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础知识
佛教基础知识大全
佛教基础知识大全一、关于“佛”1. “佛”是梵文音译。
意为“智慧”“觉悟”。
2. 佛法“智慧”指三种:第一、代表一切智。
就是正确认识世界,了解宇宙本体的知识、智慧。
第二、道种智。
指的是世间万物、各种各样的现象,以及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
这些现象如何产生的?如何消失的?过程如何?结果如何?正确的理解宇宙万象的智慧,就是“道种智”。
第三、一切种智。
这种智慧就是,对于宇宙万物,生老病死等等真相,都已经圆满的看透明了了。
这种智慧叫做“一切种智”。
3. “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
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佛是人,不是神,觉行圆满(三义具足)者就是佛,愚痴迷惑(执迷不悟)者就是凡夫。
4. 小乘讲的“佛”,一般指对释迦牟尼佛的尊称。
大乘除指释迦牟尼佛之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宣称三世十方,到处有佛。
二、关于佛法“法”,指宇宙时空中的一切事物,大到星辰虚无,小到微尘细沙,其本质真相,生灭运行规律等。
“佛法”,就是用无边的智慧、觉悟,了解宇宙人生一切万事万法。
所谓“佛法无边”,是因为我们所觉悟的对象无边无际,所以能觉悟的智慧无边无际。
三、关于“菩萨”、“菩提心”“菩萨”,即“菩提萨埵”,义为觉有情,即觉悟的众生。
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圣人。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这种心愿,就叫菩提心。
四,关于西方三圣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以及他的两位胁侍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
五、关于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佛祖。
释迦牟尼佛是婆娑世界的佛祖。
是为了度化解救我们这个婆娑世界里的无明众生脱离苦海的佛祖。
据传,裟婆世界修行好的人,可以脱离苦海去往极乐世界,这可能是二者之间联系的一个方式。
而佛家的本愿便是可以帮助遭受苦难的人们脱离苦海,继而去极乐世界享受生活。
六、关于三皈依“皈”是回头;“依”是依靠。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合称三皈依。
为了避免后人误会是皈依具体的某人,六祖惠能在《坛经》中说三皈依是: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这样就比较简单明了了。
初学念佛知识点总结
初学念佛知识点总结佛教念佛是修行的一种方法,通过不断持念佛号来净化心灵、消除烦恼、结缘佛祖、增长福报,最终达到解脱和成佛的最终目的。
在佛教中,念佛是最简单、最深入人心的修行方式之一,被称为“念佛法门”。
念佛的方式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念佛号。
念佛号时,可以闭目专心,或者放轻音乐,一遍又一遍地念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等佛号。
通过专心持念,念佛者可以渐渐进入定境,心境会变得宁静并且充满正能量。
念佛的对象有很多,可以选择任何菩萨或佛祖的名号来持念。
常见的念佛对象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等,念佛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信仰和需要来选择对象。
在念佛过程中,除了持续念佛,还可以进行默念、配合呼吸或者配合念佛心咒等方法来提高修行效果。
通过多种方式的修持,可以加速自己心灵的净化,从而得到更多的益处。
念佛修行的好处有很多,首先,念佛可以净化心灵,消除内心的烦恼。
通过专心持念佛号,念佛者可以摆脱杂念的困扰,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
这种平静和和谐的心境可以让人们在生活中更加从容、快乐。
其次,念佛可以增长福报。
佛教认为,念佛是一种积聚福德的行为,念佛者可以通过不断持续的念佛来积累福报,从而得到更多的福报和加持。
最后,念佛可以结缘佛祖。
在念佛的过程中,念佛者会与佛祖建立起一种特殊的联系,这种联系能够引导和保佑念佛者,让他们在修行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加持。
在日常生活中,念佛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修行,还可以提高我们的心灵修养。
通过持续的念佛修行,人们可以逐渐培养出一种宁静和善良的心态,让自己更加快乐和平和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总而言之,念佛是一种非常有益的修行方法。
通过持续的念佛修行,人们可以净化心灵、增长福报、结缘佛祖,最终得到内心的平静和和谐。
希望每个初学念佛的人都能在修行的道路上得到更多的帮助和加持,最终实现心灵的净化与成佛的目标。
在念佛修行中,一定要保持诚心专注,不要被外在的干扰所影响;要坚持持续的修持,不要半途而废;要时刻保持善良的心态,用慈悲的心对待自己和他人。
佛教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三)罗汉
❖ 全称为阿罗汉。即自觉者。罗汉者皆身心六根清净,无 明烦恼已断(杀贼)。已了脱生死,证入涅盘(无生)。堪 受诸人天尊敬供养(应供)。于寿命未尽前,仍住世间梵 行少欲,戒德清净,随缘教化度众。
❖ 在中国大乘佛教寺院中常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和五百 罗汉。在唐代记载谓 伟大的佛陀 临涅盘时,嘱付十六 大阿罗汉,自延寿量,常住世间,游化说法,作众生福 田,故佛寺丛林里常雕塑罗汉像,供养者众。十八罗汉 乃世人于十六罗汉外另加降龙、伏虎二罗汉。而五百罗 汉,通常是指佛陀在世时常随教化的大比丘众五百阿罗 汉,或佛陀涅盘后,结集佛教经典的五百阿罗汉。
天王殿
• 供奉的主尊是大肚弥勒佛,弥勒佛周围常有四大天王 像,后面有护法将军韦驮像。
大雄宝殿
• “大雄”是对佛道德法力的尊称。 • 大雄宝殿是寺院的正殿,也称大殿。 • 供奉的佛像多少各寺庙有所不同。 • 一些南传佛教寺院只供释迦牟尼一尊佛像,而我国内地寺院有
一尊、三尊、五尊、七尊的区别,较常见的是一尊或三尊。
三、小结及预习
❖ 小结: ❖ 一、佛教的产生 ❖ 二、佛教的传播 ❖ 三、佛教的经典和标志 ❖ 四、佛教的供奉对象 ❖ 五、中国佛教常用称谓、礼节、宗教节日和仪式 ❖ 六、汉地佛教寺院 ❖ 七、中国的佛教名胜
❖ 预习:道教(书上第70页)
东方三圣:月光 药师佛 日光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释迦三尊:普贤 释迦牟尼 文殊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icing elit.
西方三圣:大势 至 阿弥陀佛 观音
• 佛像一般供奉在寺庙正殿即大雄宝殿。寺庙中最常见的是释迦 牟尼佛,有的寺庙供奉三尊佛,或多尊佛。
第三讲佛教基本教义佛法基本体系与基本理论框架
空劫——坏劫之后,便是空劫,此世界已 坏灭,在欲、色二界之中,除四禅天尚存, 其他则全入于长久旳空虚之中,形成世界 未成,万物未生时期旳状态。
空劫之后,又开始另一期旳成、住、坏、 空,也就是另一种世界又开始成立、连续、 破坏。
世界从成到住、住到坏、坏到空、空到成, 各需要大约三亿二千万年,宇宙就在成住 坏空旳过程中,反复生灭,每一周期大约 需时十二亿八千万年。
菩萨戒,是发大乘心旳菩萨所受持旳戒律,分为 出家菩萨戒和在家菩萨戒两种。出家菩萨戒出自 《梵网经.菩萨心地戒品》,共有十重四十八轻 戒;在家菩萨戒则出自《优婆塞戒经.受戒品》, 计有六重二十八轻戒。 重,即是重法罪,共有六条,乃不杀生、不偷盗、 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以及不说四众过 戒。轻,指失意罪。“失意”,谓失菩提正意念, 亦失世间善意念。此失意罪,共有二十八条,为 轻罪。
风——变化性 火——温暖性 水——聚合性 地——坚实性
住劫——是指器世间和众生世间安稳存住旳时期, 其间凡二十中劫。根据佛经上说,我们目前正是住 劫,在住劫又有减劫和增劫旳分别。 所谓减劫就是人类旳寿命从八万岁,每经过一 百年降低一岁,一直减到十岁,所需要旳时间。增 劫就是人类旳寿命从十岁,每经过一百年增长一岁, 一直增长到八万岁,所需要旳时间。 一种增劫,一种减劫,合称为一种中劫。中劫 中定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称为三 小灾。
2、中级目旳相应旳修行方法——:观轮回 苦,生出离心,修慧悟道。
3、与终极目旳相应旳修行方法——生出离 心、悲智双修、断烦恼障和所知障。
修道基本途径——闻思修
佛法是实证旳宗教,不但有一套完整旳理 论体系,而且提出了修行目旳,并制定到 达目旳旳详细措施和途径——闻、思、修。
首先是“闻”:学佛修行第一步就是要听 闻和学习佛法理论、从理论上掌握佛法智 慧,从而生起闻所生慧;
导游基础知识——佛教
佛教知识001、[熟悉]三大宗教中创教最早的是佛教,公园前6—5世纪创建于古印度。
(选)002、[熟悉]佛教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教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简称释尊、佛陀、佛。
(选)003、[熟悉]释迦牟尼即是创立佛教的教主,也是佛教徒崇拜和供奉的对象。
(选)004、[熟悉]佛教第一个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
(选)<1>前200年,称为根本佛教,为原始佛教阶段。
<2>后400年,公元前4世纪至1世纪,为部派佛教阶段,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
005、[熟悉]佛教第二个600年,公元1世纪至7世纪,为大乘佛教时期。
(选)<1>大乘佛教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修行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3级,修行的最终目的在于成佛。
<2>小乘佛教又名上座部佛教,认为世上只有一个佛即佛祖释迦牟尼。
修行的最高果位为罗汉。
006、[熟悉]第三个600年,7世纪至12世纪末,为密乘佛教时期。
(选)<1>密宗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秘密传授深奥教旨,为“真实”言教,故名密教。
<2>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佛教基本上被逐出了古印度诸国境。
007、[熟悉]从世界范围来说,佛教的传播分为3条线路是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
(选)008、[熟悉]中国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藏传佛教三大体系。
(选)009、[熟悉]中国佛教全面继承了印度除原始佛教以外的3个时期的佛教。
(判)010、[熟悉]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经典也在中国。
佛教诞生在印度,发展在中国。
011、[熟悉]北传佛教是汉族地区的佛教,也称内地佛教,是中国佛教的三大派系之一。
(选)012、[熟悉]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向汉朝景卢口授《浮屠经》,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选)013、[熟悉]1998年标志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
(选)014、[熟悉]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译传、创造、融合3个阶段。
佛教基础知识-十法界
•
• 这个意识心它在哪里?不晓得,找不到。
做梦的时候就清楚了,整个的心变成梦境, 是你心变现的。梦中一定有自己,有 “我”,你们哪一次做梦,梦里没有 “我”?不可能的。梦里头一定有“我”, “我”是主宰!
忉利天寿命就加一倍,它的寿命是一千岁。忉利天的 一天,是我们人间一百年。愈往上面去,寿命愈长,福报 也愈大。
• 《西游记》中说的天上一日,地上一年。
电影《盗梦空间》
阿修罗道
• 阿修罗喜欢布施供养,他修的福报很大,
但是他好胜、好斗争、轻慢心很重,非常骄傲, 瞧不起别人, ,所以落在阿修罗道。
• 阿修罗道的众生瞋心及妒忌心极重,常常与
能明白佛法,所以亦无从修善。
• 只要我们观察陆地上的畜牲,便可略为明
了此道的痛苦。在野外漂泊的动物,长期 捱受寒、热、饥、渴、被猎杀及相互啖食 之苦。被人类畜养的动物,则被劳役、鞭 打,更被宰杀而取皮、肉及骨等,一样苦 不堪言。
鬼道
• 饿鬼的痛苦比地狱略少,但比畜牲道大。
如果以智力来比较,饿鬼的智力比畜牲为 高。
德修养的追求不如物质和美色的追求。孔子是老师啊,代 表自己的道德。
六道(六凡、六趣)概况
天:
欲界天
四王天 忉利天 夜摩天 兜率天 化乐天 他化自在天
色界天
初禅 二禅 三禅
四禅
梵众天 梵辅天
大梵天 少光天 无量光天
光音天 少净天 无量净天 遍净天 无云天 福生天 广果天 无想天 无烦天 无热天 善见天 善现天 色究竟天
• 有一次,海生在半路上遇到其师父舍利弗。由于他十分敬
重自己的上师,他竟然不顾仪态地、连跌带滚地由象背直 接扑倒地面上向师父顶礼。所以,这个海生医师,可说是 一个敬师的模范。海生在一生中作善甚多,但却死在其师 舍利弗在生时。在死后,海生因其善业力而生于天界中。 他的前生老师舍利弗,以神通升至天界,意欲为他说法教 学。在见到前生为海生医师的天男时,舍利弗正欲趋前向 他说法开示,但这个天男只向舍利弗扬了一下手示意,便 马上继续玩乐去了。
佛教基础知识一百问答题
佛教基础知识一百问答题1.信仰佛教具备的条件?应先皈依三宝。
三宝是唯一依靠。
2.何为三宝?佛、法、僧为三宝,以能利益世间,稀有难遇故喻三宝。
3.什么是佛宝?佛宝者,得无上正遍知之人,教主之德号,其义为觉者,所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4.什么是法宝?法宝者,具救度世人之道,载于经藏,佛的教育、教授。
5.什么是僧宝?僧宝,是学佛言行,传佛教化之人,其义是和合众。
6.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因为佛有无量功德智慧,佛的法有大利益,修之可以解脱生死之苦,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
7.皈依三宝有何功德利益?皈依佛不下地狱,皈依法不堕餓鬼,皈依僧不堕旁生。
8.除皈依法式外,还有何式?除皈依法式外,还有礼拜、赞叹、供养、忏悔、发愿等方式。
9.什么是礼拜?对着佛像、或心想佛前,五体投地,顶礼稽首。
10.什么是赞叹?以偈颂或诗句,赞扬三宝功德,叹美三宝利益。
11.什么是供养?以香、花、灯、烛、幢、幡、宝盖、供献于佛,而敬养之。
于法僧亦然供养僧众,尚有以衣服、卧具、饮食、汤药等。
12.何为忏悔?于三宝前,发露己罪,痛责悔改,哀求证明,决不复作。
13.什么是发愿?于三宝前,陈述己愿,立志修行利乐众生,请求加持,令圆满。
14.什么是回向?此包括在发愿内,以自己所修善行功德,回转向自己发愿处,令速成就有三方面:一.回向佛果,令所行作为成佛之资。
二.回向众生,以自己的修行功德施与众生。
三.不执事相。
15.佛是何国人?印度古国迦吡罗王子。
16.迦吡罗之国,今为何地?当今印度境内,名哥尔克波尔,为佛本生地。
17.佛何时出生?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年生,四月八日诞生。
18.佛的父母是谁?父亲是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
19.佛何时修炼成佛?29岁出家修道,35岁于摩羯陀国菩提树下得无上正遍知。
时为周穆王二年。
十二月八日。
20.佛所修何道?知一切法,唯心所作,专于心地,拂除障垢,而达光明自在之境,所谓破光明,证法身。
21.佛姓名叫什么?姓释迦,名牟尼。
佛教基础知识试题
佛教基础知识试题一、选择题(每题5分,共50分)1. 佛教的创始人是谁?A. 孔子B. 老子C. 释迦牟尼D. 耶稣基督2. 佛教的“四圣谛”是指?A. 苦、集、灭、道B. 信、愿、行、证C. 身、口、意、戒D. 见、修、行、果3. 下列哪一项不是佛教的“五戒”?A. 不杀生B. 不偷盗C. 不邪淫D. 不饮酒4. 佛教中的“八正道”包括哪些内容?A.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B. 正信、正愿、正行、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定C.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慧D. 正信、正愿、正行、正语、正业、正命、正念、正定5. 佛教的“六度”是指?A.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B.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慈悲C.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解脱D.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涅槃二、填空题(每题5分,共30分)6. 佛教的三宝是指佛、法、____。
7. 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____,皆能成佛。
8. 佛教的“十二因缘”中,第一个因缘是____。
9. 佛教的“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____、法念处。
10. 佛教的“三界”是指欲界、色界和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佛教的“无我”观念。
12. 请解释佛教中的“因果”概念。
答案:1. C2. A3. D4. A5. A6. 僧7. 佛性8. 无明9. 心念处 10. 无色界11. “无我”是佛教的核心教义之一,它认为一切法无自性,即一切现象都是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我实体。
这一观念旨在破除人们对自我的执着,从而达到解脱痛苦的目的。
12. “因果”是佛教中描述事物发展规律的重要概念,它认为一切现象都有其前因后果,即因必有果,果必有因。
佛教强调善因善果,恶因恶果,鼓励人们行善积德,以期获得善果。
同时,因果也体现了佛教的平等观念,即每个人的命运都由自己的行为决定,而非由外在力量所控制。
佛教基础知识PPT课件
三、想蕴:想即思想之义。谓意识与六尘对应,而成六想,和合积聚,故名 想蕴。(六想者,谓意识着色想色,着声想声,着香想香,着味想味,着味 想味,着触想触,着法想法也。
心 畜 生
菩 萨
声 闻
缘 觉
阿
修
天
罗
人
.
11
佛教的业果论:三业行为 (1)十界圣凡谁主沉浮?业就是行为活动的意思
1、从行为的施发者来说有三种:身业、口业、意业。 2、从行为的性质来划分也有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 (2)佛教的业果流程——根尘识。 1、身口意三业是如何造恶业的?
.
12
是依着感官接触外境生起错误认知做出种种善恶夹杂的行为。佛教中叫做根尘相 对生妄分别而起惑造业 根指六根、尘指六尘、妄分别是指六识
此三界都是众生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以跳出这三界为目的。
.
22
佛教的宇宙起源观——缘起
事物之待缘而起,一切有为法,皆自诸多条件合和而起,小到个体生命,大 到宇宙都是由依因待缘而起,也就是因缘条件合和而现起这个纷繁复杂的世 界
佛教中有四因缘之说
因缘:主因、内因。
增上缘:助缘、外缘。
所缘缘:外缘是指外境,外境使人产生认识之缘,叫所缘缘。
.
4
佛教的生命观:十法界 佛教把生命层次分为十个等级:十法界 其中四种圣人和六种凡夫
.
5
六道凡夫简称“六凡” 通常所说的六道轮回,也指的是这六道
六凡
天 道
阿
人
修
道
罗
复习课件佛教基础知识.ppt
• 2.药师佛左胁侍“日光菩萨”,右胁侍“月光菩萨”,此三者合称“东方三 圣”或“药师三尊”
• 3.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 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
• 4.菩萨
• 是指达到“自觉”和“觉他”两个境界,尚未达到“觉行圆满”,需到未来 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寺院中常供奉的有:文殊菩萨(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 普贤菩萨(应化道场为四川峨眉山),观世音菩萨(应化道场浙江普陀山),地藏 王菩萨(应化道场安徽九华山),大势至菩萨。
最新.
19
“苦谛”,即道苦果,在于说明世界一切皆 苦,人生无事不苦。
“集谛”,即道苦因,是对苦因的推究。佛 陀认为苦之原因有两种,业是致苦的正因,烦恼 是致苦的助因。
最新.
20
“灭谛”,即求解脱,就是在明白集谛道理 的基础上,灭绝苦的根源——从而进入解脱的境 界,达到永恒的寂灭。此种境界,即为“涅槃” ,又作“灭度”、“圆寂”等。
最新.
26
佛教的修行方法八正道的演绎,其具体内容 可再概括为戒、定、慧三学。
戒——正语、正业、正命
定——正定、正念 慧——正见、正思维、正精进
最新.
27
佛教7宝
• 关于“七宝”,各个经典所说的略有不同: • 般若经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
珀、砗磲、玛瑙;
• 法华经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磲、玛 瑙、真珠、玫瑰;
35
佛教东来
最新.
36
佛的分类
• 1.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 乘,是承载或道路的意思,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佛教教
义的解释和理解有分歧。
• 小乘,保持原来的教义,以释迦牟尼为教主,以《阿含经》 为主要经典。
佛教基础知识
在导游工作中,佛理有帮助
• 思考一下灵山景区的成功原因 • “不执着”、“无常”、“无我”、“一 切放下”
多联系实际
• 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 举例:四大天王的讲解
一、佛教旅游资源 (一)佛教的诞生及传播
• • • • • • • 佛教诞生的背景 释迦牟尼生平 原始佛教 部派佛教 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佛教的传播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 皓月当空,大地银辉。 佛陀在“竹林精舍” 向一千二百五十诸比 丘,宣说其深微妙法。 而后,率众弟子暂离 “竹林精舍”,走向 北方的“祗园精舍”, 沿途不断对民众施以 教化 。乔萨弥罗国的 国王波斯匿王闻佛说 法,深受启迪,当即 皈依佛陀。
• 佛陀晚年疾病缠身,仍然到处讲经说法。来到拘 尸那伽城外的娑罗树林,佛陀疲乏不堪,决定在 这里入灭。在两株娑罗树中间,阿难搀扶佛陀右 胁而卧,还对外道须跋陀罗说法,这是最后度化 的弟子,说完便寂然入定,安祥而逝。这是公元 前五四三年二月十五日中夜,佛陀寿八十岁。
佛教传播简示图:
汉传佛教
朝鲜 越南
日本
大乘 佛教
北传:印度
中国 藏传佛教(喇嘛教)
泰国
南传:印度 缅甸 斯里兰卡 柬埔寨 小乘 佛教
佛教在中国
• 初传中土 • 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 • 在中国的兴盛
• • • • • • • •
三论宗--栖霞寺 天台宗--国清寺和玉泉寺 华严宗——华严寺和草堂寺 慈恩宗——慈恩寺和兴教寺 律宗——大明寺和隆昌寺 密宗——大兴善寺和青龙寺 净土宗——东林寺、玄中寺和香积寺 禅宗——少林寺、五祖寺、南华禅寺
佛教诞生的背景
• 诞生地、创始人、大 致时间 • 地理环境 • 社会背景 • 思想界情况
社会背景
什么是佛教?
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一种东亚和南亚主要信仰和文化体系,也称为佛陀教或佛教教义。
它是源自印度的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目前在亚洲地区拥有大量信徒。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佛教的基础知识。
一、佛教的历史佛教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的印度,它起源于摩揭陀国的悉达多王子,他在离家出走后苦行了六年,并在菩提树下证悟成佛。
佛教在印度发展了约1500年,发展出了大量的流派。
传入中国的佛教流派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大乘佛教和密宗佛教。
南传的佛教主要传入斯里兰卡和东南亚,而大乘佛教则在中国发展出了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等许多分支。
二、佛教的教义佛教的教义中,最基本的核心属于“四谛”和“八正道”。
四谛是佛教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生命由苦、集、灭、道这四个方面组成,通过正确的认识这四个方面,才能让生命得到解脱。
八正道则涵盖了正确的看法、思想、语言、行为等方面,是达到解脱的方法之一。
三、佛教的实践佛教的实践包括禅修、礼佛等方面。
禅修是佛教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实践方式,通过长时间的冥想,让人们达到一个状态,使之感受到“真正”的自我。
礼佛则是佛教中传统的仪式礼拜方式,庄严、神圣而有内涵,通过礼佛,人们能得到心灵的安慰和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加平静。
四、佛教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佛教在现代社会中,对人们心理健康和道德建设都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佛教教义中的谦卑、厚道、高尚等价值观,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有着重要影响。
同时,在繁忙、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也通过佛教的禅修和冥想,以及礼佛等仪式来寻求安慰和平静,使心态更加平和,更加适应复杂的现代社会。
五、佛教应用佛教在应用上有很多方面,譬如说在医学上,佛教的禅定和冥想已经得到临床上认可,成为了心理治疗的一种方式。
在生活中,佛教则为人们提供使心灵安静,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生活幸福感的助力。
在商业上,佛教的价值观也可以应用到很多商业活动中,无论是道德观念,还是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是引导企业合理经营的指南。
初三佛教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三佛教知识点总结归纳佛教,作为世界四大宗教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力。
在初三的学习中,我们也学习了一些关于佛教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三学习的佛教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
一、佛教的起源和创始人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Siddhartha Gautama),也被称为佛陀。
佛陀出生在尼泊尔现境内的兰菲尓地区,他的成佛经历是一个寻求解脱的过程,最终他在菩提树下达到了觉悟,并传授了佛法。
二、佛教的核心教义1. 四谛: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谛,分别是生老病死、痛苦的原因、痛苦的终结和通向终止痛苦的道路。
四谛表达了佛教对于人类存在的认知和对于解脱的追求。
2. 八正道:八正道是佛陀在《大论》中提出的修行方法。
它包括了正确的观念、正确的意念、正确的语言、正确的行为、正确的生计、正确的努力、正确的念和正确的集念。
通过八正道的修行,人们可以走向解脱和成就涅槃。
三、佛教的佛教经典佛教经典是佛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被用于学习和研究佛教知识。
以下是一些初三学习的佛教经典:1. 罗马尼林是初四课程中介绍的一部佛教经典,其中记载了佛陀的教诲和经验。
2. 《心经》是佛教中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它强调了般若智慧的重要性。
3. 《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中最长的一部,内容涵盖了诸多佛教教理和修行方法。
四、佛教的流派和寺庙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分化出了多个流派和教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教义和修行方式。
以下是初三学习的一些佛教流派和寺庙:1. 南传佛教:南传佛教主要分布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地,其代表性教派有上座部派。
2. 北传佛教:北传佛教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等地,其代表性教派有禅宗、净土宗和华严宗等。
佛教寺庙是佛教信仰和修行的重要场所,其中一些寺庙也成为了旅游景点。
例如中国的少林寺和泰国的大皇宫。
五、佛教的影响和现代价值佛教作为一种哲学和生活方式,对于人类社会和个人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知识ppt
密宗:
(1) 密宗教义和修行方法;
(1) 四大部派的区别;
(1) 密宗修行的挑战和机遇。
天台:
(1) 天台起源和发展历史;
(1) 天台教义和经典;
(1) 天台与禅宗的关系。
佛教流派:南北传、净土、禅宗、密宗
、天台
Buddhist Sects: Southern Buddhism, Pure Land, Zen, Tantra, and Tiantai.
2. 八正道的内容:八正道包括正确看法、正确意图、正确说话、正确行为、正
确生计、正确精进、正确念与正确禅定。八正道是指导我们从现实世界的迷惑
与痛苦中脱离出来,成就内心的智慧与幸福的方法,是实践佛教教义的核心要
义之一。
VIEW MORE
佛教基础概念:三ic Concepts of Buddhism: Three Jewels, Four Noble Truths, Eightfold Path, Five Skandhas, Twelve
佛教艺术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佛像雕塑、壁画、佛教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
佛像雕塑是佛教艺术中最著名的形式之一,它代表了佛教中的各种神明。佛像雕塑的样式和表现方式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都有所不同。
壁画和佛教绘画也是佛教艺术中的重要形式。壁画通常出现在佛教建筑物的内部,表现了佛教故事和神话,而佛教绘画则更注重精细的细
佛教实践:念佛、禅修、持咒、供养、布施
1. 念佛的内涵和方法:念佛是佛教修行中最为普遍的方法之一,其重点在于通过
默念佛号来净化自己的心灵,超脱尘世的束缚。念佛有多种方法,如单点、连续、
调息等,需要根据个人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2. 禅修的意义和步骤:禅修是佛教修行中的另一种方法,其通过深入冥想来观照
佛陀正法本意整理佛教基础知识 【业力与轮回】
佛陀正法本意整理佛理基础知识【业力与轮回】一、业的定义古印度语称为竭摩,梵语(Karma),巴利文(Kamma),中文翻译为‘业’。
业有三种含义:一者、造作;二者、行动;三者、做事。
在佛陀未出世之前的古印度,人们对业的解释为‘做事情’。
他们认为因为有欲,故有种种的欲向与欲望,我们的意念就有意志与方向,因为有欲向就会造业,有业故有果报。
佛教用语中的‘业’特别有‘造作’之意。
我们起心动念,对于外境与烦恼,起种种心去做种种行为。
行为可分为身,口,意:用身体去做,用口去讲或心里在想,这些都是行动,称为造作,也称为业。
这样的一个造作过程,就会招感到将来的果报,从果报来看它的原因,就有所谓业的因;从业的因到业的果报,就有所谓的业力,既是说由业力与外缘配合形成果报,就是所谓的业力。
1、业因:我们再造作时,所做的行为,以及所做的事,称为业因。
然而真正的业因是烦恼,如果没有它,我们就不会造作,故烦恼才是造作(业)的真正之因。
2、业力:我们造作的行为会形成一股力量,将来使我们承受各种果报。
比如说我们骂人一分钟,这一行为(业因)一分钟后就已消失,但行为产生的后果,到将来有因缘时,它就形成果报,此称为业力。
业力本身没有控制者,没有主宰者,是行为本身形成的力量。
比如说天下雨,大地自然被它淋湿,它有一股令草木旺盛的力量存在着;我们造作各种行为之后,必然会产生后果,将来我们就得要承受各种果报,这就是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
3、业果:既是业报。
我们过去造业,因缘成熟,就形成果报,称为业报。
有了业因,就形成业力,但未必既有果报,因为业力形成果报,要依赖外在的因缘来引发,所谓因缘成熟,既是业力(一般人所说的业因)与众缘配合,而形成果报的;如果没有众缘,就不可能形成果报。
故经中常说:‘若经千百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
’这是佛教中一个很著名的偈语,它的意思是:我们所做的行为(业因),形成了业力,它需要众缘来引发,才会形成果报。
佛学常识和名词大全
佛学常识和名词大全佛学是一种源自于古印度的哲学思想和宗教信仰。
它包括了佛教、道教、密宗等多个流派,也渗透到了许多东亚国家的文化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中。
佛学常识和名词众多,以下按类别进行介绍。
一、佛教基础知识1. 佛:又称为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开创者和教主。
2. 佛教:一种通过修行来达到超越人生苦难、解脱轮回的宗教信仰。
3. 法:佛学指导人们实现解脱的指导原则和教义。
4. 僧:指修行佛法、供养法师和传承佛法的人。
5. 奉行五戒、常住恶行和积攒善行是基于佛教信仰和原则下的履行。
6.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妄语、不饮酒。
7. 四圣谛:痛苦存在、痛苦原因、痛苦停止、痛苦停止方法。
8. 十二因缘:指人一世到下世、生、受、想、爱、取、有、生、老、病、死的循环再生。
二、修行方法及流派1. 禅修:通过打坐等方法,消除烦恼,达到心灵的平静。
2. 念佛:一种对佛、对法、对僧的虔诚信仰和慈悲心。
3. 淨土:以信、愿、行来念佛求往生极乐世界。
4. 观修:通过思考及练习感官及心灵的观察与反省,达到解脱境界。
5.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瓦解贪嗔痴等烦恼。
6. 台密法:追求超越自我、化身佛性的方法,以神秘的仪式实现。
7. 禅宗:流传于中国的一种佛教流派,注重提高修行者的宁静、专注、觉知之能力。
8. 淨土宗:强调以一心念佛、朝西禅定为修行方法,以建立实相世界为目标。
三、佛教名词1. 因果报应:佛教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观念,指善恶行为必定有相应的结果。
2. 菩提:意为“觉悟”,指悟道成佛之意,同时也指实现无上解脱的目的。
3. 佛性:指人身上的潜在潜质,是心性无尽、本具智慧、真实自在的特性。
4. 境界:指修行者达到的各个阶段,如修行思想、行为、修持等。
5. 缘起:佛教哲学的中心思想,指万事万物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
6. 觉悟:指人们在人生过程中对自己、对他人、对整个世界的真实认知和理解。
7.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佛教重要的对五种感觉与心理现象的分类。
佛教基础知识问答
1、中国佛教有哪八大宗派?性宗、相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宗、律宗、密宗八大宗派。
2、四大皆空的“四大”是什么意思?指地、水、火、风为四种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
3、什么是五蕴?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种类的法。
4、什么是佛教中的四谛?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5、什么是佛教的三界?三界通常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
6、和尚剃光头的三种含义?一是按佛教的说法,头发代表着人间的无数和烦恼和错误习气,削掉了头发就等于去除了烦恼和错误习气;二是削掉头发就等于去掉人间的骄傲怠慢之心;去除一切牵挂,一心一意修行。
7、内心起嗔恨要以什么观对治?慈悲观。
8、何为三藏?经、律、论。
9、东方三圣是哪三位?药师琉璃光如来、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
10、佛教讲的三毒是指什么?贪、嗔、痴。
11、四恩是指什么?父母恩、众生恩、国土恩、三宝恩。
12、三法印是辨别佛法与外道的方法,三法印是指什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
13什么是无相布施?没有布施的我,没有受布施的人,没有布施的物。
14什么是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15、什么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16、什么是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17、五明是哪些?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内明。
18、十法界是指哪些?佛、菩萨、缘觉、声闻、天道、人道、阿修罗、畜生道、饿鬼、地狱。
19、什么是十善呢?1、不杀生,2、不偷盗,3、不邪淫,4、不恶口,5、不两舌,6、不妄语,7、不绮语,8、不贪,9、不嗔,10、不痴等。
20、人都有哪八苦呢?1、生苦,2、老苦,3、病苦,4、死苦,5、爱别离苦,6、怨憎会苦,7、求不得苦,8、五阴盛苦等八苦。
21、十二因缘是什么?即: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22、什么是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23、离五盖的五盖是指什么?欲贪盖、嗔恚盖、睡眠盖、掉举盖、和疑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红珊瑚珠代替赤珠。
• (7) 码瑙:此物并非今人所称之码瑙,而是翠绿玉或带有深绿色光辉的宝石。 • (8) 琥珀:琥珀、蜜蜡从地质学上说是同一种东西,透明的叫琥珀,不透明的
.
四摄
摄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四摄是菩 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是菩萨摄受引 导众生的四种方法,也称为四摄法、四摄事 。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
四摄
第一是布施摄,即据众生之乐求,以无所施 之心施才、施法、施无畏,令其解忧而入菩萨 道;
第二是爱语摄,慈爱的言语和态度; 第三是利行摄,为大众利益服务; 第四是同事摄,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 于大众。
“苦谛”道苦果 人生本质及形成原因 “集谛”道苦因
“灭谛”求解脱 “道谛”语修行
人生解脱方法和归宿
.
(四)六度四摄
六度
“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Pqramitq)",字义是" 到彼岸",意思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六度 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
.
第一是布施度,有三种: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凡保 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畏惧的叫做"无畏施";凡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 法施"。
释迦牟尼佛
.
出游感苦
.
削发为僧
.
六年苦行
.
牧羊女供奶
.
菩提树下驱除妖女
.
弟子千人
.
波罗树下涅盘
.
建 舍 利 塔
.
• 佛教:知错就改,随时改变错误的信仰,即是佛教 。
• 思维:不脱离实际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是佛 教徒的思维。
• 所以,佛教的特点是:既自由思想,又理性科学。
.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
佛教的修行方法八正道的演绎,其具体内容 可再概括为戒、定、慧三学。
戒——正语、正业、正命 定——正定、正念 慧—宝”,各个经典所说的略有不同: • 般若经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
珀、砗磲、玛瑙; • 法华经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磲、玛
瑙、真珠、玫瑰; • 阿弥陀经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
(一)三法印、三宝 (二)四谛 (三)七宝、六度四摄 (四)八正道 (五)十二因缘
.
(三)三法印
法印即“法之印章”,即佛法有别于其他理论 和宗教的特征。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
“诸行无常”,其意思是说宇宙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 此灭彼灭,具有相依相持的关系。世界上没有恒常不变的、永远存在的 东西。 “诸法无我”,其意思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并无本体论的 所谓我的存在。“无我”的意思是无固定性。
第二是持戒度,即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 第三是忍度,即为利益有情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所谓"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 第四是精进度,即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 第五是禅定度,修习止观,能对治散乱,使心安定。 第六是般若(即智慧)度,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
砗磲、赤珠、玛瑙。
• (1) 金∶指黄金,又称为紫金。为妙色或好色。佛典在赞叹佛身端严时,常用 妙色身、金色身之语。金多用于寺院殿堂、法器、佛像、佛具。
• (2) 银∶指白银。是最廉价的贵金属,佛教认为银所呈现出的光与色都具有息 灾的能力,所以银被广泛用于饰物。
• (3) 琉璃∶是一种类似玉的宝石。其宝青色,莹彻有光,天生神物。 • (4) 玻璃∶指水晶。 • (5) 砗磲:一种生活在深海里的软体动物的贝壳,也可能是白珊瑚。青白间色,
种族名称 明珠,比喻圣人 释迦族的圣人
悉达多•乔达摩
名姓
吉祥、到达目的及一切功 德成就的人。 汉译为“成就者”
.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 ,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 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 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 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 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 、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 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 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 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 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 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
“灭谛”,即求解脱,就是在明白集谛道理 的基础上,灭绝苦的根源——从而进入解脱的境 界,达到永恒的寂灭。此种境界,即为“涅槃” ,又作“灭度”、“圆寂”等。
“道谛”,即语修行,就是灭苦的道路和 达到涅盘境界的方法。
.
四谛说(根本教义) ——佛教中的四条真理
(谛:真理、实在,是印度哲学通用的概念)
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牟尼”的意思是明珠,喻为圣人,因此释迦牟尼的 意思就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徒则称之为“佛”或“佛陀”。 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尼佛,尊称 为佛陀,意思是对宇宙人生真相彻底的了知、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徒称 呼他为佛祖。 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
.
创始人——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前486)
“涅槃寂静”,佛教认为,人生有种种烦恼和痛苦,涅槃即是对生死 诸苦及其根源烦恼的最彻底的断灭。
.
三宝
➢ 在佛教中,称“佛、法、僧”为三宝。 ➢ 佛教术语中的“三宝”有两种,一种是指佛宝 、法宝 、僧宝
称作“住世三宝”;一种是指觉、正、净称作“自性三宝” 。 ➢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 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 。 ➢ 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 爱执着,名离欲尊。
.
➢ 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
(一)四谛
四谛亦称“四圣谛”,“四圣谛”是佛陀所创 教理的集中体现。谛是“实在”和“真理” 的意 思。“四圣谛”即是佛陀发现的四条根本道理。 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
“苦谛”,即道苦果,在于说明世界一切皆苦 ,人生无事不苦。
“集谛”,即道苦因,是对苦因的推究。佛陀 认为苦之原因有两种,业是致苦的正因,烦恼是 致苦的助因。
佛教文化常识
.
主要内容
• 佛教的起源 • 佛教的基本教义 • 佛教的传入和演变 • 汉传佛教的主要流派 •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
一、佛教的起源
(一)佛教的创立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国 王净饭的儿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