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傅雷的“神似说”翻译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傅雷的“神似说”翻译观

作者:吴雨泽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1期

摘要:傅雷的“神似说”翻译观对我国现当代的文学翻译具有重要影响,该文通过对“神似说”的再解读,剖析傅雷翻译观的独特涵义,同时对傅雷对于译者艺术修养和翻译前准备的要求进行全面阐释,力图为当代文学翻译提供更好的借鉴。

关键词:傅雷;神似说;艺术修养;翻译

作者简介:吴雨泽(1991-),男,江苏徐州人,山东大学文学院中文专业。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1--01

傅雷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文学翻译家,以翻译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巴尔扎克、梅里美等的文学作品著称。他用毕生心血翻译了33部文学作品,凝结成了长达15卷、共500余万字的《傅雷译文集》,是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的一座高峰。傅雷先生有着广博的学识、严谨的作风和极高的艺术修养,在以流畅传神的翻译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的同时,他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形成的认识和经验,也是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研究傅雷的“神似说”翻译观,对于当今文学翻译乃至文学创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神似”与“形似”

在东西方的翻译理念中,“忠实”一直都是核心标准。西方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就认为忠实的译者必定是逐字翻译。中国翻译家从古代的支谦、玄奘,近代的严复,到现代的鲁迅、陈西滢,当代的钱锺书、王佐良都对翻译的“忠实”发表过自己的见解。上世纪中叶,傅雷则别具一格地提出了“神似说”的翻译观念。

傅雷在1951年《重译本序》中开篇即说:“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要求传神达意,铢两悉称,自非死抓字典,按照原文句法拼凑堆砌所能济事。”在1963年致罗新璋的复信中再次明确提到:“愚对译事实看法甚简单,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这里的“形似”大约指保留原作的形式,包括词语、体裁、句型和修辞手段等;而“神似”则更强调译出原作的神韵,不仅达意,而且传神,还要传达出隐含意义。

可见,傅雷看到中国语言文字与西方的不同,也注意到东西方民族文化、风俗信仰、思维方式、修辞习惯、社会背景、美学原则等诸多差异,因此认为,翻译文学作品不能单纯以字词

的翻译堆砌,而应当以内涵为中心,用本国文字表现出原作的精神、内蕴和气质。这里的“神似”,就在翻译中包含了超出形式美之外的高层次的、深度的审美活动。

傅雷提出,要达到“神似”应当将翻译当做译者自己的中文写作,是译者的再创造:“译书的标准应该是这样,假设原作者是精通中国语文的,译本就是他使用中文完成的创作。”如在翻译《高老头》中伏脱冷对拉斯蒂涅克表示好感而称之为一只小猫时,傅雷先是翻译为“一头猫”,经过两次修改定为“猫咪”,以增加亲昵之意。

然而,傅雷重神似的观点并不意味着置形似于不顾,更非主张只求神似,而是强调不能死板地翻译字词,而要如地道的中文般流畅生动。他说:“倘若认为译文标准不应当如是平易,则不妨假定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那么原文的意义与精神,译文的流畅与完整,都可以兼筹并顾,不至于再有以辞害意,或以意害辞的弊病了。”可见,“以辞害意”和“以意害辞”都是傅雷极力避免的,他的翻译是追求形似和神似的兼顾,但往往二者无法两全,这时就需要侧重神似而不能拘泥于字句。

由此看来,傅雷的“神似说”实际上是追求形似和神似的和谐统一,同时提醒译者将原作的风貌和气质表现出来是翻译的关键所在。其实,这种“神似说”目的仍是忠实于原作的精神气质,使读者更好地领略到原作的韵味。

二、译者的艺术修养和翻译的准备

为了达到“神似”的境地,傅雷对于译者自身的艺术修养和翻译前的准备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傅雷自己是一个艺术修养极高的人。同时,他认为译者也要有较高的艺术修养。他说:“译事虽近舌人,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为能深切领悟。”由此可见,翻译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中文译者必须很好地掌握辩证的翻译艺术,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才能将原作的气质神韵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也才能真正实现“再创造”。

傅雷认为,作品的选择不可随意,译者选择作品应持十分慎重的态度。他在1957年的《翻译经验点滴》中把选择原则比作交朋友,并真诚地告诫译者:“译书要认清自己的所短所长,不善于说理的人不必勉强译理论书,不会做诗的人千万不要译诗,弄得诗意全无,连散文都不像,用哈哈镜介绍作品,无异自甘作文艺的罪人。”这种选择作品的审慎态度,体现了他对自己文学趣味和翻译水平的清醒认识,更体现了对原作、对读者认真负责的态度。

在此基础上,译者还应当足够地、透彻地理解原作,才能动笔翻译。傅雷接着交朋友的比喻说:“即使对一见如故的朋友,也非一朝一夕所能真切了解。想译一部喜欢的作品要读到四

遍五遍,才能把情节、故事记得烂熟,分析彻底,人物历历如在目前,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微言大义也能慢慢咂摸出来。”傅雷常常过几个月就对之前的翻译不满意,《老实人》他前后改过八遍,仍然谦虚地说“原作的精神究竟传出多少还是没有把握”。如巴尔扎克提到伏盖公寓时,为了达到强烈的效果,故意用押韵的方式来写:“Elle pue le s ervice,l’office,l’hospic”。傅雷起初以为“它教你想起杯盘狼藉收拾饭桌的气息,医院的气息”,后来改为“那是刚吃过饭的饭厅味道,救济院味道”,最后定为“那是刚吃过饭的饭厅的气味,酒菜和碗盏的气味,救济院的气味”,不但译出原意,也传达了语尾同声的韵味。

傅雷一生追求完美,他的“神似说”翻译观实际上是追求形似和神似的和谐统一,正确处理了文学翻译的主次矛盾。同时也是对严复以来“信、达、雅”的翻译观念的创新和突破,因此,在中国现当代翻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如今,翻译市场萧条,为数不多的翻译作品中大多也质量堪忧。傅雷对译者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要求、对选择翻译作品的审慎态度和对自己翻译作品的谦虚与反思,也是对当下为了商业盈利目的而不负责任、信手翻译了事的译者的反讽。

参考文献:

[1]傅雷.傅雷文集·书信卷[M](上、下).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2]傅雷.翻译理论与翻译技巧论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3]怒安.傅雷谈翻译[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