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1.3《乡土情结》1 导学案 苏教必修1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乡土情结教案1苏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乡土情结教案1苏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1. 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2 •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3.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教学方法在教会学生评点的基础上,学生感知、研习文本,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展开互动交流。

教学步骤一. 检查字词预习1 •给加点字注音崎岖(q i q u ) 谪(zh e )居 屹(y i )立 濠(h a o )水 杀戮(I u ) 三匝(z a ) 欷歔(x 1 x u ) 搭讪(sh a n ) 翰苑(yu a n ) 谛(d i )听 蕞(zu i )尔 方兴未艾(a i ) 褪(tu i )色 缔(d i )造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3 .作家作品柯灵,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作家。

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 海电影局顾问等职。

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 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

他的散文文字精致清雅,立意高调极品。

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 瑾传》等。

4 .背景介绍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

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 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

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 土情结》这篇散文。

二.文本研读1. 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

苏教版必修一乡土情结学案

苏教版必修一乡土情结学案

乡土情结教案教课目的:1.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2.领会“乡土情结”给予的时代内涵3.体会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教课方法:在教会学生评点的基础上,学生感知、研习文本,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睁开互动沟通。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课步骤:一、引入: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村夫。

人,对家乡总有很深的感情,走开了家乡,会有一种乡思乡愁涌起,自然会思念、依恋家乡。

我们同学再过两年也会走开家乡,到异地修业,到时候远离了故乡,你忽然间听到苏州话,看到家村夫,会觉得特其他和蔼。

同村夫在一同谈话,总离不了谈家乡的风土人情,家乡的人和事。

同乡见同乡,两眼泪汪汪,为何泪汪汪,由于相互都在思念家乡了。

思乡之情,也是人情世故。

但是我们平常只知道思乡,可能没有深入的想一想,人为何会有思乡之情呢,这类感情又有什么内涵呢,思乡之情有什么踊跃之处呢,这类感情是应当压制仍是应当弘扬呢。

思乡情结,值得我们考虑,值得我们回味。

作家往往想得透辟,思虑得深入,这篇散文<乡土情结>就写出了乡土情结的深层内涵,今日我们一同来阅读这篇文章,一同来领会乡情的内涵。

二、检查字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魂牵梦萦( yíng)忐忑( t ǎn )tè不安怯(qiè)生生田塍(chéng)悠邈( miǎo)曲折(qí q)ū三匝(zā)蕞(zuì)尔铩( shā)羽而归谪(zhé)居欷歔(xī x)ū 如日中天(ài)桑梓( zǐ)屹(yì)立搭讪(shàn)褪(tuì)色发轫(r èn)濠(háo)水翰苑(yuàn)翘(qiáo)首杀戮(lù)2.解说以下词语侘傺:失落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喜悦,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域)。

寄人篱下:比喻依赖他人过活。

《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家世、成长背景、创作生涯,认识他的文化地位和成就,了解《乡土情结》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加深对于现代中国的历史感知,对于旧时代与现代社会的区别和变迁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理性思考文学作品中所展示的思想和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加深学生对于鲁迅的创作思路和思想风格的认识,深入挖掘《乡土情结》所展示的乡土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传统价值观的教育的内涵,代入鲁迅的创作背景,分析鲁迅为什么以民间口号、民间习语和谚语等作文的方法,深入理解鲁迅的文学艺术特点。

2、难点:鲁迅创作思路和思想方法对于现代文学创作的启示,如何理解乡土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传统价值观的教育内涵,分析文本中反映的现代性、民间性、主人公的个性特点等。

三、教学方法:1、发散式问答法:先要引导学生对于“乡土”概念的理解概括,从而演练其发散思维能力,启发创新思考。

2、辅导式讲解法:因为鲁迅作品的艰涩、曲折语言较多,因此,老师需要呈现已读过鲁迅作品的生动事例,辅导式讲解理解。

3、讨论式探究法:通过讨论,使学生们能够自由思考和探讨,参与话题和讨论,激发孩子们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既有利于拓展学生知识,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和创造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学生首先通过老师的引领,进入创作背景,从而了解鲁迅是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的;2、学生通过阅读鲁迅作品,了解他对于传统文化、官场腐败、嫁娶习俗、旧时社会等各方面社会现象的思考和表现;3、通过鲁迅作品的细节描述及言外之意的揭示,学生们可以自由展开讨论和探讨,既能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又能深入探讨鲁迅晚年的创作和思想。

五、教学流程:1、教师自我介绍,回顾鲁迅的创作生涯和思想特点。

2、提问与发问——乡土的概念与内涵:教师提问:你们眼中的“乡土”是怎样的?学生发表看法:乡下,留带乡土气息的东西,个人对于乡土题材的理解等等。

《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柯灵的《乡土情结》被编排在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第二板块“漂泊的旅人”中。

2.教材分析:该板块要求学生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理解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由故园之思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怀。

其中,第一篇《想北平》写出了作者老舍对故乡北平的真切而深沉的爱,第二篇《我心归去》抒发了客居异国他乡的旅人对故乡的绵绵的思念之情,更对故乡的人文内涵做了深入的思考。

最后一篇《乡土情结》则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全面的梳理了人与故乡的经典情结,可以看作是对这一板块的总结与升华,作品纵论古今、引经据典、视野开阔、知识丰富,非常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一传统的人文母题。

3.学情简析:高一的学生虽说大多是生在哪就长在哪,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家,对故园之思缺乏亲身的体验,不过,他们已曾读过不少描写家园之思的诗文,本专题又已经学习了两篇同类型文章,因此理解本文,并不是做不到的事情。

4.设计理念:本文属于文本研习。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语文教学应激发和尊重学生在阅读和鉴赏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发展其思维,采用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在多重对话中注重教学的动态生成。

5.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积累文中的基础知识,背诵文中引用的诗词名句。

了解文中乡土情结的内涵和所引诗文的意思和作用,学会鉴赏抒情性散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朗读、品赏体悟情感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明晓作者围绕“故园之思”将乡土情上升为爱国情的行文思路。

模仿教材评点,尝试阅读评价。

3、情感目标: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了解本文大量引用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为《乡土情结》,是苏教版高一必修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朱自清。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感情和想念,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自己家乡的感情认识,感受到乡村生活的优美和独特之处。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朱自清及《乡土情结》的背景和内容。

2.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及词汇。

3.了解文章中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的乡土情感,引导学生珍爱乡土,爱护环境。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珍视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视今天的生活。

三、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展示和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在班级内分享自己心中的家乡记忆。

2、讲解教材通过PPT等展示方式,介绍朱自清及《乡土情结》的背景,讲解文章的主题、结构和文学特点。

3、深入探讨学生分小组阅读文章,师生讨论文中的词句、段落及修辞手法等,通过对文章的深入探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情感内涵。

4、活动实践通过组织学生外出实践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感受乡村风光、乡土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5、课堂总结师生进行课堂总结,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及实践活动的体验进行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和乡村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珍视自己的生活。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活动的态度以及课下提交的作业,全面评价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实现情况。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增强自身的授课技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乡村文化,培养孩子们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并珍视自己的生活。

江苏省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一语文乡土情结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江苏省灌云县四队中学高一语文乡土情结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

《乡土情结》导学案【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及主旨,体会文章中的大量诗文,拓展思维空间。

2、体会本文大量引用诗文、史料、典故的意图。

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学习重点】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2.了解文本大量引用诗文的意图。

【学习方法】: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课前预习】:1、题目解说:情结,指心底的情感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乡土情结指故园之思、故国之爱、故土之恋和爱国主义情怀。

2、作者介绍: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剧作家,著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剧本《腐蚀》。

他以杂文针砭时弊,以散文体察世味,以剧作缩写世态。

柯灵精心锤炼语言,以创作态度谨严见称。

3、写作背景: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

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深有体会。

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

4、预习字词:魂牵梦萦()忐忑()不安怯()生生悠邈()崎岖()三匝()铩()羽而归谪()居欷歔()桑梓()屹()立搭讪()发轫()濠()水翰苑()5、填空①“慈母手中线,。

”这是诗人在《》一诗里的句子。

②男儿何不带吴钩,。

③“,不敢问来人。

”出自的《》。

④“苟利国家生死以,。

”这是的名句。

⑤唐代在《》中写到“,还乡须断肠。

”6、体会主旨,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

本文以为线索,由“小家”到“”,由“离家”到“”,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又将这思乡之情升华为之情,本文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园,对,对的热爱之情。

7、下列各句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A、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B、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3.3 乡土情结 导学案1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3.3 乡土情结 导学案1

乡土情结【理论支持】《新课标》的课程目标规定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也就是把每一个在阅读中的学生都视为一个独特的自我,这样才能做到在阅读中“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所以,教学这篇课文,要在学生学习前面课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在学生的圈点勾画、感情朗读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在阅读中感受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的真挚感情。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

2.了解文中乡土情结的内涵,作者大量引用的古诗文的意思和作用。

3.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章,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延伸一、识记字音魂牵梦萦.()忐忑..()不安田塍.()悠邈.()崎岖..()三匝.()铩.()羽而归欷歔..()方兴未艾.()桑梓.()搭讪.()发轫.()濠.()水翰苑.()缔.()造翘.()首二、知人论世柯灵少年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

一生喜欢读书,有深厚的丈学功底,是一位世纪文化老人。

1926年在上海《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

解放前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掠影集》,建国后主要从事电影创作,代表作品有电影剧本《腐蚀》、《为了和平》、《不夜城》、《春满人间》、《秋瑾传》(根据夏衍剧本改编)等,其他代表作品有散文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等。

三、写作背景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

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

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四、整体感知全文的思路结构:第一部分(第段):第二部分(第至段):第三部分(第段):课内探究一、自主学习1.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音乐王维的《杂诗》,营造悠远深情的氛围,将学生带入思乡的情境中。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3.1.3《乡土情结》导学案1 苏教版必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3.1.3《乡土情结》导学案1 苏教版必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3.1.3《乡土情结》导学案1 苏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重要字音、字形、名句。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搭讪.( ) 悠邈.( ) 谪.居( ) 田塍.( )屹.立( ) 魂牵梦萦.( )侘傺..( ) 蕞.尔( )忐忑..不安( ) 翰苑.( ) 桑梓.( ) 篱角三匝.(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

愁肠百节( ) 纹身( ) 秋篷( ) 良晨美景( )功拜垂成( ) 发韧( ) 儒染( ) 根深帝固( )3.成语积累。

(1)指失意或失败,灰溜溜地回来。

是一个贬义词。

( )(2)比喻留恋本土,不愿意轻易搬迁。

是一个中性词。

( )(3)事物正在兴起、发展,没有停止。

常用于新兴事物。

(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王维《杂诗》)(2)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宋之问《渡汉江》)(3)国家兴亡, ______________。

(明末清初·顾炎武)(4)______________,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5)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晋·陶潜《归园田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

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乡土情结导获奖学案苏教必修1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乡土情结导获奖学案苏教必修1

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乡土情结导获奖学案苏教必修1山东省【独家特供】高中语文乡土情结导获奖学案苏教必修1学习目标1. 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3. 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预习思考1。

扫除字词障碍: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注意它们的字形。

魂牵梦萦.〔〕忐忑..〔〕不安怯.〔〕生生田塍.〔〕悠邈.〔〕崎岖..〔〕三匝.〔〕蕞.〔〕尔铩.〔〕羽而归谪.〔〕居欷歔..〔〕方兴未艾.〔〕桑梓.〔〕屹.〔〕立搭讪.〔〕褪.〔〕色发轫.〔〕濠.〔〕水翰苑.〔〕缔.〔〕造翘.〔〕首杀戮.〔〕谛.〔〕听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2。

作家作品:3。

背景介绍: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

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合作讨论1.请分析乡土情结的内涵在文中是如何深化的。

2。

本文引用了大量的诗文、史料,分析它们起到的作用。

课后作业写一段以“思乡〞为话题的短文.自助餐课文引用的古诗文简析。

〔1〕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①绮窗②前,寒梅著花③未.①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

②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③著花:开花。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2〕《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高中语文 3.1.3《乡土情结》同步学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3.1.3《乡土情结》同步学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3.1.3《乡土情结》同步学案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 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3. 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学习方法在学会评点的基础上,学生感知、研习文本,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展开互动交流。

课文导学1.作家作品柯灵,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作家。

2.背景介绍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

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

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1997年),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课堂演练一.课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魂牵梦萦()忐忑()不安怯()生生田塍()悠邈()崎岖()三匝()蕞()尔铩()羽而归谪()居欷歔()方兴未艾()桑梓()屹()立搭讪()褪()色发轫()濠()水翰苑()缔()造翘()首杀戮()谛()听2.解释下列词语侘傺:铩羽而归:田塍:蕞尔:寄人篱下:。

功败垂成:良辰美景:忐忑:含辛茹苦:方兴未艾;翘首:发轫:二.文本研读1.文章开头引用王维的诗有什么作用?2.第一段中引用了许多诗文,起到什么作用?3. 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4.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请整合第二段内容作答。

5. 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6. 年少离家后有哪些可能的遭遇?结合第四段内容谈谈。

7.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8.第五节段好像和“乡土情结”关系不大,请你谈谈你的看法。

9.本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10.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三、总结文章思路第一部分(1):第二部分(2-6):第三部分(7):。

高中语文乡土情结导学训练苏教必修1

高中语文乡土情结导学训练苏教必修1

高中语文乡土情结导学训练苏教必修1高中语文乡土情结导学训练苏教必修1——魂牵梦萦的那片乡土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崎岖.(qǔ)三匝.(zā)谪.居(zhé)铩.羽而归(shā)B.欷.歔(xī) 桑梓.(zǐ)屹.(yì)立聊以慰藉.(jì)C.发轫.(rèn) 濠.水(háo)翰苑.(yuàn) 忐忑.不安(tè)D.田塍.(chén) 蕞.(zuì)尔灯灺.(chí) 魂牵梦萦.(yín)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花纹缠绵凝聚良晨美景B.惦念逗弄朦胧情不自矜C.浪荡稚弱恬淡勤工艰学D.辽阔悠邈褪色音容笑貌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熟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只有少数中的少数,个别中的个别,在亿万分之一的机会里冒险成功,春风得意,告.老还乡...。

B.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

C.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生灵,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

D.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都表示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

4.本文引用较多,下面是涉及引用的语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B.“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C.有的春花秋月,流连光景,“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D.当然,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都是千古美谈。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前导学案3.1.3乡土情结2747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课前导学案3.1.3乡土情结2747

学校:实验高中学科:语文编写人:赵德生审稿人:王爱雷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乡土情结》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重点)2.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学会本文引用古诗文来增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题解)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

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xiu)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

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

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秦牧《土地》“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张先《千秋岁》“丝”“思”,谐音双关。

在这个情网里,他们是通过千万个结,把彼此牢牢实实地系住,谁想破坏它都是徒劳的。

这是全词“警策”之语。

情思未了,不觉春宵已经过去,这时东窗未白,残月犹明。

如此作结,言尽而味永。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形容失恋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纠结的状态。

在古典文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就有多么千变万化。

情结,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二、作者与背景1、作者简介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

现代作家。

原名高季林。

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

1926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叙事诗《织布的女人》。

1930年任《儿童时报》编辑。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乡土情结》教案 苏教版必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乡土情结》教案 苏教版必修1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乡土情结》教案苏教版必修1一.教学目标:1. 了解乡土情结的由来和演变,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2.仔细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探讨本文大量引用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三.教学策略与方法:朗读、讨论、交流、体验。

四.教学准备:教学PPT五.教学过程(1课时):1.导入:说起《乡愁》,大家肯定首先会想到余光中先生的那首诗,可是大家知不知道,席慕容也曾写过一首诗,名叫《乡愁》呢?配乐朗诵:乡愁——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学过诗歌鉴赏,谈谈这首诗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现这种情感的呢?(生谈)这首诗尽管很短,但也意味深长,它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心中浓浓的思乡情绪。

古往今来,很多人都像余光中、席慕容一样曾用文字表达过自己的思乡之情,柯灵就是其中一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散文——《乡土情结》。

2.文本研习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问一下同学们,你是怎么理解题目中的“情结”一词的,为什么作者不用“情感”等词来代替呢?明确:“情结”是指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情结”是比喻化的说法,形象地揭示这种感情的化解不开、浓重的特点。

西方有俄狄浦斯情结和爱列屈拉情结的说法,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这种情结也许平时隐秘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但它总是时不时的会通过一些事情流露出来。

那在作者眼中,乡土情结到底是怎样一种情结呢?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文章,能不能从文中直接找出答案,什么是乡土情结?明确:第一自然段: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这种感情是指对什么的感情啊?明确:故乡第一段中作者引用了一些诗句,请三位同学来分别朗读一下,并说说你的理解。

唐刘皂《渡桑乾》:“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语文必修1苏教版第三专题《乡土情结》教案(1)

语文必修1苏教版第三专题《乡土情结》教案(1)

乡土情结一、新课推进(一)作者简介。

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走上了文学道路。

写作背景:香港回归。

(二)题解:情结,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学生初读课文,思考:什么是乡土情结?乡土情结是从哪儿来的?它有何特点?哪几种情况会引发乡思?乡土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在日渐全球化的时代如何看待这种乡土情结?讨论明确:第1、2小节解释乡土情结的由来与涵义。

作品以王维的《杂诗》引出一个普通的道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并且援引了大量古代思乡诗来进一步说明这种情感,点出“乡土情结”,然后再对这种情结进行具体的说明和解释,之所以称为情结,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纹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褪,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第3、4、5小节叙述人们离家的几种情形,并说明乡土情结每个人都会有,但它往往在人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

人是眷恋家乡的,但有时人又不得不走出家乡,作者叙述了这样两种情形:一是离家创业,不管成也好,败也好,“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

二是灾难与战争,灾难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战争不管是正义的,非正义的,都免不了流离失所,骨肉分离,这种状况下的思乡之情也就更为浓厚。

第6小节在叙述了因各种原因而造成的离家之后,重新回到对乡土情结的探讨上。

作者从历史说如当今,从自然说到人伦,从现实世界说到神话传说,归结一点: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这里特别说到近百年无数创业者浮海五洲,打拼天下,写到香港一个多世纪的苍桑巨变,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人对故乡、家园直至对祖国的感情,这也是乡土情结中最重的一份情感。

最后一小节,作者从当今世界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文化交融越来越充分的角度对乡土情结作了新的阐释,人已不为家所累,但人又应该永远拥有自己的家,既走向开放,又会有心灵的归宿,这就是新时代的乡土情结。

高中语文 3.3《乡土情结》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3.3《乡土情结》导学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3.3《乡土情结》导学案苏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思想内容及主旨,体会文章中的大量诗文,拓展思维空间。

2、体会本文大量引用诗文、史料、典故的意图。

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学习重点】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2.了解文本大量引用诗文的意图。

【学习方法】: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课前预习】:1、题目解说:情结,指心底的情感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乡土情结指故园之思、故国之爱、故土之恋和爱国主义情怀。

2、作者介绍: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浙江绍兴人,现代散文家、剧作家,著有杂文和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剧本《腐蚀》。

他以杂文针砭时弊,以散文体察世味,以剧作缩写世态。

柯灵精心锤炼语言,以创作态度谨严见称。

3、写作背景: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

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深有体会。

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怀着真挚深厚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散文。

4、预习字词:魂牵梦萦()忐忑()不安怯()生生悠邈()崎岖()三匝()铩()羽而归谪()居欷歔()桑梓()屹()立搭讪()发轫()濠()水翰苑()5、填空①“慈母手中线,。

”这是诗人在《》一诗里的句子。

②男儿何不带吴钩,。

③“,不敢问来人。

”出自的《》。

④“苟利国家生死以,。

”这是的名句。

⑤唐代在《》中写到“,还乡须断肠。

”6、体会主旨,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内容。

本文以为线索,由“小家”到“”,由“离家”到“”,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思乡之情,同时又将这思乡之情升华为之情,本文深深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园,对,对的热爱之情。

7、下列各句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A、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高中语文 3.1.3《乡土情结》学案 苏教必修1

高中语文 3.1.3《乡土情结》学案 苏教必修1

乡土情结高手支招之一——阅读方略阅读有目的△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

△体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学会本文引用古诗文来增强文章抒情色彩的方法。

柯灵的“空城计”近些年来,柯灵先生一直在集中精力创作一部以上海百年历史为线索,反映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

写这样题材的长篇巨著,本身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更何况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但柯灵先生对此充满信心。

然而,频频推之不及的文债及社会活动,尤其是络绎不绝的上门来访者,使柯13—1灵先生无法正常地写作,这样下去,长篇小说真不知何时才能完成,柯灵先生为此感到很焦虑。

他与老伴陈国容校长采取了许多措施都无济于事。

老俩口在一番苦思冥想之后,又谋出一个不得已的“上策”,二老默契配合,演起了双簧戏,叫做“真假空城计”。

只要听到门铃响,陈校长赶快将书房门反锁,然后再去迎接客人。

“柯灵不在家,有什么事情等他回来后我转告他。

”从未说过谎话的陈校长心里怦怦直跳。

试了几次还挺灵,但好景不长,这招没用几次就被他们自己揭穿了。

一次,有位远道而来的约稿者登门,老俩口依然按计行事,不想客人却说:“没关系,我等等他。

”时间过得可不短了,而这位锲而不舍的客人仍无离去的意思。

陈校长是如坐针毡,心里直犯嘀咕:“可千万别露马脚呀。

”谁知屋漏偏遭连阴雨,他们的戏终于演到头了,这时耳背的柯灵先生拿着杯子从书房的边门走出来,他以为这么长时间,客人早走了,便出来倒水喝,尴尬之极的情形可想而知。

老俩口只好赔礼道歉,说明真相。

看来家里是呆不住了,只有采取下策,躲到外面去,寻找一个“秘密据点”。

从此,柯灵先生就像陈校长调侃的那样,“小学生,起得早,背着书包上学校”,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归。

知识应储备●作者作品柯灵(1909~2000),散文家,剧作家。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必修一语文导学案专题三 乡土情结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第二中学苏教版高中必修一语文导学案专题三 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教案教学目标1. 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3. 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教学方法在教会学生评点的基础上,学生感知、研习文本,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展开互动交流。

教学步骤一.检查字词预习1.给加点字注音魂牵梦萦(yíng)忐忑(tǎn tè)不安怯(qiè)生生田塍(chéng)悠邈(miǎo)崎岖(qí qū)三匝(zā)蕞(zuì)尔铩(shā)羽而归谪(zhé)居欷歔(xī xū)方兴未艾(ài)桑梓(zǐ)屹(yì)立搭讪(shàn)褪(tuì)色发轫(rèn)濠(háo)水翰苑(yuàn)缔(dì)造翘(qiáo)首杀戮(lù)谛(dì)听2.解释下列词语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3.作家作品柯灵,浙江绍兴人,现代著名作家。

曾任《文汇报》副社长兼副总编辑、文化部电影剧本创作所所长、《大众电影》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上海分会书记处书记、上海影协党组成员兼常务副主席、上海电影局顾问等职。

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散文选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

他的散文文字精致清雅,立意高调极品。

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4.背景介绍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

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乡土情结》预习学案学习目标:1、识记文中重要字音、字形、名句。

2、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预习内容: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搭讪.( ) 悠邈.( ) 谪.居( ) 田塍.( )屹.立( ) 魂牵梦萦.( )侘傺..( ) 蕞.尔( )忐忑..不安( ) 翰苑.( ) 桑梓.( ) 篱角三匝.(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予以改正。

愁肠百节( ) 纹身( ) 秋篷( ) 良晨美景( )功拜垂成( ) 发韧( ) 儒染( ) 根深帝固( )3.成语积累。

(1)指失意或失败,灰溜溜地回来。

是一个贬义词。

( )(2)比喻留恋本土,不愿意轻易搬迁。

是一个中性词。

( )(3)事物正在兴起、发展,没有停止。

常用于新兴事物。

( )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唐·王维《杂诗》)(2)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唐·宋之问《渡汉江》)(3)国家兴亡, ______________。

(明末清初·顾炎武)(4)______________,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5)___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

(晋·陶潜《归园田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6题。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

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

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

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

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数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又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

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5.“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这三句话或引用或化用了古典诗词,请写出原句、出处及作者。

6.本段引用了大量的诗文,意图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合作探究学案学习目标:1、乡土情结的含义是什么。

2、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一)分析文章第一段:点明什么是乡土情结。

2、运用积累的思乡诗句,想象补充含义分别是什么。

(二)分析文章第二段:童年烙印对“乡土情结”的形成至关重要。

1、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2、作者为什么把乡思称为“情结”?结合第二段内容,谈谈你的认识。

(三)分析文章三至五段:引发乡思的几种情形。

1、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

2、文中一连用了四个比喻写游子,有何作用?3、年少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4、谈谈引用韦庄、孟浩然、项羽等诗文的作用。

(四)分析文章第六段:最重要的乡土情结——民族向心力。

第六节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第一代华侨)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香港各界)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五)分析文章第七段:五、反思总结总结全文主题思想及给我们的启示。

当堂练习一、基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惬.意(qiè)翘.首(qiào)绮.窗(qǐ) 方兴未艾.(ài)B.扁.舟(piān) 酗.酒(xù)濡.染(rú) 含情脉.脉(mài)C.铩羽(shà) 低徊.(huí)慰藉.(jí) 休戚.相关(qī)D.戕.害(qiāng) 欷歔.(xū)饿殍.(piǎo) 毛骨悚.然(sǒng)2.下列词语当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花纹缠绵凝聚良辰美景B.惦念逗弄静谧情不自矜C.浪荡稚弱恬淡开宗明意D.潦倒骄饰搭讪功亏一篑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新休假制度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帆船比赛拉动了正方兴未艾....的青岛市郊旅游。

B.CCTV—1黄金剧场2009开年大戏《走西口》虽然播完了很长时间,但是剧中的主人公田青的音容笑貌....还时常浮现在我眼前。

C.易建联严肃地说:“为了扭转目前不利的局面,我们必须采取一种新的战术,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功败垂成....,在此一举。

”D.三年来,他夙兴夜寐....,笔耕不辍,终于完成了这部长篇小说的文稿。

二、阅读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告别三峡赵本夫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

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

长江浩浩荡荡,自由自在地奔腾了亿万年,第一次被人类强行改变它的面目。

今年六月大坝蓄水后,上游六百多公里的长江,将变成一个狭长而巨大的水库,三峡将不再是昔日的三峡,长江也不再是过去的长江了。

它将失去许多原始的形态和野性,变得温顺、驯服。

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

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

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

但老实说,三峡并没有我想像中那么美丽奇伟,山不够绿,水也不够清,浑黄的江水泥汤一样翻滚流淌。

江面上往来船只很多,有客轮,那上头满载着告别三峡的游人;也有货船,装满各种各样的物资,船体吃水很深,看了让人揪心。

江面繁忙而嘈杂,即使面对美景,也少了从容欣赏的情趣,只感到一种紧迫和忙乱。

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

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

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在整个三峡库区,有一百多万移民,其中有十二万人迁去外省定居,剩下的或远或近,也都要离开自己的家园。

长江两岸,到处可见残墙断壁,瓦砾成堆,一座座县城,一个个乡镇和村落,全都成了废墟。

百万移民为三峡工程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舍弃祖辈生活的土地远离家乡的故事,搬走前夜一村人在露天场地上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的场面,临行前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的情景,一次次让我动容,让我顿生敬意。

那时我才真切感到,他们才是告别三峡的主角。

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

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

在远离长江的地方,我同样也看到了一座座崭新的城市和村镇,三峡移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建设新的家园。

其实,在今天的中国,移民已不应再被看成苦难的象征。

中国所有的城市都在急速发展,正是因为新移民走了进来。

而为数更多的遍布全国的打工族和流动人口,正像鸟儿寻找新的栖息之地,随时准备把家乡作故乡,把他乡作家乡。

在人类历史上,移民总是伴随着苦难和生离死别,但同时也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乃至人种的优化。

移民从来就是一股活水。

当年,如果没有欧洲移民,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利坚。

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移民正成为当今中国具有活力和开拓精神的一个群体。

4.“游人的告别只是一个概念一个情结一种诗情,而百万移民的告别才是实实在在撕心裂肺感天动地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是什么?5.梳理文章结构,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2)“告别不一定都是坏事”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6.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

7.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三、语言表达8.以“故乡”为开头,扩写一段话,表达你对“故乡”的热爱之情,不少于60字。

乡土情结答案1.shàn miǎo zhéchéng yìyíng chà chìzuìtǎn tèyuàn zǐzā2.节—结纹—文篷—蓬晨—辰拜—败韧—轫儒—濡帝—蒂3.(1)铩羽而归(2)安土重迁(3)方兴未艾4.(1)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3)匹夫有责(4)苟利国家生死以(5)羁鸟恋旧林5.“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

”——明·汤显祖《牡丹亭》“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唐·张籍《秋思》“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唐·李商隐《夜雨寄北》6.显示了作者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生动性,是本文文笔优美的一个表现。

引用的古诗文恰到好处地为表现情感主旨起到了服务的作用。

合作探究(一)1、该段提出话题,说明什么是“乡土情结”。

该段多处引用古诗,引导读者想象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及体现乡土之思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思乡情结的久远。

(引用诗句的作用)2、运用积累的思乡诗句,想象补充。

(1)李白东游淮扬,生了一场大病,身寄客舍,备感凄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王安石罢官返乡途中,触景生情,写下羁旅愁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武元衡《春兴》:“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梦境原虚幻,情真幻亦作真。

(4)逢年过节,形单影只,孤寂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1、①父母亲族的爱②家乡的山水草木③悲欢离合的家史④邻里乡情。

此题答案可以从文章第二段中的“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这些话中分析出作者难忘的难舍的是什麽(实际上就是“烙印”)。

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

结尾的两个比喻形象说明了“童年的烙印”与自己不可分割的特点。

(2003年高考试题)2、之所以称为“情结”,是因为它像烙印、像蚕茧、像文身一样不能化解与消退。

一个人的出身地不仅给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样的人,而不是另一个人,故乡的文化起了决定性作用。

(三)分析文章三至五段:引发乡思的几种情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