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_王桂泉
第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的 成效
1.牢固树立新的文化发展理念,对新时期文化 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2.培育了一大批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国有经营 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迈出重要步伐。
3.文化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4.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构架初
步形成,公益性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5.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宏观管理体制不断得到
本章完
(1)生产过程缺乏分工协作,资源配置 不协调
(2)缺乏规模性生产,产品质量不高 (3)文化生产的市场化不足 (4)文化产业化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5)在国际贸易中难以获得公平贸易的
机会
2.文化产业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1)文化产业化观念严重滞后 (2)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单一 (3)行业限制过多 (4)文化市场不完善,对人才、资金、
(1)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是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 化。
(2)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应 该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文化,应 该是能够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文 化。
2.文化发展方向面临的挑战
(1)指导思想多元化思潮的 挑战
(2)腐朽落后文化的挑战
2003年,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启动。 2006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
干意见》。2006年3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标 志着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由点到面、逐步铺开,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攻 坚之年。全国新确定了89个试点地区和170个试点单位。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着重强调,“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 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 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009年8月15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举行。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把文化产业建设成为国 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 的功能 。
如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专业:机械工程学号:179801017姓名:王守鑫指导教师:何正玲如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得到大众的普遍认同、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才能实现其价值和功能。
因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大众认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由于国内外多重因素的合力冲击,中国的传统文化认同正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
比如,我国的儒家经典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四书五经”,大部分人对其知之甚少,当然也包括我在内。
要知道这是故时历代科举考试的教科书,其中是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见解对我们现代人亦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因此,如何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众认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的有效实现,就成为新形势下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由于本人平时喜欢篮球,喜欢体育运动,所以本篇文章从体育文化出发,试就推进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认同进行分析。
首先,我想说一下美国的体育文化,以此作为中国体育文化的对比,来说明发展体育文化对我国整体的发展也是有益的,特别是对强调归属感的作用是很大的,因为一个体育团队往往会带来荣誉感和归属感,并且在和队友的相处、合作的过程中也会使自己认清自己的能力,把握自身的定位,这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好处。
并且体育也是彼此联系的方式,在生活中也能发现,通常体育好的人往往更受欢迎。
以美国大学体育为例,他们的大学普遍都是在用体育来培养学生对大学的归属感。
而这种归属感直接的作用就是当他们的学生毕业以后,特别是功成名就之后,他们会对母校进行捐款,这也是他们学校的经营方式。
比如斯坦福一面源源不断地硅谷输送人才,一面源源不断地从硅谷收捐款。
大学文化一定反映着它所在的那个社会的价值导向。
当一个社会推崇运动时,不只是大学,企业也会把体育纳入到企业文化建设。
谷歌旁边有一大片建筑工地。
有人理所当然地问:“听说谷歌在搞机器人。
这里是要扩建新的机器人实验室吗?”在谷歌工作的人员说;“不是,是在给员工建网球场……”我们不知道建网球场能给谷歌带来多少效益多少价值。
2018年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
学科 分类 国际问题研 究 国际问题研 究 国际问题研 究 国际问题研 究 考古学 民族学 民族学 民族学 民族学 民族学 民族学 民族学 民族学 民族学 民族学 民族学 民族学 民族学 民族学 民族学 民族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人口学 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 统计学 统计学
项目名称
项目 负责人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 中国历史 宗教学 宗教学 哲学 哲学 哲学 哲学 哲学 哲学 哲学 哲学 哲学 哲学 哲学 哲学 哲学 哲学 哲学 哲学 哲学 哲学 语言学 语言学 语言学 语言学 语言学
日据关东州时期殖民统治资料整理与研究 辽宁近代女子师范教育变迁研究 明清时期辽东乡贤研究 清盛京皇家园林景观建设研究 近代辽宁地区乡村教育行政研究(1905-1931) “紫罗兰”油画研究会与东北现当代美术转向研究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项目 类别 重点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青年项目 青年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自选项目 自选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重点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自选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自选项目 青年项目 青年项目 青年项目 重点项目 一般项目 自选项目 一般项目 青年项目 一般项目 青年项目 一般项目 一般项目
统计学 统计学 统计学 统计学 统计学
“全面二孩”背景下辽宁省人口结构发展趋势预测的微 刘红波 观模拟和激励策略的研究 辽宁经济发展质量评价研究 辽宁省流动人口社会融入测量与评价研究 五大发展理念视阈下辽宁经济发展质量测评模型构建与 实证研究 姜昱汐 张奇松 刘帅
中国医科大学 大连交通大学 大连东软信息学 院 辽宁工程技术大 学 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科技学院 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中国刑事警察学 院 辽宁师范大学 辽宁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外国语大学 大连外国语大学 锦州医科大学 沈阳农业大学 中共辽宁省委党 校 大连海事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渤海大学 大连海洋大学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三沟酒业有 限责任公司 渤海大学 渤海大学 渤海大学 辽宁石油化工大 学 大连民族大学 大连民族大学
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引言中国特色政治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牢固坚持中国特色的国情和历史传统,是一种根植于中国大地的政治文化体系。
在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理论和实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理论基础、实践探索和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二章: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都对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儒家思想提倡仁爱和尊重长辈,这种价值观念贯穿了中国政治文化的方方面面;道家思想则强调“无为而治”,这种哲学观念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推崇的务实、稳健、创新的治理理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成熟也为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建设和谐社会等,都是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重要内涵。
第三章: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实践探索可以从多个方面来展开。
首先,我们可以从政治制度方面来看。
中国特色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重要体现。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特色政治制度的特点在于充分体现人民民主,以人民为中心,同时兼顾稳定性和改革性,注重制度之间的协调和配合等。
其次,我们可以从社会文化方面来看。
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实践也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形成了追求和谐的生存和发展理念,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民族复兴的进程。
最后,我们可以从对外交往方面来看。
在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实践中,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大限度地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第四章: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未来发展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未来发展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有效实践。
首先,我们要加强对中国特色政治文化的研究和理论探讨。
新时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
新时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作者:石仲泉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9年第10期石仲泉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新中国成立后的70年是具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改变了发展方向的70年。
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
以党的十八大召开为始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这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生的历史性巨变这个维度来谈理论自信,更能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伟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思想就一直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多次强调,毛泽东思想仍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
但在这时,党和国家面临着向何处去的抉择:是走不要“四人帮”的“文革”老路,或走回到“文革”前的旧路,或走全盘西化的资本主义歧路,还是另辟坚持社会主义的新路?党内外、国内外都在翘首以待。
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提法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实践方面而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理论方面而言,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践经验的深入总结,精辟地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在实现从“两个凡是”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和封闭半封闭到全面改革开放的转变之后,又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转变。
在党的十三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和基本轮廓之后,党的十四大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作了深刻概括。
十四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制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制度
近来,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制度的讨论日益活跃,作为一项新的理论制度,其对传统文化观念有着独特的更新和发展。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制度充分表达了当今时代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的矛盾统一,体现了一个国家不断实现共同发展、强大文化繁荣时重视国家中华文化精髓和民族文化精髓的崇尚。
它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融为一体,强调探究客观规律、把握断代交替期的认识,加强共同发展的观念,引领全民族向着祖国繁荣发展。
《中共45中央委员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节录:“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激发人民活力,扩大文物整理和保护,发展新闻出版、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开发健康养生文化,繁荣传统文化,挖掘历史智慧新财富,培育特色地方传统文化,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制度建设。
”这两段内容明确指出,要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制度建设,加强文化振兴,促进文化发展,增强共同体文化认知。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制度要求全面维护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和文化内涵,夯实文化制度,把文化放到全面建设和现代化进程的核心位置,把文化发展放在社会主义文化创新的前提下,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制度,以审美素养和公序良俗为指导,创造了优秀的文化品质;以尊重人的尊严、发展宪法精神为目标,创造了尊重人权的社会精神;以以人民为中心、实现共同繁荣为宗旨,创建了人文关怀的影像。
以上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与制度为世人所赞颂的事实。
综上所述,新时代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理论成果,代表了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和实践,也反映了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国情。
其背后的制度文化包含多个方面的特点和内涵,如人民民主、科学决策、中央集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文化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文化体现为人民民主的原则。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所有权力归属于人民。
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文化的核心,体现在多个方面。
例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政权的基本制度,通过选举产生代表,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此外,人民有通过各种形式直接参与政治决策的权利,如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居民自治等方式,使人民能够参与国家的管理和决策。
其次,经济制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既保障了全体人民的利益,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保障资源配置的公平合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文化还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市场机制的发展,鼓励企业家精神和创新。
社会制度文化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非常重要。
为了实现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扩大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实现更加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
最后,文化制度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制度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提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倡导,追求全体人民的精神富足和道德高尚。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错 综复杂 。当前在解读 文本上存在着 把马克思主义不 同时期文本割裂开来 ,甚至断 章取义 、为我所用 的实
断推进马克思主义 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用中国化马 克思主 义的最新成果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无论
是过去 、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用 主 义倾 向 。例如 ,以 《 共产 党 宣言 》 法 兰西 内 、《 战》 哥达纲领批判》等文本 为依据 ,解读 马克思主 、《
受 ,必须有一个世界化 的过 程 ,而这个世 界化的过程
中国 经 验 的 马克 思 主 义 化
中国化马克 思主义不 是 “ 一化 ” ,而是 “ 两化 ” ,
即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和中国经验 马克思 主义化 。所谓
的实质就是推进 马克思 主义 的民族 化 、本 土化。总结 承继 中国文化遗产是实现 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一 个重
 ̄ 4 1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人类学笔记”等文本为依 8 ,“
据 ,解读马克思主义 ,把它 的精神实质理解 为人道主
义 ,社 会发 展 道路 的选 择论 ,社 会形 态 演进 的多 线
论 。实际上 ,这些著作都是马克思本人在不 同历史 时 期 作 品 ,因此 只有 对它 们进 行全 面 系统 的考察 和 研 究 ,才能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 的历史 ,理解 马 克 思主义 的理 论本质 。I 1 ] 以 《 于费尔 巴哈 的提 也有 关 纲 》 德 意志意识形态》 费尔 巴哈论》等文本 为依 、《 、《
【 关键词 】推进
马克思主 义中国化
历 史经验 【 文章编 号】10 — 7 7 2 1 )9 0 1 — , 0 8 14 (0 10 — 0 4 0 3
【 中图分类号 】A 8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构逻辑研究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建构逻辑研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环境波谲云诡、世界文明交流激荡、我国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背景下,“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文化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命题,这既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文化制度建构的基本模式及其特征文化制度建构基于人们对文化和制度的不同理解。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文化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状况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也会带来文化的变革,即“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P3)。
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文化的生成具有必然的物质基础。
同时,人的实践是对象化的,人类通过实践创造文化后,文化又影响人、反作用于实践。
这种改变并非突变式的,而是润物无声的化育与形塑。
从文化与制度的关系来看,制度作为重要的精神文明成果,从属于宏观的文化概念。
目前学界在研究文化制度时,容易把“文化道路”“文化体制”“文化政策”等同于“文化制度”来研究。
笔者认为,文化道路解决的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文化发展的方向问题;文化体制主要指向文化组织与党和政府、社会、市场的关系;文化政策则是指国家在特定文化道路和文化制度下,在文化领域制定和实施的具体政策。
文化制度本质上指建设、发展文化的制度,其建构主体可以是党和政府,也可以是文化组织、企业等等。
依据对文化和制度的定义以及二者的互动关系,我们可以将文化制度建构模式大致分为三类。
1.“限定式”建构模式。
这一模式的逻辑出发点是文化是无序或自由的,制度即是约束、限定选择的集合,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价值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理论价值作者:马焕兰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09期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是指导当前的文化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思想,它在理论的贡献上突出表现出这样几大价值,首先是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其次是它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同时通过其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强调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思想;理论价值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促进了精神文明需要的满足,文化的重要性在精神文明的需求中愈发凸显出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其在理论上价值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关于文化的思想,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简单论述,第一,关于文化是怎么形成的。
马克思肯定了文化是人类在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
”[1]文化是如何产生的这一命题在马克思这里得到了明确的答复,这也是研究所有文化命题的基本点。
第二,关于文化的本质问题,马克思认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2]原理、观念等字眼已经初期具备了文化的含义,马克思在劳动实践的基础上科学的揭示了文化的本质,文化由人产生,由人发展,在这样循环不断的过程中劳动的生产实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三,关于文化发展的动力问题。
人是伴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变化而发生发展着的,文化更是如此,各民族、各地域之间封闭的、隔离的状态逐步被打破,交流和交往由此产生,文化作为精神产物在世界各地打破壁垒连成一体的过程中实现着发展,这也是文化能够绵延留长并不断更新的不竭动力。
第四,关于文化发展的目标问题。
“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3]马克思将文化称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物质产品的丰富是人类进步的基石,但精神产品的满足才是满足人最深层次的需要,也即马克思主义的本质是最终求得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恰恰为这一自由和全面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之源,文化的进步与发展是直接反应在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它催促并保证着人的自我意识的不断的觉醒,文化的进步正是推动人这一进步的重要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制度
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四是关于促进文化发展的理论。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 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 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一 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最大限度 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正确把握文 化产品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关系,正确处 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要坚持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Hale Waihona Puke 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指国家通过宪法和 法律规范社会文化生活,调整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 心的各种文化生活的基本原则和规则的总和。它既 包括直接反映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 度、基本政治制度的基本文化制度,也包括建立在 这些制度基础上的文化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文化 体制),即文化基本制度在文化发展各领域的具体 体现,一般包括机构设置、隶属关系、管理权限和 工作规则等方面的体系、制度、方法、形式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六是关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理论。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软实 力的作用渗透到各个方面,成为综合国力的 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 因素。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 文化走出去模式,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 影响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 实力,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新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新论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也逐渐形成,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的新论进行探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的核心可以概括为三个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
首先,中国特色是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经验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发展道路的鲜明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紧密结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文化传统,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建设和发展路径。
其次,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引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方向和动力。
社会主义文化哲学强调社会公平正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旨在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最后,文化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它关注人的发展全面自由,旨在通过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实现人类的和谐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的新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
在文化建设中,要既保持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与时俱进地发展新文化,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强调群众性文化建设。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和载体。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通过广泛参与文化建设,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文化带来的力量和乐趣。
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强调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但也要与世界文明互通有无,吸收借鉴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哲学强调人的发展全面自由。
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文化建设要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道德素质,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自由、平等、参与和幸福的文化生活。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路研究
摘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文化的滋养作用。
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与不断发展着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关系,明确其对于满足人民美好文化生活向往以及升华和凝聚民族精神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要赓续社会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人民性和文化历史传承性的基本立场,更要进一步通过改革与创新文化发展机制和方法、寻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自强的路径研究,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实意义;立场;路径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238(2019)06-0116-08DOI :10.3969/J.ISSN.2095-7238.2019.06.018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路研究王宇翔,张志泉(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济南250100)收稿日期:2019-08-30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大学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科研创新项目“齐鲁红色资源的整合及其利用研究”(2019ZD002)、“新时代领导干部‘头雁效应’形成机制研究”(2019YB006)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宇翔(1992-),男,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张志泉(1966-),男,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
从党的十五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到党的十九大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融合的时代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本文立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从继承和创新两个方面研究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如何在传统与现实中守正方向并把握时代规律,在物质与精神中寻找平衡点,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从而助力“中国声音”的传播、“中国精神”的传递、“中国故事”的讲述。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作者:王桂泉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6年第05期[摘要]文化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理论探索。
在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开展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制度规律性的认识,逐渐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理论。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理论探索;实践[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5-0004-0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角度出发,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我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文化制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既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结果,也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本质特征深刻认识的结果。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探索纵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要会议审议通过的决定和文件,就能够清晰地看到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理论探索经历了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要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邓小平还从教育、科学、文化和信念、信仰、理想两个层面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作了深刻的阐述。
[1]1982年9月,胡耀邦同志作的党的十二大报告,第三大部分标题就是“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报告指出,社会主义不但有经济、政治方面的重要特征,而且还有社会主义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探讨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探讨作者:王桂泉张逊来源:《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第04期[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源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文脈、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等视角,深入探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持续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9)04—014—04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角度看,新中国成立70年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我们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走向胜利和成功的历史。
深入考察和研究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光辉历程,进行深刻历史分析,总结成功经验,探索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对于新时代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彰显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中国的强大生命力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重新解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之源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既要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统解释框架,又要回到作为理论源头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重新正确解读文本,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实现路径转换,同时更要立足新时代,回应社会现实关注,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列老祖宗”所揭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源头活水,是新时代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
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后由列宁等人所继承和发展,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主要体现在他们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本”即经典著作之中。
因此,只有以实践为依据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重新正确阐释,才能准确把握其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精神实质,并对其作出全面准确、客观公正的评价,了解其所蕴涵的时代意义,肯定其科学价值,超越其历史局限,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新形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研究
革理论研究2023-10-28CATALOGUE目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概述•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新时代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研究•新时代社会体制改革研究•新时代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研究0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概述背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挑战,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提出的重要战略。
意义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一招,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是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重要动力。
改革的背景与意义主要内容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五个方面,旨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全面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
改革的主要内容与目标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
原则坚持党的领导、人民主体地位、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统筹推进、问题导向等原则。
同时,要把握好改革的节奏和力度,确保改革取得实效。
02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研究市场化改革探索市场化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经济体制。
市场化改革包括价格体制改革、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方面,旨在破除制约市场发挥作用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化改革面临的问题包括市场垄断、市场失灵、市场摩擦、市场体系不完善等,需要采取措施加强市场监管、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等。
国有企业改革研究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国有企业完善治理结构、提高效益和增强竞争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探索作者:傅新禾廖红霞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0年第12期【摘要】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成果,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路,是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促我发展,始终站在先进文化的前列,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发展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成果,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路探索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这一探索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组织保证。
在此后的8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历史的前沿,为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探索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对我国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探索开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成熟于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完善于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
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文化首先是民族的,它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并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
当然,它又是开放的,要同一切民族的社会主义、新民主主义文化相联合,互相吸收、共同发展,形成世界的新文化。
不仅要吸收当前外国的革命文化,还要吸收外国的古文化。
但吸收一切外国的东西,都要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而不能搞“全盘西化”。
学习和应用马克思主义也是这样,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统一起来,亦即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
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方面也要采取科学态度,要尊重自己的历史,要继承中国古代灿烂的民族文化,这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逐步提到了我党实际工作的日程上。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此开始了现实的探索,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罗雪珍【期刊名称】《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36)1【摘要】In the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basic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has been relatively clear. According tothe“four-in-one”construction layou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basic culture system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socialist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hould also be included in the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t should be guided by Marxism and advocate multicultural coexistence. According to the hierarchical division of the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n also be divided into the basic culture system and the specific culture system. At present, we need to make clear the basic cultur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mplete and continuously develop the specific cultur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已相对明确,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还应纳入不可或缺的基本文化制度。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王焕成
【期刊名称】《实践(思想理论版)》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的决定》,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部署,提出了激发全民族
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改革目标。
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具备
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总页数】2页(P26-27)
【作者】王焕成
【作者单位】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若干问题的思考
3.骆惠宁在省十二届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全
面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开创我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新局面4.着
眼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5.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角度出发,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我国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文化制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既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结果,也是对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本质特征深刻认识的结果。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理论探索纵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重要会议审议通过的决定和文件,就能够清晰地看到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理论探索经历了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过程。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要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邓小平还从教育、科学、文化和信念、信仰、理想两个层面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涵作了深刻的阐述。
[1]1982年9月,胡耀邦同志作的党的十二大报告,第三大部分标题就是“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报告指出,社会主义不但有经济、政治方面的重要特征,而且还有社会主义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
报告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的辩证关系方面,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了系统阐述。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是我们党新时期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文件。
这个《决议》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公民,是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这个《决议》再次明确了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决议》的第四部分以“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为标题,从六个方面对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了系统的论述,明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王桂泉(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沈阳110004)[摘要]文化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开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理论探索。
在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中,开展了一系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不断深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制度规律性的认识,逐渐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理论。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理论探索;实践[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6)05-0004-04[作者简介]王桂泉(1958-),男,山东文登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课题批准号:11&ZD039)阶段性成果。
确指出“只有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活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我们的文化事业才能健康发展,愈益繁荣”[2],在党的全会文件中把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问题单列出来,充分说明我们党对文化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承续《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的基础上,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报告的第七部分,更加突出了文化建设问题。
报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阐明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途径。
报告分析了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
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
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
”[3]报告对我们党的文化角色做了历史定位。
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3]2.文化发展与经济、政治发展相协调的理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一整套制度体系。
各方面的制度相互联结,有机统一。
改革就是通过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这个路径,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改革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等各方面的系统改革,需要整体推进,相互协调。
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五大,我们党对文化与经济、政治协调发展问题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党的十五大报告在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同时,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作为党的基本纲领,“三位一体”,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在改革发展中,文化必须与经济、政治协调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建设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报告第一次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为文化建设中相互联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是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的基本文化制度,它贯穿于各项具体文化制度之中。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仅是经济的强大,也是文化的强大,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没有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就不会有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
因此,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要更加自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建党以来第一次以文化作为全会中心议题的文件。
《决定》在科学判断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全面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在明确文化改革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同时,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全面部署。
《决定》指出“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
”[4]2012年11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了高度的概括和升华,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的反映,又为经济、政治、社会、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支撑。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确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和文化价值观,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有利于树立社会主义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价值取向,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本质属性和功能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更加自觉尊重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在提高国家综合实力中的作用。
报告强调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充分体现了国家、社会、公民三者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国家主导价值、社会主流价值、公民基本价值有机联系,相互贯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制度提供了价值取向,指明了发展方向。
从文化方面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的同时,还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社会主义文化制度自我完善方式进行了全新的实践探索。
1.社会主义文化制度自我完善的实践探索早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属性作出了科学界定。
他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改革是一场由沿海到内地,由经济到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实践变革。
改革实践必然引发我国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的深刻变化,也必然引发生产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
特别是随着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由此必然带来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由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是由经济、政治、文化三大基本制度构成的有机整体。
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过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关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建设的理论,特别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制度建设的伟大实践,使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本质特征的认识更加全面。
在实践探索中,我们党深刻认识到,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必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适应,而文化制度所特有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价值导向的基本特征,使它能动的作用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以高度发展的文化生产力为基础,它与以往历史上任何社会的文化制度相比,都更具有自我调节、自我更新的能力。
因为,它是建立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和汲取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基础上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在文化改革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制度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中逐步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