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小学三年级科学《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教学反思
动与静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动与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想:本课从学生身边的事情入手,设计了两个活动:“荡秋千”、“分析电扇工作时各部分的运动情况”。
先让学生明确如何判断运动与静止,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他们充分分析、讨论有关“相对运动”的问题,从而对运动的认识进一步提升,明白物体的运动状态是相对而言的,并能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或静止的现象。
教学目标:一、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愿意对物体“运动和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三、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能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判断实际生活、环境中物体的运动情况,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动与静。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设备。
材料与用具:电扇,多媒体课件。
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让两组同学来模拟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并分析对两组学生来说,哪一种算运动?哪一种算静止?同学演示:第一组行走,第二组不动。
提问:哪位同学愿意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
如:“为什么你会这样想?你认为这两种状态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是什么动了?什么没动?)引导学生归纳出:当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时是运动,否则就是静止。
2.想象:夜晚,月亮走我也走的情景。
3.观看荡秋千的图片。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一定会见到很多运动和静止的物体!例如:我们坐在行驶的车上观察车外的景物,会有什么发现呢?秋千上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二)新课教学1.举例探讨教师:关于运动与静止,我曾经听到过一段有趣的对话。
有一次,我坐火车,旁边有一对母子,小男孩大约3~4岁,可能第一次坐火车,什么都感到新鲜,火车开了以后,他还在东瞧瞧,西看看。
突然,他注意到窗外的景物,然后就像发现什么新大陆似得叫了起来:“妈妈,房子和树都在往后跑。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微课教学设计和反思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微课教学设计和反思第一篇:《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微课教学设计和反思《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微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通过小实例,知道什么是研究对象什么是参照物。
知道什么是运动什么是静止。
能用具体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微课分析:本课通过什么是参照物、什么是运动和静止、和运用具体实例分析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让学生明白:没有参照物,物体谈不上运动和静止;同一个物体,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它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在要知道物体时怎样运动时,还要判断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怎样改变的。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都有限,我把一些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多举实例,使学生学生不怕物理、喜欢物理、从而学好物理。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参照物的概念、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教学难点,参照物是被假定不动的物体教学过程:1、什么是参照物:用来作比较,假定自身不动的物体。
2、通过小实验:区分谁是研究对象,谁是参照物。
3、什么是运动和静止: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是否改变。
位置不改变,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静止;位置改变了,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就是运动的。
4、四个实例说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研究对象是怎样运动的教学反思:这是我第一次,制作并利用微课进行辅助教学。
从区分研究对象和参照物入手,解析什么是运动和静止,如果是运动的,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怎样运动。
并通过实例展示、说明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通过课堂教学,大部分学生基本掌握本节内容,再通过微课,给学生课间翻看,有的同学拷贝回家看,几乎所有学生都完全掌握本节内容,这种教学模式非常好,我决定在以后教学中,多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特别是遇上较难章节,制作辅助的微课,让学生带回家看,反复看,只需四到六分钟,完全代替学生的课外辅导,快速高效。
第二篇:《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范文9、静止和运动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9课静止和运动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参照物的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小学三年级科学《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科学《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教学反思“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这个问题属于辩*唯物主义的相对论,即机械运动的相对*。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难度。
所以我便要借助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例,通过我们共同分析来初步认识这种思想。
1、熟悉事例,深入浅处。
解决本课重点,教材中引用的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歌词——小小竹排*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第一次上此课,我真的截取了电影中冬子和爷爷划竹排的那段视频,而且片中还唱着那句歌词,我觉得画面又生动还加歌唱,学生一定喜欢。
结果上课时学生说起竹排和山的运动状态有些吃力。
课后我和其他老师交流了这个问题。
可能是孩子们很少划船,没有类似经历,所以表达起来有困难。
于是我又想到,孩子们还是坐汽车的生活经历多,而且汽车的速度比较快,更容易感觉到树向后“跑”的运动状态。
这样,由亲身经历的生活体验自然过渡到较抽象的运动与静止的辩*理论问题,学生会更有兴趣,更容易理解。
最后我便截取了电影《落叶归根》中的一段视频,汽车在公路上奔驰着,路旁的树也在向后“奔驰”着。
学生在描述时便很轻松了。
在巩固阶段出示的事例也是学生很熟悉的。
如“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地球、前进的货车、转动的扇叶和《刻舟求剑》这则故事。
深入浅出地使学生初步认识辩*唯物主义相对论。
2、动手模拟,解决重点。
通常,学生是喜欢动手较多的实验课。
但本节课偏偏是以讨论分析为主。
为了使学生能坐住课堂,我便找来一些玩具汽车。
在分析汽车与树的运动关系时,允许学生利用玩具汽车和其他物品模拟。
这样既让学生的手有的可玩,又在课堂上再现了生活情景,学生在说的时候还可以边演示边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3、利用白板,灵活教学。
本节课需要大量图片,使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这些图片都是我在网上搜集的,网络这个大平台对我们的学习确实有很大帮助。
大部分图片都是我用软件处理过的,这样从感官上会更漂亮更真实。
空中加油飞机我也是将图片裁剪后制成flas*,更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理解新知。
运动和静止教学反思
运动和静止教学反思《怎样让小球动起来》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反思:这一教学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用学生平时爱玩的小球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
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他们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活动中去。
第二环节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一环节又分为三部分:第一,怎样让小球动起来。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设计方案,并根据方案进行实验操作,不过多地限制学生,放开教师的束缚让学生自由探究获得知识,享受探究过程的乐趣,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团队意识和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意识。
学生能成功的完成实验,但表述实验过程却不理想,这时教师就要做学生的引路人和合作伙伴,指导、梳理学生的语言,如“我们的方法是:先让小球静止不动,然后再…”,这样指导,学生不但能成功的做,还能明晰的说。
学生交流汇报时,教师及时提炼板书,如“推力、拉力、弹力等”,然后根据板书的内容,让学生总结概括“是什么原因让静止的小球动起来的这样水到渠成,突出了本课的重点内容。
第二,物体的运动方式。
通过学生实验并及时记录,给小球是怎样运动的分类并不难,但学生不容易掌握,为此教师采取一边让学生演示,一边说明小球的运动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第三,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
在第一次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学生再次设计方案-改变小球的运动方向,对学生而言并不难,关键是先让小球运动起来再改变它的运动方向,这一点学生再设计实验时教师要特别关注。
第三环节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检验,已达到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最后一环节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量,既有知识方面的,又有能力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说明科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
物理探究物体受力时怎样运动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平衡状态和平衡力,知道最简单的平衡是二力平衡2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3能利用平衡条件解决简单的平衡问题教学重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小学科学_静止与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九课静止和运动教学目标:1、能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能提出探索活动的大致思路。
2、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探究需要尊重证据;引导学生自觉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培养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求未知,对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3、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合适的参照物;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参照物的含义,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个合适的参照物;难点: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方法: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教学准备:PPT、滑板。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同学们觉得老师高吗?和姚明一比老师还高吗?情境再现,提出问题播放一组录像:校园内景物、正在活动的学生们。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老师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说它是运动的(静止的)?.教师小结: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学生回答后板书,从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观察图片,一辆正在行驶的车内1.提出问题:谁是静止的?谁是运动的?2.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提醒,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要看他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
3.学生模拟实验。
用滑板车模拟汽车,请同学上去体验,观察他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4.师生交流。
运动是相对于谁位置发生了变化,静止是相对于谁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5.引出参照物:要想描述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必须先确定一个物体做标准,这个被选定的物体叫参照物。
6.观看微视频:参照物,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理解不能单纯地说物体是运动的还是运动的。
(三)拓展活动1.根据今天所学知识分析事件。
2.提出问题:我们通常会选取地面或者地面上不动的房屋、树木等为参照物,那这些物体是不是绝对不动的呢?3.学生讨论。
静止与运动教学反思
静止与运动教学反思(总2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静止与运动教学反思
静止与运动教学反思
静止与运动教学反思静止与运动教学反思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能通过亲历探究而获得的,但将枯燥的知识讲解转化成一些有趣的活动,将抽象的科学知识融入精心设计的各类活动之中,让学生在生动、愉悦、直观的氛围中去体验和感受寓教于乐,寓学于玩,其乐融融!另外,我顺应孩子们的需求,在语言、手势、表情等方面都能尽量贴近学生,对于学生的反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优化探究问题的设计:新课标要求从实际情景入手来设计问题,让学生能够对问题产生
强烈的求知欲。
针对这节课牵涉到的实际情景较多,我在提出问题方面下了大功夫仔细斟酌,学生们基本上都能在任务的驱动和问题的激励下,自己得出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如:从运输机飞得比直升机快的场景上,追问怎么让运输机给直升机加油?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同快慢和同方向的'相对静止的“同步”结论。
诸如此类,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这节课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上课时我的注意力有时会被几个回答流畅的同学吸引,会不自觉地经常提问到他们,其实还有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可能还没能跟上,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大关注面!在实例的挑选上要精炼,宁缺勿滥!在今后的教学上,
我希望能从观念和教学方式、方法上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爱科学静止运动教学反思课题研究静止运动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_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器械做简单的模拟试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求未知,对未知的事物能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尊重证据,注重运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
3、知道要描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二、重点难点选择合适的参照物描述物体的静止和运动状态。
三、教学准备:学生准备:玩具小汽车等。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课前抓拍学生拿玩具的照片,用投票功能选出自己喜欢的玩具)1、今天真是个高兴的日子啊,老师竟然允许大家把玩具带到了课堂上,真是太嗨皮了,是不是?我也带来了我的玩具,大家想不想看一看?(出示小蚁)大家猜猜它是干嘛用的?我的业余爱好就是拍摄视频,制作MV,大家想不想看一段我用我的摄像机拍摄并制作的一段视频啊?很乐意与大家分享!(播放小蚁拍摄的视频)1、提问:你看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书:静止运动)不要小瞧生活中这两种看似再普通不过的两种现象啊,他们可是暗藏玄机啊!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一下这两种现象。
(二)认识静止和运动1、再次回忆一下刚刚看完的这段小视频,你是怎样判断汽车在运动的?(引导学说出位置发生了变化,静止就是位置没有发生变化)2、那么你能不能给静止和运动下一个定义?请大家先小组讨论一下。
讨论完后汇报讨论结果。
(抢答功能)教师课件出示静止和运动的定义。
(在定义上用笔标出重点词语)同位之间互相复述一下运动的定义。
3、模拟实验:真不错,我们现在已经揭开了静止和运动第一层神秘的面纱。
经过紧张的思考后让我们放松一下好不好?你能不能让自己带来的小汽车运动起来?注意观察:在你玩儿的过程中,谁在运动,谁在静止。
小组内试一下吧!(倒计时功能)请一组同学起来演示。
提问:为什么说他是运动的?有哪些静止的物体呢?4、同学们真棒!现在可以科学的解释静止和运动的含义啦,聪明!其实啊,静止和运动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比如说——教师播放“学生上学”、“课件活动”的视频。
运动和静止教案
运动和静止教案教案标题:运动和静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两者之间的区别。
2. 观察身边的事物,能够识别哪些是在运动中,哪些是处于静止状态。
3. 了解运动和静止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能够举例说明。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其区别。
2. 运动和静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实物:小车、球、钟表等能够进行运动和静止的物体。
2. 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3. 教学课件:包括运动和静止的概念解释、示意图等。
4. 教学工具:黑板、彩色粉笔、PPT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及其特点。
2. 概念解释:通过教学课件,向学生介绍运动和静止的定义及其区别,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3. 实物演示:利用实物小车、球等进行演示,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感受运动和静止的区别,加深他们的理解。
4.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识别哪些是在运动中,哪些是处于静止状态,并讨论运动和静止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5. 拓展应用:设计小组活动或游戏,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不同情境下的运动和静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6. 总结:通过回顾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总结运动和静止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通过实物演示和案例分析,让学生在观察和实践中理解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学内容:注重将概念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运动和静止对生活的影响,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六、教学延伸:1. 针对高年级学生,可以引入运动的物理学知识,深入探讨运动的原理和规律。
2. 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交通工具的运动和静止,引导学生思考交通安全问题。
七、作业布置:设计一些观察题或思考题,让学生在家中观察和思考不同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状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小学科学_9.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题:静止和运动教学目标:1.探究目标:学生能利用参照物判断某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生愿意对物体运动与静止的问题进行探究。
(2)学生能意识到对一些物体状态的描述是相对的。
3.知识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重点: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
难点:如何选择参照物判断一个物体的动与静。
教法:学案导学、合作探究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学案、铅笔、橡皮、课本、课桌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学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故事导入(1分钟)认识静止和运动(10分钟)播放《刻舟求剑》视频,引出问题:为什么掉宝剑的人没有捞到剑?用过渡性语言导出课题(要想帮掉宝剑的人解决困惑,就要用到今天学到的知识,相信同学们学完本课知识一定会给掉宝剑的人满意的答案。
接下来,我们学习今天的课程:9.静止和运动),板书:9.静止和运动欣赏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感受掉宝剑人的困惑。
齐读课题思考问题,并及时分享激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探静止和运动的课堂中去。
抓住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物体的特点,通过思考生活中物体的静止和运动完成对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来说,位置发生了变化。
理解参照物(12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是静止的?并在学生分享时及时指正说法。
出示两张关于静止和运动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图中静止和运动的物体,引出运动的定义。
板书:运动是()相对于()来说,位置发生了变化;引导学生根据运动来定义静止,并继续板书:静止是()相对于()来说,位置没发生变化。
结合定义,继续分析操场图,引导学生利用板书的范式来进行表达。
出示图片,抛出问题,引出矛盾:1.图中的乘客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你赞成谁的观点?理由是什么?2.为什么同一个乘客会有不同的结论?分享图中运动或静止的物体齐读运动的定义,根据运动,分享静止是什么。
科学《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反思
科学《动起来与停下来》教学反思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
同时,他们对于简单的事物有所掌握,对熟悉的知识有所感悟,具备表演的欲望。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
学生对常见的力(推力和拉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已有所了解,为本课学习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打下学习的基础。
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表演简单的动作,创设《过山车》情境导入,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在教学方法中,主要采用实验、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创造,运用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一、激发学生兴趣。
导入部分,先让同学们观看感兴趣的幽默短片,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短片引出问题,如何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
并通过短片主人公的要求,过渡到第一个实验,寻找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的方法,并记录在记录卡上。
二、自主探索,感知新知。
本环节通过两个实验活动来感知什么上阻力,什么事摩擦力。
(1)通过短片主人公提出的要求,用小球来实验,找到能让运动的物体停下来的方法。
在本环节的处理上,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大胆假设、制定计划、实验与观察。
在学生汇报时,选择一个小组派代表来汇报。
有不足的再找其他同学补充。
(2)由主人公观察实验过程,积极思考提出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小球会自然而然的停下"引出第二个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
并通过观看短片来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课下搜查知识,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结尾部分我是采取拓展形式,让学生课下搜查有关摩擦力的信息,找到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利用或减小摩擦力的例子。
不足∶本课的处理过程中.能够整体把握教材,但在第二个活动之前,引语设计不够巧妙,没能让孩子自己发现摩擦力,说出摩擦力。
在这种情况下,没能及时调整更好的引导方法。
而是从正面给出了摩擦力的定义。
之后由于前面浪费时间较多,删掉了同学们亲身感受摩擦力的小活动,没能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摩擦力。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物体的运动教学方法与实践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物体的运动教学方法与实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物体的运动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内容,也是孩子们比较感兴趣和容易理解的部分。
但是,在我进行物体运动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总结了一些反思和改进方法。
其次,我观察到学生们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无法正确地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操作上缺乏经验,也没有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因此,我决定在课堂上加强实验操作的训练,例如教会学生们如何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如何进行数据记录和整理,以及如何分析实验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我还会引导学生们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并积极参与实验操作,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思维能力。
另外,我发现学生们往往对物体运动的规律和公式缺乏深刻的理解。
他们只是机械地记住了一些公式,却不知道它们的具体意义和应用场景。
因此,在教学中,我会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物体运动的规律,并动手解决一些与运动相关的具体问题。
例如,让学生们设计一个小车如何在不同斜度的斜面上运动,并计算小车的速度和加速度。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最后,我发现在课堂上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合作学习的机会。
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听老师讲解和记录笔记,缺乏主动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因此,我决定引入一些小组合作活动和讨论环节,让学生们通过与同伴的合作来解决问题,并通过展示和讨论的方式来分享自己的思考和体会。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总的来说,物体运动是小学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自己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反思和总结,我意识到在教学中应该更加注重实际案例的引入、实验操作的培养、规律和公式的深入理解以及学生的互动和合作学习。
这样才能使得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物体运动的知识,培养他们在物体运动方面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动与静教学反思范文
动与静教学反思 -- 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教学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科学。
作为教师,其最主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到知识,让他们成为有用之人。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教师们一直在不断地创新和改进教学方法。
其中,动与静教学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教学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动与静教学进行一些反思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更多的教师和学生。
一、动与静教学的定义动与静教学是一种以“动”和“静”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
其中,“动”是指通过各种活动和游戏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增强他们的兴趣和参与度;而“静”则是指通过让学生集中精力,沉浸在一种安静的学习环境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二、动与静教学的优点1、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活动和游戏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更加融入学习中。
同时,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各种互动来进行思考和学习,增强了他们的参与度和兴趣。
2、提高学生的记忆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进行动与静转换,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进行记忆。
在动态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点;而在静态的学习中,则可以更加系统地整理自己的学习成果。
3、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动态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点,并且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而通过静态的教学方式,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总结能力。
4、促进学生的成长。
动与静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全面发展。
三、动与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反思1、教师教学缺少创新。
在动与静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创新,不断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各种新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活动,以满足学生需要。
2、学生自主性不够。
在动与静教学中,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自主性,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往往不够。
这可能与老师的讲解方式、课程安排等因素有关,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并改进这些因素,以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小学科学_9.静止和运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九、静止与运动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简单的器材做模拟实验,并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2、指导要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物,通过交流、讨论认识到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3、喜欢大胆想象,乐于探究未知,对未知的事物保持旺盛的求知欲,能够运动合作的方式展开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教学准备:滑板车、橡皮、直尺、课本一、导入师:同学们,如果现在一颗子弹从枪里打了出来,你能把它抓住吗?生:抓不住师:法国的一位飞行员啊就抓住了一颗子弹(师讲小故事),听完这个小故事,你有什么疑问?生:这个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子弹?师:谁来帮他解答一下?生:试着解释。
师:你说的好像有点道理,学完这节课的知识同学们就知道了。
二、新授1、认识静止与运动师:请大家先看一幅图片,仔细观察,图上的物体各是什么状态?生1:小鸟是运动的生2:拔河的同学也是运动的生3:大树是静止的。
师:为什么说小鸟是运动的?进行模拟实验,一个同学当小鸟,一个同学当大树生:因为小鸟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小鸟对于大树来说他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科学上把这种位置的变化叫作运动。
(板书)师:你们为什么说大树是静止的呢?生:因为他们相对于地面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
师:你真聪明,大树相对于地面来说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这叫作静止。
(板书)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静止与运动师:现在你能举例说一说我们周围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吗?生:骑自行的人是运动的生2:正在走的人是运动的生3:我们的课桌是静止的生4:黑板是静止的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啊,但是我们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真的就真么简单吗?2、描述静止与运动师:这节课老师带来了一辆滑板车,谁来驾驭它?(找一位学生骑滑板车)师:这位骑滑板车的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生1:运动的。
生2:静止的。
师:为什么对这位同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看法呢?若答不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运动和静止》教学反思
《运动和静止》课后反思
木节内容是研究生产生活中极为普遍的运动和静止现象,虽然没什么实验,但却是学生闭目可见的现象之一。
所以我准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主要教学手段。
为了让教学时列举的生活实例形象直观,而不是让学生通过老师的语言描述再去回忆联想,我搜索大量的资料包括:图片和动画。
然后再根据这些资料结合教学设计实行课件制作。
有声有色的课件的确让课堂丰富了很多,也给学生提供了全方位学习理解的机会。
因为在课间制作上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教学细节准备不很很充分,教学时,课件的播放不够即时,衔接语言不够紧密。
节上把握的不足,因为自己在平时上课中不可能这么全面的观察到自我存有哪些不足。
针对自己教学的不足,改进今后教学的方法,持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边沿学科的使用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与本课相关的诗词歌曲中就隐藏着物理知识,如:“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此段之妙,就是妙在作者能巧妙的使用参照物。
“小小竹排江中游”这句话又把河岸作参照物,山不动是船行,“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话作者把船和自己作为参照物,觉得山在走。
这些都让我感受到,在教学中如果能恰当的引入一些生活中的诗词歌曲对学生的理解协助很大的。
总来说之,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锻炼, 在锻炼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在提升中成长。
动与静教学反思
动与静教学反思教学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反思的过程,尤其当涉及到动与静的平衡时,这一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动与静在教学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策略,它们各自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以下是我对动与静教学策略的反思和总结。
首先,动的教学策略通常指的是那些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的教学活动。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例如,在科学实验课上,学生通过亲自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实验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
然而,动的教学策略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在一些需要深度思考和内省的学科中,过度的动态活动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他们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与此相对的是静的教学策略,它强调的是学生的内省和思考。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写作和讨论。
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文学课上,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但是,静的教学策略也有其不足之处,长时间的静坐和思考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参与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动与静的平衡至关重要。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来灵活运用这两种教学策略。
以下是我对动与静教学策略平衡的一些具体反思:1. 教学内容的适应性:不同的教学内容适合不同的教学策略。
例如,对于需要实践操作的科目,如物理、化学等,动的教学策略更为合适;而对于需要深入思考和理解的科目,如哲学、文学等,静的教学策略则更为有效。
2. 学生特点的考虑: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和偏好。
有的学生喜欢动手操作,有的学生则更喜欢静心思考。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特点,尽量在教学中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目标来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
例如,如果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那么动的教学策略更为合适;如果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那么静的教学策略则更为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科学《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教学反思
“物体的运动与静止”这个问题属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相对论,即机械运动的相对性。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确实有些难度。
所以我便要借助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例,通过我们共同分析来初步认识这种思想。
解决本课重点,教材中引用的是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第一次上此课,我真的.截取了电影中冬子和爷爷划竹排的那段视频,而且片中还唱着那句歌词,我觉得画面又生动还加歌唱,学生一定喜欢。
结果上课时学生说起竹排和山的运动状态有些吃力。
课后我和其他老师交流了这个问题。
可能是孩子们很少划船,没有类似经历,所以表达起来有困难。
于是我又想到,孩子们还是坐汽车的生活经历多,而且汽车的速度比较快,更容易感觉到树向后“跑”的运动状态。
这样,由亲身经历的生活体验自然过渡到较抽象的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理论问题,学生会更有兴趣,更容易理解。
最后我便截取了电影《落叶归根》中的一段视频,汽车在公路上奔驰着,路旁的树也在向后“奔驰”着。
学生在描述时便很轻松了。
在巩固阶段出示的事例也是学生很熟悉的。
如“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地球、前进的货车、转动的扇叶和《刻舟求剑》这则故事。
深入浅出地使学生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相对论。
通常,学生是喜欢动手较多的实验课。
但本节课偏偏是以讨论分析为主。
为了使学生能坐住课堂,我便找来一些玩具汽车。
在分析汽车与树的运动关系时,允许学生利用玩具汽车和其他物品模拟。
这样既让学生的手有的可玩,又在课堂上再现了生活情景,学生在说的时候还可以边演示边分析,有助于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本节课需要大量 ___,使学生能更直观地认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这些 ___都是我在网上搜集的,网络这个大平台对我们的确实有很大帮助。
大部分 ___都是我用软件处理过的,这样从感官上会更漂亮更真实。
空中加油飞机我也是将 ___裁剪后制成FLAS ___,更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帮助他们理解新知。
本课地信息技术亮点我认为还是那块白板的使用。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分析事例来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白板中有任意托拽 ___的功能,对本课教学非常有帮助。
老师和学生只要拿着那支感应笔就可以随意托拽 ___,将运动与静止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次备课,确实让我 ___到多媒体这些信息技术的强大力量以及它的实用性。
本次教学没能用到白板,其实让学生用实物来模拟更直观。
在本课教学的前后,我都有这样的困惑。
(1)事实上,宇宙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只是在说法上物体有运动和静止之分。
但就这个观点我不知如何渗透给学生。
怕说出这句话后让学生更迷惑了,所以自始至终没有提及这个观点。
(2)教材中有一句总结性的话“选择参照物后,还要假设这个参照物是静止不动的”。
这句话我在上课时没有出示给学生,我怕学生搞不清。
不知这样处理可以不可以?
这些遗留在我心里的困惑,我会找机会与物理老师交流,期望自己的认识能有所提高,再渗透给我的学生,我们共同进步。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