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翻译理论解析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摘要:傅雷,我国著名翻译家及文艺批评家,毕生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大量外国优秀文化遗产引进到中国,为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搭建桥梁,为我国文艺圈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我国文学的发展。
傅雷的翻译理论包括:“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因此,研究傅雷的翻译理论对现代文学翻译具有借鉴价值,以促进现代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傅雷;翻译经验;神似与形似;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译者修养作者简介:袁姣(1988-),女,汉族,陕西省咸阳市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作品翻译与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02一、引言傅雷作为我国著名翻译家,他一生中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文学翻译视为神圣的事业,堪称是翻译界的榜样。
傅雷倾尽毕生精力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特别是法国文学名著,其在翻译实践中总结了很多翻译理论。
本文主要对傅雷的翻译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二、“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傅雷谈到的“神似”说翻译理论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两封书信”。
一序指的是“《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指的是“《翻译经验点滴》”、两封书信指的是“致林以亮论翻译书”和“论文学翻译书”。
通过上述傅雷四篇有关翻译的文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其翻译理论,概括起来就是三点:1、“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2、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3、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神似”本是对书画进行的评语,后来被翻译家引入翻译学领域之后,视为文学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神似”指的是通过原作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不受原文文字语言形式如词汇、结构、修辞等的限制,传达原作的精神内涵,达到文学翻译审美的效果。
傅雷“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翻译理论的提出,应该与他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兼教美术史及法文的经历分不开。
傅雷的翻译理论
傅雷的翻译理论1.选材的标准傅雷在选择原文时,首先考虑的是选择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及读者需要的作品。
2.理解、表达与读者傅雷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忠实于原著。
如何做到忠实原作主要应做到两点: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
傅雷认为,首先要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
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
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
如何做到“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进行中文写作。
傅雷曾说过:“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2)务必反复修改。
傅雷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为座右铭,以极其严肃的态度从事文学翻译。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
(3)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3.美学观——“神”与“形”的和谐(1)“重神似不重形似”。
“翻译应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采用移花接木的方式,将中国古典美学运用于翻译理论,借助绘画和诗文领域里的“形神论”来探讨文学翻译的艺术问题。
傅雷说过:“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
”“意在强调神似,不是说可以置形式不顾,更不是主张不要形式。
”“神”依附于“形”,而“形”是“神”的外壳,“形”与“神”是一个和谐的整体,“形”与“神”的轻与重,是无法用二五分或三七开来衡量的。
(2)“神”与“形”的和谐源于译者的再创造。
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
为什么说傅雷打破了翻译界三大神话?
为什么说傅雷打破了翻译界三大神话?“本以为时间可以冲淡人们的记忆,治愈人们心头的伤痛,然而,傅雷之死―一位坚守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文化人的傲然弃世,岂是时间这抔流沙所能轻易掩盖得了的?”谢天振1966年,著名翻译家傅雷与妻子朱梅馥弃世而去。
自那时至今已过去五十余年,这半个世纪里,傅雷的翻译作品伴随着无数中国读者成长。
今日推送,为纪念著名翻译家傅雷“弃世五十周年”所著。
受微信篇幅限制,本文只节选部分篇章。
完整篇章须在书中寻找。
本文作者谢天振,中国比较文学译介学创始人,翻译研究与翻译学科建设的重要奠基者。
新民说新书《海上杂谈》,为谢教授随笔选辑,作者说文论学,似乎笔法轻松,实则力透纸背。
本书不乏私人感性的一面。
作者细叙求学生平、藏书经历,至于漫步学林间的杂闻轶事,兼记已随历史远去的贤师益友。
点滴往事,倾注于毫端,犹有余温,恍惚亲承謦欬。
本文饱含真意,一如作者言,“本以为时间可以冲淡人们的记忆,治愈人们心头的伤痛,然而,傅雷之死―一位坚守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文化人的傲然弃世,岂是时间这抔流沙所能轻易掩盖得了的?”魂兮归来—纪念著名翻译家傅雷弃世五十周年时至今日,确切地说,早在20世纪40年代,傅雷作为一代翻译大家的地位就已经确立。
然而,在对傅雷的生平事迹做了一番梳理之后,我们似乎发现,傅雷走上文学翻译的道路,乃至后来终生以文学翻译为业,恐怕并非出自他的初心。
以傅雷的才情、学养和学术造诣,再加上合适的机会,他也许更倾向于选择走美术史家的道路,做一名艺术哲学家。
那样的话,中国就很可能会失去一位翻译192大家,多一位杰出的艺术哲学家。
这一特殊的背景对我们认识翻译家傅雷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使得傅雷区别于许多其他翻译家的深层原因。
翻译家傅雷首先是一名知识分子,而且是一名(如上所述)怀有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想的知识分子。
在他无缘庙堂、未能直面公众一吐心中抱负时,他选择了翻译。
他把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武器和手段,抒发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倾吐他对家国遭遇战乱的忧伤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传递振奋民族精神的希望和能量。
傅雷翻译风格分析
傅雷讲稿一.神似说傅雷先生有一句座右铭: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重神似不重形似也是他翻译思想中的核心部分"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
但当时新文化所推崇的白话文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只能达意,不能传情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为了再现原作生动的内容!时空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傅雷认为,非杂揉各地方言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和文言关键在于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碎。
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行话、文言和旧小说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言流畅。
傅雷的神似说的内涵,是以美学理论和艺术哲学原理作指导,在大量优秀的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集众家神似说之大成,神似说也成为中国翻译思想史上继信达雅说之后的又一伟大理论。
傅雷先生的神似翻译理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求信本质,同时也是创新。
有人说神似理论超越并颠覆了中国传统翻译界遵循的求信理念,更加客观地给出了翻译现象的本质,理论意义重大"第一,神似翻译理论是中国翻译标准观念的质的飞跃,是对求信观念的颠覆和超越。
”“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
神似说提倡在尊重译本与原作的背景差异前提下,放弃了对原文翻译绝对遵从,在翻译时要做到“得其精而忘粗”在其内而忘外就使中国的翻译标准观出现从案本到求信之间的明显转变,颠覆和超越了主导中国翻译界的求信观念。
二.傅译风格的主要特点行文流畅,用词丰富,色彩变化1.行文流畅傅雷在《翻译经验点滴》中说: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使我长年感到苦闷"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西方人的距离多么远"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要不在精神上彻底融化,光是硬生生的照字面搬过来,不但原文完全丧失了美感,连意义都晦涩难解,叫读者莫名其妙"这不过是求其达意,还没有谈到风格呢"原文的风格不论怎么样,总是统一的,完整的;译文当然不能支离破碎"东西方文字之间无论是在句法,构词,修辞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距,翻译旨在用本国的文字表达外国译者的意思,但是决不是将外国文字生硬地转化为本国文字那样简单"译者要打破原文的结构,语法,句法,修辞等等,先取其意,然后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在符合原文风格的前提下,用流畅的汉语进行翻译"2.用词丰富傅雷翻译时最忌讳刻板单调,曾经说:/我的文字素来缺少生动活泼,我很怕译的巴尔扎克流于公式刻板的语句傅雷的这段话当然是自谦之词,也是他对翻译的一个评判标准"从傅雷的译著中,我们不难看到,傅雷非常注意用词的生动活泼,避免多次使用同个词,尤其是在翻译5高老头6的时候,每个字都凝结了他的心血"读过巴尔扎克原文作品的人可能会发现,巴尔扎克的行文有时会有些累赘,前后句子有时会出现重复现象,因此如果总是用同一个句式或者是同一个词进行处理,就会使译文显得罗嗦,累赘,傅雷先生常常是用一些短小精悍的句子或者四字成语来表达,使之言简意赅,生动活泼,这样既如实地传递了巴尔扎克的原文风格,又避免了罗嗦,使读者读起来津津有味。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作者:周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9期摘要:作为中国当代翻译史上重要的翻译家,傅雷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大量伟大的译作,更宝贵的是其翻译经验和翻译思想。
本文简要陈述了其主要翻译思想,并对其中重要的翻译思想加以分析和评述,以期加深译者对其翻译思想精髓的理解。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神似与形似;评述作者简介:周岷(1983-),男,四川成都人,文学硕士,讲师。
现任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基础课教学部英语专职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9--02傅雷(1908---1966)是我国当代翻译史上一位重要的翻译家。
傅雷1908年出生与上海,幼时丧父,在母亲严厉的家教下成长起来。
13岁就开始在天主教会办的徐汇公学学习,攻并开始读法文。
1927年赴法留学,在巴黎大学的文科和卢佛美术史学院学习。
其良好的法文基础和受法国文化的熏陶为其以后的翻译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20年代末起,他就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字的翻译介绍工作。
数十年的奋发不辍和比较全面、良好的艺术修养,使他的译作达到近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在中国当代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1](386)傅雷一生翻译过很多重要的作品,其中以翻译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著名法国作家的作品为主,其中就包括翻译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1934年译),《弥盖朗其罗传》(1935年译)和《贝多芬传》(1946年译)等三部重要人物的传记。
[2](33)傅雷翻译思想的精髓就体现在他翻译的这些作品当中。
傅雷是主张“翻译重在实践”的翻译家,几乎没有什么系统的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本文与其说是谈其主要翻译思想,还不如说是谈他的翻译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他自己谈到的译论方面的问题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再加上两封书信”:一、致林以亮论翻译书(约写于1951年4月5日,发表于《翻译论集》香港三联书店1981年版)二、《高老头》重译本序(写于1951年9月)三、翻译经验点滴(原载《文艺报》1957年第十期)四、论文学翻译书(写于1963年1月6日,原载《读书》杂志1979年第三期)[3](195)从上述四篇“译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见到其翻译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点:重神似不重形似与翻译的重临似画说,中西方语言与思维差异及汉语文言、白话与方言问题以及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傅雷)翻译理论解析
Life
1934: Vie de Tolstoi by Rolland《 托尔 斯泰传》 1934: Vie de Michel-Ange by Rolland 《米开朗基罗传》 1942: Vie de Beethoven by Rolland 《贝多芬传》 1949: Eugé nie Grandet by Balzac 《欧也妮· 葛朗台》 1950: Le Pè re Goriot by Balzac 《 高老头》 1953: Colomba by Mé rimé e(梅里 美)《嘉里美科隆巴》 1953: Jean-Christophe by Rolland 《约翰· 克里斯朵夫》 1963: Philosophie de l'art by Taine Persondata 丹纳《艺术哲学》
1931 translate French literature and develop his own style, the "Fu Lei style," and his own translation theory
1932 got married to his cousin(his wife and secretary), two sons Fou Ts'ong, a world-renowned pianist, and Fou Min, a special-class English teacher 1957--1965 labled as rightsit , the couple commited suicide at home His family letters to his son Fou Ts'ong, were published posthumously(死后出版) and have become a bestseller in China.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傅雷是中国翻译界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态翻译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跨学科的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诠释傅雷的翻译思想,探讨其翻译理念、原则和方法在生态翻译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生态翻译学起源于21世纪初,其核心观点是翻译生态环境是翻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强调译者在此生态环境中的适应和生存。
目前,生态翻译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但其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填补空白的意义。
傅雷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高老头》中。
他强调译者的责任和使命,认为翻译应该是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后的创造性再现。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傅雷的翻译思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诠释:傅雷在《高老头》中强调了翻译生态环境对翻译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译者不仅要深入了解原作的创作背景、作者意图等,还要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需求,以实现译作与原作的和谐统一。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生态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强调译者在其中进行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傅雷在《高老头》中提倡译者的创造性再现,认为译文应该是译者对原作深刻理解后的再次表达。
在生态翻译学中,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译者被视为生态翻译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其主观能动性对翻译的适应性选择和创造性再现具有决定性作用。
傅雷在《高老头》中提出“适应”与“选择”的概念,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原作进行适应,并在此过程中进行选择。
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与“选择”是针对译者的行为提出的,译者在生态环境中进行适应,并对适应的策略进行选择,进而产生译文。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翻译视为一种生态现象,强调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互动。
傅雷的翻译思想在生态翻译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生态翻译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傅雷的翻译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傅雷在《高老头》中强调了翻译生态环境的作用,这与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
张谷若、傅雷、严复翻译思想
1. 张谷若翻译思想关于翻译的理论,张先生是不大发表的,他认为“理论人人可有,而且对于同一内容(甚而对于同一名词),见解可以各人不同。
”从这句话笔者体会到三种意味:第一,他看到翻译理论具多样性,因人而异。
第二,他对于80年代的翻译理论不十分感兴趣,还没有看到一种自己愿意信奉的理论。
对于理论高明,而译技蹩脚的空头理论家,他向来颇为不屑,认为“托之空言,不如见之实行。
”(王寿兰,1989:450)第三,他点出意义常具不确定性,这和当前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有相似之处,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使高明的翻译具有了艺术的特征。
如果所有意义都是确凿无疑的,翻译艺术也就不复存在了。
张谷若于1980年在《翻译通讯》上著文,曰“地道的原文,地道的译文”,明明白白地说:“原来是地道的语言文字,翻译时也要译成地道的语言文字。
”其实,这个原则,早在30年代始译哈代时,他就明确提出了。
1934年12月,他在《德伯家的苔丝》译者序中说:“我译这本书的理想,是要用道地的中文,译原来道地的英文。
”孙致礼评价道,“从30年代到80年代,张谷若的‘地道的译文’一直是中国翻译界的主导思想。
跟张谷若一样,朱生豪、傅东华、杨必等翻译家都力求以‘地道的译文’为翻译目标,他们的译文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为在中国普及英美文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见孙迎春,2004:序二)可见,“地道”是一种朴素而实用的理论原则,容易被人认识和接受,具有一语中的的科学品格。
如果话说了一箩筐,没有一句说到点子上,即便是特别系统,也不能认为具有科学性特征。
The stage of mental comfort to which they had arrived at this hour was one wherein their souls expanded beyond their skins, and spread their personalities warmly through the room. ( Hardy, 1996: 25 )他们那时正达到了欢畅的阶段,所以都觉得神舒心畅,超脱形骸,满眼生花,满室生春。
从“传神写照”解读傅雷的翻译“神似论”
从“传神写照”解读傅雷的翻译“神似论”张伟【摘要】从“神似”一词的源头“传神写照”的辩证和阐释上来看,傅雷的“神似论”是建立在绘画艺术主观审美感受基础上的一种翻译评论,实际上是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美学要求。
傅雷的翻译经验和主张反映了他的翻译实践与“传神写照”的理念不谋而舍,印证了艺术需以“形”写“神”,方能“形”、“神”兼备的必然规律。
%The origin of "spiritual resemblance" is "Chuan Shen Xie Zhao" (lifelike portrait). Fu's "spiritual resemblance theory" of translation is based on subjective aesthetic feeling in painting art and makes a higher aesthetic request to the translator. Fu's translation experience and thought show that his translation practice agrees with "Chuan Shen Xie Zhao" (lifelike portrait) and proves that "spiritual resemblance" is achieved by means of form resemblance.【期刊名称】《武陵学刊》【年(卷),期】2012(000)006【总页数】3页(P124-126)【关键词】“神似论”;傅雷;“传神写照”;顾恺之【作者】张伟【作者单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国语学院,广东深圳518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一“传神写照”的来源及影响“传神写照”最早见于《晋书》中《顾恺之传》:“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
论翻译傅雷:“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
论翻译傅雷:“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鄙人对自己译文从未满意,苦闷之处亦复与先生同感。
传神云云,谈何容易!年岁经验愈增,对原作体会愈增,而传神愈感不足。
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
——傅雷论翻译书文 | 傅雷罗新璋(原载《读书》1979年3期)新璋先生:大扎并尊译稿均陆续收到。
René与Atala均系二十一二岁时喜读,归国后逐渐对浪漫派厌倦,原著久已不翼而飞,无从校阅,尚望惠寄。
惟鄙人精力日衰,除日课外尚有其他代人校订工作,只能排在星期日为之,而友朋见访又多打扰,尊稿必须相当时日方能细读,尚盼宽假为幸。
鄙人对自己译文从未满意,苦闷之处亦复与先生同感。
传神云云,谈何容易!年岁经验愈增,对原作体会愈增,而传神愈感不足。
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
况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此两种mentalité殊难彼此融洽交流。
同为métaphore,一经翻译,意义即已晦涩,遑论情趣。
不若西欧文字彼此同源,比喻典故大半一致。
且我国语体文历史尚浅,句法词汇远不如有二三千年传统之文言;一切皆待文艺工作者长期摸索。
愚对译事看法实甚简单: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又须能朗朗上口,求音节和谐;至节奏与tempo,当然以原作为依归。
尊札所称“傅译”,似可成为一宗一派,愧不敢当。
以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而论,自问与预定目标相距尚远。
先生以九阅月之精力抄录拙译,毅力固可佩,鄙人闻之,徒增愧恧。
惟抄录校对之余,恐谬误之处必有发现,倘蒙见示,以便反省,无任感激。
数年来不独脑力衰退,视神经亦感疲劳过度,往往眼花流泪,译事进度愈慢,而返工愈多:诚所谓眼界愈高,手段愈绌,永远跟不上耳。
至于试译作为练习,鄙意最好选个人最喜欢之中短篇着手。
一则气质相投,容易有驾轻就熟之感;二则既深爱好,领悟自可深入一层;中短篇篇幅不多,可于短时期内结束,为衡量成绩亦有方便。
傅雷的翻译思想
二.重译者
文学的对象既然以人为主,人生经验不丰富,就不 能充分体会一部作品的妙处。而人情世故是没有具 体知识可学的。所以我们除了专业修养,广泛涉猎 以外,还得训练我们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平 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切,才能 亦步亦趋地跟在伟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诉说 给读者听
------《傅雷论翻译》
译前阶段——
首先,傅雷强调要审慎选择原作。傅雷选择原作的标准 是:原作要与译者性格相近,气质相投,译者喜爱。 译中阶段——
以表达原作信息时,傅雷又提出在翻译中要“采用西洋 长句”,“创造中国语言,加多句法变化”,使中国读者体 会到异国文化的魅力。可见,傅雷提倡的再创造,既不是完 全保留“形式”的“欧化”语言,又不是独具“神韵”的 “归化”语言,而是两者的统一,即原作的神味与中国的流 利,和谐地融为一体。
翻译巨匠傅雷
1
简单介绍
2
主要作品
3
独特的翻译理论
4
创新的翻译风格
生平简介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一代翻译 巨匠,中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 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他几乎译遍法国 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 要作品,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 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20世纪60 年代初,因翻译巴尔扎克作品的卓越贡献,成为 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会员。
语言风格
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一霎时,波尔多斟遍了,饭桌上大家提足精神,越来越开心。粗野疯狂 的笑声夹着各种野兽的叫声。博物院管事学巴黎街上的一种叫卖声,活像 猫儿叫春。立刻八个声音同时嚷起来:
“磨刀哇!磨刀哇!” “鸟栗子呕!” “卷饼 ,太太们,卷饼 !” “修锅子,补锅子!” “船上来的鲜鱼呕!鲜鱼呕!” “有旧衣服,旧金线,旧帽子卖 ?” “甜樱桃啊甜樱桃!” 最妙的是皮安训用鼻音哼的“修阳伞哇”! 几分钟之内,哗哩哗啦,沸沸扬扬,把人脑袋都胀破了。你一句,我一 句,无非是瞎说八道,像一出大杂耍。
傅雷与翻译
——王晴 15级翻译
2021/6/16
1
•1.傅雷认为翻译工作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强调翻译工作者必 须认真了解对方(指原著及原著作者等)和了解自己,必须 加强自身的学识修养。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版)》
“由于我热爱文艺,视文艺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不但把损害艺术品看作像歪 曲真理一样严重,并且介绍一件艺术品不能还它一件艺术品,就觉得不能容忍,所以 态度不知不觉的变得特别郑重,思想变得很保守。译者不深刻的理解、体会和感 受原作,决不可能叫读者理解、体会与感受。”
“文学既以整个社会整个人为对象,自然牵涉到政治、经济、哲学、科学、 历史、绘画、雕塑、建筑、音乐,以至天文地理、医卜星相,无所不包。”......
“文学的对象既然以人为主,人生经验不丰富,就不能充分体会一部作品的妙 处。而人情世故是没有具体知识可学的。所以我们除了专业修养,广泛猎涉以外, 还得训练我们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平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 切,才能亦步亦趋的跟在伟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诉说给读者听。因为文学 家是解剖社会的医生,挖掘灵魂的探险家,悲天悯人的宗教家,热情如沸的革命 家;所以要做他的代言人,也得象宗教家般的虔诚,象科学家般的精密,象革命 志士一般的刻苦顽强。”
2021/6/16
4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
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 《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 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 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
C
3.这支奏鸣曲,还有《哀格蒙特》的总谱,直到他的钢琴协奏曲及《降E调协奏曲》(作品第
浅谈傅雷翻译思想的艺术内涵.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0(3:367-369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8-06,10(3:367-369浅谈傅雷翻译思想的艺术内涵罗立斌(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81摘要:傅雷是中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深厚的艺术家。
傅雷的主要翻译理论深受艺术的影响。
“重神似不重形似”理论无论是命名还是实质都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以艺术修养为根本”理论直接论述了翻译与艺术的紧密关系,傅雷高超的艺术鉴赏力、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艺术人格对其翻译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理论与艺术的行云流水、绘画的用笔丰富和色彩变化一一对应,把翻译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艺术;法国文学;西方文明史中图分类号:J03;H159;H3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9713(200803-0367-03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有32部译著存世,以译著宏富,译笔优美著称。
傅雷还是一位有着深厚造诣的艺术理论家。
他在音乐与绘画领域的修养丝毫不比他的文学修养逊色。
翻译与艺术同行,傅雷把翻译当成一门艺术。
本文从分析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入手,试图发掘出蕴含在这些翻译思想中的艺术内涵。
一、重神似不重形似1951年9月,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6]。
在1963年1月6日致罗新璋的信里,傅雷明确提出了翻译要“重神似不重形似”。
在最大限度“保持原文句法”的基础上,将原作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准确地传达出来。
他的“神似说”是“神似”与“形似”的辩证统一。
“神似说”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
首先,“神似”二字是从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借鉴来的。
东晋顾恺之在人物画中首先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北宋晁补之在他的诗里也写道“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7]。
翻译思想_翻译理论_以傅雷_严复为例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 PLA U n ive rsity o f F oreign Language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77∃
翻译思想 翻译理论
! ! ! 以傅雷、严复为例 黄忠廉
(黑龙江大学俄语语言文学研究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 第 5期
黄忠廉 ∀ 翻译思想 翻译理论
∃ 79∃
译思想家吗? 不是。翻 译思想 家除了 深入研 究翻 译、提出独到的见解外, 还要使自己的思想自成体 系, 即使之系统化, 这样才能成为翻译思想家。
为什么说翻译思想称不上翻译理论呢? 翻译理 论是从翻译中概括出来的系统的知识和原理, 翻译 家的几点想法并不成系统。肖红、许钧 ( 2002) 认 为: 傅雷是 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 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 国内翻译界对他已有不少研 究, 但大都囿于某一个侧 面。 这表明: 第一, 傅 雷只是翻译家; 第二, 对其研究尚未形成理论。正 如严复说了只言片语之后, 也没有再深入阐发, 倒 是留下许多空间给后人。后人可以史海钩沉, 总结 理论, 但那已不是严复的理论, 而是严复翻译思想 在翻译理论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贡献。
与傅雷不同, 严复的翻译思考则是另一种待 遇。他的 信达雅 三字说, 历经百年, 因众多名 家推崇, 俨然成了 翻译理论 , 严复自然成了翻 译理论家。请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
( 6) 我国最 著名的理 论, 当 推严复 译 ∋天演 论 ( 时所提出的 信、达、雅 的理 论。 ( 张树 柏,
19 84 )
( 14) 信达雅作为翻译理论, 并不能构成一个 完整的翻译理论体系。 ##的傅雷, 不但在翻译实 践中贯彻一条艺术的路线, 而且所提出的翻译理论 也带有明显的艺术特色。 (王宏印, 2003: 116)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分析其翻译理论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分析其翻译理论朱紫薇41204333摘要:傅雷是我国著名的、艺术造诣极深的、卓有成效的翻译家,其有翻译哲学思想和“神似论”等翻译理论,傅雷先生也是多产的翻译实践家。
本文将结合傅雷先生的译著《幸福之路》分析其翻译理论思想和理论。
关键词:傅雷;罗素;《幸福之路》;翻译哲学思想;神似论一、引言傅雷是中国一代译界巨匠,也是正直的作家、严谨的艺术家和教育家。
在中国20世纪中国翻译史上,傅雷和他留下的一流译著和深邃的翻译思想成为一座永久伫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丰碑。
他用毕生心血翻译了33 部文学作品,凝结成了长达15 卷、共500 余万字的《傅雷译文集》,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座高峰。
傅雷翻译的《幸福之路》,其原著作者是二十世纪英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伯兰特·罗素;该译著收录在《傅雷译文集(第十四卷)》当中。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前途命运深切关注是罗素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而对自由和幸福这两个人类基本生存价值的探讨就成了罗素为大众而写的通俗著作的主题。
他对人类走向自由和幸福的必由之路的研究就是通过他大量的关于社会、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著述表达出来。
罗素自己曾经坦言,他的非哲学的通俗著作不是以哲学家的身份写的,而是以遭受世界苦难现状的普通人的身份写的,他谋求的乃是改善世界的生存状况,表达出世人谋求自由和幸福的心声。
《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写于1930年。
罗素在该书中讨论了各种常见的问题,如生存竞争、烦闷、嫉妒、疲劳等等,并阐述了自己认为可以避免的方式。
在本书中,罗素不依任何高深的学说,而是把一些经由他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证实过的通情达理的意见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献给读者的方子,希望无数感到郁闷的男男女女,能够在此找到他们的病案和逃避之法,能够凭着适当的努力变得幸福。
傅雷先生的精湛翻译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光彩。
二、《幸福之路》中傅雷的翻译哲学思想傅雷翻译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在于他的翻译艺术哲学思想。
论傅雷_神似_翻译理论的价值[1]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3期 1999年7月论傅雷“神似”翻译理论的价值田金平提要 本文阐述了傅雷的“神似论”及“神似”与“形似”的辩证关系,认为“神似”即“传神达意”,“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神似与形似应浑然一致,不能取一方而舍另一方;不能两全时,应不拘泥于字面,死于句下,略于形色而得神气,即不求貌同,正由神合。
如此,方能再现原文精髓,再创文学艺术于译文之中。
关键词 形似 神似 文学翻译“神似”,亦即“传神”,顾名思义,就是传达原文的精神,通过文字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
《周易・说卦》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说及翻译,不妨套用这句话的格式:“神似者,妙语原文而为译者也。
”不同语言各有特色,有许多难以互译的地方,而翻译绝不是坐标似的“字当句对”,而是多层次的传神达意。
文学翻译尤其如此。
傅雷,一位毕生从事文学翻译创作的著名翻译家。
他视文学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不但把损害文学精品看作像歪曲真理一样严重,并且将介绍一部文学作品不能还原它本身,也认为难以容忍。
他深明文学翻译的甘苦,始终持着严谨、认真负责的翻译态度,他以自己的大量译作为印证,在严复的“信,达,雅”之外,另树一帜,标举“神似”,可谓我国翻译理论界的一个重大突破。
他切中了文学翻译的关键所在,把翻译从字句的推敲提到艺术的锤炼。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我国传统美学中“传神”这个重要观点,引入翻译理论,把对翻译理论的认识提到美学范畴,从而拓宽了翻译理论的研究领域,为后来翻译美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所以“神似”翻译观的提出,标志着几十年来我国翻译事业的巨大进步,翻译理论由一般化、抽象化走向专业化、具体化的开始。
客观地讲,傅雷的“神似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未尝不是对前人的成功经验,尤其是白话翻译30年来在传神方面所做努力的总结。
但傅雷没有停留在此不前,他的成绩在于他解释了为什么文学翻译应侧重于“神似”;他还详细阐述了达到“神似”译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傅雷的翻译思想之管见
2452020年30期总第522期ENGLISH ON CAMPUS傅雷的翻译思想之管见文/牛云凤 刘 洁一位翻译工作者,他最大的希望便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来唤醒沉睡的中国,在精神上鼓舞人民站起来。
他的翻译思想也随着国家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他于1927年看到了祖国遭受列强侵略,民不聊生,内心颓废,他内心极感苦闷,怀着靠学术挽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只身赴法留学,去探寻人生的真谛。
到了法国他更加感受到自己民族在他国所受到的歧视,更加发奋努力学习。
他主攻艺术理论,希望从中学到至善至美的真理,去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
第二个阶段,是1931年回国以后,他满腔抱负希望能报效祖国,但是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
他性格执拗不肯低头,每日闭门翻译书籍,献身于法国的文学翻译事业。
当时正处于日本侵华,发动九一八事件,而国内军阀连年混战,人民痛苦不堪。
在内忧外患之时,傅雷翻译了三名人传,他翻译的这三传的目的是希望陷入苦闷、希望寻求救国之路的中国年轻人能够从中感受到一丝救国的希望,与黑暗势力做斗争。
第三个阶段,是解放以后,他立志于为社会主义而效忠。
他主要从事巴尔扎克的著作。
“他主要是考虑到政治问题,当时国内的情况,翻译巴尔扎克最安全,……他翻了,也很喜欢。
”的确,这个时代翻译巴尔扎克的作品最安全,因为他的作品得到过马克思的首肯。
在他的晚年,他研究巴尔扎克到了非常痴狂的地步,希望尽自己的绵力能够充分剖析他的心路历程。
然而,事与愿违,他的美好愿望还未实现,便与世长辞了。
四、傅雷的翻译思想1.以读者为导向进行选材。
傅雷具有很强的读者倾向,他能够考虑到读者的切实要求,他的翻译选材、翻译过程、出版等都充分考虑了读者的存在。
从选材上讲,他会选择那些具有时代精神,能够对大众具有教育意义的著作。
而且,傅雷认为最好选择自己喜欢和内容熟悉的作品。
我们可以看出一位翻译家对自己的翻译作品选材是多么考究,他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和思考。
傅雷 翻译理论赏析
主要作品
巴尔扎克、罗曼 罗兰 巴尔扎克、罗曼·罗兰
《亚尔培萨伐尤》,1946年,1949年; 亚尔培萨伐尤》 年 年 欧也妮·葛朗台 葛朗台》 《欧也妮 葛朗台》,1949年; 年 高老头》 《高老头》,1950年; 年 贝姨》 《贝姨》,1951年,1954年; 年 年 邦斯舅舅》 《邦斯舅舅》,1952年,1953年; 年 年 夏培尔上校》 《夏培尔上校》,1954年; 年 雨儿胥·米露埃 米露埃》 《雨儿胥 米露埃》,1956年,1958年; 年 年 搅水女人》 《搅水女人》,1962年,1979年;7年; 年 赛查·毕皮罗托衰记 毕皮罗托衰记》 《赛查 毕皮罗托衰记》,1989年; 年 巴尔扎克全集》 《巴尔扎克全集》年); 约翰·克里斯多夫 克里斯多夫》 《约翰 克里斯多夫》,1937年。 年 贝多芬传》 《贝多芬传》 米开朗琪罗传》 《米开朗琪罗传》 托尔斯泰传》 《托尔斯泰传》
生平
日出生于江南望族, 出 生:1908年4月7日出生于江南望族,因出生时哭声洪 年 月 日出生于江南望族 亮,长辈们便以“雷”为名,以“怒安”为字。 长辈们便以“ 为名, 怒安”为字。
教 育:1924年,因反迷信反宗教,为徐汇公学开除,考 年 因反迷信反宗教,为徐汇公学开除,
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 入上海大同大学附属中学; 1925年,在大同大学附中参加“五卅”运动,上 年 在大同大学附中参加“五卅”运动, 街游行讲演,控诉帝国主义的血腥暴行; 街游行讲演,控诉帝国主义的血腥暴行; 1928年开始留法四年; 年开始留法四年; 年开始留法四年 1931年秋回国后,傅雷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 年秋回国后, 年秋回国后 介绍工作, 介绍工作,译作丰富
傅雷的翻译理论
二、材料理解: 材料理解:
傅雷与翻译
C
3.这支奏鸣曲,还有《哀格蒙特》的总谱,直到他的钢琴协奏曲及《降E调协奏曲》(作品 第73号,1809),精湛的技巧表现英雄气势,仿佛千军万马奔腾而过。 Z 4.在《埃格蒙特序曲》,直至《降E大调钢琴协奏曲》(作品第七十三号,1809年),连技巧 的弦耀都是壮烈的,仿佛千军万马在奔腾。X 5.从《埃格蒙特序曲》,到他的钢琴协奏曲,再到《降E大调协奏曲》(作品第七十三 号,1809年),高超的技巧显示着英雄的壮烈,好似有千军万马奔腾而过。 L
——《傅雷的神似论中美的移植—显性翻译和隐性翻译》
‚神似‛论
• 傅雷先生对‚神似‛还有一些更为详细的解释:‚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 硬拗口之病;又须能琅琅上口,求音节和谐;至节奏与tempo,当然以原作为归 依‛、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 自非死抓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即使最优秀的译文,其韵 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 不及则勿过于不及‛、‚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 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 辞的弊病了。‛
傅译《幸福之路》
原作:I remenber two old ladies, both typical of certain aspects of the period, whom I knew well in my youth. One was a Puritan and the other a Voltairean.The former regretted that so much poetry deals with love, which, she maintained, is an uninteresting subjest. The latter remarked: "Nobody can say anything against me,but I always say that it is not so bad to break the seventh commandment as the sixth, because at any rate it requires the consent of the other party."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Translation Theory
“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傅雷
Recreate the original work and makes it be the translators' work. 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化为我有。
The true brightness is not without any darkness, but it will never be covered by it. The true hero is not without any humble feelings, but he will never be subdued by them.
Fu Lei translated over 30 foreign literary works , mainly are French works. Balzac took 15 of them.
Life
1934: Vie de Tolstoi by Rolland《 托尔 斯泰传》
1934: Vie de Michel-Ange by Rolland 《米开朗基罗传》
1931 translate French literature and develop his own style, the "Fu Lei style," and his own translation theory
1932 got married to his cousin(his wife and secretary), two sons Fou Ts'ong, a world-renowned pianist, and Fou Min, a special-class English teacher
Excellent in painting and music
Life
1908 Born near Shanghai 4 years Studied art and art theory in France and traveled to Switzerland, Belgium, Italy
1931teach in Shanghai Fine Arts School and also work as a journalist and art critic
傅雷
傅雷
11 2 33 4 4
Life Translation Theory Fu Lei Home Letters
Comments
1.Life
1908.4.7—1966.9.3
a
Courtesy name 字 -- Nu'an 怒安
Pseudonym 号 -- Nu'an 怒庵
An translator, artistic theoretician as well as a connoisseur(艺术鉴赏家) of arts
-- preface of Jhon Christopher
真正的勇士不是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 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蒙蔽;真正的光明 不是没有黑暗,只是永不被黑暗所遮蔽 .
After reading that, I found my conviction that Handel’s music, specially his oratorio is the nearest to the Greek spirit in music strengthened.His optimism, his radiant poetry, which is as simple as one can imagine but never vulgar。
1957--1965 labled as rightsit , the couple commited suicide at home
His family letters to his son Fou osthumously(死后出版) and have become a bestseller in China.
1942: Vie de Beethoven by Rolland 《贝多芬传》
1949: Eugénie Grandet by Balzac 《欧也妮·葛朗台》
1950: Le Père Goriot by Balzac 《 高老头》
1953: Colomba by Mérimée(梅里 美)《嘉里美科隆巴》
读了丹纳的文章,我更相信过去的看法不错:亨德尔的音 乐,尤其神剧,是音乐中最接近希腊精神的东西。他有那 种乐天的倾向,豪华的诗意,同时亦极尽朴素,而且从来 不流于庸俗。
Home letters
Concerned with human behavior, love and marriage and the pursuit of arts.
1953: Jean-Christophe by Rolland 《约翰·克里斯朵夫》
1963: Philosophie de l'art by Taine Persondata 丹纳《艺术哲学》
2.Translation Theory
spiritual resemblance(神似)
In terms of effect, translating is supposed to be like painting. What it sought for is not formal resemblance but spiritual resemblance. 以效果而论, 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 所求的不在形似而 是神似。
------傅雷 Translation should be quite easy if the translator retain the spirit of the source text by breaking the structure and nature of target language to present the nature of source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