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翻译理论评述
傅雷的“神似”翻译观析论
、
比喻句 的神 似翻译
在傅 雷译 文 绥 查 ・ 皮罗多盛 衰记 》 中 ,直接 的 比喻表达 就有 1 3 6 处 。我们将从 四个方 面分 析傅雷 对 比 喻句 翻译 的处 理方法 ,来认 识傅雷 的神似 翻译 观 。 1 . 喻体相 同 ,保 留比喻形象 法 语 中有很 多大众 化 的 比喻形象 ,与汉语 的喻 体相 同或 相近 ,能被读者 所理 解接 受 ,所 以我们 在 翻译 过程中尽可能尊重并保护原文的原貌。如 《 奏 查・ 皮罗多盛衰记》中,傅雷、穆木天和刘益庾不 同的翻译版 本: 例 1 . j ’a i t o u j o u r s 6 t 6 a s s i s e d a n s c e e o mp t o i r p a r t o u s l e s t e m p s c o m m e u n p a u v r e e h i e n d a n s s a n i c h e . 穆:因为我永远是时时刻刻地坐在那个账台那边,如同一条可怜的狗蹲在窝里一样。 傅 :因为我一 年四季坐 在账 台上 ,像一条可怜 的狗守着 它的窝一样 。 刘 :因为我一年 四季做账 台 ,活像 一条可怜 的看家狗守着 自己的窝 。 例2 . T u a s t o u j o u r s 6 t 6 d 6 i f a n t e e o mm e u n e e h a t t e 穆 :你 老是像一个 猫 子似地猜疑端 的哟 。 傅 :你 老是像猫 一样 多心 。 刘 :你 总是像 猫一样 多疑 。 上面的二组例句中,共同点就是中文翻译都保留法语中的喻体。如例 1 法文和中文 中都常见 “ 狗”守 护 “ 窝”的忠诚关系 ;例 2 原文和译文都利用 “ 猫”的形象表达谨慎 ,多疑的感情色彩。 2 . 喻体不 同 ,更换 比喻形象 同样由于法语和汉语之间存在着习惯上的差异 ,文化上的不同,通常表达相同的喻义 ,却采用不 同的 喻体 。所以, 在翻译过程中, 我们采用保存相同意义的比喻 , 改换其形象。如: 例 1 . a u mi l i e u d e c e p o i n t d ’o r g u e q u i , d a n s l a g r a n d e s y m p h o n i e d u t a p a g e p a r i s i e n , s e r e n c o n t r e v e l " s u l l e
傅雷翻译风格分析
傅雷讲稿一.神似说傅雷先生有一句座右铭: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
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重神似不重形似也是他翻译思想中的核心部分"傅雷曾指出: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
傅雷还提倡,再创造的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
但当时新文化所推崇的白话文仍处于有待完善的阶段,跟外国语文,在丰富变化上面差得太远,只能达意,不能传情不足以表达原文的内容和形式"为了再现原作生动的内容!时空的差异和语境的不同,傅雷认为,非杂揉各地方言不可,不妨使用旧小说套语和文言关键在于如何调和,使风格不致破碎。
傅雷创造性地采取了在白话文中加入方言、行话、文言和旧小说套语等办法来转达原文的风格和神韵,使之水乳交融,语言流畅。
傅雷的神似说的内涵,是以美学理论和艺术哲学原理作指导,在大量优秀的翻译实践的基础上,博采众长,集众家神似说之大成,神似说也成为中国翻译思想史上继信达雅说之后的又一伟大理论。
傅雷先生的神似翻译理论,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求信本质,同时也是创新。
有人说神似理论超越并颠覆了中国传统翻译界遵循的求信理念,更加客观地给出了翻译现象的本质,理论意义重大"第一,神似翻译理论是中国翻译标准观念的质的飞跃,是对求信观念的颠覆和超越。
”“信”指意义不背原文,即是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
神似说提倡在尊重译本与原作的背景差异前提下,放弃了对原文翻译绝对遵从,在翻译时要做到“得其精而忘粗”在其内而忘外就使中国的翻译标准观出现从案本到求信之间的明显转变,颠覆和超越了主导中国翻译界的求信观念。
二.傅译风格的主要特点行文流畅,用词丰富,色彩变化1.行文流畅傅雷在《翻译经验点滴》中说:琢磨文字的那部分工作尤其使我长年感到苦闷"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西方人的距离多么远"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要不在精神上彻底融化,光是硬生生的照字面搬过来,不但原文完全丧失了美感,连意义都晦涩难解,叫读者莫名其妙"这不过是求其达意,还没有谈到风格呢"原文的风格不论怎么样,总是统一的,完整的;译文当然不能支离破碎"东西方文字之间无论是在句法,构词,修辞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距,翻译旨在用本国的文字表达外国译者的意思,但是决不是将外国文字生硬地转化为本国文字那样简单"译者要打破原文的结构,语法,句法,修辞等等,先取其意,然后按照中文的表达习惯,在符合原文风格的前提下,用流畅的汉语进行翻译"2.用词丰富傅雷翻译时最忌讳刻板单调,曾经说:/我的文字素来缺少生动活泼,我很怕译的巴尔扎克流于公式刻板的语句傅雷的这段话当然是自谦之词,也是他对翻译的一个评判标准"从傅雷的译著中,我们不难看到,傅雷非常注意用词的生动活泼,避免多次使用同个词,尤其是在翻译5高老头6的时候,每个字都凝结了他的心血"读过巴尔扎克原文作品的人可能会发现,巴尔扎克的行文有时会有些累赘,前后句子有时会出现重复现象,因此如果总是用同一个句式或者是同一个词进行处理,就会使译文显得罗嗦,累赘,傅雷先生常常是用一些短小精悍的句子或者四字成语来表达,使之言简意赅,生动活泼,这样既如实地传递了巴尔扎克的原文风格,又避免了罗嗦,使读者读起来津津有味。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
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作者:周岷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9期摘要:作为中国当代翻译史上重要的翻译家,傅雷为后人留下的不仅是大量伟大的译作,更宝贵的是其翻译经验和翻译思想。
本文简要陈述了其主要翻译思想,并对其中重要的翻译思想加以分析和评述,以期加深译者对其翻译思想精髓的理解。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神似与形似;评述作者简介:周岷(1983-),男,四川成都人,文学硕士,讲师。
现任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基础课教学部英语专职教师。
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2013)-19--02傅雷(1908---1966)是我国当代翻译史上一位重要的翻译家。
傅雷1908年出生与上海,幼时丧父,在母亲严厉的家教下成长起来。
13岁就开始在天主教会办的徐汇公学学习,攻并开始读法文。
1927年赴法留学,在巴黎大学的文科和卢佛美术史学院学习。
其良好的法文基础和受法国文化的熏陶为其以后的翻译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从20年代末起,他就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字的翻译介绍工作。
数十年的奋发不辍和比较全面、良好的艺术修养,使他的译作达到近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在中国当代翻译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1](386)傅雷一生翻译过很多重要的作品,其中以翻译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等著名法国作家的作品为主,其中就包括翻译罗曼·罗兰的《托尔斯泰传》(1934年译),《弥盖朗其罗传》(1935年译)和《贝多芬传》(1946年译)等三部重要人物的传记。
[2](33)傅雷翻译思想的精髓就体现在他翻译的这些作品当中。
傅雷是主张“翻译重在实践”的翻译家,几乎没有什么系统的成体系的翻译理论。
本文与其说是谈其主要翻译思想,还不如说是谈他的翻译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他自己谈到的译论方面的问题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再加上两封书信”:一、致林以亮论翻译书(约写于1951年4月5日,发表于《翻译论集》香港三联书店1981年版)二、《高老头》重译本序(写于1951年9月)三、翻译经验点滴(原载《文艺报》1957年第十期)四、论文学翻译书(写于1963年1月6日,原载《读书》杂志1979年第三期)[3](195)从上述四篇“译论”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见到其翻译的主要观点,概括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三点:重神似不重形似与翻译的重临似画说,中西方语言与思维差异及汉语文言、白话与方言问题以及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分析其翻译理论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对其翻译理论的分析摘要:傅雷一名极为著名的中国翻译巨匠,同时,他正直而又严谨,十分受人尊敬。
他的相关翻译理论,类似于翻译哲学思想以及他的“神似论”也广为流传。
他作为一名翻译巨匠,他在严谨的同时极为勤奋,他的一生翻译出了许多的作品。
本文将从傅雷先生的《幸福之路》这一译著出发,对傅雷先生的翻译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关键词:傅雷;《幸福之路》;翻译哲学思想;一、引言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此外,傅雷先生在其他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他也是一名作家、艺术家与教育家。
在20世纪傅雷先生所生活的那一时代,傅雷先生留下了他一生的心血、一生的译作、还有他广为流传的翻译理论等,他正直的人品以及他一生的著作,都在翻译史上为后人留下了难以逾越的高峰。
傅雷先生呕心沥血,用了一生的时间翻译了共计33 部文学作品,编著出了《傅雷译文集》,这部作品共500 余万字、长约15 卷。
傅雷先生的这部作品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带有传奇色彩的翻译巨著。
傅雷先生翻译的《幸福之路》这一文学作品,《幸福之路》这一文学著作的作者是伯兰特·罗素,作为二十世纪英国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幸福之路》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幸福之路》这一作品的译作收录在《傅雷译文集(第十四卷)》之中。
罗索是一位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因而他有着范仲淹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对全人类的命运的前途有着深刻的重视,所以为追求人类的自由和幸福是作家为一般性著作的代表性的话题。
罗索通过他的著作,通过他关于社会各个方面研究以及著述表达出他对于人类通向自由、通向幸福的道路的研究。
他说过,他并没有以哲学家的角度写那些并不是哲学的主题通俗的作品,而是站在一名普通人的角度上,用普通人所遭遇的苦难所写出的作品,他所追求的是改善普通人的生存环境,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想替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发出他们追求自由、向往幸福的呼声。
《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写于1930年。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傅雷是中国翻译界的一位杰出代表,他的翻译思想对中国的翻译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生态翻译学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跨学科的翻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从生态翻译学角度诠释傅雷的翻译思想,探讨其翻译理念、原则和方法在生态翻译学中的体现与应用。
生态翻译学起源于21世纪初,其核心观点是翻译生态环境是翻译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强调译者在此生态环境中的适应和生存。
目前,生态翻译学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但其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傅雷翻译思想的生态翻译学诠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填补空白的意义。
傅雷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其著作《高老头》中。
他强调译者的责任和使命,认为翻译应该是对原作进行深刻理解后的创造性再现。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傅雷的翻译思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诠释:傅雷在《高老头》中强调了翻译生态环境对翻译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译者不仅要深入了解原作的创作背景、作者意图等,还要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需求,以实现译作与原作的和谐统一。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生态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强调译者在其中进行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傅雷在《高老头》中提倡译者的创造性再现,认为译文应该是译者对原作深刻理解后的再次表达。
在生态翻译学中,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凸显,译者被视为生态翻译环境中的重要因素,其主观能动性对翻译的适应性选择和创造性再现具有决定性作用。
傅雷在《高老头》中提出“适应”与“选择”的概念,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原作进行适应,并在此过程中进行选择。
生态翻译学中的“适应”与“选择”是针对译者的行为提出的,译者在生态环境中进行适应,并对适应的策略进行选择,进而产生译文。
生态翻译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翻译视为一种生态现象,强调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互动。
傅雷的翻译思想在生态翻译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为生态翻译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傅雷的翻译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傅雷在《高老头》中强调了翻译生态环境的作用,这与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不谋而合。
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
浅谈傅雷的翻译理念内涵摘要:在近代文学翻译界,傅雷先生以卷帙浩繁、技艺精湛的译品而享誉中外,对中国后来的翻译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傅雷先生的翻译理念内涵进行探讨,阐述其代表译作的翻译意义,并评述其卓越的翻译贡献。
关键词:翻译理念;文学译品;传神达意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1在中国翻译界被公认为文学权威翻译家的傅雷,一生译著宏富,译文以传神为特色,更兼行文流畅,用字丰富,工于色彩变化。
他毕生热爱翻译事业并不懈追求,经过长期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积累,形成了其独特的翻译理念,阐释着新的时代内涵。
傅雷的翻译理念,主要反映在他撰写的《翻译经验点滴》和《重译本序》等多篇论述翻译的文章之中。
透过它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翻译有着自己明确的认识,并用丰富的翻译实践与深刻的理论思考,展示了卓越的翻译才能,成就了辉煌的翻译事业。
他的翻译理念主要可概述如下:一、译语表达要“传神达意”傅雷曾说:“要做到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住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并谈及翻译经验时深刻指出:“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一事”。
这从中反映出译者需深厚的中文功底,否则译语表达就难以传神达意。
他在致友人的两封信里曾言简意赅地阐述过他的翻译见解—“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
要做出译文“传神达意”,译者要持呕心沥血的态度。
他认为,“翻译工作要做得好,必须一改再改三改四改”,并认为“文字工作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瑕”。
因此,我们说,任何艺术品的创作,都要深刻地去领悟作品主题和内容,而且要反复推敲译语表达是否恰当贴切,切忌敷衍从事。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作为翻译者,若使读者领略原著作的魅力,应须对原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深入欣赏,完美地把握,以免造成误译;并应须对自己的译品语言细细玩味,苦苦经营,才会使译文焕发美的光泽且永不退色。
二、着意文学翻译作品体现出美感,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对傅雷颇有研究的罗新璋先生对“神似”阐述得更为具体,他说:“神似,也即传神,顾名思义,就是传原文的精神,透过字面,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
试谈翻译的艺术——从《艺术哲学》傅雷译本谈起
一
、
翻译 是一 门艺术
翻 译 , 尤 其 是文 学 翻 译 应 该 是 一 门 艺术 ,它 作 为 语 言 为 工 具 的智 识活 动应 该 具备美 学 的特 征 。首先 不可 否认 文 学是 艺术 的 门类之 一 ,在 本书 一开始 ,丹 纳 就提 出 了艺术 的定 义 ,他认 为 艺 术 的 目的在 于表 现基 本 的或 显著 的特 征 , 比实 物所 表现 的 更加清 楚 。丹 纳把 文 学作 品归 为艺 术 ,翻 译 的任 务在 于把 这种 艺 术传递 给 具有 不 同文化 背景 的读 者 ,翻译 不 单纯 是一 种符 号 的翻 译 ,不 单 纯是对 原 作 的一种 模仿 ,而 应考 虑 到作 品 的美学特 征 ,考 虑到 读 者的 审美接 受 ,在 忠实 性的基 础上 把主 要 的特 征进 行传达 。 如 果 说 文 学作 品 的传 播 是 一 条流 动 的河 ,那 么 上游 作者 在 作 品 中传递 的美 由下 游 的读者 接 受感 知 ,感受 到美 的共 鸣 。这种
文 艺评 论
试谈翻译 的艺术
从 《 艺术哲学 》傅雷译本谈起
周金璇 ( 东 师 范 大 学对 外 汉 语 学 院 上 海 华
摘要 :翻译是一 门艺术 ,在 丹纳 《 艺术哲 学》的傅雷译本 中,
我们 可以发现这一 艺术的 实现 。这需要译者提升 自己的艺术修养 ,了 解原作特点和本 国读者的审美接 受特征 ,在翻译 中尽量传递原作的风 格 。翻译的任务 在于为世界 艺术服务。 关 键 字 :艺 术 哲 学 ;傅 雷 ;翻 译 ;艺 术
美 的传 递 是流 畅 自然 的 ,可 是 由于不 同语 言文 化 的隔 断,这 种 审 美 的体 验无 法直 接传 递给 他 国 的读 者 ,必 须在 中游 借助 译者 的传 丹 纳 在 艺 术 的理 想 中提 到 “ 物 的特 性 固然 要 靠 情节 去诉 人 递 。这 就对 这种 一气 呵成 的流畅 美产 生 了一种 隔断 ,也就产 生 了 之 于读 者 的 内心 ,但 必须 用 语言 诉之 于读 者 的感 官。 ”这种 语言
傅雷翻译作品赏析
译文精选
• 我过去的身世,倒过楣三个字儿就可以说完了。我是谁?伏脱 冷。做些什么?做我爱做的事……单枪匹马跟所有的人作对, 把他们一齐打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 弹一般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般钻进去……要捞油水不能怕弄 脏手,只消事后洗干净;今日所谓道德,不过是这一点……我 要成功了,就没有人盘问我出身。我就是四百万先生,合众国 公民。--选自《高老头》
傅雷成功的几个重要原因
• 辛勤的努力 • 严格的要求 • 一位好妈妈
谢谢观赏
傅雷翻译作品赏析
傅雷其人
• 学养精深,在美术和音乐方面造诣很高
o 理想主义—昆明的国立艺专和清华
• 书生式的
o 嫉恶如仇 o 手比嘴行 o 执拗
翻译取向
• 译作多为法国文豪巴尔扎克与罗曼·罗兰的名著
o 如翻译《贝多芬传》时,他认为作为一位音乐鉴赏家“自己的笔与贝多芬心灵相 通,在与命运的搏斗中彼此呼应
• 翻译时强调“神似”,“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 在形似而在神似”,“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 作”,并要求“译文必须为纯粹的中文,无生硬拗口的毛 病”
主要译作
• 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十八本著作 • 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贝多芬传》《米开朗 琪罗传》《托尔斯泰传》《论莫扎特》(《翻译传记五 种》) • 伏尔泰、屠格涅夫、梅里美、莫罗阿等人的著作
译文精选
• 咱家我,可不喜欢这种不平事儿。我好似堂吉诃德,专爱 锄强扶弱。--选自《高老头》 • 一听这消息,查第格当场晕倒,痛苦得死去活来。(直译: 他的痛苦将其置于坟墓的边缘) • 江声浩荡,自屋后上升。雨水整天的打在窗上。一层水雾 沿着玻璃的裂痕蜿蜒流下,昏黄的天色黑下来了。室内有 股闷热之气。--选自《约翰·克里斯朵夫》
从《傅雷家书》看傅雷翻译精神
从《傅雷家书》看傅雷翻译精神傅雷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
他翻译了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人,如史诗如交响乐一样恢宏。
他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傅雷家书》自80年代出版至今,已经感动了数百万读者。
从中我们看到他勤奋、正直、热心、严谨、慈爱的美德,凝聚成了独特的“傅雷精神”,也深深影响着他的翻译精神。
标签:《傅雷家书》傅雷精神翻译精神《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到1966年傅雷及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子傅聪的信件。
洋洋万言,字字涌动,读者无不为傅雷的精神感动。
信中有对过去教子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子进步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党和国家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子生活的嘘问和关心,“贯穿全部家书的情义,就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看一部家信录,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们从中学到了做人的态度,体会到了父母对孩子的理智而深沉的爱,也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翻译名家的原因。
家书虽是写给儿子的语言,可何尝不是傅雷先生立身行事的原则。
他对音乐对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欣赏。
“莫扎特既不知道什么暴力,也不知道什么叫做惶惑和怀疑,他不像贝多芬那样,尤其不像华葛耐那样,对于“为什么”这个永久的问题,在音乐中寻求答案;他不想解答人生的谜。
莫扎特的朴素,跟他的温和与纯洁都到了同样的程度。
对他的心灵而论,便是在他心灵中间,根本无所谓谜,无所谓疑问。
”正是这种对艺术的造诣使得他的赏析文学的角度放在审美的高度,从而使作品的精神本质更好地传达出来。
这就是傅雷先生的翻译“神似论”。
把文学作品看作一件艺术品传达出作品的精神内涵。
比如在《约翰·克利斯朵夫》译本序中,傅雷先生写到:“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
论翻译傅雷:“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
论翻译傅雷:“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鄙人对自己译文从未满意,苦闷之处亦复与先生同感。
传神云云,谈何容易!年岁经验愈增,对原作体会愈增,而传神愈感不足。
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
——傅雷论翻译书文 | 傅雷罗新璋(原载《读书》1979年3期)新璋先生:大扎并尊译稿均陆续收到。
René与Atala均系二十一二岁时喜读,归国后逐渐对浪漫派厌倦,原著久已不翼而飞,无从校阅,尚望惠寄。
惟鄙人精力日衰,除日课外尚有其他代人校订工作,只能排在星期日为之,而友朋见访又多打扰,尊稿必须相当时日方能细读,尚盼宽假为幸。
鄙人对自己译文从未满意,苦闷之处亦复与先生同感。
传神云云,谈何容易!年岁经验愈增,对原作体会愈增,而传神愈感不足。
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
况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方式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此两种mentalité殊难彼此融洽交流。
同为métaphore,一经翻译,意义即已晦涩,遑论情趣。
不若西欧文字彼此同源,比喻典故大半一致。
且我国语体文历史尚浅,句法词汇远不如有二三千年传统之文言;一切皆待文艺工作者长期摸索。
愚对译事看法实甚简单:重神似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又须能朗朗上口,求音节和谐;至节奏与tempo,当然以原作为依归。
尊札所称“傅译”,似可成为一宗一派,愧不敢当。
以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而论,自问与预定目标相距尚远。
先生以九阅月之精力抄录拙译,毅力固可佩,鄙人闻之,徒增愧恧。
惟抄录校对之余,恐谬误之处必有发现,倘蒙见示,以便反省,无任感激。
数年来不独脑力衰退,视神经亦感疲劳过度,往往眼花流泪,译事进度愈慢,而返工愈多:诚所谓眼界愈高,手段愈绌,永远跟不上耳。
至于试译作为练习,鄙意最好选个人最喜欢之中短篇着手。
一则气质相投,容易有驾轻就熟之感;二则既深爱好,领悟自可深入一层;中短篇篇幅不多,可于短时期内结束,为衡量成绩亦有方便。
傅雷的翻译思想
二.重译者
文学的对象既然以人为主,人生经验不丰富,就不 能充分体会一部作品的妙处。而人情世故是没有具 体知识可学的。所以我们除了专业修养,广泛涉猎 以外,还得训练我们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平 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切,才能 亦步亦趋地跟在伟大的作家后面,把他的心曲诉说 给读者听
------《傅雷论翻译》
译前阶段——
首先,傅雷强调要审慎选择原作。傅雷选择原作的标准 是:原作要与译者性格相近,气质相投,译者喜爱。 译中阶段——
以表达原作信息时,傅雷又提出在翻译中要“采用西洋 长句”,“创造中国语言,加多句法变化”,使中国读者体 会到异国文化的魅力。可见,傅雷提倡的再创造,既不是完 全保留“形式”的“欧化”语言,又不是独具“神韵”的 “归化”语言,而是两者的统一,即原作的神味与中国的流 利,和谐地融为一体。
翻译巨匠傅雷
1
简单介绍
2
主要作品
3
独特的翻译理论
4
创新的翻译风格
生平简介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一代翻译 巨匠,中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 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他几乎译遍法国 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 要作品,数百万言的译作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 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20世纪60 年代初,因翻译巴尔扎克作品的卓越贡献,成为 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会员。
语言风格
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
一霎时,波尔多斟遍了,饭桌上大家提足精神,越来越开心。粗野疯狂 的笑声夹着各种野兽的叫声。博物院管事学巴黎街上的一种叫卖声,活像 猫儿叫春。立刻八个声音同时嚷起来:
“磨刀哇!磨刀哇!” “鸟栗子呕!” “卷饼 ,太太们,卷饼 !” “修锅子,补锅子!” “船上来的鲜鱼呕!鲜鱼呕!” “有旧衣服,旧金线,旧帽子卖 ?” “甜樱桃啊甜樱桃!” 最妙的是皮安训用鼻音哼的“修阳伞哇”! 几分钟之内,哗哩哗啦,沸沸扬扬,把人脑袋都胀破了。你一句,我一 句,无非是瞎说八道,像一出大杂耍。
傅雷及其翻译思想
简述傅雷先生的主要翻译思想,并评述“形似”与“神似”的关系。
目录一、傅雷先生简介 (1)二、傅雷先生主要翻译思想 (1)三、“神似”与“形似”的关系 (2)四、参考文献 (3)一、傅雷先生简介傅雷(1908.4.7—1966.9.3),字怒安,号怒庵,汉族,上海市南汇县(现南汇区)人,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幼年丧父,在母亲的严厉管教下,养成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性格。
早年留学法国,学习艺术理论,得以观摩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作品,大大地提高了他的艺术修养。
回国后曾任教于上海美专,因不愿从流俗而闭门译书,几乎译遍法国重要作家如伏尔泰、巴尔扎克、罗曼·罗兰的重要作品。
其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成了中国译界备受推崇的范文,形成了“傅雷体华文语言”。
他多艺兼通,在绘画、音乐、文学等方面,均显示出独特的高超的艺术鉴赏力。
1957年被打成“右派”,但仍坚持自己的立场。
“文革”中因不堪忍受污辱,与夫人朱梅馥双双含冤自尽,实现了文格与人格的统一。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
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
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
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
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
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
傅雷写给长子傅聪的家书,辑录为《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
浅谈傅雷翻译思想的艺术内涵.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6,10(3:367-369Journal of 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8-06,10(3:367-369浅谈傅雷翻译思想的艺术内涵罗立斌(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长沙410081摘要:傅雷是中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位造诣深厚的艺术家。
傅雷的主要翻译理论深受艺术的影响。
“重神似不重形似”理论无论是命名还是实质都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翻译以艺术修养为根本”理论直接论述了翻译与艺术的紧密关系,傅雷高超的艺术鉴赏力、渊博的知识和高尚的艺术人格对其翻译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变化”理论与艺术的行云流水、绘画的用笔丰富和色彩变化一一对应,把翻译与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傅雷;翻译思想;艺术;法国文学;西方文明史中图分类号:J03;H159;H3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8-9713(200803-0367-03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翻译家,有32部译著存世,以译著宏富,译笔优美著称。
傅雷还是一位有着深厚造诣的艺术理论家。
他在音乐与绘画领域的修养丝毫不比他的文学修养逊色。
翻译与艺术同行,傅雷把翻译当成一门艺术。
本文从分析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入手,试图发掘出蕴含在这些翻译思想中的艺术内涵。
一、重神似不重形似1951年9月,傅雷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6]。
在1963年1月6日致罗新璋的信里,傅雷明确提出了翻译要“重神似不重形似”。
在最大限度“保持原文句法”的基础上,将原作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准确地传达出来。
他的“神似说”是“神似”与“形似”的辩证统一。
“神似说”有着丰富的艺术内涵。
首先,“神似”二字是从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借鉴来的。
东晋顾恺之在人物画中首先提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北宋晁补之在他的诗里也写道“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7]。
试论傅雷的翻译理念_张晓梅
易事。连傅雷先生也不免感慨系之 : 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政
“‘传神云云,谈何容易。’但这是翻译的 做到既合乎中国读者的时代语言,又能 法学院人文学院)
2009 年第 07 期 / 总第 225 期
117
立,对于建立科学的翻译理论体系具有 文字各有特色,各有无可模仿的优点,
[3]罗新璋. 读傅雷译品随感[A]. 郭
重要意义。自从傅雷先生提出文学翻译 各有无法补救的缺陷,同时又各有不可 著章. 翻译名家研究[C] . 武汉:湖北教
“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的标准以来,在翻 侵犯的戒律。中西文字的扦格,远过于 育出版社,1999.
首先是傅雷提出来的”。又说,“神似也 事。”“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
[11]魏 薇 ,刘 晓 云 . 大 汉 风 神 只 此
叫‘传神’,就是除了传意外,还要尽力 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 鲲—— —试论傅雷的翻译观[J] 南华大学
保持原作的神韵和丰姿。达到神似确非 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 学报,2006 ,(4).
译界有很大影响,译界对此各抒己见, 此,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
[4]傅雷. 傅雷文集书信卷[M] (上、
有褒有贬,意见不一。随着时间的推移, 字典,按照原文字句拼凑堆砌所能济 下).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文学翻译实践的发展,争鸣的深入,傅 事。”傅雷先生主要强调了以下几点:
[5]金圣华. 等效翻译探索[M]. 北
FAZHAN·XUESHUZONGHENG
学术纵横
试论傅雷的翻译理念
□ 张晓梅
摘 要:傅雷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翻 要求。翻译文学作品达到了神似,译者 传达原作者的精神和风格,使译文读者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分析其翻译理论
结合傅雷译著《幸福之路》分析其翻译理论朱紫薇41204333摘要:傅雷是我国著名的、艺术造诣极深的、卓有成效的翻译家,其有翻译哲学思想和“神似论”等翻译理论,傅雷先生也是多产的翻译实践家。
本文将结合傅雷先生的译著《幸福之路》分析其翻译理论思想和理论。
关键词:傅雷;罗素;《幸福之路》;翻译哲学思想;神似论一、引言傅雷是中国一代译界巨匠,也是正直的作家、严谨的艺术家和教育家。
在中国20世纪中国翻译史上,傅雷和他留下的一流译著和深邃的翻译思想成为一座永久伫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丰碑。
他用毕生心血翻译了33 部文学作品,凝结成了长达15 卷、共500 余万字的《傅雷译文集》,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座高峰。
傅雷翻译的《幸福之路》,其原著作者是二十世纪英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伯兰特·罗素;该译著收录在《傅雷译文集(第十四卷)》当中。
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类前途命运深切关注是罗素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而对自由和幸福这两个人类基本生存价值的探讨就成了罗素为大众而写的通俗著作的主题。
他对人类走向自由和幸福的必由之路的研究就是通过他大量的关于社会、政治、伦理和教育等方面的著述表达出来。
罗素自己曾经坦言,他的非哲学的通俗著作不是以哲学家的身份写的,而是以遭受世界苦难现状的普通人的身份写的,他谋求的乃是改善世界的生存状况,表达出世人谋求自由和幸福的心声。
《幸福之路》(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写于1930年。
罗素在该书中讨论了各种常见的问题,如生存竞争、烦闷、嫉妒、疲劳等等,并阐述了自己认为可以避免的方式。
在本书中,罗素不依任何高深的学说,而是把一些经由他自己的经验和观察证实过的通情达理的意见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献给读者的方子,希望无数感到郁闷的男男女女,能够在此找到他们的病案和逃避之法,能够凭着适当的努力变得幸福。
傅雷先生的精湛翻译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光彩。
二、《幸福之路》中傅雷的翻译哲学思想傅雷翻译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在于他的翻译艺术哲学思想。
论傅雷_神似_翻译理论的价值[1]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6卷第3期 1999年7月论傅雷“神似”翻译理论的价值田金平提要 本文阐述了傅雷的“神似论”及“神似”与“形似”的辩证关系,认为“神似”即“传神达意”,“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神似与形似应浑然一致,不能取一方而舍另一方;不能两全时,应不拘泥于字面,死于句下,略于形色而得神气,即不求貌同,正由神合。
如此,方能再现原文精髓,再创文学艺术于译文之中。
关键词 形似 神似 文学翻译“神似”,亦即“传神”,顾名思义,就是传达原文的精神,通过文字把字里行间的意蕴曲达以出。
《周易・说卦》曰:“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说及翻译,不妨套用这句话的格式:“神似者,妙语原文而为译者也。
”不同语言各有特色,有许多难以互译的地方,而翻译绝不是坐标似的“字当句对”,而是多层次的传神达意。
文学翻译尤其如此。
傅雷,一位毕生从事文学翻译创作的著名翻译家。
他视文学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不但把损害文学精品看作像歪曲真理一样严重,并且将介绍一部文学作品不能还原它本身,也认为难以容忍。
他深明文学翻译的甘苦,始终持着严谨、认真负责的翻译态度,他以自己的大量译作为印证,在严复的“信,达,雅”之外,另树一帜,标举“神似”,可谓我国翻译理论界的一个重大突破。
他切中了文学翻译的关键所在,把翻译从字句的推敲提到艺术的锤炼。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我国传统美学中“传神”这个重要观点,引入翻译理论,把对翻译理论的认识提到美学范畴,从而拓宽了翻译理论的研究领域,为后来翻译美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所以“神似”翻译观的提出,标志着几十年来我国翻译事业的巨大进步,翻译理论由一般化、抽象化走向专业化、具体化的开始。
客观地讲,傅雷的“神似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未尝不是对前人的成功经验,尤其是白话翻译30年来在传神方面所做努力的总结。
但傅雷没有停留在此不前,他的成绩在于他解释了为什么文学翻译应侧重于“神似”;他还详细阐述了达到“神似”译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傅雷的翻译思想之管见
2452020年30期总第522期ENGLISH ON CAMPUS傅雷的翻译思想之管见文/牛云凤 刘 洁一位翻译工作者,他最大的希望便是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来唤醒沉睡的中国,在精神上鼓舞人民站起来。
他的翻译思想也随着国家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第一个阶段,是他于1927年看到了祖国遭受列强侵略,民不聊生,内心颓废,他内心极感苦闷,怀着靠学术挽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只身赴法留学,去探寻人生的真谛。
到了法国他更加感受到自己民族在他国所受到的歧视,更加发奋努力学习。
他主攻艺术理论,希望从中学到至善至美的真理,去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
第二个阶段,是1931年回国以后,他满腔抱负希望能报效祖国,但是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
他性格执拗不肯低头,每日闭门翻译书籍,献身于法国的文学翻译事业。
当时正处于日本侵华,发动九一八事件,而国内军阀连年混战,人民痛苦不堪。
在内忧外患之时,傅雷翻译了三名人传,他翻译的这三传的目的是希望陷入苦闷、希望寻求救国之路的中国年轻人能够从中感受到一丝救国的希望,与黑暗势力做斗争。
第三个阶段,是解放以后,他立志于为社会主义而效忠。
他主要从事巴尔扎克的著作。
“他主要是考虑到政治问题,当时国内的情况,翻译巴尔扎克最安全,……他翻了,也很喜欢。
”的确,这个时代翻译巴尔扎克的作品最安全,因为他的作品得到过马克思的首肯。
在他的晚年,他研究巴尔扎克到了非常痴狂的地步,希望尽自己的绵力能够充分剖析他的心路历程。
然而,事与愿违,他的美好愿望还未实现,便与世长辞了。
四、傅雷的翻译思想1.以读者为导向进行选材。
傅雷具有很强的读者倾向,他能够考虑到读者的切实要求,他的翻译选材、翻译过程、出版等都充分考虑了读者的存在。
从选材上讲,他会选择那些具有时代精神,能够对大众具有教育意义的著作。
而且,傅雷认为最好选择自己喜欢和内容熟悉的作品。
我们可以看出一位翻译家对自己的翻译作品选材是多么考究,他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和思考。
试论傅雷翻译观
英语知识来源:《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肖红/许钧二、读者偏向——读者确实是上帝读者是整个翻译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读者的不同,必然涉及到译文的定位不同。
显然从广义上讲,傅雷的读者定位确实是广大的中国人民。
但在不同的历史进展时期,随着时期主旋律的转变,傅雷对读者定位的内涵有所区别,从狭义上讲,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类型:(1)水深火热当中的中国人民;(2)社会主义时期广大的人民群众;(3)社会主义时期的文艺研究人员。
纵览《傅雷文集书集卷》,咱们能够看到,傅雷在整个翻译活动中,无时无刻不考虑到读者的利益:从选材、表达到出版、销售,每一个细微环节,无不凝聚着傅雷的一番心血,无不表现出傅雷的一片赤诚。
1.选材的标准。
傅雷在选择原文时,第一考虑的是选择具有时期精神,符合社会进展趋势及读者需要的作品。
本着对祖国、对读者的高度责任感,他在选择原文时慎之又慎,反复酝酿,严格把关。
例如,远在1938年,他已开始打巴尔扎克的主意,可是迟至1944年才动手翻译第一部巴尔扎克的小说《亚而培•萨伐龙》,前后考虑时刻达六年之久;他曾花费了大量精力对巴尔扎克的作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选出十多种“顶好的”,打算译出来;其余的那么按其思想分为五种类型,并以为“诸如此类之名著”,与“我国国情及读者需要多所抵触”[2](P311),“对吾国现代读者不仅无益,抑且甚难明白得”[2](P234),不宜翻译出版。
他还搜罗了“十九世纪前五十年的报刊高作,回忆录,去跟《人世喜剧》中写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对证,看看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究竟有多少真实性”[2](P610),以便了解巴氏作品对中国今世读者的现实意义。
第二,傅雷以为最好选择自己喜爱和内容熟悉的作品,因为“一那么气质相投,容易有驾轻就熟之感;二那么既然爱好,领会自可深切一层”。
他说过,“非诗人绝不能译诗,非与原诗人气质相近者,全然不能译那个诗人的作品”[2](P159);“Moby Dick是本讲捕鲸的小说,一个没海洋生活体会的人如何敢着手这种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傅雷翻译理论评述
摘要:傅雷,我国著名翻译家及文艺批评家,毕生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大量外国优秀文化遗产引进到中国,为中西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搭建桥梁,为我国文艺圈注入新鲜血液,促进我国文学的发展。
傅雷的翻译理论包括:“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因此,研究傅雷的翻译理论对现代文学翻译具有借鉴价值,以促进现代文学翻译的发展。
关键词:傅雷;翻译经验;神似与形似;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译者修养
作者简介:袁姣(1988-),女,汉族,陕西省咸阳市人,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學作品翻译与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02
一、引言
傅雷作为我国著名翻译家,他一生中翻译了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众多名家著作的法文作品。
他将文学翻译视为神圣的事业,堪称是翻译界的榜样。
傅雷倾尽毕
生精力翻译了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特别是法国文学名著,其在翻译实践中总结了很多翻译理论。
本文主要对傅雷的翻译理论进行简要评述。
二、“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
傅雷谈到的“神似”说翻译理论主要见于他的“一序一文两封书信”。
一序指的是“《高老头》重译本序”、一文指的是“《翻译经验点滴》”、两封书信指的是“致林以亮论翻译书”和“论文学翻译书”。
通过上述傅雷四篇有关翻译的文章,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其翻译理论,概括起来就是三点:1、“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2、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3、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神似”本是对书画进行的评语,后来被翻译家引入翻译学领域之后,视为文学翻译的标准。
翻译的“神似”指的是通过原作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不受原文文字语言形式如词汇、结构、修辞等的限制,传达原作的精神内涵,达到文学翻译审美的效果。
傅雷“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翻译理论的提出,应该与他曾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现南京艺术学院)任教,兼教美术史及法文的经历分不开。
正因为他具有美术学的功底,才有他在1951年,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的观点:“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1957年5月,傅雷在《文艺报》上《翻译经验点滴》一文中提出了“神似说”翻译观的实质是形似与神似的和谐统
一,此种观点正体现了傅雷文艺思想中和谐美的审美观。
傅雷具有美术功底和和谐美特质的文艺思想应该是他“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翻译观提出的背景。
傅雷的法语译作闻名海内外,其翻译理论的核心是“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的翻译观,“神似”说翻译论的实质并不是“保留神韵而放弃形貌”,而是“形似与神似”兼备的翻译美学观。
傅雷翻译法国名著的译作打破了一些学者所谓的“译作的生命不会超过二十或三十年”的论断。
从这里看出,傅雷的“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的翻译观似乎开创了一种新局面。
事实上,傅雷以其大量优秀译作,实践自己的翻译观点,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读者中具有较大影响力。
傅雷“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的翻译观也来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即就是形具而神生,形灭而神息的观点。
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观点看待傅雷的“神似”说翻译观,即就是翻译理论来源于其大量的翻译实践,又能回到翻译实践中进行检验。
因此,“神似”说作为翻译标准对于现代的文学翻译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值得文学翻译界借鉴和学习。
三、译文语言的借鉴问题
傅雷先生认为,“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
“纯粹之中文”当然不是指傅雷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的白话文。
他生活的新文化时代,刚刚提倡使用白话文,白话文处于试运行阶段,词
汇和句法还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存在着一些缺陷,要表达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和变化比较困难。
但是,传统的文言文已有两、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相对于那时候的白话文,词汇和句法已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因此,文言文在这一点上比白话文有优势。
所以,他在翻译法国文学名著时,就采用了将白话文与文言文糅杂在一起的翻译策略。
正因为这样,傅雷先生提倡翻译界的后起之秀认真研读旧小说。
傅雷不仅将白话文与文言文进行完美结合,还提出要想使译作内容生动丰富,必须糅合地方方言的新观点。
其目的是使译文符合原作的风格,原汁原味的传达原文的风格,使译文水乳交融,语言流畅,通俗易懂。
傅雷翻译时在利用本国语言固有的语言特色的基础上,他还主张汲取西方语言中的精华,对中国语言进行再创造,丰富发展中文句法。
但他并不是主张完全照搬西方的语言结构和句法,而是要找到两种语言的平衡点,既要吸取法语语言中长句的特点,又要发扬原有中文的语法和特征。
在探索文学翻译的语言问题时,老舍的小说、散文中的许多词汇、句法给予他很多的灵感。
因此,傅雷下了很大的功夫分析了老舍的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形态,个性化的老舍的文学语言修辞表达,使傅雷在文学翻译中受益匪浅。
当他在翻译法国名著时,个别地方就采用长句进行翻译。
现如今,现代汉语里出现了许多新的句式及修辞法,其中许多是受外语影响的结
果。
四、翻译的神圣与译者修养
傅雷将文学翻译视为神圣的事业,且不断提高个人的学识和修养,为了能使他的翻译传达出原作风格,实现“神似与形似”的和谐统一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翻译的神圣
傅雷在《翻译经验点滴》中写道:“由于我热爱文艺,视文艺工作为崇高神圣的事业。
译者不深刻的理解、体会和感受原作,决不可能叫读者理解、体会与感受。
”在这方面傅雷先生不仅说到了,而且也做到了。
他一生视文学翻译为神圣崇高的事业,翻译态度极为认真严肃,并主张译者应该深刻地理解、体会原作,然后忠实生动、原汁原味地再现原作的思想神韵。
(二)译者修养
1、知己
傅雷先生还对译者提出要求,指出译者必须要认清自己,即“知己”。
他认为“知己”就是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弱势;翻译最擅长的文学流派;不要勉强自己。
他强调译者应该对自己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自己的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原作。
但是,针对傅雷先生的“不会做诗的人千万不要译诗”这一观点,本文作者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是诗人翻译诗歌的话,就很有可能存在改译的嫌疑。
因为如果译者本人就精通诗歌,在翻译
时,认为原作者诗歌的有些地方可以提升,很有可能在翻译的时候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翻译。
因此,有时会产生一种结果:译作胜过原作。
其实,译作和原作是没有可比性。
翻译是文字表达,而作品不仅是文字,翻译的文字是无法和原著的作品来比较的。
仅以文字之间的好坏来论,不同语言的文字不具有可比性的。
你觉得译著比原版好,或许不是因为它真的好,也可能是你没读懂原文而已。
所以,不同的译本之间可以比较好坏,但说译本比原作还要好,是不成立的。
但是我们可以说:翻译过来的文字具有更大的价值和美感。
例如: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郭沫若主张译诗应该让那些精通外文的人先把外文原诗翻译成汉语,再请诗人重新修改译文并加以润色使译诗更为诗化,认为翻译是一种再创作的观点。
以他翻译的《鲁拜集》为例,在该诗翻译的过程中,他有意改动了原文中塑造的形象,创造了新的形象来描绘诗集中的诗风和诗韵。
2、提高自身修养
同时,傅雷先生还要求译者必须加强自身的学识和修养。
在《翻译经验点滴》一文中说:“使我郑重将事的第二个原因,是学识不足,修养不够。
虽然我趣味比较广,治学比较杂,但杂而不精,……文学既以整个社会整个人为对象,……无所不包。
”这一番话,讲的是对译者自身的要求:要学识渊博,趣味广,修养高,学杂且精。
一般来说,文学本来就是一种
广泛的分类,文学作品就是将真实的社会历史事件以虚构的表现形式呈现给读者。
译者在翻译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它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可能会涵盖历史、地理、医学、美术等等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译者对其中之一方面不了解的话,就可能导致翻译不能正常进行。
因此,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工作者,必修在翻译方面精益求精,又要熟读百科全书,成为涉猎其他专业领域的杂家。
五、结语
傅雷先生“神似”说的翻译理论的实质,即是在最大限度保留原文的词汇及句法结构前提下,通过表面文字,把握原作深层次要表达的精神内涵,以形似与神似兼备为追求目标,进行其文学翻译实践。
随着时代的发展,傅雷的译文并没有退出历史的舞台,一直受到读者的青睐,并在图书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这说明傅雷的翻译理论并未过时,仍能指导我们的翻译实践。
特别是傅雷先生对世界名著的翻译,其注重原作内涵的挖掘,成为翻译界学习的榜样。
参考文献:
[1]傅雷.傅雷文集.文艺卷[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21.
[2]傅雷.傅雷文集.书信卷[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21.
[3]金圣华.江声浩荡话傅雷[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
2021.
[4]罗新璋.翻译论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年8月1日.
[5]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从道安到傅雷[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21.
[6]肖红.许钧.试论傅雷的翻译观[J].四川外语学院學报,2002(3).
[7]周岷.傅雷的主要翻译思想及评述[J].青年文学家语言研究,20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