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的翻译观念
傅雷简介——精选推荐
傅雷简介论傅雷的翻译观⼀、“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傅雷在翻译领域⾥成就卓著,⽀撑他整个翻译思想的却是他的“神似”说翻译论,该翻译论是傅雷翻译观的核⼼,因此,弄清楚傅雷翻译论的提出背景,对于了解傅雷的翻译观具有重要有意义。
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先应是建⽴在他具和谐美特质的⽂艺思想上的。
傅雷具和谐之美⽂艺思想的特质,主要表现在对美与善的和谐统⼀、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发展、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追求上。
⽽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提出时间要⽐傅雷⽂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间晚的多。
傅雷翻译论是于1957年5⽉份发表在《⽂艺报》上的《翻译经验点滴》的⽂中提出的,在傅雷提出此论之前正是傅雷⽂艺思想形成、发展的时期,傅雷“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乃是“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这恰是傅雷⽂艺思想和谐美特质的体现。
但傅雷⽂艺思想由形成到发展成熟的时期,也是傅雷翻译思想由不成熟到他翻译思想的核⼼确⽴的时期,也就是说,傅雷⽂艺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傅雷翻译论的形成、发展⼏乎是同步的。
联想到傅雷为学讲“通”的特点,以及傅雷在诸多艺术领域⾥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表现和主张,很难让⼈怀疑傅雷具和谐美特质的⽂艺思想即是傅雷“神似说”翻译论提出的⼤背景。
其次,傅雷翻译论提出的美术背景。
还在傅雷正式提出“神似”说翻译论前,傅雷就有关于绘画⽅⾯的形与神关系的论述,在绘画⽅⾯傅雷⼗分强调神似,他将黄宾虹视为实践绘画“神似”说的杰出代表。
关于形与神的关系,傅雷这样写道:“⼭⽔乃图⾃然之性,⾮剽窃其形。
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
”、“取貌遗神,⼼劳⽇拙,尚得为艺术乎?”[2](P551)、“神似⽅为艺术,貌似徒具形骸”。
[3](P501)由此可见,傅雷已在绘画领域⾥率先提出了他的“神似”说,即他主张作画不能重“形似”轻“神似”,实际上傅雷是为了平衡以往画论重“形”轻“神”的偏颇,才提倡重“神似”不重“形似”的,只不过这种纠偏有些过了,其实质乃是强调为画要做到“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傅雷是中国翻译界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态翻译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跨学科的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诠释傅雷的翻译思想,探讨其翻译理念、原则和方法在生态翻译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生态翻译学起源于21世纪初,其核心观点是翻译生态环境是翻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强调译者在此生态环境中的适应和生存。
目前,生态翻译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但其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填补空白的意义。
傅雷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高老头》中。
他强调译者的责任和使命,认为翻译应该是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后的创造性再现。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傅雷的翻译思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诠释:傅雷在《高老头》中强调了翻译生态环境对翻译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译者不仅要深入了解原作的创作背景、作者意图等,还要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需求,以实现译作与原作的和谐统一。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生态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强调译者在其中进行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傅雷在《高老头》中提倡译者的创造性再现,认为译文应该是译者对原作深刻理解后的再次表达。
在生态翻译学中,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译者被视为生态翻译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其主观能动性对翻译的适应性选择和创造性再现具有决定性作用。
傅雷在《高老头》中提出“适应”与“选择”的概念,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原作进行适应,并在此过程中进行选择。
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与“选择”是针对译者的行为提出的,译者在生态环境中进行适应,并对适应的策略进行选择,进而产生译文。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翻译视为一种生态现象,强调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互动。
傅雷的翻译思想在生态翻译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生态翻译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傅雷的翻译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傅雷在《高老头》中强调了翻译生态环境的作用,这与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
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
浅谈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摘要:在近代文学翻译界,傅雷先生以卷帙浩繁、技艺精湛的译品而享誉中外,对中国后来的翻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傅雷先生的翻译理念内涵进行探讨,阐述其代表译作的翻译意义,并评述其卓越的翻译贡献。
关键词:翻译理念;文学译品;传神达意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1在中国翻译界被公认为文学权威翻译家的傅雷,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他毕生热爱翻译事业并不懈追求,经过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积累,形成了其独特的翻译理念,阐释着新的时代内涵。
傅雷的翻译理念,主要反映在他撰写的《翻译经验点滴》和《重译本序》等多篇论述翻译的文章之中。
透过它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翻译有着自己明确的认识,并用丰富的翻译实践与深刻的理论思考,展示了卓越的翻译才能,成就了辉煌的翻译事业。
他的翻译理念主要可概述如下:一、译语表达要“传神达意”傅雷曾说:“要做到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并谈及翻译经验时深刻指出:“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一事”。
这从中反映出译者需深厚的中文功底,否则译语表达就难以传神达意。
他在致友人的两封信里曾言简意赅地阐述过他的翻译见解—“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要做出译文“传神达意”,译者要持呕心沥血的态度。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并认为“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瑕”。
因此,我们说,任何艺术品的创作,都要深刻地去领悟作品主题和内容,而且要反复推敲译语表达是否恰当贴切,切忌敷衍从事。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作为翻译者,若使读者领略原著作的魅力,应须对原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深入欣赏,完美地把握,以免造成误译;并应须对自己的译品语言细细玩味,苦苦经营,才会使译文焕发美的光泽且永不退色。
二、着意文学翻译作品体现出美感,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对傅雷颇有研究的罗新璋先生对“神似”阐述得更为具体,他说:“神似,也即传神,顾名思义,就是传原文的精神,透过字面,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
傅雷谈翻译。
傅雷谈翻译。
关于傅雷,多的是感动。
联想到他与钱钟书夫妇的好交情,即是后天之耕耘与先天之资质。
很多译稿一改再改,终极版确是回归了最初的译本。
雕琢之工,终不敌直觉之准。
语言本身,在乎习惯与感觉,而文法次之。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手,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达到迻译。
理解致力于达意,领悟作用于传神。
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艺术为本,技巧只是手段。
没有技巧,提高不了作品的艺术性;有了技巧,卖弄文笔,喧宾夺主,也会破坏艺术的完整。
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想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风俗传统信仰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
测验"适应"与否的第一个尺度是对原作是否热爱,因为感情与了解是互为因果的;第二个尺度是我们的艺术眼光,没有相当的识见,很可能自以为适应,而实际只是一厢情愿。
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
长句并非不困难,但难的不在于传神,而在于重心的安排。
the genuine grandeur of soul译成"心灵真正的伟大",光是这一个短句似乎还行,可是放在上下文中间就不成,而非变成"真正伟大的心灵"不可。
外文都是分析的,散文的,中文却是综合的,诗的。
这两个不同的美学原则使双方的词汇不容易凑合。
煦良有句话说得极中肯,他说:字典上的字等于化学符号,某个英文字,译成中文某字,等于水是H20,我们在译文中要用的是水,而非H20。
无论如何,要叫人觉得尽管句法新奇而不失为中文,第一要放大胆子,尽量放大胆子;只问效果,不拘形式。
原文风格之保持,决非句法结构之抄袭。
(当然原文多用长句的,译文不能拆得太短;太短的要像二十世纪的文章。
)有些形容词决不能信赖字典,一定要自己抓住意义之后另找,处处假定你是原作者,用中文写作,则某种意义当用何种字汇。
张谷若、傅雷、严复翻译思想
1. 张谷若翻译思想关于翻译的理论,张先生是不大发表的,他认为“理论人人可有,而且对于同一内容(甚而对于同一名词),见解可以各人不同。
”从这句话笔者体会到三种意味:第一,他看到翻译理论具多样性,因人而异。
第二,他对于80年代的翻译理论不十分感兴趣,还没有看到一种自己愿意信奉的理论。
对于理论高明,而译技蹩脚的空头理论家,他向来颇为不屑,认为“托之空言,不如见之实行。
”(王寿兰,1989:450)第三,他点出意义常具不确定性,这和当前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有相似之处,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高明的翻译具有了艺术的特征。
如果所有意义都是确凿无疑的,翻译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了。
张谷若于1980年在《翻译通讯》上著文,曰“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明明白白地说:“原来是地道的语言文字,翻译时也要译成地道的语言文字。
”其实,这个原则,早在30年代始译哈代时,他就明确提出了。
1934年12月,他在《德伯家的苔丝》译者序中说:“我译这本书的理想,是要用道地的中文,译原来道地的英文。
”孙致礼评价道,“从30年代到80年代,张谷若的‘地道的译文’一直是中国翻译界的主导思想。
跟张谷若一样,朱生豪、傅东华、杨必等翻译家都力求以‘地道的译文’为翻译目标,他们的译文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为在中国普及英美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见孙迎春,2004:序二)可见,“地道”是一种朴素而实用的理论原则,容易被人认识和接受,具有一语中的的科学品格。
如果话说了一箩筐,没有一句说到点子上,即便是特别系统,也不能认为具有科学性特征。
The stage of mental comfort to which they had arrived at this hour was one wherein their souls expanded beyond their skins, and spread their personalities warmly through the room. ( Hardy, 1996: 25 )他们那时正达到了欢畅的阶段,所以都觉得神舒心畅,超脱形骸,满眼生花,满室生春。
傅雷简介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文本
01
02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文本
04
03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文本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文本
ADD YOUR TITLE
添加标题内容
I long to alleviate this evil, but I cannot, and I too suffer. This has been my life. I have found it worth living, and would gladly live it 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ed me.
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05
请替换文字内容
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 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点击添加相关标题文字。
ADD YOUR TITLE
添加标题内容
I long to alleviate this evil, but I cannot, and I too suffer. This has been my life. I have found it worth living, and would gladly live it 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ed me.
标题文字内容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或详细文本描述
编辑标题
单击此处可编辑内容, 根据您的需要自由拉 伸文本框大小
编辑标题
单击此处可编辑内容, 根据您的需要自由拉 伸文本框大小——亮 亮图文旗舰店
编辑标题
单击此处可编辑内容, 根据您的需要自由拉 伸文本框大小
论傅雷的艺术翻译观
( 94 3 ) 他 毕生心血凝聚成了长 达 1 , 5卷 共计 50余 万字 的《 雷 专 的校长及其他老 年画 家” 傅 雷 19 :2 , 还多次 0 傅
培养 自己在艺术各个领域的修养 , 音乐给 了他 饱满 的激 性提升到理性 , 其艺术修养和鉴赏力 也得到升华 。留学 并尝试过绘 画和音 乐创 作 , 但都 没有取 得预期 效果 人生……他在艺 术领域 的不 断拓深对 他 翻译观 和翻译 作 , ( 金梅 19 : 1 。也许 正 因如此 , 雷才 转 向译 著 之 93 9 ) 傅 路 。在巴黎期 间 , 他翻译了都德的两个短篇小说集 以及
学生涯为傅雷此后的文学翻译事业奠定 了坚实基础 。
真真做学问 , 兢兢业业搞艺 术 , 坦荡荡站在 真理一边 。 《 坦 米盖朗琪 罗传》 托 尔斯 泰传》 。正 是这 四年 的留 和《 )
任何时期 , 没有 忘却对 学 问的忠诚 。学 问第一 , 也 艺术
气 息。据《 傅雷 自述》 “ , 留法期 间与外人来往较多 , 中 其 有 大学教授 , 批评家 , 汉学家 , 有 有 有音乐 家 , 巴黎美 有 参观 巴黎和欧洲 多个 国家 的众 多艺 术馆和博 物馆 。通 过直面美术大师们的不朽作 品, 傅雷对艺术 的认识从感
( 中科技大学 外国语 学院 湖北 武汉 4 07 华东 师范大学 外 国语学院 上海 20 4 ) 华 3 04; 02 1
摘
要 : 国著名 中法翻译 家傅雷 , 我 一生都在不断丰富和培 养 自己在 艺术各个领域的修 养。傅 雷深厚 的艺术涵养及其
艺术鉴 赏力对他翻译观的形成 有着不可忽视 的影响。傅 雷的艺术翻译观 主要 表现在译者 的艺术修 养 , 译本 的选择 和 翻译标准的提 出三个方面。本 文对此进行 了阐述 ,以期对 当今译学研 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 : 雷; 傅 艺术修 养; 艺术翻译观 ; 启示
傅雷 “神似”
傅雷傅雷(1908.03.30 -1966.09.03),别名怒庵,上海人,一代翻译巨匠。
幼年丧父,在寡母严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
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
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
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
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翻译作品共三十四部,主要有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长篇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传记《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琪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的《嘉尔曼》《高龙巴》;丹纳的《艺术哲学》;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邦斯舅舅》《贝姨》《夏倍上校》《搅水女人》《于絮尔·弥罗埃》《都尔的本堂神甫》《赛查·皮罗多盛衰记》《幻灭》等名著十五部;译作约五百万言,全部收录于《傅雷译文集》。
他的遗著《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傅雷家书》等也深受读者喜爱,多次再版,一百余万言的著述也收录于《傅雷文集》。
为表示对他著译的由衷礼赞,近年还出版多种插图珍藏本,如《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米开朗琪罗传》《贝多芬传》《罗丹艺术论》《艺术哲学》和版画插图珍藏本《约翰·克里斯朵夫》。
傅雷先生为人坦荡,禀性刚毅,1957年被打成“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
“文革”中因受到迫害,不堪忍受污辱,1966年9月3日凌晨,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含冤自尽,实现了文格与人格的统一。
傅雷先生的翻译观体现在他的翻译态度和翻译理论两个方面。
(一)翻译态度傅雷先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代翻译大家,缘于他严肃严谨的译风和虚怀若谷的译德。
傅雷的翻译思想
3.“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 3.“神
为了准确地表达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再现 原作的艺术魅力,达到“形”与“神”的和 谐的审美效果,进行艺术的再创造是必不可 少的手段。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 傅雷曾指出: 傅雷曾指出 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 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 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那么,译 本就是译者的再创造。
译中阶段—— 译中阶段——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纯粹之中文, 纯粹之中文 在翻译中为传原作之神韵,实现神似与形似的 神似与形似的 无生硬拗口之病”。纯粹之中文就是中国规范语文。当 和谐统一,傅雷常假定译文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中文写作, 和谐统一 中文写作 中文不足以表达原作信息时,傅雷又提出在翻译中要 以克服在翻译中不利于传神的因素。傅雷说:“假 “采用西洋长句”,“创造中国语言,加多句法变化”, 定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 使中国读者体会到异国文化的魅力。可见,傅雷提倡的 的意义与精神,译者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 再创造,既不是完全保留“形式”的“欧化”语言,又 顾,不至于再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不是独具“神韵”的“归化”语言,而是两者的统一, 即原作的神味与中国的流利,和谐地融为一体,既符合 西欧原作风格,又具有中国民族特色,句法新奇而仍不 失为中文。
1931年秋回国后, 傅雷致力于法国文 学的翻译与介绍工 作
1932年,与青梅 竹马的表妹朱美馥 结婚,育有两子, 傅聪和傅敏
四重身份及历史地位
翻译家 别人说“没有他,就没有巴尔 扎克在中国”,他译介罗曼·罗兰的《约 翰·克利斯朵夫》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音乐鉴赏家 他写下了对贝多芬、莫 扎特和肖邦的赏析 文学评论家 他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 评,为学界作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 典范 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 《傅雷家书》 今,已经感动了数百万读者
傅雷中国近代翻译家与教育家
傅雷中国近代翻译家与教育家傅雷(1908-1966)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和教育家,他以其卓越的翻译才华和对教育事业的深刻思考而为人所知。
傅雷先生在翻译领域的杰出成就以及对中国教育的深远影响,使他成为了中国近代文化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介绍傅雷先生的翻译贡献和他对教育事业的影响。
一、傅雷的翻译贡献傅雷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具有极高的水平和独特的风格。
他的翻译作品包括了莎士比亚、狄更斯、托尔斯泰等西方文学巨匠的作品,傅雷在翻译过程中注重保持原著作品的风格和韵味,同时又注入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独特的语境感知。
他的翻译作品在中国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推崇。
傅雷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语言的细致分析和塑造,他善于掌握外语作品的精髓,并通过自己独特的翻译技巧将其转化为中国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形式。
他的译文既保留了原著文学作品的魅力,又与中国文化和语言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翻译风格。
傅雷的翻译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转译,更是在跨文化沟通的过程中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意图和思想内涵,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外国文学作品的精髓。
二、傅雷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傅雷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一位具有深厚教育思想的教育家。
他在中国教育领域的贡献不容忽视。
傅雷先生具有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体制提出了许多改革的建议和思考。
傅雷认为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力为中心,而不仅仅是机械的灌输知识。
他主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他强调教育应该是个体化和差异化的,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来开展教学和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傅雷倡导教育应该是全面发展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品德修养。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学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
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
傅雷:翻译经验点滴
傅雷:翻译经验点滴导言:对自己著作的方方面面都事必躬亲,是傅雷工作的常态。
他总是力求使每部译著从内容到形式都尽善尽美。
每次自己的作品重版,他都要做大幅度的修改,甚至于完全推倒重译。
傅雷在1953年给香港翻译家宋淇信中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除重译《克利斯朵夫》外,同时做校对工作,而校对时又须改文章,挑旧字,初二三四校……,常常整个星期日都没歇。
每部稿子,从发排到装订,没有一件事不是我亲自经手的。
……印封面时(封面的设计当然归我负责)还得跑印刷所看颜色,一忽儿嫌太深,一忽儿嫌太浅,同工友们商量。
”有感于傅雷先生对待翻译、编辑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转载傅雷1957年应《文艺报》编辑邀请撰写的《翻译经验点滴》一文如下。
《翻译经验点滴》是目前所见唯一一篇傅雷系统谈论翻译的文章,另有若干与家人、友人往来通信论及翻译相关问题及轶事,收入“译家之言”系列的《翻译似临画》一书。
傅雷查阅资料《文艺报》编辑部要我谈谈翻译问题,把我难住了,多少年来多少人要我谈,我都婉词谢绝,因为有顾虑。
谈翻译界现状吧,怕估计形势不足,倒反犯了自高自大的嫌疑;五四年翻译会议前,向领导提过一份意见书,也是奉领导之命写的,曾经引起不少人的情绪,一之为甚,岂可再乎?谈理论吧,浅的大家都知道,不必浪费笔墨;谈得深入一些吧,个个人敝帚自珍,即使展开论战,最后也很容易抬出见仁见智的话,不了了之。
而且翻译重在实践,我就一向以眼高手低为苦。
文艺理论家不大能兼作诗人或小说家,翻译工作也不例外;曾经见过一些人写翻译理论,头头是道,非常中肯,译的东西却不高明得很,我常引以为戒。
不得已,谈一些点点滴滴的经验吧。
我有个缺点:把什么事看得千难万难,保守思想很重,不必说出版社指定的书,我不敢担承,便是自己喜爱的作品也要踌躇再三。
一九三八年译《嘉尔曼》,事先畏缩了很久,一九五四年译《老实人》,足足考虑了一年不敢动笔,直到试译了万把字,才通知出版社。
至于巴尔扎克,更是远在一九三八年就开始打主意的。
傅雷的翻译思想
二.重译者
文学的对象既然以人为主,人生经验不丰富,就不 能充分体会一部作品的妙处。而人情世故是没有具 体知识可学的。所以我们除了专业修养,广泛涉猎 以外,还得训练我们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平 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切,才能 亦步亦趋地跟在伟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诉说 给读者听
------《傅雷论翻译》
译前阶段——
首先,傅雷强调要审慎选择原作。傅雷选择原作的标准 是:原作要与译者性格相近,气质相投,译者喜爱。 译中阶段——
以表达原作信息时,傅雷又提出在翻译中要“采用西洋 长句”,“创造中国语言,加多句法变化”,使中国读者体 会到异国文化的魅力。可见,傅雷提倡的再创造,既不是完 全保留“形式”的“欧化”语言,又不是独具“神韵”的 “归化”语言,而是两者的统一,即原作的神味与中国的流 利,和谐地融为一体。
翻译巨匠傅雷
1
简单介绍
2
主要作品
3
独特的翻译理论
4
创新的翻译风格
生平简介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一代翻译 巨匠,中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 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他几乎译遍法国 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 要作品,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 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20世纪60 年代初,因翻译巴尔扎克作品的卓越贡献,成为 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会员。
语言风格
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一霎时,波尔多斟遍了,饭桌上大家提足精神,越来越开心。粗野疯狂 的笑声夹着各种野兽的叫声。博物院管事学巴黎街上的一种叫卖声,活像 猫儿叫春。立刻八个声音同时嚷起来:
“磨刀哇!磨刀哇!” “鸟栗子呕!” “卷饼 ,太太们,卷饼 !” “修锅子,补锅子!” “船上来的鲜鱼呕!鲜鱼呕!” “有旧衣服,旧金线,旧帽子卖 ?” “甜樱桃啊甜樱桃!” 最妙的是皮安训用鼻音哼的“修阳伞哇”! 几分钟之内,哗哩哗啦,沸沸扬扬,把人脑袋都胀破了。你一句,我一 句,无非是瞎说八道,像一出大杂耍。
傅雷与翻译
——王晴 15级翻译
2021/6/16
1
•1.傅雷认为翻译工作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强调翻译工作者必 须认真了解对方(指原著及原著作者等)和了解自己,必须 加强自身的学识修养。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版)》
“由于我热爱文艺,视文艺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不但把损害艺术品看作像歪 曲真理一样严重,并且介绍一件艺术品不能还它一件艺术品,就觉得不能容忍,所以 态度不知不觉的变得特别郑重,思想变得很保守。译者不深刻的理解、体会和感 受原作,决不可能叫读者理解、体会与感受。”
“文学既以整个社会整个人为对象,自然牵涉到政治、经济、哲学、科学、 历史、绘画、雕塑、建筑、音乐,以至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无所不包。”......
“文学的对象既然以人为主,人生经验不丰富,就不能充分体会一部作品的妙 处。而人情世故是没有具体知识可学的。所以我们除了专业修养,广泛猎涉以外, 还得训练我们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平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 切,才能亦步亦趋的跟在伟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诉说给读者听。因为文学 家是解剖社会的医生,挖掘灵魂的探险家,悲天悯人的宗教家,热情如沸的革命 家;所以要做他的代言人,也得象宗教家般的虔诚,象科学家般的精密,象革命 志士一般的刻苦顽强。”
2021/6/16
4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
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 《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 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 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
C
3.这支奏鸣曲,还有《哀格蒙特》的总谱,直到他的钢琴协奏曲及《降E调协奏曲》(作品第
傅雷翻译风格分析
傅雷讲稿一.神似说傅雷先生有一句座右铭: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重神似不重形似也是他翻译思想中的核心部分"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
但当时新文化所推崇的白话文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只能达意,不能传情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为了再现原作生动的内容!时空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傅雷认为,非杂揉各地方言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和文言关键在于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碎。
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行话、文言和旧小说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言流畅。
;傅雷的神似说的内涵,是以美学理论和艺术哲学原理作指导,在大量优秀的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集众家神似说之大成,神似说也成为中国翻译思想史上继信达雅说之后的又一伟大理论。
傅雷先生的神似翻译理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求信本质,同时也是创新。
有人说神似理论超越并颠覆了中国传统翻译界遵循的求信理念,更加客观地给出了翻译现象的本质,理论意义重大"第一,神似翻译理论是中国翻译标准观念的质的飞跃,是对求信观念的颠覆和超越。
”“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
神似说提倡在尊重译本与原作的背景差异前提下,放弃了对原文翻译绝对遵从,在翻译时要做到“得其精而忘粗”在其内而忘外就使中国的翻译标准观出现从案本到求信之间的明显转变,颠覆和超越了主导中国翻译界的求信观念。
二.傅译风格的主要特点行文流畅,用词丰富,色彩变化1.行文流畅傅雷在《翻译经验点滴》中说: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使我长年感到苦闷"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西方人的距离多么远"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要不在精神上彻底融化,光是硬生生的照字面搬过来,不但原文完全丧失了美感,连意义都晦涩难解,叫读者莫名其妙"这不过是求其达意,还没有谈到风格呢"原文的风格不论怎么样,总是统一的,完整的;译文当然不能支离破碎"东西方文字之间无论是在句法,构词,修辞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距,翻译旨在用本国的文字表达外国译者的意思,但是决不是将外国文字生硬地转化为本国文字那样简单"译者要打破原文的结构,语法,句法,修辞等等,先取其意,然后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在符合原文风格的前提下,用流畅的汉语进行翻译"|2.用词丰富傅雷翻译时最忌讳刻板单调,曾经说:/我的文字素来缺少生动活泼,我很怕译的巴尔扎克流于公式刻板的语句傅雷的这段话当然是自谦之词,也是他对翻译的一个评判标准"从傅雷的译著中,我们不难看到,傅雷非常注意用词的生动活泼,避免多次使用同个词,尤其是在翻译5高老头6的时候,每个字都凝结了他的心血"读过巴尔扎克原文作品的人可能会发现,巴尔扎克的行文有时会有些累赘,前后句子有时会出现重复现象,因此如果总是用同一个句式或者是同一个词进行处理,就会使译文显得罗嗦,累赘,傅雷先生常常是用一些短小精悍的句子或者四字成语来表达,使之言简意赅,生动活泼,这样既如实地传递了巴尔扎克的原文风格,又避免了罗嗦,使读者读起来津津有味。
试论傅雷的翻译理念_张晓梅
易事。连傅雷先生也不免感慨系之 : 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政
“‘传神云云,谈何容易。’但这是翻译的 做到既合乎中国读者的时代语言,又能 法学院人文学院)
2009 年第 07 期 / 总第 225 期
117
立,对于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具有 文字各有特色,各有无可模仿的优点,
[3]罗新璋. 读傅雷译品随感[A]. 郭
重要意义。自从傅雷先生提出文学翻译 各有无法补救的缺陷,同时又各有不可 著章. 翻译名家研究[C] . 武汉:湖北教
“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的标准以来,在翻 侵犯的戒律。中西文字的扦格,远过于 育出版社,1999.
首先是傅雷提出来的”。又说,“神似也 事。”“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
[11]魏 薇 ,刘 晓 云 . 大 汉 风 神 只 此
叫‘传神’,就是除了传意外,还要尽力 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 鲲—— —试论傅雷的翻译观[J] 南华大学
保持原作的神韵和丰姿。达到神似确非 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 学报,2006 ,(4).
译界有很大影响,译界对此各抒己见, 此,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
[4]傅雷. 傅雷文集书信卷[M] (上、
有褒有贬,意见不一。随着时间的推移, 字典,按照原文字句拼凑堆砌所能济 下).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文学翻译实践的发展,争鸣的深入,傅 事。”傅雷先生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
[5]金圣华. 等效翻译探索[M]. 北
FAZHAN·XUESHUZONGHENG
学术纵横
试论傅雷的翻译理念
□ 张晓梅
摘 要:傅雷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翻 要求。翻译文学作品达到了神似,译者 传达原作者的精神和风格,使译文读者
傅雷的翻译理论
傅雷的翻译理论1.选材的标准傅雷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及读者需要的作品。
2.理解、表达与读者傅雷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忠实于原著。
如何做到忠实原作主要应做到两点: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
傅雷认为,首先要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
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
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
如何做到“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进行中文写作。
傅雷曾说过:“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2)务必反复修改。
傅雷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座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
(3)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3.美学观——“神”与“形”的和谐(1)“重神似不重形似”。
“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
傅雷说过:“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
”“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置形式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式。
”“神”依附于“形”,而“形”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形”与“神”的轻与重,是无法用二五分或三七开来衡量的。
(2)“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
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
傅雷的翻译思想之管见
2452020年30期总第522期ENGLISH ON CAMPUS傅雷的翻译思想之管见文/牛云凤 刘 洁一位翻译工作者,他最大的希望便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来唤醒沉睡的中国,在精神上鼓舞人民站起来。
他的翻译思想也随着国家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他于1927年看到了祖国遭受列强侵略,民不聊生,内心颓废,他内心极感苦闷,怀着靠学术挽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只身赴法留学,去探寻人生的真谛。
到了法国他更加感受到自己民族在他国所受到的歧视,更加发奋努力学习。
他主攻艺术理论,希望从中学到至善至美的真理,去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
第二个阶段,是1931年回国以后,他满腔抱负希望能报效祖国,但是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
他性格执拗不肯低头,每日闭门翻译书籍,献身于法国的文学翻译事业。
当时正处于日本侵华,发动九一八事件,而国内军阀连年混战,人民痛苦不堪。
在内忧外患之时,傅雷翻译了三名人传,他翻译的这三传的目的是希望陷入苦闷、希望寻求救国之路的中国年轻人能够从中感受到一丝救国的希望,与黑暗势力做斗争。
第三个阶段,是解放以后,他立志于为社会主义而效忠。
他主要从事巴尔扎克的著作。
“他主要是考虑到政治问题,当时国内的情况,翻译巴尔扎克最安全,……他翻了,也很喜欢。
”的确,这个时代翻译巴尔扎克的作品最安全,因为他的作品得到过马克思的首肯。
在他的晚年,他研究巴尔扎克到了非常痴狂的地步,希望尽自己的绵力能够充分剖析他的心路历程。
然而,事与愿违,他的美好愿望还未实现,便与世长辞了。
四、傅雷的翻译思想1.以读者为导向进行选材。
傅雷具有很强的读者倾向,他能够考虑到读者的切实要求,他的翻译选材、翻译过程、出版等都充分考虑了读者的存在。
从选材上讲,他会选择那些具有时代精神,能够对大众具有教育意义的著作。
而且,傅雷认为最好选择自己喜欢和内容熟悉的作品。
我们可以看出一位翻译家对自己的翻译作品选材是多么考究,他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和思考。
浅谈傅雷的翻译观——以巴尔扎克的作品汉译为例
浅谈傅雷的翻译观———以巴尔扎克的作品汉译为例杨晓敏周亚莉(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傅雷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翻译家,其在翻译理论方面造诣极深,翻译实践方面著作颇丰。
其深厚的中法双语功底和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奠定了其在中国文学翻译学界的地位。
本文以巴尔扎克作品汉译为例,分析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策略,探究其翻译观。
【关键词】傅雷;翻译观;巴尔扎克【Abstract】Fu Lei,a well-known translator in literature,has always felt a deep involvement with translation theory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His deep Sino French Bilingual Foundation and the excellent aesthetic ability of the literary works have laid a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literary translation studies.Taking Balzac’s books as an example,this article analyzes concrete strategies used in translation practice,and explores his translation view.【Key words】Fu Lei;Translation view;Honoréde Balzac0引言傅雷(1908-1996)是中国历史上艺术造诣深厚,博洽多闻的著名作家、艺术家、教育家、翻译家。
他以翻译法国文学作品而闻名,被誉为“中国一代译学之匠”。
在20世纪的翻译史上,在他孜孜不倦的翻译生涯中,他翻译了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多位大家的多部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谢谢观赏
裘浙英、陈静、叶苗
“神”与“形”的和谐
• “重神似不重形似”。“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 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采用移花接木的方 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 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 术问题。 • “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形似: 指保留原文的形式, 即从字面上追求译文与原文 的对等。神似:指译文要惟妙惟肖地再现原文中 的颇具神采的意象和韵味无穷的意境。
• 我们得弄清自己最适宜于哪一派…每一派中又是 哪几个作家,同一作家又是哪几部作品。
傅雷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具有 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 趋势及读者需要的 作品。
• 巴尔扎克:多产作家。《人间喜剧》90多篇,并非都是精 品。 • “思想极复杂、面目众多、矛盾百出” • 撇开了“哲理研究篇”和“分析研究篇” • 在“风俗研究篇”选择了“比较适合吾国读者的巴尔扎克 的最优秀作品”“十余种”,纳入“巴尔扎克选集”。 • 善于选择、严谨负责的态度和艺术眼光的精到可见一斑。
• “神似”与“形似”的和谐体现了中西美学之精 髓。“任何艺术品都有一部分含蓄的东西,在文 学上叫做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就是西方人所谓的 between lines(弦外之音)。作者不可能把心中的 感受写尽,他给人的启示往往有些还出乎他自己 的意料”。 • “神似”与“形似 ”的和谐的实质在于,既表达 出语言的“确定点”——“显形”,又表达出语 言的“未定点”——“隐形”,使之既传神又达 意。
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如 何做到“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 进行中文写作。傅雷曾说过: “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 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 整, 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 辞的弊病了”。 • 务必反复修改。傅雷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座 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他认为,“翻译 工作 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 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 ”。 • 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 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 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评价பைடு நூலகம்
自傅雷后,神似翻译学便取代严复的“信达 雅”而成为中国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主流。 “从文学阅读来说,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一个国 家像法国文学这样,与我们中国读者有着如此紧 密的阅读关系,以至于翻译家傅雷先生一旦去世, 巴尔扎克在中国也就去世了;仿佛此前他还一直 活着一样。优秀译者是如此重要,在非母语国家 的阅读当中,他几乎就等于原作者的化身。”
译前阶段——
• 首先,傅雷强调要审慎选择原作。 • 选择原作的标准是:原作要与译者性格相近,气质相 投,译者喜爱。他以自己选择罗曼· 罗兰的原作翻译 为例说:“自问最能传神的是罗曼· 罗兰,第一是同 代人,第二是个人气质。”
• 其次,要充分吃透原著,将原著的细节了然于心,将 原著的精神“化为我有” 。傅雷提倡“事先熟读原 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 不动笔,是为译者基本法门。第一要将原作(连同思 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迻 译。”
主要译著
巴尔扎克
《亚尔培萨伐尤》,1946年,1949年; 《欧也妮· 葛朗台》,1949年; 《高老头》,1950年; 《贝姨》,1951年,1954年; 《邦斯舅舅》,1952年,1953年; 《夏培尔上校》,1954年; 《雨儿胥· 米露埃》,1956年,1958年; 《搅水女人》,1962年,1979年; 《幻灭》,1978年; 《妇女研究》,1987年; 《赛查· 毕皮罗托衰记》,1989年; 《巴尔扎克全集》年); 《约翰· 克里斯多夫》,1937年。 《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 《托尔斯泰传》
理解与表达标准
第一 理解要“化为我有”
• “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任何作 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 门。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 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
“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 无敏感之心灵, 无热烈之同情, 无适当之鉴赏能力, 无相当之 社会经验, 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 势难 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 亦未必能深切领 悟。”
译后阶段——
• 傅雷在译稿完成之后,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总是 反反复复地修改。 • 他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严肃认真态 度要求自己,只要与他认为有待改进的地方,哪 怕是推倒译稿重译也不足惜。 • 他说:“文字总是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当时 自认为满意者,事后仍会发现不妥”,“鄙人对 自己译文从未满意”,“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 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高老头》正在重 改,改得体无完肤,与重译差不多。”
译中阶段——
• 在翻译中为传原作之神韵,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统一, 傅雷常假定译文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以克服在翻译中不 利于传神的因素。
• 傅雷说:“假定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 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者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 顾,不至于再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 傅雷在翻译过程中,还非常主意用精炼的文字传达出原作 之神韵,他曾吐露自己这方面的心迹:“琢磨文字的那部 分工作尤其使我常年感到苦闷。”
Le grondement du fleuve monte derriere la maison. From behind the house rises the murmuring of the river. •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 ——约翰· 克利斯朵夫
•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一打开书,看着这一句话就会有 一种震撼感。 • 许渊冲评价这其实是误译。但却不必纠正,其错得精彩, 胜过了原文。 • 这四个字简直就是这本百万字小说的最好概括。约翰· 克 里斯朵夫的一生就是"江声浩荡"的一生,生命不息,奔腾 不止。
“文学的对象既然是以人为主,人生经验不丰富, 就不可能充分体会一部作品的妙处.而人情世故是 没有具体知识可学的.所以我们除了专业修养,广泛 涉猎以外,还得训练我们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 平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切,才能亦 步亦趋地跟在伟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诉说给 读者听。
第二 表达要“传神达意”
A cette nouvelle,il (Zadig)tomba sans conscience; sa douleur le mit au bord du tombeau. 一听这消息,查弟格当场昏倒,痛苦得死去活来。 —Etes-vous sujet a cette cruelle maladie?—Elle me met quelquefois au bord du tombeau,... “这种痛苦的病,你可是常发的?”“有时候几乎把我 命都送掉;……”(伏尔泰:《查弟格》) • au bord du tombeau:“将某人置于坟墓的边缘”。 • 上面两句直译便是:“他的痛苦将其置于坟墓的边缘”, “它有时候将我置于坟墓的边缘”。 • 在规范化汉语中,这样的句子读起来不通顺,会使译文欧 化;原文流畅、自然的风格会荡然无存。傅雷并不拘泥于 个别字眼,这里将同一词组还作了不同的译法,所以他的 译笔文从字顺,前后衔接得天衣无缝。
罗曼· 罗兰
《约翰· 克里斯朵夫》
梅里美
《嘉里美科隆巴》
伏尔泰
• 《老实人》 ,1955 年
• 《扎第格》 ,1956 年
• 《伏尔泰小说选》。 1980年
翻译理论
• 择书标准 • 理解与表达标准 • “神”与“形”的和谐
择书标准
• 要选择那些有益于读者身心健康与艺术陶冶的高 品位作品和那些与译者的情趣、气质、风格一致 的作家来译。 • 译书要认清自己的所短所长,不善于说理的人不 必勉强译理论书, 不会作诗的人千万不要译诗…用 哈哈镜介绍作品,无异自甘作文艺的罪人。
浅谈傅雷的翻译
• 生平 • 主要译著 • 翻译理论 • 评价
人物简介
• 傅雷(1908.03.30 - 1966.09.03),字怒安, 上海南汇人。我国著 名文学翻译家、文艺 评论家。一生译著宏 富,译文以传神为特 色,更兼行文流畅, 用字丰富,工于色彩 变化。
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 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 为会员。 1966年9月3日,在经历了抄家和批斗的凌辱后, 傅雷夫妇在卧室自缢身亡。 1979年平反昭雪,被彻底恢复政治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