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名词解释若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等学力研究生《文献学》“名词解释”部分参考资料:

(说明:本参考资料所包括的条目不尽全面,解释当也有不尽人意之处,

望各位同学以此为大致线索,进一步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为国考“文

献学”部分做好充分准备。顺祝考试顺利!)

第一部分:

《文选》五臣注:唐代开元时五位朝臣吕延济、刘良、张铣、吕向、李周翰对《文选》进行合注,进献朝廷后流行,世称“五臣注”。自南宋以来,《文选》五臣注与李善注多合刊,称为《六臣注文选》。

六经皆史:中国古代的一些学者认为,六经中《春秋》与《尚书》是史书,而《诗》、《礼》、《易》、《乐》也源自史官,具有记录历史的性质,因此也都算史书。“六经皆史”说的集大成者是清代章学诚,这一提法提升了史学的研究价值,拓宽了史学的研究对象。

疏不破注:疏不破注是训诂学的基本术语之一,指作疏者尽量依照注文的意思进行诠释,不试图去改变旧注的任何观点,这在唐代成为注释家的基本准则。疏即正义,是对“注”解释,疏解时一般不突破原注,不另作主张。

“经今、古文”:所谓的“文”,是指记载经典所使用的文字。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则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蝌蚪文”),即大篆或籀书。在汉代,奉行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的学者形成不同的教学体系、思想认识和政治立场,从而形成“今古文之争”,对中国古代学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纬书:汉代的方士和儒生依托今文经义宣扬符箓、瑞应、占验之书,有的与经义在离合之间,有的则全无关系。因相对于“经书”,故称为“纬书”。谶纬西汉末及已经流行,王莽曾召集文士对谶纬之书进行一次大的结集。汉光武帝刘秀就是靠图谶兴起,纬书及其代表的文化在东汉形成极盛的局面。

以训诂代本字:在引用古代文献资料时,常常对古奥艰涩的字句今行译释,为古文的解释、翻译提供了可贵的经验:有的是对译,有的是意译,有的是增文译释。

“四部分类法”:大部分中国典籍所采用的主流分类方式,即按照经、史、子、

集四部进行分类的方法。四部分类法在《隋书经籍志》中正式确立,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其大成。

六经注我:学者按照自己的方便,随意阐释六经,来发表自己的思想,展现自己的智慧,诠释自己的生命。“六经注我”是相对于“我注六经”而言的,其提出者陆九渊本意为:理解六经,发挥经义而不为所拘限,使六经为我所用。但后世学者矫枉过正,因此形成了率性处理文献的空疏学风。

辨伪:指对伪书及其虚假内容进行分析甄别的研究方法。古籍辨伪工作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关于古籍文献名称、作者、著作年代真伪等的考辨;②关于书籍内容(如事实、论说真伪等)的考辨。前者和古籍版本学、目录学的关系较密切,后者则与校雠学及史学中的史料考辨工作相近。辨伪的根本目的并非要从古文献中剔除伪书,而是要弄清这些文献的真实著者、书名和著作内容、年代等,使人们能准确地了解其价值和正确利用。

辑佚:对以引用的形式保存在其它存世文献中的已经失传的文献材料加以搜集整理,使已经佚失的书籍文献,得以恢复或部分恢复的行为。通过辑佚得到的文献,称为辑本或辑佚本,研究辑佚的历史、方法、原则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称为辑佚学。

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逐渐发展成熟的以考据为主要治学方式的学术流派。因为此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又因此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而有“朴学”、“考据学”之称。

二重证据法:主要指“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的文史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创立,对2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陈寅恪的概括,“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也可纳入“二重证据法”。

第二部分:

从校勘学角度解释“古籍”:校勘学所研究的校勘特指古籍的校勘。所谓古籍,

是指用汉字符号记录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即中国古代的汉字书籍文献。

刘向《别录》对“雠校”的解释:《文选》卷六《魏都赋》李善注引东汉应劭《风俗通义》曰:“刘向《别录》‘讎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仇家相对,故曰讎也。”根据这一记载,刘向是将“校”与“讎”解释为比勘统一古书不同文本的两种工作方式。

陈垣的四种校勘方法:陈垣《校勘学释例》总结了他校勘《元典章》所用的四种校勘方法:1、对校,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有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2、本校,即以本书前后互证,而抉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谬误;

3、他校,就是搜集、掌握他书中与本书文辞有关的资料,进行考证。

4、理校,即用理论知识作为依据对文字校勘方面的问题进行判断分析。这四种校勘方法也是对古人校勘方法的总结归纳,是学术界普遍公认的正规校勘方法。

校勘的内证和外证:校勘取证的范围,可分为所校古籍之内和所校古籍之外两大类,得自前者的称为内证,或称本证,主要来自对校和本校;得自后者的为外证,或称旁证,理校、他校所得即属此类。在校勘考证中,内证处于主要地位,起决定作用;外证处于次要地位,从属于内证。

异文:指在版本对校中发现的不同文字。异文的实质是原稿文字和各种错误文字,问题有形可见,其现象多种多样,在校勘学中,通常概括为误字、脱文、衍文、倒文四种类型。

疑误:指对校各本不存在文字差异,表面上没有错误痕迹,但实际上可能存在的讹错。疑误的实质是校书者根据有关知识发现疑难,认为存在错误,但无法找到版本依据,因无迹可寻,这类问题有时较难发现。

误乙:在校勘学中,“乙”通常指原文字句的先后次序被颠倒的现象。“误乙”包括不明文义误乙、不明训诂误乙、不明修辞误乙、据误本而乙、据他书误乙等。抄脱:抄写刻板时的无意脱漏,常见的有重文抄脱、义似抄脱、烦复抄脱、窜行抄脱等。

底本:指在校勘工作中用作文字基础的版本。记录异文或改正误字,都是在底本文字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便于工作,也方便读者,多用错误较少的足本,通常选用某一版本系统的祖本,也可以是古本或后人的精校本。

参校本:指用来和底本对校的版本,可分为主要校本和参考校本。主要校本要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