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的翻译思想

合集下载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摘要:傅雷,我国著名翻译家及文艺批评家,毕生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大量外国优秀文化遗产引进到中国,为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搭建桥梁,为我国文艺圈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我国文学的发展。

傅雷的翻译理论包括:“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因此,研究傅雷的翻译理论对现代文学翻译具有借鉴价值,以促进现代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傅雷;翻译经验;神似与形似;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译者修养作者简介:袁姣(1988-),女,汉族,陕西省咸阳市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作品翻译与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02一、引言傅雷作为我国著名翻译家,他一生中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文学翻译视为神圣的事业,堪称是翻译界的榜样。

傅雷倾尽毕生精力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特别是法国文学名著,其在翻译实践中总结了很多翻译理论。

本文主要对傅雷的翻译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二、“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傅雷谈到的“神似”说翻译理论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两封书信”。

一序指的是“《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指的是“《翻译经验点滴》”、两封书信指的是“致林以亮论翻译书”和“论文学翻译书”。

通过上述傅雷四篇有关翻译的文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其翻译理论,概括起来就是三点:1、“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2、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3、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神似”本是对书画进行的评语,后来被翻译家引入翻译学领域之后,视为文学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神似”指的是通过原作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不受原文文字语言形式如词汇、结构、修辞等的限制,传达原作的精神内涵,达到文学翻译审美的效果。

傅雷“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翻译理论的提出,应该与他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兼教美术史及法文的经历分不开。

傅雷简介

傅雷简介

论傅雷的翻译观一、“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傅雷在翻译领域里成就卓著,支撑他整个翻译思想的却是他的“神似”说翻译论,该翻译论是傅雷翻译观的核心,因此,弄清楚傅雷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对于了解傅雷的翻译观具有重要有意义。

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首先应是建立在他具和谐美特质的文艺思想上的。

傅雷具和谐之美文艺思想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对美与善的和谐统一、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发展、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追求上。

而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时间要比傅雷文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间晚的多。

傅雷翻译论是于1957年5月份发表在《文艺报》上的《翻译经验点滴》的文中提出的,在傅雷提出此论之前正是傅雷文艺思想形成、发展的时期,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乃是“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这恰是傅雷文艺思想和谐美特质的体现。

但傅雷文艺思想由形成到发展成熟的时期,也是傅雷翻译思想由不成熟到他翻译思想的核心确立的时期,也就是说,傅雷文艺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傅雷翻译论的形成、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联想到傅雷为学讲“通”的特点,以及傅雷在诸多艺术领域里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表现和主张,很难让人怀疑傅雷具和谐美特质的文艺思想即是傅雷“神似说”翻译论提出的大背景。

其次,傅雷翻译论提出的美术背景。

还在傅雷正式提出“神似”说翻译论前,傅雷就有关于绘画方面的形与神关系的论述,在绘画方面傅雷十分强调神似,他将黄宾虹视为实践绘画“神似”说的杰出代表。

关于形与神的关系,傅雷这样写道:“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

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

”、“取貌遗神,心劳日拙,尚得为艺术乎?”[2](P551)、“神似方为艺术,貌似徒具形骸”。

[3](P501)由此可见,傅雷已在绘画领域里率先提出了他的“神似”说,即他主张作画不能重“形似”轻“神似”,实际上傅雷是为了平衡以往画论重“形”轻“神”的偏颇,才提倡重“神似”不重“形似”的,只不过这种纠偏有些过了,其实质乃是强调为画要做到“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作者:周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9期摘要:作为中国当代翻译史上重要的翻译家,傅雷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大量伟大的译作,更宝贵的是其翻译经验和翻译思想。

本文简要陈述了其主要翻译思想,并对其中重要的翻译思想加以分析和评述,以期加深译者对其翻译思想精髓的理解。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神似与形似;评述作者简介:周岷(1983-),男,四川成都人,文学硕士,讲师。

现任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基础课教学部英语专职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9--02傅雷(1908---1966)是我国当代翻译史上一位重要的翻译家。

傅雷1908年出生与上海,幼时丧父,在母亲严厉的家教下成长起来。

13岁就开始在天主教会办的徐汇公学学习,攻并开始读法文。

1927年赴法留学,在巴黎大学的文科和卢佛美术史学院学习。

其良好的法文基础和受法国文化的熏陶为其以后的翻译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20年代末起,他就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字的翻译介绍工作。

数十年的奋发不辍和比较全面、良好的艺术修养,使他的译作达到近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在中国当代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1](386)傅雷一生翻译过很多重要的作品,其中以翻译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著名法国作家的作品为主,其中就包括翻译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1934年译),《弥盖朗其罗传》(1935年译)和《贝多芬传》(1946年译)等三部重要人物的传记。

[2](33)傅雷翻译思想的精髓就体现在他翻译的这些作品当中。

傅雷是主张“翻译重在实践”的翻译家,几乎没有什么系统的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本文与其说是谈其主要翻译思想,还不如说是谈他的翻译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他自己谈到的译论方面的问题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再加上两封书信”:一、致林以亮论翻译书(约写于1951年4月5日,发表于《翻译论集》香港三联书店1981年版)二、《高老头》重译本序(写于1951年9月)三、翻译经验点滴(原载《文艺报》1957年第十期)四、论文学翻译书(写于1963年1月6日,原载《读书》杂志1979年第三期)[3](195)从上述四篇“译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见到其翻译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点:重神似不重形似与翻译的重临似画说,中西方语言与思维差异及汉语文言、白话与方言问题以及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傅雷

傅雷

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傅雷曾说过:“领 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如何做到“传 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1)进行中文写作。 煌煌15卷《傅雷译文集》,洋洋 五百余万言,文字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清丽可 诵,堪称我国翻译的典范。 (2)务必反复修改。傅雷认为,“翻译工作 要做得好, 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 完美无疵 ”。 (3)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 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 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主要译作
翻译思想
翻译态度
• 傅雷强调翻译工作是一种神圣的事业,翻译工作者必须认真了解原 作及原作者和了解自己,必须加强自身的人生经验和学识修养。
翻译语言
• 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 、行话、文言和“旧小说 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 言流畅”
理解表达
• 傅雷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忠实于原著。第一,理解要“化为我 有”,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
关于翻译语言,傅雷认为白话文“一无规则, 二无体制”,不赞同瞿秋白“绝对的白话”,而赞 同鲁迅“四不像的白话”。他认为需要从口语、文 言、方言、旧小说等处吸取营养。他提倡,再创造 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 病”“纯粹之中文”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 和“文言”,关键在于 “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 碎”。
关于理解表达的两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两点: 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傅雷认为,要 “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 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第 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 为我有,方能谈到译”。 譬如,巴尔扎克在环境描 写上是不惜笔墨的,对他那个时代的建筑、室内陈 设、人物服饰都作了极其细腻的描写。事过境迁, 相隔一个世纪,一个东方人来翻译这些西方的古董 确实不易。傅雷翻译这方面的段落时,俨然就是个 考古学家。

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

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

浅谈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摘要:在近代文学翻译界,傅雷先生以卷帙浩繁、技艺精湛的译品而享誉中外,对中国后来的翻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傅雷先生的翻译理念内涵进行探讨,阐述其代表译作的翻译意义,并评述其卓越的翻译贡献。

关键词:翻译理念;文学译品;传神达意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1在中国翻译界被公认为文学权威翻译家的傅雷,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他毕生热爱翻译事业并不懈追求,经过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积累,形成了其独特的翻译理念,阐释着新的时代内涵。

傅雷的翻译理念,主要反映在他撰写的《翻译经验点滴》和《重译本序》等多篇论述翻译的文章之中。

透过它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翻译有着自己明确的认识,并用丰富的翻译实践与深刻的理论思考,展示了卓越的翻译才能,成就了辉煌的翻译事业。

他的翻译理念主要可概述如下:一、译语表达要“传神达意”傅雷曾说:“要做到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并谈及翻译经验时深刻指出:“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一事”。

这从中反映出译者需深厚的中文功底,否则译语表达就难以传神达意。

他在致友人的两封信里曾言简意赅地阐述过他的翻译见解—“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要做出译文“传神达意”,译者要持呕心沥血的态度。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并认为“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瑕”。

因此,我们说,任何艺术品的创作,都要深刻地去领悟作品主题和内容,而且要反复推敲译语表达是否恰当贴切,切忌敷衍从事。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作为翻译者,若使读者领略原著作的魅力,应须对原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深入欣赏,完美地把握,以免造成误译;并应须对自己的译品语言细细玩味,苦苦经营,才会使译文焕发美的光泽且永不退色。

二、着意文学翻译作品体现出美感,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对傅雷颇有研究的罗新璋先生对“神似”阐述得更为具体,他说:“神似,也即传神,顾名思义,就是传原文的精神,透过字面,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

傅雷谈翻译。

傅雷谈翻译。

傅雷谈翻译。

关于傅雷,多的是感动。

联想到他与钱钟书夫妇的好交情,即是后天之耕耘与先天之资质。

很多译稿一改再改,终极版确是回归了最初的译本。

雕琢之工,终不敌直觉之准。

语言本身,在乎习惯与感觉,而文法次之。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手,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达到迻译。

理解致力于达意,领悟作用于传神。

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艺术为本,技巧只是手段。

没有技巧,提高不了作品的艺术性;有了技巧,卖弄文笔,喧宾夺主,也会破坏艺术的完整。

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风俗传统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

测验"适应"与否的第一个尺度是对原作是否热爱,因为感情与了解是互为因果的;第二个尺度是我们的艺术眼光,没有相当的识见,很可能自以为适应,而实际只是一厢情愿。

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

长句并非不困难,但难的不在于传神,而在于重心的安排。

the genuine grandeur of soul译成"心灵真正的伟大",光是这一个短句似乎还行,可是放在上下文中间就不成,而非变成"真正伟大的心灵"不可。

外文都是分析的,散文的,中文却是综合的,诗的。

这两个不同的美学原则使双方的词汇不容易凑合。

煦良有句话说得极中肯,他说:字典上的字等于化学符号,某个英文字,译成中文某字,等于水是H20,我们在译文中要用的是水,而非H20。

无论如何,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奇而不失为中文,第一要放大胆子,尽量放大胆子;只问效果,不拘形式。

原文风格之保持,决非句法结构之抄袭。

(当然原文多用长句的,译文不能拆得太短;太短的要像二十世纪的文章。

)有些形容词决不能信赖字典,一定要自己抓住意义之后另找,处处假定你是原作者,用中文写作,则某种意义当用何种字汇。

张谷若、傅雷、严复翻译思想

张谷若、傅雷、严复翻译思想

1. 张谷若翻译思想关于翻译的理论,张先生是不大发表的,他认为“理论人人可有,而且对于同一内容(甚而对于同一名词),见解可以各人不同。

”从这句话笔者体会到三种意味:第一,他看到翻译理论具多样性,因人而异。

第二,他对于80年代的翻译理论不十分感兴趣,还没有看到一种自己愿意信奉的理论。

对于理论高明,而译技蹩脚的空头理论家,他向来颇为不屑,认为“托之空言,不如见之实行。

”(王寿兰,1989:450)第三,他点出意义常具不确定性,这和当前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有相似之处,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高明的翻译具有了艺术的特征。

如果所有意义都是确凿无疑的,翻译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了。

张谷若于1980年在《翻译通讯》上著文,曰“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明明白白地说:“原来是地道的语言文字,翻译时也要译成地道的语言文字。

”其实,这个原则,早在30年代始译哈代时,他就明确提出了。

1934年12月,他在《德伯家的苔丝》译者序中说:“我译这本书的理想,是要用道地的中文,译原来道地的英文。

”孙致礼评价道,“从30年代到80年代,张谷若的‘地道的译文’一直是中国翻译界的主导思想。

跟张谷若一样,朱生豪、傅东华、杨必等翻译家都力求以‘地道的译文’为翻译目标,他们的译文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为在中国普及英美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见孙迎春,2004:序二)可见,“地道”是一种朴素而实用的理论原则,容易被人认识和接受,具有一语中的的科学品格。

如果话说了一箩筐,没有一句说到点子上,即便是特别系统,也不能认为具有科学性特征。

The stage of mental comfort to which they had arrived at this hour was one wherein their souls expanded beyond their skins, and spread their personalities warmly through the room. ( Hardy, 1996: 25 )他们那时正达到了欢畅的阶段,所以都觉得神舒心畅,超脱形骸,满眼生花,满室生春。

傅雷的翻译思想之管见

傅雷的翻译思想之管见

傅雷的翻译思想之管见作者:牛云凤刘洁来源:《校园英语》 2020年第30期文/牛云凤刘洁【摘要】傅雷,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美术评论家、教育家,中国翻译巨匠之一。

他生平共翻译了三十多部外国著作,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翻译思想及翻译成就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从他的生平及教育经历出发,探析其主要翻译思想和重大翻译成就。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翻译成就【作者简介】牛云凤,刘洁,山东科技大学。

一、生平简介傅雷(1908-1966),字怒安,号怒庵,出生于原江苏省。

1920年,12岁的他进入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学习,并于次年考入上海徐汇公学,1924年他因对宗教的敏感评论而被开除,同年进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

1925年他参加五卅运动,1926年秋季考入上海持志大学。

1928年,傅雷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深造,专修艺术理论。

1931年,傅雷归国并任教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教美术史及法语,并专注于法国文学的翻译工作。

1966年,在文革期间他被打入右派,与夫人双双自杀身亡,享年58岁。

从傅雷的生平履历可以看出他接受了良好的国内及国外教育,为其日后的翻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虽然他短暂的一生令人叹息,但是他的译作传世后人,为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文学财富。

二、傅雷的翻译成就自1929年始,傅雷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工作,他的译作多达34部之多。

其中,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和罗曼·罗兰的作品居多,正是由于他对巴尔扎克的作品深有研究,他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协会纳为会员。

他的主要作品有:巴尔扎克作品《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等。

罗曼·罗兰的翻译作品有:《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

其中,法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的《幻灭》,是他最后一部译作。

这些译作也成了他最主要的翻译成就。

三、傅雷翻译观的形成过程傅雷一生的翻译著作给我们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财富,从他多年的翻译成就中,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其翻译观的形成和发展,也不难看出他对翻译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对翻译事业有着很强的使命感和归属感。

傅雷中国近代翻译家与教育家

傅雷中国近代翻译家与教育家

傅雷中国近代翻译家与教育家傅雷(1908-1966)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教育家,他以其卓越的翻译才华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而为人所知。

傅雷先生在翻译领域的杰出成就以及对中国教育的深远影响,使他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介绍傅雷先生的翻译贡献和他对教育事业的影响。

一、傅雷的翻译贡献傅雷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极高的水平和独特的风格。

他的翻译作品包括了莎士比亚、狄更斯、托尔斯泰等西方文学巨匠的作品,傅雷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持原著作品的风格和韵味,同时又注入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独特的语境感知。

他的翻译作品在中国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傅雷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语言的细致分析和塑造,他善于掌握外语作品的精髓,并通过自己独特的翻译技巧将其转化为中国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他的译文既保留了原著文学作品的魅力,又与中国文化和语言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翻译风格。

傅雷的翻译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转译,更是在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内涵,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外国文学作品的精髓。

二、傅雷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傅雷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一位具有深厚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他在中国教育领域的贡献不容忽视。

傅雷先生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体制提出了许多改革的建议和思考。

傅雷认为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为中心,而不仅仅是机械的灌输知识。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他强调教育应该是个体化和差异化的,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开展教学和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傅雷倡导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

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

傅雷的翻译观与食人主义翻译思想的对比

傅雷的翻译观与食人主义翻译思想的对比

傅雷的翻译观与食人主义翻译思想的对比1963年,巴西翻译家将食人主义引入翻译理论。

该理论主张吞食强势文化,汲取其营养以增强自身文化机能,提高自身文化地位;认为翻译不仅涉及语言,更重要的是涉及文化,以及在扬弃的基础上将外来文化融入本土的文化和传统中。

本文通过对比傅雷的翻译观和食人主义翻译思想,可以看出傅雷的“神似”翻译观体现了食人主义翻译思想,他强调应积极吸取西方文化的精髓,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开辟道路。

标签:食人主义翻译理论;傅雷翻译观;理论比较传统的翻译理论认为“西优东劣”,因此,东方文化长期处于被压制、被歪曲、被奴役的状态。

在后殖民主义的影响下,具备良好的翻译能力有助于促使本民族文化摆脱前宗主国文化的束缚,改变本民族文化的落后状态,重塑文化身份,提高本民族的文化地位,重新定位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食人主义翻译理论思想的阐述1.食人主义译论的缘起1963年巴西翻译家德·坎波斯在他的文章《作为创造和批评的翻译》里正式将食人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研究领域,并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思索在发展中国家开创一种创新的先锋文学的可能性。

“食人”一词源于16世纪,巴西的一个图比部落吞食了一位葡萄牙传教士,“食人”给人以原始、野蛮、残忍、血腥的印象,违背了社会文明。

德·坎波斯将食人主义思想引入翻译研究理论中,赋予了这一术语新的内涵,即通过摄食而吸取营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属性,而译者对原文的作者、原语境文化怀有丝丝敬意和崇拜之情,即将原语文化的精髓通过翻译输入到译入语文化之中。

2.食人主义译论的特点(1)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

面对强势文化的压迫,食人主义持有的态度是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为其所用。

(2)保持和重塑自身文化和传统。

食人主义者不想复制欧洲文化,而是要吞食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创初始的、民族的文化,并以之为艺术创新的源泉,而不是被动接受在别处成长的文化的模式。

二、傅雷的翻译观1.“神”与“形”的和谐傅雷曾说:“并不是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在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

傅雷的翻译思想

傅雷的翻译思想

二.重译者
文学的对象既然以人为主,人生经验不丰富,就不 能充分体会一部作品的妙处。而人情世故是没有具 体知识可学的。所以我们除了专业修养,广泛涉猎 以外,还得训练我们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平 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切,才能 亦步亦趋地跟在伟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诉说 给读者听
------《傅雷论翻译》
译前阶段——
首先,傅雷强调要审慎选择原作。傅雷选择原作的标准 是:原作要与译者性格相近,气质相投,译者喜爱。 译中阶段——
以表达原作信息时,傅雷又提出在翻译中要“采用西洋 长句”,“创造中国语言,加多句法变化”,使中国读者体 会到异国文化的魅力。可见,傅雷提倡的再创造,既不是完 全保留“形式”的“欧化”语言,又不是独具“神韵”的 “归化”语言,而是两者的统一,即原作的神味与中国的流 利,和谐地融为一体。
翻译巨匠傅雷
1
简单介绍
2
主要作品
3
独特的翻译理论
4
创新的翻译风格
生平简介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一代翻译 巨匠,中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 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他几乎译遍法国 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 要作品,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 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20世纪60 年代初,因翻译巴尔扎克作品的卓越贡献,成为 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会员。
语言风格
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一霎时,波尔多斟遍了,饭桌上大家提足精神,越来越开心。粗野疯狂 的笑声夹着各种野兽的叫声。博物院管事学巴黎街上的一种叫卖声,活像 猫儿叫春。立刻八个声音同时嚷起来:
“磨刀哇!磨刀哇!” “鸟栗子呕!” “卷饼 ,太太们,卷饼 !” “修锅子,补锅子!” “船上来的鲜鱼呕!鲜鱼呕!” “有旧衣服,旧金线,旧帽子卖 ?” “甜樱桃啊甜樱桃!” 最妙的是皮安训用鼻音哼的“修阳伞哇”! 几分钟之内,哗哩哗啦,沸沸扬扬,把人脑袋都胀破了。你一句,我一 句,无非是瞎说八道,像一出大杂耍。

傅雷与翻译

傅雷与翻译
傅雷的翻译理念及其 翻译追求
——王晴 15级翻译
2021/6/16
1
•1.傅雷认为翻译工作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强调翻译工作者必 须认真了解对方(指原著及原著作者等)和了解自己,必须 加强自身的学识修养。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版)》
“由于我热爱文艺,视文艺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不但把损害艺术品看作像歪 曲真理一样严重,并且介绍一件艺术品不能还它一件艺术品,就觉得不能容忍,所以 态度不知不觉的变得特别郑重,思想变得很保守。译者不深刻的理解、体会和感 受原作,决不可能叫读者理解、体会与感受。”
“文学既以整个社会整个人为对象,自然牵涉到政治、经济、哲学、科学、 历史、绘画、雕塑、建筑、音乐,以至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无所不包。”......
“文学的对象既然以人为主,人生经验不丰富,就不能充分体会一部作品的妙 处。而人情世故是没有具体知识可学的。所以我们除了专业修养,广泛猎涉以外, 还得训练我们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平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 切,才能亦步亦趋的跟在伟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诉说给读者听。因为文学 家是解剖社会的医生,挖掘灵魂的探险家,悲天悯人的宗教家,热情如沸的革命 家;所以要做他的代言人,也得象宗教家般的虔诚,象科学家般的精密,象革命 志士一般的刻苦顽强。”
2021/6/16
4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
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 《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 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 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
C
3.这支奏鸣曲,还有《哀格蒙特》的总谱,直到他的钢琴协奏曲及《降E调协奏曲》(作品第

傅雷翻译风格分析

傅雷翻译风格分析

傅雷讲稿一.神似说傅雷先生有一句座右铭: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重神似不重形似也是他翻译思想中的核心部分"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

但当时新文化所推崇的白话文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只能达意,不能传情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为了再现原作生动的内容!时空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傅雷认为,非杂揉各地方言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和文言关键在于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碎。

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行话、文言和旧小说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言流畅。

;傅雷的神似说的内涵,是以美学理论和艺术哲学原理作指导,在大量优秀的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集众家神似说之大成,神似说也成为中国翻译思想史上继信达雅说之后的又一伟大理论。

傅雷先生的神似翻译理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求信本质,同时也是创新。

有人说神似理论超越并颠覆了中国传统翻译界遵循的求信理念,更加客观地给出了翻译现象的本质,理论意义重大"第一,神似翻译理论是中国翻译标准观念的质的飞跃,是对求信观念的颠覆和超越。

”“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

神似说提倡在尊重译本与原作的背景差异前提下,放弃了对原文翻译绝对遵从,在翻译时要做到“得其精而忘粗”在其内而忘外就使中国的翻译标准观出现从案本到求信之间的明显转变,颠覆和超越了主导中国翻译界的求信观念。

二.傅译风格的主要特点行文流畅,用词丰富,色彩变化1.行文流畅傅雷在《翻译经验点滴》中说: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使我长年感到苦闷"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西方人的距离多么远"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要不在精神上彻底融化,光是硬生生的照字面搬过来,不但原文完全丧失了美感,连意义都晦涩难解,叫读者莫名其妙"这不过是求其达意,还没有谈到风格呢"原文的风格不论怎么样,总是统一的,完整的;译文当然不能支离破碎"东西方文字之间无论是在句法,构词,修辞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距,翻译旨在用本国的文字表达外国译者的意思,但是决不是将外国文字生硬地转化为本国文字那样简单"译者要打破原文的结构,语法,句法,修辞等等,先取其意,然后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在符合原文风格的前提下,用流畅的汉语进行翻译"|2.用词丰富傅雷翻译时最忌讳刻板单调,曾经说:/我的文字素来缺少生动活泼,我很怕译的巴尔扎克流于公式刻板的语句傅雷的这段话当然是自谦之词,也是他对翻译的一个评判标准"从傅雷的译著中,我们不难看到,傅雷非常注意用词的生动活泼,避免多次使用同个词,尤其是在翻译5高老头6的时候,每个字都凝结了他的心血"读过巴尔扎克原文作品的人可能会发现,巴尔扎克的行文有时会有些累赘,前后句子有时会出现重复现象,因此如果总是用同一个句式或者是同一个词进行处理,就会使译文显得罗嗦,累赘,傅雷先生常常是用一些短小精悍的句子或者四字成语来表达,使之言简意赅,生动活泼,这样既如实地传递了巴尔扎克的原文风格,又避免了罗嗦,使读者读起来津津有味。

浅谈傅雷翻译思想的艺术内涵.

浅谈傅雷翻译思想的艺术内涵.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0(3:367-369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8-06,10(3:367-369浅谈傅雷翻译思想的艺术内涵罗立斌(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81摘要:傅雷是中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深厚的艺术家。

傅雷的主要翻译理论深受艺术的影响。

“重神似不重形似”理论无论是命名还是实质都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以艺术修养为根本”理论直接论述了翻译与艺术的紧密关系,傅雷高超的艺术鉴赏力、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艺术人格对其翻译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理论与艺术的行云流水、绘画的用笔丰富和色彩变化一一对应,把翻译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艺术;法国文学;西方文明史中图分类号:J03;H159;H3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9713(200803-0367-03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有32部译著存世,以译著宏富,译笔优美著称。

傅雷还是一位有着深厚造诣的艺术理论家。

他在音乐与绘画领域的修养丝毫不比他的文学修养逊色。

翻译与艺术同行,傅雷把翻译当成一门艺术。

本文从分析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入手,试图发掘出蕴含在这些翻译思想中的艺术内涵。

一、重神似不重形似1951年9月,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6]。

在1963年1月6日致罗新璋的信里,傅雷明确提出了翻译要“重神似不重形似”。

在最大限度“保持原文句法”的基础上,将原作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准确地传达出来。

他的“神似说”是“神似”与“形似”的辩证统一。

“神似说”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

首先,“神似”二字是从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借鉴来的。

东晋顾恺之在人物画中首先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北宋晁补之在他的诗里也写道“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7]。

试论傅雷的翻译理念_张晓梅

试论傅雷的翻译理念_张晓梅

易事。连傅雷先生也不免感慨系之 : 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政
“‘传神云云,谈何容易。’但这是翻译的 做到既合乎中国读者的时代语言,又能 法学院人文学院)
2009 年第 07 期 / 总第 225 期
117
立,对于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具有 文字各有特色,各有无可模仿的优点,
[3]罗新璋. 读傅雷译品随感[A]. 郭
重要意义。自从傅雷先生提出文学翻译 各有无法补救的缺陷,同时又各有不可 著章. 翻译名家研究[C] . 武汉:湖北教
“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的标准以来,在翻 侵犯的戒律。中西文字的扦格,远过于 育出版社,1999.
首先是傅雷提出来的”。又说,“神似也 事。”“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
[11]魏 薇 ,刘 晓 云 . 大 汉 风 神 只 此
叫‘传神’,就是除了传意外,还要尽力 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 鲲—— —试论傅雷的翻译观[J] 南华大学
保持原作的神韵和丰姿。达到神似确非 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 学报,2006 ,(4).
译界有很大影响,译界对此各抒己见, 此,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
[4]傅雷. 傅雷文集书信卷[M] (上、
有褒有贬,意见不一。随着时间的推移, 字典,按照原文字句拼凑堆砌所能济 下).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文学翻译实践的发展,争鸣的深入,傅 事。”傅雷先生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
[5]金圣华. 等效翻译探索[M]. 北
FAZHAN·XUESHUZONGHENG
学术纵横
试论傅雷的翻译理念
□ 张晓梅
摘 要:傅雷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翻 要求。翻译文学作品达到了神似,译者 传达原作者的精神和风格,使译文读者

傅雷简介

傅雷简介

意大利之行:朝拜米开朗琪罗与拉斐尔 在罗浮宫研究伦勃朗和普桑 旅欧的结晶:《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 ——唯一一部系统性的学术论著
上海美专 办公室主任 美术史和法语
“一二·八”事变 辞职 成立“决澜社”
第一部译著出版——《夏洛外传》
“因为夏洛是你,是我,是他,是一切弱者的影 子……他不独为现代人类之友,且亦是未来的,永 久的人类之友,既然人间的痛苦是无穷无尽的。”
琴瑟和谐——傅雷与朱梅馥
晚年时期
—傅雷之死
灰色的日子——文革时期 戴高帽——“右”派份子
“如果不是因为阿敏还太小,还在念书,今天我就 …”
夫妻双双自缢身亡
“含冤不白,无法洗刷的日子比坐牢还要难过”
谢谢观赏
一代翻译巨匠——傅雷
Outline
一、傅雷生平简介 二、傅雷的翻译思想 三、傅雷的“神似”理论 四、傅雷翻译的影响
傅雷(1908.4.7-1966.9.3),字怒 安,翻译家,文艺评论家。20世 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 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 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文革时期的傅雷受到迫害,于 1966年9月3日在家中服毒自尽, 妻子朱梅馥也自缢而亡。
法国
《法行通信》——心路历程 从内容看: 1.倾诉思乡念国之情 2. 报告旅途观感 3.自身情绪、心态的袒露与剖析 从写作手法看: 1.关注的中心从一己的悲欢到广阔的社会人生 2. 题材的扩展 3.语言更加丰富多彩又不失朴实之气
法国
初识达芬奇 徜徉于莱芒湖畔 第一篇美术批评文章 流连艺术之都 美术批评家崭露头角——《塞尚》 比利时之旅:鉴赏鲁本斯
——《译者序》
“在这个苦笑不得的时代,‘幽默’成了文坛的 风气,利用这空气,赶快把’夏洛’出版。” ——卷首语

翻译思想_翻译理论_以傅雷_严复为例

翻译思想_翻译理论_以傅雷_严复为例
第 33卷∀ 第 5期 2010年 9月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 PLA U n ive rsity o f F oreign Language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77∃
翻译思想 翻译理论
! ! ! 以傅雷、严复为例 黄忠廉
(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 第 5期
黄忠廉 ∀ 翻译思想 翻译理论
∃ 79∃
译思想家吗? 不是。翻 译思想 家除了 深入研 究翻 译、提出独到的见解外, 还要使自己的思想自成体 系, 即使之系统化, 这样才能成为翻译思想家。
为什么说翻译思想称不上翻译理论呢? 翻译理 论是从翻译中概括出来的系统的知识和原理, 翻译 家的几点想法并不成系统。肖红、许钧 ( 2002) 认 为: 傅雷是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 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 国内翻译界对他已有不少研 究, 但大都囿于某一个侧 面。 这表明: 第一, 傅 雷只是翻译家; 第二, 对其研究尚未形成理论。正 如严复说了只言片语之后, 也没有再深入阐发, 倒 是留下许多空间给后人。后人可以史海钩沉, 总结 理论, 但那已不是严复的理论, 而是严复翻译思想 在翻译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与傅雷不同, 严复的翻译思考则是另一种待 遇。他的 信达雅 三字说, 历经百年, 因众多名 家推崇, 俨然成了 翻译理论 , 严复自然成了翻 译理论家。请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 6) 我国最 著名的理 论, 当 推严复 译 ∋天演 论 ( 时所提出的 信、达、雅 的理 论。 ( 张树 柏,
19 84 )
( 14) 信达雅作为翻译理论, 并不能构成一个 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 ##的傅雷, 不但在翻译实 践中贯彻一条艺术的路线, 而且所提出的翻译理论 也带有明显的艺术特色。 (王宏印, 2003: 116)

傅雷的翻译思想

傅雷的翻译思想

傅雷的翻译思想作者:倪萍来源:《校园英语》 2021年第6期文/倪萍【摘要】傅雷先生在中国翻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经过大量翻译实践的积累、沉淀和总结,傅雷先生提出了“神似论”,这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傅雷先生的翻译思想“神似论”“译者观”以及“读者观”。

【关键词】傅雷;神似论;译者观;读者观【作者简介】倪萍(1993.08.17-),四川资阳人,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助教,研究方向:翻译理论。

前言巴别坍塌,翻译始发。

翻译对于军事政治、文化输入都十分重要。

在周朝,翻译被称之为象胥,汉朝则改称为舌人,在南宋之后,翻译也叫作通事。

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优秀的译者,如玄奘、严复、林纾、傅雷、钱钟书等。

他们各有所长,通过佛教翻译、文学翻译、英汉互译、法汉互译等,为中国文化注入了珍贵的新鲜血液,也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打开了大门。

傅雷先生是中法英三语翻译第一人,其翻译成果丰硕,翻译了三十多部著作,包括大量的法国文学作品,不仅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新的力量,也为当时迷茫的中国青年带来了指路明灯。

傅雷先生翻译了许多巴尔扎克的著作,如《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他将巴尔扎克这座法国文学丰碑引入中国,传递先进的文化思想,启发民智。

不仅如此,面对国内青年的迷茫与彷徨,傅雷先生翻译了拉伯雷的《巨人传》,为中国青年带来了珍贵的精神食粮。

傅雷先生曾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他翻译了罗曼·罗兰、伏尔泰、梅里美等法国文学艺术大家的作品,传播了许多优秀的西方文学艺术观念,极大地开拓了国人文化眼界。

本文主要介绍傅雷先生的翻译思想——“神似论”“译者观”“读者观”。

一、傅雷——“神似论”经过大量翻译实践,傅雷先生提出翻译思想“神似论”。

1995年9月,傅雷先生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写道:“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从此,“神似论”成了傅雷先生翻译思想的精华。

论傅雷翻译理念中的几个层面

论傅雷翻译理念中的几个层面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惠燕(&%(($),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主要从事英汉语言文化对比研究及翻译。

第!&卷第&&期徐州工程学院学报!""#年&&月)*+,!&-*,&&.*/012+*34/56*/7189:9/9;*3<;!!!!!!!!!!!!!!!!!!!!!!!!!!!!!!!!!!!!!!!!!!!!!!!!!!!!!!!!!!!!!!!!!!!=61*+*>?-@)A !""#论傅雷翻译理念中的几个层面惠燕(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徐州!!&""’)【摘要】傅雷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在丰富的翻译实践与深刻的理论思考中,傅雷先生形成了自己完整科学的翻译理念。

包括:“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视文学翻译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翻译态度要“特别郑重”;译者“趣味”要“广”,“涵义”要“杂”而“精”;文学翻译“文字问题基本上也是艺术眼光问题”等几个层面。

【关键词】傅雷;翻译;翻译理念【中图分类号】B"C%【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E$"("F (!""#)&&$""C"$"F 在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史上,出现过几个里程碑式的光辉名字:严复、傅雷、钱钟书。

翻译的标准,是衡量翻译的尺度。

翻译标准的确立,对于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严复在总结前人翻译思想的基础上,于&’%’年提出著名的三字方针“信、达、雅”,至今已沿用百年,可见其生命力。

&%C&年,傅雷先生提出了文学翻译的“神似”论,这是比“信、达、雅”更高的标准,是对前人翻译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译本分析
濛濛晓雾初开, 皓皓旭日方升……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雨水整天的打在窗上。一层水雾沿 着玻璃的裂痕蜿蜒流下。昏黄的天色黑下来了。室内有股闷 热之气。 ------《约翰· 克利斯朵夫《神曲· 炼狱》第十七》
他闭上眼睛,便看到光怪陆离的颜色:蓝的,绿的,黄的,红的; 还有巨大的影子在飞驰,水流似的阳光在顷泻……种种的景象渐渐 分明了。一片辽阔的平原,微风挟着野草与薄荷的香味,把芦苇与 庄稼吹得有如涟波荡漾。矢车菊,罂粟,紫罗兰,到处都是花。啊, 多美!空气多甜密!躺在那些又软又厚的草上多舒服啊!克利斯朵 夫觉得又快活又有些迷糊,好象过节的日子父亲在他的大玻璃杯中 倒了一点儿莱茵美酒……河流又往叙前去……景色变了…… 一一一 第二部《神曲· 炼狱》第一
二、重译者
文学的对象既然以人为主,人生经验不丰富,就不 能充分体会一部作品的妙处。而人情世故是没有具 体知识可学的。所以我们除了专业修养,广泛涉猎 以外,还得训练我们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平 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切,才能 亦步亦趋地跟在伟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诉说 给读者听 ------《傅雷论翻译》
‚神‛与‚形‛的和谐
‚ 我并不是说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 在 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但无论如 何, 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奇而仍不失为中文。 ……风格的传达, 除了句法外, 就没有别的方法可 以传达‛
‚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臵形式不顾, 更 不是主张不要形式。‘神’依附于‘形’,而 ‘形’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 个和谐的整体,‘形’与‘神’的轻与重,是 无法用二五分或三七开来衡量的。‛
家庭生活
夫人:朱梅馥
双子:傅聪,傅敏
《傅雷家书》
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 得失成败尽量臵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 愧于心。
家书 名言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 碌的人生活才如一潭死水;或者要有极高的 修养,方能廊清无累,真正解脱。
翻译态度
傅雷强调翻译工作是一种神圣的事业,翻译工作 者必须认真了解对方(原作及原作者等)和了解自 己,必须加强自身的人生经验和学识修养。傅雷用 极为严肃的态度从事翻译工作,他认为作翻译需要 极大的耐心和恒心,那种追求一劳永逸的做法事不 可取的。
理解与表达
1.化为我有 2传神达意 (1)进行中文写作 (2)务必反复修改 (3)重视译文其他附件部分
神似与形似 形似: 指保留原文的形式, 如保留原文的体裁 、句型、句构和修 辞手段等,即从字 面上追求译文与原 文的对等。
神似: 指译文要惟妙惟肖地 再现原文中的颇具神 采的意象和韵味无穷 的语句,即从内涵上 追求译文与原文的对 等。
• Animals are happy so long as they have health and enough to eat.Human beings, one feels, ought to be, but in the modern world they are nor, at least in a great majority of cases. If you are unhappy yourself,you will probably be prepared to admit that you are not exceptional in this. If you are happy, ask yourself how many of your friends are so.When you have reviewed your friends,teach yourself the art of reading faces; make yourself receptive to the moods of those whom you meet in the course of an ordinary day. A mark in every face I meet, Marks of weakness, marks of woe Says Blake.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
翻译巨匠傅雷研究
小组成员:李侍益,李轶航
1 2
传奇的人生经历
创新的翻译风格
3
4
独特的翻译理论
作品及译本赏析
生平简介 傅雷,一代翻译巨匠。幼年丧父,在寡母严 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早年 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 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回国 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 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 曼〃罗兰的重要作品。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 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 言‛。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 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1957 年被打 成‚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文革‛中 因不堪忍受污辱,与夫人朱梅馥双双含冤自尽。
• AU GRAND ET ILLUSTRE GEOFFROY-SAINTHILAIRE, comme un témoignage d'admiration de ses travaux et de son génie de BALZAC. Madame Vauquer, née de Conflans, est une vieille femme qui, depuis quarante ans, tient àParis une pension bo urgeoise établie rue Neuve-SainteGeneviève, entre le quartier latin et le faubourg SaintMarceau. Cette pension, connue sous le nom de la Maison Vauquer , admeté galement des hommes et des femmes, des jeunes gens et des vieill ards, sans que jamais la médisance ait attaquéles moeurs de ce re spectable établissement. Mais aussi depuis trente ans ne s'y étaitil jamais vu de jeune personne, et pour qu'un jeune homme y demeu re, sa famille doitelle lui faire une bien maigre pension. Néanmoins, en 1819, époque àlaquelle ce drame commence, il s'y trouvait une pauvre jeune fille. 一一一Le père Goriot
身份及历史地位
翻译家——别人说‚没有他,就没有巴 尔扎克在中国‚ 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对贝多芬、 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 文学评论家——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 点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 的典范 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 今,已经感动了数百万读者
生平年谱
1928 年冬离沪赴法,在巴 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 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 论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 似,而在神似。‛
——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1951
‚愚对译事看法实甚简单, 重神似不重形似。‛
——傅雷致罗新璋的复信 1963
傅雷在此以自己深厚的文艺素养和长期的译事经验,采用移花接木的 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 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将译论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其独到之 处就在于‚把文学翻译纳入文艺美学的范畴,把翻译活动提高到审美的高 度来认识‛ 。
译前阶段—— 首先,傅雷强调要审慎选择原作。傅雷选择原作的标准 是:原作要与译者性格相近,气质相投,译者喜爱。 ‚选择原作好比交朋友,有的人始终与我格格不入,那 就不必勉强;有的人和我一见如故,甚至相见恨晚。但即 使对一见如故的朋友,也非一朝一夕所能真切了解。‛ ——《翻译经验点滴》
译中阶段——
1966年9月3日,在经 历了抄家和批斗的 凌辱后,傅雷夫妇 在卧室自缢身亡
1908年4月7日傅雷出 生于江南望族,因 出生时哭声洪亮, 长辈们便以‚雷‛ 为名,以‚怒安‛ 为字
1931年秋回国后,傅雷致 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 介绍工作
1932年,与青梅竹马的 表妹朱美馥结婚,育 有两子,傅聪和傅敏
《 傅 雷 家 书 》
《 傅 雷 家 书 》
傅雷的翻译思想
一、重神似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
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1951 〈高老头〉重译本序》
神似
• 因中国画的“虚”是留白,西洋画的虚仍然是色彩,留 白当然比填色更难。最后写骨写神——用近代术语说是高 度概括性,固然在广义上与近代西洋画有共通之处,实质 上仍截然不同,其中牵涉到中西艺术家看事物的观点不同, 人生哲学,宇宙观,美学概念等等的不同。正如留空白 (上文说的虚实)一样,中国艺术家给观众想像力活动的天 地比西洋艺术家留给观众的天地阔大得多,换言之,中国 艺术更需要更允许观众在精神上在美感享受上与艺术家合 作。 一九六一年七月三十一曰晚
以表达原作信息时,傅雷又提出在翻译中要‚采用 西洋长句‛,‚创造中国语言,加多句法变化‛,使中 国读者体会到异国文化的魅力。可见,傅雷提倡的再创 造,既不是完全保留‚形式‛的‚欧化‛语言,又不是 独具‚神韵‛的‚归化‛语言,而是两者的统一,即原 作的神味与中国的流利,和谐地融为一体。

译后阶段——
傅雷在译稿完成之后,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总是改 的工夫比初译工夫花得更多‛。他以‚文章千古事,得 失寸心知‛的严肃认真态度要求自己,只要与他认为有 待改进的地方,哪怕是推倒译稿重译也不足惜。他说: ‚文字总是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当时自认为满意者, 事后仍会发现不妥‛,‚鄙人对自己译文从未满意‛, ‚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