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道德与学术诚信结课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针对信息领域社会伦理问

题的思考

学院:

学号:

摘要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信息产业的飞速进步极满足了人们的各种需求。与此同时,也会产生许多问题,学术不端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危害到个人的声誉,甚至会危害到国家的利益。科研工作者们不仅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而且是科学精神的弘扬者、民族精神的引领者、社会道德的示者,不仅要从事科学研究,还应遵守科学道德,恪守科学规,造福人类社会。科学伦理道德,就是指人们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对于社会、自然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研人员所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本文就信息领域的社会伦理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科学道德,信息领域,社会伦理

1. 概述

作为一名信息专业的研究生,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信息领域相关的学术研究,而严谨的学术规、良好的学术道德是营造良好的研究学风以及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的重要保证,也是引导研究生走上正确的科研道路的重要前提。

众所周知,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行为的习惯,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指导的人格完善与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体系。科学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部分,二者之间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与科学道德密切相关的是学术诚信。学术诚信是指诚实、信任、公正、尊重和责任。而科学伦理道德,就是指人们在从事科技创新活动时对于社会、自然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研人员所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它贯穿了科学研究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每一位科研工作者都应该严格遵守该学科领域的学术规,恪守科学诚信,发扬科学道德。

本文针对一些具体的案例讨论了信息领域的社会伦理问题。第一方面从学术不端的角度出发,对学术造假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它有悖于伦理道德,严重危害了学术界的诚信建设,败坏了社会风气。第二方面从涉密技术信息泄露的角度出发,对信息领域的涉密科研人员工作的特殊性及其引发的社会伦理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2.“汉芯事件”引起的社会伦理问题思考“汉芯事件”指的是交通大学博导、微电子学院院长、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实际负责人进教授,在2002年8月从美国买回10片MOTO-freescale“56800芯片”,将芯片表面的MOTO等字样用砂纸磨掉,然后字样加上了汉芯的标识,此后,进通过各种手段搞定国集成电路行业的知名专家,一致鉴定“汉芯一号”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大规模集成电路。“汉芯一号”在问世3年时间,向国家各部门成功申报项目40多次,累计骗取无偿拨款突破1亿元。当时的中国亟待在高新科技领域有所突破,自主研发高性能芯片是科技界的一大梦想。而进利用这种期盼,骗取了无数的资金和荣誉,使原本该给国人带来自豪感的“汉芯一号”,变成了一起让人瞠目结舌的重大科研造假事件。事情败露后,2006年5月12日,交通大学向有关媒体通报表示,进被撤销各项职务和学术头衔,国家有关部委与其解除科研合同,并追缴各项费用。

学术不端行为在带来暂时的利己好处的同时埋伏着更深的定时炸弹,在葬送了科技人员自身的学术生命同时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汉芯问题引发的对社会伦理问题的思考层出不穷。伦理行为包括手段和目的的“利己”与“害己”或者“利他”与“害他”的选择。对科学而言,所谓“利己”就是有利于科学的生存发展,所谓“利他”就是有利于科学以外的自然、国家政权、经济或者文化以及或它们关联的人类的发展。对科学家而,所谓“利己”就是有利于科学家自身及其研究课题、研究领域的生存和发展,所谓“利他”有利于科学家自身之外的科学领域以及相关联的社会环境的发展。无论从手段还是目的来看,科学和科学家都应该坚持“利己”和“利他”的和谐统一[1]。而汉芯事件的主人公进教授无疑是选择了利己而牺牲了利他,一时沉迷于眼前巨大的金钱诱惑无可自拔,自己放弃了科学的信仰,放弃了一个科技工作者的底线。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日益便利,学术不端现象日

益严重,学术造假与学风不正之风也在泛滥。学术不端行为严重影响社会伦理道德的建设,诚信的建设,对人的价值观也会照成很大的影响,对国家的利益也会造成巨大的损害。科学事业的发展,即是学术创新的过程,也是学风建设的过程。良好的学术空气依赖良好的学术品格的养成和学术道德的坚守。维护学术尊严是每一个搞学术的人的责任。要纠正学术不端行为,不仅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也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规的学术研究规则,更需要研究人员发挥个人的热情和激情,坚持忍耐学术研究的苦涩,需要社会上大部分人的努力。端正学术之风,崇尚学术道德,为学术的发展开辟新道路[2]。

我们可以看到,科学道德失的原因主要包括了外来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影响、科技体制和制度措施不够健全、科学道德教育的缺失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加强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建设的核心。科技工作者要以创新为荣、以弄虚作假为耻;要加强科学道德规的约束,强化科技工作者的自律教育,完善科学道德硬件建设,纯洁学术氛围[3]。

3.“高杏欣事件”引起的社会伦理问题思考“高杏欣事件”的主人公是清华大学精仪系本科毕业的女学生高杏欣。2007年4月,中国发射了属于其北斗一号系统的首颗地球中轨道卫星。正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高杏欣解调了这颗M1卫星上所有民用码广播的三个波段频率(E2,E5b,E6),证实了所有的北斗-M1编码都是Gold码,并且破解出其编码生成器为线性移位反馈寄存器。她还将这些伪随机数码应用于一个软件接收机中获取并跟踪北斗-M1卫星。2008年高杏欣获得了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学位。之后她继续从事斯坦福研究项目中有关卫星导航系统的研究,而且被联邦航空局资

助了这一项目。至此她已经在各类会议上提交并发表了16篇高质量的论文,并获得了美国航空无线电委员会的表彰。消息传到国,一石引起千层浪,招来骂声一片。有人称她在清华大学就读时就参与过北斗项目,她在美国的研究是吃里扒外的汉奸卖国行为。

至今高杏欣博士在清华是否参加过北斗项目依然不得而知,但是这个事件在互联网上着实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网友们激烈的争辩着这一行为引发的伦理问题:作为一名由我国顶级大学培养的高科技人才是否应该为国外的科技机构效力;她所研究解密的北斗卫星信号的调制编码方式是否影响到北斗卫星的安全性。鉴于高杏欣是否在清华接触过北斗的研究以及她的研究成果是否危害到北斗卫星的安全性我们不得而知,我们也无法明确的界定她的行为是否违反了社会伦理的界限。但是这个事件给我们敲响的警钟却是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

我们所处的信息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许多研究项目涉及到军工等国家,这无疑是对这个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的要求:不仅要恪守学术诚信,更要严格遵守学术规[4],在进行涉及国家的学术研究中,端正态度,恪守条例等规,时刻牢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始终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统一。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籍的。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是一国科学家的基本素质。爱国主义原则要求科学研究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国际主义原则要求科学符合大多数国家的利益。当国家利益与全人类利益一致时,科学家能够坦然从事科学研究。当二者发生冲突时,科学家必须做出选择: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为代价,尤其是发达国家不能以损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代价,强国不能以牺牲弱国的利益为代价。

如上文所述,无论何时何地科学家都应该坚持“利己”和“利他”的和谐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