员的悉心指点,为老师们指明了努力方向,让老师们教学思维得到了顿悟,教学思路得到了拓宽。

同时为明德学校老师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交流平台,对明德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非同寻常的促
进作用。

走本斗不抱彳一⅛IJ⅛。

不放丰一点机会,不停止一Q旁力。


■ ■)
教师


KSaBi
'4
37'⅛z⅛&
作用•交
M⅛ 9
翹迤

学点拨
瓷H 刚a Cb nu^
合作探究

« GiVe me
One more time!

册上<E 肝T ∣4 ⅛¾⅜⅞J ∣ .⅜
ai⅛⅞ift⅝⅜τe. t⅛>∣ 良斎IU
代影 粒壮血h ∪泌财 F
*Wv<f0M .⅝Al.r⅜l⅜⅜⅛HE 非 如1夏炖 f kf ∣u%tlfit Ilg 阴 Fl
)\
》二険"4W ⅛⅜L _
WWLAfe. ⅛g⅛ιaaL
H 爾
孙啦⅛Λ*A对隔iΛ祀A*⅛血
深入课学
When I first SaW you COme across the room And then you SaW me, then I knew What to do I tried to PIay it c∞l and attached no StringS BUt by the end Of the day, I needed the WhOIe Ching
/√α√∕L Cb IUJtJb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