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密度 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相关技术指标测试方法(试行)

合集下载

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相关技术指标测试方法(试行)

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相关技术指标测试方法(试行)

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相关技术指标测试方法(试行)1、动力电池能量密度(PED)测试方法1.1测试对象测试对象为电池系统或电池子系统,且应和GB/T 31467.3-2015的测试对象保持一致。

1.2测试步骤室温(25℃±2℃)环境下,按照如下步骤测试:1)按照企业规定的且不小于I 3(A)的电流放电至企业规定的放电终止条件,静置不小于30min;2)按照企业规定的充电方式充电至企业规定的充电截止条件(充电时间不大于8h),静置不小于30min;3)重复步骤1),计量放电能量E(以Wh计);4)重复步骤2)~3)2次,取3次放电能量E的平均值E average 。

5)用衡器测量测试对象的质量M(以kg计,称重时至少包括GB/T 31467.3-2015附录A.1规定的组成部分);6)计算测试对象放电能量密度PED(以Wh/kg计),计算公式如下:/average PED E M2、动力电池(含超级电容器)最大充电倍率(CR)测试方法2.1测试对象测试对象为电池系统或电池子系统,且应和GB/T 31467.3-2015的测试对象保持一致。

2.2测试步骤室温(25℃±2℃)环境下,按照如下步骤测试:1)按照企业规定的且不小于I 3(A)的电流放电至企业规定的放电终止条件,静置不小于30min;2)按照企业规定的充电方式充电至企业规定的充电截止条件(充电时间不大于8h),静置不小于30min;3)重复步骤1),计量放电容量Q 0(以Ah计);4)按照企业规定的最快充电方式(该充电方式应不高于GB/T 31484-2015的6.1.1.3使用的充电方式)充电至80%SOC(SOC值为电池管理系统上报数值),静置30min,计量充电时间t(以s计);5)按照步骤1)相同的电流放电至20%SOC(SOC值为电池管理系统上报数值),静置30min,计量放电容量Q 1(以Ah 计),如果Q 1低于0.55Q 0,则终止试验;6)重复步骤4)~5)10次,如果测试过程中测试对象温度超过企业规定的最高工作温度,则终止试验;7)取步骤6)10次充电时间t的平均值t average ,并计算测试对象最大充电倍率CR(以C计),计算公式如下:2160/averageCR t 3、燃料电池系统(发动机)额定输出功率测试方法按照GB/T24554-2009第7.4条规定的方法测量燃料电池系统(发动机)额定输出功率。

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性能试验方法

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性能试验方法

动力电池热治理系统性能试验方法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动力电池热治理系统性能的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乘用车用动力电池热治理系统,商用车用动力电池热治理系统可以参考. 2标准性引用文件以下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但凡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但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2900.41-2021 电工术语原电池和蓄电池GB/T 19596-2021 电动汽车术语〔ISO 8713:2002,NEQ〕GB/T 31467.2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2局部:高能量应用测试规程QC/T 468-2021汽车散热器GB/T 18386-2021电动汽车能量消耗率和续驶里程试验方法GB 18352.6-2021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制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3术语和定义GB/T 2900.41-2021、GB/T 19596-2021中界定的以及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动力电池热治理系统battery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具备动力电池冷却、加热、保温和均温等功能,保证动力电池在不同环境下正常工作的系统.同时,该系统可以在动力电池发生热失控时提供报警信号,具备平安防护功能.通常,动力电池热治理系统包括主动式热治理系统和被动式热管理系统两种.3.2被动式热治理系统passiv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s基于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等热量传输原理,只依靠冷却或加热流体由于温度因素缓慢流动自然完成热量输入输出交换的热治理系统.该类系统通常适用于单体产热量小于5W 的电池.3.3主动式热治理系统activ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s基于热传导、热辐射、热对流等热量传输原理,使用耗能部件消耗能量完成热量输入输出交换的系统.主动式热治理系统包括主动空气冷却加热系统和主动液体冷却加热系统两种,根据需要采用流体串行流动和并行流动两种方式实现热交换.3.4主动式空气冷却加热系统Active Air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s又称风冷系统,利用空气作为热量交换载体限制分配动力电池系统内部温度的系统. 该系统通常使用风扇和管道完成空气在电池系统内的流动,分为直接接触式和间接接触式两种.空气可以从电池系统外部进入并排出电池系统外,也可以在电池系统内部循环实现电池冷却或加热功能;假设空气仅在电池内部循环,那么电池系统内部通常需要有空气冷却装置〔通常为空调蒸发器〕、空气加热装置和空气循环风扇.该类系统通常适用于单体产热量小于10W的电池.3.5主动式液体冷却加热系统Active Liquid Cooling and Heating Systems又称液冷系统,利用冷却液作为热量交换载体限制分配动力电池系统内部温度的系统.该系统通常使用水泵和管道完成冷却液在电池系统内的流动,分为直接接触式和间接接触式两种.冷却液可以通过低温散热器冷却加热,也可以通过整车冷却系统内的冷却器冷却和加热器加热.该类系统通常适用于单体产热量小于20川的电池.3.6制冷剂式冷却系统Refrigerant Cooling Systems又称气液相变冷却系统,利用制冷剂作为热量交换载体限制分配动力电池系统内部温度的间接接触式系统,也可称为冷媒直冷系统.该系统通常与整车空调系统集成.该类系统通常适用于单体产热量小于35川的电池.3.7相变材料系统Phase Change Materials Systems又称固体相变蓄热系统,利用相变材料〔通常为石蜡基或无机盐基材料〕在某个温度下或温度区间吸热发生相变的特性,实现电池冷却和保温功能的被动式相变系统.3.8阻燃隔热系统flame retardant thermal insulation system利用特殊材料〔通常为泡沫聚合物〕实现单体电池间、模组间、电池包壳体内或其他部位隔热保温和阻隔热失控扩散作用的系统,此系统内各个部件阻燃性能一般可以达至卜0 级别〔GB/T 2408—2021〕,导热系数W0.06W/m.K 〔GB/T 10294-2021〕且环保无卤〔IEC 61249-2-21〕.3.9电池最高温度battery maximum temperature动力电池的电池治理系统上报的单体最高温度.3.10电池最低温度battery minimum temperature动力电池的电池治理系统上报的单体最低温度.3.11电池平均温度battery average temperature动力电池的电池治理系统上报的单体平均温度.3.12电池温升battery temperature rise动力电池系统在某个测试工况结束时电池最高温度与测试开始时电池最低温度的差值.3.13电池温差battery temperature difference动力电池的电池治理系统某一时刻上报的电池最高温度与电池最低温度差值.3.14流阻pressure drop or flow resistance流体流过液冷板〔液冷系统〕或电池系统进出口〔风冷系统〕,从流体的入口到流体的出口静压力差.4符号和缩略语以下符号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RT:室温〔25±2〕℃.C3 :3小时率额定容量〔Ah〕.I3:3小时率放电电流〔A〕,其数值等于1/3C3〔A〕.5试验条件5.1一般条件5.1.1除另有规定外,试验应在温度为25℃±5℃,相对湿度为25%~90%,大气压力86kPa ~106kPa的环境中进行.5.1.2测试样品交付时需要包括必要的操作文件,以及和测试设备相连所需的接口部件, 如连接器、冷却系统等,制造商需要提供动力电池系统的工作限制,以保证整个测试过程的平安.5.1.3当测试的目标环境温度改变时,在进行测试前测试样品需要完成环境适应的过程:在低温下静置不少于24h;在高温下静置不小于16h;或单体电池温度与目标环境温度差值不超过2℃.测试样品如果包含蓄电池限制单元,那么环境适应过程需要将其关闭.5.1.4电池系统的额定容量对于测试过程具有重要影响.如果电池系统实际可用容量与额定容量之差的绝对值超过额定容量的5%那么在测试报告中要明确说明,并用实际可用容量代替额定容量用于充放电电流及SOC计算的依据.5.1.5调整SOC至试验目标值n%的方法:按制造商提供的充电方式将电池系统充满电,静置1h,以1I3恒流放电〔100-n〕 /100*3h,或者采用制造商提供的方法调整SOC.每次SOC调整后,在新的测试开始前试验对象应静置30 min.5.2测量仪器、仪表准确度测量仪器、仪表准确度应满足以下要求:a〕电压测量装置:不低于0.5级;b〕电流测量装置:不低于0.5级;c〕温度测量装置:土0.5℃;d〕时间测量装置:土0.1%;e〕流量测量装置:不低于0.5级;f〕压力测量装置:不低于0.5级;g〕尺寸测量装置:±0.1%;h〕质量测量装置:土0.1%.5.3测量过程误差限制值〔实际值〕和目标值之间的误差要求如下:a〕电压:土 1%;b〕电流:±1%;c〕温度:±1℃;d〕流量:±0.2L/min;e〕压力:±0.1%FS.5.4测试工质说明测试工质要求如下:a〕冷却液:50%纯乙二醇,50%纯水〔体积比〕,除非特殊说明,否那么默认按此执行;b〕空气:干球温度25℃±1℃, 50%RH±10%湿空气.5.5数据记录和记录间隔除非在某些具体测试工程中另有说明,否那么测试数据的记录间隔应小于等于100s,如时间、温度、电流、电压和流量等.6试验方法6.1试验准备正式开始测试前,电池系统的电子部件或BCU应处于正常工作状态.6.2预处理正式测试开始前,电池系统需要先进行预处理循环,以保证测试时试验对象的性能处于激活和稳定的状态,步骤如下:a)以不小于1I3(A)电流或根据制造商推荐的充电方法充电至制造商规定的充电截止条6.33b)静置30 min或制造商规定的时间;c)以制造商规定的且不小于1I3(A)电流放电至制造商规定的放电截止条件;d)静置30 min或制造商规定的时间;e)重复步骤a)~d)5次.如果电池系统连续两次的放电容量变化不高于额定容量的3%,那么认为电池系统完成了预处理,预处理循环可以中止.除某些具体测试工程中另有说明,否那么假设预处理循环并满充后和一个新的测试工程之间时间间隔大于24h,那么需要重新进行一次标准充电:使用不小于H3(A)电流充电至制造商规定的充电截止条件或根据制造商推荐的充电方法充电,静置30分钟或制造商规定的时间. 6.3根本功能测试1.1.1液冷系统阻力测试1.1.1.1对于液冷系统,可直接测试其进、出口压力差.1.1.1.2连接水冷机与电池液冷系统进、出口,且进、出口需要预先安装精密压力传感器(或其他精密压力测量装置).调节水冷机出水口温度为25℃或制造商推荐值,流量分别为8L/min、10L/min、12L/min或制造商推荐值,待温度(变化不超过1℃/min)、流速(变化不超过0.1L/min)稳定.1.1.1.3记录电池液冷系统进、出口压力并计算流阻(Pa-s/mO.1.1.2液冷系统密封性能测试1.1.2.1对于液冷系统,试验前后需要检查其气密性.1.1.2.2通过气密检测装置,从液冷系统的进水口通以400kPa的压缩空气,保压时间120s,测试时间60s,排气时间5s,按式(1)换算为渗漏量.F = 0.0006* V* (㈣(1)△T式中:F-渗漏量,cm3/min;V一散热器和测量回路总容积,cm3;年一压力损失,Pa/s.△T1.1.3气液相变冷却系统阻力测试1.1.3.1对于气液相变冷却系统,可直接测试蒸发器的流阻;1.1.3.2选择以下两种方式中的一种进行试验:a〕用R134a制冷剂或者客户指定的制冷剂〔气态,0℃〕以16g/s〔57.6kg/h或1.13L/s〕的流量流过蒸发器;b〕或采用枯燥空气〔25℃,103kPa〕,以3.89L/s或16.8kg/h的流量流过蒸发器;1.1.3.3用精密压力传感器〔或其他精密压力测量装置〕测量蒸发器进出口的压力,压力差值即为蒸发器在规定工况下的流阻〔Pa-s/mO.1.1.4固体相变蓄热系统储热水平测试1.1.4.1对于固体相变蓄热系统在室温下将电池系统调节至SOC=100%,并静置到电池最高温度与设定目标温度差值在±1℃之间.1.1.4.2电池系统以1I3电流从SOC=100%放电至SOC=0%,再根据制造商提供的电池系统快充策略,将电池系统充电至SOC=100%,停止试验.1.1.4.3记录过程中电池系统最高温度.6.4冷却性能测试6.4.1高温快充-电池系统层级6.4.1.1在室温下,将电池系统调节至SOC=0%.6.4.1.2将电池系统置于40℃环境下环境适应,静置至电池单体温度与设定目标温度差值在±1℃之间,并连接冷却辅助装置〔如水冷机等〕.6.4.1.3在40℃环境下,电池系统以制造商推荐的快充策略进行充电,同时主动开启热管理系统的冷却功能〔如是液冷系统,调节水冷机出水口温度25℃或制造商推荐值、流量12L/min或制造商推荐值〕,直到充电至SOC=100%或制造商推荐截止条件.6.4.1.4静置30 min或制造商规定的时间,电池系统以1I3〔A〕电流放电至单体到达最低截止电压.6.4.1.5记录过程中电池系统电流、电压、容量、能量、电池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温差和温升.6.4.2高温工况放电-电池系统层级6.4.2.1在室温下,将电池系统调节至SOC=100%.6.4.2.2将电池系统置于40℃环境下环境适应,静置至电池单体温度与设定目标温度差值在±1℃之间,并连接冷却辅助装置〔如水冷机等〕.6.4.2.3在40℃环境下,电池系统根据工况要求〔由制造商提供具体试验工况参数,包括30min 最高车速工况、120 km/h高速工况、爬坡工况或制造商推荐工况等〕放电至制造商推荐SOC值,同时主动开启热治理系统的冷却功能〔如是液冷系统,调节水冷机出水口温度25℃或制造商推荐值、流量12L/min或制造商推荐值〕.6.4.2.4记录过程中电池系统电流、电压、容量、能量、电池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温差和温升.6.4.3常温冷却-整车层级6.4.3.1参照GB/T 18386-2021 4.4.5续驶里程试验的试验方法及车辆道路负荷的设定,试验平台规格与设定参照GB 18352.6-2021附件CD进行续驶里程试验.6.4.3.2试验工况采用如下的复合工况形式,全程开启热治理系统的冷却功能.6.4.3.3记录过程中电池系统电流、电压、容量、能量、电池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温差和温升.6.5加热性能测试6.5.1低温加热放电-电池系统层级6.5.1.1在室温下,将电池系统调节至SOC=100%,并静置至电池温度25℃ ;将电池系统置于-20C.环境下进行环境适应,静置至电池单体温度与设定目标温度差值在±1℃之间.6.5.1.2在-20℃环境下,主动开启热管系统的加热功能〔包括电池系统内置加热装置或外部加热装置〕,加热到电池最低温度到达热治理策略允许的最低放电温度.6.5.1.3静置30 min或制造商规定的时间,电池系统以1I3〔A〕电流从SOC=100%放电至SOC=0%.6.5.1.4记录电池系统从开启加热时至电池最低温度升至热治理策略允许的最低放电温度所用的时间、电池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温差、放电容量.6.5.2低温加热充电-电池系统层级6.5.2.1在室温下,将电池系统调节至SOC=0%,并静置至电池温度25℃ ;将电池系统置于- 20℃环境下进行环境适应,静置至电池单体温度与设定目标温度差值在±1℃之间.6.5.2.2在-20℃温度下,根据制造商提供的低温加热充电策略进行充电,并根据制造商的限制策略主动开启热管系统的加热功能〔包括电池系统内置加热装置或外部加热装置〕,充电至 SOC=100%.6.5.2.3静置30 min或制造商规定的时间,电池系统以1I3〔A〕电流从SOC=100%放电至SOC=0%.6.5.2.4记录电池系统从开启加热时至关闭加热时所用的时间、电池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温差、容量、能量.6.6保温性能测试-电池系统层级6.6.1在室温下,将电池系统调节至SOC=100%并静置至电池单体温度与设定目标温度差值在±1℃之间,电池初始温度为25℃.6.6.2将电池系统置于-30C.或制造商推荐温度环境下进行环境适应,静置至电池单体温度与设定目标温度差值在±2℃之间,整个过程中不启动加热功能.6.6.3记录电池系统从25℃下降到-30C.的过程的时间、电池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温差.6.7均温性能测试-电池系统层级6.7.1在室温下,将电池系统调节至SOC=50%,静置至电池单体温度与设定目标温度差值在士2℃之间.6.7.2将电池系统与热治理辅助装置连接,选择以下两种工况中一种进行试验,并同时开启热治理系统的冷却功能〔如是液冷系统,调节水冷机出水口温度19±1℃、流量12L/min或制造商推荐流量值〕:a〕标准2c充电至SOC=70%,1.5C放电至SOC=30%,进行充放电循环10次;b〕1,永冲充放电,脉冲时间60s,充放电间隔为20s,进行充放电循环10次.6.7.3记录过程中电池系统的电池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温差、温升、容量、能量.附录人 (资料性附录) 中国轻型汽车行驶工况A.1范围中国轻型汽车行驶工况包括:中国乘用车行驶工况和中国轻型商用车行驶工况. A.2工况构成A.2.1中国乘用车行驶工况中国乘用车行驶工况(CLTCP )包括低速(1部)、中速(2部)和高速(3部)3个速度 区间,工况时长共计1800秒,工况曲线如下图,工况曲线统计特征如表所示.图A.1 CLTC-P 工况曲线 表 A.1 CLTC-P 工况曲线统计特征特征 总体 1部 2部 3部 运行时间(s) 1800 674 693 433 里程(km) 14.48 2.45 5.91 6.12 最大速度(km/h) 114.00 48.10 71.20 114.00 最大加速度(m/s 2) 1.47 1.47 1.44 1.06 最大减速度(m/s 2) -1.47 -1.42 -1.47 -1.46 平均速度(km/h) 28.96 13.09 30.68 50.90 运行平均速度(km/h) 37.18 20.20 38.24 53.89 加速段平均加速度(m/s 2) 0.45 0.42 0.46 0.46 减速段平均减速度(m/s 2) -0.49 -0.45 -0.50 -0.54 相对正加速度(m/s 2) 0.17 0.14 0.16 0.18 加速比例(%) 28.78 22.55 30.45 35.80 减速比例(%) 26.44 21.51 28.43 30.95 匀速比例(%)22.67 20.77 21.36 27.71 怠速比例(%)22.1135.1619.775.54A.2.2中国轻型商用车行驶工况60 140 120 100 80 40 20600 1600 200 400 800 1000 1200 1400 1800时间(S )中国轻型商用车行驶工况〔CLTCC 〕包括低速〔1部〕、中速〔2部〕和高速〔3部〕3个 速度区间,工况时长共计1800秒,工况曲线如下图,工况曲线统计特征如表所.图A.2 CLTC-C 工况曲线 表 A.2 CLTC-C 工况曲线统计特征特征 总体 1部 2部 3部 运行时间〔s 〕 1800 735 615 450 里程〔km 〕 16.43 2.68 5.73 8.01 最大速度〔km/h 〕 92.00 45.80 65.00 92.00 最大加速度〔km/h 〕 1.18 1.18 1.15 0.86 最大减速度〔km/h 〕 -1.39 -1.22 -1.39 -1.10 平均速度〔km/h 〕 32.85 13.15 33.52 64.12 运行平均速度〔km/h 〕 41.23 19.56 40.74 66.48 加速段平均加速度〔m/s 2〕 0.47 0.49 0.49 0.41 减速段平均减速度〔m/s 2〕 -0.48 -0.45 -0.52 -0.44 相对正力口速度〔m/s 2〕0.11 0.15 0.14 0.08 加速比例〔%〕 23.33 22.18 27.32 19.78 减速比例〔%〕 23.67 23.67 26.67 19.56 匀速比例〔%〕 32.67 21.36 28.29 57.11 怠速比例〔%〕20.3332.7917.723.56140 4 ®:-1部〔735 s 〕। 一 2部〔615 s 〕. i 3部〔450 s 〕 ।度速。

能量密度 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相关技术指标测试方法(试行)

能量密度 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相关技术指标测试方法(试行)
CR 2160 / taverage
3、燃料电池系统(发动机)额定输出功率测试方法 按照GB/T 24554-2009 第7.4条规定的方法测量燃料电池系统(发动机)额 定输出功率。在测试过程中测试对象额定输出功率波动应在标称值的±5%范围以 内。
4按照企业规定的最快充电方式该充电方式应不高于gbt314842015的6113使用的充电方式充电至80socsoc值为电池管理系统上报数值静置30min计量充电时间t以s计
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相关技术指标测试方法(试行)
1、 动力电池能量密度(PED)测试方法 1.1测试对象 测试对象为电池系统或电池子系统,且应和GB/T 31467.3-2015的测试对象 保持一致。 1.2 测试步骤 室温(25℃±2℃)环境下,按照如下步骤测试: 1)按照企业规定的且不小于I3(A)的电流放电至企业规定的放电终止条件, 静置不小于30min; 2)按照企业规定的充电方式充电至企业规定的充电截止条件(充电时间不 大于8h),静置不小于30min; 3)重复步骤1),计量放电能量E(以Wh计); 4)重复步骤2)~3)2次,取3次放电能量E的平均值Eaverage。 5) 用衡器测量测试对象的质量M (以kg计, 称重时至少包括GB/T 31467.3-2015 附录A.1规定的组成部分); 6)计算测试对象放电能量密度PED(以Wh/kg计),计算公式如下:
PED (含超级电容器)最大充电倍率(CR)测试方法 2.1测试对象 测试对象为电池系统或电池子系统,且应和GB/T 31467.3-2015的测试对象 保持一致。
2.2 测试步骤 室温(25℃±2℃)环境下,按照如下步骤测试: 1)按照企业规定的且不小于I3(A)的电流放电至企业规定的放电终止条件, 静置不小于30min; 2)按照企业规定的充电方式充电至企业规定的充电截止条件(充电时间不 大于8h),静置不小于30min; 3)重复步骤1),计量放电容量Q0(以Ah计); 4)按照企业规定的最快充电方式(该充电方式应不高于GB/T 31484-2015的 6.1.1.3使用的充电方式)充电至80%SOC(SOC值为电池管理系统上报数值),静 置30min,计量充电时间t(以s计); 5) 按照步骤1) 相同的电流放电至20%SOC (SOC值为电池管理系统上报数值) , 静置30min,计量放电容量Q1(以Ah计),如果Q1低于0.55 Q0,则终止试验; 6)重复步骤4)~5)10次,如果测试过程中测试对象温度超过企业规定的 最高工作温度,则终止试验; 7)取步骤6)10次充电时间t的平均值taverage,并计算测试对象最大充电倍率 CR(以C计),计算公式如下:

燃料电池电堆测试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燃料电池电堆测试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

燃料电池电堆测试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燃料电池电堆是一种利用化学、物理等能量转换原理,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新型能源设备。

为确保燃料电池电堆的正常运行和保障生命安全,需要遵守以下测试安全操作及保养规程:1. 测试前准备1.1. 装备检查在进行任何测试操作之前,确保所有测试设备符合规范、工作正常。

检查测试设备包括:•燃料电池电堆确保电堆无损坏,上下封闭正常。

电池连接正确且稳定。

•电量计确认电池的电量计已经安装,并工作正常。

•电压表检查电池与测试仪之间的连接,确认电压表正常工作。

•温度计测试过程中需要检查电池内部的温度,因此,需要检查温度计并确认其可正常录制温度数据。

•气体分析仪在测试燃料电池时,需要分析电池排出的气体成分。

因此,需要检查气体分析仪并确认其可正常工作。

1.2. 安全问题测试前相关人员需要了解并遵守以下安全规范,确保测试时能够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立即停止测试在测试过程中,如果发现任何不正常的情况,应立即停止测试并通知所有相关人员。

•安全距离在测试过程中,相关人员需要离电池一定距离,以确保在电池运行时不会受伤。

•防护措施运行电池时,使用密封容器将氢气和氧气隔离,防止气体泄漏。

2. 测试安全操作2.1. 电压测试•操作步骤将电池接入测试仪,并将测试仪置于电压检测模式。

将电量计连接至测试仪,以测量电池的电量。

在连通管道和阀门的同时,打开电池装置的开关。

观察并记录测试点的电压情况。

•安全提示在测试过程中,必须使用绝缘手套和绝缘鞋,以确保安全。

避免靠近电池时发生电击事故。

2.2. 温度测试•操作步骤将电池接入测试仪,并将测试仪置于温度检测模式,设定测试温度阈值。

在连通管道和阀门的同时,打开电池装置的开关。

观察并记录测试点的温度情况。

•安全提示在测试过程中,必须佩戴合适的手套和安全鞋,以确保安全。

避免靠近电池时发生电击事故。

2.3. 气体测试•操作步骤将气体分析仪连接至测试仪,并将测试仪置于气体检测模式。

多工况下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效率台架试验方法

多工况下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效率台架试验方法

多工况下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效率台架试验方法1. 引言1.1 概述燃料电池汽车作为一种新型的清洁能源汽车,具有零排放、高能量密度和快速加注等优点,因此备受关注。

然而,要充分发挥燃料电池汽车的潜力,需要对其动力系统效率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

尤其是在多工况下,了解不同工况下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效率特性对于提高其整体性能至关重要。

为了准确可靠地评估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在多工况下的效率,需要开发相应的试验方法。

本文旨在介绍一种多工况下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效率台架试验方法,以帮助实现该目标。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多工况下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效率台架试验方法、数据采集与分析、结果与讨论以及结论。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阐述本文的概述、文章结构并明确目的;接着,在第二部分中详细介绍多工况测试方法、台架设计与搭建以及实验参数设定与控制策略;第三部分将介绍传感器及数据采集系统,以及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展示效率测试结果,并进行不同工况下的效率对比分析,同时探究影响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效率的因素;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主要发现和贡献点,并讨论实验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一种多工况下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效率台架试验方法。

该方法将有助于准确评估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效率特性,并为进一步提高其整体性能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的优化空间,并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家、工程师甚至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2. 多工况下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效率台架试验方法:2.1 多工况测试方法介绍:在研究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效率时,多工况测试是必不可少的。

多工况测试反映了实际驾驶条件中动力系统的运行状态,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其性能和效率。

典型的多工况包括城市循环、高速巡航以及加速等几种模式。

2.2 台架设计与搭建:为了进行多工况下燃料电池汽车动力系统效率的台架试验,需要设计和搭建一个符合要求的台架。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固态动力蓄电池性能试验方法及技术要求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固态动力蓄电池性能试验方法及技术要求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固态动力蓄电池性能试验方法及技术要求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固态动力蓄电池的性能试验方法和技术要求是确保电池的质量和可靠性、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稳定性的重要措施。

下面将从材料选择、试验前准备、试验过程和试验后分析等方面详细介绍这些方法和要求。

首先,材料选择方面,应优先选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锂离子固态电池材料。

常用的固态电解质材料有硫化锂、氮化锂、磷化钠等。

在电极材料方面,可以选择钛酸锂、硫化锂等进行掺杂改性以提高电池性能。

其次,试验前准备阶段需要对锂离子固态动力蓄电池进行充放电性能测试。

包括充电倍率、循环稳定性、容量保持率等测试。

此外,还需对电池进行外形尺寸、重量和固态电解质的厚度、孔隙率和孔径等物理参数进行测量。

试验过程中,应进行标准试验条件下的性能测试。

包括电池的循环性能测试、倍率性能测试、容量保持率测试等。

循环性能测试是通过对电池进行多次充放电循环,观察电池容量的衰减情况来评估电池的寿命。

倍率性能测试是对电池在不同倍率下进行充放电,观察电池的性能稳定性和能量输出情况。

容量保持率测试则是通过对电池进行长时间放置,观察电池容量的保持情况。

试验后需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以确定电池的性能是否符合要求。

评估指标包括电池容量衰减率、循环寿命、倍率性能稳定性以及容量保持率等。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对电池的性能进行定量评估,为电池的生产和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总结来说,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固态动力蓄电池的性能试验方法和技术要求旨在保证电池的质量和可靠性,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稳定性。

通过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充放电性能测试、标准试验条件下的性能测试以及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和评估,可以确保电池的性能符合要求,为电动汽车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有力保障。

_能量密度充电倍率测试方法_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相关技术指标测试方法_试行_

_能量密度充电倍率测试方法_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相关技术指标测试方法_试行_

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相关技术指标测试方法(试行)1、 动力电池能量密度(PED)测试方法1.1测试对象测试对象为电池系统或电池子系统,且应和GB/T 31467.3-2015的测试对象保持一致。

1.2 测试步骤室温(25℃±2℃)环境下,按照如下步骤测试:1)按照企业规定的且不小于I 3(A)的电流放电至企业规定的放电终止条件,静置不小于30min;2)按照企业规定的充电方式充电至企业规定的充电截止条件(充电时间不大于8h),静置不小于30min;3)重复步骤1),计量放电能量E(以Wh计);4)重复步骤2)~3)2次,取3次放电能量E的平均值E average 。

5)用衡器测量测试对象的质量M(以kg计,称重时至少包括GB/T 31467.3-2015 附录A.1规定的组成部分);6)计算测试对象放电能量密度PED(以Wh/kg计),计算公式如下:/average PED E M2、动力电池(含超级电容器)最大充电倍率(CR)测试方法2.1测试对象测试对象为电池系统或电池子系统,且应和GB/T 31467.3-2015的测试对象保持一致。

2.2 测试步骤室温(25℃±2℃)环境下,按照如下步骤测试:1)按照企业规定的且不小于I 3(A)的电流放电至企业规定的放电终止条件,静置不小于30min;2)按照企业规定的充电方式充电至企业规定的充电截止条件(充电时间不大于8h),静置不小于30min;3)重复步骤1),计量放电容量Q 0(以Ah计);4)按照企业规定的最快充电方式(该充电方式应不高于GB/T 31484-2015的6.1.1.3使用的充电方式)充电至80%SOC (SOC值为电池管理系统上报数值),静置30min,计量充电时间t(以s计);5)按照步骤1)相同的电流放电至20%SOC(SOC值为电池管理系统上报数值),静置30min,计量放电容量Q 1(以Ah计),如果Q 1低于0.55 Q 0,则终止试验;6)重复步骤4)~5)10次,如果测试过程中测试对象温度超过企业规定的最高工作温度,则终止试验;7)取步骤6)10次充电时间t的平均值t average ,并计算测试对象最大充电倍率CR(以C计),计算公式如下:2160/average CR t3、燃料电池系统(发动机)额定输出功率测试方法按照GB/T 24554-2009 第7.4条规定的方法测量燃料电池系统(发动机)额定输出功率。

动力电池系统评价测试方法

动力电池系统评价测试方法

动力电池系统评价测试标准〔动力电池系统评价测试标准〕工程编号:工程名称:文档版本:版本履历目录1适用范围42依据国家标准43电性能测试标准43.1测试工程列表43.2测试方法及流程53.2.1室温倍率放电容量53.2.2室温倍率充电容量.63.2.3上下温放电容量.73.2.4不同温度放电DCR83.2.540%SOC 存储性能〔常温、45℃〕93.2.6100%SOC 存储性能〔常温、45℃〕10 4循环寿命测试标准124.1标准循环寿命124.1.1测试目的124.1.2测试流程124.1.3数据记录及分析134.2模拟工况循环寿命134.2.1测试目的134.2.2测试流程134.2.3数据记录及分析135平安性测试标准141适用范E本标准适用于江苏利维能电池系统研发阶段对动力电池系统的评价测试.2依据国家标准本方法主要参考以下国家标准,但是性能指标高于国家标准.GB31484--2021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GB31485--2021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平安要求及试验方法?GB31486--2021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31467.2--2021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二局部:高能量应用测试规程〕?GB31467.3--2021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三局部: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3电性能测试标准3.1测试工程列表3.2测试方法及流程3.2.1室温倍率放电容量3.2.1.1测试目的测定动力电池系统在标准测试条件下以不同大小电流放电所得到的有效容量,用以模拟EV在不同速度下行驶,电池的工作效率.3.2.1.2测试流程1〕以0.3C电流放电至单体到达2.75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2〕静置30 min;3〕以0.3C电流恒流充电至单体到达4.2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充电终止电压,然后转恒压充电至充电电流降至0.05C时停止充电;4〕静置30min;5〕以0.3C电流放电至单体到达2.75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并记为C1;6〕重复步骤2〕〜5〕,并依次改变步骤5〕的放电电流为0.5C、1C,完成倍率放电容量测试;7〕重复步骤2〕〜6〕共三次,并且每次之间需要静置不小于4 小时以到达温度平衡.3.2.1.3数据记录及分析1〕充放电采样时间:1 sec;3〕曲线a〕绘制总电压、放电容量曲线,比照不同倍率容量差异;b〕绘制单体电压、放电容量曲线,比照单体放电电压一致性;c〕绘制时间、温度曲线,比照不同倍率温升差异;3.2.2室温倍率充电容量3.2.2.1测试目的测定动力电池系统在标准测试条件下以不同大小电流充电所得到的有效容量,用以模拟EV在不同充电方式下的充电效率.3.2.2.2测试流程1〕以0.5C电流放电至单体到达2.75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2〕静置30 min;3〕以0.3C电流恒流充电至单体到达4.2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充电终止电压,然后转恒压充电至充电电流降至0.05C时停止充电, 计算充电容量并记为C初始;4〕静置30min;5〕重复步骤1〕〜4〕,并依次改变步骤3〕的充电电流为0.5C、1C,完成倍率充电容量测试;6〕重复步骤1〕〜5〕共三次,并且每次之间需要静置不小于4小时以达到温度平衡.3.2.2.3数据记录及分析1〕充放电采样时间:1 sec;3〕曲线a〕绘制总电压、充电容量曲线,比照不同倍率容量差异;b〕绘制单体电压、充电容量曲线,比照单体充电电压一致性;c〕绘制时间、温度曲线,比照不同倍率温升差异;3.2.3上下温放电容量3.2.3.1测试目的测定动力电池系统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有效放电容量,以满足电池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使用要求;3.2.3.2测试流程1〕室温下,以0.3C电流放电至单体到达2.75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2〕静置30 min;3〕以0.5C电流恒流充电至单体到达4.2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充电终止电压,然后转恒压充电至充电电流降至0.05C时停止充电;4〕静置30 min;5〕以0.3C电流放电至单体到达2.75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并记为C初始;6〕静置30 min;7〕以0.5C电流恒流充电至单体到达4.2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充电终止电压,然后转恒压充电至充电电流降至0.05C时停止充电;8〕将动力电池系统放置在-20℃温度箱内静置24h;9〕在-20℃温度下,以0.3C电流进行放电至单体到达2.75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并记为C-20;10〕静置30min;11〕将动力电池系统取出温度箱并放置于室温下静置24h;12〕重复步骤6〕〜10〕,依次在温度-10℃、0℃、5℃、10℃、40℃、55℃ 下进行测试,同样计算各温度下的放电容量,依次记为C-10、C0、C5、C10、C40、C55;3.2.3.3数据记录及分析1〕充放电采样时间:1 sec;2〕数据记录a〕绘制总电压、容量曲线,比照不同温度容量差异;b〕绘制单体电压、容量曲线,比照不同温度单体电压一致性;c〕绘制时间、温度曲线,比照不同倍率温升差异;3.2.4不同温度放电DCR3.2.4.1测试目的测定动力电池系统在瞬间大电流放电的情况下,直流阻抗的性能.3.2.4.2测试流程1〕室温下,以0.5C电流放电至单体到达2.75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2〕静置30 min;3〕以0.5C电流恒流充电至单体到达4.2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充电终止电压,然后转恒压充电至充电电流降至0.05C时停止充电;4〕静置30 min;5〕以0.2C电流I1放电10sec,然后以1C电流I2放电10sec;6〕取0.2C放电最后一秒的电压数据,记为V1和1C放电第二秒的电压数据,记为V2,然后计算DCR值〔DCR=〔V1-V2〕/〔I2-I1〕〕;7〕静置3 min;8〕以0.2C电流放电30 min至90%SOC,然后根据步骤4〕〜7〕,每隔10%SOC,依次完成至10%SOC的DCR测试;9〕重复步骤2〕〜8〕,依次在温度-10℃、0℃、5℃、10℃、40℃、55℃ 下进行测试,计算各温度下的放电DCR值.3.2.4.3数据记录及分析1〕充放电采样时间:10 ms;3〕曲线a〕绘制温度、DCR值、SOC曲线,比照不同SOC&温度下DCR值差异;3.2.540%SOC存储性能〔常温、45℃〕3.2.5.1测试目的测定40%电量状态的动力电池系统在常温或者高温环境下,在经过一段时间无任何充放电使用的存放后,重新进行充放电时,容量的恢复和保持水平;3.2.5.2测试流程1〕室温下,以0.5C电流放电至单体到达2.75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2〕静置30 min;3〕以0.5C电流恒流充电至单体到达4.2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充电终止电压,然后转恒压充电至充电电流降至0.05C时停止充电;4〕静置30 min;5〕以0.5C电流放电至单体到达2.75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并记为C初始;6〕静置30 min;7〕以0.5C电流恒流充电至40%SOC容量后进行存储30天,计算充电容量并记为C存储;8〕存储结束后,以0.5C电流放电至单体到达2.75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并记为C保持;9〕静置30 min;10〕以0.5C电流恒流充电至单体到达4.2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充电终止电压,然后转恒压充电至充电电流降至0.05C时停止充电;11〕静置30 min;12〕以1C电流放电至单体到达2.75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并记为C恢复1;13〕继续重复步骤8〕〜11〕两次,分别计算两次放电容量并记为C恢复2、C恢复3,计算C恢复1、C恢复2、C恢复3的平均值,记为C恢复;14〕同时,改变存储温度为45℃±2℃,将另外一组样品根据以上测试步骤进行测试,记录相应步骤的放电容量;3.2.5.3数据记录及分析1〕充放电采样时间:1sec;2〕数据记录3〕曲线a〕绘制时间、OCV值曲线;b〕绘制存储前后电压、放电容量曲线;3.2.6100%SOC存储性能〔常温、45℃〕3.2.6.1测试目的测定100%电量状态的动力电池系统在常温或者高温环境下,在经过一段时间无任何充放电使用的存放后,重新进行充放电时,容量的恢复和保持水平;3.2.6.2测试流程1〕室温下,以0.5C电流放电至单体到达2.75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2〕静置30 min;3〕以0.5C电流恒流充电至单体到达4.2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充电终止电压,然后转恒压充电至充电电流降至0.05C时停止充电;4〕静置30 min;5〕以0.5C电流放电至单体到达2.75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并记为C初始;6〕静置30 min;7〕以0.5C电流恒流充电至单体到达4.2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充电终止电压,然后转恒压充电至充电电流降至0.05C时停止充电, 然后存储30天,计算充电容量并记为C存储;8〕存储结束后,以0.5C电流放电至单体到达2.75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并记为C保持;9〕静置30 min;10〕以0.5C电流恒流充电至单体到达4.2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充电终止电压,然后转恒压充电至充电电流降至0.05C时停止充电;11〕静置30 min;12〕以1C电流放电至单体到达2.75V或企业产品规格书中规定的放电终止电压,计算放电容量并记为C恢复1;13〕继续重复步骤8〕〜11〕两次,分别计算两次放电容量并记为C恢复2、C恢复3,计算C恢复1、C恢复2、C恢复3的平均值,记为C恢复;14〕同时,改变存储温度为45℃±2℃,将另外一组样品根据以上测试步骤进行测试,记录相应步骤的放电容量;3.2.6.3数据记录及分析1〕充放电采样时间:1sec;2〕数据记录b〕容量3〕曲线a〕绘制时间、OCV值曲线;b〕绘制存储前后电压、放电容量曲线;4循环寿命测试标准4.1标准循环寿命4.1.1测.试目的在标准实验环境条件下对电池系统进行标准的充放电循环测试,以检验电池系统的标准循环寿命,验证各个系统的可靠性.4.1.2测.试流程a〕充电:将电池系统置于恒温恒湿箱中,保持环境温湿度恒定.将充电设备与蓄电池系统进行连接,翻开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直至充电器停止工作;b〕充电完毕后搁置30分钟;c〕在标准实验环境下,以1C电流恒流放电至蓄电池系统中并联单体到达电芯放电截止电压,或BMS发出保护信号截止,记录放电容量;d〕搁置30分钟;e〕重复a〕-d〕步骤,直至连续3次的放电容量低于标称容量的80%;4.1.3数据记录及分析1〕记录每次充放电循环时的充放电容量和能量;2〕绘制电池系统容量衰减曲线3〕记录BMS保存的单体放电数据和电池系统温度数据4.2模拟工况循环寿命4.2.1测试目的使用环境设备模拟电池系统在正常使用中的环境条件,使用充放电柜模拟电池系统的实际的充放电工况.最大程度的模拟电池系统实际的使用情况,测试出电池系统的真实寿命.4.2.2测.试流程a〕充电:在工况设置的环境下,将充电设备与蓄电池系统进行连接,翻开充电设备进行充电,直至工况要求的充电截止条件.b〕充电完毕后搁置工况要求的时间;c〕在工况设置的环境下,重复进行工况的工步,直至蓄电池系统中并联单体到达电芯放电截止电压,或BMS发出保护信号截止,或工况规定的截止条件.记录放电容量和能量;d〕重复以上a〕到c〕的测试步骤.e〕直至累积的放电容量是电池系统额定容量的1000倍.4.2.3数据记录及分析1)记录每次充放电循环时的充放电容量和能量;2)绘制电池系统容量衰减曲线3〕记录BMS保存的单体放电数据和电池系统温度数据5平安性测试标准电池系统的平安性测试涉及到单体蓄电池、电池串并联模块和电池系统三个层次.。

QE17EP1K00761+型号388.8V112.2Ah(亿纬能量密度)

QE17EP1K00761+型号388.8V112.2Ah(亿纬能量密度)

编号:QE17EP1K00761检验报告车载能源产品名称: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系统产品型号:388.8V112.2Ah受检单位: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检验类别:强制性检验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注意事项1.报告无“检验报告专用章”或检验单位公章无效。

2.复制报告未重新加盖“检验报告专用章”或检验单位公章无效。

3.报告无主检、审核、批准人签字无效。

4.报告涂改无效。

5.对检验报告若有异议,请以书面形式通知本检验中心受理。

6.送样检验仅对样品负责。

检验单位: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地址:重庆市北部新区汇星路1号邮政编码:401122电话:023-********传真:023-********受检单位: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地址:广东省惠州市仲恺高新区惠风七路36号邮政编码:516006电话:0752-*******传真:0752-*******样品名称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系统商标——型号规格388.8V112.2Ah 检验类别强制性检验受检单位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单位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送样者尹小龙送样日期2017年1月10日样品数量动力蓄电池系统:1套(A1#)生产日期2016年12月检验依据1610《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相关技术指标测试方法(试行)》检验项目能量密度(PED )测试检验结论经检验,该样品按照1610《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相关技术指标测试方法(试行)》所检验项目的检验结果详见“检验结果”。

签发日期:2017年1月16日备注厂家对所提供的样品参数负责。

批准:审核:主检:国家客车质量检验报告报告编号:QE17EP1K00761监督检验中心共4页第1页国家客车质量报告编号:QE17EP1K00761检验报告监督检验中心共4页第2页一、检验结果二、检验时间及地点检验于2017年1月10日至2017年1月15日在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

附录A样品情况A1样品描述项目名称项目参数单体蓄电池1产品型号 3.6V2.6Ah2产品材料体系三元镍钴锰酸锂复合材料电池3额定电压(V) 3.64额定容量(Ah) 2.555尺寸(mm)Φ(18.3±0.10)×(65.00±0.10)6重量(kg)0.045±0.0027生产厂家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电池管理系统1产品型号硬件:YJ2101415-12A(CSC盒)、YJ2101416-12A(BMU盒);软件:BMS.132.0.012额定输入电压(V)123额定输入电流(A)14CAN通讯波特率(K)250khz5整车安装位置1#电池箱内6尺寸(mm)BMU:154×100×36(长×宽×高)CSC:115×80.7×30(长×宽×高)7重量(kg)BMU为0.498,CSC6个重1.986,总共2.4848生产厂家成都雅骏新能源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蓄电池系统1产品型号388.8V112.2Ah2产品类型高能量应用3产品应用车型纯电动商用车4整车安装位置车辆货仓下部5整车装备重量(t) 1.8、1.96产品组合形式108串44并7额定电压(V)388.88额定容量(Ah)112.29额定能量(Wh)43623.3610系统充电终止电压(V)453.611系统放电终止电压(V)29712单体充电保护电压(V) 4.213单体放电保护电压(V) 2.7514充电工作温度范围(℃)0~5515放电工作温度范围(℃)-20~6016最大允许持续充电电流(A)56.117最大允许持续放电电流(A)112.218尺寸(mm)单箱819.4×684.1×301.2(长×宽×高)(不含插件)19重量(kg)≤45020生产厂家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备注/监督检验中心共4页第3页A2样品外观照片附录B 试验曲线图B-1“能量密度(PED )测试”试验曲线附录C 试验照片图C-1“能量密度(PED )测试”试验照片––––––––––––––––––––––––––––––––监督检验中心共4页第4页V o l t a g e ( V )Watt-Hours Discharge(kWh)。

燃料电池标准体系

燃料电池标准体系

燃料电池标准体系燃料电池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技术,具有高效能量转化、零污染排放和静音运行等优势。

为了促进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建立一个完善的标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燃料电池标准体系涵盖了燃料电池的各个方面,包括材料、设计、制造、测试和评估等,旨在确保燃料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互操作性,促进行业的规范发展。

一、燃料电池材料标准燃料电池的核心是电解质膜、电极和催化剂等材料。

燃料电池材料标准包括对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稳定性、寿命等方面的要求。

标准的制定可以提高燃料电池材料的质量和一致性,减少不合格产品的出现,为燃料电池的制造和使用提供可靠的材料基础。

二、燃料电池设计和制造标准燃料电池的设计和制造标准涉及到燃料电池的结构、尺寸、组件的装配和加工等方面。

标准的制定可以确保燃料电池的结构紧凑、工艺合理,提高燃料电池的性能和可靠性。

同时,标准还可以规范燃料电池的制造过程,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燃料电池测试标准燃料电池的测试标准是评估燃料电池性能的重要依据。

燃料电池测试标准涉及到燃料电池的工作性能、燃料利用率、效率、电压、电流、功率密度、启动时间、寿命等方面的要求。

标准的制定可以确保燃料电池的测试结果准确可靠,为燃料电池的研发和应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四、燃料电池评估标准燃料电池的评估标准是对燃料电池整体性能的评价和验证。

燃料电池评估标准涉及到燃料电池的启动性能、稳定性、寿命、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要求。

标准的制定可以对燃料电池进行全面评估,为用户选择合适的燃料电池产品提供参考。

燃料电池标准体系的建立对于推动燃料电池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可以提高燃料电池的质量和可靠性,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促进燃料电池技术的商业化应用。

同时,标准还可以规范燃料电池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保证燃料电池的安全性和互操作性,推动燃料电池行业的规范发展。

为了建立一个科学、完备的燃料电池标准体系,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政府部门可以加大对燃料电池标准的制定和推广的支持力度,为标准的制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动力锂离子电池检测方法及标准

动力锂离子电池检测方法及标准

二、单体、模块检验标准及方法之循环性能检验方法
2.10 常温循环
1)测试设备:电池充放电机 2)测试方法:RT, 1 C充放500周
。 3)要求:容量保持率不得低于初始
容量的90%
银隆:容量保持率不得低于初始容量 的99%
注:参照标准GB/T31486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
;模组80% 银隆单体: 10 C 充电
10 C 放电
注:参照标准GB/T31486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Disch arge C rate
Dishcarg e Time (min)
0.2C 374.8 0.5C 148.3
1C
73.2
2C
36
5C
14
7C
9.8
10C
6.7
15C
注:参考标准GB/T 31485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安全测试如未有特殊规定,均需要在满电状态下进行测 试。
二、单体、模块检验标准及方法之可靠性测试
2.16 短路
1)测试设备:短路测试机; 2)测试方法:将电池经外部短路10 min,外部线路电 阻应小于5 mΩ; 3)要求:应不爆炸、不起火。
1)测试设备:振动机、电池充放电测试柜 2)测试方法:以1/3 C电流放电;上下振动;振动频率:10Hz~55Hz;最大加速度
:30m/s2;扫频10次;振动时间3h
3)要求:不允许出现放电电流锐变、电压异常、蓄电池壳变形、电解液溢出等 异常现象,并保持连接可靠、结构完整
注:参照标准GB/T31486 《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
恒流充电 恒流放电 循环 充电截止电压 充电截止电流 自放电率 放电下限电压

动力电池 燃料电池相关技术指标测试方法 试行

动力电池 燃料电池相关技术指标测试方法 试行

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相关技术指标测试方法(试行)1、动力电池能量密度(PED)测试方法1.1测试对象测试对象为电池系统或电池子系统,且应和GB/T 31467.3-2015的测试对象保持一致。

1.2测试步骤室温(25℃±2℃)环境下,按照如下步骤测试:1)按照企业规定的且不小于I 3(A)的电流放电至企业规定的放电终止条件,静置不小于30min;2)按照企业规定的充电方式充电至企业规定的充电截止条件(充电时间不大于8h),静置不小于30min;3)重复步骤1),计量放电能量E(以Wh计);4)重复步骤2)~3)2次,取3次放电能量E的平均值E average 。

5)用衡器测量测试对象的质量M(以kg计,称重时至少包括GB/T 31467.3-2015附录A.1规定的组成部分);6)计算测试对象放电能量密度PED(以Wh/kg计),计算公式如下:/average PED E M2、动力电池(含超级电容器)最大充电倍率(CR)测试方法2.1测试对象测试对象为电池系统或电池子系统,且应和GB/T 31467.3-2015的测试对象保持一致。

2.2测试步骤室温(25℃±2℃)环境下,按照如下步骤测试:1)按照企业规定的且不小于I 3(A)的电流放电至企业规定的放电终止条件,静置不小于30min;2)按照企业规定的充电方式充电至企业规定的充电截止条件(充电时间不大于8h),静置不小于30min;3)重复步骤1),计量放电容量Q 0(以Ah计);4)按照企业规定的最快充电方式(该充电方式应不高于GB/T 31484-2015的6.1.1.3使用的充电方式)充电至80%SOC(SOC值为电池管理系统上报数值),静置30min,计量充电时间t(以s计);5)按照步骤1)相同的电流放电至20%SOC(SOC值为电池管理系统上报数值),静置30min,计量放电容量Q 1(以Ah 计),如果Q 1低于0.55Q 0,则终止试验;6)重复步骤4)~5)10次,如果测试过程中测试对象温度超过企业规定的最高工作温度,则终止试验;7)取步骤6)10次充电时间t的平均值t average ,并计算测试对象最大充电倍率CR(以C计),计算公式如下:2160/averageCR t 3、燃料电池系统(发动机)额定输出功率测试方法按照GB/T24554-2009第7.4条规定的方法测量燃料电池系统(发动机)额定输出功率。

电池能量密度测试标准试行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电池能量密度测试标准试行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电池能量密度测试标准试行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本文对电池能量密度测试标准试行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解释。

随着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对于电池能量密度的准确评估变得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缺乏一套统一并科学可靠的测试标准,导致对于不同类型和规格的电池产品能量密度的比较和评价存在困难。

鉴于此,电池能量密度测试标准试行被制定出来,旨在建立一种基于实验室测试方法并具有可重复性和可比性的标准,从而为电池能量密度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将对该试行内容、意义以及其对相关研究和应用方向提供展望。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引言、正文、概述说明和结论。

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文章背景、目的,并概述文章结构。

正文部分将详细讲解电池能量密度测试标准试行的背景、内容和要点以及其意义与影响。

概述说明部分将对该试行进行具体阐述,包括测试方法和设备介绍、测试参数和指标解释以及测试流程与操作步骤说明。

结论部分将总结试行的主要发现或结果,并展望未来相关研究、应用或改进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和解释电池能量密度测试标准试行,以期提高对于电池能量密度测量和评估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通过对试行的概述说明,读者可以了解其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法,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企业提供参考和指导。

同时,本文还将展望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并对试行的意义与影响进行分析和讨论。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促进电池能量密度测试标准试行得到更广泛应用并不断完善。

2. 正文2.1 电池能量密度测试标准试行的背景:电池是现代社会中广泛应用的能量储存设备,尤其在移动设备、电动车辆和可再生能源领域具有重要地位。

电池的能量密度是评估其性能优劣的关键指标之一,它指的是单位体积或单位重量内所储存的能量。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电池应用需求不断增加,需要建立一套统一的电池能量密度测试标准来进行性能评估和互相比较。

这样可以提高电池领域研究者和生产厂商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行业整体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ED Eaverage / M
2、动力电池(含超级电容器)最大充电倍率(CR)测试方法 2.1测试对象 测试对象为电池系统或电池子系统,且应和GB/T 31467.3-2015的测试对象 保持一致。
2.2 测试步骤 室温(25℃±2℃)环境下,按照如下步骤测试: 1)按照企业规定的且不小于I3(A)的电流放电至企业规定的放电终止条件, 静置不小于30min; 2)按照企业规定的充电方式充电至企业规定的充电截止条件(充电时间不 大于8h),静置不小于30min; 3)重复步骤1),计量放电容量Q0(以Ah计); 4)按照企业规定的最快充电方式(该充电方式应不高于GB/T 31484-2015的 6.1.1.3使用的充电方式)充电至80%SOC(SOC值为电池管理系统上报数值),静 置30min,计量充电时间t(以s计); 5) 按照步骤1) 相同的电流放电至20%SOC (SOC值为电池管理系统上报数值) , 静置30min,计量放电容量Q1(以Ah计),如果Q1低于0.55 Q0,则终止试验; 6)重复步骤4)~5)10次,如果测试过程中测试对象温度超过企业规定的 最高工作温度,则终止试验; 7)取步骤6)10次充电时间t的平均值taverage,并计算测试对象最大充电倍率 CR(以C计),计算公式如下:
CR 2160 / taverage
3、燃料电池系统(发动机)额定输出功率测试方法 按照GB/T 24554-2009 第7.4条规定的方法测量燃料电池系统(发动机)额 定输出功率。在测试过程中测试对象额定输出功率波动应在标称值的±5%范围以 内。
动力电池、燃料电池相关技术指标测试方法(试行)
1、 动力电池能量密度(PED)测试方法 1.1测试对象 测试对象为电池系统或电池子系统,且应和GB/T 31467.3-2015的测试对象 保持一致。 1.2 测试步骤 室温(25℃±2℃)环境下,按照如下步骤测试: 1)按照企业规定的且不小于I3(A)的电流放电至企业规定的放电终止条件, 静置不小于30min; 2)按照企业规定的充电方式充电至企业规定的充电截止条件(充电时间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于8h),静置不小于30min; 3)重复步骤1),计量放电能量E(以Wh计); 4)重复步骤2)~3)2次,取3次放电能量E的平均值Eaverage。 5) 用衡器测量测试对象的质量M (以kg计, 称重时至少包括GB/T 31467.3-2015 附录A.1规定的组成部分); 6)计算测试对象放电能量密度PED(以Wh/kg计),计算公式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