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合集下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过程
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 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
政治
“杜鲁门主义”出台,标 志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7年出台“马歇尔计 划”,扶持和控制西欧 1949年成立“北约”,遏 制苏联,称霸世界
1947年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
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打破资本 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 1955年成立“华约”,对抗“北约”, 标志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和平与动荡共存 原因
1.冷战结束后,一些地区和国家内部长期压抑的民族、宗 教、领土等矛盾相继爆发 2.美国试图独霸全球,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国际争端

表现
1.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 号,向南联盟进行狂轰滥炸 2.国际恐怖主义呈现泛滥趋势,对世界和平和地区安全造 成严重威胁
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 变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有力地冲击了两 极格局
影响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东欧 剧变
苏联 解体
1 2
原因:苏联改革和国内经济困难
表现:自20世纪 80年代后期,东欧各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概况:1989年,波兰成为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原因:戈尔巴乔夫在政治上倡导以“人道的民主的
军事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1949年德国东部和西部在苏联和美国的支持下,先后成立德意志 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日本投降后,美苏以北纬38度为界划朝鲜为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 主义人民共和国 1962年苏联冒险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美苏关系紧张,最终苏联 从 古巴撤回导弹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1918年11月11日,德国签署停 战协定,标志着第一次世界大战 的结束。
战争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凡尔赛和约
在凡尔赛和约中,战败的德国被 迫接受严厉的惩罚,包括割让领 土、限制军备和支付巨额战争赔 款等。
国际联盟成立
为了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成立 了国际联盟,但其实质被美国和 苏联所控制。
殖民地问题
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导致国际关系紧张。
军备竞赛
各国进行疯狂的军备竞赛,增加了战争爆发的可能性。
战争过程
01
战争爆发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 尔维亚宣战,标志着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爆发。
主要战役
02
03
战争结束
战争期间发生了许多重大战役, 如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 姆河战役等。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政 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 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 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01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影响
战争背景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尤其是德国与英 国、法国、俄国之间的竞争。
当前全球政治格局
一超多强
美国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仍具有显著优势。同时,欧盟、中国、俄罗斯、日本等大 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成了一超多强的格局。
国际组织的作用
国际组织在推动国际合作、解决国际争端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 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在全球政治、经济治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
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巴西和南非等国 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迅速崛起。这些国家拥有 庞大的人口和市场优势,经济增长迅速,成 为全球投资和贸易的重要目的地。新兴经济 体的崛起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专题-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专题-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

美国称霸世界,力图建立单极世界, 对世界多极化趋势挑战。
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原因:
(1)主要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2)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发展趋势。 (3)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①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 ②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 化趋势加快。 ③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是经济全球化发 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右图是1942年美国印制的一份 海报。从图上“united”(团结) 、“win”(获胜)等宣传语和美、 英、苏等国国旗,可以判断海报 与下列哪一文献密切相关?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联合国家宣言》 3.某校历史小组准备举办“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图片展”,不应选用以下哪幅图片 A.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诺曼底登陆 D.日本代表签署投降
经济—实施“马歇尔计划”; 军事—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7、结束的标志:1991年苏联解体。 8、两极格局: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冷战政策 概念演进:
杜鲁门 主义出台
美苏争霸
两极格局
二战 结束
马歇 尔计 划提 出
北 约 成 立
美苏 争霸 开始
两极 格局 形成
美苏冷战结 美苏争霸束 两极格局
实质
是英、法等西方国家对法西斯国家实行 绥靖政策的体现,是绥靖政策到达顶峰 的标志 牺牲弱小国家利益来安抚侵略者的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9·1 德国闪击波兰,英 开始标志:法对德宣战 初期战事: 1940·5 德国进攻法国,法国投降;
扩大:
进一步扩大:
1940·7始进攻英国,不列颠空战 (丘吉尔首相号召抵抗 ) 1941·6 德国偷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莫斯科保卫战(苏联斯大林领导抵抗)

2025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专题一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2025年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期末复习专题一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阶段复习课专题一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主题线索】主题考情观察主题一两次世界大战项目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年9月18日-1945年9月2日)原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为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市场,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导致法西斯势力的扩张政治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掩盖下的矛盾导火线/催化剂萨拉热窝事件英法推行的绥靖政策交战双方三国同盟(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和三国协约(英国、法国、俄国)轴心国集团(日本、德国、意大利)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标志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九一八事变爆发主要战役凡尔登战役(“绞肉机”“地狱”“屠场”)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莫斯科保卫战——粉碎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日军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结果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同盟国失败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正义的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项目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7月-1918年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战(1931年9月18日-1945年9月2日)影响(1)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2)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1)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2)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主题二20世纪世界格局的演变项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一超多强”呈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时间1922-1939年1955-1991年1991年至今形成在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的基础上,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标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一国际秩序得以建立志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涉及条约《凡尔赛条约》《九国公约》等《北大西洋公约》《华沙条约》—解体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91年苏联解体—评价(1)确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2)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威胁了世界和平;由于势均力敌,使世界维持相对稳定的局面各国都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史学结论】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趋势(1)总趋势是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

第1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16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3.影响 (1)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替。 ① 德国的分裂 :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 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战争:1945年,美、苏分区占领朝鲜半岛的南部和北部,1948年建立了大 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 “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中国进行抗美援朝。1953年美 国被迫签订停战协定。 ③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1973年美军撤出越南。 ④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美国武装封锁古巴,苏联被迫 撤走导弹。 (2)美苏两国未发生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 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3.国际格局的变化与大国关系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两极格局的形成使英国、法国、 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受到美国的控制,而中国则与苏联建立了友好同盟关 系。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走向美苏两 个超级大国的争霸,中苏关系紧张。 (3)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欧洲国家的联合和日本经 济的迅速发展,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迫使美国调整了与欧洲国家的关 系,缓和了与中国的关系。 (4)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中俄关系有了新发展,中美、中日、 美俄关系反复变化。
②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③苏联实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日益增大。 (3)根本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与苏联在 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 日 益加剧。
︱高中总复习︱一轮·历史
2.表现
方面
美国
苏联
政治 经济
杜鲁门主义 ①时间:1947年3月 ②内容: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 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③实质:是美国在全球扩张势力的宣言书;干涉各国内政 ,反共反苏 ④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 冷战”的正式开始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世界格局的演变

专题世界格局的演变供稿人:犍为二中彭素蓉(此稿仅供老师参考,不足之处敬请指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16世纪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以欧洲为中心,英国占主导地位,东方从属西方的格局开始形成。

2.第二阶段:特征:列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霸权。

3.第三阶段:特征:为争夺世界霸权,帝国主义之间矛盾加剧。

美国参战,开始插手干预欧洲事务。

日、美使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冲击。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关系的中心开始由欧洲向它的两侧——美国和苏俄转移。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所有条约或协定的总称。

确立:①1919年1月,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实质是分赃会议),签订包括)在内的一系列和约,形成凡尔赛体系。

②1921年,美日对德《凡尔赛和约》(内容p44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和一系列条约,形成华盛顿体系。

区问题;签订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内容p46打破:经济危机(1929——1933)引发政治危机,德、日等国为摆脱危机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逐渐打破了凡——华体系。

崩溃:凡尔赛体系结束:二战的爆发。

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

华盛顿体系结束: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评价:(1)凡尔赛体系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新秩序。

(2)华盛顿体系承认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

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4)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必然崩溃。

这是体系内部多种矛盾斗争的必然结果。

(5)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确立了资本主义战后统治新秩序,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格局演变-中考历史二轮复习长效热点专题梳理课件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格局演变-中考历史二轮复习长效热点专题梳理课件

世界反法西斯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 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反法西
联盟
华盛顿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 斯的斗志,加速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
联盟成立
北大西洋公约 组织
华沙条约组织
1949年,美国、加拿大和西欧等12国成立了北大西洋 公约组织
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协约国集团:英(核心)、法、俄等 同盟国集团:德(核心)、奥匈意等
德国 凡尔登战役
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法西斯同盟和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德国、日本 莫斯科保卫战(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斯大林 格勒战役(二战重要转折点)、珍珠港事件(二战达到 最大规模)、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
(1)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 (2)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3)远离战争,珍爱和平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政治格局演变
名称 背景
确立
主导国 (经济体)
瓦解 影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两极格局
冷战后的多极化趋势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重新瓜分 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谋求 世界霸权,双方势均力敌
1943年,中、美、英三国参加 ,着重讨论对日作战问题,并发表 《开罗宣言》,向全世界宣告了反法西斯联盟国家团结合作、彻 底打败日本的决心和途径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召开。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 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分区占领等
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1945年7月,美、英、苏三国召开。重申雅尔塔会议的精神,以中、 美、英三国名义发表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 《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高考复习专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高考复习专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都是美国“冷战”政策的组成部分。实质都是为了遏 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确立美国的霸权地 位。 区别:杜鲁门主义表现为公开赤裸裸的反共反苏,是美国 “冷战”的宣言书,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标志着 美国的政策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 蔽的经济手段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欧洲,联合西欧各国 共同反苏反共。
家,遏制“共产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其实质是遏制苏联,称 霸全球 ③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实行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帮 助西欧恢复经济;其目的是扶持和控制国家,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 冷战” 的战略轨道 ④军事上:北约的建立: 1949年,美,英,法等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 西洋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北约是一个反对苏 联和东欧国家的军事政治集团。它的成立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 行动,加剧了“冷战”的程度。
1、奠定基础:雅尔塔体系的确立 (1)确立: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大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 讨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后和平等问题,达成若干 协议。这些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即雅尔 塔体制。 (2)影响:奠定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美苏冷战:
(1)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
具体表现:全面的“冷战” ①德国分裂:(欧洲)
1949年在美苏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分别成立德意志联邦 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的分裂:(亚洲)
1948年在美、苏的控制下以北纬38度线为界,8月朝鲜半岛南 部建立大韩民国,9月朝鲜半岛北部建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 和国。从此朝鲜半岛处于分裂状态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三 两次世界大战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三 两次世界大战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法西斯国家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世界人民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雅尔塔会议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建立联合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020年是雅尔塔会议召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在2020年中考备考中,要重点关注两次世界大战、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国际会议与国际组织的相关知识。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四、政治组织问题设问1.通过学习两次世界大战的知识,你有何感悟?(1)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我们应该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2)世界各国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3)世界各国应该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纠纷,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等。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这两种世界格局又是如何结束的?(1)格局:一战后的格局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是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2)结束:二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3.对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的认识。

(1)国际政治格局实际上是大国争夺和妥协的产物,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争夺的持久性、妥协的暂时性,任何格局都会发生变化。

(2)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终极力量是大国间综合国力的对比。

(3)任何国际政治格局都不可能真正消除矛盾,只能暂时掩盖矛盾。

4.如何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1)努力提高自身综合实力,积极反对霸权主义,反对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2)各国人民要加强交流,增进互信。

(3)积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5.中国如何应对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上传百度文库)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上传百度文库)

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线索一:两次世界大战项目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1945.9.2)根本原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激化。

经济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美、德两国经济发展迅速,英、法两国发展相对缓慢,造成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导致法西斯势力的扩张。

政治原因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展开了疯狂的扩军备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为二战埋下隐患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英法对德国推行的绥靖政策。

交战双方三国同盟(德、意、奥)、三国协约(英、法、俄).轴心国集团(日本、德国、意大利)、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开始标志1914.7月底,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39.9.1,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主要战役三大战役: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转折:凡尔登战役(凡尔登绞肉机)1941:莫斯科保卫战——打破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扩大:(1941年6月德国进攻苏联,苏德战争爆发)1941.12.7: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最大;1942.7-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二战的转折点;1944.6.6: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第二战场;1945.5.2:攻克柏林战役——德国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争结束。

结果1918年11月,德国投降,同盟国失败,协约国胜利。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轴心国失败。

性质帝国主义之间非正义的掠夺战争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影响①帝国主义: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德国、奥匈帝国、沙俄和奥斯曼土耳其等);②社会主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③各国人民: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重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④新式武器:飞机、坦克、远程大炮、毒气弹出现,客观上推进了科技的发展。

①帝国主义: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帝国主义国家,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②对人类: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一次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 社会主义阵营
• 社会主义阵营,是指二战后,由苏联为首的,横 跨欧亚大陆的,起初由12个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 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 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长期对峙,是冷战时期的 主要内容。由于社会主义阵营成员主要在欧洲东 方,西方国家称之为东方集团,或称之为苏联集 团。此外又称为共产主义集团。
• 二战后两大阵营长达40多年对峙的实质是 () • A美苏争霸B意识形态的对立 • C社会制度对立D美苏国家利益冲突
美苏争霸
• 第一阶段:50中期--60年代初. 特征:既缓和又紧张,优势在美. 事件:缓和(签定对奥和约,承认联邦德国,赫鲁晓 夫访美)紧张(柏林墙修筑,古巴导弹危机) 第二阶段:60年代中期--70年代末. 特征:苏攻美守 事件:苏联-欧洲缓和,侵略亚非扩大中间地带,美越南撤军,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三阶段:80年代. 特征:美强硬,苏全面收缩. 事件:苏联裁减军备,从阿富汗撤军,改善同中国的 关系,放弃70年代扩张所获得的势力范围放松对 东欧的控制并退出这些地区. 决定成败的因素:经济.
• 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 只有永恒的利益。 • 二战结束后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和美国称 霸受到苏联的遏制,美苏从二战时的同盟 关系变成二战后的敌对关系。于是形成了 二战后一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美苏两极 格局。
• • • •
一、从盟友到对手 1、原因: (1)雅尔塔体系确立: 概念:1945年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反法 西斯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时刻,在苏联的雅尔 塔召开一次国际会议,会议上美、英、苏三国讨 论了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 问题,达成若干协议,会后根据会议中的协议, 形成的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 • ◆基础:美苏均势 • ◆实质:美苏两分天下(划分势力范围) • ◆作用: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
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3.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结。
4.20世纪90S年代至今—— 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世界形势
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又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 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考点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一、两极对峙格局形成 1.背景
世界现代史部分
专题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 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考纲要求 1.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3.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世界格局
世界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的各种基本力量相互关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 内形成的国际关系的总体结构。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发展变化的。20世纪, 世界格局的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变化:
——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的讲话(1947)
材料二 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回复至经济健全的常 态,没有它,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 平。……任何政府诚意协助复兴工作的,必得到 美国政府的全部合作。任何政府勾心斗角阻挠他 国复兴工作的,必不能享用我们的援助。
——马歇尔1947年在哈佛大学演讲
①杜鲁门主义讲话中所说的“极权主义”和少
数武
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 指什么?杜目的是什
么?
指社会主义制度,这些国家的共产党武装和苏联。
公开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与苏联全球对抗
②从马歇尔的演讲分析,他主张美国实施对外援助的目的 是什么?
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中欧
和东欧各国都处在苏联势力范围 之内受到社会主义幽灵的威胁….”
标志着:冷战的开始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国会宣读咨文: 要求美国援助“受共产主义威胁的希腊和土耳其”,

专题10: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

专题10: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格局

(9)二战结束:欧洲战场(柏林战役):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投降书。亚洲战场:1945年8
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二战最终结束)。 胜利主要原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或:正义的世界人民反法西斯力量联合)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 1.一战后:形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3.冷战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 极化方向发展。
专题:两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政治格
局的演变
一、两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间:1914-1918年 交战双方:同盟国与协约国
导火线: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 战争 战争性质:一场帝国主义掠夺
主要战役: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转折)、索姆河战役、 大战影响:时间长;卷入国家多(30多个国家,15亿
日德兰海战
人口);杀伤力强的武器使用(飞机、坦克、毒气);大量人员伤
亡(3000多万)经济严重破坏(3400多亿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1)慕尼黑阴谋:1938年9月,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加速二战的爆发。
(2)全面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3)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三、世界政治格局三次变动的原因 1.第一次原因:①一战打破原有格局,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 量对比; ②战胜的协约国集团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确立 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第二次原因:①二战使欧洲国际地位下降; ②美国登上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称霸世界的野心膨胀; ③苏联实力强大,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抗衡的国家; ④美苏冷战,北约和华约先后成立,两极格际地位大为提高,在国际事务 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专题启示:1、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我们珍爱和平, 反对战争。 2.国际经济关系影响着国际政治关系的变化。 在新的世界格局 形成过程中,经济实力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作用。 3.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是由其综合国力决定 的。

第二次世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第二次世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前三节课我们已经将第七单元学习完毕,这节课我们进行专题复习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我们首先把握考纲要求高概括的特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多采用图片、文字材料的形式考查知识点,分值一般为四分左右。

希望大家讲其与当今世界发展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思考,特别是关注大国之间关系的演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二战后期,美国和苏联以实力确立了两分天下的雅尔塔体制。

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了“冷战”。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新兴力量的崛起,整个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

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当今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

两极格局的形成[概念阐释]冷战“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战争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

“冷战”一词是1946年4月美国政论家斯沃普在为美国议员巴鲁克起草的演说辞中首次提出的。

1947年4月巴鲁克发表了这篇演说,“冷战”一词开始流行。

同年,政论家李普曼的《冷战》出版后,“冷战”一词随之被广泛采用。

[思维升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的关系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两极格局是雅尔塔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从属于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下对抗的主要形式是“冷战”,“冷战”促进了两极格局的形成;一般而言,两格格局的结束意味着“冷战”的结束和雅尔塔体系的瓦解。

[辨析比较]两极格局、两大集团、两大阵营两极指的是美、苏两极;以美、苏为核心,形成北约、华约两大政治军事集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同时,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分别加入两大阵营。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亚非拉国家及社会主义的南斯拉夫不属两大阵营。

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90年代初,东欧剧变、华约解散、苏联解体,两大集团、两大阵营、两极格局不复存在,“冷战”结束。

世界格局演变专题

世界格局演变专题

参考答案: (1)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 不平衡;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2)三国同盟、三国协约、意大利 (3)日本怂恿中国政府对德宣战,出兵山东, 抢占胶济铁路和青岛,并提出灭亡中国的 《二十一条》;新文化运动兴起并导致了五 四运动的爆发;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意 思对,任意一条即可) (4)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和平方式 解决国际争端,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
相同 点
三、世界格局的变化 第一 次 第二 次 第三 次 时间 主要事件 一战后 形成
二战后
20世纪 90年代 初—— 至今
三、世界格局的变化 时间 主要事件 一战后 通过巴黎和会与华盛 顿会议这两次国际会 议,最终形成 二战后 美国成立了北大西洋 公约组织,苏联针锋 相对成立华沙条约组 织,由此形成 形成 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 世界形成了以美 国、苏联为首的 两级格局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 1 凡尔登战役-------1916年 折点 2 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 3 日军偷袭珍珠港--------1941年 大 4 中途岛海战 --- 1942年6月 “凡尔登绞肉机” -------一战的转 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太平洋战争爆发,战火进一步扩 太平洋战场转折点 “二战”转折点
第一 次 第二 次
第三 次
20世纪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冷战”结束后 90年代 后 出现了“一超多 初—— 强”的局面;当 至今 今世界正朝着多 极化的方向发展
中考试题模拟 1、请回答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几个问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导火线 分别是什么?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 形成了哪两大军事集团?为了自身的利益,望 风使舵,后来又参加到另一方作战的是谁?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发生了哪些与 这次大战有关的重要事件?(写一个即可) (4)大战中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绞肉机”形 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你认为如何才能避免再次 发生战争?

(适用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4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适用新教材)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14两次世界大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命题角度
角度 第一次世界大战
【典例1】 (2021浙江卷,22)下图所示为英国人阿瑟·摩尔兰德所绘漫画
《最糟糕的就在我们身后》,反映的是1918年8月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的
一次会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战争形势,正确的是( )
A.坦克决定了战争胜负
B.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C.东线战事胶着,转入持久阵地战
从进步性 政治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各国之

间的国际合作方面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
了基础
从局限性 一方面,美国和苏联这两个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没有参加,严重削

弱了国联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国联沦为英法维护其霸权的工具,
最终未能制止侵略,局部战争最终走向了世界大战
拓展4 素养要语 (1)帝国主义各国重新瓜分殖民地的争斗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 发。协约国与同盟国之间进行了长达四年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最终,大战以 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2)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 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新秩序不仅没有带来真正的和平,反而为新的 国际冲突埋下了祸根。
深化拓展
侵略性、非正义性
拓展1 多角度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
判断的 标准
分析战争的性质主要看交战双方的目的,这个目的应该是贯穿在战 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中;分析战争的性质还要注意区别整体与个 别、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战争的 是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
起因 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D.协约国在西线大规模反攻,战线已推
进到马恩河一线
(注:撤退的德军士兵与追击中的坦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