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的翻译观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傅雷的翻译
• 生平 • 主要译著 • 翻译理论 • 评价
人物简介
• 傅雷(1908.03.30 - 1966.09.03),字怒安, 上海南汇人。我国著 名文学翻译家、文艺 评论家。一生译著宏 富,译文以传神为特 色,更兼行文流畅, 用字丰富,工于色彩 变化。
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 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 为会员。 1966年9月3日,在经历了抄家和批斗的凌辱后, 傅雷夫妇在卧室自缢身亡。 1979年平反昭雪,被彻底恢复政治名誉。
译前阶段——
• 首先,傅雷强调要审慎选择原作。 • 选择原作的标准是:原作要与译者性格相近,气质相 投,译者喜爱。他以自己选择罗曼· 罗兰的原作翻译 为例说:“自问最能传神的是罗曼· 罗兰,第一是同 代人,第二是个人气质。”
• 其次,要充分吃透原著,将原著的细节了然于心,将 原著的精神“化为我有” 。傅雷提倡“事先熟读原 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 不动笔,是为译者基本法门。第一要将原作(连同思 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迻 译。”
• “神似”与“形似”的和谐体现了中西美学之精 髓。“任何艺术品都有一部分含蓄的东西,在文 学上叫做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就是西方人所谓的 between lines(弦外之音)。作者不可能把心中的 感受写尽,他给人的启示往往有些还出乎他自己 的意料”。 • “神似”与“形似 ”的和谐的实质在于,既表达 出语言的“确定点”——“显形”,又表达出语 言的“未定点”——“隐形”,使之既传神又达 意。
译后阶段——
• 傅雷在译稿完成之后,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总是 反反复复地修改。 • 他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严肃认真态 度要求自己,只要与他认为有待改进的地方,哪 怕是推倒译稿重译也不足惜。 • 他说:“文字总是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当时 自认为满意者,事后仍会发现不妥”,“鄙人对 自己译文从未满意”,“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 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高老头》正在重 改,改得体无完肤,与重译差不多。”
理解与表达标准
第一 理解要“化为我有”
• “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作 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 门。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 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
“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 无敏感之心灵, 无热烈之同情, 无适当之鉴赏能力, 无相当之 社会经验, 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 势难 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 亦未必能深切领 悟。”
谢谢观赏
裘浙英、陈ຫໍສະໝຸດ Baidu、叶苗
主要译著
巴尔扎克
《亚尔培萨伐尤》,1946年,1949年; 《欧也妮· 葛朗台》,1949年; 《高老头》,1950年; 《贝姨》,1951年,1954年; 《邦斯舅舅》,1952年,1953年; 《夏培尔上校》,1954年; 《雨儿胥· 米露埃》,1956年,1958年; 《搅水女人》,1962年,1979年; 《幻灭》,1978年; 《妇女研究》,1987年; 《赛查· 毕皮罗托衰记》,1989年; 《巴尔扎克全集》年); 《约翰· 克里斯多夫》,1937年。 《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 《托尔斯泰传》
“文学的对象既然是以人为主,人生经验不丰富, 就不可能充分体会一部作品的妙处.而人情世故是 没有具体知识可学的.所以我们除了专业修养,广泛 涉猎以外,还得训练我们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 平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切,才能亦 步亦趋地跟在伟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诉说给 读者听。
第二 表达要“传神达意”
Le grondement du fleuve monte derriere la maison. From behind the house rises the murmuring of the river. •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约翰· 克利斯朵夫
•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一打开书,看着这一句话就会有 一种震撼感。 • 许渊冲评价这其实是误译。但却不必纠正,其错得精彩, 胜过了原文。 • 这四个字简直就是这本百万字小说的最好概括。约翰· 克 里斯朵夫的一生就是"江声浩荡"的一生,生命不息,奔腾 不止。
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如 何做到“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 进行中文写作。傅雷曾说过: “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 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 整, 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 辞的弊病了”。 • 务必反复修改。傅雷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座 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他认为,“翻译 工作 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 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 ”。 • 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 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 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 我们得弄清自己最适宜于哪一派…每一派中又是 哪几个作家,同一作家又是哪几部作品。
傅雷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具有 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 趋势及读者需要的 作品。
• 巴尔扎克:多产作家。《人间喜剧》90多篇,并非都是精 品。 • “思想极复杂、面目众多、矛盾百出” • 撇开了“哲理研究篇”和“分析研究篇” • 在“风俗研究篇”选择了“比较适合吾国读者的巴尔扎克 的最优秀作品”“十余种”,纳入“巴尔扎克选集”。 • 善于选择、严谨负责的态度和艺术眼光的精到可见一斑。
译中阶段——
• 在翻译中为传原作之神韵,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统一, 傅雷常假定译文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以克服在翻译中不 利于传神的因素。
• 傅雷说:“假定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 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者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 顾,不至于再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 傅雷在翻译过程中,还非常主意用精炼的文字传达出原作 之神韵,他曾吐露自己这方面的心迹:“琢磨文字的那部 分工作尤其使我常年感到苦闷。”
“神”与“形”的和谐
• “重神似不重形似”。“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 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采用移花接木的方 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 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 术问题。 • “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形似: 指保留原文的形式, 即从字面上追求译文与原文 的对等。神似:指译文要惟妙惟肖地再现原文中 的颇具神采的意象和韵味无穷的意境。
评价
自傅雷后,神似翻译学便取代严复的“信达 雅”而成为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主流。 “从文学阅读来说,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个国 家像法国文学这样,与我们中国读者有着如此紧 密的阅读关系,以至于翻译家傅雷先生一旦去世, 巴尔扎克在中国也就去世了;仿佛此前他还一直 活着一样。优秀译者是如此重要,在非母语国家 的阅读当中,他几乎就等于原作者的化身。”
罗曼· 罗兰
《约翰· 克里斯朵夫》
梅里美
《嘉里美科隆巴》
伏尔泰
• 《老实人》 ,1955 年
• 《扎第格》 ,1956 年
• 《伏尔泰小说选》。 1980年
翻译理论
• 择书标准 • 理解与表达标准 • “神”与“形”的和谐
择书标准
• 要选择那些有益于读者身心健康与艺术陶冶的高 品位作品和那些与译者的情趣、气质、风格一致 的作家来译。 • 译书要认清自己的所短所长,不善于说理的人不 必勉强译理论书, 不会作诗的人千万不要译诗…用 哈哈镜介绍作品,无异自甘作文艺的罪人。
A cette nouvelle,il (Zadig)tomba sans conscience; sa douleur le mit au bord du tombeau. 一听这消息,查弟格当场昏倒,痛苦得死去活来。 —Etes-vous sujet a cette cruelle maladie?—Elle me met quelquefois au bord du tombeau,... “这种痛苦的病,你可是常发的?”“有时候几乎把我 命都送掉;……”(伏尔泰:《查弟格》) • au bord du tombeau:“将某人置于坟墓的边缘”。 • 上面两句直译便是:“他的痛苦将其置于坟墓的边缘”, “它有时候将我置于坟墓的边缘”。 • 在规范化汉语中,这样的句子读起来不通顺,会使译文欧 化;原文流畅、自然的风格会荡然无存。傅雷并不拘泥于 个别字眼,这里将同一词组还作了不同的译法,所以他的 译笔文从字顺,前后衔接得天衣无缝。
• 生平 • 主要译著 • 翻译理论 • 评价
人物简介
• 傅雷(1908.03.30 - 1966.09.03),字怒安, 上海南汇人。我国著 名文学翻译家、文艺 评论家。一生译著宏 富,译文以传神为特 色,更兼行文流畅, 用字丰富,工于色彩 变化。
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 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 为会员。 1966年9月3日,在经历了抄家和批斗的凌辱后, 傅雷夫妇在卧室自缢身亡。 1979年平反昭雪,被彻底恢复政治名誉。
译前阶段——
• 首先,傅雷强调要审慎选择原作。 • 选择原作的标准是:原作要与译者性格相近,气质相 投,译者喜爱。他以自己选择罗曼· 罗兰的原作翻译 为例说:“自问最能传神的是罗曼· 罗兰,第一是同 代人,第二是个人气质。”
• 其次,要充分吃透原著,将原著的细节了然于心,将 原著的精神“化为我有” 。傅雷提倡“事先熟读原 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 不动笔,是为译者基本法门。第一要将原作(连同思 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迻 译。”
• “神似”与“形似”的和谐体现了中西美学之精 髓。“任何艺术品都有一部分含蓄的东西,在文 学上叫做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就是西方人所谓的 between lines(弦外之音)。作者不可能把心中的 感受写尽,他给人的启示往往有些还出乎他自己 的意料”。 • “神似”与“形似 ”的和谐的实质在于,既表达 出语言的“确定点”——“显形”,又表达出语 言的“未定点”——“隐形”,使之既传神又达 意。
译后阶段——
• 傅雷在译稿完成之后,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总是 反反复复地修改。 • 他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严肃认真态 度要求自己,只要与他认为有待改进的地方,哪 怕是推倒译稿重译也不足惜。 • 他说:“文字总是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当时 自认为满意者,事后仍会发现不妥”,“鄙人对 自己译文从未满意”,“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 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高老头》正在重 改,改得体无完肤,与重译差不多。”
理解与表达标准
第一 理解要“化为我有”
• “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作 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 门。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 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
“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 无敏感之心灵, 无热烈之同情, 无适当之鉴赏能力, 无相当之 社会经验, 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 势难 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 亦未必能深切领 悟。”
谢谢观赏
裘浙英、陈ຫໍສະໝຸດ Baidu、叶苗
主要译著
巴尔扎克
《亚尔培萨伐尤》,1946年,1949年; 《欧也妮· 葛朗台》,1949年; 《高老头》,1950年; 《贝姨》,1951年,1954年; 《邦斯舅舅》,1952年,1953年; 《夏培尔上校》,1954年; 《雨儿胥· 米露埃》,1956年,1958年; 《搅水女人》,1962年,1979年; 《幻灭》,1978年; 《妇女研究》,1987年; 《赛查· 毕皮罗托衰记》,1989年; 《巴尔扎克全集》年); 《约翰· 克里斯多夫》,1937年。 《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 《托尔斯泰传》
“文学的对象既然是以人为主,人生经验不丰富, 就不可能充分体会一部作品的妙处.而人情世故是 没有具体知识可学的.所以我们除了专业修养,广泛 涉猎以外,还得训练我们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 平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切,才能亦 步亦趋地跟在伟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诉说给 读者听。
第二 表达要“传神达意”
Le grondement du fleuve monte derriere la maison. From behind the house rises the murmuring of the river. •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约翰· 克利斯朵夫
•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一打开书,看着这一句话就会有 一种震撼感。 • 许渊冲评价这其实是误译。但却不必纠正,其错得精彩, 胜过了原文。 • 这四个字简直就是这本百万字小说的最好概括。约翰· 克 里斯朵夫的一生就是"江声浩荡"的一生,生命不息,奔腾 不止。
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如 何做到“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 进行中文写作。傅雷曾说过: “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 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 整, 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 辞的弊病了”。 • 务必反复修改。傅雷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座 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他认为,“翻译 工作 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 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 ”。 • 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 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 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 我们得弄清自己最适宜于哪一派…每一派中又是 哪几个作家,同一作家又是哪几部作品。
傅雷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具有 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 趋势及读者需要的 作品。
• 巴尔扎克:多产作家。《人间喜剧》90多篇,并非都是精 品。 • “思想极复杂、面目众多、矛盾百出” • 撇开了“哲理研究篇”和“分析研究篇” • 在“风俗研究篇”选择了“比较适合吾国读者的巴尔扎克 的最优秀作品”“十余种”,纳入“巴尔扎克选集”。 • 善于选择、严谨负责的态度和艺术眼光的精到可见一斑。
译中阶段——
• 在翻译中为传原作之神韵,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统一, 傅雷常假定译文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以克服在翻译中不 利于传神的因素。
• 傅雷说:“假定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 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者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 顾,不至于再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 傅雷在翻译过程中,还非常主意用精炼的文字传达出原作 之神韵,他曾吐露自己这方面的心迹:“琢磨文字的那部 分工作尤其使我常年感到苦闷。”
“神”与“形”的和谐
• “重神似不重形似”。“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 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采用移花接木的方 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 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 术问题。 • “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形似: 指保留原文的形式, 即从字面上追求译文与原文 的对等。神似:指译文要惟妙惟肖地再现原文中 的颇具神采的意象和韵味无穷的意境。
评价
自傅雷后,神似翻译学便取代严复的“信达 雅”而成为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主流。 “从文学阅读来说,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个国 家像法国文学这样,与我们中国读者有着如此紧 密的阅读关系,以至于翻译家傅雷先生一旦去世, 巴尔扎克在中国也就去世了;仿佛此前他还一直 活着一样。优秀译者是如此重要,在非母语国家 的阅读当中,他几乎就等于原作者的化身。”
罗曼· 罗兰
《约翰· 克里斯朵夫》
梅里美
《嘉里美科隆巴》
伏尔泰
• 《老实人》 ,1955 年
• 《扎第格》 ,1956 年
• 《伏尔泰小说选》。 1980年
翻译理论
• 择书标准 • 理解与表达标准 • “神”与“形”的和谐
择书标准
• 要选择那些有益于读者身心健康与艺术陶冶的高 品位作品和那些与译者的情趣、气质、风格一致 的作家来译。 • 译书要认清自己的所短所长,不善于说理的人不 必勉强译理论书, 不会作诗的人千万不要译诗…用 哈哈镜介绍作品,无异自甘作文艺的罪人。
A cette nouvelle,il (Zadig)tomba sans conscience; sa douleur le mit au bord du tombeau. 一听这消息,查弟格当场昏倒,痛苦得死去活来。 —Etes-vous sujet a cette cruelle maladie?—Elle me met quelquefois au bord du tombeau,... “这种痛苦的病,你可是常发的?”“有时候几乎把我 命都送掉;……”(伏尔泰:《查弟格》) • au bord du tombeau:“将某人置于坟墓的边缘”。 • 上面两句直译便是:“他的痛苦将其置于坟墓的边缘”, “它有时候将我置于坟墓的边缘”。 • 在规范化汉语中,这样的句子读起来不通顺,会使译文欧 化;原文流畅、自然的风格会荡然无存。傅雷并不拘泥于 个别字眼,这里将同一词组还作了不同的译法,所以他的 译笔文从字顺,前后衔接得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