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好型人格的错误心理及悲惨人生

合集下载

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讨好型人格的人与你刚建立关系时,会表现得超级热情,超级能付出,或对你有超级好的评价。

如果遇到这样的人,最好有一点防备,因为他们很容易对你超级失望、有超级差评,乃至有超级恨意。

这种逻辑的深层含义是:我超级好,所以你不能拒绝我;你超级好,所以不能拒绝我。

这是对被拒绝的恐惧。

一旦关系中有拒绝性的信息,就有了“坏”出来,而“坏”,是必须被消灭的,因此衍生出了破坏性。

这时,你需要与他适当地拉开距离,让他一开始就感受到距离的存在。

否则,你如果迎合他,给他假象,让他觉得你与他已经非常亲近了,甚至如亲人般,那你想拉开距离时,他就容易受伤,甚至暴怒。

瞎大方,也不会换来尊重。

因为,这时你是在允许对方剥削你,而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容易让剥削者感知为“我比你强”。

例如,一位太渴望剥削别人的女士说:“谁对我好,我就会鄙视他。

”后来想想,她说得非常有道理,因为那些对她好的人,常常任由自己的边界被入侵、尊严被侵犯。

这样的好,的确软弱而没有力量,会让人看不起。

所以,如果你以软弱的好对别人,就别指望换得对方的爱与尊重。

相反,你容易被蔑视和剥削。

太讨好你的人,最后多是很难相处的。

他们就像在放债,会想办法讨回,并且因为他们会放大自我的价值,有时还成了“放高利贷的”。

规则、边界和约定很重要,活在边界清晰的契约中,这种感觉比较清爽吧。

相反,一切都借助道德的名义,那常常是为了剥削,而且黏稠、混乱。

轻易满足别人要求的人,常常是不能提哪怕一点要求的人。

在他们的内心有一个总被拒绝的内在小孩,这使得他们不敢提要求,因为被拒绝会引起强烈的羞耻感,甚至想死。

无形中,他们也会将这个内在小孩投射到别人身上。

所以,不能拒绝别人,一方面是可怜别人,另一方面则是觉得一旦拒绝对方,就会升起无边的仇恨。

所以,事情总是配对出现的。

一个总是扮圣人的人,会找一个总在提要求,而且很少感恩的人。

如此一来,扮圣人的人内心的矛盾就变成了现实的矛盾。

通过调整现实的矛盾,可以调整内心,虽然这不容易。

你知道如何改变讨好型人格

你知道如何改变讨好型人格

你知道如何改变讨好型人格
改变讨好型人格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但可以通过以下步骤逐
渐实现:
1.自我认知: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了解自己的价值观、个性特点和优势不足,以此为基础来认识自己的讨好行为以及其对自身和
他人的影响。

2.探索原因:寻找导致自己讨好型人格的原因。

这可能与个人经历、
教育背景或家庭环境等有关。

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认识到自己对他人意见
的过度关注和追求认可的动机。

3.树立个人边界:学会设立个人边界是摆脱讨好型人格的重要一步。

这意味着学会拒绝别人的要求、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而不仅仅只是迎
合他人的期望。

4.增强自我价值感:培养自己的自信和自尊,认识到自己独特的价值
和能力。

这样可以减少对他人认可的依赖,并减少对讨好行为的需求。

5.学会说不:学会拒绝他人的请求是改变讨好型人格的关键。

这并不
意味着不关心他人或不乐于助人,而是要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来选
择是否接受他人的请求。

6.培养自我关怀:重视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专注于自身的内心状态和
身体健康。

寻找一些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休闲方式或者参加一些自我提
升的课程,来满足自己的内在需求。

7.与他人建立健康关系:寻找与自己价值观和需求相符合的人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在这些关系中,学习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见,以及如何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改变讨好型人格需要坚持和耐心,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和反复。

但通过逐步实践这些步骤,你将逐渐培养出更健康和自信的人格,带来更多的个人满足感和与他人更真实的连接。

农村留守学生讨好型人格心理问题的成因探寻

农村留守学生讨好型人格心理问题的成因探寻

农村留守学生讨好型人格心理问题的成因探寻刘靖媚福建省惠安第二中学关键词:农村留守学生;讨好型人格;缘由与成因引言:讨好型人格是指为了给别人留下好印象,过度关注别人的一言一行,不断委屈自己、迎合他人的人格特点。

有讨好型人格的学生,十分在乎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生怕自己做的事情,导致对方不喜欢自己。

一旦听到老师或者同学的否定和批评,会非常难过和懊恼。

比如有的学生会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关注,选择忽视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通过放弃自己的想法和原则来讨好别人,更有甚者还会抬高别人贬低自己,经常自我攻击,以至于变得十分敏感和卑微。

与此同时,习惯于讨好其他人的学生,自我评价也非常低,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害怕被对方取笑,面对别人无理的要求或行为,也不好意思拒绝和反抗,害怕别人因此讨厌自己,远离自己。

这种情况在留守在农村的学生当中非常普遍,然而,这种心理是非常不健康的,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未来成长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因此,作为班主任,需要随时留心学生的心理状况,适时关怀和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及时走出讨好型人格带来的困境。

一、留守学生讨好型人格心理问题的境况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的生活水平和教学条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和教育需求,很多农村地区学生的父母开始走向城市,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以便于为孩子提供更优质的物质基础和足够的教育经费,导致我国当前阶段教育教学中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严重。

留守学生的心理十分敏感和脆弱,时刻关注着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语言和目光,任何消极的话语和评价,都会让这样性格的学生十分沮丧和自卑,没有足够强的抗挫折能力[1]。

同时,由于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以及长期的否定,学生的乐观和自信会受到严重的打压,导致学生每次遇到冲突和矛盾,都一根筋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直认为是自己的过错,陷入过度的自我谴责和自我攻击。

讨好型人格的学生容易过度善解人意,特别害怕给老师和同学带来不便,因此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阻碍和困难,也不敢及时寻求帮助,努力维持着懂事、善解人意的表象,希望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赢得周围人的认可和好感。

讨好型人格人际交往注意事项

讨好型人格人际交往注意事项

讨好型人格人际交往注意事项讨好型人格是指那些总是试图取悦别人,以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爱的个性特征。

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过分的妥协、顺从和讨好,甚至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去迎合别人。

这样的交往方式虽然看似能够获得他人的好感,但实际上会导致自己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容易被他人利用。

因此,讨好型人格在交往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保持自信讨好型人格通常因为缺乏自信而过分地迎合别人,因此在交往中要保持自信心。

要相信自己有独特的价值和能力,不必为了取悦别人而放弃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二、学会说“不”讨好型人格常常难以拒绝别人的请求或要求,导致自己被动地接受了一些不利于自己的事情。

因此,在交往中要学会说“不”,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立场。

三、尊重自己讨好型人格常常会为了取悦别人而忽略了对自己的尊重。

在交往中,要明确自己的底线和原则,不要为了取悦别人而违背自己的价值观。

四、学会沟通讨好型人格常常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导致与他人之间存在误解和隔阂。

因此,在交往中要学会有效地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且认真倾听对方的意见。

五、保持独立性讨好型人格常常依赖他人来获得认可和支持,导致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

因此,在交往中要保持独立性,不要过分依赖他人。

六、建立健康关系讨好型人格容易被他人利用,因此在交往中要建立健康的关系。

这种关系应该是基于平等、尊重和互惠的,而不是单向的取悦和迎合。

总之,讨好型人格需要在交往中注意保持自信、学会说“不”、尊重自己、学会沟通、保持独立性以及建立健康关系。

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认可和支持,并且在关系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主动性。

讨好型人格的读后感

讨好型人格的读后感

讨好型人格的读后感
《讨好型人格的读后感》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讨好型人格背后的心理机制。

讨好型人格是指那些总是试图取悦别人,迎合他人期望的人。

这种人格类型看似无害,但实际上会对个人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影响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作者在书中详细地分析了讨好型人格的成因和表现,以及如何摆脱这种心理状态。

他指出,讨好型人格通常来自于童年时期的教育和社会环境,这些因素导致了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低估和对他人需求的过度关注。

书中还介绍了讨好型人格的六个特点:顺从、敏感、自我否定、不断寻求认可、避免冲突和过度关注他人需求。

这些特点使得讨好型人格在与他人互动时,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忽略,进而导致自我消极情绪的加剧。

但是,这本书并不仅仅是对讨好型人格的描述和批评,作者也提出了几种方法来帮助读者摆脱这种心理状态。

其中之一是学会拒绝。

讨好型人格通常不愿意拒绝他人的请求,但这种行为会让个体的自我价值感不断下降。

因此,学会拒绝是摆脱讨好型人格的重要一步。

此外,作者还介绍了其他方法,如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学会处理冲突,以及培养自我意识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要和价值,进而增强自信和自尊。

总之,《讨好型人格》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讨好型人格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如何摆脱这种心理状态。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那
些有讨好型人格倾向的人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读物。

讨好型人格总结报告书

讨好型人格总结报告书

讨好型人格总结报告书尊敬的XXX领导:根据我们之前的讨论和您的要求,我特地整理了一份关于讨好型人格的总结报告书。

以下是报告的内容:一、引言讨好型人格是指那些倾向于通过迎合他人期望、忽略自己需求、追求他人认可和喜爱的个人特质。

他们常常过度强调别人的需求,而忽略自己的利益,为了获得赞赏和关注而牺牲自己。

然而,这种人格特质在个人和人际关系中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需要我们关注和处理。

二、讨好型人格的特征1. 对他人的意见过度在意:讨好型人格者常常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赏,因此会过度在意他人的意见,而忽略自己的内心声音。

2. 难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见:因为追求他人的喜欢,讨好型人格者往往会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意见,导致自己的声音被忽视。

3. 容易感到内疚和焦虑:当讨好型人格者无法满足他人的期望或做出让他人不满意的决定时,他们常常会感到内疚和焦虑,甚至对自己产生负面评价。

4. 难以接受批评和拒绝:讨好型人格者对他人的反对和批评非常敏感,常常会把他们视为自己的失败并陷入消极情绪。

三、讨好型人格的影响1. 自我牺牲:由于过于关注他人的需求,讨好型人格者往往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成为他人利益的代言人。

2. 忽视自己的需求:为了讨好他人,讨好型人格者会忽视自己的需求和欲望,导致自我满足感缺失。

3. 构建不健康的人际关系:讨好型人格者往往易于成为被人利用或滥用的对象,难以建立健康平等的人际关系。

4. 自我否定和缺乏自信:由于频繁地忽略自己的需求和意见,讨好型人格者容易对自己产生否定和负面评价,导致缺乏自信。

四、应对讨好型人格1. 自我认知:讨好型人格者应该学会认识和理解自己,审视自己的需求和价值,并接受自己的感受和意见。

2. 坚持合理的个人界限:学会说“不”,保护自己的私人空间,并建立起健康平衡的人际关系。

3. 与他人建立真实的联系:追求真实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建立互相尊重和理解的沟通。

4.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讨好型人格者需要明白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学会关注自身的成长和幸福。

慢热、讨好型人格、敏感、缺乏安全感...缺爱的人该如何自救?

慢热、讨好型人格、敏感、缺乏安全感...缺爱的人该如何自救?

慢热、讨好型人格、敏感、缺乏安全感...缺爱的人该如何自救?生活中有很多人慢热、讨好型人格、敏感、缺乏安全感、患得患失等等,这些都是性格缺爱的人的特征。

如果你也是,跟随小c一起来看看,性格缺爱的人该如何自救吧。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数成年人的“缺爱”,寻其本源,缺的并非是同龄人的爱,而是“父母的爱。

”而经历过什么会导致人的缺爱?1.单亲家庭,或者父母从小不在身边。

2.父母教育方式有偏差,曾用过语言、肢体暴力等解决问题。

3.父母不擅长语言表达,通常习惯用行为代替言语。

4.年幼时很少受到夸奖,常用来与更优秀的孩子不断作比较。

5.父母较少用“鼓励”的方式去协助孩子度过难关,而多运用各种“刺激性激励”。

比如恐吓,逼迫等强制方式。

而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未能与父母建立起比较强烈的依恋关系,其内心的安全感空缺是无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动消除的。

很多缺乏安全感的人总觉得没有人会永远爱自己,但还是对爱情、友情等抱着一种近乎神圣的热忱。

这是因为童年时期爱的缺失,长大后特别渴望在其他方面补偿回来——这是心理学中的补偿心理防御机制。

有着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的人,成年后会表现出许多与正常人不同的性格特点:1.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在亲密关系中,缺爱的人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就是:羞于表达自己的需要。

同理,她们也不太懂得如何拒绝别人。

尽管她们心理非常渴望对方的在乎、非常渴望对方热烈的回应,但表现在外的状态通常冷冷冰冰,一声不吭——“我不说,但你得懂。

你不懂,我就会倍感受挫。

”这个状态映射的就是婴儿时期的需求模式:婴儿的内心需求最多只能支撑7秒。

而在这7秒内如果没有得到满足的回应,婴儿就会嚎啕大哭,感到被抛弃的窒息感。

2.低自尊“我不配”是缺爱者面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回应标配。

满腔热血、义无反顾的追逐,对于缺爱者来说是非常耗费力气的。

尽管她们想改善现状,想变得更加优秀、完美,但如果真的将其付诸实践,她们的第一反应是“怕”。

怕现实落空,怕美好转瞬即逝,怕一再受伤,怕次次失败。

11 讨好型人格特征

11 讨好型人格特征

从这一节课起,我们开始了解更多种不同人格的表现状态,它们不像大五人格,不是学界经典理论划分出来的人格类型,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却非常普遍的存在着,有着鲜明的显性表现。

和大五人格不同,它们的形成更多来自于后天的社会化过程,尤其是今天我们要讲的讨好型人格,和社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为什么这么说呢?作为一名身居海外的双语双文化心理咨询师,美国华裔的身份给了我理解讨好型人格的宝贵视角,比如在咨询中,美国来访者会表达出他们的情绪,包括对我的排斥和不信任,这些关于咨访关系产生的真实情绪,是宝贵的自我了解和探索的素材,是我在咨询工作中常常面对和陪伴来访者处理的内容,比如我会确认他们的感受:“谢谢你告诉我你对我的真实感受,我想知道“不能信任”对于你来说是种怎样的体验呢?”,或者“你现在不能信任我,却又置身于我们的咨询关系中,这让你感觉怎么样?”,或者引导他们回答:“如果不能信任我,那是什么力量在推着你回到你我共建的咨访关系呢?”。

大家可以看到,在我和对方共同面对真实情绪的时候才有了进入内心的入口,咨询得以深化,真正的安全感也有可能被感知到。

与此不同,在中国文化背景里面成长起来的人,有更大比例的来访者,他们会在咨询中不表达那些,他们认为可能会引起我的反感或不适的情绪,甚至是那些完全不针对我,只是他们认为不够美好礼貌得体的情绪。

尤其在处理复杂且极具伤害力的过往情绪体验时,我需要特别停顿一下,澄清对方的情绪,我会问类似这样的问题:“你说你感觉挺好的,但你的眼神流露出伤感,身体也蜷缩起来,此时此刻看上去给我的感觉更多是觉得没有希望,或者没有力量。

我的观察准确吗?你是真的感觉挺好的吗?”或者会说:“这是你真实的感受还是你觉得我希望你有的感受?”无可否认,咨询关系很难平等,在咨询工作开始的时候,来访者会无意识的将咨询师看作是更有权威的一方,而面对权威,那些个人主义文化下成长起来的个体,会更自然而然的挑战权威,他们对于权威的恐惧感更少;而集体主义下成长起来的个体,会更自然而然逃避一些可能挑战到权威的行动和表达,他们对于被否认的恐惧很深,对于被权威指责或抛弃的恐惧更深。

论讨好型人格演讲稿结尾

论讨好型人格演讲稿结尾

论讨好型人格演讲稿结尾牺牲自己,成就别人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换句话说,叫死要面子活受罪。

95年郭东林,买红妹,李文启有个小品段子《有事你说话》。

其中郭东林的性格就是典型的讨好型性格。

为了获得朋友和领导的好感和重视,证明自己有能力。

宁愿自己吃亏,排队熬夜贴钱替领导买卧铺票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有些办不到的事也滿口答应。

领导和同事的夸奖使他不亦乐乎,连领导送他的宾馆免费牙刷也认为是领导已经在重视他了。

其结果是家人埋怨,别人乐得使唤,自己吃了亏,内心还以为别人是在乎自己。

阿Q精神的自取其辱,自得其乐,不由让人捧腹大笑。

讨好型人格,其实是小肚鸡肠,自卑不自信的一种表现。

不辨是非观念,人云亦云,没有立场唯恐得罪别人,怕别瞧不起自己,是非面前充当和事佬。

既使自己吃了亏,为了博得领导欢心和同事的认可也心甘情愿。

从心理学上说,讨好型人格称之为迎合型人格障碍。

其表现为:1,敏感,因为善于迎合他人,讨好他人,所以自己对别人的说词非常敏感,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所以总是事事小心,生怕得罪了别人。

2、不会拒绝为了满足他人的需求,淡化自己的需求,从不拒绝别人提出的要求,即使要求很难实现也会应承下来,硬着头皮满足对方,在没能完成他人要求时,还会非常歉疚,频频道歉。

3、十分在意别人对自怎样看,因为对自己没有自信的认,总是渴望听到他人的评价,以此获得肯定,做任何事情都会考虑“我这么做,别人会怎么想。

讨好型人格的人是渴望被关心和关爱的,正因为缺失了太多的关心,所以用自认为有效的办法获取他人的关注和好意。

生活中一味替别人着想和担当,牺牲自己并不能得到别人的认同。

只会在委曲求全中自取其辱。

讨好型人格是人格扭曲的一种表现。

或者是有目的,给人的一种利欲熏心的假象和阴谋。

一当私欲得以成功就会变成另外一副嘴脸。

生活中这种人大有人在。

讨好型人格 案例

讨好型人格 案例

讨好型人格案例
张先生是一位讨好型人格患者,他常常为了取悦别人而不顾自己的感受。

他经常在工作中表现出极大的努力和付出,不断地称赞和称颂同事,试图赢得他们的好感。

不幸的是,他的付出并没有得到很多回报。

张先生的讨好型人格也表现在他的私人生活中。

他经常做出让步和妥协,为了取悦他的朋友和家人而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和资源。

他不断地询问别人的意见,并努力让自己符合别人的期待和要求。

他过于重视别人的看法,以至于失去了自我。

最终,张先生的表现为他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心理压力。

他感到自己被其他人所操纵和控制,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内在价值。

他的讨好型人格使他陷入了一种无法摆脱的恶性循环,难以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幸福感。

在生活中讨好型人格的表现

在生活中讨好型人格的表现

在生活中讨好型人格的表现1、在生活中讨好型人格的表现:2、过度关注他人看法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他们总是试图取悦他人,让每个人都满意。

这种过度关注他人看法的行为,使他们容易受到外界评价的影响,从而失去自我。

他们害怕被别人批评或拒绝,所以会努力迎合别人的期望,让自己变得“更好”。

3、缺乏拒绝的勇气讨好型人格的人很难拒绝别人的要求,即使这些要求让他们感到不适或压力。

他们害怕拒绝他人后,对方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看法,因此总是选择忍气吞声。

这种缺乏拒绝勇气的现象,可能导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过于被动,甚至受到不公平对待。

4、善于隐藏真实情感讨好型人格的人很少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害怕自己的负面情绪会给别人带来困扰。

因此,他们总是努力掩饰自己的情感,展现出乐观、积极的一面。

然而,长期压抑真实情感,可能导致心理负担加重,甚至影响身心健康。

5、缺乏自信,过度依赖他人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缺乏自信,他们在面对问题和决策时,往往会过度依赖他人的意见。

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决定引起他人的不满,所以会选择听从别人的意见,即使有时候并不符合自己的内心想法。

这种依赖他人的行为,让他们在生活中不断失去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6、忍受痛苦,忽视自己的需求讨好型人格的人在生活中,往往会忽视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去迎合他人的需求。

他们忍受痛苦,笑脸迎人,为了让别人满意,即使自己内心充满疲惫和无奈。

这种过度忍受痛苦的行为,可能导致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7、社交焦虑,害怕被拒绝讨好型人格的人在面对社交场合时,往往会表现出焦虑和紧张。

他们害怕被拒绝,害怕与他人产生冲突,因此在社交活动中,他们往往表现得小心翼翼。

这种社交焦虑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倍感压力,无法真正地享受社交活动。

8、付出过多,忽视自己的价值讨好型人格的人在生活中,往往过度付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喜爱。

他们忽视自己的价值,认为只有不断地为他人付出,才能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尊重。

讨好型人格的特征,你中招了吗

讨好型人格的特征,你中招了吗

讨好型人格的特征,你中招了吗
一个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会具有如下典型特征:
(1)都是我的错。

对别人的感受过度敏感,觉得别人不高兴都是自己表现不好导致的,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他们会时刻关注着别人,及时调整自己,让别人满意。

(2)抬高别人,贬低自己。

所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内心里都会认为:“我根本无法决定自己的事情,而必须依赖别人的判断和对我的评价才行”。

(3)不敢发出请求,同时也很难拒绝别人。

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很害怕给别人添麻烦,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也不敢开口寻求帮助,因为怕被拒绝。

同时,如果有别人想他寻求帮助的时候,即使是比较不合理的需求,讨好型人格也会选择接受。

(4)没有原则
讨好型的人做事情主要是以取悦别人为目的,特别害怕别人的不满和抱怨,这样就导致他们在生活中没有原则,任凭别人对自己无限制的违矩但是却不敢做出反抗。

以下是网友们归纳出的8条中国人常见委屈,看看你中了几条?
都不容易
你喜欢就好,随便吧
别管我了
忍一忍就过去了
别伤和气
那好吧
可以,没问题,再晚我也会做完
习惯就好。

讨好型人格是优势VS缺陷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讨好型人格是优势VS缺陷辩论赛 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

讨好型人格是优势VS缺陷辩论赛正方辩词一辩、二辩、三辩、四辩发言稿正方辩词一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我作为正方辩手,我认为讨好型人格是一种优势。

首先,讨好型人格的人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的环境和人际关系。

他们善于观察他人的需求和情绪,能够做出适当的反应和回应。

这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更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和好感。

其次,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都很有耐心和细心。

他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想法,也会更加关注别人的感受和情绪。

这使得他们在工作中更加细致认真,更容易取得好的成绩和表现。

最后,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都很有同情心和感受力。

他们能够理解别人的处境和情感,也能够提供帮助和支持。

这使得他们在团队合作中更加融洽,也更容易获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

因此,我认为讨好型人格是一种优势,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人际关系,也能够让人们更好地获得成功和成就。

谢谢!正方辩词二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我作为正方辩手,我认为讨好型人格是一种优势。

讨好型人格的人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和人际关系,这是因为他们能够理解别人的需求和情绪,并且能够给予适当的回应和帮助。

这使得他们在社交场合中更加得心应手,更容易获得别人的认同和好感。

同时,讨好型人格的人也往往具有很强的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

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也能够理解别人的想法和观点。

这使得他们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更容易与同事和上司建立良好的关系。

此外,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也具有很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

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也能够理解别人的情绪和行为。

这使得他们在压力大的情况下更加冷静,更容易处理问题和解决困难。

因此,我认为讨好型人格是一种优势,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人际关系,也能够让人们更好地获得成功和成就。

谢谢!正方辩词三辩:尊敬的评委、各位辩手,大家好!我作为正方辩手,我认为讨好型人格是一种优势。

讨好型人格的人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和人际关系,这是因为他们能够理解别人的需求和情绪,并且能够给予适当的回应和帮助。

讨好型人格,一种不健康行为模式

讨好型人格,一种不健康行为模式

健康随笔心理健康在现实生活中,有着这么一些人,他们总是迎合别人,不敢拒绝,害怕表达自己……这类人被称作讨好型人格。

这是一种将取悦别人置于自己需求之上的潜在的不健康的行为模式,而非人格障碍。

讨好型人格一般有以下两方面的表现:一是为他人着想把自己活成了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讨好型人格的人内心十分敏感,擅长察言观色,能敏锐地察觉别人的需要,然后第一时间满足别人,同理心和共情能力极强。

在亲密关系里,是贴心恋人;在群体里,是老好人,总为别人着想,很容易多做一些自己本职工作之外的事。

因此,一开始他们很招人喜欢。

二是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非常在乎他人的评价,害怕让人失望,于是不敢或很难拒绝别人。

但讨好别人的代价是严重忽略自己,即便知道别人的要求不合理,也会硬着头皮上,甚至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持和谐。

在人前,他们永远是善良、靠谱的老好人形象,但内心充满压力,总是想要让所有人喜欢自己,却又因为无法做到而倍感失望。

靠一味地忍让来保持与他人的和谐关系,往往变得没有原则和底线。

容忍别人的“越界”行为,习惯抬高他人,贬低自己。

毫无疑问,无论讨好型人格看着多么善良、积极或有吸引力,他们隐藏的负面情绪更严重。

讨好别人的人大多会迎来一个结局:拼尽全力对别人好,结果却连最基本的尊重都没得到,甚至被利用、被伤害。

由于缺乏足够的自信、自尊以及安全感,必须依赖于别人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一般积极的付出是:我爱你,我关心你,所以我情不自禁对你好,我不以你的回报而活。

但讨好型人格的付出是:我对你好,是因为我需要并且祈求你的认可,以此填补我的空虚。

这种付出,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索取,一旦得不到,就会化为消极的破坏力。

此外,一味地讨好别人,其实是逃避虚弱的借口。

如果结果不理想,他们会归因为遇人不淑,而不是自己的问题,于是不用对问题负责任,也不用解决自己的虚弱。

在一段关系中,讨好不受用,那么就换下一段关系。

讨好型人格,往往是从讨好父母开始的。

你的“讨好型人格”,正在毁掉你的人生

你的“讨好型人格”,正在毁掉你的人生

你的“讨好型人格”,正在毁掉你的人生人的命运天注定?很多人常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但你要知道的是,命运是可以自己去改变的,但性格却是很难改变。

编者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研究心理学的知识,因为试图通过学习心理学知识,去改变自己当下的困境,走出自己内心的束缚。

当然,更多的是想通过心理学来改变自己的性格。

其实一个人的性格,简单来说:从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因为你在出生的时候没有办法选择决定原生家庭,而原生家庭却可以改变并且影响着你的性格。

随着年龄增长,你所面临的一些事情,脑海中的第一想法,你的行为,你的表现,其实都跟你的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要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喜欢跟小孩子开玩笑,前段时间遇到了一个大概7岁大的小男孩,于是我就问他:你长大以后想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媳妇儿?结果这个小男孩就说:我要找一个像我妈妈那样的人。

说这件事情的目的就是想告诉大家,从小到大一个人的成长环境,最频繁接触到的就是自己的父母,父母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是终生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一个人的“讨好型人格”,也跟原生家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你的“讨好型人格”,往往是原生家庭所导致什么是“讨好型人格”?简单来说,就是无论在人际交往还是在恋爱婚姻中,这个人的行为所表现出来的方式,往往很卑微。

习惯委屈自己讨好别人,虽然自己心里面也特别委屈,但就是改变不了讨好对方的行为。

遇到了矛盾,冲突,往往会选择主动让步、道歉、认错,选择妥协,以此来结束一场矛盾。

而导致这种性格的产生,往往离不开原生家庭中父母的相处关系。

比如说:如果在原生家庭中,你的父母感情很不稳定,经常吵架,甚至是动手;那么在这个环境下成长的人,性格往往比较怯弱,比较卑微。

因为她(他)们会忍不住通过自己委曲求全,讨好父母,祈求父母不要再吵架了,不要再闹矛盾了。

还有一种影响方式,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假如在原生家庭中,你的父母对待你的脾气特别暴躁,哪怕你犯了一丁点的错误,你父母都会对你大吵大骂,甚至动手打你。

讨好型人格读后感

讨好型人格读后感

讨好型人格读后感读了关于讨好型人格的相关内容后,我就像是在照镜子,而且是那种超级高清、把脸上每个毛孔都能照出来的镜子,看到了自己身上好多以前没太在意的东西。

而且讨好型人格在社交里就像个“情绪变色龙”。

总是在观察别人的脸色,别人稍微皱个眉头,就开始担心是不是自己哪里做错了。

和一群人聊天的时候,也总是顺着别人的话说,就怕自己的观点和别人不一样,会引起冲突。

感觉自己就像个小心翼翼的小老鼠,在一群“大猫”中间,努力让自己不被讨厌。

我记得有一次在小组讨论里,我其实有个特别好的想法,但是又怕说出来别人觉得太突兀,就一直憋着,最后听着别人说了一些不咋地的方案,心里那叫一个后悔啊,就像错过了一个亿一样。

但是读了这些内容也让我明白了讨好型人格的一些根源。

有时候可能是小时候的成长环境,想得到大人的认可,就总是表现得很乖很听话,慢慢地就养成了这种总是讨好别人的习惯。

也有可能是缺乏自信,觉得自己只有通过满足别人的需求才能被人喜欢。

就像我以前总觉得,如果我不顺着朋友的意,他们就会觉得我是个小气、不好相处的人,然后就会离我而去,所以就拼命地讨好。

那怎么改变呢?这就像是要给一艘开错方向很久的船调整航线一样,不容易但也不是没可能。

首先得学会重视自己的感受。

当别人提出要求的时候,先在心里问问自己“我想做吗?我有没有能力做?”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勇敢地说“不”。

刚开始可能会觉得很不习惯,就像第一次穿高跟鞋走路一样,歪歪扭扭的,但是练多了就好了。

还有就是要建立自信,多发现自己的优点。

我现在就开始每天对着镜子给自己说几句好话,虽然刚开始有点肉麻,像在演偶像剧一样,但慢慢地还真觉得自己好像也挺不错的呢。

读完这些关于讨好型人格的东西,就像是给自己的心灵来了一场大扫除。

把那些积满灰尘的讨好习惯慢慢清理掉,开始学会真正地爱自己,也能以更健康的方式和别人相处了。

这感觉就像是从一个小配角慢慢朝着自己生活的主角转变,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已经在路上了。

告别讨好型人格例子

告别讨好型人格例子

告别讨好型人格例子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在生活中,讨好型人格往往会给人们带来一种不自由和无法真实表达自己的感觉。

告别讨好型人格意味着拥抱真我,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以下是一个告别讨好型人格的例子。

小张是一位年轻的职场新人,他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讨好型人格的典型代表。

在与同事沟通时,他总是迎合对方的意见,从不表达自己的需求和观点。

然而,这种讨好只是让他藏起了真实的自我,导致他无法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华。

有一天,小张的团队开会讨论一个新项目的设计方案。

作为项目组成员,小张对方案中的一些缺陷有些担忧。

之前的他可能会选择保持沉默,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是默默地完成分配的任务。

然而,这一次,小张决定告别讨好型人格,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小张向团队提出了他对方案的一些改进意见,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他并没有过分地批评或指责他人,而是以一种积极和建设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深知,只有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才能为团队带来更好的结果。

团队的反应出乎小张的意料。

他的同事们非常欣赏他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勇气,也对他提出的建议表示感激。

团队借此机会对方案进行了进一步改进,最终取得了一个更好的成果。

从那天起,小张意识到告别讨好型人格将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成长。

他开始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在工作和生活中展现真实的自己。

他不再只是顺从于他人的期望,而是学会了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原则。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告别讨好型人格并不意味着对他人的攻击或冲突。

相反,它侧重于真实面对自己和他人,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需求。

通过告别讨好型人格,我们可以建立更加真诚和积极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长。

如何应对人际关系中的讨好行为

如何应对人际关系中的讨好行为

如何应对人际关系中的讨好行为人是社交性动物,在社交场合中,我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喜爱,因此,不少人会采用讨好行为来获得他人的喜爱,但过度的讨好可能也会导致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何谓讨好行为”、“讨好行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应对讨好行为的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应对人际关系中的讨好行为。

一、何谓讨好行为讨好行为,指的是在社交场合中,主动做出愿意满足他人的要求、与他人意见保持一致、不会给他人带来不便的行为。

如道别时的“多保重身体”、听人抱怨时的“是啊是啊,我也觉得很不可思议”等。

这些讨好行为不仅不会给他人带来不方便,还能够使得大家相处愉快,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讨好行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然而,讨好行为并非是绝对的好事情。

如果讨好行为过于频繁,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1.造成自己的时间及精力浪费。

过多讨好可能会迫使自己去满足一些无谓的小需求,浪费自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2.让自己陷入负面情绪。

当讨好行为没有受到他人的回应时,自己会感到沮丧、不被重视,久而久之,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

3.影响个人的自信心。

讨好行为过多会导致自己变得过分在意他人的反应,进而影响自己的自信心。

4.导致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产生负面影响。

当过度讨好他人时,容易让他人把自己视为不真诚、轻佻等负面形象。

三、应对讨好行为的方法在社交场合中,我们不仅需要考虑到如何让自己表现得更加可爱、更加风度翩翩,更应该关注到自己的交往方式是否过于讨好,是否与自己真实的想法相符。

因此,以下是一些应对讨好行为的方法:1.坚持做自己。

讨好行为所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其实是短暂的,持续的讨好行为会让人感到疲惫。

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做自己,不必为了迎合他人的需求而改变自己。

2.关注自己的情绪。

当我们感到过度焦虑或者沮丧时,往往会采取一些讨好行为来获得他人认可,因此,在社交情境中,我们应该随时留意自己的情绪,不要为了消沉的情绪而采取委曲求全的讨好行为。

3.明确自己的边界。

在社交场合中,我们应该明确自己的边界,不要纵容他人的各种要求,适当地说“不”,能够提升自己的自信心,也能帮助他人了解自己的底线。

讨好型人格调查报告

讨好型人格调查报告

讨好型人格调查报告
讨好型人格是指那些为了取悦他人而不断迎合他人意愿的人。

这种人格类型的人通常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和需求,以换取他人的认可和喜爱。

在社交场合中,讨好型人格的人通常表现得非常友善和热情,但他们往往会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导致自己的情绪和健康受到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讨好型人格,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我们邀请了100名参与者,其中50名男性和50名女性,他们的年龄在18岁到50岁之间。

我们使用了一份标准的人格测试问卷,以评估参与者的人格类型。

我们还使用了一份讨好型人格问卷,以了解参与者的讨好型人格特征。

结果显示,有30%的参与者被归类为讨好型人格。

这些人通常表现出以下特征:
1. 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往往会改变自己的意见和行为,以迎合他人的期望。

2. 对他人的评价非常在意,往往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和需求,以换取他人的认可和喜爱。

3. 在社交场合中表现得非常友善和热情,但往往会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 对于冲突和批评非常敏感,往往会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以免得罪他人。

5. 在工作和学习中表现得非常努力和勤奋,但往往会忽略自己的健康和休息。

这些特征表明,讨好型人格的人往往会牺牲自己的利益和需求,以换取他人的认可和喜爱。

这种行为模式可能会导致他们的情绪和健康受到影响。

因此,我们建议讨好型人格的人应该学会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学会说“不”,并学会与他人建立健康的沟通和关系。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获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同时也能保护自己的情绪和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讨好型人格的错误心理及悲惨人生
曾经有一位博士指出,讨好型人格是潜在不健康的行为模式,不是人格障碍,讨好型人物一方面害怕被拒绝,另一方面源于对失败的恐惧。

害怕被拒绝,一般是缺乏关爱,被重要的人抛弃,拒绝,不稳定的情绪造成。

害怕失败,应该源于早期时候,因为做错一些事,可能受到严重惩罚造成的心里阴影。

只在乎别人感受从而忽视自内心想法的人,一般接纳别人的评价,就会以别人的评价来定义自己。

讨好型人格的人,总是想讨好别人,不要让别人不开心,经常别人提出的事,他都会去做,慢慢的加重了自己的负担。

不敢表现自己,承受很多压力。

讨好型人格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老好人”,这种性格特征的人常常取悦别人,甚至有的时候自己觉得很勉强,也会将他人放在更重要的位置。

那么,“老好人”们有那些常犯的错误心理逻辑呢?
一、倾向于从自己的身上找问题
用心理学术语来说,这是一种归因方式的倾向,当我们凡事都把原因归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就容易觉得是自己的责任与过失,会感到更大的心理负担。

所以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常常把自己的责任范围夸大了,觉得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责任,比如自己有义务帮助朋友做一些事情,这是有义气的体现。

其实不然,不是所有来自朋友的请求都要鼎力相助的,不要忘了量力而行。

二、过度在意他人的感受、不善于拒绝
具有讨好型人格的人会很在意他人的感受、情绪和想法。

比如当别人想请自己帮忙时,虽然自己可能忙的抽不开身,但是会想“要是我不答应他,他会不会因此感到难过?这会不会影响我们的关系?他没有我的帮助,会不会一筹莫展?”其实很多担心都是没必要的,别人往往不会有你想象中的那么情绪敏感。

并且,当这种人自己想请求别人帮助时,又会表现的不好意思提出请求,生怕自己会麻烦到别人。

这种对他人想法、感受的过度在意,很可能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对于自己和他人是否有良好关系的不自信,会让其没有足够安全感,生怕做错或者说错什么,而破坏了这种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