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R最新标准
2023年心肺复苏实施标准

2023年心肺复苏实施标准简介本文档旨在制定2023年心肺复苏(CPR)实施标准,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提供高效、安全和一致的CPR操作。
心肺复苏步骤根据最新的医学研究和国际指南,以下是2023年心肺复苏的实施步骤:1. 首先,确定患者是否处于意识丧失和呼吸停止的状态。
2. 若患者意识丧失且呼吸停止,立即呼叫紧急救护车。
3. 快速检查患者的脉搏,如果没有脉搏,开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4. 心脏按压的步骤包括:- 确保患者平躺在坚硬的表面上。
- 将双手交叠,置于患者胸骨下方。
- 用身体力量使胸骨下沉至少5厘米深度。
- 持续按压胸骨,节奏为100-120次/分钟。
5. 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的同时,尽快通知急救人员,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6. 如果有人能够提供人工呼吸(如医护人员),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进行人工呼吸。
按照正确的技术和频率进行。
7. 继续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直到专业医疗团队接管或患者恢复意识和自主呼吸。
培训要求为了能够正确实施2023年心肺复苏标准,以下培训要求必须得到满足:1. 所有医护人员必须接受经过认可的心肺复苏培训,并定期更新培训。
2. 培训内容应包括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技术操作和团队协作。
3. 必须有全面而实际的培训设施和模拟器材,以便进行实际操作和模拟训练。
4. 培训机构应与相关卫生部门合作,确保培训质量和可持续性。
总结2023年的心肺复苏实施标准旨在提供一套通用的操作指南,使医护人员能够在紧急情况下高效、安全地实施CPR。
培训和持续更新将确保医护人员拥有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抢救措施。
我们鼓励所有医疗机构和培训机构遵循这些标准,以提高救治水平和患者生存率。
请注意:本文档所述的实施标准基于当前的医学研究和国际指南,并可能随着新的科学发现而发生变化。
在实施CPR时,请始终参考最新的指南和培训。
2023版成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评分准则

2023版成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评分准则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版的成人徒手心肺复苏(CPR)操作评分准则。
以下是评分准则的详细内容:简介本评分准则适用于在成人心跳骤停时进行徒手心肺复苏的操作评分。
评分准则包括以下方面的评分标准:胸部按压深度、按压频率、人工呼吸、徒手心肺复苏操作连贯性等。
评分准则1. 胸部按压深度:胸部按压深度:- 评分标准:按压深度应达到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
- 评分等级:- 5厘米或更深:优秀- 4至5厘米:良好- 3至4厘米:合格- 少于3厘米:不合格2. 按压频率:按压频率:- 评分标准:按压频率应为每分钟至少100次,但不超过120次。
- 评分等级:-130次或更多:优秀-110至130次:良好-90至110次:合格-少于90次:不合格3. 人工呼吸:人工呼吸:- 评分标准:每次按压胸部后,应进行2次人工呼吸。
- 评分等级:-2次人工呼吸都完成:优秀-1次人工呼吸完成:良好-1次人工呼吸都未完成:不合格4. 徒手心肺复苏操作连贯性:徒手心肺复苏操作连贯性:- 评分标准:操作者应保持操作的连贯性和流畅性,不中断按压和人工呼吸的进行,并注意正确的手位和姿势。
- 评分等级:-连贯性和流畅性良好:优秀-操作存在中断或不流畅:良好-操作经常中断或不流畅:不合格请注意,在实施徒手心肺复苏时,操作者还应注意以下要点:- 尽量保持操作者双手放置于胸部中央,以保证按压的准确性。
- 确保按压深度达到标准,并保持适当的按压频率。
- 人工呼吸时,要确保每次呼吸时间适当且呼吸气量合理。
- 操作者应在复苏期间保持冷静,并及时呼叫急救人员。
以上是2023版成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评分准则的详细内容。
请严格按照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并注意操作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最新双人法心肺复苏操作评分标准(2023版)

最新双人法心肺复苏操作评分标准(2023版)最新双人法心肺复苏操作评分标准 (2023 版)一、引言本评分标准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最新的双人法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操作评分准则。
该准则基于国际心脏复苏指南以及相关研究成果,旨在提高双人法 CPR 的操作质量、提升心脏复苏效果,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
二、评分标准在执行双人法心肺复苏过程中,根据以下指标对操作质量进行评分:2.1 胸外按压- 深度:胸骨下陷至少5厘米,最大不超过6厘米。
- 频率:100-120次/分钟。
- 全程有效按压时间:不少于60%。
- 全程无效按压时间:不超过10%。
2.2 通气- 每次通气时间:1秒钟。
- 排气充分:每次通气后观察胸廓上抬,确认气道通畅。
- 合作配合:两名操作者按节律配合,胸外按压和通气无间隔。
2.3 换人操作- 更换压力器:不延误按压时间,间隔时间不超过5秒。
- 更换人工呼吸器:不延误通气时间,间隔时间不超过5秒。
三、操作评分标准根据每个指标的达标情况,对双人法心肺复苏操作进行评分:- 3分:在每个指标上均达标。
- 2分:在大多数指标上达标。
- 1分:在少数指标上达标。
- 0分:未达标。
四、操作评分结果解读根据评分结果,评估 CPR 操作质量:- 9分:操作优秀。
- 7-8分:操作良好。
- 4-6分:操作一般。
- 0-3分:操作不佳。
五、实施与培训建议为了提高双人法心肺复苏操作的质量,请根据评分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训练,重点包括:- 胸外按压的正确深度和频率的掌握。
- 通气时间和排气的管理。
- 换人操作的配合和时机把握。
六、总结本评分标准提供了评估双人法心肺复苏操作质量的准则,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实施CPR 技术。
通过培训和训练,提高操作质量,有望提高心脏复苏成功率和患者生存率。
心肺复苏2024年国际新标准操作流程CPR

定义
心肺复苏(CPR)是一种紧急处理措施,用于在心脏骤停的 情况下维持大脑的氧气供应,通过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来支 持循环和呼吸功能。
意义
心脏骤停后的几分钟内是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及时进行心 肺复苏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大脑和其他重要器 官的损害。
心脏骤停原因及危害
原因
心脏骤停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 包括心室颤动、心脏电活动异常 、急性心肌缺血、电解质失衡、 中毒等。
适用范围
适用于所有需要心肺复苏的紧急情况,包括心脏骤停、窒息、溺水、电击等。
适用对象
面向广大医护人员、急救人员、救援队员、保安人员、志愿者等,以及社会公 众中的潜在救援人员。通过掌握新标准操作流程CPR,这些人员能够在紧急情 况下提供及时的急救措施,挽救患者的生命。
02
心肺复苏基本概念与原理
心肺复苏定义及意义
06
人工呼吸技术要点与注意事项
口对口人工呼吸方法介绍
开放气道
将患者头部后仰,抬起 下颌,使气道保持通畅
。
捏住鼻子
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患者 的鼻子,防止漏气。
口对口密封
施救者深吸一口气,用 自己的嘴包住患者的嘴
,形成密封。
吹气
缓慢吹气,使患者的胸 廓抬起,然后松开嘴, 让患者胸部回缩,排出
气体。
简易呼吸器使用方法介绍
观察病情变化
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出现意识障 碍、呼吸急促、心律失常等情况应及时处 理。
定期检查转运设备的运行情况,确保设备 功能完好,避免因设备故障而影响患者的 安全。
THANKS
感谢观看
与旧版标准操作流程比较
与旧版标准相比,新标准操作流程CPR更加注重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强调快速、准 确地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心肺复苏评分标准最新版本

心肺复苏评分标准最新版本简介心肺复苏(CPR)是一种紧急救护措施,用于维持心跳和呼吸。
评分标准是用来衡量CPR过程中的质量和效果的工具。
本文介绍了心肺复苏评分标准的最新版本。
评分标准心肺复苏评分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压力深度:评估CPR时施加的胸部压力的深度。
通常推荐的压力深度为至少5厘米。
2. 压力频率:评估CPR时施加的胸部压力的频率。
推荐的压力频率为每分钟至少100次。
3. 心脏按压暂停时间:评估在CPR过程中的心脏按压暂停时间。
应尽量减少暂停时间,以确保持续的心脏按压。
4. 呼吸急救:评估在CPR过程中的人工呼吸的质量和效率。
应注意保持正确的呼吸频率和深度。
5. 常规操作:评估CPR过程中的常规操作,包括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和及时召唤急救人员等。
6. CPR时的早期危险识别:评估在CPR过程中是否能及时识别和处理患者的早期危险信号。
最新版本目前,最新的心肺复苏评分标准是由国际心脏复苏联盟(ILCOR)和美国心脏协会(AHA)等权威机构共同制定的(具体版本需参考相关权威机构公布的官方发布)。
这些评分标准经过广泛的研究和实践验证,旨在提高心肺复苏的质量和效果。
请注意,文档中引用的内容必须经过确认才能引用使用,以确保准确性和权威性。
结论心肺复苏评分标准的最新版本为医务人员和急救人员提供了一个衡量CPR质量和效果的指标。
遵循这些评分标准,可以提高救护过程中的成功率,挽救更多生命。
同时,我们应该随时关注相关权威机构的官方发布,以了解最新的评分标准和指导。
2023国际心肺复苏准则

2023国际心肺复苏准则一、背景心肺复苏(pulmonary n,CPR)是一种通过外部手段维持生命功能的紧急处理方法,用于在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时恢复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
为了提高CPR的效果和全球统一急救标准,___(___,ILCOR)定期更新和发布国际性心肺复苏准则。
本文档介绍了2023年ILCOR发布的最新国际心肺复苏准则。
二、基本原则2023年国际心肺复苏准则的基本原则如下:1.心肺复苏是一个紧急处理过程,在发现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时立即启动,并尽快呼叫急救人员。
2.心肺复苏包括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两个步骤,按照适当的比例进行,以确保有效的循环和供氧。
3.胸外按压应使用全高度压缩、适度频率(至少100次/分钟)和适当深度(至少5厘米)的方式进行。
4.人工呼吸应尽量使用面罩和呼吸袋,确保合适的气道开放。
5.采用除颤器进行早期除颤是重要的,尽量减少除颤时间,提高心脏复律成功率。
三、具体操作步骤按照2023年国际心肺复苏准则,进行心肺复苏的具体操作步骤如下:1.检查患者是否有意识和呼吸反应,轻轻摇动其肩膀,并大声呼叫其名字,观察是否有反应。
2.如患者没有反应,先确保自身安全。
然后呼叫急救人员。
3.快速检查患者的呼吸,观察胸廓上是否有运动。
如患者没有呼吸或呼吸不正常(如烦躁、浅表),说明存在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
4.在确认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后,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5.胸外按压应该使用全高度压缩,手掌叠放在胸骨下部,提供足够的压力使胸骨下陷至少5厘米,然后迅速松开以便负压回弹。
6.胸外按压应按照至少100次/分钟的频率进行,尽量保持连续性。
7.每2分钟进行一次人工呼吸(如患者无异物阻塞),每次呼吸时间约为1秒。
使用面罩紧密地覆盖在患者的鼻子和嘴巴上,确保气道通畅。
8.在尽早救护车到达前,持续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直到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或急救人员抵达。
四、结论___发布的2023国际心肺复苏准则建议在心脏骤停或呼吸停止时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按照适当的步骤与技术进行。
2024年全球心肺复苏最新指南

2024年全球心肺复苏最新指南引言本指南旨在为全球范围内的医疗保健专业人员提供心肺复苏(CPR)的最新标准和推荐实践。
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和临床证据,本指南提供了关于心肺复苏技术和程序的权威指导,以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质量。
指南概览心脏骤停的识别和紧急反应- 心脏骤停的识别:立即识别心脏骤停迹象,包括意识丧失、无呼吸或仅有喘息、无脉搏。
- 紧急反应:立即启动紧急医疗服务(EMS),并在拨打紧急电话时提供准确的信息,包括心脏骤停的诊断和 location。
基础生命支持(BLS)- CPR技术:推荐使用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比率为 30:2,直至急救人员到达或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可用。
- 呼吸道管理:优先使用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如有呼吸道设备,可使用面罩或球囊。
高级生命支持(ALS)- 药物使用:根据患者情况和可获得性,考虑使用肾上腺素、利多卡因、阿托品等药物。
- 心电监测和除颤: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心电监测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按照设备的指导进行操作。
特殊情况下的CPR- 婴儿和儿童CPR:采用不同于成人的按压频率和深度,以及特定的呼吸道管理技术。
- 孕妇CPR:考虑到孕妇的生理变化,采用特殊的体位和按压技巧。
- 院外心脏骤停:优先考虑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团队协作和通讯- 团队协作:在心肺复苏过程中,明确各团队成员的角色和责任,确保高效协作。
- 通讯:使用标准化通讯程序,确保与EMS和医院接收部门的清晰沟通。
教育和培训- 标准化培训:推荐使用基于证据的培训程序,包括模拟训练和认证。
- 持续教育:鼓励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定期更新知识和技能,以跟上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
结论本指南提供了一套全面的建议,旨在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并促进其康复。
医疗保健专业人员应定期复习和遵循这些指南,以确保他们的实践符合当前的最佳证据和标准。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一个虚构的示例文档,实际的心肺复苏指南会由专业机构发布,并会包含更详细的操作步骤、图示和特定情况下的处理方法。
2024年心肺复苏CPR指南

2024年心肺复苏(CPR)指南是国际心脏和肺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在2024年发布的最新指南。
本文将介绍该指南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中的一些变化和重要点。
2024年CPR指南主要强调了早期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指南推荐在发生心脏骤停时,应立即呼叫急救并开始进行心肺复苏。
特别是在见证者场景下,见证者应立即进行胸外按压,而不是先进行人工呼吸。
此外,2024年指南还强调了心肺复苏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包括正确的胸外按压和完整的胸部反弹。
指南指出,推荐的按压速率为每分钟100-120次,每次按压深度至少应达到5厘米,按压停顿时间应最小化。
为了确保按压质量,建议使用实时反馈设备或按压深度指示器。
另一个重要的变化是对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的指导。
2024年指南鼓励广泛使用AED,并强调了早期除颤的重要性。
指南建议,如果AED可在3到5分钟内获得,请在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立即使用AED。
对于特定人群(如儿童、新生儿和孕妇)的心肺复苏,2024年指南提供了特别的指导。
例如,对于儿童,推荐在单个操作员执行心肺复苏时使用2指法进行胸外按压;对于新生儿,推荐使用快速而轻柔的胸外按压;对于孕妇,指南建议在左胸中部进行胸外按压。
此外,2024年指南还介绍了心脏骤停后抢救措施的顺序。
指南建议首先进行的是早期复苏阶段,即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
然后是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生物复苏药物的治疗。
最后,指南提到心搏骤停后的综合管理,包括持续监护和评估患者状态,以及适时的康复和后续护理。
综合而言,2024年CPR指南强调了早期心肺复苏的重要性,并提供了相关人群的特殊指导。
质量管理,AED使用以及抢救措施的顺序也是该指南的重要内容。
这些指南的更新将有助于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为急救人员和医疗专业人员提供更好的指导。
2024版心肺复苏更新指南

2024版心肺复苏更新指南心肺复苏(CPR)是一项关键的急救措施,用于挽救发生心脏骤停的人的生命。
为了提高CPR的效果和成功率,国际心脏心肺复苏联盟(ILCOR)在2024年发布了最新的CPR更新指南。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这些新指南的一些重要内容。
首先,2024年版CPR更新指南强调了早期CPR的重要性。
与以往不同,新的指南建议在发现心脏骤停后,应该首先进行30秒的观察,然后立即开始进行胸外按压,而不是先进行两次清醒呼吸。
这是因为在心脏骤停发生后的几秒钟内,心脏仍然具有残余功能,持续的胸外按压能够为心脏提供持续的血液流动,从而延迟脑部缺氧的时间,提高患者生存的机会。
其次,新的指南强调了胸外按压的质量。
传统上,CPR中的胸外按压要求按压深度为至少5cm,但新的指南推荐将压缩深度提高到至少5cm,最大可达6cm。
此外,新指南还建议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而非以往的100次。
这些调整的目的是提高胸外按压的质量,确保足够的血流量到达心脏和大脑,从而增加生存机会。
第三,新的指南明确了CPR中使用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率。
与以往不同,新的指南建议在成人患者中,可以进行连续的胸外按压,而不需要进行人工呼吸。
这是因为胸外按压已经被证明是最关键的CPR步骤,持续进行可提供更好的血流量。
人工呼吸仍然建议在特定情况下使用,如专业急救人员的到达、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以及进行气管插管等。
最后,新的指南提出了检测心律和除颤时的一些新的建议。
例如,指南建议尽早进行心律检测,以便尽早发现可电除颤的室颤和室速,并进行快速的电除颤。
此外,可考虑在未经过预期效果的CPR后使用最小化的中断推算放电。
这些调整的目的是尽早识别和治疗可电除颤的心律紊乱,以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2024年版心肺复苏更新指南对早期CPR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建议尽早开始进行胸外按压,并注重提高按压质量。
同时,指南还调整了CPR中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率,建议在成人患者中可以进行连续的胸外按压。
心肺复苏技能考核标准(最新版)

心肺复苏技能考核标准(最新版)最新版的心肺复苏技能考核标准如下:操作程序:1.判断病人意识:通过轻摇或手拍患者双肩并大声呼叫患者,同时快速检查有无呼吸来判断病人的意识状况。
2.呼救:通知同事或医师,取除颤仪。
看时限。
3.检查脉搏:通过安置体位(去枕、平卧体位,置按压板)、解开衣领、腰带以及触摸颈动脉等方法来检查病人是否有大动脉搏动,时间为5~10秒。
4.胸外心脏按压:在术者体位(位于病人一侧,根据个人身高及病人位置高低选用踏脚登或跪式等体位)下,通过快速定位方法(两连线中点)和正确的按压姿势(双手掌根重叠,手指不触及胸壁,双臂肘关节绷直,垂直向下用力)来进行按压,胸骨下陷至少5㎝,按压频率至少100次/分,按压与放松时间1︰1,放松时掌根部不能离开按压部位。
5.人工呼吸:通过开放气道(选择适当方法,如仰头举颏法、托颌法等)、判断有无呼吸(看、听、感觉,判断时间5~10秒)和正确的口对口、口对鼻方法(捏鼻—撑口—正常吸气—吹气—抬头看胸廓起伏—正常吸气—吹气—抬头看胸廓起伏)来进行人工呼吸。
6.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30︰2.7.完成五个循环、呼吸周期,判断心肺复苏是否有效,判断时间为5~10秒。
如无效继续CPR,看时间,并记录。
(自主呼吸出现、颈动脉搏动可触及)评分标准:一项不符合要求扣2分,缺一项扣2分,未脱离危险环境扣5分,未使用隔帘扣5分。
按压深度不当扣5分,按压频率不当扣5分,按压与放松时间不当扣2分,按压无效每次扣0.5分,未开放或气道开放不到位扣5分,人工呼吸方法一处不当扣2分,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不当扣2分,未判断或判断不准确扣4分,未看时间扣1分,未记录扣2分。
评价急救员的表现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病人的生命安全。
在评价中,有一些关键的要素需要被考虑。
首先,急救员需要具备急救意识。
如果他们无法快速反应并采取适当的措施,那么他们的表现会受到扣分。
这是因为急救员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识别出病人的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2022cpr指南

2022cpr指南一、基础生命支持(BLS)1. 识别和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 强调早期识别心脏骤停。
当发现有人突然倒地且无反应、无正常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时,应立即识别为心脏骤停并启动急救系统(如呼叫120)。
- 在医院内,应启动医院的急救团队(如急救代码系统)。
2. 高质量心肺复苏(CPR)- 按压频率:100 - 120次/分钟。
- 按压深度:成人至少5厘米但不超过6厘米;儿童(1岁 - 青春期前)至少为胸廓前后径的1/3,大约5厘米;婴儿(1岁以下)至少为胸廓前后径的1/3,大约4厘米。
- 胸廓回弹:每次按压后应让胸廓充分回弹,以保证心脏能有效充盈。
- 尽量减少中断:按压中断时间应尽可能短,理想情况下每次中断不超过10秒。
- 按压 - 通气比例:对于成人心脏骤停患者,单人施救时按压 - 通气比例为30:2;双人施救时也为30:2。
对于儿童和婴儿,单人施救时按压 - 通气比例为30:2,双人施救时为15:2。
3. 除颤。
- 对于室颤或无脉性室速引起的心脏骤停,应尽快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除颤。
- AED的使用:开启AED后,按照语音提示操作,将电极片正确贴于患者胸部(一个贴于右上胸壁,一个贴于左乳头外侧),AED会自动分析心律,如提示需要除颤,应确保无人接触患者后按下除颤按钮。
二、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1. 气道管理。
- 建立高级气道(如气管插管、声门上气道装置)时应尽量减少中断CPR的时间。
- 在有高级气道的情况下,通气频率为10次/分钟(每6秒一次),不需要与按压同步。
2. 药物治疗。
- 肾上腺素:在心脏骤停期间可每3 - 5分钟给予1mg肾上腺素静脉/骨内注射。
- 胺碘酮:对于难治性室颤或无脉性室速,可考虑使用胺碘酮,首次剂量为300mg静脉/骨内注射。
三、特殊情况的复苏。
1. 淹溺。
- 对于淹溺患者,应尽快将患者从水中救出,立即开始CPR,尤其是对于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不需要先进行控水操作。
心肺复苏操作指南及评分标准(2023新版)

心肺复苏操作指南及评分标准(2023新版)心肺复苏操作指南及评分标准(2023新版)操作指南心肺复苏(CPR)是一种紧急救治方法,用于恢复心脏和呼吸功能。
以下是2023年新版心肺复苏操作指南:1. 确认意识状态:检查患者是否有意识,轻轻摇动患者并喊叫他们的名字,观察是否有反应。
2. 呼叫急救:如果患者没有反应,立即向急救中心报告,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3. 开始胸外按压:将患者平放在坚硬的表面上,掌心叠放,以正常速度和深度进行胸外按压。
4. 人工呼吸:在每30次按压后,进行人工呼吸。
将患者嘴巴张开,捏鼻子,用自己的口吹气,直到看到患者胸部起伏。
5. 持续操作:连续30次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直到专业医护人员到达现场。
评分标准当进行心肺复苏时,需要根据患者的表现进行评分,以判断复苏效果。
以下是2023年新版心肺复苏操作的评分标准:1. 心脏复苏:观察患者的胸部起伏,评估心肺复苏是否有效。
- 良好:胸部明显起伏,复苏效果良好。
- 不佳:胸部起伏不明显,复苏效果不佳。
2. 呼吸复苏:观察患者是否有自主呼吸或人工呼吸的反应。
- 有呼吸:患者有自主呼吸或对人工呼吸有反应。
- 无呼吸:患者没有自主呼吸或对人工呼吸无反应。
3. 意识状态:观察患者的意识反应。
- 有意识:患者有意识,可以回应声音或触摸。
- 无意识:患者没有意识,对声音或触摸没有反应。
请注意,这仅是2023年新版心肺复苏操作指南及评分标准的概述。
在实际操作中,请始终遵循专业人员的指导,并及时寻求医疗帮助。
参考文献:- American Red Cross. (2023). CPR and First Aid Guidelines. Retrieved from [link]-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23). CPR Guidelines. Retrieved from [link]。
2023版成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评定标准

2023版成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评定标准简介本文档详细描述了2023版成人徒手心肺复苏(CPR)操作评定的标准和要求。
成人徒手心肺复苏是一项紧急救护技术,用于急性心脏骤停患者。
评定标准有助于衡量操作者在进行CPR时的准确性和效果,并确保患者得到适当的抢救和救治。
操作评定标准1. 基本操作准确性- 操作者应根据心肺复苏指南的要求正确执行基本的CPR操作步骤。
- 操作者应准确确定胸部按压位置,并以正确的频率和深度进行按压。
- 操作者应正确进行人工呼吸,确保每次呼吸的气流进出口正常。
2. 操作协调性- 操作者应能够正确协调胸部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操作,并保持合适的节奏。
- 操作者应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及时切换,确保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比例合理。
3. 操作效果评估- 操作者应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反应和复苏效果。
- 操作者应能够检查患者是否有自主呼吸恢复,是否有循环恢复等。
评定要求为了达到2023版成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评定标准,操作者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具备相关的急救培训和认证。
- 熟悉心肺复苏指南,并理解基本的CPR操作步骤。
- 具备准确的胸部按压技巧,包括正确的位置、频率和深度。
- 能够正确实施人工呼吸,并确保气流进出口正常。
- 具备良好的操作协调性,能够同时进行胸部按压和人工呼吸,并保持合适的节奏。
- 具备准确评估患者反应和复苏效果的能力。
结论本文档详细介绍了2023版成人徒手心肺复苏操作评定标准和要求。
希望操作者能够通过合适的培训和实践,掌握正确的操作技术,并在急性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心肺复苏及电击除颤评分标准2023版

心肺复苏及电击除颤评分标准2023版1. 引言本文档是关于心肺复苏(CPR)及电击除颤的评分标准的2023年版。
评分标准旨在为医务人员在CPR和电击除颤过程中提供准确的评估指标,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2. 心肺复苏评分标准2.1 呼叫急救- 及时呼叫急救服务: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例如:120)。
2.2 检查患者反应- 判断患者是否有意识:轻拍患者肩膀并喊叫患者的名字,观察患者是否有任何反应。
2.3 呼吸评估- 检查患者的呼吸情况:观察患者是否有自主呼吸迹象。
2.4 建立通畅的气道- 打开患者的气道:将患者的头部后仰,以确保气道通畅。
2.5 人工呼吸- 进行人工呼吸:每次给予两次有效的呼气。
2.6 心脏按压- 进行胸外按压:采用正确的手法和力度进行胸外按压。
3. 电击除颤评分标准3.1 分析心律- 连接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或除颤监护仪:将AED或除颤监护仪与患者连接。
3.2 分析心律图形- 分析心律图形:确保正确解读患者的心律图形。
3.3 提供电击除颤- 提供电击除颤:根据心律图形的指示,选择适当的能量水平进行电击除颤。
3.4 持续心肺复苏- 持续心肺复苏:在电击除颤后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4. 结论通过正确执行心肺复苏及电击除颤评分标准,医务人员能够更好地应对心脏骤停等急重症情况。
该评分标准旨在规范和提高心肺复苏及电击除颤的质量,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注:以上是心肺复苏及电击除颤评分标准2023版的简要概述。
详细内容请参考相关指南和培训资料。
202 3年单人心肺复苏考核标准

2023年单人心肺复苏考核标准一、背景介绍1. 为了提高全民心肺复苏(CPR)的普及率和提高急救效能,2023年单人心肺复苏考核标准将做出适当的调整,以确保急救人员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快速、准确地进行心肺复苏,提高急救成功率。
二、考核内容2. 以往的单人心肺复苏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检查意识、呼吸和脉搏(ABC原则)、急救前准备、心肺复苏操作等。
2023年将加入胸外按压深度、按压频率以及建立自动体外去纤颤器(AED)的使用等新的考核内容。
三、具体标准3. 考核者需要掌握的新技能包括:1) 胸外按压深度:标准要求为至少5厘米,最大不超过6厘米;2) 胸外按压频率:标准要求为至少100次/分钟;3) AED使用:考核者需要在5分钟内准备好AED并使用;4) 其他相关技能:考核者还需要掌握完整的ABC原则操作流程和急救前准备。
四、培训要求4. 为了让急救人员能够达到新的考核标准,各级医疗机构将加强对心肺复苏的培训,并提供更加真实的模拟训练,以帮助考核者熟练掌握新的技能和操作要点。
五、总结5. 通过对2023年单人心肺复苏考核标准的调整,将有助于提高全民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增加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机会,让更多的人能够在急救人员的帮助下获得及时的救助,这对于维护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级医疗机构和急救人员能够认真学习新的考核标准,不断提高急救技能,为救援更多的生命而努力。
六、实施步骤6. 为了确保2023年单人心肺复苏考核标准的有效实施,需要以下具体步骤:1) 制定新培训大纲:各级医疗机构应按照新的考核标准制定新的心肺复苏培训大纲,明确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等,以确保考核者学习到最新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2) 更新培训教材:医疗机构需要更新培训教材,将新的考核内容和技能纳入其中,确保培训者可以系统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3) 加强模拟训练:为了让考核者可以熟练掌握新的技能和操作要领,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模拟训练,模拟真实的心肺复苏场景,让考核者在实战中进行练习和操作,提高应对急救情况的能力。
2023年心肺复苏技巧评分标准

2023年心肺复苏技巧评分标准
本文档旨在提供2023年心肺复苏(CPR)技巧评分标准的详细描述和指导。
以下是评分标准的主要内容:
1. 心肺复苏基本技巧
- 检查响应:评估患者是否响应刺激。
- 呼叫急救:拨打急救电话以获取专业医疗救援。
- 开展心肺复苏:为患者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2. 胸外按压技巧评分标准
- 手位:正确放置双手在胸骨中部。
- 深度:按压深度应达到至少5厘米。
- 频率:按压频率应为每分钟100-120次。
3. 人工呼吸技巧评分标准
- 喂气时间:对成年患者进行人工呼吸时,每次喂气时间应为1秒钟。
- 喂气量:每次喂气应使胸廓明显抬起。
4.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 及时使用: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快使用AED进行电除颤。
- 安装正确:正确安装AED电极以确保粘贴牢固。
5. CPR复苏过程中的综合评分
- 定期旋转:当有多名急救人员时,定期交替进行心肺复苏,以减少疲劳。
- 有效通气:确保每次人工呼吸有效。
本文档提供了2023年心肺复苏技巧评分标准的基本要点,并建议医疗人员在实践中按照这些标准进行评分。
这些标准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的效果和生存率。
请注意,本文档的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医疗操作和决策仍应根据专业医疗机构的指导和实践经验来确定。
感谢您使用我们的文档,如有任何疑问,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心肺复苏评价准则(新版)

心肺复苏评价准则(新版)心肺复苏评价准则(新版)背景心肺复苏(CPR)是一种紧急救护措施,用于恢复心脏骤停患者的心跳和呼吸功能。
评价CPR的质量对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供心肺复苏评价的准则,以便医务人员在实施CPR时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
准则1. 快速反应:在发现心脏骤停后,立即呼叫急救团队,并开始CPR措施。
2. 确认意识:检查患者是否清醒有意识。
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将其置于稳定状态,并提供必要的急救。
3. 检查呼吸:确保患者的呼吸功能正常。
如果患者没有呼吸或呼吸不正常,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4. 胸外按压:进行高质量的胸外按压,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手位:双手掌叠放在患者胸骨下方,手指交叉。
- 深度:每次按压至少压搏5厘米。
- 节奏:按照100到120次/分钟的频率进行按压。
5. 人工呼吸:在进行胸外按压的同时,进行人工呼吸,按照以下原则进行:- 气道开放:确保患者的气道畅通无阻。
- 送气量:每次呼吸应使患者的胸廓抬高。
- 频率:每分钟进行10到12次人工呼吸。
6. 呼吸与按压比例:每进行30次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
7. 辅助除颤:对于有除颤器的场所,应尽快使用除颤器进行电击。
8. 持续复苏:持续进行CPR,直到急救团队到达或患者恢复心跳和呼吸功能。
结论本文档提供了心肺复苏评价的准则,以帮助医务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实施高质量的CPR。
遵循这些准则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机会。
重要的是,医务人员应获得合适的急救培训,并经常进行更新以了解最新的指南和技术。
心肺复苏及电击除颤量化标准2023版

心肺复苏及电击除颤量化标准2023版
背景
心肺复苏(CPR)是一项关键的急救措施,用于恢复心脏停止跳动的患者的心脏功能和呼吸功能。
电击除颤是在心脏停止跳动时通过电击来恢复其正常跳动的过程。
为了确保CPR和电击除颤的有效性和一致性,制定了一系列的量化标准。
目的
本文档旨在介绍2023年版的心肺复苏及电击除颤量化标准,以指导医务人员在CPR和电击除颤时的操作和决策。
内容
1. CPR质量指南
- 压力深度:成人应达到至少5厘米深度的胸前推压,儿童和婴儿根据年龄适当调整。
- 压力速度:每分钟至少100-120次胸前推压。
- 呼吸频率:成人和儿童每分钟10-12次,婴儿每分钟20次。
- 呼吸量:成人和儿童每次呼吸500毫升,婴儿每次呼吸100毫升。
- 胸部回弹:推压后胸部应完全回弹。
2. 电击除颤参考指南
- 选用合适的能量水平:根据患者情况和设备类型选择合适的能量水平。
- 电击时间:尽快进行电击,不超过10秒的延迟。
- 有效推压间隔:每次电击后立即继续推压。
- 检查心律:在电击前确认心脏是否有无序电活动,如室颤或室速。
- 避免电击干扰:确保周围没有接触到电击除颤的人员。
结论
遵循心肺复苏及电击除颤量化标准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水平。
医务人员应定期接受相关培训,以确保他们了解并能正确执行这些标准。
标准的进一步改进和更新将有助于提高急救的效果和质量。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总结,具体操作和指南请参阅相应的正式文件和权威指南。
2023年心肺复苏操作评定及打分标准

2023年心肺复苏操作评定及打分标准1. 背景和目的本文档旨在制定2023年心肺复苏(CPR)操作评定及打分标准。
通过明确评定标准,提高CPR操作的质量和准确性,从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2. 评定标准评定CPR操作时,应考虑以下关键因素:2.1 界定合适的CPR操作操作人员应准确识别患者是否需要CPR,并能够迅速开始胸外按压和人工通气。
判断患者是否需要CPR应考虑以下因素:- 患者没有意识且没有呼吸- 患者没有脉搏或脉搏弱而不规则2.2 胸外按压操作评估操作人员在进行胸外按压时的技术和效果。
要求如下:- 手位准确,应放置在胸骨正中间- 按压深度合适,成人应至少达到5厘米,儿童应达到4厘米- 按压频率恰当,应保持在至少100次/分钟2.3 人工通气操作评估操作人员在进行人工通气时的技术和效果。
要求如下:- 揭开患者的口腔,确保畅通- 进行正确的头后仰,以保证通气道畅通- 向患者口中送气,每次持续1秒钟- 观察胸廓隆起以确保通气有效3. 打分标准根据患者接受的CPR操作的质量和准确性,对操作人员给予打分。
评分标准如下:- 操作准确、技术正确且在规定时间内开始CPR:满分10分- 操作准确但技术稍有不足或CPR开始略有延迟:8-9分- 操作有一定不准确但仍能保障患者生命安全:6-7分- 操作严重不准确且无法保障患者生命安全:5分及以下4. 结论通过制定2023年心肺复苏操作评定及打分标准,我们能够提高CPR操作的质量和准确性,给予操作人员明确的评判标准。
同时,通过评分标准,我们可以激励操作人员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更好的救治。
心肺复苏实操考核评分标准(最新版)

心肺复苏实操考核评分标准(最新版)
1. 背景
心肺复苏(CPR)是一项关键的急救技能,对于抢救心跳停止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CPR的质量,对CPR实操进行考核评分是必要的。
本文档旨在提供最新版的心肺复苏实操考核评分标准,以帮助评判CPR实操表现的优劣。
2. 考核评分标准
考核评分标准旨在综合评估CPR实操中各项关键步骤的准确性和技能运用的熟练程度。
以下是最新版的心肺复苏实操考核评分标准:
2.1 胸外按压
- 深度:按压应达到至少5厘米的深度,但不应超过6厘米。
- 节律:按压应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次的节律。
- 反弹:每次按压后,胸壁应能完全反弹,以确保血液回流。
- 松弛:每次按压后,必须完全松弛以便充分再扩张。
2.2 人工呼吸
- 气道开放:确保患者气道通畅,头部正确仰起。
- 闭合:每次给予人工呼吸时,应完全密封患者口鼻。
- 气量和速度:每次人工呼吸应达到500毫升,并在2秒内完成。
2.3 换气和按压比例
- 成人:换气和按压比例应为30:2。
- 儿童和婴儿:换气和按压比例应为15:2。
2.4 其他考核要点
- 位置:在实操中,患者必须放置在适当的位置,以便进行有效的CPR。
- 叫救护车:在适当的时机,必须指派有关人员拨打紧急电话并请求救护车。
3. 总结
心肺复苏实操考核评分标准提供了对CPR实操表现进行评估的参考。
它直观地概括了胸外按压、人工呼吸、换气和按压比例等关键要点。
使用此评分标准可以帮助评判CPR实操的质量,并为培训和提高CPR技能提供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2次/分钟
(约5-6秒钟吹气一次)
10-2020次/分钟
(约3-5秒钟吹气一次)
检查循环
颈动脉
股动脉
肱动脉
按压位置
胸部胸骨下切迹(胸口剑突处)
上两指胸骨正中部位或胸部正中乳头连线水平
乳头连线下一横指
按压方式
两只手掌根重叠
两只手掌根重叠/一只手掌根
1.给予2次紧急吹气,每次吹气超过1秒;在CPR过程中,各种通气方式包括口对口、口对鼻、面罩通气和高级气道通气,均推荐持续1秒钟,以使患者胸部起伏。
2.给予有效的潮气量,使患者出现看得见的胸部起伏;
3.避免快速或者用力吹气;
4.当进行了进一步气道干预(如气管内插管和气食管联合插管等)后,2人进行CPR的吹气频率为8~10次/秒,不需考虑通气与按压同步。通气时胸部按压不需要暂停。
新建议10
治疗心室颤动/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时,推荐电击1次后而非电击3次后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开始胸外按压)。
新建议11
增加强调新生儿复苏时通气的重要性,不再强调应用高浓度氧气的重要性。
已不支持的措施
1、心脏骤停后起搏
2、普鲁卡因胺治疗VF和无脉VT
3、去甲肾上腺素
4、VF或无脉VT胸前叩击
5、心脏骤停的电解质疗法--镁剂
脉搏检查(步骤5)
对于非专业急救者,如果意识丧失的患者没有呼吸,就可假定为心脏停搏。对于专业急救者,可以用较长时间来检查患者是否存在脉搏,而决定脉搏存在与否也是有困难的。专业急救者检查脉搏时间不超过10秒。如果在10秒内不能确定脉搏,就开始胸外按压。
紧急吹气而不行胸外按压(仅限专业急救人员步骤5A)
单纯胸外按压CPR
在CPR过程中,维持正常的通气血流比值必须一定的分钟通气量。虽然最好的CPR方式是按压和通气协同进行,但是对于非专业急救人员,如果他们不能或不愿意进行紧急吹气,还是应该鼓励他们只进行单纯按压的CPR。
除颤(步骤8、9、10)
所有BLS急救人员均应接受除颤培训,因为无外伤的SCA患者最常见的心律为VF。对于这些患者,如果在症状发生的3~5分钟内,立即由旁观者给予除颤,其生存率最高。
异物气道阻塞(窒息)
1.识别异物阻塞气道
识别阻塞气道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将FBAO与晕厥、心脏病发作、癫痫及其他一些可引起突然呼吸窘迫、紫绀或者意识丧失的急症中区别开来很重要。患者可能双手抓颈部,表现出窒息的体征。迅速询问“是窒息吗?”如果患者点头回答,而不能用语言表达,这表明患者是严重的气道阻塞。
2.解除异物气道阻塞
3成人按压深度为4~5 cm,儿童按压深度2~3cm,婴儿按压深度为1~2cm
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比例表
成年人
1-8岁儿童
婴儿
开放气道
仰头举颏法
仰头举颏法
仰头举颏法
人工呼吸
2次有效呼吸
(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2次有效呼吸
(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2次有效呼吸
(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2.有效胸外按压的频率为100次/分,按压深度4~5cm,允许按压后胸骨完全回缩,按压和放松时间一致;
3.减少对胸外按压的干扰;
4.需进一步研究决定最佳按压通气比例,以获得最理想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恢复。
按压通气比例
推荐按压:通气比例为30∶2,这是专家们的一致意见,而没有明确的证据。每分钟实际按压次数决定于按压的频率、次数、开放气道的时间、吹气的时间以及允许AED分析的时间。
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
点击次数:862发布时间:2012-3-27
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CPR)指南的最新标准
2005修订的主要内容:
1对成人实施单人或双人抢救时按压通气比为30:2进行;
对儿童或婴儿实施单人抢救时按压通气比为30:2,双人15:2
2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以30:2比率进行五个周期的循环,其中胸外按压频率为100次/分钟;人工吹气每次持续1秒钟以上;
成人BLS顺序
BLS步骤由一系列连续评估和动作组成(图2)。
检查患者反应(步骤1)
一旦确信急救场所安全,急救者应首先检查患者的反应。拍打患者肩部,并对其大声呼喊“你怎么样啊?”如果患者有反应,但受伤或者需要医疗救助,急救者需离开患者拨打急救电话。然后尽快回到患者身边对患者进行再次检查。
启动EMS系统(步骤2)
打开气道检查呼吸(步骤3)
在开始CPR时,应将患者平放于硬质的平面上,仰卧。
1.打开患者气道
(1)非专业救护者打开气道:
无论患者是否受伤,非专业急救者均使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患者气道。不推荐双手推举下颌法,因为非专业急救者学习和掌握这种方法很困难,同时它也不是一种有效的打开气道的方法,而且还会引起脊髓移动。
复苏体位
复苏体位适应于已经具备正常呼吸和有效循环的无意识患者。复苏体位可维持患者气道通畅,减少气道阻塞和误吸的危险。最理想的复苏体位是稳定的、接近真正侧卧、头部稳定及胸部没有压力限制呼吸。
一、2005年指南中的主要变化
(一)有效的心脏按压心脏停搏时要求急救人员要“用力而快速地按压”,按压频率达100次/分,且按压后要使胸廓完全恢复到正常位置,按压/放松时间大致相等。同时尽量减少中断胸外按压时间。为了快速确定按压位置,可采取两乳头连线中点的办法,此点在2000年指南中未着重强调。
(四)现场电除颤需电除颤时,只给1次电击,而后即进行CPR,应在给过5组30X2的CPR(约2分钟)后,再检查患者的心律。2000年指南中对需“电击”的心脏骤停患者,给连续3次电击,其间不进行CPR,并在电击前后都要检查心律。
(五)建议自动体外除颤(AED)可用于1岁以上儿童,但尚证据不足以建议或反对AED用于1岁以下婴儿。
(二)CPR按压/通气比建议从婴儿至成人,所有单人CPR时,按压/通气比均为30:2。而2000年指南中建议成人CPR按压/通气比为15:2,而婴儿和儿童CPR时,按压/通气比为5:1。
(三)人工呼吸每次人工呼吸应为1秒钟以上,急救人员应见到胸部起伏,为避免过度吹气或过用力,在吹气前不要深吸一口气。而2000年指南中,仅建议有氧或无氧人工呼吸,每次吹气1秒或1~2秒。
新建议2
简化了人工呼吸的程序:所有人工呼吸(无论是口对口,口对面罩,球囊—面罩,或球囊对高级气道)均应持续吹气1秒以上,保证有足够量的气体进入并使胸廓有明显抬高。
新建议3
删除了对非专业急救者在无胸外按压时的人工呼吸训练。
新建议4
建议对所有年龄(新生儿除外)的患者实施单人急救时,单人(一般的)按压/通气比例为30:2。该建议目的在于简化教学和提供更长时间不间断胸外按压。
新建议8
无脉性心脏停跳患者治疗期间,推荐两次心跳检查之间给予约5组(或者约2分钟)心肺复苏。急救者不应在电击后立即检查心跳或脉搏——而是应该重新进行心肺复苏,先行胸外按压,而心跳检查应在5组(或者约2分钟)心肺复苏后进行。
新建议9
推荐所有的急救措施,包括高级气道开放(例如气管内导管,食管—气管导管[Combitube],或喉部面罩气道[LMA])、给药和对患者重新评价时,均应保证胸外按压间隔最短化。推荐无脉性心脏骤停治疗期间应限制对脉搏的检查。
如果患者有自主循环(比如可触知的脉搏),仅需要通气支持,吹气频率为10~12次/分,或者每5~6秒吹气1次。不管是否进行高级气道干预,每次吹气时间应超过1秒,每次吹气应该可见胸部起伏。在紧急吹气过程中,每2分钟评价1次脉搏,时间不超过10秒。
胸部按压(步骤6)
1.有效胸部按压是CPR产生血流的基础;
如果发现患者没有反应,例如,没有活动或对刺激没有反应等,急救者应启动EMS系统(拨打急救电话),取出AED(如果有AED),然后回到患者身边进行CPR,如果需要,可进行除颤。如果有多名急救者在现场,一名急救者按步骤进行CPR,另一名启动EMS系统,同时取出AED。在救助一名淹溺者或者窒息性(主要是呼吸系统)骤停患者,专业救护者应该先进行5个周期(大约2分钟)的CPR,然后再离开患者,拨打急救电话,启动EMS系统。
(2)专业救护者打开气道:
当没有证据表明患者头或颈部受伤时,专业救护者可使用仰头举颏法打开气道。如果专业救护者怀疑患者颈部脊髓损伤,应使用双手推举下颌法来打开气道。在CPR过程中,第一位的是维持患者气道开放,并提供适当通气,因此,当使用双手推举下颌法不能打开气道时,应使用仰头举颏法。对于怀疑有脊髓损伤的患者,应使用人工脊髓制动而不是使用制动装置。
新建议5
由医疗保健人士实施的儿科基本生命支持指南,将“儿科患者”定义修改为青春期前患者,但是由非专业急救人员应用的儿童心肺复苏指南(1到8岁)没有变化。
新建议6
增加强调胸外按压的重要性:急救者应被授以“用力按压、快速按压”(每分钟100次的速率),保证胸廓充分回弹和胸外按压间歇最短化。
新建议7
建议紧急医疗服务(EMS)人员对无目击者的心脏停跳患者除颤前,可考虑先行约5组(约2分钟)心肺复苏,特别是在事发地点由呼叫到EMS抵达反应时间超过4到5分钟时。
6、心脏骤停常规补液
基础生命支持基础生命支持(BLS)包括识别心脏猝死(SCA)、心脏病发作、卒中及异物气道阻塞(FBAO);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进行除颤。AHA用以下4个环节组成一个生命链来解释对室颤(VF)SCA患者采取紧急行动的重要性(图1):①尽早识别紧急状况并启动紧急医疗服务系统(EMS);②尽早CPR;③尽早用除颤器除颤;④尽早进行高级生命支持。
(二)检查是否有“足够”呼吸及循环指征如果患者已无足够呼吸,应先给2次人工通气,再评估所有患者(包括婴儿和儿童)是否有足够呼吸,并准备呼吸支持给氧和通气。第一组2次人工通气后,应立即开始30次胸外按压,随后再给2次人工呼吸,应周而复始地行30X2的CPR。在EMS专业人员携AED抵达前,现场急救人员应不间断做CPR。2000年指南中是给2次人工呼吸后,即检查循环体征(呼吸、咳嗽或活动),如无循环体征,才要求开始胸外按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