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历史文化纵贯线下

合集下载

山西省太原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山西省太原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学业诊断语文试卷(考试时间:上午8:00-10:30)说明:本试卷为闭卷笔答,答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2024年7月27日,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京中轴线”纵贯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纪,形成于16世纪,此后经不断演进发展,形成今天全长7.8公里、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

15个遗产构成要素为:钟鼓、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太庙、社稷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正阳门、南段道路遗存、天坛、先农坛、永定门。

“北京中轴线”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以及居中道路遗存等五大类遗存共同组成,其选址、格局、城市形态和设计体现了《周礼·考工记》所记载的理想都城范式,展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传统,见证了北京城市的发展演变,是体现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重要标识。

(摘编自施雨岑、王鹏、徐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申遗成功》)材料二中轴线上大部分建筑的前身都可以追潮到明代,清代在继承明北京城的基础上虽略有改建,但整体依然承袭历史。

近代后,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中轴线上的建筑几乎都丧失了原本的功能,坛庙辟为公园不再是祭祀仪礼场所,紫禁城被开放成为博物馆,钟鼓楼也不再进行报时工作……旧的功能被新功能取代,在不断适应着新的时代与社会。

除了文化遗存,元大都的水系规划也一直被明清沿用,并且保存至今,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一环。

一根中轴线记录了三朝的历史,留下了三朝的遗迹。

若干个历史拐点在这条中轴之上发生,自元代开始,各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物质遗存也都集中于此。

《京津冀旅游区》课件

《京津冀旅游区》课件

05
京津冀旅游区美食 与购物
北京美食
01
北京烤鸭
烤鸭是北京最有名的特色菜之一 ,以其皮脆肉嫩、色泽红亮而著 称。
02
03
老北京炸酱面
糖火烧
炸酱面是北京的传统面食,以特 制的黄酱和猪肉丁为主要调料, 味道鲜美。
糖火烧是北京的传统小吃,以红 糖和芝麻酱为主要调料,口感香 甜。
天津美食
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是天津最有名的特色小吃之一,以其 皮薄馅大、口感鲜美而著称。
香甜。
沧州烧饼
03
沧州烧饼是河北的传统小吃,以面粉和芝麻为主要原料,口感
香脆。
特色商品与购物地点
北京特产
老北京特色手工艺品、玉器、景泰蓝等。推荐购物地点: 王府井大街、前门大街等。
01
天津特产
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麻花 等。推荐购物地点:南市食品街、古文 化街等。0203Fra bibliotek河北特产
承德杏仁酥、唐山麻糖、沧州烧饼等 。推荐购物地点:石家庄市中华北大 街、保定市莲池区等。
VS
环境保护
加强环境保护力度,对旅游活动可能对环 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监测和评估,采取有效 措施减少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应倡导 绿色旅游,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06
京津冀旅游区未来 发展与展望
旅游发展规划与政策
旅游发展规划
制定京津冀旅游区的发展目标、战略和重点,明确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市场和竞争态势,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规划 方案。
政策支持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京津冀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包括财政支持、税收优惠、金融扶持等方面。
旅游合作与创新
区域合作

交流发言:建设历史文化街区 助推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交流发言:建设历史文化街区 助推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交流发言: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助推文化旅游经济发展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仁:大家好!我是一名文化旅游从业者,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发表一下自己对于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助推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些观点。

首先,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对于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历史文化街区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城市的重要文化资产,也是文化旅游的重点景点之一。

历史文化街区在保存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成为了各地旅游业的一大亮点。

就拿北京的南锣鼓巷来说,这里的传统文化和大胃王美食已经成为了许多游客来北京后必去之处。

而南锣面对的因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困境,也在当地政府和旅游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经成为了北京文化旅游的代表之一。

其次,建设历史文化街区需要注重文化价值的保护和传承。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仅是一整个区域或者一栋建筑,更多的是这里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价值、风土人情和民俗传统等等。

在建设的过程中,政府和旅游从业行业必须注重文化价值的保护和传承,不能只关注商业利益,将过分商业化的商业活动带入到历史文化街区中。

否则,一旦文化价值的传承被破坏或被淡化,将影响到该地区的文化旅游经济发展。

最后,建设历史文化街区需要加强各方的合作和协同发展。

不同的利益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而建设一整个历史文化街区需要的是各利益主体的协调和支持,包括当地政府、旅游从业人员、居民、商家等等。

各方需要共同制定出有利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的规划和措施,并在实践中加强合作和配合。

例如,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周围环境的整治,在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一个平衡。

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提供一些支持和保障措施,促进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旅游发展。

总的来说,建设历史文化街区对于推动文化旅游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重视历史文化价值的保护和传承,注重各方的合作和协同发展,才能让历史文化街区成为文化传承和旅游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发展,为文化旅游经济的稳健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第一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教案

第一节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地理背景一、课前导入1. 了解协同发展的概念协同发展指不同地区之间通过合作协同,实现各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的方式。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战略,旨在促进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那么,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呢?2. 了解京津冀地区的基本信息•京津冀指北京、天津和河北省。

•京津冀地区面积约216,910平方千米,人口超过1.12亿。

•京津冀地区是中国的经济、文化、科技和综合实力最强之地。

二、教学内容1. 京津冀的地理位置京津冀位于中国华北平原南缘,东西狭长,南北较宽。

其地大致范围如下:•北界:河北省张家口市•南界:河南省永城市•西界:山西省长治市•东界:渤海和黄海2. 京津冀的自然地理条件(1)地势和地貌•京津冀地区地势总体东北高、西南低,呈倾斜状。

•北部是燕山山脉,南部主要为太行山和丘陵平原。

(2)气候•京津冀地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

•春季风力较大,雨量较多;夏季一般多为高温干燥,但也可能受到台风影响;秋季气温适宜,降水较少;冬季异常寒冷干燥。

(3)水文地理•京津冀地区有运河、白洋淀、渤海、黄海等水系,是华北地区的重要水利中心。

3. 京津冀的人文地理条件(1)文化遗产•京津冀地区有十三陵、故宫、颐和园、天坛、长城等文化遗产。

(2)人口分布•京津冀地区人口较为密集,区域内有7座超过千万人口城市。

(3)经济发展•京津冀地区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地区。

•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较为齐全,以科技、金融、服务业为主。

三、课堂讨论1. 城市化和城镇化•城市化和城镇化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趋势。

•但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例如破坏生态环境、劳动力失业、交通拥堵、生活质量下降等。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平衡城市化和保护环境的关系?2. 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要求。

•各城市之间的互补发展、合作发展、优势互补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

浅谈京津冀城市群中的文化同质性

浅谈京津冀城市群中的文化同质性

浅谈京津冀城市群中的文化同质性作者:王胜来源:《经贸实践》2015年第03期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从单纯的“经济热”向“文化热”发展,但对京津冀城市群文化共性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这一课题,对于促进京津冀一体化有着重大的意义,通过提炼京津冀城市集群中共同的风俗风貌和文化特质,可以促进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开展。

关键词:京津冀;城市群;文化同质性注:本论文为2015年度全国“挑战杯”大赛备战成果。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确定了新的文化工作思路,并进一步强调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2014年河北省政府报告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必将为我省在区域经济中发挥比较优势、推动融合对接提供历史性机遇”。

长期以来,京津冀三地以基础设施的连贯性、经济要素的内在渗透性和自然环境的一体性共同决定了它们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

城市是文化文明的聚集地,能直接的体现文化的特质。

2009 年以来,国务院批复了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海峡西岸等多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

一条新型的城市化发展道路——城市群为人们所关注。

京津冀地区一衣带水,区域发展的互补性很强,国家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战略,鼓励三地协同发展。

关于三地的合作问题,很多专业学者都有涉及,但多围绕经济、政治和地理,对于文化的研究较少。

京津冀文化是有很多共同点的,基于历史的成长脉络和人们的很多文化习惯、风俗风貌,京津冀文化是同源同文的,只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别以及后来政治功能的各自定位,而逐渐显出文化的个性。

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京津冀城市群之间文化发展的相通性和相近性。

一、城市的文化定位上的合作空间北京——着眼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立足促进首都产业升级和文化繁荣,着力推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创意发展环境,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把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创新、运营、交易和体验中心。

天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加快建设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等重点文化项目,培育一批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进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发展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

京津冀一体化10周年作文

京津冀一体化10周年作文

京津冀一体化十周年回顾
哎呀,说起这京津冀一体化,都整整十年喽!想当年,北京、天津、河北这哥儿仨,那是各有各的盘算,现在嘞,手拉手肩并肩,发展得风生水起,简直就是“川”渝模式(此处借喻团结一致)的北方版本嘛!
北京大哥,自不必说,龙头带得好,高精尖产业嗖嗖涨,环境也慢慢变巴适了。

天津二哥,港口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物流、金融搞得热火朝天,跟北京那是无缝对接,紧得很。

河北小弟呢,也是卯足了劲,雄安新区横空出世,绿色生态智慧城市,看得人眼馋心热,未来可期得很!
这十年,交通一体化那是大亮点,高铁、高速跟织网似的,京津冀一小时经济圈,说走就走,跟逛个春熙路(成都著名商圈)似的方便。

环境治理也是下了狠功夫,蓝天白云成了常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儿得到了生动实践。

再来说说老百姓的日子,那叫一个滋润!医保社保互联互通,教育资源共享,看病上学不再愁。

旅游也是一大乐事,京津冀三地游,文化古迹、自然风光一网打尽,巴适得板!
总而言之,京津冀一体化这十年,是携手并进的十年,是共赢发展的十年。

未来,相信这哥儿仨还会继续“雄起”,为咱们国家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京津冀鲁豫地区知识点总结

京津冀鲁豫地区知识点总结

京津冀鲁豫地区知识点总结地理位置京津冀鲁豫地区位于中国的北部和东部地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其中,北京市是中国的首都,天津市是中国的直辖市,而河北、山东和河南三省是中国的重要省份之一。

这一地区紧邻渤海,北部及东部为首都北京和直辖市天津。

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

经济发展京津冀鲁豫地区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其中北京市和天津市是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河北、山东和河南省也是中国的重要省份。

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许多国有企业和跨国公司,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交通网络京津冀鲁豫地区的交通网络十分发达,拥有许多高速公路、铁路和航空设施。

其中,北京市和天津市拥有众多的机场和火车站,是中国的交通枢纽之一。

此外,京津冀鲁豫地区的港口也十分发达,是中国的重要港口之一。

文化遗产京津冀鲁豫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包括明清古城、河南省的少林寺和洛阳等,以及许多世界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吸引着许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推动了该地区的旅游业发展。

环境保护京津冀鲁豫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环保地区之一,政府对环境保护十分重视。

同时,该地区也拥有许多天然资源,如煤炭、铁矿石和黄河水资源等。

在环境保护的同时,该地区还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教育科研京津冀鲁豫地区拥有众多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和河南大学等。

这些高等院校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对于推动区域的经济和科技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产业发展京津冀鲁豫地区拥有多样化的产业结构,包括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等。

其中,制造业是该地区的重要产业,尤其是钢铁、化工、汽车等行业。

同时,京津冀鲁豫地区也重视农业的发展,通过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乡村振兴近年来,京津冀鲁豫地区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农村旅游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同时,各级政府还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工程的投入,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京畿重地、华夏寻根——华北旅游区导学案》

《京畿重地、华夏寻根——华北旅游区导学案》

《京畿重地、华夏寻根——华北旅游区》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次导学,学生将了解华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探索京畿地区的重要历史遗迹,并体验华夏文化的魅力。

导学内容:一、华北地区梗概1. 位置:华北地区位于中国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省份。

2. 历史文化:华北地区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传统。

二、京畿地区梗概1. 位置:京畿地区是指北京市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是华北地区的核心区域。

2. 历史遗迹:京畿地区拥有许多重要的历史遗迹,如故宫、长城、颐和园等。

三、华夏文化探索1. 了解华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包括中华民族的起源、传统价值观念等。

2. 体验华夏文化的魅力,参与传统文化活动,如书法、园林艺术等。

导学活动:一、参观故宫1. 活动内容:学生将前去北京故宫,了解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特点,感受皇家气派。

2. 进修目标:了解明清两代的宫廷文化,认识中国古代帝王生活的奢华与典雅。

二、登长城1. 活动内容:学生将登上长城,领略这座举世闻名的防御工程的壮丽景观,了解其历史渊源。

2. 进修目标:了解长城的历史意义和建筑风格,体会中国古代劳感人民的智慧和勇气。

三、游览颐和园1. 活动内容:学生将游览颐和园,欣赏其园林景观和建筑艺术,感受中国传统园林的奇特魅力。

2. 进修目标:了解清代皇故里林的特点和意义,体会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美学价值。

导学总结:通过本次导学,学生将深入了解华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底蕴,领略京畿地区的重要历史遗迹,体验华夏文化的魅力。

希望学生在这次观光中,不仅能够增长见闻,还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探索欲望。

愿学生在未来的进修和生活中,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文化思维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文化思维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文化思维作者:梁勇来源:《当代人》2016年第03期梁勇,人文学者。

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河北省政府参事室特聘研究员,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客座教授,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

河北电台特约评论员,大型文化广播节目《燕赵传奇》总撰稿、主讲人。

“近代铁路文化遗产”申遗工程,河北该有所作为。

河北省拥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第一条铁路;拥有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拥有第一条支线铁路。

河北如果不作为,中国铁路遗产永远也成不了世界文化遗产。

京津冀从元朝同属中书省,明朝同属北直隶,清代属直隶省,本来就是一个政区、一个文化圈。

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正是理性回归和文化整合。

我在《京津冀挽起一带一路》这本专著中呼吁,河北要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高度着眼,发挥在京津冀文化圈的文化富集优势,在文化整合战略中有所作为。

文化富集主导,“三变”谋大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中,河北如何发挥文化富集主导作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作为,变经济附属为文化引领,变产业适应为文化牵引。

很值得思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强“文化产业示范园”“国家公园”的建设。

河北应把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用好、盘活,在文化复兴中大有作为。

我常想:2014年中国等数个国家数省市区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却漏了古代丝织业最辉煌的河北。

接下来,如果中国石拱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拥有赵州桥和几十座古代经典大型石拱桥的河北能携京津冀牵头吗?如果中国传统村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河北能干什么?如果中国铁路遗产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第一条中国人创建的铁路京张铁路的河北,该干什么?韩国泡菜、拔河都成了世界非遗,我们河北省有多少国宝,该如何走出国门?河北应该深入调研,编制《京津冀一体化文化发展战略规划》,理清思路,明确目标任务、人员和责任,把文化战略搞清楚,把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记忆遗产的优势提升一个新的高度。

京津冀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整合构建路径

京津冀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整合构建路径

京津冀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整合构建路径作者:冯石岗刘畅来源:《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2016年第06期[摘要]京津冀红色文化是孕育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形成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革命斗争中,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精神文化形态,京津冀红色文化的资源形态同样是京津冀红色文化的符号与象征。

京津冀红色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整合开发,为整合京津冀区域的红色文化资源,建议通过区域交互联动机制、人才交流机制、组织协调机制、政府鼓励等措施,实现京津冀区域红色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实现三地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利用。

[关键词]京津冀;红色;文化资源;整合;路径[中图分类号] G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169(2016)06-0045-04一、京津冀区域红色文化亟待统筹开发京津冀紧密相连,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数百年来曾是中国政治文化的中心,反对外国入侵的战略要地,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祥地。

该区域也是全面抗日的前线,这里曾经开展过清风店、石家庄、冀热察、新保安、天津战役等一系列战役。

1948年底,党中央在西柏坡指挥了平津战役,北平得到和平解放,党中央“进京赶考”从河北西柏坡迁往北平,北京成为全国的首都。

京津冀由此成为全国最早迎来黎明的地方,也是最早感受人民胜利的红色区域。

京津冀红色文化作为全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重要的政治品牌,又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但在区域红色文化的宣传与开发方面,却缺乏有效的挖掘利用。

京津冀地区应加紧统筹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形成区域红色文化产业,开创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局面。

从地域文化传承的角度讲,京津冀区域的红色文化孕育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燕赵大地的传播,形成于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的革命斗争时间中,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京津冀的红色文化得到不断丰富和继续发展,成为融汇燕赵历史文化、现代革命文化和当代京津冀一体化特色的文化形态,既具有历史性,又兼具时代性。

探索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路径

探索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路径

探索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路径作者:袁媛来源:《前线》2021年第03期[摘要] 文化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

京津冀三地山水相连、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表现出相似的文化特征,具有较好的文化协同基础。

三地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交流日益增强。

但三地文化协同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通过完善文化协同政策、盘活文化资源、培育文化协同品牌,增强文化资源的联动,可以更好激发京津冀地区整体的文化生产力与创造力,有效推动京津冀文化协同进程。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京津冀文化协同; 文化资源[中图分类号] D616;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1)03-0064-03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文化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之一,历来以厚重的文化积淀、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文化特色著称。

京津冀三地在文化方面有广泛的合作空间,三地的文化资源各具特色优势。

文化资源主要指文化遗产资源与文化设施资源,前者包括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者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与社会化文化设施。

文化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推进京津冀的文化协同可以打破地理空间的局限,实现京津冀三地的文化资源联动,激发京津冀地区整体的文化生产力与创造力。

京津冀文化协同的现状扫描京津冀三地山水相连、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表现出相似的文化特征,京津冀协同不能忽视文化的协同助推作用。

京津冀区域文化同根同源,文化资源具有较好的相容性,为促进京津冀文化协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地域文化的渊源来说,燕赵文化是京津冀文化的共同根脉。

元代以后,经历了历史的沉积,许多民族文学、戏剧、美术、音乐、民间艺术、印刷等文化、产业元素,都以一种固定的形式进行律动:即产生于京津冀广袤大地,发育于城乡市井,发达于京、津大都市,反哺于京津冀区域大地。

1时至今日,北京发展出了京味文化,天津发展出了津门文化,河北则成为了燕赵文化的代名词,三者虽然各自强化了属地特点,但追根溯源仍是古老燕赵文化的现代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背景听课记录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背景听课记录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背景听课记录开放以前,京津冀地区虽然地处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和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

北京作为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较多的资源和发展机会,而河北省和天津市则面临着资源短缺和发展不足的问题。

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进一步加剧了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不平衡。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许多外资和国内投资涌入北京,使得北京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河北省和天津市。

这导致了京津冀地区的“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严重制约了京津冀地区的整体发展。

面对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格局,中国政府于2004年首次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旨在通过整合京津冀地区的资源和优势,推动京津冀地区实现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和限制,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展缓慢,一度停滞不前。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背景也与中国经济放缓、环境污染和人口流动的问题密切相关。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北京地区面临产能过剩和经济转型难题。

同时,京津冀地区长期以来的不合理产业布局和环境管理不力,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此外,北京的高房价和限购政策也导致了大量人口的外流,增加了周边地区的人口压力。

在这种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整合京津冀地区的资源和产业,可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优化配置。

通过建设绿色产业和环保设施,可以改善京津冀地区的环境质量。

通过提高交通和基础设施的联通水平,可以减少人口流动和消除城乡发展差距。

总而言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背景是由于开放以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以及面临的环境和人口问题。

通过整合资源、优化产业布局和加强区域合作,京津冀协同发展旨在实现京津冀地区的共同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及熵变分析

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及熵变分析

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及熵变分析京津冀地区位于中国华北平原,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

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分布有浩繁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被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本文将对京津冀地区的历史文化空间格局进行分析,并以信息熵的观点对其变化进行探讨。

起首,京津冀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文化资源。

从古代起,这一地区就是政治中心和军事要塞,保留了大量的古代皇城、宫殿、庙宇等建筑。

在华北平原上,不仅有千年古都北京的紫禁城、天坛等,还有天津的古文化街区、古文化商业街等;还有石家庄的赵国古城、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见证了这一地区的璀璨历史。

另外,京津冀地区还有许多文化名人,如冯小刚、郭敬明等,其文学、电影等艺术作品也丰富了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空间格局。

其次,伴随着经济的进步和城市化进程,京津冀地区的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城市进步的需要,部分历史建筑被拆除或改造,以适应现代化的城市需求。

比如,北京的城市进步和奥运会建设,导致了部分老城区的拆除和激烈的土地开发。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事迹被摧毁,而有些则通过修缮和保卫,成为城市的新地标。

这使得京津冀地区的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呈现出一定的熵变,即混乱度或无序性增加。

再次,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于京津冀地区的历史文化空间保卫赐予了越来越高的重视。

在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与历史文化有关的建筑和遗迹被视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有经济和旅游价值。

因此,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规和政策,旨在保卫和修缮这些历史建筑和遗址,以保留历史传统和特色。

此外,社会各界也参与了历史文化保卫和传承工作,例如志愿者组织、文化艺术团体等,乐观参与文化保卫和传播活动。

这些努力有助于减缓历史文化空间变异的程度,提高其有序性,降低熵值。

最后,京津冀地区的历史文化空间格局和熵变分析表明,历史文化的变迁是不行防止的,但保卫和传承是必要的。

京津冀文化考

京津冀文化考

卷首语出版人京津冀文化考京津冀一体化是老百姓议论最多的热门话题。

眼下的北京是个“北漂”城,居住周边的燕郊、三河、香河、廊坊甚至天津、保定,每天往来穿梭城里上班族至少百万以上。

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交通,一体化成了破解“双城记”窘境的希望所在。

今年2月26日,习近平主席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后,京津冀一体化被提至国家战略层面。

有专家认为,席李新一届政府提出的国家层面的新战略构想,其意义不仅限于建设首都北京核心经济文化与天津、河北纵横发展的经济圈,更重要的是将催生有如当年小平同志南巡深圳时带来的新一次改革开放的浪潮。

登高望远海,从这样的高度理解党中央的决策才豁然开朗。

京津冀一体化涉及方方面面,议论最多的交通、环保、能源、科技等,还是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显然文化产业被淡忘或边缘化了。

文化产业是当今国际大都市建设的原动力,是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愈来愈成为经济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的现代前沿产业。

拿美国来说,美国每年的电影奥斯卡颁出的一个小金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成为领导世界文化的风向标。

据统计2007年洛杉矶的好莱坞创收达354亿美元,成为重要的经济支柱。

好莱坞不仅是影城,而且成为旅游观光的美国文化圣地。

2004年美国电影业就已超过航空航天业,成为仅次于军工业的第二大产业,最富有的400家公司中72家是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占美国GDP的20%左右。

那么,我们在设计京津冀一体化大格局时文化的地位应做何种思考呢?“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最著名的当属这首战国时荆轲刺秦王的诗句。

京津冀文化有历史渊源,众多文化遗产植根于此,是中华文化精髓聚集的宝地。

京津冀一体化将带来的文化产业融合繁荣价值难以估量。

俗话说,京油子,卫嘴子,保定府的狗腿子。

从地缘上讲京津冀千陌纵横互为首尾,天津所谓“津门”指的是北京门户。

保定之名,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寓保卫大都、安定天下之意,大都即北京。

说到文化,京津冀在戏剧曲艺方面自古以来血脉相通,融为一体,许多剧种都是联合国认定的国家重点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各地城市的历史沉淀与文化交融

世界各地城市的历史沉淀与文化交融

世界各地城市的历史沉淀与文化交融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各地的城市逐渐发展壮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沉淀和文化交融。

这些城市不仅是人类活动的地方,更是文明与创造力的结晶。

本文将以地域为线索,探讨世界各地城市的历史沉淀与文化交融的主要特点。

一、亚洲亚洲,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洲际之一,拥有许多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城市。

其中,中国北京是一个典型例子。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沉淀,而在长期的发展中,北京融合了多元的文化。

这座城市以故宫、天坛和颐和园等著名古迹闻名于世,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皇家文化的精髓。

此外,北京的饮食文化也是各地风味汇聚的产物,如烤鸭和炸酱面等,代表着历史上不同民族的融合。

日本东京也是一个充满历史沉淀和文化交融的城市。

作为日本的首都,东京汇集了各个时期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例如,东京的浅草寺和东京塔是代表日本传统文化和现代化的象征。

此外,东京还是国内外流行文化的发源地,如动漫、音乐和时尚等。

这种文化交融使得东京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城市之一。

二、欧洲欧洲是一个拥有众多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的大陆。

在欧洲的城市中,罗马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作为古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沉淀。

在罗马,你可以欣赏到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如斗兽场和万神殿,这些遗迹见证了古代罗马的辉煌。

此外,罗马还拥有世界级的博物馆和艺术品,如梵蒂冈博物馆和西斯廷教堂,这些文化珍宝反映了宗教文化和艺术的交融。

巴黎是另一个以历史沉淀和文化交融而闻名的城市。

作为法国的首都,巴黎以其浪漫的氛围和世界闻名的景点吸引着游客。

埃菲尔铁塔、巴黎圣母院和卢浮宫等地标成为了巴黎的象征,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与建筑融合。

此外,巴黎还是时尚的中心之一,世界各地的设计师和时尚爱好者都会聚集在这里,展示着不同文化的风格与美学。

三、美洲美洲是一个多元且多样化的大陆,其城市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例如,墨西哥城作为墨西哥的首都,拥有悠久的印第安文化和西班牙殖民地时期的历史。

“主旋律·纵贯线·横截面·众生相”

 “主旋律·纵贯线·横截面·众生相”

“主旋律·纵贯线·横截面·众生相”作者:应启明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22年第07期高中统编教材落地以来,其平铺直叙的通史体例、层次清晰的条目划分、言简意赅的史实叙述让人耳目一新。

课堂容量充实,但也会平添不少旁支,容易引发对历史学科产生繁杂性、割裂性和空泛性等误解,影响核心素养落实。

余英时先生认为:“通史的笔调是执简驭繁。

”大势、时空、人物,无疑是编撰通史时常涉及的基本要素,且各要素之间有机统一。

受此启发,笔者尝试在通史教学中引入历史的“主旋律、纵贯线、横截面、众生相”等维度,从全局视角来剖析特定历史时期平行于世的万象更新,现以高一上册第15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以下简称《明清经济文化》)为例,求教于方家。

一、紧扣“主旋律”,会通时代总体运势通史教学,并不意味着与专题史划清界限。

面对纷繁宽泛的史实,核心线索的引领至关重要。

紧扣历史的“主旋律”,是指将历史时期中的数个概念或数件重要史事融入到一条主体脉络,体现社会各领域汇聚而成的主流动态,并将历史中的时间、空间、人物和史事组成完整体系且揭示其发展总体趋势的中枢系统。

本课的“主旋律”是一个“领先”和“脱节”并存的时代!明清时期,中国的经济总量明显“领先”,然而,时值乾隆年间的1765年,英国率先开展了工业革命。

通过三个“脱节”——生产领域与学术成果之间、主流思想与通俗文化之间、古代中国与近代世界之间——得出,“地位鸿沟”使士大夫编写的科技巨著并没有投入小生产者的实际生产,更多的是束之高阁;服务于封建帝王统治的主流思想,与民间的流行文化常常显得格格不入,禁欲之下必求解放;以传教士为主力的西学东渐,绝不会有很大兴趣提及有悖于宗教虔诚的西方启蒙思想,“阉割”在所难免。

而这背后,即自然经济占据压倒性优势、君主专制日益僵化、僵化的儒学严重束缚人民思想和闭关自守、“天朝上国”观念在作祟。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提到:“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对即将到来的风暴如此缺乏了解。

京津冀地区的传统建筑之美

京津冀地区的传统建筑之美

京津冀地区的传统建筑之美一、背景介绍京津冀地区位于中国的北方,是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最为浓厚的地区之一。

这里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和独特魅力。

二、京津冀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京津冀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主要有宫殿式建筑、庙宇式建筑、园林式建筑和民居式建筑等。

这些建筑体现了不同时期的政治、宗教和社会背景,每一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1. 宫殿式建筑京津冀地区的宫殿式建筑主要指中国古代帝王及其家族的住所,以北京的故宫为代表。

故宫精美的建筑、华丽的装饰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家文化的辉煌。

2. 庙宇式建筑京津冀地区的庙宇式建筑主要是宗教寺庙,如天坛、白云观等。

这些建筑充满了神秘和宗教气息,寺庙建筑的布局和装饰多与宗教信仰有关,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宗教文化。

3. 园林式建筑京津冀地区的园林式建筑以颐和园、圆明园为代表。

这些园林建筑注重将自然景观融入建筑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和谐美。

4. 民居式建筑京津冀地区的民居式建筑以北京的四合院为典型代表。

四合院是一种传统的庭院式民居,建筑尺度适度,布局合理,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三、京津冀传统建筑的特点京津冀传统建筑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1. 大气磅礴:无论是宫殿式建筑还是庙宇式建筑,都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大量使用的石材和琉璃瓦,使建筑显得庄重而华丽。

2. 建筑细节的精致:传统建筑注重细节雕琢,如建筑的门窗、檐角、天花板等都有着精美的雕刻和彩绘,表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3. 建筑与自然的结合:园林式建筑和民居式建筑更加注重将自然景观融入建筑中,形成一种和谐的美感。

园林式建筑布局错落有致,与周围的山水相互辉映,而民居式建筑则注重院落的布局和绿化,营造出宜人的居住环境。

四、京津冀传统建筑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京津冀地区的传统建筑,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制定了建筑保护法律法规,投资资金进行维修和修缮工作,开展相关的研究和教育活动等。

京津冀文化大格局如何铺开

京津冀文化大格局如何铺开

京津冀文化大格局如何铺开
程惠哲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17(0)15
【摘要】推动并强化京津冀文化体的观念和意识,对京津冀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文化认同作用、氛围营造作用、共识形成作用.京津冀一体化,从当前发展趋势来看,已经从经济一体向综合一体发展.
【总页数】2页(P128-129)
【作者】程惠哲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0
【相关文献】
1.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公共消防安全大格局
2.京津冀地区专注"气质"抗霾行动多方位铺开
3.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构建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
4.试论特别策划系列报道电视节目影响力的提升——以北京广播电视台《京津冀大格局》节目为例
5.京津冀地区专注''''气质''''抗霾行动多方位铺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津冀历史文化纵贯线——文化一体的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徐辉第二部分主要城市的历史兴衰演变京津冀的城镇发展与山势走向、水脉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的兴衰与轮替也影响着畿辅地区的城镇布局。

但总体上来说宋元以前是一个时期,主要沿着太行山东麓更替发展;宋元以后,由于黄河较少经过区域,使得华北平原东部及滨海地区的开发逐步走上正轨,城镇发展逐步由山前一线走向多线并举。

京津冀城镇变迁与自然历史变迁的相互关系图一、西周以前的史前文化遗址早起古人类活动从水系上游逐步向中下游转移。

从史前文明的发展及空间演替来看,太行山前平原与西部山区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人类活动区域沿河谷逐步由山区向潜山地区,平原地区转移。

桑干河即时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繁衍的重要区域,泥河湾从200多万年前到公元前3000多的新旧石器时代遗址共130多处,这在世界上也是极罕见的,形成了如此丰富的早期人类文化遗存叠加文化层。

目前发掘的最早出现于潜山-平原过渡地带的则是永定河流域的周口店北京猿人,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约70-20万年,其后因外部环境变迁再次迁移。

距今约20-12.5万年左右的许家窑人遗址有专家鉴定是北京山顶洞人西迁的重要聚集地。

而到了公元前1万至5000年前左右的新时期时代,更多的古人类聚居场所在太行山前与华北平原的交接地带出现,现已探明的不下百处,大量遗址分布在山前的潜水层扇面之上。

到了新石器时代中期,华北地区粮食作物种植处理粟、稻、黍外,还有豆、麦等。

如位于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村东北约2公里的南庄头遗址距今约1万年左右,其发现对于研究北方地区的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有了新发现,比磁山文化还早了2000多年。

而其后的磁山文化与河南的裴李岗文化属于同期的新时期时代遗址,其农耕文明有了明显进步。

磁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粮仓”和新型石斧工具,代表了聚落农耕生产已经十分丰富,为聚落的进一步贸易和壮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西周至隋唐时期沿太行山东麓南北双雄鼎立格局从殷商、春秋、战国一直到隋唐时期,京津冀地区的人口、经济与文化中心均分布在太行山前的20公里范围区域;同时军事重镇分布在沿桑干河和汉长城以南地带。

如果从历史变迁和地理格局分布来看,隋唐以前的京津冀的城市密集发展区域可分为南北两处。

西周至春秋时期,北部有燕国、蓟国,南部有邢国、赵国,分别以蓟-燕下都、邯郸-邺城为核心,是该区域范围内的两大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中心地域。

但由于地理格局与当时历史地缘政治影响,两大城镇密集发展区域的文化缺有极大不同。

直到唐中后期南北格局才被三大城市格局所替代,当时割据的军阀建立了河朔三镇,分别为范阳(北京)、成德(正定)、魏博(大名)节度使驻地。

(1)蓟与燕下都是最靠近长城的都城蓟与燕下都之间古时被称为“督亢之地”,是片沃土,正是前面我们提到的北京湾地区。

还记得荆轲刺秦的“图穷匕见”典故吗?这里地图展示的正是“督亢之地”,相当于当前环北京南部的涿州、高碑店、固安一带。

自古以来北京周边就是沃土良田,所以也才有了蓟与燕下都两座2500年左右的都城。

而这两座都城及元明清的北京城始终与长城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3000多年前的周武王封奭于燕,燕国早期城市在北京房山的琉璃河镇董家林村,在公元前7世纪吞并了弱小的蓟国后,定都于蓟都。

蓟遗址可能在当今广安门一带,郦道元《水经注》说:“昔周武王封尧后于蓟,今城内西北隅有蓟丘,因丘以名邑也,犹鲁之曲阜,齐之营丘矣。

”琉璃河遗址出土的伯矩鬲后来燕昭王为了进一步联系中原地区其它强国,同时也是防御来自赵、齐的威胁,于是在蓟都遗址西南90公里当今的易县建立了燕下都。

燕下都城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达4公里,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其中西城是重点的军事防御工程,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

两汉时期的幽州(北京)虽然不是国都,但地位依然相当重要,为了预防匈奴,其管辖范围为长城以南的冀东、辽南地区。

西汉、东汉时期的幽州管辖区域历史典故荆轲刺秦(2)邯郸与邺城所在地区是历史上长期的大都会和人口密集地区邯郸自殷商时期就是首都的畿辅地区,北部的邢都,南部的殷都安阳,距离南北都是50公里左右。

邯郸是东周战国时期的赵国都城,也是赵国鼎盛时期的城池,盛极一时(158年),但其后也从此一落千丈。

邯郸出了赵姬、卓文君等女汉子,对还有之前的女蜗娘娘。

中国成语之乡指的就是邯郸,可见邯郸这个大舞台上有多少活跃的人物故事。

邯郸境内历朝历代的城镇变迁频繁,这与黄河在其境内的不断改道有着相当的关系。

战国时期的赵王城位于当今邯郸城市西南,是唯一保存的战国古都遗址。

赵王城由东城、西城、北城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

西汉时期邯郸与洛阳、临淄、成都、宛齐是天下五大都会,仅次于首都长安。

东汉之后邯郸衰落,邺城兴起;唐晚期邺城衰落,大名兴起,至宋代已经成为陪都北京大名府;接着后来黄河泛滥,大名府被淹没于泥土之下,明清时期在大名西北侧50公里的广平府建城(今永年县广府镇)。

广府是中国太极之乡,除了杨露禅创立的杨氏太极拳外,全国8大太极门派广府占了5席。

虽然隋唐以后邯郸城市地位不再有国都的风光,但其一直延续发展,这得益于磁州窑的千年传承。

作为北方地区最大的民窑体系,磁州窑影响地域广泛,而彭城宋元明清都直接为京师贡献大量瓷器,使其经济上融入了以北京为核心的京畿地区。

正因为邯郸所处当今的山西、河北、河南、山东交界处,隋唐以前又被太行山、黄河故道所挟,历来也是兵家战争反复拉锯的地方(东西方向争夺,南北方向争夺)。

同时由于邯郸北面缺少北京北部燕山一样的屏障,也就造成了邯郸容易被攻占,使其城市逐步退出舞台。

其境内的巨鹿大战可谓2000年年前的一场生死大决战。

当年秦始皇嬴政第五次自井陉回到咸阳时,没想到他驾崩后没过几年,其苦心经营的秦帝国就在其出生地邯郸附近的一场千年大战中走到了尽头。

胜方项羽破釜沉舟击退了章邯、王离的二十万大军,一改局面。

也正是这样刘邦才能借机杀进趁兵力不足的咸阳。

想当年章邯夷平赵王城城廓,如今却在此被打败。

赵王城平面示意图邺城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六朝古都”,虽然建都时间仅126年,但其城市建设在中国古都史上有着重要意义,也可被看作是邯郸大都市的继承者与延续者。

邺城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代长安宫城与闾里相参、布局松散的状况,形成一个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的城市。

主要的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形相交于宫门前,这种轴线对称的做法一直影响到隋唐长安城、北宋汴梁城、明清北京城。

邺城的引水工程也是十分瞩目,其取西北部漳水,通过铜雀台进入城市文昌殿前车门下,再向东、向南穿越城区,这条引水渠叫做长明沟。

依托水系,当年曹操在城西北建设玄武苑,挖有玄武池,并建设亭台楼阁及引入珍惜动植物。

引水、建园林的做法也被后来的都城及其它大城市参照。

正如《魏都赋》写到“苑以玄武、陪以幽林。

缭垣开囿,观宇相临。

硕果灌丛,围木竦寻。

”也正因为当年曹操筑铜雀台,修铜雀园,吸引了一大批魏晋风骨排文人汇聚。

如曹植的《登台赋》、王粲的《登楼赋》、曹丕的《典论》、曹植的《洛神赋》、蔡文姬的《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甚大。

曹植的《登台赋》:从明后而嬉游兮,聊登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殿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冲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川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连二桥于东西兮,若长空之蝃蝀。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功恒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虽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矩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邺城平面图示意这里顺带再提一下大名府,自唐为魏博节度使驻地后,其战略地位与日提升。

尤其在宋辽金对抗之后,大名成为了替代邯郸、邺城之后,保卫汴梁的重要陪都,起到对抗北方军事势力的重镇。

作为陪都的决定是宋仁宗时宰相吕夷简主义,修筑外城墙48里,成为黄河以北的重要军事堡垒。

正如《水浒传》里提到“千员猛将统层城,百万黎民居上国”。

但不幸的是,正是其选址在冀南水系不稳定的黄河故道旁,明朝年间1401年的一场大水将其淹没,从此大名古城的辉煌不再。

三、金元以来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天津作为北方经济门户地位逐步确立,交通格局的改变涌现出一批新兴工商名城(1)北京及其京畿地区的稳固金元以后北京逐步奠定了作为北方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的地位,尤其是明朝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在全国的地位空前提升。

这里要讨论一个话题,为什么宋辽之后,北京为什么会逐步成为首都?当年北魏的拓跋政权先定都大同,再移师洛阳。

辽统一北方后,其并没有迁首都入中原,而是将首都放在了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林东镇),北京当时为其五大陪都之一:南京析津府。

宋与辽的拉锯战在幽云十六州一线,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在今天北京西直门外地区大战一场,史称高粱河之战。

宋军大败,此后的宋军难以再跨过拒马河了。

说明宋辽时期北京一直是前线,辽国多年征战也元气大伤,不愿以北京为据点进一步南侵,后来就和宋签订了檀渊之盟。

但金元之后,这两个王朝都有使不完的劲,拼命南功,不仅迫使宋室南迁,而且元一度统一中国,北京的军事功能得以弱化。

除了国土统一因素外,北京能被作为都城有一个十分重要因素在于运河系统。

由于当年隋炀帝好大喜功修筑的永济渠给了北京一条生计,既然能够把北京与洛阳连在一起,北京就会有源源不断的物资进入。

正因此,元朝又开通京杭大运河,至此江南物资进入北京畅通无阻。

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北京反超黄河流域的西安、洛阳、开封成为新的大国首都。

明清时期首都的管辖范围比现在大许多。

不管是明初期的北平府,还是清的顺天府,被誉为“东环沧海之波,西枕太行之麓”。

明初的北平府辖区东到遵化,南达霸州,北到密云等地区;清朝也基本延续这个管理范围,只是后来天津升格为知府后得以脱离北京。

围绕京城建立起的环京畿城镇体系在明清时期就已形成,成为当前北京湾地区城镇体系的前身。

如明朝顺天、保定、河间、真定、顺德、广平、大名、永平八府,及直隶之延庆、保安二州等城市。

元明清时期的京畿地区基本格局是环绕首都的两大功能圈层。

北京作为国家首都的确定,客观上对周围辅助城市的布局与功能产生了显著影响,形成了两个差异化的功能圈层。

第一个圈层是距北京一二百里之间的各个县邑,大体相当于元代大都路和明、清顺天府所辖诸州县。

-西北部是军事屏障,东部、南部为粮油瓜果供给基地,东南是商业物资集散地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