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新型城镇化”阅读答案
2021届高考语文新题型: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二)(含解析)
信息类文本阅读专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①乡愁之“乡”是一个具有特定指向性的区域地理概念,因此乡愁之“愁”不是无缘之愁,而是有根之愁。
乡愁是基于特定的地理位置产生的,其承载着主体浓烈的情感记忆,蕴含着主体对地理故乡的精神皈依。
乡愁中的“乡”是对乡愁主体生活过的故乡的地理泛称,是乡愁地点的代名词。
②乡愁的“愁”一方面指主体对故乡的记忆和怀念情感,另一方面指一种对故乡的情感文化,包含强烈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感。
乡愁的本质是个体关于情感认同的记忆,是个体在不同成长阶段超越地域、空间等客观现实条件的不断反思和感怀。
③乡愁的物质载体包括自然和田园景观、乡村公共空间、日常生产生活场景、农特产品等。
这些承载和唤起主体情感的物质载体富有生动的内容情节和情怀,与主体过去的日常生活实践息息相关,因此即使主体离开故乡多年依然能对其产生情感驱动,慰藉游子的思乡、精神失重等情绪。
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愁社会价值,本质上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引导社会各项资源向乡村倾斜,乡愁价值功能符合社会发展需求,在社会发展过渡中起着“纽带”和“导航”的重要作用。
乡愁价值通过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理性疏导乡愁发生主体与社会发展间的矛盾,推进个体与社会的追求统一,进一步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和高质量发展。
⑤乡村作为乡愁载体是最值得利用和发掘的宝贵资源和财富,这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关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政策不谋而合。
乡愁生态价值的本质就是,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作为核心,坚持“用生态留住乡愁,用乡愁留住生态”的发展原则,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通过引导作用使主体加深对故乡生态文明的认识,加快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平衡现代化建设和生态环境间的矛盾。
(摘编自马蕾《乡愁价值的激活: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愁理论价值研究)) 材料二:“乡愁”所表达的更多是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缺失。
人们过年回乡骤然感觉到年味逐渐消失,富有传统内涵的农村习俗也淡出农民的生活。
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实用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2:实用类文本阅读一、现代文阅读1.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际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之一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何为“新基建”?日前,国家发改委明确范围,新基建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职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具体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三个方面。
(摘自韩鑫《新基建如何加速落地》,《人民日报》2020年6月7日)材料二:近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产业化升级,新基建的谋划布局早已展开,为何要选择此时按下“快进键”?这一决策既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客观需要,更是在深刻洞察和把握世界科技与产业变迁大趋势基础上作出的战略抉择。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传统基建投资边际效益下降和产业渗透率下降的挑战,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对冲疫情影响、优化投资结构、刺激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
疫情期间线上需求的集中爆发,展现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带动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潜力,客观上也打开了新基建的窗口期。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原有基础设施体系的不适应问题更加凸显,基于新时代新使命,基础设施体系也必然要进行战略性调整。
加速推动新基建,价值不仅在眼前。
5G、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具有一定超前性,投资新基建,实际上是投资未来,服务长远。
新基建是围绕科技这一经济新硬核掀起的基础建设浪潮,是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注入强大“数字动力”,为高质量发展蓄能。
(摘编自吴月辉等《为新基建注入强动力》,《人民日报》2020年6月8日)材料三:中国出台经济扶持计划,以帮助国家摆脱疫情引发的危机。
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3
绝密★启用前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郭城镇,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是“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哲学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2022年4月甘肃兰州市2022届高三高考一诊语文试题卷(附答案详解,word可编辑版本)
2022年兰州市高三诊断考试语文2022.04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20世纪以前的传统社会,人们的审美性情感需求大多通过对与日常生活不同的高雅艺术的欣赏来实现。
在机械复制技术革新的背景下,艺术品不断被复制、传播、消费。
在促进艺术大众化的同时,复制技术也将艺术品带离原有的关联语境,导致艺术美境的流失。
这一状况在图像信息时代发生变化,大众借助短视频这一新媒介将审美对象拓展到生活各个领域,创设出艺术品的关联语境。
高雅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逐渐坍塌,艺术借助于新媒介与日常生活、大众文化相交融,由此显示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时代特征。
短视频时代的日常生活审美特征首先是审美的民主化。
短视频新媒体降低了艺术创作的门槛,将生活实践和审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使得审美成为一种生活态度,充满着实践精神。
从传统戏曲的玉袖长歌、清韵雅唱,到中国书画的水墨丹青、泼墨工笔,通过对艺术的便捷化、通俗化、趣味性改造,使用者可以在短视频平台随时进行具有个人风格的艺术创作活动,分享独特的个人生活瞬间,艺术生产和消费的身份相互交织,马克思关于“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变为现实。
短视频内容的生产与传播体现了日常生活美学的内涵,去中心化传播机制给用户带来了零距离欣赏艺术及创造生活艺术的权利,审美经验越来越具有日常性和生活性,短视频审美还具有技术操控性,新媒体艺术能够便捷地实现日常生活戏剧化,其中“蒙太奇”拼贴技法是最突出的特征.当短视频以蒙太奇的艺术法则去组织日常生活,并以各种方式呈现出来时,日常生活即被浓缩成一种强烈刺激的审美对象,短视频图像的制作者将超时空的各类生活场景浓缩在有限的数秒钟里,叙事呈现快速度的闪回,给审美者以强烈的印象。
《对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思考》阅读题及答案
新型城镇化是加快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汇聚点,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破解城乡“双二元结构”,提升农村居民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文明素质,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解决“三农”问题,以及对推动产业积聚和统筹城乡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城镇化率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符合经济发展阶段要求的过程。
在确定城镇化目标时须遵循实事求是、切实可行的思维,不能靠行政命令、政绩考核的办法,以避免出现拔苗助长式的城镇化政绩工程或形象工程。
推进城镇化既要积极,又要稳妥,更要扎实,方向要明、步子要稳、措施要实,不能指望“毕其功于一役”。
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宏观布局,突出生态文明,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损害,传承历史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质量是新型城镇化的生命。
要以改革的思维和创新举措稳步提高城镇化水平;高度重视生态安全,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和环境容量;不断改善环境质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强抵御和减缓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历史文物保护水平。
既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发挥好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
新型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市和乡村品质的重要手段,既要优化宏观布局,又要搞好微观空间治理。
要提升规划品质,科学设置开发强度,科学划定城镇边界,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相融,把绿水青山保留在城市、留给市民、留给后代;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保留村庄原始风貌,融入现代元素。
“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阅读答案完整篇.doc
“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阅读答案- 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城镇化”或者准确地说是“新型城镇化”,无疑是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又一曲雄浑交响。
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而言,也必定是一道亟待回应和破解的时代难题。
②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城镇化进程中保护“非遗”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维护非遗所以承续发展的“文脉”不被切断,如何保障非遗所以形成和传续的各种必需的生态要素不被破坏。
传承和保护非遗,说到底,无非是使不同的非遗类型上合天时,下接地气,左右逢源,持续发展。
③学术层面,最早使用“城镇化”概念这一概念的,是西班牙工程师A. Serda。
他在1867年出版的著作《城镇化基本理论》中用这一概念来描述乡村向城市演变的过程。
到了20世纪,这一名词被世界范围的多数学者所使用;70年代后期,引入中国学术界并被接受。
④现阶段我国政策层面的“城镇化”概念,是2014年3月17日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其中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到2020年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并在“指导思想”中明确要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即“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为此强调: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发掘城市文化资源,强化文化传承创新”。
这就为城镇化过程中的文化建设尤其是“非遗”保护,确立了准则,指明了方向。
⑤曲艺作为“以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所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植被依托或者说文化基础,乃是各地的方言。
不同曲种“说唱”表演的特殊美感包括语言叙述和唱腔曲调,都是从形成地及流布地的方言土语中提炼升华、创造生成的。
换言之,没有方言,就没有曲艺的独特性、曲种的丰富性。
2017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三附答案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全国卷Ⅲ)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实用类文本《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阅读练习及答案(湘豫名校2022年3月联考)
湘豫名校2022年3月联考(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我国城镇化经历了一个起点低、速度快的发展过程。
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了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摘自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材料二:五年来,毕节市以路网建设为引领,不断强化供水、供气、供热、电力、通信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承载能力,提升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网络通信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出一批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品位较高的小城镇,有效增强了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影响力。
毕节市抓住民生之本,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并通过引进毕节·广州产业园等优强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截至11月底,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4.56万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88万人。
预计全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将分别达到37016元、12249元。
近年来,毕节注重以农村农业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坚持“以农为本”的农村城镇化建设理念,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产业园区与城镇规划建设结合起来,整体推进,融合发展,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摘编自王秀芳《贵州毕节:高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材料三:鹤壁市强化淇滨区、开发区、示范区“三区”协同,深化宝山、山城、鹤山“三山”统筹,注重空间规划、产业发展、开放招商、基础设施等协同联动,打造上下游产业链和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共生互补的产业生态体系。
同时,城市基础保障能力也持续提升。
鹤壁市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特种尼龙产业园、飞天生物科技产业园、理大真空玻璃、李子园乳饮品、贝迪8090净装产业园……特色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高考语言文字运用练习及答案解析12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新型城镇化是具有城乡一体、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根脉和生命力,城市文化建设则是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软实力”的引领与支撑。
在当前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构成的宏观背景下,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与城市发展工作遇到了的困境。
随着近年来城镇化的加快,从大城市到小城镇,高楼大厦如般拔地而起。
人们发现,无论走到哪个城市,目光所及,全是大同小异的高楼群、玻璃墙、霓虹灯、宽马路、大广场,很多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映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古建筑屡遭破坏。
( )城市规划的“朝令夕改”、规划公示与实施阶段的不透明等现象比比皆是。
公众过低导致规划项目往往是政府、企业一头热,未能充分考虑城乡居民的生活、文化需求。
此外,还有政府重速度、轻质量以及对GDP的盲目追求导致“一政府一规划”、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等层出不穷。
这其中既可能有政府部门因自身利益所做的,也不乏因商业利益驱使带来的过度建设、重复建设。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新型城镇化的基本特征是城乡一体、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B.新型城镇化是具有城乡一体、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和谐发展、生态宜居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C.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D.新型城镇化是具有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所未有鳞次栉比参与感干扰B.亘古未有雨后春笋参与感干预C.亘古未有鳞次栉比参与度干扰D.前所未有雨后春笋参与度干预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究其原因,古建筑的受伤与城市规划的不完善有着密切的关系。
高中语文实用类文本智慧城市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智慧城市”理念问世以来,对其研究的理论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第一,智慧城市建设必然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智慧城市可以被认为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必然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而信息技术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等新兴热点技术为核心和代表。
第二,智慧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信息技术与其它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并共同发生作用,促使城市更加智慧地运行。
第三,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兴模式。
智慧城市的服务对象是城市主体一一政府、企业和个人,它的结果是城市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提升和完善,终极表现为人类拥有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时期,部分地区“城市病”问题日益严峻。
为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发展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摘编自秦志光等《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分析技术》) 材料二:(摘编自曾凌霄《从5G试点城市看我国智慧城市布局》) [注]胡焕庸线,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从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线东南方36%国土居住着96%人口。
“胡焕庸线”也成为目前城镇化水平的分割线,这条线的东南各省区市,绝大多数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材料三:智慧城市建设的理想预期在实践中面临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是“有产无智”。
相关高科技企业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支撑性力量,但智慧城市建设不能只是购置它们生产的高科技设备。
现实中,一些城市在相关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盲目上马智慧城市项目,导致后续投资乏力、管理滞后、资源浪费。
二是“有智无慧”。
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局限在“网格化管理”“综治维稳”等智能管控领域,不同部门数据系统互不联通,存在“数据隔离”问题。
三是“有慧无惠”。
一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既与城市居民的需求脱节,又缺乏城市居民的参与,没有真正服务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
2020届高三语文复习冲刺训练 实用类文本阅读(七)
实用类文本阅读(七)材料一:特色小镇是聚集特色产业,融合文化、旅游、社区等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特色小镇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布局,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城镇环境、提升城镇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特色小镇建设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载体,是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我们应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充分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推动资源要素的整合集成与优化重组,走出一条特色鲜明、产城融合、惠及群众的新型小城镇发展之路。
然而,有的地方打着建设特色小镇的旗号,继续走跑马圈地、搞房地产开发、搞产业园区建设的老路。
这种“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与特色小镇建设的初衷相悖,不仅不利于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动能转换,反而可能加剧产能过剩和要素配置扭曲。
(摘编自曾志敏《特色小镇建设须走出新路》,有删改) 材料二:表格一 2017年浙江特色小镇发展指数7月排行榜最新出炉浙江省级特色小镇排行榜总榜单TOP1010 莲都古堰画乡小镇81.00 丽水旅游(资料来源于浙江特色小镇官网) 表格二第二批276个全国特色小镇区域分布一览【注】从小镇目前的区域分布来看,华东和西南地区的特色小镇数量最多,华东地区多达78个。
西南区域坐拥丰富的旅游资源,特色小镇多达47个,其中,基于旅游发展型的占大多数。
(资料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 材料三:政府的创新理念和明确的政策支持对于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英国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起实施的乡村小镇建设,经历了由“单纯强调中心村建设”到“因地制宜进行村镇建设”的过程,政府改变过去单一的建设中心村的做法,使村镇建设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局面。
在很多国家,政府还通过规划加强对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
美国第一个世界级葡萄酒产地位于纳帕谷,整个山谷除了酒庄和八个小村落外种满了葡萄。
为避免同质化竞争,纳帕郡政府及旅游管理部门因地制宜对八个小镇提出了“葡萄酒本身、葡萄酒+体育运动、葡萄酒+商业艺术、葡萄酒+休闲养生”四个产业发展定位,形成了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的乡村休闲文旅小镇集群。
2017年新课标全国三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新课标全国III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2022年兰州市高三诊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详细解析
2022年兰州市高三诊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详细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1.C【解析】“完全是……的结果”说法过于绝对,文中并无此意。
2.D【解析】“均与传统审美的特征进行对比”错误,文章仅在论述“审美过程具有交互性特征”时,与传统艺术的审美进行了对比。
3.B【解析】A选项,原文“在机械复制技术革新的背景下,艺术品不断被复制传播消费。
在促进艺术大众化的同时,复制技术也将艺术品带离原有的关联语境,导致艺术美境的流失”,选项偷换概念为“艺术价值”;B选项,对应符合原文“从传统戏曲的玉袖长歌、清韵雅唱……具有个人风格的艺术创作活动”;C选项,原文第4段“社交点赞和评论功能的设置保证了观众……表达作者、观众的艺术感悟以及对作品的重新理解”,“作者、观众的艺术感悟以及对作品的重新理解”是该功能的效果、创造,并不能说明就是设置该功能的主要作用所在;D选项“不是要用艺术的方式来呈现生活”的说法于文无据。
4.D【解析】西部地区吸纳的流动人口占比持续上升,促成因素很多,并不能说明东部地区的吸引人口能力在下降。
5.C【解析】“彻底改变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分割的发展模式”错误,材料二原文说的是“彻底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改变城乡分割的发展模式”,选项将二者混为一谈。
6.(6 分)①有助于农村转移人口的回流及资本下乡(人才和资金回流),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口和资本支撑, 激发乡村发展活力;②有助于引进科技,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村产业升级;③有助于打通城乡资源共享渠道,增加城乡发展要素互动,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解析】材料二中,“城镇化的本质在于城乡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不断交换、双向对流”,新型城镇化可以加速农业人口“非农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劳动力支撑;发挥大中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和产业衔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升级。
材料三以天子湖镇、织里镇为例,介绍了浙江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全面对接的实践成果。
《关于“城市化”》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关于“城市化”》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镇化过程包括人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就目前来说,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的概念分别从人口学、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予以了阐述。
(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化战略实际上是将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划分成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职业转变,即离土又离乡,将人口从农村引入城市、迁移到城镇集居起来,实现居住空间的城镇化;第三阶段是身份转换,即不仅了职业和居住环境,而且在户籍上也转变成了城镇户籍,实现了人口数量的城镇化;第四阶段是角色转型,使农业转移人口在社会属性各个方面真正转变为城市市民,实现农业转移人口社会角色的市民化。
当前,第四个阶段的转变已经开始,但有针对性的政策制订却尚未完全启动这就造成职业的转变、地域的转移、身份的转换并没有产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结果,致使熾镇化战略不仅效果难以充分体现,而且质量也难以提升。
因此,如何进一步抓住城镇化的本质以人的城镇化为中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便成为摆在我国政府与学术界面前的重大课题。
(摘编自文军《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材料三中国城镇化进程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原应大有作为,但出人意料的是,近年来出现了“逆城市化”异象。
部分城市人群离开城市,流向更小的城市或者返回农村地区,”“逆城市化”现象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更为明显。
有人认为,在中国城镇化发展仍处于低水平的阶段,过早出现的这类“逆城市化”现象,对今后的城镇化发展不利,对于处于工业化后期以及人口红利衰减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不利。
城市化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要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由此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活成本提高、资源压力加大等一系列问题。
新型城镇化参考答案
“新型城镇化”参考答案一、给定资料1~4讲述了留守儿童的生活,请对资料中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进行归纳。
(15分)要求:全面准确,归纳性强,分条归纳,不超过250字。
【参考答案】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要紧表此刻:一、亲情缺“慰”。
留守儿童在成长进程中缺少父母的陪伴,期望能够取得父母的关爱,但却因父母的工作缘故,无法给予知足。
二、学习缺“导”。
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的教育和辅导,在思想与品行上缺少正确的引导、教诲,致使这一群体学习观念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较差。
三、心理缺“疏”。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久而久之造成了性格上的自我封锁和内心迷茫。
四、生活缺“助”。
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照顾,生活质量、躯体健康状况较差。
(计空格232字)二、给定资料5中提到“二代农人工不仅要解决生存问题,还要解决进展问题,他们更关注自身的进展和人格的尊严”,请结合给定资料5和6,谈谈对这句话的明白得。
(20分)要求:分析适当,层次清楚,内容明确,不超过350字。
【参考答案】这句话是说在城市化的进程中要更多地关注农人工的进展问题,让二代农人工真正融入城市。
从二代农人工自身来讲:一、他们在找工作时再也不只注重工资收入,更强调有无配套的娱乐生活;二、他们对传统的农业、农村和土地再也不熟悉,乃至超级陌生。
一旦选择返乡,在适应能力上无法与父辈相提并论,“退无可退”;三、农人工群体最期望的是做人的尊严。
从外界环境来讲:一、城市在很多方面尚未做好接纳的预备,无法确保农人工的权益;二、一座城市,居民的幸福感指数理应包括城市农人工的幸福感指数,这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因此,农人工应自立自强做好吃苦的预备;同时,政府、社会和企业应该为他们制造更多条件,让新生代农人工通过自身的尽力,能够有尊严地享受城市生活,完成他们的城市妄图。
(计空格326字)三、“给定资料”中介绍了一些聪慧城市建设的案例,假设你是某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请依照给定资料7,整理一份汇报材料,以便为我国的聪慧城市建设提供体会。
黑龙江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黑龙江高二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①作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新型城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然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究竟意味着什么?文化在其中应发挥何种作用?如何避免城镇化浪潮出现“去历史、去文化”现象?②千城一面已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广受诟病的一种现象。
在相似的城市面孔中,我们看不到历史和文化对城市性格的塑造。
城市有产业而无生活,有生活而无品质;传统的共同体日益瓦解,邻里生活渐趋消失,进而导致人际隔膜、阶层隔膜、人心隔膜,社会信任难以建立;青年人缺乏信仰支撑,社会缺乏共同伦理。
这些现象与工业化和市场化相伴而生,已成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副产品。
关注城镇化,不仅要关注产业增长,土地制度变迁,户籍制度改革,更要关注城市文化在城市社会变迁中的重要作用,直面文化命题。
因为说到底,人们聚集城市是因为追求美好生活,而城市文化则是一个城市能否赋予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因素。
③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迅速进入工业社会,但成熟的工业社会的城市形态和文化形态却并未随之确立。
中国人正在寻找工业化时代适合自身生存的文化形态和价值形态。
与此同时,新工业文明正悄然袭来,信息化、全球化正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与这种新型工业文明相适应的城市文明,更是中国人所不熟悉的,为正如火如荼进行的新型城镇化带来更大挑战。
应对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双重挑战,将为我们未来的城镇化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
④如何涵养城市文化?在传统中国,政治和行政力量占主导。
在当代市场经济社会,市场力量业已无处不在。
而在未来社会力量的生长将对城市文化产生日益明显的塑造作用。
因此,在讨论城市文化问题时,政府的规划与行政能力十分重要,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化能力也十分重要;但仅有政府和市场两种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多元主体的自发参与。
高考语文全程训练小题天天练49实用类文本阅读专练一含解析2019050517
每日练 49 适用类文本阅读专练一( 非连续性 / 新闻 ) 一、 [2019 ·遂宁市零诊考试改编]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后边的题。
资料一城市化是人类为了知足自己发展需要而不停迁入、拓展、优化城市,并最后达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历史过程,又叫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的丈量标准一般采纳城市化率( 城镇人口 / 总人口 ) ,且城市化的进度有必定的规律性。
R.M. 诺瑟姆将城市化的进度分为三个阶段:城市化率在0~ 25%为城市化发展的初始期,城市化发展速度较迟缓;城市化率在25%~ 75%为城市化发展的加快期,城市化发展的速度飞速;城市化率在75%以上为城市化发展的成熟期,此时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减慢且相对稳固。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和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度状况比较以以下图:( 有修改)资料二我国的现状是,陪伴大城市人口的快速和高度集中,人口资源的空间矛盾进一步加剧。
第一就城市自己而言,城市人口过快增添对土地资源的压力不容小觑。
按国际通用标准,当城市辖区内人均建成区面积大于或等于 250 平方米时,往常以为城市无土地资源压力。
2010 年我国两大一线城市的人均土地面积分别是北京 82 平方米 / 人,上海 56.6 平方米/人。
其次,人口和家产不停向城市齐集,使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需求量大增,而且污染加重,给城市水资源带来了巨大压力。
此外,人口过分向大城集市中,使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摊大饼式地扩延,而城市市政设备、公共交通以及城市绿化等公用事业却没有跟上。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添除了造成城市自己的资源超载外,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也进一步加剧。
人口散布相对集中的东部地域,2010 年城市化率为58.36%,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生活垃圾清运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58.2%、41%、54.7%;另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止 2011 年末全国灵活车保有量为 2.25 亿辆,近五年保持较快增添速度,此中北京市 2010 年民用汽车拥有量为 449 万多辆,居全国之首。
2022语文专题提升练4实用类文本阅读二含解析
专题提升练4 实用类文本阅读(二)(时间:25分钟分值:24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材料一:随着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城市内涝防治成了汛期防灾减灾的“新课题”。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有185座城市受到城市内涝的威胁。
实际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城市内涝问题就已经凸显,但当时内涝造成的损失相比江河洪水的损失要小,因而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然而,自2010年以来,5年中有4年城市内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发生流域型大洪水的1998年。
面对损失与受淹城市数成大幅上升的趋势,人们开始对城市内涝问题给予更多关注,媒体报道也随之跟进.城市内涝的“病根"主要源于内外两个方面。
从全球气候大环境来看,受气候变化影响,每年的极端性强降雨频次呈现上升趋势。
加之往年受厄尔尼诺等各类极端天气现象影响,越来越大的降水量也带给城市更大的挑战。
从国内城市生态环境来看,伴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山林湖泊等生态系统被肆意破坏。
原本覆盖着植被的土地大范围地被柏油路、水泥路等硬化路面取代,用来蓄水的低洼地被填平,湿地和湖泊变成了住宅,下凹式立交桥越建越多,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规模越来越大(如地下车库、地铁等),种种做法切断了自然的水循环,从而直接导致城市的雨水积存和渗透能力降低,仅依靠市政管网来排走雨水已是杯水车薪。
(摘编自新华网《雨季总“看海”,城市内涝之困如何解?》)材料二:城市的排水设置只是内涝问题最下游的原因,解决城市排水系统仅是治标。
建设一个“海绵城市",让城市的生态系统能够恢复,才是解决内涝的根本办法。
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示意图我国自2015年启动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来,截至2017年4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项目已建设面积420平方公里,完成投资约544亿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十三五”时期是推动绿色城镇化落地,全面实现2020年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
1月13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九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针对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是走向新时代的重要领域,绿色是重要主题。
对于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黄汉权认为,一是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二是推动城乡的融合发展;三是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四是建设智慧、人文、生态、宜居的城市。
体制机制方面,要由城乡二元体制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包括土地、资金、劳动力要素、管理等;发展重点由注重城市空间的扩展转向提升城市功能;空间布局由原来的每个城市独立、孤岛、板块式发展转变为网络化,互相连接起来发展;治理要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助理程会强认为,新型城镇建设是把城市看作一个由生活、经济和自然形成的复合系统,新型城镇化主要是解决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问题。
材料二:
棕桐生态城镇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走出了“生态城镇”模式。
“我们要为美丽中国的协调发展做点贡献。
”董事长吴桂昌说。
“很多小城镇、农村拥有各自的优势,如何将优势挖掘出来?这是值得思考的。
”吴桂昌说。
2014年,棕榈股份紧随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步伐,率先展开生态城镇试点,从长沙浔龙河,到贵阳云漫湖、时光贵州……棕榈股份从多个角度审视生态城镇规划,因地制宜,根据区域特点引入体育、旅游、教育等产业,打造与镇情相匹配的特色小镇,探索出以乡村振兴为样板的“浔龙河模式”,以文旅为主的“贵安模式”等。
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出台,尤其是交通设施的改善,过去的“穷山恶水”变成“青山绿水”的后发优势,加上消费升级释放出来的巨大市场空间,为特色小镇的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契机。
生态城镇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生态资
源和区位价值较优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的一种生态优先、兼顾民生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吴桂昌表示,棕榈股份将推动更广域层面的生态城镇建设,让更多落后地区群众受益,实现美丽中国梦。
材料三:
生态城镇化是指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前提下,以生态经济体系为核心,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使城镇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实现最佳结果。
它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体,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农村小城镇的生态化、集群化、现代化的发展,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生态城镇之路。
生态城镇化的“生态”就是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城镇化的过程中去,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张,转变为以提升城镇的生态文明、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宜居宜业之所。
生态城镇的“城镇”已不是一般概念的城镇,而是与其所处的区域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是人、自然与社会、环境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型可持续发展城镇。
生态城镇化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生态化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是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材料四: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针对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高世楫表示生态文明建设是走向新时
代的重要领域,绿色是重要主题。
B.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一个做法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C.生态城镇化,要从多角度审视生态城镇规划,引入体育、旅游、教育等产业,打造与区域、镇情相匹配的特色小镇。
D.生态城镇化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生态化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过程,是实现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生态文明建设,可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其中。
B.材料一中“绿色城镇化”与材料三中“生态城镇化”概念的内涵相同,都是指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C.材料一说“由注重城市空间的扩展转向提升城市功能”,“城市空间的扩展”也就是材料三中所说的“城市规模的扩张”。
D.“我们要为美丽中国的协调发展做点贡献。
”吴桂昌所说“协调发展”是指“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3.根据上面四则材料,概括说明进行生态城镇化建设将会给民众带来哪些方面的好处?(6分)
阅读答案:
4.(3分) C (此项内容是材料二棕榈股份的做法,“引入体育、旅游、教育等产业”须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而定。
)
5.(3分) D (“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是黄汉权谈论关于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做法之一,与“美丽中国的协调发展”不是同一概念。
)
6.(6分)
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优美洁净生活居住环境。
②提升城市功能带来先进便捷的生活条件,包括交通、体育、教育、旅游等设施。
③发展经济提供大量就业机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效益。
(评分标准:本题要求从生态环境、城市功能、经济效益三个角度分类作答,每条2分;其它答案若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