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翻译风格分析

合集下载

浅议翻译的风格

浅议翻译的风格

浅议翻译的风格在翻译过程中,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构成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在翻译中,原著的思想内容不取决于译者,而是取决于原作者。

译文应取的基本体式也受到原文很大的限制。

译者不可能不顾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抒情,叙事,论理,不可能做到”文必己出”。

但是,翻译终究是一种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风格论在翻译学中理应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否则,所谓提高翻译质量和翻译水平,真正做到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就会成为空泛之谈。

标签:风格;创造性;风格再现严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长期以来是翻译界沿用的衡量译文好坏的尺度和努力追求的目标。

后来一些翻译家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似乎更明白晓畅,更易于操作。

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其次是指保持原作的风格。

所谓通顺是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符合规范。

这就要求译者对原作的风格(包括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风格等) 不能任意破坏和改变,不能以译者个人的风格代替原作的风格。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不允许译者的个人风格参与其中在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原作风格和译者风格必然在译文中构成矛盾的统一体,既对立又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翻译中的风格论与文学或一般写作中的风格论并不是完全相同的研究课题.一般的风格论主要是研究作家或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语言文采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文采(情采)的表现规律和艺术感染力诸要素.而在翻译中,原著的思想内容不取决于译者,而是取决于原作者.译文应取的基本体式也受到原文很大的限制.译者不可能不顾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抒情,叙事,论理,不可能做到”文必己出”.这是翻译工作者面临的客观上的局限性.这一局限性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翻译的风格的研究。

但是,翻译终究是一种极富有创造性的工作.风格论在翻译学中理应成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否则,所谓提高翻译质量和翻译水平,真正做到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就会成为空泛之谈.翻译上的风格论所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在语言转换中如何保证译文对原文的适应性(Adaptation).由于翻译受原作的局限,译文的基本体式和风貌不能由译者随意加以改变或渲染,从这个意义上说,译者的创造性和文思的活动领域是相当狭小的. 因此,译者的创造要以不违背、不损害原作的意蕴、风貌为本。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摘要:傅雷,我国著名翻译家及文艺批评家,毕生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大量外国优秀文化遗产引进到中国,为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搭建桥梁,为我国文艺圈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我国文学的发展。

傅雷的翻译理论包括:“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因此,研究傅雷的翻译理论对现代文学翻译具有借鉴价值,以促进现代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傅雷;翻译经验;神似与形似;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译者修养作者简介:袁姣(1988-),女,汉族,陕西省咸阳市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作品翻译与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02一、引言傅雷作为我国著名翻译家,他一生中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文学翻译视为神圣的事业,堪称是翻译界的榜样。

傅雷倾尽毕生精力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特别是法国文学名著,其在翻译实践中总结了很多翻译理论。

本文主要对傅雷的翻译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二、“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傅雷谈到的“神似”说翻译理论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两封书信”。

一序指的是“《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指的是“《翻译经验点滴》”、两封书信指的是“致林以亮论翻译书”和“论文学翻译书”。

通过上述傅雷四篇有关翻译的文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其翻译理论,概括起来就是三点:1、“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2、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3、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神似”本是对书画进行的评语,后来被翻译家引入翻译学领域之后,视为文学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神似”指的是通过原作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不受原文文字语言形式如词汇、结构、修辞等的限制,传达原作的精神内涵,达到文学翻译审美的效果。

傅雷“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翻译理论的提出,应该与他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兼教美术史及法文的经历分不开。

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与文学翻译基础理论应用研究

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与文学翻译基础理论应用研究

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与文学翻译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他在文学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上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一生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共译作品三十余部。

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翻译经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翻译风格,提出了重要的翻译思想“神似”说,受到译学界及广大读者的一致推崇。

他的翻译思想已引起国际译学界的广泛重视,日益成为众多学者探讨的话题。

应该怎样认识他的翻译思想?对其作出怎样的价值判断?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与其他译家的《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译作相比,有哪些特色、哪些优缺点?他的翻译思想与他的翻译实践对文学翻译的基础理论有何启示和影响?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本文以傅雷的翻译思想为主要理论依据,从文学翻译基础理论出发,以文本对比的方式,选取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中的部分译文为实例,将其与韩沪麟、许渊冲的版本进行比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借助于翻译美学、阐释学及文学社会学等话语资源,指出各自的翻译方法、翻译特点和翻译效果等,并对各自的译作试作出公正客观的评价。

论文的第一章在简单介绍文学经典与翻译文学经典的基础上,我们重点分析傅雷的翻译文学经典,研究傅雷的翻译文学成为经典的条件以及最具代表性的傅译文学经典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

在简单介绍了傅雷的翻译文学经典之后,我们分别从“遣词”、“造句”和傅译特色等几个方面来研究傅雷的翻译与文学翻译基础理论应用之间的关系。

论文的第二章首先介绍了法汉两种语言在“遣词”上存在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给翻译带来的阻碍,然后通过具体的实例探讨傅雷在译文中是如何克服这些阻碍的;同时在具体的实例分析中,研究傅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的“遣词”特点。

随后在第二部分讨论句子的翻译,研究了句子的主要分成:主谓宾及短句和长句的翻译策略,并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研究傅雷在翻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的过程中如何“造句”的,以及其“造句”的特色与文学翻译基础理论的互动阐发。

傅雷简介

傅雷简介

论傅雷的翻译观一、“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傅雷在翻译领域里成就卓著,支撑他整个翻译思想的却是他的“神似”说翻译论,该翻译论是傅雷翻译观的核心,因此,弄清楚傅雷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对于了解傅雷的翻译观具有重要有意义。

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首先应是建立在他具和谐美特质的文艺思想上的。

傅雷具和谐之美文艺思想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对美与善的和谐统一、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发展、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追求上。

而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时间要比傅雷文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间晚的多。

傅雷翻译论是于1957年5月份发表在《文艺报》上的《翻译经验点滴》的文中提出的,在傅雷提出此论之前正是傅雷文艺思想形成、发展的时期,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乃是“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这恰是傅雷文艺思想和谐美特质的体现。

但傅雷文艺思想由形成到发展成熟的时期,也是傅雷翻译思想由不成熟到他翻译思想的核心确立的时期,也就是说,傅雷文艺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傅雷翻译论的形成、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联想到傅雷为学讲“通”的特点,以及傅雷在诸多艺术领域里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表现和主张,很难让人怀疑傅雷具和谐美特质的文艺思想即是傅雷“神似说”翻译论提出的大背景。

其次,傅雷翻译论提出的美术背景。

还在傅雷正式提出“神似”说翻译论前,傅雷就有关于绘画方面的形与神关系的论述,在绘画方面傅雷十分强调神似,他将黄宾虹视为实践绘画“神似”说的杰出代表。

关于形与神的关系,傅雷这样写道:“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

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

”、“取貌遗神,心劳日拙,尚得为艺术乎?”[2](P551)、“神似方为艺术,貌似徒具形骸”。

[3](P501)由此可见,傅雷已在绘画领域里率先提出了他的“神似”说,即他主张作画不能重“形似”轻“神似”,实际上傅雷是为了平衡以往画论重“形”轻“神”的偏颇,才提倡重“神似”不重“形似”的,只不过这种纠偏有些过了,其实质乃是强调为画要做到“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一。

[关于,译者,翻译,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关于,译者,翻译,其他论文文档]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

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关于对译者翻译风格的几点思考精品源自英语科摘要: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

本文阐述了译者如何在保持原作原汁原味的情况下,运用自己的翻译风格,强化原作所表达的意思,使译文与原作达到高度的统一。

关键词:原作;译者;翻译风格翻译是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

是增强促进人们社会交流发展的重要手段。

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

翻译者处在翻和译之间,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译者的文化素质,甚至是思维情感都会影响到其对原作的理解,而译者的语言习惯、语言能力及采用何种译法都会影响到译文的效果。

长久以来,翻译界都以严复的“信、达、雅”作为衡量译文好坏的标准,译者们也以此来规范自己的翻译风格,以求将原作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更好地呈现出来。

一、何为译者风格所谓翻译就是基于原作品的意思进行再创造,在这种再创造的过程中,翻译的主体会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翻译风格带入作品中,从而会出现同一原作有不同韵味的译文,这种“不同韵味”,即为译者风格。

从广义上讲,译者风格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主要是语言运用的特点。

由于译者之间不同的文化素质及语言习惯,其译作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比如译者对“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句话的翻译,就有多种风格:“Study well an d make progress every day。

”这种翻译风格就比较规整,符合英语语言及语法特点;而“Good good study,and day day up”这种翻译形式虽然是典型的中国式英语,但是已经作为来自中国的外来语,在西方广泛流传及被认可,也是别具风格的。

浅析《高老头》傅雷译本的翻译特色

浅析《高老头》傅雷译本的翻译特色

69
绘。 要想对《高老头》进行恰当的翻译,场景描写的翻译是很 有难度的,如果译者对西方文化的了解不足,那么,翻译就很 难完成。 而傅雷有在法国留学的经历,在法国期间,傅雷充分 完善了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 实地考察了法国的各个地方, 这对其翻译巴尔扎克的作品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巴 尔扎克原作中,对斐纳的闺房、高老头的破屋以及鲍赛昂夫 人的居住环境等等,都有比较细致的场景描绘,傅雷的译本 中,对这些场景的描绘也非常有特色,十分恰当地对各种情 景进行了描绘。
2. 在人物称呼上的翻译 在小说《高老头》中,有很多关于人物的称呼,并且由于一 些 变 化 的 出 现 ,这 些 称 呼 也 在 不 断 地 变 化 中 ,傅 雷 的 译 本 就 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且采取了恰当的方式进行了翻译。 首先, 在称呼上的变化,就体现在对高里奥的翻译上。 在开始时,由 于他经济情况比较好,表现得也较为阔气,因而外人都称呼 其 为 “高 里 奥 ”;而 后 来 由 于 经 济 情 况 越 来 越 差 ,傅 雷 就 将 这 一称谓翻译成“高老头”。 其次,拉斯蒂涅作为小说中的重要 人物,由于其身份的千变万化,他有时候是破落的贵族子弟, 有时候是穷困的大学生, 对于其称呼的翻译也要不断地改 变。 再者,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去改变对不同人的称 谓,这在傅雷译本中也有比较明显的体现。 傅雷译本中对第 二人称的用法也是比较具有特色的, 何时用 “你”, 何时用 “您 ”,傅 雷 予 以 了 充 分 的 注 意 ,对 于 第 二 人 称 这 两 个 字 的 不 同予以了区别。 总之,在傅雷译本中,对人物称呼的翻译考虑 得也是比较周全的,这是值得其他的译者进行借鉴的。 3. 在对场景描写上的翻译 在巴尔扎克的小说中,现实主义笔法是其常用的一种描 绘 方 式 ,他 常 常 描 绘 出 一 幅 非 常 具 体 、生 动 、细 微 、详 尽 的 图 景,整个图景是对现实生活的体现。 尤其是巴尔扎克在进行 《高老头》的创作时,由于其才华的逐渐成熟,他充分发挥了 自己洞察周边事物的能力, 结合周边的环境进行场景的描

大汉风神只此鲲--试论傅雷的翻译观

大汉风神只此鲲--试论傅雷的翻译观

感受。”这一观 点,用 来 衡 量 当 今 的 文 学 翻 译 仍 有 相 当 的 价 值。它警告那些仅为商业赢利目的而不求译文质量的译者, 本着对原作和读者负责的态度,应当端正译风,不要任意地 歪曲,践踏艺术作品。
傅雷曾谦虚地说“:虽然我趣味比较广,治学比较杂,但 杂而不精,什么都是一知半解,不派正用。”[#]但只要对他的 翻译实践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他之所以能够深刻地理 解罗曼·罗兰作品,就是得益于他留法期间所积累的深厚的 西方文艺知识;也正是这四年遍游法国及周边国家的经历, 使他对巴氏作品中的场景人物描写,以及情景交融的片段读 来分外亲切,译来则格外妥帖传神。傅雷在译《约翰·克利斯 朵夫》这部以贝多芬一生为题材的传记体小说时,是边听音 乐,边研究音乐史,边译小说的。一次听贝多芬音乐时竟然 哭了起来,可见译者的情感已经完全融入了音乐和小说情节 中。在《贝多芬传》的译本后面,他还专文介绍了贝多芬的主 要作品。此时的傅雷已俨然一位音乐专家了。对于巴氏的 作品,他也深有体会:“像巴尔扎克那种工笔画,主人翁住的 屋子,不是先画一张草图,情节就不容易理解清楚。”
第+卷第!期 !"",年(月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0123.45216/27189:0;8<=(>.?823>?8:1?:@A8<8.1)
B.3C+5.C! DE0C!"",
!!!!!!!!!!!!!!!!!!!!!!!!!!!!!!!!!!!!!!!!!!!!!!!!!!!!!!!!!!!!!!!
大汉风神只此鲲
———试论傅雷的翻译观
魏 薇,刘晓云!
(南华大学 外国语学院,湖南 衡阳 (!%""%)
[摘 要] 傅雷是!"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文章根据有关傅雷的各种第一手材料, 特别是依据傅雷通信留下的文字,深入傅雷的内心世界从神似与形似问题、译者的修养问题和翻译的语言问题三个方面全面 地阐述和理解傅雷的翻译观。

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

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

浅谈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摘要:在近代文学翻译界,傅雷先生以卷帙浩繁、技艺精湛的译品而享誉中外,对中国后来的翻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傅雷先生的翻译理念内涵进行探讨,阐述其代表译作的翻译意义,并评述其卓越的翻译贡献。

关键词:翻译理念;文学译品;传神达意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1在中国翻译界被公认为文学权威翻译家的傅雷,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他毕生热爱翻译事业并不懈追求,经过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积累,形成了其独特的翻译理念,阐释着新的时代内涵。

傅雷的翻译理念,主要反映在他撰写的《翻译经验点滴》和《重译本序》等多篇论述翻译的文章之中。

透过它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翻译有着自己明确的认识,并用丰富的翻译实践与深刻的理论思考,展示了卓越的翻译才能,成就了辉煌的翻译事业。

他的翻译理念主要可概述如下:一、译语表达要“传神达意”傅雷曾说:“要做到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并谈及翻译经验时深刻指出:“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一事”。

这从中反映出译者需深厚的中文功底,否则译语表达就难以传神达意。

他在致友人的两封信里曾言简意赅地阐述过他的翻译见解—“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要做出译文“传神达意”,译者要持呕心沥血的态度。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并认为“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瑕”。

因此,我们说,任何艺术品的创作,都要深刻地去领悟作品主题和内容,而且要反复推敲译语表达是否恰当贴切,切忌敷衍从事。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作为翻译者,若使读者领略原著作的魅力,应须对原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深入欣赏,完美地把握,以免造成误译;并应须对自己的译品语言细细玩味,苦苦经营,才会使译文焕发美的光泽且永不退色。

二、着意文学翻译作品体现出美感,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对傅雷颇有研究的罗新璋先生对“神似”阐述得更为具体,他说:“神似,也即传神,顾名思义,就是传原文的精神,透过字面,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

傅雷谈翻译。

傅雷谈翻译。

傅雷谈翻译。

关于傅雷,多的是感动。

联想到他与钱钟书夫妇的好交情,即是后天之耕耘与先天之资质。

很多译稿一改再改,终极版确是回归了最初的译本。

雕琢之工,终不敌直觉之准。

语言本身,在乎习惯与感觉,而文法次之。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手,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达到迻译。

理解致力于达意,领悟作用于传神。

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艺术为本,技巧只是手段。

没有技巧,提高不了作品的艺术性;有了技巧,卖弄文笔,喧宾夺主,也会破坏艺术的完整。

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风俗传统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

测验"适应"与否的第一个尺度是对原作是否热爱,因为感情与了解是互为因果的;第二个尺度是我们的艺术眼光,没有相当的识见,很可能自以为适应,而实际只是一厢情愿。

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

长句并非不困难,但难的不在于传神,而在于重心的安排。

the genuine grandeur of soul译成"心灵真正的伟大",光是这一个短句似乎还行,可是放在上下文中间就不成,而非变成"真正伟大的心灵"不可。

外文都是分析的,散文的,中文却是综合的,诗的。

这两个不同的美学原则使双方的词汇不容易凑合。

煦良有句话说得极中肯,他说:字典上的字等于化学符号,某个英文字,译成中文某字,等于水是H20,我们在译文中要用的是水,而非H20。

无论如何,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奇而不失为中文,第一要放大胆子,尽量放大胆子;只问效果,不拘形式。

原文风格之保持,决非句法结构之抄袭。

(当然原文多用长句的,译文不能拆得太短;太短的要像二十世纪的文章。

)有些形容词决不能信赖字典,一定要自己抓住意义之后另找,处处假定你是原作者,用中文写作,则某种意义当用何种字汇。

傅雷的翻译理论及作品

傅雷的翻译理论及作品

1. 选材的标准。

傅雷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及读者需要的作品。

2.理解、表达与读者。

傅雷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忠实于原著。

如何做到忠实原作主要应做到两点: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

傅雷认为,首先要“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

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

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

”如何做到“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进行中文写作。

傅雷曾说过:“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

(2)务必反复修改。

傅雷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座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

(3)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4.美学观——“神”与“形”的和谐(1)“重神似不重形似”。

“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

傅雷说过:“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

”“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置形式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式。

”,“神”依附于“形”,而“形”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形”与“神”的轻与重,是无法用二五分或三七开来衡量的。

(2) “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

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纯粹之中文”就是中国规范语文。

试谈翻译的艺术——从《艺术哲学》傅雷译本谈起

试谈翻译的艺术——从《艺术哲学》傅雷译本谈起



翻译 是一 门艺术
翻 译 , 尤 其 是文 学 翻 译 应 该 是 一 门 艺术 ,它 作 为 语 言 为 工 具 的智 识活 动应 该 具备美 学 的特 征 。首先 不可 否认 文 学是 艺术 的 门类之 一 ,在 本书 一开始 ,丹 纳 就提 出 了艺术 的定 义 ,他认 为 艺 术 的 目的在 于表 现基 本 的或 显著 的特 征 , 比实 物所 表现 的 更加清 楚 。丹 纳把 文 学作 品归 为艺 术 ,翻 译 的任 务在 于把 这种 艺 术传递 给 具有 不 同文化 背景 的读 者 ,翻译 不 单纯 是一 种符 号 的翻 译 ,不 单 纯是对 原 作 的一种 模仿 ,而 应考 虑 到作 品 的美学特 征 ,考 虑到 读 者的 审美接 受 ,在 忠实 性的基 础上 把主 要 的特 征进 行传达 。 如 果 说 文 学作 品 的传 播 是 一 条流 动 的河 ,那 么 上游 作者 在 作 品 中传递 的美 由下 游 的读者 接 受感 知 ,感受 到美 的共 鸣 。这种
文 艺评 论
试谈翻译 的艺术
从 《 艺术哲学 》傅雷译本谈起
周金璇 ( 东 师 范 大 学对 外 汉 语 学 院 上 海 华
摘要 :翻译是一 门艺术 ,在 丹纳 《 艺术哲 学》的傅雷译本 中,
我们 可以发现这一 艺术的 实现 。这需要译者提升 自己的艺术修养 ,了 解原作特点和本 国读者的审美接 受特征 ,在翻译 中尽量传递原作的风 格 。翻译的任务 在于为世界 艺术服务。 关 键 字 :艺 术 哲 学 ;傅 雷 ;翻 译 ;艺 术
美 的传 递 是流 畅 自然 的 ,可 是 由于不 同语 言文 化 的隔 断,这 种 审 美 的体 验无 法直 接传 递给 他 国 的读 者 ,必 须在 中游 借助 译者 的传 丹 纳 在 艺 术 的理 想 中提 到 “ 物 的特 性 固然 要 靠 情节 去诉 人 递 。这 就对 这种 一气 呵成 的流畅 美产 生 了一种 隔断 ,也就产 生 了 之 于读 者 的 内心 ,但 必须 用 语言 诉之 于读 者 的感 官。 ”这种 语言

傅雷的翻译思想.

傅雷的翻译思想.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 似,而在神似。”
——傅雷《高老头·重译本序》1951
“愚对译事看法实甚简单, 重神似不重形似。”
——傅雷致罗新璋的复信 1963
傅雷在此以自己深厚的文艺素养和长期的译事经验,采用移花接木的 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 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将译论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其独到之 处就在于“把文学翻译纳入文艺美学的范畴,把翻译活动提高到审美的高 度来认识” 。
“神”与“形”的和谐
“ 我并不是说原文的句法绝对可以不管, 在 最大限度内我们是要保持原文句法的。但无论如 何, 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奇而仍不失为中文。 ……风格的传达, 除了句法外, 就没有别的方法可 以传达”
“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置形式不顾, 更 不是主张不要形式。‘神’依附于‘形’,而 ‘形’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 个和谐的整体,‘形’与‘神’的轻与重,是 无法用二五分或三七开来衡量的。”
译前阶段—— 首先,傅雷强调要审慎选择原作。傅雷选择原作的标准 是:原作要与译者性格相近,气质相投,译者喜爱。 “选择原作好比交朋友,有的人始终与我格格不入,那 就不必勉强;有的人和我一见如故,甚至相见恨晚。但即 使对一见如故的朋友,也非一朝一夕所能真切了解。” ——《翻译经验点滴》
译中阶段——
1966年9月3日,在经 历了抄家和批斗的 凌辱后,傅雷夫妇 在卧室自缢身亡
1908年4月7日傅雷出 生于江南望族,因 出生时哭声洪亮, 长辈们便以“雷” 为名,以“怒安” 为字
1931年秋回国后,傅雷致 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 介绍工作
1932年,与青梅竹马的 表妹朱美馥结婚,育 有两子,傅聪和傅敏

某个著名翻译家翻译方法或翻译风格研究

某个著名翻译家翻译方法或翻译风格研究

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选择易于理解的翻译方法
考虑目标语言的特点:选择适合目标语言的翻译方法
忠实原文: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意思和风格
翻译风格研究
章节副标题
语言风格
直译与意译:根据原文风格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词序调整: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调整词序
修辞手法: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表现力
文化差异:注意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尽量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
语义对等与形式对等的关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影响翻译质量
语义对等:指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与译文在语义上的一致性
形式对等:指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与译文在形式上的一致性
语义对等与形式对等的应用:在实际翻译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
翻译方法选择原则
考虑翻译的目的:选择能够达到翻译目的的翻译方法
添加标题
情感共鸣: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产生与原文相似的情感体验
添加标题
情感处理:根据原文的情感基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添加标题
情感传达:通过翻译技巧,将原文的情感内涵传递给读者
添加标题
翻译家与其他译本比较
章节副标题
不重原文的忠实度
添加标题
翻译家B的翻译方法:意译为主,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意译:注重传达原文的意思和精神,可能会改变原文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意义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根据原文的文体、风格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直译与意译的优缺点:直译更忠实于原文,但可能不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意译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但可能失去原文的一些细微之处。
归化与异化
归化:指翻译时尽量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傅雷 “神似”

傅雷 “神似”

傅雷傅雷(1908.03.30 -1966.09.03),别名怒庵,上海人,一代翻译巨匠。

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

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

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

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

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琪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

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也收录于《傅雷文集》。

为表示对他著译的由衷礼赞,近年还出版多种插图珍藏本,如《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罗丹艺术论》《艺术哲学》和版画插图珍藏本《约翰·克里斯朵夫》。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1957年被打成“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

“文革”中因受到迫害,不堪忍受污辱,1966年9月3日凌晨,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含冤自尽,实现了文格与人格的统一。

傅雷先生的翻译观体现在他的翻译态度和翻译理论两个方面。

(一)翻译态度傅雷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代翻译大家,缘于他严肃严谨的译风和虚怀若谷的译德。

从“传神写照”解读傅雷的翻译“神似论”

从“传神写照”解读傅雷的翻译“神似论”

从“传神写照”解读傅雷的翻译“神似论”张伟【摘要】从“神似”一词的源头“传神写照”的辩证和阐释上来看,傅雷的“神似论”是建立在绘画艺术主观审美感受基础上的一种翻译评论,实际上是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美学要求。

傅雷的翻译经验和主张反映了他的翻译实践与“传神写照”的理念不谋而舍,印证了艺术需以“形”写“神”,方能“形”、“神”兼备的必然规律。

%The origin of "spiritual resemblance" is "Chuan Shen Xie Zhao" (lifelike portrait). Fu's "spiritual resemblance theory" of translation is based on subjective aesthetic feeling in painting art and makes a higher aesthetic request to the translator. Fu's translation experience and thought show that his translation practice agrees with "Chuan Shen Xie Zhao" (lifelike portrait) and proves that "spiritual resemblance" is achieved by means of form resemblance.【期刊名称】《武陵学刊》【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3页(P124-126)【关键词】“神似论”;傅雷;“传神写照”;顾恺之【作者】张伟【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广东深圳5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一“传神写照”的来源及影响“传神写照”最早见于《晋书》中《顾恺之传》:“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

翻译家:傅雷生平简介

翻译家:傅雷生平简介
文化比较研究
傅雷注重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 探究其深层原因和历史背景,以增 进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对人生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人文关怀
傅雷关注人生与社会问题,强调人文关怀和人性解放,主 张通过文学翻译和创作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社会批判意识
傅雷具有强烈的社会批判意识,关注社会不公和阶级矛盾 等现实问题,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矛盾 和弊端。
傅雷的文学风格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善于运用古典 文学中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意象,使得他的译文具有浓郁的中 国文化气息,同时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西方文化的魅力。
傅雷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傅雷的翻译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他的译作涵盖了多个领域, 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为中国文 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包括《约翰·克利斯朵夫》、《艺术哲学》等经典作品。
02
文学贡献
傅雷的翻译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译文准确、生动,
为中国文学界和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社会影响
傅雷一生致力于文化事业,其坚定的文化信仰和卓越的文学成就使他成
为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
THANKS
感谢观看
傅雷在中学时期就表现出卓越的 文学才华,曾多次在校刊上发表
诗歌和散文。
傅雷的文学翻译事业
1
傅雷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从事文学翻译 工作。
2
他翻译了大量法国文学作品,包括巴尔扎克、罗 曼·罗兰等作家的经典作品。
3
傅雷的翻译作品语言优美、准确,深受读者喜爱, 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傅雷的艺术造诣与成就
详细描述
傅雷翻译了巴尔扎克、罗曼·罗兰、梅里美等法国文学家的作品,他的译作在语 言和风格上都非常贴近原著,不仅传达了原著的思想内涵,还为中国读者提供 了全新的阅读体验。

傅雷的翻译思想

傅雷的翻译思想

二.重译者
文学的对象既然以人为主,人生经验不丰富,就不 能充分体会一部作品的妙处。而人情世故是没有具 体知识可学的。所以我们除了专业修养,广泛涉猎 以外,还得训练我们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平 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切,才能 亦步亦趋地跟在伟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诉说 给读者听
------《傅雷论翻译》
译前阶段——
首先,傅雷强调要审慎选择原作。傅雷选择原作的标准 是:原作要与译者性格相近,气质相投,译者喜爱。 译中阶段——
以表达原作信息时,傅雷又提出在翻译中要“采用西洋 长句”,“创造中国语言,加多句法变化”,使中国读者体 会到异国文化的魅力。可见,傅雷提倡的再创造,既不是完 全保留“形式”的“欧化”语言,又不是独具“神韵”的 “归化”语言,而是两者的统一,即原作的神味与中国的流 利,和谐地融为一体。
翻译巨匠傅雷
1
简单介绍
2
主要作品
3
独特的翻译理论
4
创新的翻译风格
生平简介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一代翻译 巨匠,中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 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他几乎译遍法国 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 要作品,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 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20世纪60 年代初,因翻译巴尔扎克作品的卓越贡献,成为 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会员。
语言风格
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一霎时,波尔多斟遍了,饭桌上大家提足精神,越来越开心。粗野疯狂 的笑声夹着各种野兽的叫声。博物院管事学巴黎街上的一种叫卖声,活像 猫儿叫春。立刻八个声音同时嚷起来:
“磨刀哇!磨刀哇!” “鸟栗子呕!” “卷饼 ,太太们,卷饼 !” “修锅子,补锅子!” “船上来的鲜鱼呕!鲜鱼呕!” “有旧衣服,旧金线,旧帽子卖 ?” “甜樱桃啊甜樱桃!” 最妙的是皮安训用鼻音哼的“修阳伞哇”! 几分钟之内,哗哩哗啦,沸沸扬扬,把人脑袋都胀破了。你一句,我一 句,无非是瞎说八道,像一出大杂耍。

傅雷翻译风格分析

傅雷翻译风格分析

傅雷讲稿一.神似说傅雷先生有一句座右铭: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重神似不重形似也是他翻译思想中的核心部分"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

但当时新文化所推崇的白话文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只能达意,不能传情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为了再现原作生动的内容!时空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傅雷认为,非杂揉各地方言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和文言关键在于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碎。

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行话、文言和旧小说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言流畅。

;傅雷的神似说的内涵,是以美学理论和艺术哲学原理作指导,在大量优秀的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集众家神似说之大成,神似说也成为中国翻译思想史上继信达雅说之后的又一伟大理论。

傅雷先生的神似翻译理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求信本质,同时也是创新。

有人说神似理论超越并颠覆了中国传统翻译界遵循的求信理念,更加客观地给出了翻译现象的本质,理论意义重大"第一,神似翻译理论是中国翻译标准观念的质的飞跃,是对求信观念的颠覆和超越。

”“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

神似说提倡在尊重译本与原作的背景差异前提下,放弃了对原文翻译绝对遵从,在翻译时要做到“得其精而忘粗”在其内而忘外就使中国的翻译标准观出现从案本到求信之间的明显转变,颠覆和超越了主导中国翻译界的求信观念。

二.傅译风格的主要特点行文流畅,用词丰富,色彩变化1.行文流畅傅雷在《翻译经验点滴》中说: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使我长年感到苦闷"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西方人的距离多么远"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要不在精神上彻底融化,光是硬生生的照字面搬过来,不但原文完全丧失了美感,连意义都晦涩难解,叫读者莫名其妙"这不过是求其达意,还没有谈到风格呢"原文的风格不论怎么样,总是统一的,完整的;译文当然不能支离破碎"东西方文字之间无论是在句法,构词,修辞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距,翻译旨在用本国的文字表达外国译者的意思,但是决不是将外国文字生硬地转化为本国文字那样简单"译者要打破原文的结构,语法,句法,修辞等等,先取其意,然后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在符合原文风格的前提下,用流畅的汉语进行翻译"|2.用词丰富傅雷翻译时最忌讳刻板单调,曾经说:/我的文字素来缺少生动活泼,我很怕译的巴尔扎克流于公式刻板的语句傅雷的这段话当然是自谦之词,也是他对翻译的一个评判标准"从傅雷的译著中,我们不难看到,傅雷非常注意用词的生动活泼,避免多次使用同个词,尤其是在翻译5高老头6的时候,每个字都凝结了他的心血"读过巴尔扎克原文作品的人可能会发现,巴尔扎克的行文有时会有些累赘,前后句子有时会出现重复现象,因此如果总是用同一个句式或者是同一个词进行处理,就会使译文显得罗嗦,累赘,傅雷先生常常是用一些短小精悍的句子或者四字成语来表达,使之言简意赅,生动活泼,这样既如实地传递了巴尔扎克的原文风格,又避免了罗嗦,使读者读起来津津有味。

从信达雅角度看傅译《老实人》

从信达雅角度看傅译《老实人》

作者: 李丹丹[1]
作者机构: [1]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
出版物刊名: 文学教育
页码: 11-13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12期
主题词: 信达雅;神似;傅雷;《老实人》
摘要:"信达雅"是我国影响最深的翻译原则,它也是检验翻译实践的准绳."信"指译文忠实于原文的内涵、感情、意义和风格;"达",指译文能明白晓畅地表达原文的内容;"雅"要求译文使用规范的语言,有文采.半个多世纪之后,傅雷提出的"神似"说及"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等翻译观点赋予了"信达雅"更深刻的内涵,使这一言简意赅的"三字说"更加具体丰富;在翻译实践上,傅雷的众多译作达到了"信达雅"的标准,实现了"神似"的效果.本文将傅译《老实人》与伏尔泰原文进行对比,将傅译本与沈昉译本进行比较,从"信达雅"角度来欣赏傅雷高屋建瓴的翻译艺术.。

傅雷的翻译思想之管见

傅雷的翻译思想之管见

2452020年30期总第522期ENGLISH ON CAMPUS傅雷的翻译思想之管见文/牛云凤 刘 洁一位翻译工作者,他最大的希望便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来唤醒沉睡的中国,在精神上鼓舞人民站起来。

他的翻译思想也随着国家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他于1927年看到了祖国遭受列强侵略,民不聊生,内心颓废,他内心极感苦闷,怀着靠学术挽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只身赴法留学,去探寻人生的真谛。

到了法国他更加感受到自己民族在他国所受到的歧视,更加发奋努力学习。

他主攻艺术理论,希望从中学到至善至美的真理,去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

第二个阶段,是1931年回国以后,他满腔抱负希望能报效祖国,但是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

他性格执拗不肯低头,每日闭门翻译书籍,献身于法国的文学翻译事业。

当时正处于日本侵华,发动九一八事件,而国内军阀连年混战,人民痛苦不堪。

在内忧外患之时,傅雷翻译了三名人传,他翻译的这三传的目的是希望陷入苦闷、希望寻求救国之路的中国年轻人能够从中感受到一丝救国的希望,与黑暗势力做斗争。

第三个阶段,是解放以后,他立志于为社会主义而效忠。

他主要从事巴尔扎克的著作。

“他主要是考虑到政治问题,当时国内的情况,翻译巴尔扎克最安全,……他翻了,也很喜欢。

”的确,这个时代翻译巴尔扎克的作品最安全,因为他的作品得到过马克思的首肯。

在他的晚年,他研究巴尔扎克到了非常痴狂的地步,希望尽自己的绵力能够充分剖析他的心路历程。

然而,事与愿违,他的美好愿望还未实现,便与世长辞了。

四、傅雷的翻译思想1.以读者为导向进行选材。

傅雷具有很强的读者倾向,他能够考虑到读者的切实要求,他的翻译选材、翻译过程、出版等都充分考虑了读者的存在。

从选材上讲,他会选择那些具有时代精神,能够对大众具有教育意义的著作。

而且,傅雷认为最好选择自己喜欢和内容熟悉的作品。

我们可以看出一位翻译家对自己的翻译作品选材是多么考究,他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雷讲稿
一.神似说
傅雷先生有一句座右铭: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重神似不重形似也是他翻译思想中的核心部分"
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

但当时新文化所推崇的白话文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只能达意,不能传情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为了再现原作生动的内容!时空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傅雷认为,非杂揉各地方言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和文言关键在于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碎。

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行话、文言和旧小说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言流畅。

傅雷的神似说的内涵,是以美学理论和艺术哲学原理作指导,在大量优秀的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集众家神似说之大成,神似说也成为中国翻译思想史上继信达雅说之后的又一伟大理论。

傅雷先生的神似翻译理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求信本质,同时也是创新。

有人说神似理论超越并颠覆了中国传统翻译界遵循的求信理念,更加客观地给出了翻译现象的本质,理论意义重大"第一,神似翻译理论是中国翻译标准观念的质的飞跃,是对求信观念的颠覆和超越。

”“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

神似说提倡在尊重译本与原作的背景差异前提下,放弃了对原文翻译绝对遵从,在翻译时要做到“得其精而忘粗”在其内而忘外就使中国的翻译标准观出现从案本到求信之间的明显转变,颠覆和超越了主导中国翻译界的求信观念。

二.傅译风格的主要特点行文流畅,用词丰富,色彩变化
1.行文流畅
傅雷在《翻译经验点滴》中说: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使我长年感到
苦闷"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西方人的距离多么远"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
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要不在精神上彻底融化,光是硬生生的照字面搬
过来,不但原文完全丧失了美感,连意义都晦涩难解,叫读者莫名其妙"这
不过是求其达意,还没有谈到风格呢"原文的风格不论怎么样,总是统一的,
完整的;译文当然不能支离破碎"
东西方文字之间无论是在句法,构词,修辞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距,翻
译旨在用本国的文字表达外国译者的意思,但是决不是将外国文字生硬
地转化为本国文字那样简单"译者要打破原文的结构,语法,句法,修辞等
等,先取其意,然后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在符合原文风格的前提下,用流畅
的汉语进行翻译"
2.用词丰富
傅雷翻译时最忌讳刻板单调,曾经说:/我的文字素来缺少生动活泼,我很
怕译的巴尔扎克流于公式刻板的语句傅雷的这段话当然是自谦之词,也
是他对翻译的一个评判标准"从傅雷的译著中,我们不难看到,傅雷非常注
意用词的生动活泼,避免多次使用同个词,尤其是在翻译5高老头6的时候,
每个字都凝结了他的心血"读过巴尔扎克原文作品的人可能会发现,巴尔
扎克的行文有时会有些累赘,前后句子有时会出现重复现象,因此如果总
是用同一个句式或者是同一个词进行处理,就会使译文显得罗嗦,累赘,傅
雷先生常常是用一些短小精悍的句子或者四字成语来表达,使之言简意
赅,生动活泼,这样既如实地传递了巴尔扎克的原文风格,又避免了罗嗦,使
读者读起来津津有味。

3.色彩变化
对同样的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就有不同的用法。

这种差别,可能相当
细微,但为了使译文读起来富有色彩变化,译者不得不全神留意"一般来说,
越简单的字,越简短的句,就越难翻译。

傅雷在他的译文中十分注重这一点。

接下来我们用傅雷经典译作《高老头》中的选段来看看这些风格是如何体现的。

三.高老头
1.从傅雷的翻译可以明显地看到,译文语句精炼,较合乎中国传统语法的句式以
及原作中的情况"
在(F)
"像以上这种例子在5高老头6中举不胜举,一般来说,为了行文流畅,在不损原义的情况下,傅雷翻译时,都尽量使用合乎中文传统的习惯用语或者是成语。

总结:
在翻译界有很多人对傅雷先生自成一家的风格,提出质疑,认为作为一个译者,应以信字当头,在翻译的过程中应该始终亦步亦趋地跟在作家的后面,而不应该流露出译者的个人主观色彩"
作为一个读者。

出于对原著尊重的角度,如果译文太有自己的风格,将原作的风格颠覆,自然也是不好的。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译者,其译作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应该包括如下的步骤:译文通顺)形成自己的风格)与原文的风格相近)完全再现原文的风格(理想的境界)"傅雷先生己经达到了这个过程中的第三个步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